刑事訴訟法縱火
A. 倆中學生縱火毀林損失150萬被刑拘,以後是否會留有案底
會留有案底。案底是指某人過去犯法或犯罪行為的記錄,又稱為"前科"。個人的刑事犯罪記錄,存於當地或上至國家級的檔案中,是自然人的歷史另類表現。公民犯罪記錄由公安機關和司法機關負責保管,儲存於內部網路,只有具備一定級別許可權的電腦才可查看。他知你知,外人不知,一般不寫入個人升學檔案和人事檔案,如果因違法犯罪行為導致黨紀、政紀處分的,檔案中會間接體現。
《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第275條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
犯罪記錄被封存,公安司法機關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除非辦案需要或者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進行查詢。
符合上述條件的個人免除前科報告義務,就業時無需向用人單位說明犯罪經歷。現實中也有派出所為封存“案底”的人開具無犯罪記錄證明的例子。
B. 知道是故意縱火但找不到證據怎麼辦
根據法律規定, 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或者舉報人的口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 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
證據包括:
(一)物證;
(二)書證;
(三)證人證言;
(四)被害人陳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六)鑒定意見;
(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
(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五十三條 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C. 放火抓不到人沒證據怎麼辦
如果知道涉嫌放火的人的,沒有證據也可以向公安機關進行舉報或版反映情況。
每一個知道違法權犯罪事實的人,都有如實向公安機關反映情況的權利和作證的義務。在反映情況時,應該盡量提供所知道的的證據或線索,如果沒有證據的,也可以就知道的情況向公安機關反映,由公安機關依法進行調查核實。
同時,向公安機關反映情況,有利於公安機關及時破案,這也是應該受到支持的鼓勵的行為,而且,公安機關也有對舉報或反映情況的人的信息予以保密的義務。
法律依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利也有義務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舉報。
被害人對侵犯其人身、財產權利的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控告。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對於報案、控告、舉報,都應當接受。對於不屬於自己管轄的,應當移送主管機關處理,並且通知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對於不屬於自己管轄而又必須採取緊急措施的,應當先採取緊急措施,然後移送主管機關。
犯罪人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自首的,適用第三款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 報案、控告、舉報可以用書面或者口頭提出。接受口頭報案、控告、舉報的工作人員,應當寫成筆錄,經宣讀無誤後,由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簽名或者蓋章。
接受控告、舉報的工作人員,應當向控告人、舉報人說明誣告應負的法律責任。但是,只要不是捏造事實,偽造證據,即使控告、舉報的事實有出入,甚至是錯告的,也要和誣告嚴格加以區別。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如果不願公開自己的姓名和報案、控告、舉報的行為,應當為他保守秘密。
D. 涉嫌放火罪三至七年可以判緩刑嗎
三至七年不能判緩刑。緩刑的條件有: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時滿足犯罪情節較輕;有悔罪表現;沒有再犯罪的危險;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等情形。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二條
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宣告緩刑,對其中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懷孕的婦女和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應當宣告緩刑:
(一)犯罪情節較輕;
(二)有悔罪表現;
(三)沒有再犯罪的危險;
(四)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
宣告緩刑,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處附加刑,附加刑仍須執行。
E. 1993年的福建縱火案轟動一時,縱火人為此受到了怎樣的懲罰
因為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公共財物損失慘重,所以被判處死刑了。
縱火罪和放火罪沒什麼區別。放火罪是縱火罪。放火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實際犯罪之一,是指故意放火焚燒處理公私財產、危害國家安全的個人行為。放火相當於放火,忽視了他人及其他公共財產的安全。
縱火未遂是否是縱火罪?
評估個人行為屬於未遂犯或者准備的規范,取決於侵權人是否已經開始執行刑法規定所要求的個人行為。個人行為必須是接觸或者說出犯罪對象,同時對犯罪對象造成損害或者威脅;個人行為本身就具有造成違法犯罪結果的特點,即如果不是主觀層面,放任不管會造成不良影響社會發展的結果;
與准備個人行為相比,個人行為可以立即揭露侵權人的犯罪意圖。對於放火罪來說,拿火柴棍的過程就是准備個人行為,逐漸點火屬於縱火罪,屬於大罪,因此刑法對此罪的定刑要求也很高,起刑點為3年有期徒刑,如果造成的損害結果極其嚴重,此時可以對犯罪分子判處死刑。
F. 放火罪得到對方諒解可以不判刑嗎
不可以不判刑。依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放火行為構成犯罪的,即使得到了對方的諒解,還是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放火罪是屬於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九十條,對於達成和解協議的案件,公安機關可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從寬處理的建議。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從寬處罰的建議;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對被告人從寬處罰。
G. 放火罪可以由對方諒解不判刑嗎
放火罪得到對方諒解的,不可以不判刑。如果得到對方諒解,並達成和解協議的,法院可以依法對被告人從寬處罰,但不是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也不是必須從寬處罰。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八十八條
下列公訴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誠悔罪,通過向被害人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方式獲得被害人諒解,被害人自願和解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和解:
(一)因民間糾紛引起,涉嫌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
(二)除瀆職犯罪以外的可能判處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過失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內曾經故意犯罪的,不適用本章規定的程序。
第二百九十條
對於達成和解協議的案件,公安機關可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從寬處理的建議。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從寬處罰的建議;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對被告人從寬處罰。
H. 杭州縱火案莫煥晶被判死刑是緩期執行還是立即執行
杭州縱火案莫煥晶被判死刑是立即執行。
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第二審裁定認定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定罪准確,量刑適當。審判程序合法。據此,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維持第一審對被告人莫煥晶判處死刑的刑事裁定。
最高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核准莫煥晶死刑。浙江省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收到最高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後向莫煥晶進行了宣告,並於2018年9月21日上午遵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簽發的執行死刑命令,對莫煥晶執行了死刑。
(8)刑事訴訟法縱火擴展閱讀:
我國法律對於死刑執行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五十條 最高人民法院判處和核準的死刑立即執行的判決,應當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簽發執行死刑的命令。
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罪犯,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死刑緩期執行期滿,應當予以減刑,由執行機關提出書面意見,報請高級人民法院裁定;如果故意犯罪,查證屬實,應當執行死刑,由高級人民法院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第二百五十一條 下級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執行死刑的命令後,應當在七日以內交付執行。但是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停止執行,並且立即報告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一)在執行前發現判決可能有錯誤的;
(二)在執行前罪犯揭發重大犯罪事實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現,可能需要改判的;
(三)罪犯正在懷孕。
前款第一項、第二項停止執行的原因消失後,必須報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再簽發執行死刑的命令才能執行;由於前款第三項原因停止執行的,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改判。
第二百五十二條 人民法院在交付執行死刑前,應當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
死刑採用槍決或者注射等方法執行。
死刑可以在刑場或者指定的羈押場所內執行。
指揮執行的審判人員,對罪犯應當驗明正身,訊問有無遺言、信札,然後交付執行人員執行死刑。在執行前,如果發現可能有錯誤,應當暫停執行,報請最高人民法院裁定。
執行死刑應當公布,不應示眾。
執行死刑後,在場書記員應當寫成筆錄。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執行死刑情況報告最高人民法院。
執行死刑後,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罪犯家屬。
I. 15歲故意放火燒鋪會判刑嗎
是否承擔法律責任,應其造成的後果,犯罪動機,主客觀因素,由公安機關刑事偵查後檢察院監督,法院審理判決結果為准;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十七條 刑事責任年齡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J. 因為工資問題,放火被拘留,一般會拘留多少天
無論是刑事拘留,還是行政拘留,法律都要求執行機關及時通知家屬。在通知書上,當事人涉嫌的違法行為性質或涉嫌的罪名,以及關押在何處的信息是十分明確的。
如果行政拘留的,最長期限是15天;如果是刑事拘留的,則涉嫌犯罪了,正常期限是14天,最長期限是37天。到期後,要麼批准逮捕,要麼不批准,此時,如果公安機關認為有繼續偵查之必要的,可以變更強制措施為:取保候審或監視居住。
一、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三條
公安機關拘留人的時候,必須出示拘留證。
拘留後,應當立即將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羈押,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除無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通知可能有礙偵查的情形以外,應當在拘留後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有礙偵查的情形消失以後,應當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
二、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九十七條
公安機關應當向被處罰人宣告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書,並當場交付被處罰人;無法當場向被處罰人宣告的,應當在二日內送達被處罰人。決定給予行政拘留處罰的,應當及時通知被處罰人的家屬。
有被侵害人的,公安機關應當將決定書副本抄送被侵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