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訴訟時效知道應當知道
Ⅰ 行政法訴訟時效兩年
法律分析:一般行政法訴訟時效六個月。兩年是最長的行政訴訟的訴訟時效。時效是當事人能夠向人民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的有效期限,超過了這一期限,則當事人喪失了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行政訴訟一般訴訟時效為六個月。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四十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Ⅱ 行政訴訟時間
法律分析:行政訴訟時效是當事人能夠向人民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的有效期限,超過了這一期限,則當事人喪失了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一般訴訟時效和法定訴訟時效的規定。行訴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由此可見,行訴法規定的一般訴訟時效為六個月。法定訴訟時效即法律有規定的訴訟期限從其規定。中國行政法律所規定的行政起訴期限有5天、10天、15天、30天等不同期限的規定
法律依據:《行政法》第四十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Ⅲ 如何把握行政案件的起訴期限
一、《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是對不須以申請復議為前提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起訴期限的規定。如果法律規定的起訴期限不足三個月的(如十五日、三十日),可按其規定辦理。但法規及其他規范性文件規定的起訴期限不足三個月的,因其與行政訴訟法的該條規定相抵觸而無效。 如果行政機關規避法律,向當事人告知的起訴期限少於法律的規定,當事人在行政機關告知的期限外,相關法律規定的期限內仍有權提起訴訟。如果當事人超過相關法律規定的期限,但在三個月以內起訴的,人民法院仍不能認為其超過了起訴期限。因為當事人可能會因行政機關的告知錯誤而失去在相關法律規定的期限內提起訴訟的機會,所以有必要對其起訴期限予以適當延長,但不能超過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九條規定的三個月的期限。如果行政機關因失誤向行政相對人告知的起訴期限長於相關法律規定的期限,相對人起訴時即使超過了相關法律的規定,只要未超過行政機關告知的期限,人民法院也應認為其起訴有效。因為相對人超過了相關法律規定的期限,是行政機關告知錯誤造成的,其責任不在相對人。 二、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規定,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申請人不服復議決定,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復議法》第十九條規定,復議機關不予受理或在收到復議申請書之日起兩個月內不作答復的,復議申請人可以在收到不予受理決定之日起或行政復議期滿之日十五日內,提起訴訟。 需要注意的有兩點:①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必須先申請復議,應當是法律、法規的規定。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規定的,對當事人和人民法院不具約束力,當事人可直接起訴;②復議期限為自收到復議申請之日起六十日內,從及時解決糾紛,提高復議效率角度出發,法律、法規及其他規范性文件規定的復議期少於六十日的,應當認定其有效;如果超過六十日的,因其與復議法第三十一條相沖突,應為無效。 三、《最高法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行訴法解釋》)第四十一條的規定,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訴權或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應當知道訴權或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其期限為三個月或該具體行政行為所適用的相關法律規定的時間。但從知道或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兩年。這里的兩年是絕對期限,超過兩年起訴的應為無效。 行政機關作出的事實行為和復議決定書未告知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起訴期限的,也適用該規定。 四、《行訴法解釋》第四十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其起訴期限應按相關法律規定執行,不能一概按三個月計算;並且此種情況下不再適用上條有關起訴期限的規定。 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20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這是有關行政案件最長訴訟時效的規定,無論何種理由,當事人超過這個期限起訴的,人民法院不再受理。該條規定不僅適用於《行訴法解釋》施行後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而且適用於該解釋和行政訴訟法施行前的具體行政行為。因為知道具體行政行為的內容是有關利害關系人決定是否提起訴訟的前提和基礎。雖然具體行政行為是在該解釋或行政訴訟法施行前作出的,但有關當事人在其施行後才得知,其原因在於行政機關未向有關利害關系人履行告知義務。為充分保護有關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應當允許其對該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 五、《行政法解釋》第三十九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行政機關在法律、法規、規章或其他規范性文件規定的期限內拒不履行、拖延履行或不予答復的,申請人可以在期滿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有關法律及規范性文件未規定履行有關職責的期限的,行政機關應當在該條規定的六十日的期限內履行。在緊急情況下,請求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不應遵從上述期限。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拖延履行的,申請人當即就可起訴。 六、《行訴法解釋》第四十三條規定,由於不屬於起訴人自身的原因超過起訴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間內,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不能提起訴訟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間內。不屬於起訴人的原因不僅包括被告的行為,而且還包括自然災害、戰爭及其他人的行為。同樣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不僅指被告實施的,而且還包括其他機關。 《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四條第三款規定,被告認為原告起訴超過法定期限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所以對原告超過起訴期限的起訴,人民法院也應受理,庭審查證無法定理由的,裁定駁回起訴。
Ⅳ 行政訴訟時效的內容和法律規定
一般訴訟時效。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內織訴權或者起訴容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復議決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法定起訴期限的,適用前款規定。
第二,特殊訴訟時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由於不屬於起訴人自身的原因超過起訴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間內。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不能提起訴訟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間內。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20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詳細的你可以搜索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三條之規定」
Ⅳ 行政訴訟時效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行政訴訟時效的法律規定有《行政訴訟法》規定的:
第四十五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六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四十七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在接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法規對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的期限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緊急情況下請求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不履行的,提起訴訟不受前款規定期限的限制。
第四十八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屬於其自身的原因耽誤起訴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限內。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況耽誤起訴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十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Ⅵ 行政法上的最長訴訟時效如何理解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內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容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20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這是司法解釋規定的。
理解這個規定要和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九條結合起來看,39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單從這一規定看,由於在特殊情況之下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時間可能會與作出行政行為的時間間隔很久,而且沒有限制,但是,一方面如果間隔時間過久證據難以取得,即使有證據也會花費大量成本,另一方面,行政行為作出經過相當長時間之後,社會關系已經根據行政行為作出相應的調整並且已經定型,如果此時允許通過訴訟推翻,則對穩定的社會關系產生不利影響,損害他人利益。而且在某些情況之下,行政行為作出與知曉時間相隔十分久遠,當事人沒有察覺行政行為對自己明顯的影響,也說明行政行政行為對其影響甚微。這些原因共同決定了法律對此時間作了一個20年的限定。
Ⅶ 行政訴訟的起訴期限
起訴期限:
(3)起訴期限的延長(《行政訴訟法》第48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屬於其自身的原因」耽誤起訴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限內。
【提示】如,被限制人身自由。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況耽誤起訴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10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提示】如,生病、交通阻礙、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尚未確定。
Ⅷ 行政法的追訴時效是多久
行政的追訴時效期限為二年,凡違法行為在二年內未被發現的則不再予以追究。至於其他法律另有特別規定的,則以該特別規定所確定的期限為准。關於時效期間的起算時間,從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
Ⅸ 行政訴訟時效法律是怎麼規定的
行政訴訟時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的規定如下:
第三十八內條公民、法人或者其容他組織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復議機關應當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決定。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申請人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三十九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況耽誤法定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十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由人民法院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