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訴訟法和非訴訟程序法包括哪些

訴訟法和非訴訟程序法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4-25 22:33:24

❶ 非訟程序包括哪些

非訟程序包括選民資格案件,宣告公民失蹤、死亡案件,認定公民無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案件,認定財產無主案件,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
民事非訟程序是指解決民事非訟案件所適用的程序。
訴訟程序與非訴訟程序區別具體如下:
1、概念不同。民事非訟案件是指對於某個法律事實或某項民事權益不存在爭議的案件,非訟案件中不存在對立的雙方當事人或者不存在明確的雙方當事人對立狀態。非訴訟程序與訴訟業務相對應是指律師接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委託,在其職權范圍內為當事人處理不與法院、仲裁委員會發生關聯的法律事務。民事訴訟案件是指當事人之間因發生民事權利義務爭議或其他民事爭議而形成的民事案件。不管是民事訴訟案件還是民事非訟案件,都屬於民事案件范疇,都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2、特徵不同。民事非訟案件以「不具有民事權利義務之爭」為其本質特徵。從相關民事法律上對民事非訟程序的立法情況來看,「不具有民事權利義務之爭」是指當事人之間客觀上不存在著民事權利義務的爭議,如公民甲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其妻乙死亡,甲與乙之間便沒有民事權利義務的爭議,另外還指沒有明確的相對應的另一方爭議人,因而在申請人請求人民法院處理有關民事問題時尚無民事權利義務的爭議存在,如遺失票據的人由於不知現在的持票人,所以無法與他人發生民事權利義務的爭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條 人民法院適用特別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內或者公告期滿後三十日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但審理選民資格的案件除外。

❷ 民事非訟程序包括哪些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十五章中就非訟程序的共同規則做出了規定,主要有:

(1)優先適用非訟程序的特別規定。法院審理宣告失蹤或者宣告死亡案件、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和認定財產無主案件等。

首先適用《民事訴訟法》第15章非訟程序的特別規定。沒有特別規定的,在遵循非訟案件法律性質的前提下,適用《民事訴訟法》和其他法律中相應的程序規定。

(2)審判組織的特別性。除了重大、疑難的非訟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審理之外,其他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

(3)非訟程序中若存在民事權益爭議的則應終結非訟程序。法院審理非訟案件的過程中,發現本案屬於民事權益爭議的,應當裁定終結非訟程序,並告知利害關系人可以另行起訴。

(4)審限較短。適用非訟程序審理案件的期限一般較短,應在立案之日起30日內或者公告期滿後30日內審結。若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則由本院院長批准。

(5)實行一審終審。按照非訟程序審理的案件,實行一審終審。一審判決一經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形式確定力),申請人對於一審判決不得提起上訴。

(6)非訟判決不具有既判力(實質確定力)。非訟判決確定後,如果發現判決在認定事實或適用法律方面有錯誤,或者是出現了新情況、新事實。

不能按照再審程序對該判決提起再審,但是原申請人及其他有關人員可以重新申請,請求法院依照非訟程序做出新判決撤銷原判決。

(2)訴訟法和非訴訟程序法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

人民法院審理選民資格案件、宣告失蹤或者宣告死亡案件、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認定財產無主案件、確認調解協議案件和實現擔保物權案件,適用本章規定。本章沒有規定的,適用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八條:

依照本章程序審理的案件,實行一審終審。選民資格案件或者重大、疑難的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審理;其他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

人民法院在依照本章程序審理案件的過程中,發現本案屬於民事權益爭議的,應當裁定終結特別程序,並告知利害關系人可以另行起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條:

人民法院適用特別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內或者公告期滿後三十日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但審理選民資格的案件除外。

非訴訟法律案件具有兩個特徵:

(1)非訴訟法律案件的內容,既包括無爭議、無糾紛的法律事務,又包括已經發生爭議的法律事務;

(2)非訴訟法律案件的解決途徑,是既不需要提交司法機關審判,又不必經過法定的訴訟程序,而是通過法律人員提供法律幫助或者通過法律人員進行訴訟外調解,提請仲裁機關仲裁,提請公證機關進行公證等非訴訟的方式來解決。

我國立法上有關非訟程序的共同規則:

(1)審判組織的特別性。除了選民資格案件、重大、疑難的非訟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審理之外,其他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

(2)非訟程序中若存在民事權益爭議的則應終結非訟程序。

(3)審限較短。適用非訟程序審理案件的期限一般較短,應在立案之日起30日內或者公告期滿後30日內審結。(若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則由本院院長批准。)

(4)實行一審終審。

(5)非訟判決不具有既判力(實質確定力)。即:非訟判決確定後,如果發現判決在認定事實或適用法律方面有錯誤。

或者是出現了新情況、新事實,不能按照再審程序對該判決提起再審,但是原申請人及其他有關人員可以重新申請,請求法院依照非訟程序做出新判決撤銷原判決。

廣義的非訟程序(現代的非訟程序):

現行民事訴訟法新增設的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已刪),由於其適用於解決案件的非訟性, 與之相適應的程序也帶有明顯的非訟性。

督促程序以債權債務關系不存在爭議為假設前提,如果債務人在法定期限內不提出異議, 支付令即可產生與生效判決同等的法律效力。

如果債務人對支付令提出了有效異議,督促程序程序便告終結。公示催告程序也不具備雙方當事人,程序建立在對票據權利沒有爭議的基礎上。

如果有利害關系人在公示催告期間申報權利並提出了與申請人對立的主張, 公示催告程序便告終結。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並不對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債權債務關系作出審理和裁判。

不解決債權債務糾紛,因而也具有明顯的非訟性。(2012年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已刪除該部分)

❸ 非訴訟程序法有哪些

法律分析:非訴訟程序法是解決非訟案件的程序法,具體地說非訴訟程序法主要有《人民調解法》、《仲裁法》、《公證法》等。非訴訟程序的種類主要有選民資格案件; 宣告公民失蹤、死亡案件;認定公民無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案件;認定財產無主案件;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❹ 非訴訟程序法包括哪些法律

非訴訟法是什麼意思?非訴訟案件也稱為民事無爭議案件,是指沒有民事權利和義務但需要依法由人民法院處理的民事案件。根據《民事訴訟法》,非訴訟程序的類型主要是選民資格案件。宣布公民失蹤和死亡的案件;確定公民喪失能力和能力受到限制的情況;沒有所有人確定財產的情況;監督程序;公開提醒程序以及公司法人破產和債務償還程序。具體而言,非訴訟程序主要包括《人民調解法》,《仲裁法》,《公證法》等。

非訴訟程序與非訴訟程序有什麼區別?與訴訟業務相對應的非訴訟程序,是指律師接受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委託,並在其職權范圍內處理當事人。該委員會有相關法律事務。區別:具有不同概念的民事非訴訟案件也稱為民事無爭議案件,是指不具有民事權利和義務但需要依法由人民法院處理的民事案件。民事非訴訟案件是民事訴訟案件的相應概念。民事訴訟案件是指當事人之間因民事權利義務糾紛或其他民事糾紛而形成的民事案件。無論是民事訴訟案件還是民事非訴訟案件,均屬於民事案件類別,適用於民事訴訟法。具有不同特徵的民事非訴訟案件的特徵是「無民事權利義務義務爭議」。從《民事訴訟法》中關於民事非訴訟程序的立法來看,有兩種「無民事權利和義務的爭議」情況:第一,當事方之間沒有民事權利和義務的爭議,例如,公民A。在申請宣布其妻子B的死亡時,A和B之間沒有公民權利和義務的爭議;其次,在另一方的爭議中沒有明確的對方,因此在申請人要求人民法院處理民事問題時,也沒有民事權利和義務的爭議。例如,由於丟失賬單的人不知道當前的持票人,因此他不能與他人發生民事權利和義務糾紛。擴展信息:非程序法是解決非訴訟案件的程序法。非訴訟案件也稱為民事非爭議案件,是指沒有民事權利和義務,但必須由人民法院依法處理的民事案件。根據《民事訴訟法》第54條,非訴訟程序的類型主要是選民資格案件;宣布公民失蹤和死亡的案件;確定公民喪失能力和能力受限的案例。
具體而言,非訴訟程序主要包括《人民調解法》,《仲裁法》,《公證法》等。參考文獻Sogou網路全書非程序性法律非程序性程序的定義及其與程序性程序的區別:民事非訴訟案件也稱為民事非爭議案件,指的是沒有民事權利和義務但必須民事案件由人民法院依法處理。民事非訴訟案件是民事訴訟案件的相應概念。民事訴訟案件是指當事人之間因民事權利義務糾紛或其他民事糾紛而形成的民事案件。無論是民事訴訟案件還是民事非訴訟案件,均屬於民事案件類別,適用於民事訴訟法。 2.民事非訴訟案件的特點是「沒有民事權利和義務的爭端」。從《民事訴訟法》中關於民事非訴訟程序的立法來看,存在三種「無民事權利和義務的爭議」案例:第一,當事方之間沒有民事權利和義務的爭議,例如,公民A。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妻子乙死亡,甲,乙之間沒有民事權利和義務糾紛;其次,在另一方的爭議中沒有明確的對方,因此在申請人要求人民法院處理民事問題時,也沒有民事權利和義務的爭議。例如,丟失賬單的人不會與其他人發生民事權利和義務糾紛,因為他不知道當前的持票人;第三,當事方自身的公民權利和義務之間沒有爭議,但被申請人被允許在特定時間表達其公民權利和義務。例如,提議的債權人提出的債權之爭是明確和無爭議的,但是在發出付款命令後的法定期限內,允許債務人對債務提出異議。簡而言之,非訴訟程序是人民法院接受的程序,其目的不是解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這並不意味著人民法院接受該倡議。此類案件仍要求當事各方向法院求助。我國將強制執行法納入民事訴訟法,許多國家將強制執行法作為單獨的民事強制執行法予以分開。從理論上講,非訴訟程序與訴訟程序之間存在差異。訴訟程序是通過法院的司法權解決爭議的程序,非訴訟程序是通過法院以外的機構(例如仲裁)解決爭議的程序。在訴訟程序中,訴訟程序與非訴訟程序之間也存在差異。前者是解決實體權利和義務爭端的法律程序,而後者是解決實體權利和義務爭端的法律程序。
俗語說,民事執行程序是「訴訟程序」中的「非訴訟程序」。訴訟程序也可以分為審判程序和執行程序。該審判程序除解決實質性權利和義務爭端的程序外,還包括非訴訟審判程序。訴訟是指爭端的一方通過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另一方來解決爭端的形式。這是一項法律訴訟,分為兩種: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前檢察官是受害者。由於存在未解決的爭端,他訴諸法律。後者涉及刑事犯罪,政府當局指控嫌疑犯。非訴訟業務,是與訴訟業務相對應的律師,是指接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委託,並在其職權范圍內處理與法院,仲裁委員會無關的法律事務的律師。非訴訟業務主要包括咨詢,書籍寫作服務,特殊法律服務法律咨詢服務和其他服務。

❺ 哪一部法律屬於非訴訟程序法

非訴訟程序法是解決非訟案件的程序法。非訟案件也稱為民事非爭議案件,是指不具有民事權利義務之爭但有必要由人民法院依法處理的民事案件。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非訴訟程序的種類主要有選民資格案件; 宣告公民失蹤、死亡案件;認定公民無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案件;認定財產無主案件;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具體地說非訴訟程序法主要有《人民調解法》、《仲裁法》、《公證法》等。

❻ 訴訟和非訴訟程序法的主要作用

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是調整因訴訟活動和非訴訟活動而產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包括民事訴訟、刑事訴訟、行政訴訟和仲裁等方面的法律。主要包括以下法律制度:
一、民事訴訟法
(一)民事訴訟的概念及內容

民事訴訟是指法院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以審理、判決、執行等方式解決民事糾紛的活動。主要包括下面內容:

1.合議制度。這是指由若干名審判人員組成合議庭對民事案件進行審理的制度。

合議庭由3個以上單數的審判人員組成。在普通程序中,合議庭組成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同組成;另一種是由審判員組成。

2.迴避制度。這是指為了案件的公正審判,要求與案件有一定利害關系的審判

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不得參與本案的審理活動或訴訟活動的審判制度。適用迴避的人員包括:審判人員、書記員、翻譯員、鑒定員、勘驗人。

3.公開審判制度。這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規定的情況外,審判過程及結果應當向群眾、社會公開。根據法律規定,下列案件不公開審判:

(1)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

(2)涉及個人隱私的案件;

(3)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離婚案件、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

4.兩審終審制度。這是指一個民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以後即告終結的制度。

(二)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

1.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原則。民事訴訟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2.同等原則和對等原則。同等原則是指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在人民法院起訴、應訴,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義務。對等原則是指外國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我國人民法院對該國公民、企業和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也採取相應措施加以同樣的限制。

3.法院調解自願和合法原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4.誠實信用原則在審判實踐中當事人惡意訴訟、拖延訴訟等濫用訴訟權利的情形時有發生。為防止此類情況的發生,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明確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5.辯論原則。民事訴訟當事人有權對爭議的問題進行辯論。當事人辯論的內容,既可以是程序方面的問題,也可以是實體方面的問題。既可以通過口頭形式進行,也可以運用書面形式表達。並且當事人的辯論權貫穿民事訴訟的整個過程。

6.處分原則。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7.支持起訴原則。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支持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

8.監督原則。

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三)民事訴訟的主管和管轄

1.民事訴訟主管。民事訴訟主管是指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許可權范圍。

2.民事訴訟管轄。民事訴訟管轄是指各級人民法院和同級人民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的分工和許可權。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管轄包括級別管轄、地域管轄、專屬管轄、協議管轄、移送管轄、指定管轄和管轄權轉移。

(四)民事訴訟參加人

民事訴訟參加人是指參加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和訴訟代理人。

1.當事人。當事人是指因民事權利義務發生爭議,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並受人民法院裁判約束的利害關系人。當事人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當事人是指原告和被告,廣義的當事人除原告和被告外,還包括共同訴訟人和第三人。原告是因民事權益發生爭議或受到侵害,向法院起訴要求保護其合法權益之人。被告是指被原告訴稱侵犯其合法權益或與原告發生民事爭議,而由法院通知應訴之人。

共同訴訟人是指共同訴訟中的當事人。共同訴訟是指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以上,其訴訟標的為共同或者訴訟標的屬同一種類、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雙方同意的訴訟。

第三人是因與案件處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而參加到他人已經開始的訴訟中去的人。根據對訴訟標的是否有獨立請求權,可將第三人分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

2.訴訟代理人。訴訟代理人是指為了維護被代理人的利益,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訴

訟行為、參加訴訟活動的人。根據產生的原因不同,可分為法定代理人、委託代理人和指定代理人。法定代理人是指依據法律規定直接行使代理權的人。這種代理關系是基於一定的身份關系或監護關系發生的。委託代理人是指受當事人或法定代理人的委託而代其進行訴訟活動的人。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可以被委託為訴訟代理人。

指定代理人是指根據人民法院的指定行使代理權的人。

(五)民事訴訟程序

民事訴訟的程序包括第一審普通程序、第二審普通程序、審判監督程序、簡易程序、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執行程序。

❼ 民事訴訟法中非訴程序包括「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這些程序分別是怎樣的

特別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某些非民事權益糾紛案件所適用的特殊程序,與此對應的是概念是通常訴訟程序(包括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民事審判程序的一種,與普通程序相對。普通程序即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通常適用的程序,一般包括第一審程序、第二審程序。

特別程序即民事訴訟法對法院審理某些類型案件另行規定的程序,案件類型不同,審理的程序也不相同。各國民事訴訟法關於特別程序的規定很不一致,劃分的標准和種類也不相同。適用的案件有兩類:一類是選民資格案件,另一類是非訟案件。

督促程序,是指對於給付金錢或有價證券的請求,人民法院根據債權人的申請向債務人發出支付令,債務人在收到支付令之日起15日內不提出異議又不履行支付令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督促程序是督促債務人盡快清償債務的一種簡便迅速的程序。

督促程序是中國現行《民事訴訟法》中新增加的一種審判程序,是指人民法院根據債權人提出的要求債務人給付一定的金錢或者有價證券的申請,向債務人發出附條件的支付令,以催促債務人限期履行義務,如果債務人在法定期間內不提出異議,該支付令即具有執行力的一種程序。

公示催告程序,是指可以背書轉讓的票據持有人,因票據被盜、遺失或者滅失,可以向票據支付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申請公示催告。申請人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申請書,寫明票面金額、發票人、持票人、背書人等票據主要內容和申請的理由、事實。

人民法院決定受理申請,應當間時通知支付人停止支付,並在3 日內發出公告,催促利害關系人申報權利。沒有人申報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申請人的申請,作出判決,宣告采據無效。判應當公告,並通知支付人。自判決公告之日起,申請人有權向支付人請求支付。

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以公示的方式催告不明的利害關系人,在法定期間內申報權利,逾期無人申報,作出宣告票據無效(除權)的判決程序,屬於非訴訟程序。

(7)訴訟法和非訴訟程序法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特別程序案例

秦某與鍾某2012年登記結婚, 2016年6月,二人簽訂離婚協議並在民政局辦理離婚登記。2016年12月,鍾某母親劉某向漣水法院申請對鍾某從2016年1月1日起至申請日止的民事行為能力進行司法鑒定,並請求法院依法宣告鍾某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漣水法院適用特別程序進行審理,啟動司法鑒定程序,並判決鍾某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劉某依據該判決向法院起訴要求確認離婚協議無效並撤銷離婚登記。

秦某提出異議申請,認為原審司法鑒定程序中秦某作為利害關系人沒有在場,且鍾某在簽訂離婚協議時精神狀態正常,不屬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故請求法院撤銷原審判決並進行重新鑒定。

公示催告程序案例

2014年5月,A公司與B公司簽訂《貨物買賣合同》,A公司以票面金額20萬元的銀行承兌匯票背書後向B公司支付了貨款。因B公司購貨需要,又將該匯票背書支付給了C公司。

匯票到期後,該匯票的最後背書人E公司承兌匯票時被付款銀行以該匯票已被出票人掛失止付為由拒絕承兌,遂將該匯票退回前手D公司,後各背書人按照背書順序依次將匯票退回(退回順序為:E公司-D公司-C公司-B公司-A公司-F公司-G公司-H公司),該票據最終被退回到H公司。

因票據被B公司退回給A公司,遂又向A公司追要貨款。2014年12月26日,A公司又支付B公司20萬元。2015年1月4日,經H公司向人民法院申報票據權利,法院下達裁定書終結公示催告程序。後,H公司又將涉案匯票郵寄給最後背書人E公司,E公司到付款銀行承兌了該匯票。

現A公司認為原承兌匯票通過背書流轉的業務單位的貨款全部實現。B公司重復收取了A公司的20萬元貨款屬於不當得利,應當退還給A公司。

督促程序案例

2013年至2016年間,某縣多家信用社以與農戶的借款合同糾紛為由向該縣法院提出支付令申請,該縣法院受理該系列案件後,經審查認為符合支付令的條件,均發出支付令,並向農戶送達。

2016年、2017年該多家信用社涉及五名原信貸員分別因挪用資金罪、職務侵佔罪被刑事處罰,涉案數額中包括44戶已發出支付令的農民的貸款。

2017年初,民事檢察部門在履職過程中發現了該批案件,因刑事判決已經發生法律效力,故法院對債權債務關系不明確的民事案件發出支付令顯屬不當,依法對44件支付令案件發出檢察建議,法院均採納了建議內容,對44件支付令案件裁定予以撤銷。

❽ 我國的程序法律部門包括

我國的程序法律部門包括訴訟法與非訴訟程序法。訴訟法是規范國家司法機關解決社會糾紛的法律規范,非訴訟程序法是規范仲裁機構或者調解組織解決社會糾紛的法律規范。
(1)訴訟法 我國制定了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三大訴訟法。
(2)非訴訟程序法 我國制定了仲裁法、人民調解法、引渡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非訴訟程序法律制度,促進了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建設。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條 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熱點內容
立水橋律師 發布:2025-02-11 15:58:04 瀏覽:364
就業證明有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11 15:45:57 瀏覽:126
法學概論下載 發布:2025-02-11 15:32:58 瀏覽:435
大連市勞動法產假規定 發布:2025-02-11 15:29:11 瀏覽:605
廣西社區矯正條例 發布:2025-02-11 14:58:38 瀏覽:250
農民工維權法律知識講座信息 發布:2025-02-11 14:52:20 瀏覽:498
行政法適用從舊兼從輕 發布:2025-02-11 14:09:13 瀏覽:648
入選區黨委法律顧問 發布:2025-02-11 13:50:16 瀏覽:453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尋親路 發布:2025-02-11 13:34:31 瀏覽:770
刑法的私塾pdf 發布:2025-02-11 13:12:04 瀏覽: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