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勞動法調整對象的范圍

勞動法調整對象的范圍

發布時間: 2022-04-24 01:12:43

❶ 論述勞動法的調整對象

1、勞動法的調整對象(一)勞動關系①作為勞動法調整對象的勞動關系,是指勞動力所有者(勞動者)與勞動力使用者(用人單位)之間,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一方提供勞動力,另一方提供勞動報酬的社會關系。②勞動關系的特點:a.人身性與財產性的兼容:形式上的財產性,實質上的人身屬性。b.從屬性與平等性的兼容:形式上的平等性,實質上的從屬性。③勞動關系包含了三個層次的關系:債權、債務關系,物權關系,人身權關系。(二)與勞動關系密切相關的其他社會關系①勞動行政關系,是指勞動行政主管部門為履行行政職能而與勞動者、用人單位以及其他勞動關系相關人發生的社會關系。②社會保險關系,一是基於勞動合同的約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就社會保險的辦理和費用的繳納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二是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因為社會保險費的繳納、社會保險待遇的給付等行為而與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發生的社會關系。③勞動市場服務關系,是指勞動市場服務機構與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由於為勞動關系的運行提供社會服務而發生社會關系。④勞動團體關系,是指工會組織或僱主團體組織與其成員之間,以及相互之間由於協調勞動關系和維護各自所代表的勞動關系當事人的利益而發生的社會關系。⑤勞動爭議處理關系,是指勞動爭議處理機構與勞動爭議參加人(包括當事人、代理人、代表人、以及第三人)之間就勞動爭議的調解、仲裁所發生的社會關系。

❷ 勞動法的調整對象

勞動法的調整對象勞動關系,與勞動關系密切相關的其他社會關系。
具體內容如下:
1、勞動關系,作為勞動法調整對象的勞動關系,是指勞動力所有者與勞動力使用者之間,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一方提供勞動力,另一方提供勞動報酬的社會關系;
2、與勞動關系密切相關的其他社會關系,勞動行政關系,是指勞動行政主管部門為履行行政職能而與勞動者,用人單位以及其他勞動關系相關人發生的社會關系。社會保險關系,一是基於勞動合同的約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就社會保險的,勞動市場服務關系,是指勞動市場服務機構與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由於為勞動關系的運行提供社會服務而發生社會關系。勞動團體關系,是指工會組織或僱主團體組織與其成員之間,以及相互之間由於協調勞動關系和維護各自所代表的勞動關系當事人的利益而發生的社會關系。勞動爭議處理關系,是指勞動爭議處理機構與勞動爭議參加人之間就勞動爭議的調解,仲裁所發生的社會關系。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第十條 國家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就業條件,擴大就業機會。
國家鼓勵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范圍內興辦產業或者拓展經營,增加就業。
國家支持勞動者自願組織起來就業和從事個體經營實現就業。

❸ 勞動法規定哪方面的內容和勞動合同法有什麼區別

勞動法主要包括的內容如下:

  1. 勞動者的主要權利和義務;

  2. 勞動就業方針政策及錄用職工的規定;

  3. 勞動合同的訂立、變更與解除程序的規定;

  4. 集體合同的簽訂與執行辦法;

  5. 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制度;

  6. 勞動報酬制度;

  7. 勞動衛生和安全技術規程等。

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區別如下:

1、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相聯系的其他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勞動法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獨立部門。

2、勞動合同法是指關於勞動合同的法律,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勞動合同法一般是指所有關於勞動合同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法律依據:

《勞動法》第一條 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❹ 某公司董事長與公司之間的聘用合同屬於勞動法的調整范圍嗎

不屬於。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勞動法調整的是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而董事長是公司的法人代表,也就是用人單位的代表,只能代表公司與勞動者簽定勞動合同形成勞動關系來管理公司,兩者之間不存在勞動關系。故董事長與公司之間的聘用合同不能適用於勞動法的調整范圍。
法律分析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勞動法的調整對象有:(一)勞動關系①作為勞動法調整對象的勞動關系,是指勞動力所有者(勞動者)與勞動力使用者(用人單位)之間,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一方提供勞動力,另一方提供勞動報酬的社會關系。②勞動關系的特點:a.人身性與財產性的兼容:形式上的財產性,實質上的人身屬性。b.從屬性與平等性的兼容:形式上的平等性,實質上的從屬性。③勞動關系包含了三個層次的關系:債權、債務關系,物權關系,人身權關系。(二)與勞動關系密切相關的其他社會關系①勞動行政關系,是指勞動行政主管部門為履行行政職能而與勞動者、用人單位以及其他勞動關系相關人發生的社會關系。②社會保險關系,一是基於勞動合同的約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就社會保險的辦理和費用的繳納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二是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因為社會保險費的繳納、社會保險待遇的給付等行為而與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發生的社會關系。③勞動市場服務關系,是指勞動市場服務機構與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由於為勞動關系的運行提供社會服務而發生社會關系。④勞動團體關系,是指工會組織或僱主團體組織與其成員之間,以及相互之間由於協調勞動關系和維護各自所代表的勞動關系當事人的利益而發生的社會關系。⑤勞動爭議處理關系,是指勞動爭議處理機構與勞動爭議參加人(包括當事人、代理人、代表人、以及第三人)之間就勞動爭議的調解、仲裁所發生的社會關系。一般來說,公司法定代表人由董事長、執行董事或者經理擔任,並依法登記。法定代表人一般不與公司建立勞動關系,另外擔任具體職務的除外。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❺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講的是什麼

勞動法是調整有關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緊密聯系的其他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社會保障法是調整有關社會保障和福利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勞動法的調整對象和運用范圍①勞動法的調整對象。

勞動法的調整對象包括特定的勞動關系及與特定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

.特定的勞動關系,是指勞動關系的特定部分。這種特定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限於雇員與僱主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關系;二是這種勞動只限於基於勞動合同義務所為的職業性的有償勞動。

.與特定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關系。

勞動行政管理關系。如國家有關機關與雇員和僱主之間因安置就業、組織培訓、招收、調配等問題而發生的關系。

執行勞動保險方面的關系。國家勞動保障管理機構與雇員和僱主之間由於執行勞動保險法規而發生的關系。

處理勞動爭議方面的關系。有關的國家機關和機構與雇員和僱主之間由於調解、仲裁和審理勞動爭議而發生的關系。

監督勞動法律執行方面的關系。國家有關機關與雇員和僱主之間由於監督、檢查勞動法律的貫徹執行而發生的關系。

工會組織、工會會員與國家機關或與僱主之間由於開展工會活動以及代表會員為維護會員利益開展斗爭而發生的關系。

綜上所述,勞動法是調整特定勞動關系以及與特定勞動關系密切相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②勞動法的運用范圍。

勞動法運用范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本法執行。

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和主要內容

社會保障法是調整社會保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為:以國家保險為主體的公共保險領域中的社會關系,即公共保險領域的社會關系,僱主補充保險領域的社會關系和個人儲蓄保險領域的社會關系。

社會保障法包括社會保險法、社會救助法和社會福利法三部分。社會救助法是調整社會救助關系的法律規范。社會救助關系是在國家、社會團體和受益人之間,因社會救助費用、義務和服務項目的實施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社會福利法是調整社會福利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社會福利關系是在國家、社會團體和受益人之間,因社會福利費用的提供和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的建立及管理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社會保險法是調整以國家公共保險為主體的多支柱保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法律關系主體涉及不同類型的保險人、投保人、被保險人的受益人。

❻ 討論我國勞動法調整范圍,非專業勿進。

按相復關法律規定,勞動法制的調整范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都是適用勞動法的。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❼ 勞動法調整的基本的、主要的對象是什麼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和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一)勞動關系

1.勞動關系的概念

廣義的勞動關系,是指勞動主體在實現主體在實現集體勞動過程中彼此之間發生的社會關系。社會勞動自身具有兩方面的規定性,一方面是勞動的物質規定性,它體現著勞動和自然界的關系;即勞動是人們利用勞動資料改造勞動對象,使之符合人類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動;另一方面是勞動的社會規定性,即勞動的社會性質,它體現著人們在勞動中發生的一定社會關系。依次,在勞動過程中,人們不僅要與自然界發生關系,而且彼此之間也必然發生一定的聯系。我們把這種聯系稱為社會勞動關系。社會勞動關系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勞動者在集體勞動過程中與其他勞動者或單位之間產生的關系;另一類是勞動者在實現集體勞動過程中與所在單位行政或業主之間發生的關系。這兩類社會勞動關系並不會全由勞動法調整,勞動法所調整的勞動關系僅限於後者,亦稱狹義的勞動關系。因此,勞動法所稱的勞動關系是指勞動力所有者與勞動力使用者之間在實現勞動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

2.勞動關系的特徵

作為勞動法調整對象的勞動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相比較,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徵:

(1)勞動關系的當事人一方是勞動者,另一方是用人單位。勞動者是勞動力所有者,包括所有自願參加社會勞動的公民。用人單位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和經營管理者,在我國包括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一定范圍中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勞動者的勞動力與用人單位提供的生產資料相結合完成勞動過程,是勞動關系產生的條件。如果在勞動過程中不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發生的關系,而是勞動者之間發生的關系,或者用人單位之間的協作關系,這就不是勞動法中的勞動關系。同樣勞動者運用自己的勞動對象,勞動工具進行勞動,也不產生勞動法中的勞動關系。如農村村民的聯產承包,個體勞動者的勞動,由於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是在同一組織內實現的,因而不能納入勞動法的調整范圍。

(2)勞動關系與勞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即勞動關系產生於勞動過程之中。勞動過程是人與物、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結合的過程。只有勞動者進入用人單位,接受用人單位的安排,與勞動組織內和生產資料結合,使勞動對象發生形態的變化、位置的轉移以及價值的增加,才會發生現實的勞動關系。

(3)勞動關系兼有平等性與不平等性。勞動關系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平等協商,通過簽訂勞動合同而建立的,並可以通過協商變更、中止、延續。這表明勞動關系首先是一種平等關系。但是,勞動關系一旦建立,勞資雙方由平等的關系轉化為事實上或者說是實質上不平等關系,即勞動關系成立後,勞動者要成為用人單位的內部職工,用人單位可以支配勞動者的勞動力並可以管理勞動者,勞動者要受到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約束,這使得勞動關系又具有隸屬性。由於勞動關系這種雙重特性,使得勞動立法的目的是通過「傾斜立法」的原則扶弱抑強,矯正這種不平等性。

(4)勞動關系兼有對抗與非對抗性。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利益追求上存在張力,即勞動者追求的是工資福利的最大化,用人單位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兩者的對抗性是非常明顯的。另外,雙方之間還是一種利益夥伴關系,彼此利益處於相互依存的共生狀態,如果企業效果不好,勞動者工資獎金和福利都會受到影響;勞動者的能力,技術等也會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用人單位會為勞動者出資培訓,勞動者也會為企業努力工作。因此,勞動關系呈現出對抗性與非對抗性兼有性,在勞動關系中,對抗性和非對抗性處於此消彼長的狀態,人力資源管理的目標就是要擴大勞動關系的非對抗性,縮小對抗性,使企業利益與勞動者利益達到均衡發展。

3.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的區別

在實踐中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民法中的勞務關系與勞動法中的勞動關系往往容易混淆。勞務關系是提供勞務的一方為需要的一方以活勞動形式提供勞務活動,而需要方應支付約定的報酬。這種關系很近似於勞動關系。但二者是有區別的。勞務關系與勞動關系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勞務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平等主體之間,就勞務事項進行等價交換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經濟關系。當勞務關系的平等主體是兩個,而且一方是用人單位,另一方是一自然人時,它的情形與勞動關系很相近,從現象上看都是一方提供勞動力,另一方支付勞動報酬,因此兩者很容易混淆。還有一種派遣勞務人員或借用人員的情形,致使兩個單位之間的勞務關系與派出或借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緊密地交叉在一起。在勞動關系調整工作中,時常遇到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並存的情況,弄清兩者的區別,對於做好勞動人事工作,正確適用法律,妥善處理各類糾紛,顯得尤為重要。從整體上看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主體資格不同。勞動關系的主體只能一方是法人或組織,即用人單位,另一方是勞動者個人,勞動關系的主體不能同時都是自然人;勞務合同的主體雙方當事人可以同時都是法人、組織、公民,也可以是公民與法人、組織。此外,勞動關系中被僱傭一方一般必須是16周歲以上、60周歲以下(女55周歲以下)、沒有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勞動者。勞務關系中被僱傭主體一方比較寬泛,只須具備民事行為能力即可。

(2)主體關系不同。勞動關系的雙方主體間不僅存在平等關系,還存在著人身關系,即行政隸屬關系。勞動者除提供勞動之完,還要受用人單位的管理,服從其安排,遵守其規章制度等,成為用人單位的內部職工。勞務關系的雙方主體之間只存在平等的財產關系,彼此之間無從屬性,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勞動者提供勞務服務,用人單位支付勞務報酬,各自獨立,地位平等。這是兩者最重要的區別,也是判斷兩者的核心標准。

(3)主體的待遇不同。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除獲得工資報酬外,還有保險、福利待遇等。勞務關系中被僱用人,一般只獲得勞動報酬。

(4)確定報酬的原則不同。在勞動關系中,用人單位按照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及國家的有關規定給付勞動報酬,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勞務關系中勞務價格是按等價有償的市場原則支付,完全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

(5)僱主的義務不同。勞動關系的履行貫穿著國家的干預。為了保護勞動者,《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勞動法律法規給用人單位強制性地規定了許多義務,如必須為勞動者交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商保險、生育保險、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工資不得低於政府規定的當地最低工資標准等,這些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不得協商變更。勞務關系的僱主一般沒有上述義務。

(6)合同內容的任意性程度不同。勞動關系中勞動合同主要條款由法律明確規定,不能由當事人協商,如用人單位要為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規定的勞動條件和勞動保護用品等。但勞務關系中的毫無合同由合同雙方當事人在不違背強行法規定的情況下自由協商,任意性很強。

(7)法律調整不同。勞動關系由社會法中的勞動法律法規來規范調整。勞務關系主要由民法、經濟法調整。

(8)受國家干預程度不同。對於勞動關系,國家常以強制性法律規范來規定。如用人單位的強制性義務及合同的解除,除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外,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必須符合《勞動合同法》規定的條件等。對於勞務關系,國家干預程度低,除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外,在合同內容上主要取決於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由雙方當事人自由協商確定。

(9)糾紛的處理方式不同。勞動關系糾紛發生後,應先到勞動機關的勞動仲裁委員會仲裁,對仲裁判決不服的在法定期間內才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訴,勞動仲裁是前置程序。勞務關系糾紛解決方式不適用仲裁前置,當事人可以直接去法院起訴。

(二)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

勞動關系是勞動法調整的基本的、主要的對象。除此之外,勞動法還調整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某些其他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本身不是勞動關系,但與勞動關系有著密切的聯系,也稱為勞動關系的附屬關系。

1、勞動法所調整的其他社會關系的特徵

(1)當事人一般有一方是勞動者或用人單位,而另一方是勞動關系的相關人,或者雙方均為勞動關系的相關人或用人單位。所謂勞動關系的相關人,即勞動關系當事人之外與勞動關系運行相關的主體,如勞動行政部門、工會、用人單位團體、職業培訓機構、勞動爭議處理機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等。

(2)它的不敵四實現勞動關系,即它是為實現勞動關系而發生的社會關系。其中,它們有鞋是勞動關系發生的前提,有些是勞動關系發展、變化所產生的直接後果,有些則是隨著勞動關系的產生、變更、消滅而附帶發生的。

2、勞動法所調整的其他社會關系的內容

這些關系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勞動行政關系、勞動服務關系、勞動團體關系、勞動爭議處理關系。

(1)勞動行政關系。主要指勞動行政部門、其他業務主管部門與用人單位之間因職工的招收、錄用、調配、培訓等方面發生的關系,如國家勞動行政部門、衛生部門等與用人單位之間因監督、檢查勞動法律法規的執行而產生的關系,以及國家社會保險機構與用人單位及職工勞動者之間因執行社會保險制度而發生的關系。

(2)勞動服務關系。如勞動服務公司、職業介紹機構、職業培訓機構在為勞動力的配置與流動提供服務過程中與用人單位、勞動者之間發生的關系。

(3)勞動團體關系。如用人單位團體與勞動者團體之間,勞動者天體與其成員或用人單位之間,用人單位團體與其成員或勞動者之間,由於協調勞動關系或維護勞動關系所發生的社會關系。

(4)勞動爭議處理關系。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人民法院與用人單位、職工之間由於協調處理和審理勞動爭議而產生的關系。

❽ 勞動法調整勞動關系的范圍

一、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是指在運用勞動能力、實現勞動過程中,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勞動使用者)之間的社會勞動關系。對勞動關系應理解為:人們勞動過程中,不僅與自然發生關系,而同時也發生在勞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非常廣泛,並不是所有與勞動有關的社會關系均有勞動法調整,有些與勞動有關的社會關系由其他法調整,如民法中的承攬關系等等。由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是和勞動有著直接關系,勞動是這種關系的基礎和實質。二.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有何特點因此勞動法調整的是狹義上的勞動關系。主要特徵表現如下:1、勞動關系是社會勞動過程中發生的關系。勞動者提供勞動能力,包括體力勞動能力和智力勞動能力,勞動使用者提供勞動過程所需要的勞動條件和工作條件,雙方在直接的勞動過程中發生的關系。2、勞動關系的主體雙方,一方是勞動者,另一方是勞動使用者(或用人單位)。勞動關系的主體雙方,各自具有獨立的經濟利益,勞動者提供勞動能力,要求獲得相應的報酬和工作條件;經營者為獲得經濟利益,將要求包括降低人工成本的經濟利益。3、勞動關系雙方在維護各自經濟利益的過程中,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4、勞動關系主體雙方在存在管理和被管理關系;即勞動關系建立後,勞動者依法服從經營者的管理,遵守規章、制度。這種雙方之間的隸屬關系是勞動關系的特點。

❾ 哪些勞動關系屬於勞動法的調整范圍

系。

⑴勞動關系是指人們在社會勞動過程中彼此之間發生的關系,勞動法調整版的勞動關系是指在實現社權會勞動過程中,勞動者與所在單位之間的社會關系。根據《勞動法》第2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可以知道《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的范圍包括: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與其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②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

⑵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關系也是勞動法的調整對象,主要包括:①管理勞動力方面的關系;②社會保險方面的關系;③處理勞動爭議所發生的某些關系;④工會組織與單位行政之間的關系;⑤有關國家機關對執行勞動法進行監督檢查而發生的關系。

❿ 勞動法調整勞動關系范圍

勞動法的調整范圍是指勞動法效力,即勞動法適用於哪些人。

我國勞動法第二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我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以前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各種勞動關系也是都由國家直接調整,無論是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還是企業工人,都是社會主義勞動者,其就業、工資、福利和退休待遇等等,基本上都由國家包起來,企業沒有勞動用工自主權,勞動關系直接表現為工人與國家的關系。因此,當時我國的勞動法律制度基本上是統一的。

但是,經過十幾年的改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形成,我國的勞動關系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企業進行了以推行勞動合同制為主要內容的勞動制度改革,在國家機關進行了以實行公務員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幹部制度改革。國家對企業勞動關系的調整方式,逐步從過去的直接調整改為間接調整,對公務員勞動關系則仍然實行直接調整。這樣,我國的勞動關系實際上已經形成有明顯不同的兩大類:一類是國家公務員勞動關系,一類是合同勞動關系。

在立法過程中,對於勞動法的調整范圍存在不同的意見。有的認為勞動法適用於我國的各種勞動關系,既適用於企業工人,又適用於國家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但是從我國勞動法的基本內容上看,除憲法已經規定的勞動者的基本權利義務等內容外,基本上沒有能夠適用於公務員的方案,必然會給執法帶來混亂。而且國務院制定頒布了《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國家公務員法》也列入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因此,將公務員列入勞動法的調整范圍是不妥的。有的認為勞動法適用於企業工人、國家機關中的工勤人員和和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不適用於公務員。但是,這一方案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首先,目前我國事業單位的情況不盡相同,大致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服務對象基本上是面向社會的純事業單位,如學校、醫院、基礎理論研究科研所等;第二類是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如出版社、雜志社、應用科研所等;第三類是直屬於某一國家機關,並直接為國家機關的決策提供服務的事業單位,如直屬於某一國家機關的研究中心、研究所等;第四類是國家機關在機構改革中原有機構改為的事業單位,但還繼續行使部分行政職能的單位,如一些行業總會等。因此,將事業單位的勞動關系都由勞動法調整,學校醫院、科研所等一律實行合同制,顯然是不行的。二是社會團體(包括各政黨)

的勞動關系,從長遠看,應當同企業一樣實行合同制,適用勞動法,但目前我國的各政黨和工、青、婦等機關工作人員,都是參照公務員執行的,所以,現在就將所有社會團體的勞動關系都納入勞動法調整的時機顯然還不成熟。因此,這一方案也是不合適的。

根據我國勞動法的調整范圍的規定,勞動法調整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其勞動者形成的勞動關系和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勞動者以勞動合同形成的勞動關系。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其勞動者,不是通過訂立勞動合同而是通過其他形式而形成的勞動關系,就不由勞動法調整,而由其他法律(如公務員法)調整。

熱點內容
五邑大學學分制條例 發布:2025-02-12 03:54:32 瀏覽:701
合同法對鐵路晚點 發布:2025-02-12 03:30:25 瀏覽:694
婚姻法離婚後再婚 發布:2025-02-12 02:40:30 瀏覽:995
國家制度民法典的意義 發布:2025-02-12 02:36:04 瀏覽:47
新婚姻法財產分割案例 發布:2025-02-12 02:25:21 瀏覽:276
原自收自支法律服務所人員 發布:2025-02-12 01:55:49 瀏覽:76
刑事訴訟法的特點 發布:2025-02-12 01:44:07 瀏覽:465
附有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2 01:43:16 瀏覽:447
新刑事訴訟法全文下載 發布:2025-02-12 01:42:00 瀏覽:538
訴訟法考研試卷 發布:2025-02-12 00:13:19 瀏覽: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