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是行政法律關系的民事主體
❶ 哪些情況下國家可以成為民事法律關系主體
1,國家是特殊的民事主體,比如,國家向單位或公民發行國庫券,就是以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資格進行的。
2,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參加民事法律關系享受權利或承擔義務的人,即民事法律關系的當事人。
3,根據我國《民法通則》規定,可以作為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有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等。實踐中以戶為單位的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以及個人合夥組織體或非法人組織被視為民事主體。
,
❷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就是行政法主體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就是行政法主體。
行政法主體,即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加人,包括組織和個人。
具體來說,組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個人則包括國家公務員以及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外國人和無國籍人。行政法主體是指在具體的行政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關人。
(2)國家是行政法律關系的民事主體擴展閱讀:
1、主體的恆定性與不可轉化性。即關系中必有一方主體是行政主體,不以行政主體為一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不是行政法律關系,而且在我國,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對人,被告則只能是行政主體,他們之間不能互為原被告(與民訴不同之處)。
2、主體資格的受限制性。在我國,只有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才能成為行政主體。
3、主體地位「平等下的不平等性」。
主體雙方各自權利義務性質不完全相同。主體雙方權利義務的數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權利義務是另一方所不具有的。
特徵:
1、行政主體是組織,而不是個人。
2、行政主體是依法擁有行政職權的組織,是行政權的歸屬者。
3、行政主體有權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代表國家並獨立行使職權。
4、行政主體能以自己的名義單獨參加訴訟。
❸ 國家是法人嗎是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嗎
國家是特殊法人,在國際法中可作為民事法律主體。
希望能幫到你。
❹ 國家是民事主體嗎
在某些特定場合是的,具體包括作為(1)作為物權主體,進入市場交易時;(2)作為合同主體,簽訂債權債務或采購合同時;(3)作為責任主體,進行國家賠償時。
從廣義的角度,國家是指擁有共同的語言、文化、種族、血統、領土、政府或者歷史的社會群體。從狹義的角度,國家是一定范圍內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體形式。在社會科學和人文地理范疇,國家是指被人民、文化、語言、地理區別出來的領土;被政治自治權區別出來的一塊領地;一個領地或者邦國的人民;跟特定的人有關聯的地區。
一般來說,國家作為特定公權力的擁有者和行使者,與一般民事主體存在較大差異。但是,在某些特定環境下,國家可能由於特定的功能而成為民事主體,在民事領域參與各類民事法律關系。主要包括如下幾種情況:
1、國家作為物權主體,進入市場交易時是民事主體。
國家可以作為所有權主體,對國有財產享有所有權,這是國家參與的民事法律關系中最主要的類型。國家由於統治和有效的社會管理等需要,都要擁有大量的各種類型的財產。
國有經營性資產的保值增值,只有通過商品經濟活動才可以實現。但是,商品經濟的前提條件是交易主體的地位平等。而對於國家來說,它首先是作為一個公權力主體而存在的,享有對內和對外的最高權力,因而沒有其他任何主體可以和它能在一個交易層面上進行活動。「在一個產權明確,但全部產權歸一個所有者的社會中,是不會有市場競爭。」在這種條件下,國家唯一的途徑就是改變自己的地位或身份,從一個高高在上的主權者,下至為與自然人或者法人平等的交易者進行民商事活動。為了有效地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國家應當遵循民事法律規則來實現自己的所有權。
2、國家作為合同主體,簽訂債權債務或采購合同時是民事主體。
國家成為債權人或者債務人,是國家以民事主體身份實現的又一項重要功能。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國家作為債務人,發行國債;第二,國家簽訂合同,購買所需的物資,這主要體現為政府采購;第三,國家通過合同,建設各種重大工程,如工程招標;第四,國家為了實現一些公共管理職能與自然人或各種組織簽訂合同,如授予一些個人或者組織某些行政特許權。本文主要探討第四種情形,因為在這類情形中,更能體現作為公權力者的國家為了實現其特定的功能而參與民事法律關系,成為民事主體。
3、國家作為責任主體,進行國家賠償時是民事主體。
國家作為國家賠償主體對個人或者組織承擔國家賠償責任。「基於公務員不法行為之國家損害賠償責任,是以民事責任發生原因之一的侵權行為責任為基礎而產生的。」
❺ 什麼是法律關系的主體和客體
1、法律關系的主體
法律關系主體是指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即在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或承擔義務的人,法律上所稱的「人「主要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自然人是指有生命並具有法律人格的個人,包括公民、外國人和無國籍的人。法人是與自然人相對稱的概念,指具有法律人格,能夠以自己的名義獨立享有權利或承擔義務的組織。
2、法律關系的客體
法律關系客體是指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又稱權利客體、義務客體或權利客體。
它是將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聯系在一起的中介,沒有法律關系的客體作為中介,就不可能形成法律關系。因此,客體是構成任何法律關系都必須具備的一個要素。
成為法律關系客體應滿足下述三個條件:
(1)必須是一種資源,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因而被認為具有價值。
(2)必須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因而不能被需要它的人毫無代價地佔有利用。
(3)必須具有可控制性,因而可以被需要它的人為一定目的而加佔有和利用。
(5)國家是行政法律關系的民事主體擴展閱讀
主體種類
在中國,根據各種法律的規定,能夠參與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以下幾類:
1、公民(自然人)。這里的公民既指中國公民,也指居住在中國境內或在境內活動的外國公民和無國籍人。
2、機構和組織(法人)。這主要包括三類:一是各種國家機關(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等);二是各種企事業組織和在中國領域內設立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三是各政黨和社會團體
3、國家。在特殊情況下,國家可以作為一個整體成為法律關系主體。例如,國家作為主權者是國際公法關系的主體,可以成為外貿關系中的債權人或債務人。在國內法上,國家作為法律關系主體的地位比較特殊,既不同於一般公民,也不同於法人。
4、外國人和外國社會組織。外國人、無國籍人和外國社會組織,以我國有關法律以及我國與有關國家簽證的條約為依據,也可以成為我國某些法律關系的主體。
5、合夥。
❻ 國家是不是行政主體
中國當今行政主體概念、特徵與分類淺析
內容提要:行政主體是個抽象的概念,指依法取得行政職權,能以自己名義獨立進行行政管理活動,作出影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行政行為,並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後果的行政組織。對於我們學習和理解行政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文章具體的分析了行政主體的概念和特徵,比較了行政主體和行政機關的異同,並對社會生活中具體的行政主體的表現形式進行了簡要地介紹。
關鍵詞:行政主體 概念 特徵 分類
一、行政主體的概念與特徵
行政主體是指依法取得行政職權,能以自己名義獨立進行行政管理活動,作出影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行政行為,並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後果的行政組織。法律上的行政主體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1)行政主體是具有行政權力、實施行政活動的組織。並不是所有的組織都能成為行政主體,只有行使國家行政權力的組織才能成為行政主體。國家行政機關具有憲法、組織法規定的行政職權,它可以成為行政主體;企事業組織和社會團體非經法律、法規的特別授權,不能行使國家行政權和實施行政行為,因而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
(2)行政主體必須是能以自己的名義獨立進行行政管理活動的組織。能否以自己的名義實施管理是判定一個行政機關是否行政主體的標准。比如被委託的組織雖然在委託范圍內也可以行使國家行政職權,實施某些行政行為,但它們不是以自己的名義實施的,而是以委託它的行政機關的名義實施的,因而被委託的組織不屬於行政主體。
(3)行政主體必須是能夠承擔行政活動的法律後果的組織。一個組織是否是某項活動中的行政主體,重要的標準是看其是否承擔行政活動所產生的責任,如果僅僅實施行政活動,但並不負擔由此而產生的責任,那麼,這個組織就不是行政主體。如某個社會團體接受行政機關的委託從事公務活動,但並不承擔由此而產生的責任,責任由委託的行政機關承擔,受委託的社會團體就不是行政主體,主體只能是委託的行政機關。再如行政機關的行政職權由公務員來行使,但公務員的職務行為,並不由其本身對外承擔法律責任,在行政訴訟中公務員不能作為被告應訴。公務員實施的職務行為,由其所在行政機關對外承擔行政法律責任,在行政訴訟中,由其所在機關為被告應訴。因而,公務員不是行政主體。
(4)行政主體一般由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提當。行政主體主要是由行政機關擔任,但又不限於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某種非行政機關社會組織行使某項行政職權,實施某種行政行為,該組織即取得行政主體地位。
二、行政機關和行政主體的區別
主體是一定關系的參加者,行政主體是行政關系的參加者,是行政關系中行使行政管理權力的一方。多數情況下,行政關系中的行政主體是由行政機關擔當,但行政主體不能簡單地等同於行政機關,行政機關是生活中用語,行政主體則是一個法學上的概念。其區別在於:
(1)行政主體是行政組織在行政關系中的一種地位,只有在行政機關參加進一種行政管理關系時,它才在這種關系中具有行政主體地位。所以不能在行政機關和行政主體兩個概念中間劃等號。
(2)並非所有的行政機關都能成為行政主體。行政機關只有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成為行政主體,因而,某個政府機構可能是行政機關,但它並不一定就能成為行政主體。例如政府內部的某個辦事機構、協調性機構,它們僅負責管理、協調內部事務,並不對外行使職權,不能與相對人之間形成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因此也就不會有什麼責任需要承擔,因此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
(3)並非行政機關在所有場合都能成為行政主體。行政機關在法律上可以具有雙重身份,即民事主體與行政主體。它即可以民事主體的身份從事活動,如到商店購買辦公用品,也可以行政主體的身份從事行政活動,如作出行政處罰。當行政機關租用辦公用房、購買辦公用品時,其身份是民事主體;當其以行政職權享有者的身份進行管理時,其身份是行政主體。在不同的活動中,需要遵循不同的規則。在行政法上關注的是行政機關的行政主體身份。
(4)成為行政主體的不限於行政機關。在行政法上,行政主體是以行政職權的享有者身份出現的,行政職權為行政機關所享有,因而,行政機關是最主要的行政主體,但行政機關對行政權並不構成獨占。在許多情況下,非行政機關的社會團體也可能享有行政權,在行政法上具有行政主體身份。尤其是在現代社會,國家行政的范圍日益擴展,公共職能不斷擴張,許多事情授權於非行政機關的社會組織實施,它們因法律、法規的授權而取得行政法上的行政主體地位。
❼ 在我國,可以作為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有A公民B法人C非法人經濟實體D國家E國家機關首腦
在中國,根據各種法律的規定,能夠參與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以下幾類:
(1)公民(自然人)。這里的公民既指中國公民,也指居住在中國境內或在境內活動的外國公民和無國籍人。
(2)機構和組織(法人)。這主要包括三類:一是各種國家機關(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等);二是各種企事業組織和在中國領域內設立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三是各政黨和社會團體。
(3)國家。在特殊情況下,國家可以作為一個整體成為法律關系主體。
公民、法人、國家都能成為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
所以ABCDE都對
❽ 行政法的主體
什麼是行政法主體
行政法主體是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加人——組織和個人。組織包括國家機關(主要是行政機關)、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個人包括國家公務員以及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外國人、無國籍人等。
行政法主體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和行政法主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亦稱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指行政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
行政法主體是指行政領域的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除了行政主體和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監督主體,如立法機關、其他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等。
行政法主體與行政主體
行政主體雖然只是行政法主體的一種,但它是行政法主體中最重要的一種。首先,行政主體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佔有主導地位,而行政管理法律關系在整個行政法律關系中又佔有主導地位。其次,行政主體在各種行政法律關系中均可構成一方主體,而其他行政法主體只可能在一種或兩種行政法律關系中出現,而不可能在所有行政法律關系中出現。
此外,行政主體,特別是行政機關,作為行政法主體具有相對恆定性。盡管行政機關有時也會以民事主體的身份參與民事關系,但在絕大多數時候和場合,行政機關均是以行政法主體的身份參與行政法律關系;而其他行政法主體,如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等,則常常以民法主體的身份參與民事關系,
論我國行政法解釋主體 34頁 行政主體的行政法意義 1頁 德國行政法學中行政主體概念的探討 20頁 {行政總務}行政法 40頁 論行政法的解釋 42頁 行政法第三形態下的行政主體研究 3頁 行政的「疆域」與行政
行政法主體,即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加人,包括組織和個人。具體來說,組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個人則包括國家公務員以及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外國人和無國籍人。
行政法主體是指在具體的行政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行政法主體
別名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釋義
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加人
組成
組織、個人
基本介紹
行政法主體又稱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行政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具體包括執掌行政權的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即行政管理過程中的被管理者)。
行政主體是指享有行政職權,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並獨立承擔責任的組織。
因此,行政法主體的范圍大於行政主體,行政主體只是行政法主體的一種,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佔主導地位。
❾ 國家屬於民事主體嗎
從廣義的角度,國家是指擁有共同的語言、文化、種族、血統、領土、政府或者歷史的社會群體。從狹義的角度,國家是一定范圍內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體形式。在社會科學和人文地理范疇,國家是指被人民、文化、語言、地理區別出來的領土;被政治自治權區別出來的一塊領地;一個領地或者邦國的人民;跟特定的人有關聯的地區。
一般來說,國家作為特定公權力的擁有者和行使者,與一般民事主體存在較大差異。但是,在某些特定環境下,國家可能由於特定的功能而成為民事主體,在民事領域參與各類民事法律關系。主要包括如下幾種情況:
1、國家作為物權主體,進入市場交易時是民事主體。
國家可以作為所有權主體,對國有財產享有所有權,這是國家參與的民事法律關系中最主要的類型。國家由於統治和有效的社會管理等需要,都要擁有大量的各種類型的財產。
國有經營性資產的保值增值,只有通過商品經濟活動才可以實現。但是,商品經濟的前提條件是交易主體的地位平等。而對於國家來說,它首先是作為一個公權力主體而存在的,享有對內和對外的最高權力,因而沒有其他任何主體可以和它能在一個交易層面上進行活動。「在一個產權明確,但全部產權歸一個所有者的社會中,是不會有市場競爭。」在這種條件下,國家唯一的途徑就是改變自己的地位或身份,從一個高高在上的主權者,下至為與自然人或者法人平等的交易者進行民商事活動。為了有效地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國家應當遵循民事法律規則來實現自己的所有權。
2、國家作為合同主體,簽訂債權債務或采購合同時是民事主體。
國家成為債權人或者債務人,是國家以民事主體身份實現的又一項重要功能。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國家作為債務人,發行國債;第二,國家簽訂合同,購買所需的物資,這主要體現為政府采購;第三,國家通過合同,建設各種重大工程,如工程招標;第四,國家為了實現一些公共管理職能與自然人或各種組織簽訂合同,如授予一些個人或者組織某些行政特許權。本文主要探討第四種情形,因為在這類情形中,更能體現作為公權力者的國家為了實現其特定的功能而參與民事法律關系,成為民事主體。
3、國家作為責任主體,進行國家賠償時是民事主體。
國家作為國家賠償主體對個人或者組織承擔國家賠償責任。
❿ 法律關系的主體資格是什麼
法律關系的主體資格是: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即在法律關系中一定權利的享有者和一定義務的承擔者。
在中國,根據各種法律的規定,能夠參與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以下幾類:
1、公民(自然人)。這里的公民既指中國公民,也指居住在中國境內或在境內活動的外國公民和無國籍人。
2、機構和組織(法人)這主要包括三類:
一是各種國家機關(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等)。
二是各種企事業組織和在中國領域內設立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
三是各政黨和社會團體。這些機構和組織主體,在法學上可以籠統的成為「法人」。
其中既包括公法人(參與憲法關系、行政法律關系、刑事法律關系的各機關、組織),也包括私法人(參與民事或商事法律關系的機關、組織)。中國的國家機關和組織,可以是公法人、也可以是私法人,依其所參與的法律關系的性質而定。
3、國家。在特殊情況下,國家可以作為一個整體成為法律關系主體。例如,國家作為主權者是國際公法關系的主體,可以成為外貿關系中的債權人或債務人。
在國內法上,國家作為法律關系主體的地位比較特殊,既不同於一般公民,也不同於法人。國家可以直接以自己的名義參與國內的法律關系(如發行國庫券),但在多數情況下則由國家機關或授權的組織作為代表參加法律關系。
4、外國人和外國社會組織。外國人、無國籍人和外國社會組織,以我國有關法律以及我國與有關國家簽證的條約為依據,也可以成為我國某些法律關系的主體。
5、合夥。
(10)國家是行政法律關系的民事主體擴展閱讀:
從實質上來看,法律關系作為一定社會關系的特殊形式,正在於它體現國家意志性。因為法律關系是根據法律規范有目的。有意識地建立的,法律關系向法律規范一樣必然體現國家意識。在此意義上看,破壞法律關系,其實也違背了國家意志。
但法律關系又不同於法律規范,它是現實的、特定的法律主體所參與的具體社會關系。因此,特定法律主體的意志對於法律關系的建立與實現也有一定的作用。
有些法律關系的產生,不僅要通過法律規范所體現的國家意志,而且要通過法律關系參加者的個人意志表示一致(如多數民事法律關系)。也有很多法律關系的產生,並不需要通過這種意志表示。例如,刑事法律關系則往往由於違法行為而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