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2016刑事訴訟法認罪認罰從寬試點

2016刑事訴訟法認罪認罰從寬試點

發布時間: 2022-04-23 11:28:00

Ⅰ 認罪認罰的從寬制度是什麼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規定是如果犯罪嫌疑人自願認罪,同意量刑建議和程序適用的,應在辯護人或者值班律師在場的情況下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但具有犯罪嫌疑人是盲、聾、啞人等不需要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的情形的,則不需要簽。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四條
犯罪嫌疑人自願認罪,同意量刑建議和程序適用的,應當在辯護人或者值班律師在場的情況下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需要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
(一)犯罪嫌疑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
(二)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辯護人對未成年人認罪認罰有異議的;
(三)其他不需要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的情形。

Ⅱ 刑訴法最新15條規定了哪些條款

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的是認罪認罰從寬原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坦白、當庭自願認罪、真誠悔罪認罰、積極賠償損失、預交罰金等,可以對被告人從輕、減輕,及至免除刑事處罰。並且在訊問時應當告知認罪認罰可以從寬處理的規定。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十一條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於所有刑事案件。人民檢察院辦理刑事案件的各個訴訟環節,都應當做好認罪認罰的相關工作。

Ⅲ 認罪認罰制度

為依法辦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案件,根據「兩高三部」《關於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辦法》(法[2016]386號)(以下簡稱《辦法》)及省法院、省檢察院、省公安廳、省安全廳、省司法廳《關於在濟南、青島地區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實施細則》(魯高法[2017]61號)(以下簡稱《細則》)及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的相關規定,結合本區工作實際,制定本工作規范。
一、基本原則
第一條 辦理認罪認罰案件,應當遵循刑法、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落實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權利,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強化監督制約,確保無罪的人不受法律追究,有罪的人受到懲罰,確保司法公正。
第二條 辦理認罪認罰案件,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堅持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充分考慮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危險性,結合認罪認罰的具體情況,確定是否從寬以及從寬幅度,做到當寬則寬,當嚴則嚴,寬嚴相濟,確保辦案效果和社會效果。堅持罪責刑相適應,根據犯罪的事實、性質、情節和後果,准確裁量刑罰,確保刑罰的輕重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應當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堅持證據裁判原則,按照裁判要求和標准收集、固定、審查和認定證據。
第三條 辦理認罪認罰案件,應當堅持司法各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加強偵查、起訴、審判銜接,提高辦案效率。
第四條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同意量刑建議,簽署具結書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認指控的主要犯罪事實,僅對個別細節提出異議,但不影響定罪量刑的,或者對犯罪事實沒有異議,僅對罪名提出異議的,不影響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同意量刑建議,是指對檢察機關建議判處的刑罰種類、刑期幅度或確定的刑期、刑罰執行方式沒有異議。

Ⅳ 檢察院說認罪認罰是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認罪認罰從寬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對於指控犯罪事實沒有異議,同意檢察機關的量刑意見並簽署具結書的案件,可以依法從寬處理。

從寬分為實體上從寬和程序上從簡兩方面。對認罪認罰案件,屬於基層法院所管轄的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被告人認罪認罰可以適用速裁程序進行審判。對於基層法院管轄可能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刑罰的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在審理當中,被告人對程序適用提出異議的,或者有其他不宜簡化審理情形的,人民法院依法轉為普通程序進行審理。這是程序上的從寬

法律依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授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決定》

第三條 辦理認罪認罰案件,應當遵循刑法、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強化監督制約,確保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懲罰,確保司法公正。

第四條 辦理認罪認罰案件,應當堅持下列原則:

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充分考慮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危險性,結合認罪認罰的具體情況,確定是否從寬以及從寬幅度,做到該寬則寬,當嚴則嚴,寬嚴相濟,確保辦案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堅持罪責刑相適應,根據犯罪的事實、性質、情節、後果,依照法律規定提出量刑建議,准確裁量刑罰,確保刑罰的輕重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應當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堅持證據裁判,依照法律規定收集、固定、審查和認定證據。

Ⅳ 刑訴法將修改成什麼樣子

刑訴法修改之際,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陳光中建議,各級監察委的監察人員,若存在利用職權實施非法拘禁、刑訊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對此類犯罪的偵查權建議由檢察院行使。

草案規定,檢察院對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中發現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的,可以由檢察院立案偵查。

對檢察院偵查權做出調整是此次草案中最受關注的部分。今年3月通過的監察法規定,監察委員會依照監察法和有關法律規定,對涉嫌貪污賄賂、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權力尋租、利益輸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費國家資財等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履行監督、調查、處置職責。

陳光中稱,監察法通過後,職務犯罪的偵查權已從檢察院轉移到監察委,為解決監察法與刑訴法相矛盾的問題,完善與監察法的銜接,此次刑訴法修改做出調整。而保留檢察院在訴訟活動法律監督中發現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的偵查權,相當於「將這一部分偵查權又還給檢察院。」

「草案中司法工作人員所指的范圍也引起關注。《刑法》第94條將司法工作人員的概念界定為『有偵查、檢察、審判、監管職責的工作人員』。負有偵查職責的人員包括公安、檢察機關中依法行使偵查權的人員。」陳光中說。

他認為,各級監察委的工作人員在履行職責中也有可能利用職權實施非法拘禁、刑訊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行為,而司法工作人員的界定,意味著監察委的工作人員有此類犯罪行為的由監察委自行調查。

對此,他建議,草案應將監察工作人員犯罪的偵查權也劃入檢察院,這樣調查才更客觀、中立,也符合檢察院是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的定位。

缺席審判還應保障被告人訴權

草案規定,對於貪污賄賂等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潛逃境外,監察機關移送起訴,檢察院認為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可以向法院提起公訴。法院進行審查後,對於起訴書中有明確的指控犯罪事實的,應當決定開庭審理。

草案還規定了缺席審判的具體程序,並規定被告人有權委託辯護人,被告人的近親屬可以代為委託辯護人。被告人及其近親屬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法院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陳光中表示,建立缺席審判制度是加大反腐敗和境外追逃力度,以及與國際社會接軌的需要。目前,中國在境外追逃追贓中遇到一些阻力,比如如何證明其是潛逃至境外的貪污、賄賂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與不同國家進行國際合作時,不同國家要求的證據材料、司法文書不同。有的國家認可法院判決才是正式的司法文書,對於公安機關、檢察院提供的證據材料並不認可。此前,中國的刑事訴訟制度中沒有缺席審判程序,這給引渡、遣返境外在逃人員帶來一定難度。

他對《財經》記者說,2005年中國加入《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為配合該公約的實施,發揮其在國際合作中打擊腐敗犯罪方面的作用,他曾提出建議設立缺席審判制度,但有關部門認為這會影響被告人的辯護權,因此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時,只是增加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及死亡案件違法所得的沒收程序。

中共十八大後,追逃力度逐漸加大,「缺席審判制度顯得越來越有必要」。陳光中認為,缺席審判程序必須慎重行使,並不是每個外逃至境外的嫌疑人、被告人都一定要適用缺席審判。還應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潛逃境外的缺席審判的具體程序,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而定,並最大限度保障被告人的辯護權和財產權。

因此,對缺席審判的案件還應保障被告人的訴訟權利,比如規定委託辯護和提供法律援助,審判應經開庭,近親屬有權參與庭審,賦予被告人的近親屬上訴權等十分必要。

認罪認罰從寬應堅持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標准

草案規定,犯罪嫌疑人自願認罪,同意量刑建議和程序適用的,應當在辯護人在場的情況下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

2016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有關決定,授權兩高在18個城市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試點期限為二年。

陳光中稱,總結認罪認罰從寬處理制度試點中的成功經驗,並轉化為法律,才能予以復制和推廣。

但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如何充分保障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權。試點中的做法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同意檢察機關的量刑建議,簽署具結書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但有些案件可能並非是嫌疑人、被告人真正自願如實供述,並不排除冤假錯案的可能性。認罪認罰從寬案件有辯護律師參與,對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非常重要。二是認罪認罰可從寬案件的證明標准應達到什麼程度。目前,有關速裁程序和簡易程序的適用條件都須符合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試點中迴避了這個問題。「有一部分學者參考美國辯訴交易的做法,認為證明標准可以從寬,這值得推敲。」

陳光中建議,該類案件應堅持「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標准,防止出現冤假錯案的風險。

該罰的還是要罰,該做的還是要做。

Ⅵ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怎麼規定的

關於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規定是:如果犯罪嫌疑人自願認罪,同意量刑建議和程序適用的,應在辯護人或者值班律師在場的情況下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但具有犯罪嫌疑人是盲、聾、啞人等不需要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的情形的,則不需要簽。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四條
犯罪嫌疑人自願認罪,同意量刑建議和程序適用的,應當在辯護人或者值班律師在場的情況下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需要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
(一)犯罪嫌疑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
(二)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辯護人對未成年人認罪認罰有異議的;
(三)其他不需要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的情形。

Ⅶ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有什麼規定

《刑事訴訟法》修改,在第一編第一章「任務和基本原則」中增設一條作為第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將認罪認罰從寬確立為刑事訴訟法的重要原則,並在訴訟程序和操作規范中作相應規定,形成認罪認罰從寬的制度激勵和程序保障,從程序法角度完善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豐富了認罪認罰從寬的制度內涵。
認罪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對公訴機關指控的主要犯罪事實及罪名沒有異議,並簽署具結書。
認罰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檢察機關建議判處的刑罰種類、幅度及刑罰執行方式均沒有異議。
從寬分為實體上從寬和程序上從簡兩方面;
程序上,對認罪認罰案件,屬於基層法院所管轄的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被告人認罪認罰可以適用速裁程序進行審判。對於基層法院管轄可能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刑罰的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在審理當中,被告人對程序適用提出異議的,或者有其他不宜簡化審理情形的,人民法院依法轉為普通程序進行審理。
實體上,檢察機關根據犯罪事實和對社會危害程度以及認罪認罰的情況,依法提出從寬處罰的量刑建議,人民法院在做出判決時一般應採納人民檢察院指控的罪名和量刑建議,但是如果被告人不構成犯罪,或者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或者違背意願認罪認罰,否認指控犯罪事實,或者指控的罪名跟人民法院審理的罪名不一致,以及有其他可能影響公正審判情形的除外。
但是從保障人權和確保司法公正角度,對以下幾類案件不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二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辯護人對未成年人認罪認罰有異議的;
三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不構成犯罪;
四是其他不宜適用的情形。

Ⅷ 刑事訴訟法認罪認罰法條

法律分析:對於認罪認罰案件,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決時,一般應當採納人民檢察院指控的罪名和量刑建議。民法院經審理認為量刑建議明顯不當,或者被告人、辯護人對量刑建議提出異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調整量刑建議。人民檢察院不調整量刑建議或者調整量刑建議後仍然明顯不當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作出判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一條 對於認罪認罰案件,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決時,一般應當採納人民檢察院指控的罪名和量刑建議,但有下列情形的除外:(一)被告人的行為不構成犯罪或者不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的;(二)被告人違背意願認罪認罰的;(三)被告人否認指控的犯罪事實的;(四)起訴指控的罪名與審理認定的罪名不一致的;(五)其他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情形。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量刑建議明顯不當,或者被告人、辯護人對量刑建議提出異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調整量刑建議。人民檢察院不調整量刑建議或者調整量刑建議後仍然明顯不當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作出判決。

Ⅸ 如何理解認罪認罰從寬原則

一、認罪認罰「從寬處理」如何理解。第一,傾向於認為認罪認罰是一個獨立的量刑情節,是自首、坦白、認罪之外的一個新的獨立量刑情節。唯有如此,才可能起到政策上起到鼓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的效果。第二,從寬不應被理解為包括減輕刑罰,否則會使整個刑罰制度體系發生混亂。自首是自動投案,如實供述罪行,根據刑法規定,一般只能是從輕、減輕處罰;坦白是被動歸案後,主動供認罪行,根據刑法規定,一般只能從輕處罰。如果認為認罪認罰可以減輕,可能會出現罪責刑不均衡的問題。
二、如何更好發揮值班律師的作用。值班律師制度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和速裁程序的重要支撐,應當為值班律師履行職責提供便利,確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的自願性、真實性。關於值班律師的定位,也就是其履行的職責是不是辯護、其是否具有辯護人身份,無論是在試點過程中,還是在此次刑事訴訟法修改過程中都有過討論。在最初提交人大常委會審議的修改稿中,曾將值班律師的職責落腳為辯護,但最終的文本將其修改為法律幫助。
關於值班律師的會見權、閱卷權。個人認為,這在修改決定中已得以部分解決。修改後刑事訴訟法規定,公檢法三機關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約見值班律師,並為其約見值班律師提供便利,可以認為,這是就會見權作了反向規定;此外,有關條文規定,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認罪認罰案件,應當聽取值班律師意見,並為值班律師了解案情提供必要的便利,這是否可以理解為如值班 律師提出閱卷要求,人民檢察院應當保障? 關於值班律師能否轉化為委託律師,個人認為不宜,否則有利益沖突的風險。
三、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速裁程序與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關系。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改革可以說是近些年來刑事訴訟領域意義最為重大的一項改革。簡案快審在一定意義上是為繁案精審服務的。期待能進一步關注、推動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及時通過立法固定改革成果,特別是為深化改革、落實改革要求提供法律支撐。應當強調的是,認罪認罰案件、速裁案件,雖然程序有簡化,但是證明標准沒有變化,這與國外的辯訴交易存在重大差別;雖然一般應當採納檢察機關的量刑建議,但是量刑的最終決定權仍然在法庭,保障量刑公正的責任仍然在法庭,因此,對認罪認罰案件、速裁案件,仍然必須高度重視審判,特別是庭審的最終審查把關決定作用。

Ⅹ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意義

如果罪犯能認清自己的錯誤和罪行,真心改過,這樣我國司法機關本著教育為主,打擊為輔的原則,會從輕處理

熱點內容
行政法聽得很無聊 發布:2025-02-12 08:55:08 瀏覽:428
合同法期末考試的試卷 發布:2025-02-12 08:31:14 瀏覽:117
道德小故事400 發布:2025-02-12 08:29:48 瀏覽:182
狄律師 發布:2025-02-12 08:23:32 瀏覽:442
勘察設計合同條例 發布:2025-02-12 07:33:36 瀏覽:236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平等保護 發布:2025-02-12 06:23:05 瀏覽:191
對教師的職業道德 發布:2025-02-12 06:22:31 瀏覽:155
張大樂律師 發布:2025-02-12 05:51:35 瀏覽:684
條例准則主要內容 發布:2025-02-12 05:46:37 瀏覽:366
法律責任的承擔主要包括 發布:2025-02-12 05:01:51 瀏覽: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