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德意志聯邦行政法院

德意志聯邦行政法院

發布時間: 2022-04-26 13:05:01

1. 簡述德國的法院組織

(一)司法系統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繼承羅馬傳統的大陸法國家,德國在理論上承認「議會主權」,並至今堅持立法機構是法律的唯一源泉。因此,如果普通法系承認法院的立法作用和法律的多種源泉,那麼大陸法——包括德國法——則認為成文立法是唯一有效的法律。傳統理論認為法院的作用不是制訂法律,而是機械地運用法律。甚至連法官是否應該「解釋法律」都有爭議,因為創造性的「解釋」無異於制訂法律。但在實際上,大陸法系的法院製法(Judicial Law-making)功能和普通法系少有差別。尤其是對於措辭籠統、含義廣泛和歷史悠久的典章,無論在何種法治國家,法院必須不時賦予典章的條文以時代含義,來彌補立法機構未能及時跟上社會需要之不足。(27) 當然,法院並不是形成司法決定的僅有機構。尤其在歐洲大陸,學者對司法規則的歸納、總結與形成,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所謂的法院製法,事實上是法院與法學界合作努力之結果。
與立法至上理論相聯系,大陸法在理論上不承認先例規則。立法——而非法院——才是合法的法律源泉;立法條文與精神——而非以前的法院決定——必須在任何時候都得到各級法院的貫徹執行。而且所有法官——不論是基層或是最高法官——都同樣受立法精神所支配,並獨立地按照自己對立法精神的理解來決定案件。因此,大陸法在理論上既不承認先例的嚴格法律效力,也不承認最高法院決定對下級法院的絕對約束作用。最高法院只能撤銷下級法院決定,但下級法院無須遵照最高法院對法律的解釋,因為其最高忠誠在於成文立法,而非上級決定。然而在實際上,最高法院的決定和先例規則極少受到違背。在這方面,就和法院製法一樣,大陸法系和普通法系少有實質差異。
和美國相比,德國的法院系統具有分散化與專門化的顯著特點。在美國,聯邦和各州法院形成多套完整、獨立的司法系統。聯邦法院通常無權審理僅涉及州法的案件;雖然各州法院可以審理多數涉及聯邦憲法或法律的爭議,但最高聯邦法院是聯邦憲法與法律的最終闡釋者。不論在聯邦或各州法院,司法管轄權都是集中與統一的:普通法院有權審理涉及憲法、行政、刑事、民事或合同等通常類型的所有案件。相對而言,德國的司法權力在橫向和縱向都有不同分配。在橫向上,和普通法院不同,德國不存在統一的司法管轄權以處理全部領域的法律問題。通常的司法功能分布在五套平行與獨立的法院系統:普通法院審理民法與刑事案件,四種特別法院分別處理行政、社會、勞動、與財政爭議。通過在橫向實行司法管轄分工,這些法院對其本專業的法律積累了豐富的司法經驗。在縱向上,每個系統又根據等級,分成聯邦、各州與地方法院。其中地方法院是初審法院,各州法院是上訴法院,聯邦法院則是最高法院。《基本法》第95章規定:「[1] 對於普通、行政、財政、勞動、和社會領域之管轄權,聯邦應建立聯邦正義法院、聯邦行政法院、聯邦財政法院、聯邦勞動法院、和聯邦社會法院,以分別作為其最高法院。[2] 具有權能的聯邦部長,以及由具有權能的各州部長和同樣人數的眾議院選舉成員所組成的法官選擇委員會,應聯合選擇這些法院的法官。」
因此,聯邦並沒有獨立的司法系統,聯邦法院只是最高上訴法院。
為了防止法院同政治勢力同流合污的納粹經歷之重現,《基本法》第97章第二節為法官的人事、職位和收入提供了司法獨立性:「除非基於法律提供的理由與形式,並通過司法決定,受到終身任命的專職法官,不得在違反其意願的情形下,受到撤職、永久或暫時中止職位、給予不同職位或在職務限期終止前提早退休。立法可以對終身任命的法官規定退休年齡之限制。當法院結構或地區發生變化時,法官可被轉移到另一個法院或調離職位,但他們必須保持全薪」。
另一方面,魏瑪時期的教訓說明,在保障司法獨立性的同時,民主機構必須具有適當的法律機制,以防止法院濫用其司法權力。因此,第98章第二節規定:「如果聯邦法官以官方或非官方形式,違反本《基本法》或一州的憲政秩序原則,那麼在眾議院的提請下,聯邦憲政法院可以其三分之二多數,去決定該法官被給予不同職位或退休;並在故意違反的情形下,可決定將他撤職」。
(二)憲政法院的組織結構
如果美國幾乎任何法院的法官都有權按照憲法而實行司法審查,那麼德國的專門化法制系統,則要求成立特殊的憲政法院來處理憲政問題。1949年的《基本法》一反傳統的立法至上原則,在通常的司法系統之上,建立了獨立的憲政法院系統來專門處理憲政爭議。聯邦的每個州都有一個憲政法院,以處理涉及本州事務的憲政審查與司法審查。聯邦憲政法院是其最高上訴法院,並和政府的立法與執法機構同樣享有憲法地位。聯邦憲政法院的院長職位,僅次於聯邦總統、聯邦總理、和聯邦參眾兩院院長。《基本法》第94章第一節規定了聯邦憲政法院及其組成:「聯邦憲政法院應由聯邦法官和其它成員組成。聯邦憲政法院的一半成員應由聯邦眾議院選舉,另一半由參議院選舉。他們不得是聯邦眾議院、參議院、聯邦內閣成員,或任何相應的各州政府機構成員」。
由於《基本法》只提供了一個結構輪廓,對組織與人事上具體細節之確定,被留待「聯邦憲政法院組織法」。(28) 1951年的組織法正式成立了聯邦憲政法院。它詳細規定了聯邦憲政法院的雙庭結構及各自的管轄范圍、聯席庭(29)的權力、法官資格、司法選擇程序、以及法官退休或撤換的條件。憲政法院分為兩個庭,並各自具有獨立的成員與管轄。如下詳述,第一庭(First Senate)專門處理政治中立的司法審查(Judicial Review),聽取涉及個人權利的憲政申訴及其它法院提交的具體憲政爭議;第二庭(Second Senate)則專門從事憲法審查(Constitutional Review),以決定憲法政治機構之間的爭議以及抽象法律審查。由於司法審查的案件數量占據全部憲政爭議的95%,第一庭的工作量過分集中,因而後來一部分司法審查案件被轉移到第二庭。如果兩庭之間發生管轄沖突,或一庭將偏離另一庭所制定的先例時,那就由聯席庭來決定兩庭之間的爭議。
憲政法院的法官必須至少40歲,並具有被選為聯邦眾議員的資格。和通常法院不同,憲政法院的法官並非必須全部是職業法官。事實上,在每個庭的八位法官中,只有三名是其它聯邦法院的職業法官。但近來法官資格要求憲政法官必須通過兩次全國法律考試。法官的來源主要是聯邦法官、高級公務官員、聯邦議員和大學教授。一旦被選為憲政法院的法官,除了作為大學教授之外,法官們在任職期間不得擔任其它專門職務。也和通常法官不同,憲政法官並非終身制。1970年的職務任期法規定,憲政法院的法官每屆任期12年,不得連任。且即使任期未滿,達到68歲的法官亦必須退休。強制退休防止了法院老年化,而單屆任期則有助於保障法官的獨立性。(30)
1962年之後,兩庭的法官數量固定為16名,每庭八名。組織法規定兩庭的法官皆由聯邦兩院聯合選擇;聯邦眾議院和參議院分別選擇每個庭的四名法官,並且兩院交替選擇每個庭的庭長。在參議院,四名法官由全體參議員選出;在眾議院,四名法官則由12名眾議員組成的司法選擇委員會(Judicial Selection Committee)選擇。兩個機構必須交流信息以防止重復任命。通常眾議院的人選多為聯邦法官或議會會員,而參議院人選則多為高級公務員。(31) 由於在兩院,選擇法官都需要三分之二多數的同意,任何一個主要政黨——社民黨或基督教民盟——的反對都足以阻止法官入選。因此,憲政法官的選擇必須是兩黨聯合努力的結果。另外,自民黨通過政治妥協,也能夠在兩庭中各獲一個席位。經由政黨妥協過程,兩院的通常能贊同素質優越的法官人選。
憲政法院的審理程序以書面為主。法院決定分為允許口頭辯論的「判決」(Judgment)和僅基於書面辯論的「命令」(Order或者Ruling)。和美國法院不同,憲政法院的口頭辯論並無時間限制,以允許雙方充分表達見解;但絕大部分案件——即私人提出的憲政申訴——都只有書面程序。法院討論秘密進行。通常根據法官之專長,每個案件都被分給一位主要負責法官,他對該案件提出報告意見(Votum),供所在庭的全體法官討論。作為大陸法傳統的一部分,法官必須效忠於司法機構,因而反對多數結論的意見為數極少。盡管1970年的組織法修正允許了反對意見之存在,超過90%的法院決定,至今仍然是受到全體法官贊同的一致意見。
《基本法》和組織法力圖切實保障憲政法院的獨立性。法官受到普遍尊敬,不但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而且具有豐厚的職業收入以保障其經濟獨立。起先,在法院的人事和預算上,司法部長曾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權。但在1960年,憲政法院取得完全獨立,以自行處理所有內部事務。1968年,聯邦議會通過憲法修正而非同尋常地承認:即使在戰備狀態下,聯邦憲政法院仍然保持其獨立地位和職能。第115g章規定:「聯邦憲政法院的憲法地位和憲法職能之履行,皆不得受到削弱。除非有必要維持法院的運行能力,且聯邦憲政法院持同樣意見,聯邦憲政法院組織法不得被聯合委員會通過立法而加以修正。在制訂這類法律的過程中,聯邦憲政法院可採取必要措施,以維持法院落實工作之能力。聯邦憲政法院對於本章第二與第三句的任何決定,皆應要求在場法官的三分之二多數[之同意]」。

2. 德國司法權誰掌握

司法組織 (die Organisation der Rechtspflege)

聯邦憲法法院(das Bundesverfassungsgericht)是最高司法機構,主要負責解釋《基內本法》,監督《基本法》的執行,容有16名法官,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各推選一半,由總統任命,任期12年。正、副院長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輪流推舉。
此外設有聯邦法院die ordentlichen Gerichte(負責民事和刑事案件)、
聯邦行政法院die Verwaltungsgerichte(負責一般行政司法案件)、
聯邦懲戒法院(負責公職人員違紀案件)、
聯邦財政法院die Finazgerichte(負責財政案件)、
聯邦勞工法院die Arbeitsgerichte(審理勞工案件)、
聯邦社會法院die Sozialgerichte(審理社會福利糾紛)
和聯邦專利法院(審理有關專利問題的案件)。
各級法院設檢察機關,任務是對違法、犯罪提出起訴,但不受法院的管轄,不幹預法院的審判工作,也不獨立行使職權,而受各級司法部門的領導。聯邦行政法院設聯邦最高檢察院,由聯邦檢察長和數名聯邦檢察官進行工作。

3. 德國聯邦議院與參議院有何區別人員構成與職權的不同。

德國聯邦參議院是德國的一個國家權力機關,作為各聯邦州在聯邦中的代表,是德國聯邦制國家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聯邦參議院參與聯邦的立法和歐盟事務。聯邦參議院沒有選舉任期,是一個連續的國家權力機關,黨派比例隨著各州議會的選舉而變化;而聯邦議院則是一個不連續的國家權力機關,每4年重新選舉一次。

是你想要的么

4. 德國議會分為哪2種那種代表人民

德國聯邦議會由德國聯邦議院(Bundestag)和德國聯邦參議院(Bundesrat)組成。德國聯邦參議院代表人民。
德國聯邦參議院(德語:Bundesrat)是德國的一個國家權力機關,作為各聯邦州在聯邦中的代表,是德國聯邦制國家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各聯邦州政府依據《基本法》,通過聯邦參議院參與聯邦的立法和歐盟事務。聯邦參議院沒有選舉任期,是一個連續的國家權力機關,黨派比例隨著各州議會的選舉而變化;而聯邦議院則是一個不連續的國家權力機關,每4年重新選舉一次。

5. 德國的法律體系是什麼

大陸法系,要深來入了解去源買本書。這種東西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清楚的。
要了解的這種東西的話,搜一下。如果搜不到,還是去圖書館或者書城看找一下吧。畢竟這種東西很專業,而且相對來說比較冷門,同樣也很復雜。

6. 名詞解釋 德國聯邦法院 英國令狀制度

聯邦憲法法院是最高司法機構,主要負責解釋《基本法》,監督《基本法》的執行,有16名法官,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各推選一半,由總統任命,任期12年。正、副院長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輪流推舉。此外設有聯邦法院(負責民事和刑事案件)、聯邦行政法院(負責一般行政司法案件)、聯邦懲戒法院(負責公職人員違紀案件)、聯邦財政法院(負責財政案件)、聯邦勞工法院(審理勞工案件)、聯邦社會法院(審理社會福利糾紛)和聯邦專利法院(審理有關專利問題的案件)。各級法院設檢察機關,任務是對違法、犯罪提出起訴,但不受法院的管轄,不幹預法院的審判工作,也不獨立行使職權,而受各級司法部門的領導。聯邦行政法院設聯邦最高檢察院,由聯邦檢察長和數名聯邦檢察官進行工作。

普通法中的令狀制度
李紅海
普通法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制度是令狀制度。所謂令狀,其實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條子」,起初它由國王或教皇基於臣下的申請而針對某一特定主體(主要是權貴)發出。在12世紀初期以前,無論從內容還是用語方面,令狀都反映了統治者的權威及命令式的口吻,如「你必須將某物返還給某人」。但自亨利二世起,這些令狀不再直接命令相對人如何做,而是要求他們到王室法官面前解決爭訟,由法官而不是國王決定雙方權利義務的分配。從此,令狀由直接分配權利義務的「命令書」演變成了啟動訴訟的司法文書——這便是在普通法法庭上開始訴訟的起始令狀。我們把令狀的這一發展過程稱之為行政令狀的司法化。此時,起始令狀成為在王室法庭開始訴訟的一個必備的條件,國王通過自己的文秘署簽發令狀,當事人需出錢購買,因此它成為王室財政收入的來源之一。但其意義卻並不限於或不主要限於財政方面,而主要在爭奪案件的司法管轄權方面。
王室通過頒發令狀使普通法法庭的管轄權不斷擴大,同時事實上也是在剝奪其他法庭的管轄權。我們通常所能想像得到的方式是,文秘署不斷地基於各種案由為各種案件簽發不同的起始令狀,允許它們在王室法庭審理;又因為王室法庭與其他法庭相比有很大優勢,如採用更理性的陪審方式來裁斷事實問題,王室更能保證判決的最終執行等。因此人們不管遇到什麼糾紛都紛至沓來,而原本依據「習慣」或「法律」對這些案件有管轄權的法院卻「吃不飽」了。這就是起始令狀對於王室法庭司法管轄權的直接擴大,也是最常規的方式。
令人更感興趣的是通過一些技巧達到此目的的間接方式。通過令狀來獲取司法管轄權的措施主要有:1.「無須應訴」。即被告在未見到王室令狀時,無須出席在封建法庭開始的針對他的自由保有地的訴訟,這為封建法庭審理原來「當然」屬於它的案件設置了前提條件,即需要王室令狀開始訴訟。2.被告的選擇權。在庄園法庭開始的地產權利訴訟中,被告可在傳統的決斗裁斷和王室法庭的陪審裁決之間進行選擇。鑒於決斗結果的不可預見性,多數當事人會選擇在王室法庭進行訴訟,這在實質上限制或剝奪了庄園法庭在這一問題上的管轄權。3.移卷令和錯判令。這是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將案件移至王室法庭進行審理或改判的令狀。4.在某些訴訟上設立前置訴訟令。如在涉及可能是教會地產的糾紛中創設地產性質令狀,遇此糾紛時首先由12名鄰人組成陪審團在王室法官面前決定該爭議地產的性質。若為世俗保有性質,則歸王室法庭審理,否則歸教會法院。5.還有些令狀通過轉換問題的重點來獲取管轄權。由此可以看出,令狀在國王手裡是一種便捷的文書工具,他可以直接規定,也可以採取各種間接的方式將自己的意志貫徹下去。
起初令狀是針對個案簽發的,因此差異很大。但後來類似案由多次出現,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令狀的格式化及隨之而來的格式訴訟。每一類案由及相應的訴訟都採用相同的程式,這便是普通法中著名的格式訴訟。而格式訴訟發展的一個極端的後果是,只有符合了既有令狀的格式才可能獲得普通法的救濟,而如果得不到普通法的救濟,即使你說自己有再多的權利,也只能是虛權利而已。因此,後來在普通法中出現了如下的觀念和公式:沒有令狀就沒有救濟,有了令狀才有救濟,有了救濟才有權利,最後的等式就是有令狀才有權利。反觀大陸法的觀念通常認為,人的權利或者來源於立法的規定,或者來源於某些先驗的觀念,它不因是否存在司法救濟而受影響,這體現了一種立法至上的立場,而與普通法的司法中心主義形成了對比。
王室法庭為擴展自己的司法管轄權而不斷簽發新令狀的做法,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侵害了貴族領地法庭的管轄權,使其收入減少。這激起了貴族們的不滿,1258年的《牛津條例》宣布停止簽發新的令狀;若必須簽發,要經貴族組成的大諮議會同意方可。新令狀的停止簽發意味著新的不法侵害無法得到救濟。於是負責簽發令狀的文秘署官員就套用以前類似案件的令狀格式,簽發令狀以開始訴訟,這類訴訟被稱為類案訴訟或例案訴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從有身體接觸的侵權之訴中發展出對無身體接觸的侵權行為的救濟。衡平法是新令狀停止簽發後的另一個新生事物,雖然這二者之間並無直接的因果聯系,但後者無疑是導致前者產生的重要因素。
令狀制經過漫長的發展,這一主宰中世紀普通法訴訟方式的制度,最終在1875年英國司法改革時被廢除。這次改革規定,今後所有的訴訟都採用統一的方式進行,即各種訴訟在起訴條件、傳喚方式、訴答方式等方面,都採取和我們今天類似的方式,這樣也就在體制上實現了普通法和衡平法的統一。不過誠如梅特蘭所言:「我們雖然埋葬了令狀制度,但它卻仍從墳墓里統治著我們。」由令狀制度所導致的對權利的分類、對不同法律原則的適用,都對今天英國法律的發展產生著影響。

7. 德意志政治體制演變的意義

在由聯邦總理制定的政治方針范圍內,聯邦各部部長可獨立地負責領導各自主管的部門。聯邦各部部長之間出現意見分歧,不是由聯邦總理一人說的算,而是要由聯邦政府裁決。這就是聯邦政府決策的三原則:總理原則、部門原則和集體原則。

德國實行的是多黨制,由獲得議會多數席位的一個或多個政黨單獨或者聯合執政,而1949年至1998年,德國歷屆政府均為聯合政府。綠黨和民社黨的崛起使聯邦議員出現五黨並存的局面,盡管聯盟黨和社民黨兩大黨的地位沒有改變,但是他們與第三黨結盟的選擇范圍由此擴大了。

(7)德意志聯邦行政法院擴展閱讀

德國設立6種法院,即憲法法院、普通法院和四種專門法院(勞動法院、行政法院、社會法院、財政法院)

除憲法法院外,其他5種法院則由各個法院各自獨立的進行司法審判,這樣往往會出現對同一個案件因認識不一樣而導致量刑不同。為防止這種情況產生,協調彼此工作,保證判決的統一性,於是由5種法院的聯邦法院共同組成一個聯合審判委員會,從組織上保證各個聯邦法院的溝通與協調。

8. 德國政治制度的行政制度

德國實行責任內閣制,其原理是,公民把立法權和行政權交給議會,議會又把其中的行政權交給以聯邦總理為首的內閣政府。而行政權主要由聯邦政府、聯邦總理和聯邦總統來擔負。
聯邦政府的存在以聯邦與聯邦議院的信任為條件,對聯邦總理提出「不信任案」是聯邦議院最重要的權力之一。 德國是大陸法系國家,全部法律都已成文法或制定法為主,不僅有體系完備的各種法典,也有大量的單行法規,涉及生活的幾乎所有領域,從而形成十分完備的司法體系。
德國聯邦法包括1900多項法律和3000多項法規,其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公法、私法和社會法。
公法是調整國家機關相互之間關系、國家與公民之間關系的法律,主要包括:憲法、行政法、財政法、刑法訴訟法
私法是調整公民之間關系的法律,主要包括民法和商法兩大部分。
社會法是介於公法和私法之間的中間領域,它是以社會保險為中心的社會福利和社會救濟方面的法律,德國的社會法主要包括勞動法和經濟法。 法院:按照《基本法》和《法院組織法》的規定,德國設立6種法院,即憲法法院、普通法院和四種專門法院(勞動法院、行政法院、社會法院、財政法院)
除憲法法院外,其他5種法院則由各個法院各自獨立的進行司法審判,這樣往往會出現對同一個案件因認識不一樣而導致量刑不同。為防止這種情況產生,協調彼此工作,保證判決的統一性,於是由5
種法院的聯邦法院共同組成一個聯合審判委員會,從組織上保證各個聯邦法院的溝通與協調。 德國社聯邦檢察院、州高等檢察院和州檢察院,州檢察院自成一體,上下級是命令與領導的關系,州高等檢察院檢察長統一領導州的檢察工作,但聯邦檢察院和州檢察系統沒有垂直的的領導關系,各自獨立。

熱點內容
地方性法規不可以設定 發布:2025-02-10 22:49:45 瀏覽:629
法律碩士有學歷嗎 發布:2025-02-10 22:23:26 瀏覽:366
搜狗輸入法官方下載2015 發布:2025-02-10 21:46:22 瀏覽:230
媒人隱瞞病情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10 21:34:01 瀏覽:178
勞動法連續 發布:2025-02-10 21:33:50 瀏覽:811
上海財經大學商法 發布:2025-02-10 21:27:38 瀏覽:374
藝術碩士和法律碩士 發布:2025-02-10 20:09:00 瀏覽:929
新勞動合同法第50 發布:2025-02-10 20:03:40 瀏覽:731
不批假算違反勞動法嗎 發布:2025-02-10 19:36:00 瀏覽:651
2017上海養犬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10 19:29:16 瀏覽: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