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華為新勞動法

華為新勞動法

發布時間: 2022-04-24 12:12:49

㈠ 華為的「辭職門」事件被認為這是華為規避勞動法的一個舉措,為什麼

因為當時華威的「辭職門」是在新勞動合同法出台之時,而且影響專極大!所以傳言是為了屬迴避勞動法(滿十年簽訂無固定期合同)但華為肯定不只是這種簡單的想法!例如:各大媒體都在對「辭職門」這一事件討論,是不是也提高了企業的知名度?還有一樓說的:煥發了員工的工作熱情等等......
這些只是華為「辭職門」的一些看的見的效應!那麼看不見的呢......

㈡ 華為為什麼辭退老員工

是為了避免同工作了10年的員工簽訂長期合同。
他們高管說想,解聘後,再重新聘用,合同可以重新簽訂1-3年的,避免了同某些職工簽訂長期合同。
是為了規避新《勞動法》。不過從法律重視上講,這樣做用處不大,因為判斷一個人工作年限可不只是看合同。只不是店大欺客,自欺欺人罷了。

㈢ 華為集體辭職事件始末

華為鼓勵員工辭職的方案2007年9月通過,10月前華為公司先後分批次與老員工私下溝通取得共識,10月開始至11月底實施,必須在2008年1月1日《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前完成。共計將有超過7000名工作超過8年的老員工,需要逐步完成「先辭職再競崗」工作。
按照華為公司的要求,工作滿8年的員工,由個人向公司提交一份辭職申請,在達成自願辭職共識之後,再競爭上崗,與公司簽訂新的勞動合同,工作崗位基本不變,薪酬略有上升。

老員工辭職之後,這些有著華為最老的工號也將消失,某種程度上體現等級的工號制度取消,所有工號重新排序,排序不分先後,也不再體現員工工作年限長短。

據華為員工透露,華為總裁任正非、副總裁孫亞芳在內的一批華為創業元老,也將進行「先辭職再競崗」。

華為的補償方案:

華為多位員工提供的信息顯示,此次「先辭職再競崗」時,所有自願離職的員工將獲得華為公司相應的補償,補償方案為「N+1」模式。

N為在華為工作的年限,打個比方,如果某個華為員工的月工資是5000元;一年的獎金是60000元,平攤給每個月就是5000元的獎金,假如他在華為工作了8年。那麼他得到的最終賠償數額就是10000元(工資+年獎金平攤)乘以「8+1」,計90000元。

而此次自願辭職的老員工大致分為兩類:自願歸隱的「功臣」和長期在普通崗位的老員工,工作年限均在8年以上。其中一些老員工已成為「公司的貴族」,坐擁豐厚的期權收益和收入,因而「缺少進取心」。由於這些老員工的收入相對較高,華為公司為他們辭工支付的賠償費,外界預測總計將超過10億元。

根據2008年1月1日起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勞動者在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10年的,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雖然有關部門解釋說,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並不等同於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鐵飯碗」,只要符合法律規定的情形,用人單位仍然可以終止勞動關系。但一些企業,包括華為,還是擔心這項規定不利於長遠發展,因而在法律實施前「突擊行動」,先終止勞動合同,再以某種方式對員工重新僱傭。
在華為事件中,有一個詞耐人尋味——「主動」。表面上看,的確是員工主動與企業解除勞動合同,沒人反對,一切進行得安靜而順利。但這真的是員工心甘情願嗎?從勞動者角度講,沒人不希望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和長遠的保障。即使今天企業承諾只是重簽勞動合同,工作崗位仍是有的,還多一筆補償金,但企業為了避免承擔法律責任而殫精竭慮的做法,難免不讓員工擔心,將來會不會要不停地簽短期合同?會不會在企業服務的時間一長就要被解僱?何況,在這次事件中,華為員工是否有不「主動」的權利也值得琢磨。華為要求,工作滿一定年限的員工都要先後辦理主動辭職手續。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員工在企業繼續工作的前提。如果不主動辭職,還能不能在華為工作呢?眼前的工作機會畢竟更重要,不接受又能怎樣。
至於是否會增加企業的用工成本,應當說,真正貫徹落實《勞動合同法》,必然會在短期內增加用工成本。不過,這種增加是極為有限的,特別是對那些一貫誠實、守矩、守法經營的企業而言,《勞動合同法》很大程度上是在《勞動法》框架基礎上的補充和細化,並不會給企業用工帶來明顯影響。如華為事件中的焦點問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此前也有相關的部門規章,只是沒有上升到更高的法律層面。何況,給員工穩定的預期並非就一定降低企業的活力,也未必就會「養懶漢」。日本的終身僱傭制已推行多年,很好地保證了經濟的穩步發展和企業的壯大。企業完全可以通過薪酬、輪崗等手段來建立激勵約束機制。

㈣ 華為07年的辭職門與新勞動法的關系,新勞動法中規定了什麼呢

因為07年出08年生效的勞動合同法規定,如果公司與員工第二次續簽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期限依法將自動轉為無固定期限,所以,哈哈。

㈤ 華為員工45歲必須退休嗎

1、為保持公司年輕化:退休政策即將微調,從45歲可以退休改變了45歲須退休,想繼續工作的,需人力資源部重新審批。

2、股票飽和值改變:隨著股價越來越高,以飽和值來匹配崗位方式越來越不適合,微調為定崗定級定數,以股票 TUP數量來衡量飽和度。

3、大調整:業軟絕大多數部門劃到GTS,僅留研發強相關部門在研發體系。

4、CBG逐步獨立化,大中華區獨立只是一個開始,明年全球開始與片聯剝離,逐步獨立經營。

5、將士出征只是第一步,運營商BG縮身會成為未來幾年的主調。

原貼地址:still20052016-11-13 09:23:24

http://bbs.tianya.cn/post-516-171898-1.shtml

華為內部專業人士對華為發言人still2005這篇文章的解讀是:

1)5g還很遙遠,華為運營商bg已經撐不住了,必須盡快盡早大瘦身,前不久2000名研發"上山下鄉"絕大部分會成為炮灰,後續其他部門將效仿此做法。

2)消費者bg風險太大,投資太大而且增量不增收。高層明白如果沒有海思晶元吹牛皮華為手機沒有任何優勢,任何一個重大失誤都可能導致像諾基亞的下場。終端會盡快剝離出去,優先選擇上市融資,行情不好會迅速賣掉。

3)企業bg就像阿斗劉禪,怎麼扶也扶不起。規模太小、而且不盈利,像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今後還是會保留,養些公司需要的人,如果效益持續不好還會小幅裁員(畢竟前幾年已經大裁過,沒多少人了)。

以上就是網上流傳的消息,在小編看來,相當一部分內容都是虛無縹緲的。依據如下:

1、海思的實力,行業有目共睹,目前是國內晶元設計第一,並且剛剛在5G短碼方案標准制定權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而且,通過扎實的研發和持之以恆的投入,其kirin系列處理器各項功能和性能已經處於世界前列;

2、華為的末位淘汰早已有之,雖然殘酷,但是為了保持其企業的競爭力,這樣做是合理的,這也是華為狼性的一部分;

3、華為是8年續簽一次。主要是新勞動法出台後,因為勞動法10年之後就是終身制,所以當年華為集體辭職,然後又重新簽合同。如果45歲還干著25歲的人差不多的活,是比較危險的。華為只要不是開除的,都會補償N+1,包括辭職的。8年補償一次,工齡清零。

4、華為人在公司強大資源的基礎上,使用的是最好的工藝、最全的EDA工具、最先進的封裝技術,加上華為的工作壓力,就算從華為離開,也還是比較有競爭力的。

5、目前國內IT和IC業45歲以上的人很少,而且一般都混的很不錯,至於以後45歲的人多了,這個政策估計會調整的。晶元產業的發展速度、工藝、設計方法學的更新速度,也和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不能與時俱進的話,確實會面臨被淘汰的危險。這不是華為單個企業的問題,這是行業必將面臨的問題;

6、華為45歲以上的基本都是中高層,一般不認同華為文化的人待不到45歲,能待到的都是中層了,不可能大規模裁員。

重壓之下的華為,以及華為員工,有人選擇繼續奮斗,有人選擇離開。當然選擇離開有主動和被動之分。在中國,像華為這種現象級的高科技企業鳳毛麟角,希望繼續奮斗的華為人再接再厲,使已經非常成功的華為更上一層樓,選擇離開的原華為人也能夠在新的工作崗位上發揮積極能量,把華為的優秀基因帶入到我國

㈥ 關於新勞動法的解讀

相關解讀

解讀一:用人單位不簽勞動合同將面臨更為嚴厲的罰則

關聯條款:
第十條 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第十四條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第八十二條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解讀:
形成勞動關系而沒有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法律上稱之為「事實勞動關系」。這些條款對簽訂勞動合同的時間以及事實勞動關系的法律責任進行了嚴格的規定。應當說,其中制定的處罰規則是非常嚴厲的。
對於用人單位來說,將來考慮的重點應轉向如何在管理中採取各種強化措施,建立單位內部嚴格的勞動合同簽訂紀律,禁止或防範出現員工不與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現象,避免與員工形成事實勞動關系。

解讀二:引導訂立長期或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關聯條款:
第十四條 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無確定終止時間的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勞動者提出或者同意續訂、訂立勞動合同的,除勞動者提出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外,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一)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的;
(二)用人單位初次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或者國有企業改制重新訂立勞動合同時,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十年的;
(三)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且勞動者沒有本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情形,續訂勞動合同的。
解讀:
本條主要規定的是用人單位應當與員工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情形。
長期或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被認為是構建和諧勞資關系的重要基礎。因此,立法者試圖通過這些條款引導用人單位與員工簽訂長期或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以推動長期或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在國內的「落地生根」。
盡管仍有不少用人單位對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及該條款存有恐懼之心,但實際上,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並非是不可解除的勞動合同。從解除的法定條件上說,用人單位解除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與解除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事實上是一樣的。從用人單位長遠發展來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如果運用得當,能給用人單位帶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勵員工、提升團隊凝聚力等效力。因此可以說,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對用人單位的利益大於風險。

解讀三:勞動合同解除或終止經濟補償總體成本增加

關聯條款:
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解讀:
本條主要規定了勞動合同解除或終止的工齡經濟補償金問題。從總體上看,增加了用人單位在與員工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的經濟補償成本。
另外,在經濟補償金的計算標准上,第四十七條區分了高端勞動者和一般勞動者。對高收入者進行了兩個高額限定,一個是月平均工資標準的限定,另一個是經濟補償金總額的限定。把高端勞動者和一般勞動者區分開,進行兩種經濟補償,體現出《勞動合同法》對於一般勞動者的傾斜保護,避免在經濟補償金標准上出現過分懸殊,同時也對用人單位終止或解除勞動合同的補償成本作了適當平衡。

解讀四:對勞務派遣的規范與限制

關聯條款:
第五十八條 勞務派遣單位是本法所稱用人單位,應當履行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義務。勞務派遣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除應當載明本法第十七條規定的事項外,還應當載明被派遣勞動者的用工單位以及派遣期限、工作崗位等情況。
被派遣勞動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情形的,用工單位可以將勞動者退回勞務派遣單位,勞務派遣單位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可以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
第六十六條 勞務派遣一般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
解讀:
勞務派遣作為一種新型的用工方式,在國內市場上一直備受爭議。目前規范勞務派遣的法律規定極少,基本上是立法的空白點,因此,《勞動合同法》在第五章中用了第二節共十一個條款來規范勞務派遣。
有關勞務派遣的條款,一直是《勞動合同法》立法過程中爭議的焦點之一。此次勞務派遣規定中對用人單位影響較大的變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勞務派遣單位應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2.被派遣勞動者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3.勞務派遣一般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等。
從這些規定上看,用人單位使用勞務派遣用工的預期利益與以前相比,將大為降低。

解讀五:有十大亮點可關注

一是民辦非企業職工有法可依。《勞動合同法》擴大了《勞動法》的適用范圍,增加了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及其勞動者。

二是違法不簽合同單位須付雙薪。根據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仍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除在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期間向勞動者每月支付2倍工資外,還應視為雙方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三是續訂「無固定合同」勞動者有權做主。根據規定,在「連續工作滿10年」等三種法定情形下,勞動者提出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予簽訂。

四是1年期合同的試用期不得超過2個月。同時,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

五是「違約金」有「上限」。根據規定,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除培訓服務期和競業限制可以約定勞動者違約金之外,其餘任何名義的違約金都屬違法。

六是單位未依法繳社保費,勞動者可隨時解除勞動合同。

㈦ 華為公司違反新勞動合同法的幾點表現

華為事件來是指,在新勞動法源實施前,也就是從2007年9月底開始,國內外頗有影響力的通訊設備製造商——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共計7000多名工作滿8年的老員工,相繼向公司提出請辭自願離職。這次大規模的辭職是由華為公司安排的,辭職員工隨後即可以競聘上崗,職位和待遇基本不變,惟一的變化就是再次簽署的勞動合同。全部辭職老員工均可以獲得華為公司支付的賠償。華為自擺烏龍事件,暴露出企業對法律解讀方面的偏差,但立法者及有關部門也應該進行反思,假如當初對容易引起歧義或容易被鑽空子的相關法律條文給出正確的解讀,華為「辭職門」事件何至於發生?立法者及有關部門應該汲取這次教訓,最大可能地避免類似的失誤再次出現。同時,相關企業在依據新法作出重大決定之前,也應該請教立法者或權威的法律專家,對相關法律進行正確的解讀,以免作出錯誤的決定。

㈧ 華為事件是怎麼回事它怎麼避開了新勞動法

華為事件是指,在新勞動法實施前,也就是從2007年9月底開始,國內外頗有影響力的通訊設備製造商——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共計7000多名工作滿8年的老員工,相繼向公司提出請辭自願離職。這次大規模的辭職是由華為公司安排的,辭職員工隨後即可以競聘上崗,職位和待遇基本不變,惟一的變化就是再次簽署的勞動合同。全部辭職老員工均可以獲得華為公司支付的賠償。
華為自擺烏龍事件,暴露出企業對法律解讀方面的偏差,但立法者及有關部門也應該進行反思,假如當初對容易引起歧義或容易被鑽空子的相關法律條文給出正確的
解讀,華為「辭職門」事件何至於發生?立法者及有關部門應該汲取這次教訓,最大可能地避免類似的失誤再次出現。同時,相關企業在依據新法作出重大決定之
前,也應該請教立法者或權威的法律專家,對相關法律進行正確的解讀,以免作出錯誤的決定。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的特點 發布:2025-02-12 01:44:07 瀏覽:465
附有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2 01:43:16 瀏覽:447
新刑事訴訟法全文下載 發布:2025-02-12 01:42:00 瀏覽:538
訴訟法考研試卷 發布:2025-02-12 00:13:19 瀏覽:230
2018年新婚姻法視頻 發布:2025-02-11 23:00:34 瀏覽:421
不動產證復印件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11 22:38:33 瀏覽:101
葉仙兒道德 發布:2025-02-11 22:38:21 瀏覽:892
民法總論案例選評 發布:2025-02-11 22:27:24 瀏覽:768
刑事訴訟法龍宗智 發布:2025-02-11 21:24:59 瀏覽:289
刑法同業競 發布:2025-02-11 21:19:32 瀏覽: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