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的原理和原則
① 我國刑事訴訟奉行的是什麼原則
我國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貫穿於刑事訴訟的全過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規范和調整整個刑事訴訟活動,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人民法院和訴訟參與人進行刑事訴訟活動都必須嚴格遵守。
我國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包含著豐富的訴訟原理,體現了我國刑事訴訟的基本規律,有著深厚的法律理論基礎,也有著豐富的思想含量,認真學習、研究、體會,有助於刑事辯護律師更好的為當事人服務,實現當事人合法利益的最大化。
我國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有以下十項,這些原則相互聯系、相輔相成,任何一項原則的實現均以其他原則的正確執行為前提,破壞其中一項原則,其他原則的貫徹實施也會受到影響。今天,筆者就為大家介紹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這十項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下一篇,會為大家介紹我國刑事訴訟的五項基本制度,敬請期待。
說明:對於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的理解及劃分,是筆者基於自己多年的理論學習及實踐經驗所進行的歸類及解釋,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探討。留言方式:發送郵件[email protected]。
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行使原則
該原則是指,根據法律規定,只有公檢法三機關有權行使偵查權、檢察權和審判權,其他機關、團體、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且公檢法行使這些權力時只能分別行使各自的權力,不能混淆或相互取代,且必須依法行使,不能濫用職權。
該原則分別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3條:「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第5條:「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依靠群眾原則
該原則是黨的群眾路線在刑事訴訟中的體現,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刑事訴訟原則,是優良的司法傳統,對於准確、及時打擊犯罪,查明案件事實,在一定陳訴上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6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
以事實為依據,是指必須以已經查證屬實的證據為根據,禁止主觀想像和懷疑猜測;以法律為准繩,是指以刑事訴訟法、刑法等法律規定為准據,指導刑事訴訟進行。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必須緊密聯系,相輔相成。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6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
該原則是指,我國刑事訴訟法對於全體公民同等適用,不存在任何例外,也不準搞任何特權或歧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6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
該原則是我國刑事訴訟各機關處理相互關系的一項基本准則。分工負責,是指在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分別按照法律的規定行使職權,各負其責,各盡其職,不可混淆也不可替代;互相配合,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公檢法三機關應當通力合作、協調一致,共同完成刑事訴訟的任務;互相制約,是指三機關應對其他機關發生的錯誤和偏差予以糾正,到達互相牽制、互相約束的目的,防止因為權力的濫用導致司法腐敗。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7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
我國刑事訴訟法將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規定為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具有重大意義,人民檢察院對於刑事訴訟的監督貫穿於整個訴訟過程中,具體包括對公安機關的立案監督、偵查監督,對人民法院的審判監督與對執行的監督。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8條:「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
保障各民族公民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具有重要意義,該原則的貫徹實施有利於實現民族平等、鞏固民族團結,有利於各民族訴訟參與人有效行使訴訟權利,切實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有助於司法機關准確、及時查明案件事實,對案件作出正確處理。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9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
審判公開原則
審判公開原則,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和宣告判決都必須公開進行,既要允許公民到法庭旁聽,又要允許記者采訪報道。
但是,審判公開原則也有例外情況,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83條的規定,下列案件不公開審理:其一,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其二,有關個人隱私的案件,其三,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11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
我國法律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權,並在制度上和程序上予以保障。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和剝奪其辯護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辯護權的方式是多樣的,在各個訴訟階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可以自行辯護,也可以委託辯護人為其辯護。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11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
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不得確定有罪原則
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不得確定有罪原則有以下兩點基本要求:一是確定被告人有罪的權力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而是人民法院確定任何人有罪,必須依法判決。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不得確定有罪原則也體現了國際上有關人權公約所確定的無罪推定原則的基本精神。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12條:「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耕耘自己,步履不停
② 刑訴法的基本原則都有哪些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有:
1.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與嚴格遵守法定程序原則。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三條規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
2.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五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3.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七條
4.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
6.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原則。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七條辯護律師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見和通信。其他辯護人經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許可,也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見和通信。
辯護律師持律師執業證書、律師事務所證明和委託書或者法律援助公函要求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應當及時安排會見,至遲不得超過四十八小時。
③ 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有:
1、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是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專屬性,只能由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等專門機關依法行使;
2、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應由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分別行使,而不能相互代替和混淆;
3、嚴格遵守法律程序;
4、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
5、依靠群眾;
6、審判公開;
7、未經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不得確定有罪;
8、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
9、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三條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第五條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第六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第九條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第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④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是指由《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規范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版民法院進行刑權事訴訟活動以及訴訟參與人參加刑事訴訟活動的基本行為准則。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有:
①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
②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
③依靠群眾。
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⑤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⑥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互相監督。
⑦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⑧各民族公民有權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
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
⑩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保障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
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責任。
追究在中國境內犯罪的外國人刑事責任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
刑事司法協助。
⑤ 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有哪些
1.刑事訴訟基本原則體現刑事訴訟活動的基本規律。這些基本法律准則有著深厚的法律理論基礎和豐富的思想內涵。例如,審判公開原則要求法院的審判活動從形式到內容應當向社會公開,使得審判活動受到社會公眾的廣泛監督,這是審判程序公正的基本保證,也是司法審判活動的基本要求。
2.刑事訴訟基本原則是由《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的法律原則。刑事訴訟基本原則必須由法律作出明確規定,那些在法律適用過程中應當遵循的政治或理論原則,只要沒有由《刑事訴訟法》作出明確規定,就不屬於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基本原則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刑事訴訟和其他性質的訴訟必須共同遵守的原則,如: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則;各民族公民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審判公開原則;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原則;等等,我們稱之為一般原則。另一類是刑事訴訟所獨有的基本原則,如: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原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即刑事訴訟的特有原則。
3.刑事訴訟基本原則一般貫穿於刑事訴訟全過程,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刑事訴訟基本原則是規范和調整整個刑事訴訟程序的原則,適用於刑事訴訟的各個階段,不僅國家專門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應當遵守,而且各訴訟參與人也應當遵守。一些具體的制度或原則,由於只適用於刑事訴訟的某一階段或僅對某一專門機關或訴訟參與人有約束力,只解決具體的訴訟問題,因此不是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如:兩審終審、上訴不加刑等。
4.刑事訴訟基本原則具有法律約束力。基本原則雖然較為抽象和概括,但各項具體的訴訟制度和程序都必須與之相符合。各項具體制度、程序是刑事訴訟基本原則的具體化,如果違背了這些制度和程序,就違反了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就必須承擔一定的法律後果。
⑥ 刑事訴訟的主要基本原則是什麼
試述刑事訴訟法的主要原則:
1、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與嚴格遵守法定程序原則;
2、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
3、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
4、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三條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⑦ 刑事訴訟要遵循哪些原則
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是指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貫穿在刑事訴訟之中的用以指導司法機關和訴訟參與人正確進行刑事訴訟活動的基本原則。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有:
(1)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依法由專門機關行使。刑事訴訟法第3條規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2)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的。刑事訴訟法第5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3)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刑事訴訟法第6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依靠群眾要求司法人員在進行刑事訴訟活動的時候,要走群眾路線,向群眾做調查研究,聽取群眾意見,反對獨立辦案,反對神秘主義。
(4)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刑事訴訟法第6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就是要求司法人員在辦理案件時,必須以案件本身的客觀事實為基礎和依據,以國家法律為標准和尺度,正確定罪量刑,正確處理案件。
(5)對一切公民的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刑事訴訟法第6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6)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刑事訴訟中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刑事訴訟法第7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7)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刑事訴訟法第8條規定:「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這是保證刑事訴訟活動嚴格依法進行的一條重要原則。
(8)公民有權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刑事訴訟法第9條規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
(9)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刑事訴訟法第11條規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這一原則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辯護權;二是司法機關有保障其獲得辯護的義務。
(10)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不得確定有罪。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這條原則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只有人民法院經過依法審判,才能對被告人作出有罪判決,認定被告人有罪;二是在偵查、起訴和審判過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只能被看成是訴訟一方當事人,是訴訟主體,而不是受追訴的客體,舉證責任在控訴方,因而,必須依法保護他們的合法權利。
(11)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在刑事訴訟中依法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刑事訴訟法第14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對於不滿十八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訊問和審判時,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司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
(12)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責任。有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13)追究外國人刑事責任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第16條規定:「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對於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14)國際刑事司法協助。刑事訴訟法第17條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可以相互請求司法協助。」
⑧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1、專門機關依法行使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原則;
2、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
3、公檢法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
4、充分尊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權原則
5、適用法律人人平等原則等。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三條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第五條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六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