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勞動法之前

勞動法之前

發布時間: 2022-04-27 11:34:25

勞動法實施之前勞動關系確認

法律分析:勞動關系的認定是解決勞動爭議糾紛的邏輯起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頒布之前實務中,主要將主體資格、管理關系、業務組成三要素作為認定勞動關系的基本規則,此規則可解決勞動關系是否形成的問題,卻不能解決確認勞動關系的法律適用問題,以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之日為截點,之後為勞動關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七條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工名冊備查。

第十條 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❷ 新勞動法頒布以前如何界定固定工和合同工的

從1995年開始實施<<勞動法>>開始就不存在所謂的固定工,統一為合同工,勞動合同分兩種回,固定期限答合同和無固定期限合同.
無固定期限合同也不是固定工,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無確定終止時間的勞動合同。這里所說的無確定終止時間,是指勞動合同沒有一個確切的終止時間,勞動合同的期限長短不能確定,但並不是沒有終止時間。只要沒有出現法律規定的條件或者雙方約定的條件,雙方當事人就要繼續履行勞動合同規定的義務。一旦出現了法律規定的情形,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也同樣能夠解除。

❸ 勞動法實施之前依據什麼

一,80年代以前的計劃經濟時代,勞動者和企業沒有專門的法律調整,依據的大多是民法,還有地方性政策:
1,勞動法是在1994年實施的,在80年代以前,(改革開放是1983召開11屆三中全會以後的事)基本上是計劃經濟,國有企業,不存在或者很少存在勞動糾紛。
2,在改革開放以前,國家是沒有私營經濟的,所有企業都是國有(包括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因為國有,所以更多的是考慮國家因素;
3,在計劃經濟年代,企業的經營全靠國家和地方,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沒有自主經營權;少數失業人員,多數都是因違法犯罪被企業開除的;並不存在市場經濟下的勞資糾紛及矛盾。
二,勞動法實施之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是自新中國成立到公私合營,經濟國有化:
(1)這一時期,是國家穩定,調控經濟,改革舊時代經濟體制,建立自身經濟體制的時期;
(2)這一時期,因為出於大變革時代,所以並沒有產生太多勞動糾紛問題。
2,第二階段是經濟國有化到改革開放前,這一階段是計劃經濟體制:
(1)因為是計劃經濟,一切以計劃來,這一時期也沒有關於勞動的法律法規,國務院出台指導性文件,由地方制定相應細則,具體則由企業制定規章制度;
(2)由於當時國家,地方,企業是連體的,政企不分家,實際上國家的政策也就是企業的制度,因為特殊歷史環境,也沒有人敢破壞這一規定;
(3)在改革開放前,並不存在需要勞動法來調整勞動關系的條件和背景。
3,第三階段,則是改革開放到勞動法實施:
(1)這一階段,由於市場經濟體制的作用,勞動糾紛隨之產生,因此在上個世紀80年代,國務院陸續頒布了多條關於調整勞動關系的令;
(2)其中主要包括的是一些特殊領域,因此,在上個世紀80年代,陸續有一些國務院頒布的法規來約束調整勞動關系。

❹ 1994年勞動法頒布之前解除勞動關系的手續。

在勞動法實施之前,勞勞關系(勞動人事管理)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自新中國成立到公私合營,經濟國有化。這一時期,是國家穩定,調控經濟,改革舊時代經濟體制,建立自身經濟體制的時期。這一時期,因為出於大變革時代,所以並沒有產生太多勞動糾紛問題。
第二階段是經濟國有化到改革開放前,這一階段是計劃經濟體制。因為是計劃經濟,一切以計劃來,這一時期也沒有關於勞動的法律法規,國務院出台指導性文件,由地方制定相應細則,具體則由企業制定規章制度。由於當時國家,地方,企業是連體的,政企不分家,實際上國家的政策也就是企業的制度,因為特殊歷史環境,也沒有人敢破壞這一規定。
也就是說,在改革開放前,並不存在需要勞動法來調整勞動關系的條件和背景。
第三階段,則是改革開放到勞動法實施。這一階段,由於市場經濟體制的作用,勞動糾紛隨之產生,因此在上個世紀80年代,國務院陸續頒布了多條關於調整勞動關系的令,其中主要包括的是一些特殊領域,因此,在上個世紀80年代,陸續有一些國務院頒布的法規來約束調整勞動關系。
比如《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國發【1978】104號)文件);《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國務院於1982 年4 月10 日發布施行的《企業職工獎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於2008 年1 月15 日被國務院516 號令廢止,並明確該《條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代替)。

❺ 勞動法實施之前勞動關系如何保障

勞動法是1994年出台實施的,勞動合同法是2008年
追溯到1994年以前,當時並沒有專門的一部勞動法律法規,企業和員工之間的關系則由國務院及地方的法規來約束
其實最早在改革開放以前,國家是沒有私營經濟的,所有企業都是國有(包括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因為國有,所以更多的是考慮國家因素。在計劃經濟年代,企業的經營全靠國家和地方,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沒有自主經營權。比如一個布料廠,今年規定你生產一萬匹布料,那你只能生產一萬匹,多少都不行。而布料生產後,由國家或地方統一銷售,企業生產受到約束,也沒有銷售壓力,而且企業一旦虧損,都由財政來補貼,因此當時並不存在大規模失業,解聘等說法,只有職工,臨時工區分。少數失業人員,多數都是因違法犯罪被企業開除的,因此,並不存在市場經濟下的勞資糾紛及矛盾。
但是,改革開放尤其是步入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隨著政府逐漸退出市場及私營經濟體不斷興起,外資,合資企業不斷產生,過去的經濟體制逐漸被打破,由於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給整個經濟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經濟因此騰飛。但不可避免的,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許多過去地方性中小企業,本身沒有足夠的市場競爭力,因而逐漸走下坡路,隨著政府的退出,財政補貼也停止了,一部分企業被兼並,而更多的三無(無競爭力,無技術含量,無價值)的小企業倒閉破產,造成大批職工下崗失業。
這時候,因為勞動糾紛矛盾日益激化,一部規范勞動領域的法律呼之欲出,才有了1994年勞動法的實施。
在勞動法實施之前,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新中國成立到公私合營,經濟國有化。這一時期,是國家穩定,調控經濟,改革舊時代經濟體制,建立自身經濟體制的時期。這一時期,因為出於大變革時代,所以並沒有產生太多勞動糾紛問題。
第二階段是經濟國有化到改革開放前,這一階段是計劃經濟體制。因為是計劃經濟,一切以計劃來,這一時期也沒有關於勞動的法律法規,國務院出台指導性文件,由地方制定相應細則,具體則由企業制定規章制度。由於當時國家,地方,企業是連體的,政企不分家,實際上國家的政策也就是企業的制度,因為特殊歷史環境,也沒有人敢破壞這一規定。
也就是說,在改革開放前,並不存在需要勞動法來調整勞動關系的條件和背景。
而第三階段,則是改革開放到勞動法實施。這一階段,由於市場經濟體制的作用,勞動糾紛隨之產生,因此在上個世紀80年代,國務院陸續頒布了多條關於調整勞動關系的令,其中主要包括的是一些特殊領域,因此,在上個世紀80年代,陸續有一些國務院頒布的法規來約束調整勞動關系。

❻ 新中國第一部勞動法是不是1994年制訂的在這以前的勞動法是那年制訂的

是的,1995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
以前的相關法律法規條例參考如下:
1923年3 月29日公布了《暫行工廠規則》
1929年10月頒布的《工會法

1922年《勞動法大綱》,但並未得到當時政府的確認。

1931年11月7日,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
晉冀魯豫邊區1941年11月1日就曾公布過《晉冀魯豫邊區勞工保護暫行條例》。
1948年8月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通過了《關於中國職工運動當前任務的決議》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1950年,勞動部公布《關於勞動爭議解決程序的規定》
1951年2月,政務院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1953年1月經修正後重新公布)
1952年8月,政務院發布《關於勞動就業問題的決定》
1954年7月,政務院公布《國營企業內部勞動規則綱要》
1956年6月,國務院公布《關於工資改革的決定》
1956年國務院公布《工廠安全衛生規程》、《建築安裝工程安全技術規程》 和《工人職員傷亡事故報告規程》。

1958年,國務院公布了《關於工人、職員退休處理的暫行規定》等4項重要規定。
1978年5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原則上批准了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和《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
1978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實行獎勵和計件工資制度的通知》
1982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礦山安全條例》、《礦山安全監察條例》、《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暫行條例》等3項法律文件。
1982年4月,國務院發布了《企業職工獎懲條例》。
1986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國營企業招用工人暫行規定》、《國營企業辭退違紀職工暫行規定》和《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
1986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了《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條例》
1987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暫行規定》,同年勞動部發出了《關於禁止招用童工的通知》
1988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
1992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1992年11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
1993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
1994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

❼ 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前的經濟補償條件與辦法是什麼

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前的,經濟補償條件與辦法主要適用原勞動部制定的《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的相關規定。
第一條
為了規范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對勞動者的經濟補償標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對勞動者的經濟補償金,由用人單位一次性發給。
第三條
用人單位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以及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的,除在規定的時間內全額支付勞動者工資報酬外,還需加發相當於工資報酬百分之二十五的經濟補償金。
第四條
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報酬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要在補足低於標准部分的同時,另外支付相當於低於部分百分之二十五的經濟補償金。
第五條
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根據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最多不超過十二個月。工作時間不滿一年的按一年的標准發給經濟補償金。
第六條
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按其在本單位的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同時還應發給不低於六個月工資的醫療補助費。患重病和絕症的還應增加醫療補助費,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於醫療補助費的百分之五十,患絕症的增加部分不低於醫療補助費的百分之百。
第七條
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按其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時間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最多不超過十二個月。
第八條
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當事人協商不能就變更勞動合同達成協議,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時間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
第九條
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必須裁減人員的,用人單位按被裁減人員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支付經濟補償金。在本單位工作的時間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
第十條
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後,未按規定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的,除全額發給經濟補償金外,還須按該經濟補償金數額的百分之五十支付額外經濟補償金。
第十一條
本辦法中經濟補償金的工資計算標準是指企業正常生產情況下勞動者解除合同前十二個月的月平均工資。
用人單位依據本辦法第六條、第八條、第九條解除勞動合同時,勞動者的月平均工資低於企業月平均工資的,按企業月平均工資的標准支付。

❽ 如何解決新勞動法實施之前的勞動糾紛

關於新舊勞動法的差異,及新勞動罰頒布之前的勞動糾紛案件,可以向當地的勞動仲裁部門申請仲裁,看處理結果,因地區差異,各地方的處理結果應該也不一樣,勞動爭議咨詢網上有詳細介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熱點內容
法社會學在中國的地位 發布:2025-02-10 07:34:37 瀏覽:674
民法典對賠償的 發布:2025-02-10 07:30:27 瀏覽:484
公司法實物出資比例 發布:2025-02-10 07:16:02 瀏覽:713
銀川中級人民法院新聞 發布:2025-02-10 07:15:50 瀏覽:25
新刑事訴訟法第33條 發布:2025-02-10 06:59:51 瀏覽:951
勞動合同法重要意義 發布:2025-02-10 06:28:26 瀏覽:826
朝國刑法 發布:2025-02-10 06:18:30 瀏覽:633
金華法院判決 發布:2025-02-10 05:36:59 瀏覽:471
婚姻法中婚後財產分配 發布:2025-02-10 05:19:15 瀏覽:152
民法基本制度 發布:2025-02-10 05:13:03 瀏覽: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