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結婚禮金
A. 勞動法關於婚嫁的詳細規定
1、勞動法規定結婚勞動者可以享受三天婚假的。
2、法律依據是《關於國營企業職工請內婚喪假和路程容假問題的通知》〈國家勞動總局財政部[80]勞總薪字29號、[80]財企字41號〉一、職工本人結婚或職工的直系親屬(父母、配偶和子女)死亡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由本單位行政領導批准,酌情給予一至三天的婚喪假。
B. 根據法律規定,一般彩禮都要給多少錢
法律未規定彩禮要多少錢,因此並不存在根據法律規定一說。一般彩禮都要給多少錢,要依據各地區風俗進行了解,雙方進行友好地溝通後商量彩禮具體數額。法律只規定了彩禮退回相關問題,可查看《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相關法律。
其中關於彩禮退回可直接查看第十條,引用如下:
第十條當事人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如果查明屬於以下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一)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
(二)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確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給付並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
適用前款第(二)、(三)項的規定,應當以雙方離婚為條件。
第十一條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下列財產屬於婚姻法第十七條規定的“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
(一)一方以個人財產投資取得的收益;
(二)男女雙方實際取得或者應當取得的住房補貼、住房公積金;
(三)男女雙方實際取得或者應當取得的養老保險金、破產安置補償費。
針對彩禮一般多少錢的問題,在網路上只能進行了解,部分地區在進行婚禮操作過程中,除了彩禮費用還包含了其他費用,加起來都是一筆不菲的費用。造成部分人覺得結婚費用太高了,結不起婚,對彩禮費用存在很大偏見,卻忽略了傳統婚戀觀下嫁妝、妻子婚後勞動付出,想要改變傳統彩禮觀念,卻不改變傳統婚戀模式,就會有一方並不樂意,從而激化了雙方矛盾。
針對彩禮問題,要理智對待,更要慎重擇偶才是關鍵。
C. 新的勞動法關於婚嫁、喪家和產假的規定是怎樣的
新的勞動法即《勞動合同法》對婚假、喪假及產假並無再行特別規定,故上述假期仍以《勞動法》為准。
產假一項,《勞動法》第62條明確規定,女職工生育享受不少於九十天的產假。
婚假國家並無特別規定,不過各地方都有各自的規定,一般是三天,如果晚婚的話(男方25+,女方23+)加十天,各地情況有別。
喪假的話,根據國家勞動總局、財政部(80)勞總薪字29號規定,職工的直系親屬(父母、配偶、子女)死亡後,職工可請喪假料理喪事,一般是1-3天
D. 彩禮錢是給誰的 彩禮錢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彩禮是共同財產嗎
1、如果所收的彩禮由一方個人接收或購置結婚物品的,應根據我國《婚姻法》規定,夫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受贈的財物無特殊約定,應為夫妻共同財產。
2、如果男女雙方未共同生活的,可根據最高院1993年《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第5條規定,考慮財產的來源予以合理分割。
3、如果雙方婚姻持續時間短,並且給予彩禮的一方由此造成生活困難的,可根據《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的第8條規定精神處理,分割共同財產時給予生活困難的一方適當傾斜。
嫁妝屬不屬於夫妻共同財產
《婚姻法》明確規定,只有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結婚登記,取得結婚證的,才視為確立夫妻關系。舉辦婚禮不能視作婚姻關系成立。
嫁妝算婚前財產還是婚後財產要根據情況來判斷,如果是二人在領取結婚證之後購置並且雙方沒有對嫁妝的歸屬作出約定的,按照《婚姻法》第十七條的規定,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取得的財產,除了法定和約定的屬夫妻一方所有的外,都屬於夫妻共同財產。如果是在領取結婚證之前購置並且雙方對該財產的歸屬沒有約定的,屬於一方婚前財產。因此離婚時嫁妝根據上述原則分割。
但在司法實踐中,嫁妝一般視為女方的婚前財產,因此屬於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女方為結婚購置的嫁妝,雖然是在結婚登記以後,舉行結婚儀式之前購買,但夫妻雙方沒有實際生活在一起,沒有共同的勞動和收入。購買財產的資金大多是女方的父母或其他的近親屬,少數也有夫妻一方婚前個人的收入。
在審判實踐中,離婚案件的當事人對該類財產的歸屬一般不持異議,認為女方陪嫁的財產就是其個人財產,男方購置財產就是男方的財產。這樣處理起來也比較符合風俗習慣,當事人容易接受,也可以避免矛盾激化,符合公序良俗的要求。
彩禮是否需要返還
以是否結婚為分界線,結婚前原則上返還,結婚後原則上不返還。結婚後返還的特別規定是結婚後雙方一直未共同生活的,或因給付彩禮而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這里生活困難的標準是依靠個人財產或離婚時分得的財產無法維持當地基本生活水平。彩禮返還原則上應當是全額返還,但在實際生活中,可能彩禮已用於購置雙方共同的生活物品,已消耗或已轉換為共同財產時,可結合婚姻關系或同居生活的長短、是否消耗和是否轉換為共同財產等具體事項,綜合把握。
E. 勞動法中的婚假補償標准
根據《婚姻法》以及抄《計劃生育條例》的規定:
(一)婚假:
1、按法定結婚年齡(女20周歲,男22周歲)結婚的,可享受3 天婚假。
2、符合晚婚年齡(女23周歲,男25周歲)的,可享受晚婚假15天(含3天法定婚假)。
3、結婚時男女雙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可視路程遠近,另給予路程假。
4、在探親假(探父母)期間結婚的,不另給假期。
5、婚假包括公休假和法定假。
6、再婚的可享受法定婚假,不能享受晚婚假。
(二)婚假期間工資待遇:在婚假和路程假期間,工資照發。
F. 結婚補貼是否計入工資
結婚補貼屬於專項補貼,不屬於工資,不應計入工資的。
工資是指僱主或者法定用人單位依據法律規定、或行業規定、或根據與員工之間的約定,以貨幣形式對員工的勞動所支付的報酬。工資可以以時薪、月薪、年薪等不同形式計算。
由用人單位承擔或者支付給員工的下列費用不屬於工資:(1)社會保險費;(2)勞動保護費;(3)福利費;(4)解除勞動關系時支付的一次性補償費;(5)計劃生育費用;(6)其他不屬於工資的費用。
G. 結婚彩禮錢法律上歸誰
在司法實踐中,嫁妝一般視為女方的婚前財產,因此屬於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女方為結婚購置的嫁妝,雖然是在結婚登記以後,舉行結婚儀式之前購買,但夫妻雙方沒有實際生活在一起,沒有共同的勞動和收入。購買財產的資金大多是女方的父母或其他的近親屬,少數也有夫妻一方婚前個人的收入。
在審判實踐中,離婚案件的當事人對該類財產的歸屬一般不持異議,認為女方陪嫁的財產就是其個人財產,男方購置財產就是男方的財產。這樣處理起來也比較符合風俗習慣,當事人容易接受,也可以避免矛盾激化,符合公序良俗的要求。
(7)勞動法結婚禮金擴展閱讀
《婚姻法解釋二》第十條對於辦理結婚登記後返還彩禮的情形作了原則性規定,即雖辦理結婚登記但確未共同生活的,彩禮應當返還。辦理結婚登記後已共同生活的,在沒有證據證實存在因給付彩禮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情況下,彩禮原則上不應返還。
因此,對於辦理結婚登記且共同生活的情形,離婚時一方要求對方返還彩禮的,應首先審查是否存在因給付彩禮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情形,當事人對此負有舉證責任。
對於結婚時間較短(一般指不足1年),且給付彩禮數額較大(一般指5萬元以上),法院會考慮適當放寬「給付人生活困難」的認定標准,有條件地支持一方要求返還彩禮的訴訟請求,但並非全額返還,返還比例不會過高。
H. 彩禮和嫁妝的法律性質是什麼
一、彩禮和嫁妝的法律性質是什麼?
彩禮是以結婚為目的附條件的贈與,雙方結婚則視為條件成就,贈與生效,未出現法定情形男方無權要求返還;而女方的陪嫁物品則視為女主婚前個人財產。
對於彩禮,我國法律認為在以下情況下男方請求返還彩禮的,法院應支持:
1、給付彩禮後,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
2、給付彩禮後,雙方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但沒有共同生活的,而後雙方又離婚的;
3、給付彩禮後,雙方辦理了結婚登記,但導致給付彩禮人生活困難的,而後雙方又離婚的。
對於陪送嫁妝,我國婚姻法律認為此時贈與行為,且分如下幾種情形:
1、在婚姻登記前的嫁妝,應認定為是女方家人對女方的婚前個人贈與,屬女方個人財產,若離婚的仍是女方個人財產;
2、在結婚登記後陪送的嫁妝,女方家人若未明確是對某方的個人贈與,則認為是對夫妻的贈與,屬夫妻共同財產;
3、對於婚後贈與,男女雙方可約定各歸所有,或共有。
《婚姻法》明確規定,只有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結婚登記,取得結婚證的,才視為確立夫妻關系。舉辦婚禮不能視作婚姻關系成立。
嫁妝算婚前財產還是婚後財產要根據情況來判斷,如果是二人在領取結婚證之後購置並且雙方沒有對嫁妝的歸屬作出約定的,按照《婚姻法》第十七條的規定,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取得的財產,除了法定和約定的屬夫妻一方所有的外,都屬於夫妻共同財產。如果是在領取結婚證之前購置並且雙方對該財產的歸屬沒有約定的,屬於一方婚前財產。因此離婚時嫁妝根據上述原則分割。
但在司法實踐中,嫁妝一般視為女方的婚前財產,因此屬於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女方為結婚購置的嫁妝,雖然是在結婚登記以後,舉行結婚儀式之前購買,但夫妻雙方沒有實際生活在一起,沒有共同的勞動和收入。購買財產的資金大多是女方的父母或其他的近親屬,少數也有夫妻一方婚前個人的收入。
在審判實踐中,離婚案件的當事人對該類財產的歸屬一般不持異議,認為女方陪嫁的財產就是其個人財產,男方購置財產就是男方的財產。這樣處理起來也比較符合風俗習慣,當事人容易接受,也可以避免矛盾激化,符合公序良俗的要求。
因此,彩禮在結婚後就視為共同財產,而嫁妝一般視為女方的個人財產。婚前和婚後財產都要根據具體情況而看。一般都將嫁妝視為女方的婚前財產,屬於女方個人。只有領取了結婚證才能視為婚姻關系成立,單純的舉辦婚禮是不能視為成立婚姻關系的。
延伸閱讀:
什麼是夫妻共同財產?
彩禮是夫妻共同財產嗎
結婚後多少年財產才算是夫妻共同財產
I. 農村結婚要彩禮,國家應該出台一個硬性的法規。請大家評論一下
我個人覺得,農村人結婚要男方下聘禮是有歷史原因的,它基於這樣一個事實,農村家庭是以男方為主,女方一般要嫁入男方家庭,與男方及男方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男方所在的村要為嫁入本村的女方分一份田地。這樣一來,結婚後男方所在的家庭就多了一個勞動力,多了一份田地。相反女方父母家庭就少了一個勞動力,少了一份田地。了解農村的人都知道,由於歷史的原因,農村人對勞動力是很重視的,要不怎麼會有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這樣,作為對女方父母的一種補償,男方給預女方父母一份聘禮是可以理解的。
當然,現在隨著很多農村家庭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不少女方父母生活條件比較好,家庭比較富裕的,都不會把女兒當作掙錢的商品,而是把聘禮的錢又買了嫁妝返還給男方,甚至女方父母自已再陶一部份錢作為陪嫁的也越來越多了。
既然聘禮是基於上述這樣一個事實基礎的,很多在雜談詢問該不該下聘禮的網友就應該考慮你們結婚是否有女方嫁入男方父母家庭這樣一個事實存在。
對於絕大部分像我一樣,出身於農村,念完大學後在城市工作的年青人來說,結婚後都是組成了獨立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既不從屬於男方父母,也不從屬於女方父母,個人認為這樣的家庭送聘禮之習俗可以休矣。這樣的家庭和男方父母家庭及女方父母家庭,應該是三個獨立平等又互相支助的家庭,男女雙方對雙方父母應該一視同仁。雙方父母應該基於平等自願的基礎上對下一代進行結婚支助。如果任何一方的父母生活困難,也應該有與另一方父母相等的權利來獲取作為兒女家庭的支援。這才是符合現代城市人生活習慣的家庭關系。
J. 勞動法中休婚假是否扣工資和獎金�1�3
1、婚假期間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的工資標准支付工資。
2、根據《勞動法》第五十一條、勞動部《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一條規定,勞動者婚假期間,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的工資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工資。勞動合同沒有約定的,按照實際支付的正常勞動時間的工資標准支付。
(10)勞動法結婚禮金擴展閱讀:
一、法定婚假根據有關規定:
1、按法定結婚年齡(女20周歲,男22周歲)結婚的,可享受3 天婚假。
2、符合晚婚年齡(女23周歲,男25周歲)的,可享受晚婚假15天(含3天法定婚假)。
3、結婚時男女雙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可視路程遠近,另給予路程假。
4、在探親假(探父母)期間結婚的,不另給假期。
5、婚假包括公休假和法定假。
二、婚假,是指勞動者本人結婚依法享受的假期。婚喪是每個勞動者都會遇到的情況,勞動者婚期間,給予一定的假期,並由用人單位如數支付工資,這是對勞動者的精神撫慰,體現了政府對勞動者的福利政策,也是對其權益的保護,對於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