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勞動法中競業限制包括

勞動法中競業限制包括

發布時間: 2022-04-27 06:29:29

㈠ 競業限制相關法律知多少

您好:
競業限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護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不會隨著員工的流動流向競爭性的用人單位,保持用人單位在競爭中的優勢地位。我們競業限制的規定散見於法律法規與部門規章中。
1、《勞動合同法
第23條的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
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第24條的規定:「競業限制的人員限於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競業限制的范圍、地域、期限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的約定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
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前款規定的人員到與本單位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或者自己開業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競業限制期限,不得超過二年。」
2、《公司法》(2006年修訂)
第70條的規定:「國有獨資公司的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未經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同意,不得在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其他經濟組織兼職。」
第149條的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有下列行為:
(五)未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同意,利用職務便利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屬於公司的商業機會,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所任職公司同類的業務;
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前款規定所得的收入應當歸公司所有。 」
3、《合夥用人單位法》(2006年修訂)
第32條的規定:「合夥人不得自營或者同他人合作經營與本合夥用人單位相競爭的業務。除合夥協議另有約定或者經全體合夥人一致同意外,合夥人不得同本合夥用人單位進行交易。合夥人不得從事損害本合夥用人單位利益的活動。」
第99條的規定:「合夥人違反本法規定或者合夥協議的約定,從事與本合夥用人單位相競爭的業務或者與本合夥用人單位進行交易的,該收益歸合夥用人單位所有;給合夥用人單位或者其他合夥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4、《個人獨資用人單位法》
第20條的規定:「投資人委託或者聘用的管理個人獨資用人單位事務的人員不得有下列行為:
(六)未經投資人同意,從事與本用人單位相競爭的業務;」
5、《關於加強科技人員流動中技術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科發政字[1997]317號)
第七條的規定:「單位可以在勞動聘用合同、知識產權權利歸屬協議或者技術保密協議中,與對本單位技術權益和經濟利益有重要影響的有關行政管理人員、科技人員和其他相關人員協商,約定競業限制條款,約定有關人員在離開單位後一定期限內不得在生產同類產品或經營同類業務且有競爭關系或者其他利害關系的其他單位內任職,或者自己生產、經營與原單位有競爭關系的同類產品或業務。凡有這種約定的,單位應向有關人員支付一定數額的補償費。競業限制的期限最長不得超過三年。
競業限制條款一般應當包括競業限制的具體范圍、競業限制的期限、補償費的數額及支付方法、違約責任等內容。但與競業限制內容相關的技術秘密已為公眾所知悉,或者已不能為本單位帶來經濟利益或競爭優勢,不具有實用性,或負有競業限制義務的人員有足夠證據證明該單位未執行國家有關科技人員的政策,受到顯失公平待遇以及本單位違反競業限制條款,不支付或者無正當理由拖欠補償費的,競業限制條款自行終止。
單位與有關人員就競業限制條款發生爭議的,任何一方有權依法向有關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訴。」
6、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當前形勢下做好勞動爭議糾紛案件審判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法發〔2009〕41號)
第10條的規定:「妥善處理因競業限制引發的糾紛。在審理競業限制糾紛案件時,要充分考慮到我國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實際水平,堅持以社會公共利益為基點,既要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秩序,又要注意平衡市場主體的利益關系;既要防止因不適當擴大競業限制的范圍而妨礙勞動者的擇業自由,又要保護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等合法權益,最大限度地實現設立競業限制制度的立法本意和目的。」
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審判職能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促進經濟自主協調發展若干問題的意見》(法發〔2011〕18號)
第26條的規定:「妥善處理保護商業秘密與自由擇業、涉密者競業限制和人才合理流動的關系,維護勞動者正當就業、創業的合法權益,依法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職工在工作中掌握和積累的知識、經驗和技能,除屬於單位的商業秘密的情形外,構成其人格的組成部分,職工離職後有自主利用的自由。在既沒有違反競業限制義務,又沒有侵犯商業秘密的情況下,勞動者運用自己在原用人單位學習的知識、經驗與技能為其他與原單位存在競爭關系的單位服務的,不宜簡單地以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原則規定認定構成不正當競爭。妥善處理商業秘密保護和競業限制協議的關系,競業限制協議以可保護的商業秘密存在為前提,但兩者具有不同的法律依據和行為表現,違反競業限制義務不等於侵犯商業秘密,競業限制的期限也不等於保密期限。原告以侵犯商業秘密為由提起侵權之訴,不受已存在競業限制約定的限制。」
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四)》
第六條的規定:「當事人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約定了競業限制,但未約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履行了競業限制義務,要求用人單位按照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的30%按月支付經濟補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前款規定的月平均工資的30%低於勞動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勞動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第七條的規定:「當事人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約定了競業限制和經濟補償,當事人解除勞動合同時,除另有約定外,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履行競業限制義務,或者勞動者履行了競業限制義務後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八條的規定:「當事人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約定了競業限制和經濟補償,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後,因用人單位的原因導致三個月未支付經濟補償,勞動者請求解除競業限制約定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九條的規定:「在競業限制期限內,用人單位請求解除競業限制協議時,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在解除競業限制協議時,勞動者請求用人單位額外支付勞動者三個月的競業限制經濟補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條的規定:「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後,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按照約定繼續履行競業限制義務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9、《國務院關於印發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通知》【國發〔2008〕18號(29)】
第29條的規定:「引導市場主體依法建立商業秘密管理制度。依法打擊竊取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妥善處理保護商業秘密與自由擇業、涉密者競業限制與人才合理流動的關系,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㈡ 新勞動法的競業限制

1.公司這種做法是對勞動法的誤讀,自願放棄競業補償金的條款屬於無效約定,其他內容約定有效。
2.勞動合同由公司保管,你沒有合同可以向當地勞動監察支隊投訴,由勞動局責令其改正。

㈢ 競業限製法律規定有哪些

【法律分析】
與競業限制有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下面幾點:第一,用人單位可以和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在簽訂勞動合同時約定競業限制條款。與此同時,可以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如果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先前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第二,競業限制的對象僅限於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競業限制的范圍、地域、期限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約定的內容不能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第三,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與原用人單位約定了競業限制的勞動者不能到與原單位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工作,也不能自己開業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約定的競業限制期限不得超過二年。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二十三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第二十四條 競業限制的人員限於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競業限制的范圍、地域、期限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的約定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前款規定的人員到與本單位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或者自己開業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競業限制期限,不得超過二年。

㈣ 《勞動合同法》對競業限制有哪些具體規定

《勞動合同法》對競業限制有以下具體規定:

第二十三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

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第二十四條競業限制的人員限於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競業限制的范圍、地域、期限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的約定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

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前款規定的人員到與本單位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或者自己開業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競業限制期限,不得超過二年。

第九十條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4)勞動法中競業限制包括擴展閱讀:

競業限制進行的必要限制:

1.競業限制的人員限於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知悉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的人員。實際上限於知悉用人單位商業秘密和核心技術的人員,不可能面對每個勞動者,企業每人給一份經濟補償金也無力承受。

瑞士債法第340條中規定:「競業禁止以勞動關系中勞動者獲有顧客來源或製造、營業機密,而此等知識的運用對原用人單位可能造成重大損害為限」。我國競業禁止條款被限制在只能和知悉本單位商業秘密或者其他對本單位經營有重大影響的信息的勞動者訂立與之相似。

2.競業限制的范圍要界定清楚。由於競業限制限制了勞動者的勞動權利,競業限制一旦生效,勞動者要麼改行要麼賦閑在家,因此不能任意擴大競業限制的范圍。

鑒於商業秘密的范圍可大可小,如果任由用人單位來認定,難免有被擴大之虞。原則上,競業限制的范圍、地域,應當以能夠與用人單位形成實際競爭關系的地域為限。

3.約定競業限制必須是保護合法權益所必需。自由競爭和貿易自由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競業限制本身是對自由競爭的一種限制。因此,競業限制的實施必須以正當利益的存在為前提。

必須是保護合法權益所必需。首先是存在競爭關系,最重要的是不能誇大商業秘密的范圍,勞動者承擔義務的范圍被無限制的擴張,損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4.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受競業限制約束的勞動者到與本單位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業務的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或者自己開業生產或者經營與本單位有競爭關系的同類產品、業務的期限不得超過二年。

㈤ 競業限制人員包括哪些

您好,
競業限制的范圍由企業與勞動者協商確定。但競業限制約定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
競業禁止的地域協商,原則應以能夠與用人單位形成實際競爭關系的地域為限;競業限制的就業范圍限於與原企業有競爭關系的企業,《勞動合同法》對此已明確界定,即「與本單位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業務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或者自己開業生產或者經營與本單位有競爭關系的同類產品、業務」。
必須注意,《勞動合同法》只是規定了限制有競爭關系的「單位」,而不是業務、產品或者職能,企業可以充分利用這法律條款。
希望對您有幫助。

㈥ 勞動合同法中對竟業限制條款有哪些規定

《勞動合同法》(草案)對競業限制條款的規定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內地域限制,即容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的競業限制范圍僅能以能夠與單位形成實際競爭關系的地域為限。第二,時間限制,即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的競業限制期限不得超過2年。第三,補償金限制,即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義務的,應當同時約定在勞動合同終止或解除時支付勞動者競業限制補償金,其數額不得少於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的年工資收入。第四,違約金數額限制,即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其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支付的競業限制經濟補償的3倍。

㈦ 勞動合同法競業禁止與競業限制有區別嗎

法律分析:勞動合同法競業禁止與競業限制有區別,競業禁止與競業限制的區別如下:1.義務的性質不同:前者是法定義務,後者是約定義務。2.承擔義務的主體不同。3.承擔義務的時間不同。等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二十三條 勞動合同期滿或者當事人約定的勞動合同終止條件出現,勞動合同即行終止。

熱點內容
行政法維護的利益 發布:2025-02-10 09:58:11 瀏覽:1
律師王殿明 發布:2025-02-10 09:39:42 瀏覽:975
民事訴訟法研究生就業 發布:2025-02-10 09:28:21 瀏覽:741
義烏最好的律師 發布:2025-02-10 09:19:57 瀏覽:54
女子司法所 發布:2025-02-10 08:01:29 瀏覽:962
法官辭職做法務 發布:2025-02-10 07:54:06 瀏覽:890
法社會學在中國的地位 發布:2025-02-10 07:34:37 瀏覽:674
民法典對賠償的 發布:2025-02-10 07:30:27 瀏覽:484
公司法實物出資比例 發布:2025-02-10 07:16:02 瀏覽:713
銀川中級人民法院新聞 發布:2025-02-10 07:15:50 瀏覽: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