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德法日行政訴訟法
❶ 行政訴訟證據規則與法律適用的目錄
第一章 行政訴訟證據制度概要——案件事實與證據規則(一)
第一節 行政訴訟證據的法律規定概述
一、行政訴訟法的規定
二、司法解釋的規定
第二節 行政訴訟證據的基本范疇
一、證據與證據材料的關系
二、定案根據與非定案根據
三、證據能力、證明效力、證明能力與證明力
第三節 證據的「三性」及其相互關系
一、行政訴訟證據的「三性」及其序位
二、關聯性
三、合法性
四、真實性:客觀性還是真實性
五、重客觀性而輕價值性的思維定式
第四節 復審性證據與非復審性證據的關系
一、問題之提出
二、行政訴訟證據與行政程序證據的關系
三、復審程序與證據規則
四、非復審性行政訴訟與證據規則
第五節 舉證責任、舉證期限與補充證據
一、舉證責任及其分配原則
二、復審性行政訴訟的舉證責任分配
三、非復審性行政案件的舉證責任分配
四、適用「誰主張、誰舉證」規則的情形
五、舉證不能的後果承擔與補充證據的關系
六、視為沒有證據、依據的例外情形及其判決方式
第六節 提供證據的要求
一、司法解釋有關規定的基本構想
二、一般證據的提供要求
三、特殊證據的提供要求
四、法院接受證據的責任
第七節 調取和保全證據
一、調取證據的兩種情形
二、保全證據
三、鑒定與鑒定結論
四、勘驗現場
第八節 證據的對質辨認和核實
一、質證的原則與例外
二、交換證據中無爭議的證據可否反悔
三、質證的程序
四、證人出庭作證
五、專業人員出庭說明情況問題
六、質證中幾種特殊情況的處理辦法
七、二審和再審中的質證
第九節 證據的審核認定及妨礙行為的制裁
一、審核認定證據的一般要求和具體方式
二、根據證據效力劃分的三類證據的認證規則
三、最佳證據規則
第十節 妨礙證據活動的制裁措施,
一、與行政訴訟法制裁措施的銜接
二、司法解釋的細化規定
第二章 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案件事實與證據規則(二)
第一節 案件事實與裁判
一、概念的界定
二、客觀事實、法律事實與證據裁判原則
三、審判與求真:認定事實的重要意義
第二節 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的相互關系
一、認識論一般原理與案件事實的認識
二、客觀事實與法律事實的基本關系
第三節 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的一致性
一、探求客觀真實是法院裁判的恆定目標
二、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相一致的制度價值
第四節 通往客觀真實的路徑
一、非理性的認定事實方式
二、保障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一致性的制度設計
三、我國事實認定製度的理念更新與制度完善
四、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的非對立性
五、仍要堅持「以事實為根據」
第五節 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的不一致
一、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不一致的基本情形
二、「有意的不一致」實例分析
第三章 要證事實與非要證事實——案件事實與證據規則(三)
第一節 要證事實與非要證事實的關系
一、要證事實與非要證事實的劃分
二、區分要證事實與非要證事實的意義
第二節 司法認知的事實
一、司法認知的涵義
二、司法認知制度之比較
三、我國行政訴訟中的司法認知
四、對法律的司法認知
第三節 推定的事實
一、推定的涵義
二、行政訴訟中的推定
第四節 自認的事實
一、自認的涵義
二、行政訴訟中的自認
第四章 行政訴訟證據制度基礎關系——案件事實與證據規則(四)
第一節 辯論主義與審問主義的關系
一、辯論主義與審問主義的涵義與對比
二、訴訟模式在行政訴訟證據規則中的體現
第二節 法定證據主義與自由心證主義的關系
一、我國證據規則模式的思考
二、法定證據制度及其評價
三、自由心證制度及其評價
四、英美法的證據評估制度
五、行政訴訟證據規則中的「自由心證」
第三節 證明標准與事實審查標準的關系
一、我國證明標準的學理解說
二、事實審查標准還是證明標准
三、行政訴訟證明標准
四、 第二審程序中的事實審查標准
第四節 行為責任與結果責任的關系
一、舉證責任與證明責任概念解析
二、我國法律舉證責任制度評析
三、行為責任與結果責任新解
四、舉證責任及其轉換
五、事實真偽不明與證明責任判決
六、舉證責任分配原則
第五章 審判依據的界定與識別——審理行政案件的法律適用(一)
第一節 審判依據的法律規定與法理界說
一、審判依據的法律意義
二、現行法律對審判依據的規定
三、法與審判依據
四、法律淵源與審判依據
第二節 行政審判中的憲法適用
一、憲法能否直接作為審判依據
二、如何判斷憲法能否司法適用
三、憲法能否作為下位法合法性的判斷依據
第三節 行政法規的適用
一、行政法規的三種類型
二、「部頒法規性文件」的法律性質
三、國務院確認的其他行政法規
四、其他「法規性文件」的法律地位
第四節 規章的「參照」適用
一、規章的法律地位
二、規章的參照適用
三、立法法之後的參照規章新解
四、規章的類型與效力判斷
第五節 「其他規范性文件」的適用地位
一、「其他規范性文件」的涵義
二、「其他規范性文件」的適用地位
第六節 法律解釋的審判依據意義
一、引言
二、立法解釋、行政解釋和司法解釋
三、各類法律解釋的審判依據意義
第六章 法律規范沖突的選擇適用——審理行政案件的法律適用(二)
第一節 法律規范沖突概述
一、幾個案件引出問題的思考
二、法律規范的競合與沖突
第二節 法官在法律規范沖突中的選擇適用權
一、法官的選擇適用權
二、選擇適用權與違憲審查權
三、必須選擇適用的原因
四、行使選擇適用權必須審慎
五、送請有權機關裁決的條件
六、備案審查制度
第三節 上位法與下位法沖突的適用規則
一、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的一並審查
二、下位法與上位法相抵觸的典型情況
三、實施性規定與上位法的適用關系
四、效力優先與適用優先
第四節 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的適用關系
一、「特別規定」優於「一般規定」的適用條件
二、分則規定與總則規定的適用關系
三、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的適用關系
第五節 部門規章與地方性法規沖突的選擇適用,
一、部門規章與地方性法規之間的「准同位法」關系
二、解決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沖突的許可權標准
第六節 規章沖突的選擇適用
一、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沖突的選擇適用
二、部門規章沖突的選擇適用
三、其他規范性文件沖突的選擇適用
第七節 關於新舊法律規范的適用規則
一、引言
二、實體從舊與程序從新規則
三、三種例外情況
第七章 行政審判中的法律解釋規則——審理行政案件的法律適用(三)
第一節 法律解釋方法概述
一、法律解釋方法分類
二、各種具體的法律解釋方法
三、各種解釋方法的適用條件
第二節 文義解釋方法
一、文義解釋的涵義
二、文義解釋的優先性
三、專業術語的優先性
四、重文義而不拘泥於文義
五、同一術語解釋規則的涵義
第三節 其他解釋方法
一、體系解釋方法
二、歷史解釋方法
三、目的解釋方法
四、限縮解釋方法
五、擴張解釋方法
第四節 例示性規定的解釋規則
一、引言
二、例示性規定及其解釋規則
三、例示性規定解釋規則例解,
第五節 法律解釋中「兩個效果」的統———一項基本司法政策的法理學評析
一、「兩個效果」的統一:一項基本司法政策
二、「兩個效果」的統一的法理淵源
三、准確把握「兩個效果」的統一的科學內涵
第八章 WTO法律的國內適用
第一節 WTO法律的國內適用
一、WTO法律國內適用的兩層涵義
二、WTO法律能否在國內直接適用
第二節 同一解釋原則與WTO法律的間接適用
一、同一解釋原則的法律涵義
二、同一解釋原則的法理根據
三、適用同一解釋原則之比較
四、同一解釋原則在我國的適用
附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法律規范問題的座談會紀要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國際貿易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反傾銷行政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反補貼行政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後記
❷ 行政訴訟法是哪一年正式實施的
《來行政訴訟法》於1989年4月自4日由七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同日公布,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
法典分為11章,75條,規定了制定這部基本法律的目的和貫穿適用於整個法典的一些基本原則;什麼樣的行政案件由哪一級法院來管轄;可以告到法院去的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圍;行政訴訟各種參加人和他(它)們在訴訟中的法律地位、權利、義務;行政訴訟證據的種類及其有關的一些問題;行政案件的起訴程序、受理程序、審理程序、裁判程序和判決、裁定的執行程序 ;制止妨害行政訴訟行為的必要措施 ;由國家(政府)名義承擔侵權賠償責任的行政賠償制度;有關涉外行政訴訟的一些原則;以及訴訟費用和施行日期等問題。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2014年11月1日表決通過了修改行政訴訟法的決定。這是行政訴訟法自1989年制定後作出的首次修改。
❸ 行政訴訟法學的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行政訴訟法學的研究對象
第二節 行政訴訟法學的地位
第三節 學習行政訴訟法學的方法
第二章 外國行政訴訟制度的兩種主要模式
第一節 歐洲大陸模式的行政訴訟制度
第二節 英美模式的行政訴訟制度
第三章 我國行政訴訟制度的建立
第一節 我國行政訴訟制度建立晚的原因
第二節 我國行政訴訟制度產生的過程
第三節 行政訴訟法立法過程中爭論的若干問題
第四章 行政訴訟的概念與理論基礎
第一節 行政訴訟的概念
第二節 行政訴訟的性質
第三節 行政訴訟的理論基礎
第五章 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
第一節 行政訴訟基本原則的概念
第二節 行政訴訟基本原則的內容
第三節 行政訴訟基本原則的宗旨
第六章 行政訴訟法律關系
第一節 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的概念
第二節 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
第三節 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和消滅
第七章 行政訴訟的范圍與管轄
第一節 行政訴訟范圍概述
第二節 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第三節 行政訴訟的管轄
第八章 行政訴訟的證據規則
第一節 行政訴訟證據的概念與特徵
第二節 行政訴訟的證據規則
第九章 行政訴訟的程序
第一節 行政訴訟程序概述
第二節 起訴和受理
第三節 第一審程序
第四節 第二審程序
第五節 再審程序
第六節 執行程序
第十章 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
第一節 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概述
第二節 行政訴訟法適用
第三節 行政實體法和行政程序法適用
第四節 行政訴訟中的法律規范沖突及其選擇適用規則
第十一章 行政訴訟的判決、裁定和決定
第一節 行政訴訟的一審判決
第二節 行政訴訟的二審判決
第三節 行政訴訟過程中的裁定和決定
第十二章 行政附帶民事訴訟
第一節 行政附帶民事訴訟概述
第二節 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
第三節 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程序
第十三章 行政賠償訴訟
第一節 行政賠償訴訟概述
第二節 行政賠償的概念和賠償條件
第三節 行政賠償的范圍和標准
第四節 行政賠償的程序
附錄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附錄二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草案)》的說明
附錄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
問題的意見(試行)
中 國 刑 法 論
(第二版)
著作責任者: 楊春洗 楊敦先 主編
責任編輯: 馮益娜
標准書號: ISBN 7-301-03832-1/D·391
上編 刑法總論編
第一章 刑法學和刑法概述
第一節 刑法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
第二節 刑法的概念
第三節 刑法的目的和任務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則
第一節 刑法基本原則概述
第二節 刑法基本原則分述
第三章 刑法的適用范圍
第一節 刑法適用范圍的概念
第二節 我國刑法的空間適用范圍
第三節 我國刑法的時間適用范圍
第四章 犯罪的概念和特徵
第一節 犯罪的概念
第二節 犯罪的基本特徵
第三節 犯罪的分類
第四節 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
第五章 犯罪構成
第一節 犯罪構成概述
第二節 犯罪客體
第三節 犯罪客觀方面
第四節 犯罪主體
第五節 犯罪主觀方面
第六章 犯罪的預備、未遂和中止
第一節 故意犯罪過程中犯罪形態概述
第二節 犯罪的預備
第三節 犯罪的未遂
第四節 犯罪的中止
第七章 排除社會危害性的行為
第一節 排除社會危害性的行為概述
第二節 正當防衛
第三節 緊急避險
第八章 共同犯罪
第一節 共同犯罪的構成要件
第二節 共同犯罪的形式
第三節 共同犯罪人種類及其刑事責任
第九章 罪數形態
第一節 罪數的概念和研究意義
第二節 罪數不典型的種類
第十章 刑事責任
第一節 刑事責任概念
第二節 刑事責任的歸責基礎和歸責要素
第三節 刑事責任的發展過程
第四節 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
第十一章 刑罰的概念與目的
第一節 刑罰權與刑罰概述
第二節 刑罰功能
第三節 刑罰目的
第十二章 刑罰的體系和種類
第一節 刑罰體系和種類概述
第二節 主刑
第三節 附加刑
第四節 非刑罰處理方法
第十三章 量刑
第一節 量刑的概念和一般原則
第二節 量刑的情節
第三節 累犯與自首和立功
第十四章 數罪並罰
第一節 數罪並罰概說
第二節 數罪並罰的原則
第三節 適用數罪並罰原則的方法及其相應的情形
第十五章 緩刑、減刑和假釋
第一節 緩刑
第二節 減刑
第三節 假釋
第十六章 時效和赦免
第一節 時效
第二節 赦免
下編 罪刑各論編
第十七章 罪刑各論概述
第一節 罪刑各論的研究對象和體系
第二節 罪狀和罪名
第三節 法定刑
第十八章 危害國家安全罪
第一節 危害國家安全罪的概念與特徵
第二節 分裂國家罪和煽動分裂國家罪
第三節 顛覆國家政權罪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
第四節 投敵叛變罪和叛逃罪
第五節 間諜罪
第六節 本章其他犯罪
第十九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節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與特徵
第二節 放火罪和失火罪
第三節 爆炸罪
第四節 投毒罪
第五節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六節 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交通設施罪
第七節 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
第八節 劫持航空器罪
第九節 盜竊、搶奪槍支、彈葯、爆炸物罪和搶劫槍支、
彈葯、爆炸物罪
第十節 交通肇事罪
第十一節 重大責任事故罪
第十二節 本章其他犯罪
第二十章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第一節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概述
第二節 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
第三節 走私罪
第四節 妨害對公司、企業的管理秩序罪
第五節 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
第六節 金融詐騙罪
第七節 危害稅收征管罪
第八節 侵犯知識產權罪
第九節 擾亂市場秩序罪
第十節 本章其他犯罪
第二十一章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第一節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的概念和特徵
第二節 侵犯他人生命權、健康權的犯罪
第三節 侵犯婦女性的不可侵犯的權利和身心健康的犯罪
第四節 侵犯他人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的犯罪
第五節 借國家機關權力侵犯他人權利的犯罪
第六節 妨害婚姻家庭罪
第七節 本章其他犯罪
第二十二章 侵犯財產罪
第一節 侵犯財產罪的概念和特徵
第二節 搶劫罪和搶奪罪
第三節 盜竊罪和詐騙罪
第四節 侵佔罪和職務侵佔罪
第五節 本章其他犯罪
第二十三章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第一節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的概念和特徵
第二節 擾亂公共秩序罪
第三節 妨害司法罪
第四節 妨害國(邊)境管理罪
第五節 妨害文物管理罪
第六節 危害公共衛生罪
第七節 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
第八節 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
第九節 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
第十節 製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罪
第十一節 本章其他犯罪
第二十四章 危害國防利益罪
第一節 危害國防利益罪的概念和特徵
第二節 阻礙軍人執行職務罪
第三節 阻礙軍事行動罪
第四節 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罪
第五節 冒充軍人招搖撞騙罪
第六節 接送不合格兵員罪
第七節 偽造、變造、買賣武裝部隊公文、證件、印章罪
第八節 戰時拒絕、逃避徵召、軍事訓練罪
第九節 本章其他犯罪
第二十五章 貪污賄賂罪
第一節 貪污賄賂罪的概念和特徵
第二節 貪污罪
第三節 挪用公款罪
第四節 受賄方面的犯罪
第五節 行賄方面的犯罪
第六節 介紹賄賂罪
第七節 本章其他犯罪
第二十六章 瀆職罪
第一節 瀆職罪的概念和特徵
第二節 濫用職權罪
第三節 玩忽職守罪
第四節 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
第五節 徇私枉法罪
第六節 本章其他犯罪
第二十七章 軍人違反職責罪
第一節 軍人違反職責罪概述
第二節 危害作戰方面的犯罪
第三節 違反部隊管理制度的犯罪
第四節 危害軍事秘密的犯罪
第五節 破壞作戰裝備、物資方面的犯罪
第六節 侵犯部屬、傷病軍人、平民、戰俘利益的犯罪
第七節 本章其他犯罪
附 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規定
後 記
❹ 行政訴訟法
1.沒有。《行政訴訟法解釋》第42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20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本案中,孟某不知道鎮政府批地決定的內容,故適用此條規定,訴訟時效從其回家後知道之日起計算。
2.應當認定該具體行政行為沒有證據、依據。《行政訴訟法解釋》第26條第2款規定,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提交答辯狀,並提供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依據;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的,應當認定該具體行政行為沒有證據、依據。《行政訴訟證據規定》第1條規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舉證責任,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提供據以作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全部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的,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相應的證據。
3.應當在法定期限內向法院書面申請延期提交。《行政訴訟證據規定》第1條規定,被告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觀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當事由,不能在前款規定的期限內提供證據的,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提供證據的書面申請。人民法院准許延期提供的,被告應當在正當理由消除後10日內提供證據。逾期提供的,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相應的證據。
4.不能。《行政訴訟法解釋》第28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告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補充相關的證據:被告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已經收集證據,但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的。本問錯在被告未經法院准許「自己再行補充證據」。
5.應當准許。《行政訴訟證據規定》第44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原告或者第三人可以要求相關行政執法人員作為證人出庭作證:(一)對現場筆錄的合法性或者真實性有異議的;……(四)對行政執法人員的身份的合法性有異議的。
6.應當作出確認被告行為違法的判決。《行政訴訟法解釋》第58條規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但撤銷該具體行政行為將會給國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判決,並責令被訴行政機關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造成損害的,依法判決承擔賠償責任。本案中,王某的新房已經蓋成,如果判決撤銷被告的批准行為、拆除房屋,勢必導致王某利益的損害,故法院應當作出確認被告行為違法的判決。
❺ 行政訴訟法的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1989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根據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在常委會第11次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修正,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一、中國封建時代,人們心目中沒有民可以告官的觀念
封建時代,中國的皇帝代表統治階級依靠封建法律統治和壓迫老百姓。當時的法律,是民、刑、行政不分;實體、程序不分的。由於長期以來官貴民賤、官尊民卑的意識形態,人們心目中沒有民可以告官的觀念。不存在提起「民可以告官」的訴訟制度。
二、新中國成立後,始終未形成規范的行政訴訟制度
1989年4月4日《行政訴訟法》的制定與實施,打破了幾千年傳下來的傳統觀念,建立起了民可以告官的行政訴訟制度。因此,人們普遍地把這部法律叫做「民可以告官」的法律。它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
中國行政訴訟法,除《行政訴訟法》中比較集中地規定的一些行政訴訟法律規范外,還包括其他分散規定在其他許多法律、法規中的行政訴訟法律規范。
三、行政訴訟法,是建立資產階級國家以後的產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有的國家已制定了行政程序方面的單行法律,如美國的《聯邦行政程序法》、日本的《行政案件訴訟法》、德國的《聯邦行政訴訟法》等。有的國家還設有行政法院,受理行政案件。把程序法同實體法逐步分開來形成為兩個相對獨立的法律部門,已成為當代行政法發展的必然趨勢。
現代國家的行政法,同刑法、民法不同,大多數國家的許多行政法律文件中,都既規定了實體法規范,又同時規定了相應的程序法規范。而在刑法領域和民法領域中,實體法同程序法已基本分開,形成了刑法、刑事訴訟法和民法、民事訴訟法等相對獨立的法律部門。
❻ 行政訴訟法應增加的幾種判決方式
我國行政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已經規定了包括維持判決、撤銷判決、履行判決、變更判決、確認判決和駁回原告訴訟請求判決等六種形式的判決。隨著我國加入WTO,現有的行政訴訟判決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司法實踐的需要,筆者認為,行政訴訟法目前應當增加以下幾種判決形式: (一)禁令判決 禁令,是一種停止某種行為的命令。禁令制度最早起源於英美法系國家的司法判例。在英國的行政訴訟制度中,禁令是高等法院王座分院對低級法院和行政機關所發出的特權命令,禁止它們的越權行為。禁令僅適用於作出前和在執行過程中的決定。禁令分為臨時禁令和永久禁令,其作用在於防止、阻止和制止侵權行為。 世界貿易組織的TRIPS協議第50條中,臨時禁令被稱為「臨時措施」,即「如果認為適當,司法當局應有權在開庭前依照一方當事人請求,採取臨時措施,尤其是在一旦有任何遲誤則很可能給權利持有人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的情況下,或在有關證據顯然有被銷毀的危險的情況下」,也就是指侵害的行為即將擴大,若不制止,將使權利人的權利被侵害范圍和程度加重,還有有關侵權證據可能丟失,所採取的一種應急措施。這種臨時措施的目的是為了制止侵犯任何知識產權活動的發生,尤其是制止包括剛由海關放行的進口商品在內的侵權商品進入其管轄范圍的商業渠道,保存侵權的有關證據。要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利益,關鍵是看能否防止侵權的發生,防止侵權的擴大,制止侵權的繼續,因此在知識產權行政案件中,禁令判決是一個非常有效和重要的工具。世界上許多國家已經把禁令制度引入知識產權的保護機制。禁令分為臨時禁令和永久禁令。臨時禁令是法院為了制止即將發生的或存在著發生的危險性的侵權行為,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在作出判決之前而頒布的一項禁止行為人不得為某種行為的強制命令。永久禁令是法院在查明案件事實後,對案件要作出最後裁決時所作出的停止侵權行為的命令。為了適應入世需要,加大我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我國在新修訂的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里增設了訴前停止侵權行為的臨時措施,這是一種防止侵權和阻止進一步侵權的救濟措施。 現行的專利法、商標法和著作權法等都明確規定了訴前責令停止侵權行為的措施。「訴前責令停止侵權行為」與「臨時禁令」、「臨時措施」的稱謂雖然不相同,但在實質上都是符合TRIPS協議的執法要求的一項同等的司法措施,具有相同的功能與效力。TRIPS協議第50條規定的「臨時措施」是指如果侵權活動發生在即,司法當局有權採取及時、有效的臨時措施加以禁止,即明確了臨時措施是對即發性侵權的一種制止措施。永久禁令適用於侵權行為已經開始而行為人沒有停止侵權行為的情況,臨時禁令可適用於即發侵權行為;永久禁令是法院經實體審理、確認行為人的行為構成侵權之後判令行為人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無需當事人提供擔保,並可予以強制執行。因此,臨時禁令對即發侵權的救濟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二)中間判決 中間判決是相對於終局判決而言的。中間判決是指法院對於一個或者數個別的爭點(先決問題)作出判決,而非對於訴訟標的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作出判決。在訴訟法原理上,凡是當事人所主張的各種獨立的可導致法律上效果的一切攻擊或者防禦方法,達到了可以作出判決的成熟時機,而訴訟尚未全部終結時,為了使訴訟程序和法律關系變得簡單明了,法院可以作出中間判決。 在行政訴訟中規定中間判決的實益主要表現在:第一,法院對於原告提起的關於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問題,包括全部訴訟前提要件以及實體判決前提要件,均可以進行中間判決。在行政訴訟中,經常要遇到關於「附屬問題」的處理。附屬問題是大陸法系國家行政訴訟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一個案件本身的判決,依賴於另外一個問題,後面的問題不構成訴訟的主要標的,但是決定判決的內容,成為附屬問題。而「審判前提」問題則是將附屬問題作為訴訟案件的前提,按照管轄規定由有管轄權的法院裁決的案件處理方式。目前,越來越多的行政案件涉及到民事、刑事法律關系,在實踐中處理起來有相當的難度。司法實務界普遍感到,法院必須有一種處理審判前提問題的判決方式。中間判決不能一概解決此類審判前提問題,但是,缺乏中間判決使法官在作出裁斷時捉襟見肘。第二,如果對訴訟請求的原因和數額均有爭議的,法院可以先就原因做出中間判決。即在訴訟標的要求確定數額的情況下,如果當事人對訴訟請求的原因以及數額均有爭議時,法院可以先作出請求原因正當的中間判決。 (三)舍棄、認諾判決 在民事訴訟中,由於當事人對於實體上的權利具有處分自由,反映在訴訟程序中對於訴訟標的也有處分的自由,是謂「處分權主義」。法院根據當事人的舍棄或者認諾,作出該當事人敗訴的判決。認諾是指被告對法院所作出的承認原告所主張的要求全部或者部分有理由的單方意思表示。在認諾情況下,被告的「認諾」是一種僅對法院的單方的意思表示,被告承認原告主張的訴訟理由或者訴訟請求全部或者部分存在。舍棄是指原告法院所作出的承認訴訟請求權部分或者全部不存在的單方意思表示。在舍棄情況下,原告的「舍棄」是一種僅對法院的單方的意思表示,原告承認自己的訴訟請求無理由。認諾和舍棄在法律性質上相同。 行政訴訟中是否允許認諾和舍棄,還存在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不應當允許認諾和舍棄。理由是:首先,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其次,在行政訴訟中的被告,對於行政職權並無處分權;最後,在民事訴訟中,由於大量案件是通過辯論主義方式審理,以及「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制度,這是認諾和舍棄的基礎條件,但在行政訴訟中,職權主義的強調以及被告負舉證責任等與民事訴訟有相當大的區別,不宜採取與民事訴訟相同的處分方式。有人則認為,應當引入認諾和舍棄制度。首先,行政訴訟法規定不允許調解的制度,現在已經證明是需要進一步修改和完善的;其次,在大陸法系國家(如德國和日本),行政訴訟中允許認諾和舍棄已經成為較為完善的制度,並為相關的行政訴訟法典規定;再次,在司法實踐中,通過原、被告之間的調解結案的行政案件並不在少數;最後,對於訴訟請求權的認諾和舍棄屬於當事人的法定權利。還有人認為,當事人並非對所有樣態的訴訟請求權均得予以處分,應當根據是否關涉國家利益、公共利益來判斷。如果當事人爭議的訴訟標的可以通過和解方式解決,依據該制度應當允許認諾和舍棄的存在。 筆者認為,在行政訴訟中,在一定情況下適用和解,是行政行為具體性質多樣性的反映。筆者同意有人提出的,在當事人「得為處分」的情況下,完善認諾和舍棄制度。所謂「得為處分」似應包括以下情形:一是行政機關認識到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違法或者不當的瑕疵、錯誤以及情勢變更的事由,得自行變更或者撤銷原具體行政行為時;二是原具體行政行為涉及的是完全屬於行政自由裁量權范圍,或者合法但不合理的具體行政行為;三是原具體行政行為屬於當事人有一定處分權的行政裁決、行政合同行為等,例如行政機關針對平等主體所作出的顯失公平的民事賠償(補償)裁決;四是原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事實或者法律關系,經過法院依職權調查仍然無法或者顯然難以查明,依照相關行政程序法得為和解的情形;五是考慮到目前行政審判尚處於初創階段,對於一些具有較大社會影響而又違法的行政行為通過協調解決的行政案件,可以在嚴格審查的前提下,適當承認當事人就本案的處分權。 綜上,認諾、舍棄判決是指法院在原告向其舍棄訴訟標的的主張或者被告向其承認原告訴訟請求有理由時,如該訴訟標的與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無涉,當事人對訴訟標的有處分權的情況下,作出的該當事人敗訴的判決形式。 經過十餘年的實踐,人們已經意識到,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判決形式越來越難以適應各種類型的行政案件。筆者建議,應當繼續完善和增加各類判決形式,以適應紛繁復雜的各類行政案件實際情況,以使行政判決更具合理性、科學性。
❼ 行政法的中西方比較
本人認為,為了更好地比較中外行政法的歷史發展,應該首先了解各自的發展歷史,這是前提所在,然後再分別對中國行政法與大陸法系國家的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進行比較。
一、新中國建立以前行政法的產生與發展
現代意義的行政法在中國產生於民國初期。1914年5月18日公布的《行政訴訟條例》,同年7月15日公布的《行政訴訟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行政訴訟法。1914年3月21日公布的《平政院編制令》,平政院具有行政法院的性質,行政審判權不屬於普通法院,而屬於平政院。1932年11月27日,國民黨政府頒布了《行政訴訟法》,1945年4月16日又頒布了《行政法院組織法》,這兩個法律規定,行政法院與普通法院分立,專門處理行政訴訟案件。它規定行政訴訟有三個步驟,當事人必須先向行政機關提出訴願和再訴願,不服的才能向行政法院提起訴訟。
二、新中國行政法的產生與發展
新中國行政法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1、行政法的初創階段(1949-1956年)。這是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初創階段,沒有制定系統的行政法體系,甚至對行政法的認識也是有限的。
2、行政法的倒退與破壞階段(1957-1977年)。這一時期由於反右運動擴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爆發,行政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被破壞殆盡。
3、行政法的恢復階段(1978-1988年)。從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82憲法開始,行政法進入了恢復階段。許多領域的行政法律規范相繼制定,初步結束了無法可依的局面。1982年頒布的《民事訴訟法(試行)》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審理行政案件,這一規定標志著中國行政訴訟制度誕生的。
4、行政法的發展階段(1989年-)。1989年頒布的《行政訴訟法》具有重大意義,確立了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制約機制,給公民的合法權利以切實的保障,促進了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水平。近年來,行政機關和公民的法律意識有了極大的提高,權力機關和司法機關對行政權的監督機制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中國正朝著「法治國」的目標艱難而穩步地前進著。
三、外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現在人們使用行政法這一概念是指現代意義上的行政法,是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產物,是在資產階級民主與法制的理論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一、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大陸法系的行政法產生較早,體系完善、理論發達。其特點主要是各國都有兩個法院系統,即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都存在兩種法律規則,即公法和私法。法國行政法和德國行政法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但是由於大陸法系各國的歷史不同,在行政法的產生和發展上也存在差異。
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其特點主要是各國都沒有獨立的行政法院系統;普通法院在審理各種案件(包括行政案件)時,適用同一體系的法律規則。
1、英國行政法
在英國沒有明確的法律部門的劃分,所以早期的英國沒有明確的行政法概念。作為現代意義的行政法是17世紀下半葉開始出現的,它是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產物。
2、美國行政法
美國行政法受英國行政法的影響產生較晚,美國行政法的產生是同政府積極干預經濟相聯系的,1887年成立的州際貿易委員會被認為是美國行政法的開始。從羅斯福「新政」開始,美國行政法迅速發展,1946年聯邦行政程序法的制定是美國行政法上劃時代的法律,該法以美國憲法中的正當法律程序為基礎,建立起准司法的行政程序。
四、歷史發展比較
外國行政法主要分為兩大法系行政法,即為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
1、中國行政法與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
雖然中國屬於大陸法系國家,但中國行政法相對大陸法系其他國家的,特別是法國、德國的而言,起步較晚。從產生開始,中國的行政法就直接或間接的受到德國行政法的影響。
2、中國行政法與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
與英美法系國家相比,中國行政法研究則起步較早,重視程度也較高。中國現代意義的行政法產生於民國初期,而英美法系國家直到19世紀後半葉,其
學者們才開始注意行政法的功能並逐步建立了理論體系。在英國,作為一門科學,行政法研究真正受到重視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事情;美國行政法的發展是20世紀30年代以後。
從當代行政法的發展趨勢來看,中外行政法日趨融合。兩大法系互采之長,英美法系的行政法范圍向廣義演進,既包括程序法,又包括實體法,既包括內部行政法,又包括外部行政法。過去上訴法院把行政案件看作私法案件,由民事庭審理,現在,上訴法院專設了行政庭,審理行政案件。大陸法系行政法已經突破公法的范圍,在一些行政領域適用私法,在法德等國,行政私法已成為流行詞,公私法的界限日漸模糊。
參考文獻:
1、《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應松年,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
2、《新編行政法學》,譚宗澤,重慶出版社,2001年。
參考資料: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6-10-23/1507300.shtml
❽ 行政訴訟法全文
1、《行來政訴訟法》1989年4月4日第七屆自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1989年4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16號公布,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根據2014年11月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修訂,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2、《行政訴訟法》全文內容http://www.spp.gov.cn/sscx/201502/t20150217_91466.shtml
❾ 請問《憲法、刑法、民法、訴訟法、經濟法、勞動法、婚姻法》之間的關系。及各種法律的通俗解釋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條件綜合作用的產物,它集中反映各種政治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確認革命勝利成果和現實的民主政治,規定國家的根本任務和根本制度,即社會制度、國家制度的原則和國家政權的組織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等內容。國家內部政治力量的對比關系的變化對憲法的發展變化起著直接作用,同時國際關系也對憲法發展趨勢有所影響。
制訂刑法、民法、訴訟法、經濟法、勞動法、婚姻法等法律都不能違反憲法。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極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其階級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應當負刑事責任,給予犯罪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刑法有廣義刑法與狹義刑法之分。廣義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狹義刑法僅指刑法典。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與廣義刑法、狹義刑法相聯系的,刑法還可區分為普通刑法和與特別刑法。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實際上即指刑法典。特別刑法指僅使用於特定的人、時、地、事(犯罪)的刑法。在我國,也就是指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
民法(Civil law),是規定並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間、法人間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國家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訴訟法部門指規范訴訟活動的法律。主要包括有《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
另外,訴訟法部門還包括《仲裁法》、《監獄法》以及《律師法》等等。
訴訟法指的是規定訴訟程序的法律的總稱,是打官司時所應遵循的行為規范。訴訟法是典型的法律程序法。在中國有三大訴訟法,分別是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在法治比較發達的國家,除了以上三大訴訟法外,一般還有憲法訴訟。(中國目前還沒有憲法訴訟,因此沒有規范違憲案件審理的程序法)
經濟法是國家從整體經濟發展的角度,對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管理和調控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經濟法的概念是經濟法學研究的首要問題,也是經濟法立法,司法等活動的基礎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經濟法現象在世界各國大量出現,經濟法概念問題也成為經濟法學界爭執最多的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勞動合同法共分8章98條,包括:總則、勞動合同的訂立、勞動合同的履行和變更、勞動合同的解除和終止、特別規定、監督檢查、法律責任和附則。勞動合同法是規范勞動關系的一部重要法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屬於社會法。
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是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全文分為8章,包括原則、結婚、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父母子女間的關系、離婚、離婚後子女的撫養和教育、離婚後的財產和生活及附則,共27條。內容以調整婚姻關系為主,同時涉及家庭關系方面的各種重要問題。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原婚姻法自新法施行之日起廢止。2011年8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釋。
❿ 學習行政訴訟法的體會
第一,法律至上原則。
在依法行政中,法律至上原則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內容:
1、法律是依法行政的最高規范。
2.依法行政規則。政府的依法行為必須有法律依據。在法律沒有規定時,行政機關無權像公民那樣自由地活動。
3.合法性規則。行政行為的范圍和內容必須由法律設定。
4.保證實施原則,行政機關必須以自己的行為來保證法律的實施。行政機關的職責是執行和實施法律,對於行政機關來說,不僅有消極的義務遵守法律,而且有積極的義務採取行動,保證法律的實施。
第二,正當程序原則。
程序是實體的保障。沒有正當程序的規范,行政法治要求的法律至上就難以實現。因此,行政法治對法律至上的要求必然要通過正當程序來實現。
第三,
公平救濟原則。依法行政意味著行政相對人能夠及時有效地通過法律渠道糾正行政侵權行為,也就是必須存在公平有效的行政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