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基本審級制度

刑事訴訟法基本審級制度

發布時間: 2022-04-23 16:32:24

① 我國實行的審級制度

我國人民法院實行的審級制度是:兩審終審制。
法律分析
審級制度是一國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法律規定的審判機關在組織體繫上設置的等級,當事人可以上訴或檢察機關可以抗訴幾次,一個案件經過多少級法院審判後,判決、裁定即發生法律效力的一種訴訟法律制度。我國法院實行的四級兩審終審制,其中四級是指:基層法院、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兩審終審是指:一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理後的判決就是終審判決,不得再上訴。注意:不得再上訴並不等於不得再申訴。採用「兩審終審制」的原因學界主流觀點以及司法界一般這樣解釋:1、符合我國國情。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交通不便的國家。縣、地區、省三級法院相距甚遠,不宜把過多的案件集中到省級法院終審。如果實行三審終審,一個案件從縣、地區、再到省里,勢必使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出席法庭,來往奔走,長途跋涉,影響生產和工作。2、便利群眾。依靠群眾是我國完成各項工作必須遵循的根本路線,也是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根據我國法院審判管轄的規定,除極少數重大案件屬省級以上法院審理外,大多數案件屬縣、地區兩級法院審理。實行兩審終審制,使大多數案件可以在縣、地區兩級法院得到解決。一般來說,縣與地區比較靠近,辦案人員依靠群眾進行調查核實案情,傳喚當事人和證人接受詢問,出席法庭都比較方便,也有利於審判公開,向群眾進行法制教育和接受群眾監督。3、有利於及時懲罰犯罪,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實行兩審終審制的上訴制度,既保障了當事人的上訴權利,又簡化了訴訟程序,減少了重復審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

② 什麼是四級兩審終審制

我國人民法院分四級,即: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 院、中級人民法院、基層人民法院。兩審終審,是指除了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或裁定就是終審判決和裁定外,其他的一般案件,可經過兩級法院審理然後終審。 比如,縣級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一審案件,如果當事人不服,或者同級人民檢察院認為,第一審的判決或裁定確有錯誤,就可以向中級人民法院上訴或抗訴。中級人民 法院則對該案進行第二次審理,作出的判決或裁定,就是終審的判決或裁定,對終審的判決和裁定,不準上訴或者按二審程序提出抗訴。四級兩審終審制,就是我國 人民法院雖然有四級,但對一般的案件,最多隻能審理兩次的審級制度。 我國為什麼規定兩審制,而不搞三審制、四審制呢?這是因為二審法院不僅要全面審理案件事實,而且要審查適用法律是否正確。經過二審,案件能得到正確的解 決。如果審級過多,手續繁瑣,就會使訴訟遲滯。再加上我國地域遼闊,有的地方交通不便,會給當事人帶來許多困難,浪費時間、精力和費用。 相關法律知識: 一、上訴是被告人的合法權利,不論上訴理由是否得當,都不能以被告人不服判決或態度不好而在二審判決中加重原判刑罰。 二、僅有被告人一方上訴的案件,二審法院審理後確認應按刑事訴訟法地189條第2款進行改判時,即使原判量刑畸輕,也不得加重被告人刑罰。 三、僅有被告人一方上訴的案件,二審法院審理後確認應按刑事訴訟法地189條第3款之規定直接改判或發回重審的,在事實查明後,如果沒有變更原判認定的事實,也不應加重被告人的刑罰。同時,二審法院不能借口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而將僅僅是量刑過輕的案件發回重審,指令一審法院加重被告人的刑罰。 上訴不加刑原則原則,就是第二審人民法院審判只有被告人一方提出上訴的案件,不得以任何理由加重被告人刑罰的審判原則,是二審法院必須遵守的原則之一。基本出發點是為了保護被告人的上訴權,防止上訴而遭致不利的後果;以及強化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審判的監督和指導;和提高檢察機關的公訴和抗訴水平。此項原則,對中國現行刑事訴訟司法實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③ 法院的審判制度主要有哪些

法院的審判制度主要有以下幾種:

1、公開審判制度

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和宣告判決,除法律另有規定,一律公開進行。

公開審理的案件,要先期公布案由、當事人的姓名、開庭時間和地點,允許公民到法庭旁聽,允許新聞記者采訪和報導,定期公開宣判的應當先期公告。

總之,應當把法庭審判活動的全過程,除了合議庭評議外,都公布於眾。

2、辯護制度

任何刑事被告人都有權獲得辯護。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以外,還可以委託辯護人,或者由人民法院指定辯護人為他辯護。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被告人都有權為自己辯護。

3、迴避制度

迴避制度,是指為了保證案件的公正審判,而要求與案件有一定的利害關系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不得參與本案的審理活動或訴訟活動的審判制度。該項制度的基本內容有:

4、合議制度

合議制度,指由若干審判人員組成合議庭對案件進行審理和裁判的制度。實行合議制,是為了發揮集體的智慧,彌補個人能力上的不足,以保證案件的審判質量。

按合議制組成的審判組織,稱為合議庭。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在不同的審判程序中,合議庭的組成人員有所不同。

5、兩審終審制度

這是我國案件的審級制度,它是指一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就宣告終結的制度。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當事人可以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人民檢察院可以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抗訴。

經過二審的判決或裁定,即發生法律效力。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如果在上訴期限內當事人不上訴、人民檢察院不抗訴,就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

(3)刑事訴訟法基本審級制度擴展閱讀:

缺席審判制度正式寫入刑事訴訟法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26日在京閉幕。會議以170票贊成、2票棄權,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

作為規范刑事訴訟制度的一部基本法律,刑事訴訟法在1979年制定以後,經過了1996年和2012年的兩次修改,這次是第3次作出修改。

此次刑訴法修改的一大亮點和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新增了缺席審判制度。

為什麼要增設這項制度?法律作出了哪些具體規定?在隨後舉行的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新聞發布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刑法室主任王愛立回答了記者提出的問題。

王愛立說,建立刑事缺席審判制度,對推動司法機關積極履職、豐富懲治犯罪的手段、促進反腐敗國際追逃工作來講,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可以使一些案件得到及時的處理和及時固定一些證據,避免因為時間過長,證據滅失情形的發生。同時,對外逃的犯罪分子及時作出法律上的否定評價,可以彰顯法治權威,維護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

王愛立特別指出,規定缺席審判制度還有一個因素。

在2012年修改刑事訴訟法時,增加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違法所得的沒收程序,這個程序實際也是在被告人缺席的情況下,對他的違法所得和涉案財產進行沒收的一個程序。

據王愛立介紹,鑒於是第一次在刑事法律中規定刑事缺席審判制度,為了確保這一制度正確公正實施,立法機關對案件的適用范圍作了嚴格限制。

一類是貪污賄賂犯罪,一類是嚴重危害國家安全、恐怖活動犯罪,需要及時進行審判,而且要經過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同時,還要求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境外,排除在國內潛逃的適用。

規定了一系列的條件,目的是保證缺席審判得到正確適用,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和司法公正。王愛立說。

此外,為了充分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在設計相關條款時,新的刑訴法對缺席審判的管轄級別要求比較明確,即由中級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

同時要求法院要將傳票和起訴書副本送達境外被告人,保證被告人的知情權。

還對委託辯護權和上訴權以及提出重新審理的權利都作了一些明確規定,給缺席審判的被告人充分的程序保障。(記者 朱寧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審判制度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缺席審判制度正式寫入刑事訴訟法

④ 中國的法院審級制度是什麼

制度是:兩審終審制度。

我國的審級制度:就審判程序而言是兩審終審制;就人民法院體系而言是四級兩審制。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於按照審判管轄的規定由它審判的第一審案件作出判決或裁定以後,若當事人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上一級人民法院對上訴或抗訴案件,經過審理所作出的判決或裁定,就是第二審的判決或裁定。根據兩審終審制度,人民法院的第二審判決或裁定,就是終審的判決或裁定,當事人不得再行上訴。

(4)刑事訴訟法基本審級制度擴展閱讀:

採用此制度的原因:

1、符合我國國情。

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交通不便的國家。縣、地區、省三級法院相距甚遠,不宜把過多的案件集中到省級法院終審。如果實行三審終審,一個案件從縣、地區、再到省里,勢必使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出席法庭,來往奔走,長途跋涉,影響生產和工作。

2、便利群眾。

實行兩審終審制,使大多數案件可以在縣、地區兩級法院得到解決。一般來說,縣與地區比較靠近,辦案人員依靠群眾進行調查核實案情,傳喚當事人和證人接受詢問,出席法庭都比較方便,也有利於審判公開,向群眾進行法制教育和接受群眾監督。

3、有利於及時懲罰犯罪,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實行兩審終審制的上訴制度,既保障了當事人的上訴權利,又簡化了訴訟程序,減少了重復審理。

當事人的上訴,不論是認定事實還是適用法律方面的問題,通過全面審查,包括對一審判決中可能存在的其他一些法律問題,都能一起得到正確解決。案件的及時處理,對懲罰犯罪,糾正錯誤都有利。

⑤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反映刑事訴訟理念和目的的要求,貫穿於刑事訴訟的全過程或者主要訴訟階段;

對刑事訴訟過程具有普遍或者重大指導意義和規范作用,為國家專門機關和訴訟參與人參與刑事訴訟必須遵循的基本行為准則。

一、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與嚴格遵守法定程序。《刑訴法》第3條規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

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

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刑訴法》第5條: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三、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刑事訴訟法第7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四、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刑事訴訟法》第8條規定,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五、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六、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刑事訴訟法》第14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

對於不滿十八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訊問和審判時,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

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的訴訟權利和人身悔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

代理人到場。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的訴訟權利和人身悔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

⑥ 一審、二審、三審、終審都是怎麼回事

沒有三審。

1、一審是指法院對案件的最初一級審判。一審的程序可以分為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兩種。在中國,普通的第一審案件由基層人民法院管轄,但是性質較嚴重、問題較復雜、影響較廣大的第一審案件,按其不同程度,分別由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管轄。最高人民法院的第一審就是終審。

2、二審又稱上訴審程序,是第二審人民法院根據上訴人的上訴或者人民檢察院的抗訴,就第一審人民法院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認定的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理時,所應當遵循的步驟和方式方法。

3、終審是法院對案件的最後一級審判。我國實行兩審終審制,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第二審案件,或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一審案件,都是終審,當事人不能再上訴。

(6)刑事訴訟法基本審級制度擴展閱讀

我國兩審終審制的現狀:

第一,基層法院本身的法官素質結構的組成不合理,還要承擔大部分的案件審判,難以符合現代審判的精神。例如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民事案件:重大涉外案件;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高級人民法院管轄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第一審民事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管轄下列案件: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案件;認為由本院審理的案件。也就是說,我國四級法院均有權管轄第一審民事案件,但是通常由基層法院來審理第一審民事案件。大部分上訴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使到當事人的正義需求的具有程序局限性。

⑦ 審級制度的歷史沿革

目前,我國法院共有四級設置,實行「兩審終審制」,是指一個案件最多經過兩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即告終結的一種審級制度。 目前的這一制度經過了很長的歷史演變過程。
早在民主革命時期,各革命根據地的訴訟程序中已設有上訴制度,並在有關的法令和條例中作了明確的規定。1934年頒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司法程序》中規定,「如區為初審機關,則縣為終審機關;縣為初審機關,則省為終審機關;省為初審機關,則最高法院為終審機關。……最高法院在審判程序上,為最後的審判機關。」
抗日戰爭時期,各抗日根據地基本上仍實行兩審終審制的上訴制度。有的根據地曾實行三審終審制的上訴制度。如陝甘寧邊區於1942年一度改為三審制,即以邊區審判委員會作為第三審級,受理不服邊區高等法院一審或者二審之刑事民事上訴案件。
解放戰爭時期,各解放區繼續實行兩審終審制的上訴制度。有的地區規定,在特殊情況下,有些案件准許進行第三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暫行組織條例》中規定:「人民法院基本上實行三級兩審制,以縣人民法院為基本的第一審法院;一般案件以二審為終審,但在特殊情況下,得以三審或一審為終審。」由此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審級制度是以兩審終審為主體,以一審終審和三審終審為例外的審級制度。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取消了特殊性規定,明確規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一律實行兩審終審制。這就以正式的法律制度廢除了三審終審和一審終審的例外情況。從此,兩審終審製作為正式的法律制度得以確立。
1979年刑事訴訟法第7條、《人民法院組織法》第12條、1996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10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
對於為什麼採用「兩審終審制」?學界主流觀點以及司法界一般這樣解釋:
1.符合我國國情。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交通不便的國家。縣、地區、省三級法院相距甚遠,不宜把過多的案件集中到省級法院終審。如果實行三審終審……一個案件從縣、地區、再到省里,勢必使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出席法庭,來往奔走,長途跋涉,影響生產和工作。
2.便利群眾。依靠群眾是我國完成各項工作必須遵循的根本路線,也是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根據我國法院審判管轄的規定,除極少數重大案件屬省級以上法院審理外,大多數案件屬縣、地區兩級法院審理。實行兩審終審制,使大多數案件可以在縣、地區兩級法院得到解決。一般來說,縣與地區比較靠近,辦案人員依靠群眾進行調查核實案情,傳喚當事人和證人接受詢問,出席法庭都比較方便,也有利於審判公開,向群眾進行法制教育和接受群眾監督。
3.有利於及時懲罰犯罪,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實行兩審終審制的上訴制度,既保障了當事人的上訴權利,又簡化了訴訟程序,減少了重復審理。當事人的上訴,不論是認定事實還是適用法律方面的問題,通過全面審查,包括對一審判決中可能存在的其他一些法律問題,都能一起得到正確解決。案件的及時處理,對懲罰犯罪,糾正錯誤都有利。
主流觀點也認識到兩審終審制比三審終審制減少了一道程序,減少了當事人再次上訴的機會,這樣對案件的質量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有可能造成影響,但是,同時他們認為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兩審終審制完全可以保證審判質量。理由如下:
1.我國的二審程序實行全面審查原則。全面審查原則要求第二審人民法院在審理上訴或者抗訴案件時,對整個案件的事實、證據、定罪量刑等問題進行綜合審查,全面考慮。二審法院貫徹全面審查原則,對於執行有罪必糾的方針,保證第二審程序任務的順利完成,具有重要意義。
2.死刑案件實行復核程序能夠保證死刑案件質量。二審終審後,對判處死刑的案件,還須報高級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法院復核,即使被告人不上訴的案件。同時也須上報經過復核程序才能執行,從而切實保證特別重大案件的正確處理。
3.我國的審判監督程序具有強大的糾錯功能。人民法院對於發生法律效力的終審判決可以依法提起審判監督程序,檢察機關實行法律監督,行使監督職能可以在相當程度上糾正錯判,況且當事人在判決生效後如果不服還可以申訴。

⑧ 論述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

刑事訴訟基本原則是指由刑事訴訟法明文規定[屬於刑事訴訟法的基本法律規范],貫穿於刑事訴訟全過程或主要訴訟階段,體現刑事訴訟活動基本規律,公/檢/法和訴訟參與人進行訴訟活動都必須遵守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基本原則。

一、共有[一般]原則[7項]:

1.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

2.依靠群眾原則[刑事訴訟法第6條/第43條/第63條/第84條];

3.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刑事訴訟法第6條];

4.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刑事訴訟法第6條];

5.各民族公民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刑事訴訟法第9條]。

(1)公檢法機關負有保障義務:

A.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

B.只規定為其翻譯/未規定必須為其聘請翻譯。

(2)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

A.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

B.應當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其他文件。

【提示】當地通用語言文字指在當地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行使權力/履行義務時正式使用語言文字。

6.審判公開原則[審判公開制度]: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刑事訴訟法第11條]。

「本法另有規定」是指:

(1)[刑事訴訟法第152條第1款]有關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

(2)[刑事訴訟法第152條第1款]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

(3)[刑事訴訟法第274條]審判的時候被告人不滿18周歲的案件,不公開審理:

A.兩類組織可以派代表到場: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學校的代表/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的代表;

B.必須同時符合兩個條件:經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

【提示1】公開審判的核心在於是否允許公民旁聽/是否允許媒體報道。

【提示2】原刑事訴訟法第152條第2款規定「十四歲以上不滿十六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十六歲以上不滿十八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開審理。」根據新修訂刑事訴訟法規定:

①被告人不滿18周歲的案件均不公開審理;

②但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學校和未成年人保護組織可以派代表到場,但必須同時符合以下兩個條件:

A.經未成年被告人同意;

B.經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同意。

7.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原則。

二、刑事訴訟法特有原則[9項]:

1.職權原則(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行使原則);

2.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基礎],互相配合[關鍵],互相制約原則[目的]原則:指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刑事訴訟法第7條]。

3.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

5.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審判〔判決〕不得確定有罪原則;

6.具有[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原則。

7.追究外國人刑事責任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原則[刑事訴訟法第16條/刑法第11條/《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第14條/《領事特權與豁免條例》第114條/《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320條-324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13條-224條/《外交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關於處理涉外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A.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

B.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8.刑事司法協助原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可以相互請求刑事司法協助[《刑事訴訟法》第17條/《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13條、第239-350條/《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舊)第437-460條/《高法解釋》第325-326條]。

(1)刑事司法協助的主體:

A.我國人民法院和外國法院;

B.我國人民檢察院以和外國檢察機關;

C.我國公安機關和外國警察機關。

(2)刑事司法協助的依據[3個]:

A.我國與外國締結的條約/協定[雙邊協議];

B.我國參加的載有司法協助內容的國際條約;

C.國際公認的互惠原則。

(3)狹義刑事司法協助是指與審判有關的刑事司法協助[代為送達司法文書/代為調查取證]/廣義刑事司法協助還包括引渡/我國刑事司法協助不包括裁判的相互承認與執行。

三、刑事訴訟基本制度:

1.兩審終審制:

(1)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刑事訴訟法第10條];

(2)兩審終審制度例外情形:

A.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一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一經作出即發生法律效力;

B.死刑案件的核准程序。

2.人民陪審員制: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本法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刑事訴訟法第13條/第178條/第208條]。‍

熱點內容
勘察設計合同條例 發布:2025-02-12 07:33:36 瀏覽:236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平等保護 發布:2025-02-12 06:23:05 瀏覽:191
對教師的職業道德 發布:2025-02-12 06:22:31 瀏覽:155
張大樂律師 發布:2025-02-12 05:51:35 瀏覽:684
條例准則主要內容 發布:2025-02-12 05:46:37 瀏覽:366
法律責任的承擔主要包括 發布:2025-02-12 05:01:51 瀏覽:833
吉林省法律援助中心建築 發布:2025-02-12 05:01:07 瀏覽:869
五邑大學學分制條例 發布:2025-02-12 03:54:32 瀏覽:701
合同法對鐵路晚點 發布:2025-02-12 03:30:25 瀏覽:694
婚姻法離婚後再婚 發布:2025-02-12 02:40:30 瀏覽: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