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第97條
① 如何理解《勞動合同法》第97條的補償年限分段計算問題
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訂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繼續履行;專本法第十四條屬第二款第三項規定連續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次數,自本法施行後續訂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時開始計算。 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勞動關系,尚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 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在本法施行後解除或者終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的,經濟補償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計算;本法施行前按照當時有關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按照當時有關規定執行。
② 新勞動法第97條之規定
如你所述,勞動局之所以支持你的二倍經濟補償金的賠償金,是因為公司裁員解除合同違法,與《 勞動法》第九十七條以及《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七條規定無關。按《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七條和《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用人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的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賠償金的計算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計算,標准為經濟補償金的兩倍即本單位工作年限沒奶奶兩個月本人工資。
③ 高分求教,懂《勞動法》的請進
公司現在給你的如果是《合同到期不再續簽的通知書》這樣意思的通知,即合同快到期了,公司通知你勞動合同到期後勞動關系就自動終止,不再續簽了。那麼公司目前的做法是合理的,沒有違法。依據是:《勞動合同法》第97條第三款「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在本法施行後解除或終止,依照本法第46條規定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的,經濟補償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算;本法施行前按照當時有關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按照當時有關規定執行」。 然後,你還要對應找一下第46條,你的情形就屬於第46條的第5項,即合同到期終止。
《勞動合同法》第97條的規定是很拗口,導致很多人理解上存在差別。你需要仔細理解其中含義,並且如果你了解以前的勞動法是如何規定的,就明白了。
因為在《勞動合同法》施行前,勞動合同到期自然終止是不需要給補償金的,而新規定是要給的,所以這個補償就從2008年1月1日起算。但原來本來就規定要補償的情形,當然不受這個時間限制,比如不勝任工作被解聘等等。
你的同事為何說過了2008年就都得要給呢?這個說法是不對的,但是他們又略懂一點。這是因為他們混淆了兩種情況。一種就是你這種,勞動合同是在2008年以前簽的,跨越2008年1月1日以後結束,而且這次的合同到期,老闆就不再與你續簽了,你與公司所有的勞動關系都到此為止了。這種情況是正好適用勞動合同法第97條的。也就是補償金只從2008年1月1日起算。
還有一種情況是以前也一直簽有合同,可能每年一簽。前面有可能跟你的情況一模一樣,但是唯獨不同的是,他這個跨越2008年1月1日以後的合同到期後,單位要與該員工續簽。也就是他們會與公司繼續有一個新的合同,起點是2008年1月1日以後的了。之前的勞動關系也一直延續著的。那麼從這個時候開始,他的後果就與你們那種情況完全不同了。如果該員工最後這個合同(2008年1月1日以後簽的)到期公司再要與該員工終止勞動關系的話,這個員工得到的補償就會是所有的,從他進公司之日開始起算,有多少年補多少年,而不是只有2008年1月1日以後的年限補償。
不知我這樣講,你是否明白?其實法律這樣的規定對類似你這種情況是不太公平的,但現在沒辦法,法律就是這樣規定的,一個新的法律出來很難做到完全的公平。期待以後更加公平和完善吧。
④ 《勞動合同法》第97條該如何理解該款的規定呢是應該要分段計算,還是要有等新的實施細則或司法解釋
好可惜啊,現在才看來到這個問題自。答案是:公司的做法不影響經濟補償計算年限,因你的勞動合同本來就是在勞動合同法施行前訂立的,勞動合同法施行之後解除的話,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七條,這種施行日存續的勞動合同經濟補償年限也是2008年1月1日分段計算,2008年1月1日前沒有規定支付經濟補償的話之前就沒有補償了。公司的做法是多此一舉。
另,經濟補償只有960*3*1=2880元。
⑤ 勞動合同法97條最後一段的理解
第九十七條第三款 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在本法施行後解除或者終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條 規定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的,經濟補償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計算;本法施行前按照當時有關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按照當時有關規定執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們對這個條款存在一些疑問是可以理解的。因為 《勞動合同法》實施後,關於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的規定確實發生了一些變化,原因就在於《勞動合同法》與 《勞動法》中相關規定的不同。根據現有規定,解除或者終止 《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前訂立的勞動合同,從橫向看,有的情形應當支付經濟補償,有的情形不需要支付經濟補償;從縱向看,有的情形依照 《勞動合同法》的規定應當支付經濟補償,依照 《勞動法》及其配套規定則不需要支付經濟補償。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種情形。
第一,關於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規定。從 《勞動合同法》第46條第2項關於用人單位依照該法第36條規定向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並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的規定中可以看出, 《勞動合同法》並沒有規定勞動者一方主動提出,雙方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支付經濟補償。也就是說,勞動者一方主動提出,雙方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要求支付經濟補償沒有法律依據。而 《勞動法》第28條並沒有像 《勞動合同法》這樣明確規定用人單位一方主動提出,雙方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才支付經濟補償。
第二,關於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是否支付經濟補償的規定。依照 《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應當支付經濟補償,但是 《勞動法》對於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是否應當支付經濟補償並沒有作出規定。實踐當中,有的地方規定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應當支付經濟補償,多數地方並沒有這種規定。
第三,關於經濟補償的計算標准。 《勞動合同法》第47條細化了經濟補償的標准,並對高收入勞動者的經濟補償作了 「雙封頂」,即: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1年支付1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6個月以上不滿1年的,按1年計算;不滿6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3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3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12年。這里的 「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只是規定工作時間每滿1年發給相當於1個月的經濟補償,對於協商一致的工作時間不滿1年的按照1年的標准發給經濟補償,但除了經濟性裁員經濟補償不封頂之外,其他支付經濟補償的情形,不管勞動者的收入高低都有最多支付12個月經濟補償的封頂,同時規定勞動者的月平均工資低於企業月平均工資的,按照企業月平均工資標准支付經濟補償。
第四, 《勞動合同法》新增加了兩項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不需要支付經濟補償的情形:即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因勞動者 「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應當指出,實踐當中,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對計算經濟補償的工資標准往往認識不一,容易產生勞動爭議。筆者認為,計算經濟補償的工資標准應當按勞動者實際應當得到的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
⑥ 無效勞動合同的法律後果是什麼
勞動合同無效,是來指勞動自合同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不能產生當事人所預期的效果,但並不等於不產生其他法律後果。法律後果,是指由於勞動合同無效而帶來的一系列的客觀結果。《勞動法》第18條和第97條對勞動合同的法律後果作出了規定。
(1)無效的勞動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勞動法》第18條條2款規定:「無效的勞動合同,從訂立的時候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確認勞動合同部分無效的,如果不影響其餘部分的效力,其餘部分仍然有效。」
(2)當事人責任的承擔。《勞動法》第97規定:「由於用人單位的原因訂立的無效合同,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原勞動部《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勞部發[1995]223號)對因用人單位的原因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賠償辦法作了具體規定。
⑦ 關於勞動法不續簽合同補償的事
一、如果單位不續簽,需要進行經濟補償。
用人單位提出不續簽的,應該支付勞動者經濟補償金,工作1年支付1個月工資;如果勞動者存在《勞動合同法》14條的情況下要求續簽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話,用人單位拒絕續簽違法,應該支付勞動者賠償金,工作1年支付2個月工資;
二、如果員工不續簽,要看具體情況
又細分為兩種情況:1、如果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原來勞動條件,員工仍然不續簽的,則不進行經濟補償。2、如果單位降低原來勞動條件,員工不續簽的,則單位還要進行經濟補償。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勞動條件是廣義的,包括工資卻又不僅僅是工資,如工作環境,福利水平等。
三、如果不續簽,如何進行經濟補償,補多少
實踐操作中一直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從員工進入單位開始滿一年補一個月工資;第二種認為從2008年1月1日起滿一年補一個月工資。
贊同第二種觀點,理由如下,員工在單位工作的時間應該分為兩個部分計算,2008年1月1日之前的應該適用原《勞動法》,而原來的勞動法規定,合同自然期滿的,無需進行經濟補償;第二部分是2008年1月1日之後的,根據《勞動合同法》規定,需要進行經濟補償。既然《勞動合同法》無溯及力,則其對2008年1月1日之前的期限無法律效力。因此,我們認為第二種觀點是正確的,事實證明,我所代理的一些勞動案件,也是根據第二種觀點進行裁判的。
從2008年1月1日起滿一年補一個月工資,根據勞動者合同期滿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計算,以拿到手的工資為准。
綜上所述,除了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原來勞動條件,員工仍然不續簽這種情況以外,單位需要對員工對員工進行經濟補償,補償的數額為從2008年1月1日起滿一年補一個月工資。
《勞動合同法》第46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五)除用人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同意續訂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終止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第四十四條【勞動合同終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合同終止:
(一)勞動合同期滿的;
(二)勞動者開始依法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
(三)勞動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蹤的;
(四)用人單位被依法宣告破產的;
(五)用人單位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撤銷或者用人單位決定提前解散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從上述條文來看,除非在勞動合同到期後,公司以原條件或更好的條件要求與員工續約但員工不續約,無其他情況下公司都應給予員工經濟補償。
經濟補償的金額應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因勞動合同期滿給予員工的經濟補償,起算年限為:自2008年1月1日起計算其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其依據在於《勞動合同法》第97條: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在本法施行後解除或者終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的,經濟補償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計算;本法施行前按照當時有關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按照當時有關規定執行。
⑧ 如何理解《勞動合同法》第97條分段計算經濟補償問題
《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七條第一款規定是:2008年以後「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內動合同,且容勞動者沒有本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情形,續訂勞動合同的。」開始計算次數。
《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七條第三款規定是:2008年以後計算經濟補償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處理,包括新規定的經濟補償、加付賠償金、雙倍工資。2008年以前仍執行《勞動法》第二十八條的規定。
⑨ 急!急!急!尋求權威解答!
新《勞動合同法》第97條規定「本法實施前已依法訂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繼續履行。」
這指得是,《勞動合同法》實施前已依法訂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只要不違反《勞動合同法》的禁止性規定,均繼續履行。
因為,《勞動合同法》里很多條款都是強行性規定,是必須遵守的,所以即使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前訂立的合同條款,依然要符合該法的規定,否則就是無效的。
比如,老的勞動合同上規定的試用期長於勞動合同法的規定,你說還是按照原來的規定嗎?顯然是不可以的,再按原來規定來履行,比如會受到勞動部門的懲罰。
看看《勞動合同法》 第一條 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第一條是立法精神,明確寫了是「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而非勞資雙方。
知道了是保護勞動者的,也就應該明白,只要是與保護勞動者相左的規定,基本上都是無效的。
新的勞動合同法中規定只能約定兩種違約金:服務期違約金和競業禁止違約金,其他的違約金條款均無效。因此,你的勞動合同中的違約金條款是無效的。
你可以按照法律規定「提前30天提出」即可,而無需向單位賠付違約金。
⑩ 新勞動法第97條之規定 疑惑
對的,目前的情況就是你說的這樣。現在這個問題很普遍,據說勞動合同法實施細則出來後會對這個問題進一步詳細說明,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