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基本理論實務
A. 最新行政訴訟法對訴訟實務的影響
最新行政訴訟法對訴訟實務的影響主要有十個方面:
看點一:受案范圍擴大
【修改】將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違法集資、攤派費用的,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等行政行為納入了受案范圍。
【點評】經過20多年的實踐,對公民權利的保護已經不僅僅限於人身權和財產權,權利范圍在單行法中不斷擴大。「這是這部法在制度建設上的一個進步。」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敬波認為,擴大受案范圍是總體趨勢,進一步明確列舉可訴具體行政行為的情形,可以避免法院借口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而不予受理。
看點二: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法院立案
【修改】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點評】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行政庭副庭長龍非認為,雖然這是一個宣示性的條款,但把這個要求寫進來,體現了在行政訴訟中對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的保障。這是四中全會精神在行政訴訟法修改中的一個重要體現和具體化。
「當然,要讓這一規定得到真正的落實,我們期待下一步還會有更具體的制度來配套完善,使之具體化。」龍非說。
看點三:可口頭起訴
【修改】起訴應當向法院遞交起訴狀,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
【點評】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沈巋認為,這一規定方便了當事人行使訴權。「很多文化程度不高的老百姓更希望採用口頭方式起訴。這種做法在實踐中操作性較強。但不論是口頭還是書面,起訴都要符合條件,如有明確被告、基本事實等。」沈巋說。
看點四:應當登記立案
【修改】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不能當場判定的,應接收起訴狀,出具書面憑證,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點評】「這樣做減少了對原告起訴的阻礙。」龍非說,以前立案很大程度上是實體審查,以後法院立案主要是對原告的起訴是否符合形式要件要求進行判斷。新規定同時要求法院要對當事人不清楚的地方進行釋明,給予指導。雖然會給法院增加工作量,但這是對當事人訴權的一種保護。
看點五:起訴期限延長到「六個月」
【修改】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點評】「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延長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作為原告的起訴期限,由現行的行政訴訟法當中的三個月延長到了六個月,並且對一些特殊情況,都做了比較明確的規定。這樣就可以給原告更多的時間來提起訴訟。」王敬波說。
看點六:行政首長出庭
【修改】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點評】「修改後的法律把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這也是特別強調,老百姓告官要見官。」王敬波說,雖然由誰到法院去應訴,並不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但是通過這種行政首長出庭應訴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緩解官民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案件的解決。
看點七:可跨區域管轄
【修改】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點評】龍非說,行政審判面臨的症結性問題就是行政的干預。一些基層法院人、財、物受制於地方和行政機關,導致一些案子不能判、不好判、不敢判。這次修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決法院的「地方化」問題對公正審判造成的影響,從體制層面給行政審判注入了一劑十分有效的「強心針」。
看點八:不執行可拘留行政機關直接責任人
【修改】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增加規定「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點評】「這一規定對於促進執行還是比較有力度的,雖然有『社會影響惡劣』的限制,實踐中可能會慎重使用這個手段,但是拘留還是有一定威懾力的。」王敬波說。
看點九: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
【修改】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點評】實踐中復議機關為了不當被告,維持原行政行為的現象比較普遍,導致行政復議制度未能很好發揮作用。「這一修改有利於改變長期以來行政復議因許多地方和部門復議機關做『維持會』而導致復議公信力嚴重下降的現實困境。」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姜明安說。
看點十:明確提出要解決行政爭議
【修改】修改後的法律在立法目的中增加「解決行政爭議」的表述。
【點評】「行政訴訟本來有三大功能: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和解決行政爭議,即監督、救濟、解紛。」姜明安指出,過去僅注重行政訴訟的監督和救濟功能,而忽視了它的解紛功能。
「把解決爭議納入行政訴訟目的是對行政訴訟性質、功能正確認識的結果,為擴大行政訴訟調解的適用范圍提供了立法目的依據。」姜明安說。
B. 行政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行政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就是第一章描述的規定: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第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第四條 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
第五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第七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第八條 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九條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
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第十條 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
第十一條 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C. 行政訴訟法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哪些具體原則
(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則;
(2)行政訴訟期間具體行政行為不停止執行原則;
(3)被告負舉證責任原則;
(4)不適用調解原則;
(5)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的原則;
(6)司法變更權有限原則等。
D. 《行政訴訟法理論與實務(上、下卷)》最新txt全集下載
行政訴訟法理論與實務(上、下卷)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您下載的該電子書來自:TXT書庫
行政訴訟法 理論與實務
THEORY & PRACTICE ON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LAW
資料全面本書通過對中國從清末到1989年《行政訴訟法》頒布,以及之後鉍高人民 法院相關司法解釋的完整回顧,呈現中國行政訴訟法制度在各個階段的發展狀況,歷史感 強,資料豐富,有相當多的資料屬於首次發掘和首次公開。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兩萬 余篇國內外的文章和著作,資料性非常強。
理論深刻現有的行政訴訟法理論一般偏向於法條釋義,而本書對行政訴訟法的基礎 理論進行了全新的構架,尤其是擺脫了長期附屬於民事訴訟法的理論缺陷,是一本真正意 義上的中國行政訴訟法理論書籍。
實用性強本書從實務工作者的角度出發,相當多的內容涉及司法實務中的重點和難 點問題,在對相關問題進行理論闡述和比較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是實務 界,尤其是行政審判法官和行政執法人員的重要參考書。
具有中國特色本書主要是從中國行政訴訟制度發展的角度進行闡述,在對國外相關 制度進行橫向比較的基礎上,針對中國的行政訴訟現狀,提出解決中國特色問題的方式和 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書具有原創法和比較法的性質。
權威性強本書對最高人民法院的各項司法解釋、請示答復等,進行了幾乎無遺漏的 闡述。本書作者是最高司法機關的法官,參與了行政訴訟法、鉍高人民法院各項重大司法 解釋、司法政策的起草和制定,是中國行政訴訟制度的直……
需要別的再問
E. 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行政訴抄訟的基本原則,是指由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反映行政訴訟的基本特點,對行政訴訟具有普遍指導意義,體現並反映著行政訴訟的客觀規律和法律的精神實質的基本規則。
1、行政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包括一般性原則和特有原則。
(1)一般性原則
一般性原則是指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在開展行政訴訟、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中都必須遵守的共同性行為准則。
①審判獨立原則;
②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
③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
④辯論原則;
⑤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兩審終審原則;
⑥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
(2)特有原則
特有原則是行政訴訟特有的不同於民事訴訟、刑事訴訟的特殊原則。
①行政訴訟客體限於具體行政行為的原則;
②人民法院只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一般不審查其合理性的原則;
②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原則;
③訴訟不停止行政執行原則;
④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原則;
⑤司法變更權有限原則。
F. 行政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包括
(1)一般性原則
一般性原則是指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在開展行政訴訟、民事訴版訟和刑事訴訟中權都必須遵守的共同性行為准則。
①審判獨立原則;
②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
③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
④辯護原則;
⑤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兩審終審原則;
⑥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
(2)特有原則
特有原則是行政訴訟特有的不同於民事訴訟、刑事訴訟的特殊原則。
①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有審查權原則;
②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原則;
③訴訟不停止執行原則;
④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原則;
⑤司法變更權有限原則。
G. 行政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行政訴訟法的基本原則的概念】是指憲法或法律規定的對行政訴訟活動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版基權本准則和制度。根據基本原則的適用范圍,可以將行政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分為兩大類:行政訴訟法與民事訴訟法或刑事訴訟法共有的原則和行政訴訟法特有的原則。
【訴訟法的共有原則】行政訴訟法與民事訴訟法或刑事訴訟法共有的原則主要有:①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原則;②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③當事人在訴訟中法律地位平等原則;④合議、迴避、辯論、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原則;⑤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⑥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
【行政訴訟法特有的原則】除了與其他訴訟法共有的原則外,行政訴訟法特有的原則,主要有審查行政行為合法性原則,它是指人民法院通過依法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符合法律、法規進行審查,並作出裁判。人民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原則上只作合法性審查,不作適當性審查。但這一原則也有例外,如《行政訴訟法》規定,對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變更。
H. 行政訴訟法基本功能具體有哪些
行政訴訟法的基本功能是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及時調整行政關系;有助於行政法體系的統一、協調與穩定;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四條
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
I. 行政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急!!!
行政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包括一般性原則和特有原則。
(1)一般性原則
一般性原則是指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在開展行政訴訟、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中都必須遵守的共同性行為准則。
①審判獨立原則;
②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
③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
④辯護原則;
⑤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兩審終審原則;
⑥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
(2)特有原則
特有原則是行政訴訟特有的不同於民事訴訟、刑事訴訟的特殊原則。
①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有審查權原則;
②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原則;
③訴訟不停止執行原則;
④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原則;
⑤司法變更權有限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