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證人義務
A. 證人的義務
證人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1.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提供證言的權利;2.對自己的證言筆錄,有權閱讀;3.因作證而打擊報復時,有權要求人民法院給予法律保護;4.有權要求人民法院給予因出庭作證所支出的費用;5.如實作證的義務;6.如實回答審判人員提出的問題;7.遵守法庭秩序。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二條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刑事訴訟法》第六十條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
B. 民事訴訟中證人的證言法院一般採信否
證人未出庭作證法院不採信是合法的,但是也需要具體的情況來進行分析,比如說這人確實有不可以抗拒的理由,而不能夠到庭,此時是可以通過書面的方式來出具證人證言的,在這種情況之下,法院應當採信證人證言,所以要區別對待。
法律分析
證人證言是證人就其所感知的案件情況向法院所作的陳述。因為各種訴訟案件都是社會上發生的,案件一經發生,往往就會被人所感知,因此借據證人的證言來查清案件事實為古今中外的法律所重視,也是各國民事訴訟中運用最廣泛的一種證據形式。證人可能作虛偽陳述,也可能由於感受、記憶、表達等方面的原因而使證言失實,因此對證人證言應認真進行審查。證人證言的效力認定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要求法官不但具有較高的業務素質,法官還應具有全面的社會知識及審查判斷能力、綜合分析能力,不應因為證人易受認為、客觀因素的影響而否定其證明力,應依據具體案件的情況對其效力予以確認。而關於民事訴訟中的證人證言效力問題,就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分析處理了,不能說全部都有效,當然也不能否定所有證人證言的法律效力。
法律依據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 十五、 將第七十條改為三條,作為第七十二條、第七十三條、第七十四條,修改為:「第七十二條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第七十三條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一)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二)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三)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四)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第七十四條證人因履行出庭作證義務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必要費用以及誤工損失,由敗訴一方當事人負擔。當事人申請證人作證的,由該當事人先行墊付;當事人沒有申請,人民法院通知證人作證的,由人民法院先行墊付。」相應地將第六十二條中的「意志」修改為「意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三條 證據包括:(一)當事人的陳述;(二)書證;(三)物證;(四)視聽資料;(五)電子數據;(六)證人證言;(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C. 刑事訴訟中證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
證人的權利有,可以要求對自己進行人身安全的保護;義務有,證人出庭作證不僅要講述自己的知道的案件事實,還需要回答相關詢問。
【法律分析】
證人,是指了解案件事實並受人民法院傳喚作證的人。證人就了解案件事實向人民法院作出的陳述,是證人證言。證據是證明案件事實的依據,證據問題是訴訟的核心問題,全部訴訟活動實際上都是圍繞證據的搜集和運用進行。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在司法審判中,據以認定案件情況的事實。又稱證據事實。證據事實的表現形式,如證人證言、物證等,也稱證據,又稱證據來源、證明手段。訴訟證據與科學研究或日常生活中的證據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納入訴訟活動的范圍,並受訴訟法規范所調整和制約。在訴訟中,證據是認定案情的根據。只有正確認定案情,才能正確適用法律,從而正確處理案件。因此,證據問題歷來是訴訟中的關鍵問題。對證據制度的研究已經形成一門學科,稱為證據學或證據法學。書證、物證 是以物品或者文字為表現形式的實物證據。物證是用於犯罪或與犯罪相關聯的,能夠證明犯罪行為和有關犯罪情節的物品或痕跡,如作案工具、贓款贓物、血跡、指紋、腳印等。書證是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文件或其他文字材料,如毒品犯罪分子進行聯絡的往來書信;貪污犯罪分子塗改的單據、賬本等。物證的特點是,不具有任何主觀的東西,而只以其客觀存在來證明案件的事實。對物證必須妥善地加以保管,以保持物證的原有的形態。如果不能保持原來形態或者物證有可能滅失的,行政機關必須採取措施予以保全。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七十二條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D. 勞動爭議仲裁過程中證人的權利和義務
證人有權就其知悉的與本案有關的事實依法向仲裁庭作證,任何人或單位均不得干涉。凡有干涉證人出庭作證或因其出庭作證對證人進行報復陷害的行為,仲裁庭將建議司法機關追究其法律責任。同時,證人有義務協助仲裁庭調查案件事實,提供與案件事實有關的證據,必須實事求是地反映案件的真實情況,所證明的事實不準擴大或縮小,對所提供的證據要承擔法律責任。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三條,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
(一)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
(二)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
(三)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
(四)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E. 民事訴訟中「第三人」與「證人」的區別
證人是以自己所知道的事實為案件作某方面證明的人。第三人是自身與案件審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厲害關系,處於當事人的訴訟地位,可以單獨提起上訴。證人不算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一般情況下第三人在訴訟過程中都有獨立的請求權,有些人雖然沒有獨立的請求權,但是法院最終的判決結果也會影響到當事人的核心權益。
法律分析
第三人與證人的區別,(一)兩者享有的身份資格不同。對第三人而言,其是作為訴訟當事人參與訴訟當中,享有訴訟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如:舉證、質證、辯論、進行和解的權利,遵守庭審秩序的義務等。對證人而言,則並非作為訴訟當事人參與訴訟,其僅僅作為一方當事人證明己方主張或者法院為查明案件事實經申請或依職權通知出庭的案件參與人。(二)兩者參與的訴訟目的不同。對第三人而言,其參與訴訟,可以自行申請或法院依職權主動追加而產生。對證人而言,其與案件的審理結果無任何利害關系,僅僅是為了證明某一案件事實。(三)兩者所起的法律效果和所承受的法律後果不同。對第三人而言,第三人參與訴訟旨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則法院的判決可能會對其不利或有益。對於證人而言,則不產生上述的法律後果。其僅僅是事實的證明人,相關事實不足以證明或者證人不出庭作證的,則僅對負有舉證責任的訴訟當事人產生不利後果。如果第三人是證人,為了確保自己的利益,恐怕在作證的時候就很難說真話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七十二條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第七十三條 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一)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二)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三)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四)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F. 在民事案件中,委託代理人是否可以作為證人
在民事訴訟案件中,如果當事人本人不便處理案件,可以委託代理人參加訴訟。親屬、社區工作者和律師都可以成為民事訴訟代理人。我國現行法律並未明確規定訴訟代理人不能同時擔任證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七十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二條,證人條件、義務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三條,證人出庭作證
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
(一)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
(二)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
(三)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
(四)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G. 民事訴訟法對證人作證作了哪些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二條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
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第七十三條 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
(一)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
(二)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
(三)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
(四)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7)民事訴訟法證人義務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五十三條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為證人。待證事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作為證人。
第五十四條當事人申請證人出庭作證,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十日前提出,並經人民法院許可。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申請予以准許的,應當在開庭審理前通知證人出庭作證,並告知其應當如實作證及作偽證的法律後果。
證人因出庭作證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提供證人的一方當事人先行支付,由敗訴一方當事人承擔。
第五十五條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接受當事人的質詢。
證人在人民法院組織雙方當事人交換證據時出席陳述證言的,可視為出庭作證。
第五十六條《民事訴訟法》第七十條規定的「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是指有下列情形:
(一)年邁體弱或者行動不便無法出庭的;
(二)特殊崗位確實無法離開的;
(三)路途特別遙遠,交通不便難以出庭的;
(四)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無法出庭的;
(五)其他無法出庭的特殊情況。
前款情形,經人民法院許可,證人可以提交書面證言或者視聽資料或者通過雙向視聽傳輸技術手段作證。
H. 證人權利和義務
證人的權利和義務:
1.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提供證言的權利;
2.對自己的證言筆錄,有權閱讀;
3.因作證而打擊報復時,有權要求人民法院給予法律保護;
4.有權要求人民法院給予因出庭作證所支出的費用;
5.如實作證的義務;
6.如實回答審判人員提出的問題;
7.遵守法庭秩序。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二條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刑事訴訟法》第六十條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
I. 民事訴訟中有義務作證的是哪些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二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證人在訴訟中享有下列訴訟權利:
1、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提供證言的權利。
2、對自己的證言筆錄,有權閱讀,若發現有錯誤或者遺漏,有權進行更正或者補充;
3、因作證而遭侮辱、誹謗、毆打或者其他方法被打擊報復時,有權要求人民法院給予法律保護;
4、有權要求人民法院給予因法庭要求出庭作證所支出的費用和受到的損失,如誤工工資、誤工補貼、差旅費等;
5、有權改變自己已作的書面證言和口頭證言的內容。
在享有上述訴訟權利的同時,證人應承擔下列訴訟義務:
1、如實作證的義務。否則,人民法院可對其適用強制措施;
2、如實回答審判人員、當事人、訴訟代理人和法定代表人就他所作的證人證言提出的問題;
3、遵守法庭秩序的義務。
J. 證人在民事訴訟中有哪些訴訟權利和訴訟義務
證人在民事訴訟中有哪些訴訟權利和訴訟義務?
尤某與鄰居吳某的兒子吳某某發生口角,吳某去阻攔。被尤某打傷背部、左肩和胸部,吳某被打傷後,渾身不適,當時就躺下了。到第四天,吳某開始畏寒畏冷,背部、胸腹部疼痛。經市第三醫院檢查,診斷是「腦蜘蛛網膜和消化道出血,與外傷誘發有關。」吳某訴至法院,要求尤某賠償其醫葯費4310元。在訴訟中,證人陳某出席了法庭,證明其曾親眼看見尤某毒打吳某。陳某因出庭作證耽誤了工作1天,支出了差旅費50元,於是陳某要求人民法院予以補償其差旅費及誤工補貼100元。
由本案可知,證人因作證支出的差旅費及誤工補貼,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補償,另外,根據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證人還享有以下權利:
(1)證人作證受國家法律保護。證人出庭作證,國家有義務保障證人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維護其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如證人因作證受到打擊報復,有權提出控告,受到司法保護。(2)證人有權用本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提供證言,如不通曉當地的語言文字的,可要求法院提供翻譯;對於聾啞盲人,他們可以用啞語、書面語、手勢進行陳述;(3)對於自己的陳述,證人有權申請補充或更正。證人發現記錄與自己的表述不一致時,可申請更正。
證人既然享有一定的訴訟權利,就得承擔一定的訴訟義務:(1)證人必須按時出庭作證。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七十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因而,證人在法院開庭審理時,必須按時出庭作證。(2)證人必須如實提供證言。一般而言,證人應該以口頭方式就知道的案件情況向法院作出陳述,陳述必須屬實,不能誇大也不能縮小,陳述應該是針對事實,而不是就事實進行分析、評價、推理。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這說明證人以口頭陳述為原則,以提出書面證言為例外。只有在確實有困難不能出庭(如住院治療行動不便時),經法院許可的情況下,才可以提交書面證言。(3)證人必須遵守法庭秩序。(4)證人故意作偽證的,應負法律責任,構成犯罪的應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