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旦旦行政法案例分析
Ⅰ 行政法案例與分析
好像是違法的吧
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的法令解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共6章35條,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國家賠償范圍、國家賠償義務機關、國家賠償方式和標准、國家賠償程序):
國家賠償范圍
國家賠償的范圍是國家賠償法的核心問題。它是指國家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中的侵權行為所承擔的賠償責任的范圍。它要解決的是國家對哪些國家機關造成的哪些損害給予賠償的問題。對相對人來說,國家賠償范圍意味著其求償權的范圍。國家賠償范圍確定的大與小、寬與窄,直接關繫到國家對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保護程度。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國家賠償范圍是衡量一個國家民主法治進程的尺度之一。由於我國的國家賠償法只涵蓋了行政賠償和刑事賠償,所以,我國國家賠償的范圍包括行政賠償和司法賠償,不包括立法賠償和軍事賠償。
行政賠償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違法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國家依法向受害人賠償的制度。
司法賠償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司法職權過程中,違法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國家依法向受害人予以賠償的制度。司法賠償又可分為刑事賠償和其他司法賠償。刑事賠償是指行使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職權的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辦理刑事案件的過程中,違法行使職權,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其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國家依法向受害人予以賠償的制度。其他司法賠償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除刑事司法職權以外的其他司法職權時,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國家依法向受害人予以賠償的制度。
行政賠償在國家賠償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因為行政機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國家約80%的法律法規,是由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來實施的,因此,在國家機關中,行政機關與公民的關系最直接、最廣泛、最經常。如果他們違法行使職權,必然直接侵犯公民和組織的合法權益,負面影響也很大。所以,行政賠償是國家賠償的重點。
在行政賠償中,行政機關的違法致害行為包括兩類:一類是具體行政行為,一類是事實行為。根據國家賠償法的規定,國家只對這兩類行為承擔賠償責任。行政機關的抽象行政行為不屬賠償范圍。
另外,國家賠償法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保護也只限於人身自由權、生命健康權和財產權的損害賠償。
國家賠償義務機關
由於國家賠償的責任主體是國家,而國家是抽象的政治實體,受害人不可能直接請求抽象的國家承擔具體的賠償義務,這就需要有一個義務主體來代表國家履行賠償義務,這個義務主體就是賠償義務機關。所以,賠償義務機關就是具體履行國家賠償義務的組織,它代表國家接受國家賠償請求,參加國家賠償程序,支付賠償費用。
我國國家賠償法在確定賠償義務機關時,基本採用的是誰致害,誰負責的原則。即實施侵害的機關或工作人員所屬的機關負責賠償。
國家賠償方式和標准
國家賠償的方式,即國家承擔賠償責任的各種形式。由於損害的性質、情節、程度不同,賠償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由於國家機關承擔著國家運轉的各項職能,為保證公務的正常履行,賠償的方式應力求便捷易行,以避免國家機關陷入繁瑣的個案糾纏之中而貽誤公務。因此,我國國家賠償是以金錢賠償為主要方式,以返還財產、恢復原狀為補充。
國家賠償的計算標准,是指國家支付賠償金賠償受害人的損失時適用的標准。由於國家侵權損害的類型多種多樣,損害造成的結果也各不相同,設定一個計算標准尤為重要。
從世界各國的情況來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大都建立了國家賠償制度,其賠償標准大致有如下三種: 懲罰性標准。侵權主體除向受害人補足其實際損失的費用外,還應支付額外的費用,這種額外的賠償金超出了受害人的實際損失,帶有懲罰的性質。 補償性標准。侵權主體支付的賠償金僅僅是填平補齊受害人的實際損失。 撫慰性標准。國家賠償不足以填補受害人的實際損失,僅僅是象徵性、安慰性的給予一定的補償,這種賠償的數額往往少於受害人的實際損失。 由於賠償標准與國家財力直接相關,基於當時的經濟條件,我國的賠償基本採取的是撫慰性標准。
國家賠償程序
國家賠償程序是指國家機關受理解決國家賠償糾紛所要遵循的步驟、順序、方式和時限的總和。對國家賠償請求人來說,這一程序是獲得國家賠償、實現權利救濟的途徑和手段。對國家賠償義務機關來說,是確定其賠償義務和責任的程序。對人民法院來說,則是最終解決國家賠償糾紛案件的程序。我國國家賠償法分別就行政賠償和司法賠償規定了不同的程序。其最大的區別在於行政賠償可以由法院通過訴訟的方式解決,而司法賠償則是法院通過非訴的方式解決。 新中國成立前,當時的晚清政府、尤其是民國政府,雖然頒布了一些法律法規,但沒有一條是關於國家賠償的。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在第一部憲法(1954年)中就確立了國家賠償的原則,其中第97條規定:「由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之後在1982年憲法(現行憲法)中進一步重申了這一原則,並提出了立法的任務,其中第41條第3款規定:「由於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規定取得賠償的權利。」
法律制度的建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發展的過程。所以,我國的國家賠償法律制度的建立也經歷了一個漸進過程。在沒有制定國家賠償法前,我國是適用有關民事法律的規定進行國家賠償的。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第121條規定,「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此後,為了切實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同時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1989年我國制定了《行政訴訟法》,其中,第67條第1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造成損害的,有權請求賠償。」盡管行政訴訟法對行政賠償的相關問題作了規定。但是,僅有三條的規定,並且非常概括,缺乏操作性。因此,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同時也為了解決司法領域的國家賠償問題,在1989年制定行政訴訟法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就開始組織起草國家賠償法。經過四年多的努力,1994年5月12日,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7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於1995年1月1日施行。國家賠償法對行政賠償和刑事賠償的范圍,賠償義務機關,賠償的方式、標准和計算方法,賠償的程序,賠償費用等,作了全面具體規定。這部法律的出台,擴大了公民權利的救濟途徑,健全了我國國家責任制度,標志著我國國家賠償法律制度的全面確立。 國家賠償法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價值取向所決定的,如保障公民權利、調整公私利、規范國家權力等,具體來說,國家賠償法有以下作用:
規范國家賠償,建立健全國家責任制度
國家賠償通常規定在憲法中,但要將高度概括的憲法條文變成實際可操作的具體制度就需要相應的法律去完成,國家賠償法及其他有關賠償的規定正是為了執行憲法,對國家賠償的有關實體問題和程序問題予以規范,以真正確立起國家責任制度。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恢復法治建設後,先是逐步確立了民事、行政和刑事責任,但國家責任制度卻相對落後,1989年頒布的《行政訴訟法》和1994年頒布的《國家賠償法》,使得這一狀態得以改觀。
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行使國家賠償請求權國家賠償請求權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但我國現行憲法的規定十分原則,不具有可操作性。正因為如此,雖然我國在1954年憲法中就規定了公民享有國家賠償請求權,但由於缺乏配套的具體規范,國家賠償制度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這一權利只停留在憲法條文中而沒有變成一項實際的權利。所以,我國《行政訴訟法》和《國家賠償法》的制定,貫徹了憲法保障公民權利的立憲精神和目的,是對現行憲法關於國家賠償請求權規定的具體化,尤其是《國家賠償法》對國家賠償的范圍、賠償請求人、賠償義務機關及賠償程序方面的規定,有效地保證了受害人行使國家賠償請求權。
監督和促進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
《國家賠償法》一方面規定違法致相對人損害的國家機關必須承擔賠償責任,從而可以遏制國家機關違法失職行為的發生,達到監督和控制權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國家賠償法》又規定國家在賠償相對人損失後,可以向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公務人員行使追償權,這將進一步防止公務人員濫用國家權力,促使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行使職權。 國家賠償定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以下簡稱《國家賠償法》)第2條規定:「國家機關和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受害人在依照本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根據該條可知,國家賠償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的過程中,違法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並造成損害,由國家承擔賠償責任的法律制度。其中國家機關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監獄管理機關。
行政賠償定義
根據《國家賠償法》的規定,國家賠償分為行政賠償和司法賠償。行政賠償是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權力的過程中,因其行為違法而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並造成損害,由國家承擔賠償責任的法律制度。
司法賠償定義
司法賠償是指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司法權的過程中,因其行為違法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並造成損害,由國家承擔賠償責任的法律制度。司法賠償又分為刑事司法賠償與民事司法賠償、行政司法賠償。刑事賠償是指行使偵查權、檢察權、刑事審判權、監獄管理權的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時,違法實施侵權行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並造成損害,由國家承擔賠償責任的法律制度。民事、行政司法賠償則是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行政案件的過程中違法採取強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對判決、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書執行錯誤、造成損害由國家承擔的賠償責任。 國家賠償是從民事賠償的區別
國家賠償是從民事賠償發展而來的,因此兩者有許多共通之處。但是,國家賠償是獨立於民事賠償的自成體系的法律制度,兩者的區別可概括為:
(1)賠償發生的原因不同。國家賠償由國家侵權行為引起;而民事賠償由民事侵權行為引起。(《民法通則》規定的公務侵權與國家公權力的行使有關,公務侵權的民事責任實際適用《國家賠償法》的規定。)
(2)賠償主體不同。國家賠償的主體是抽象的國家,具體的賠償義務由國家賠償法規定的賠償義務機關履行。賠償主體與賠償義務人相互分離。而民事賠償的主體通常是具體的民事違法行為人,賠償主體與賠償義務人相一致。
(3)賠償的歸責原則不同。國家賠償的歸責原則是違法原則,而民事賠償的歸責原則體系由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構成。
(4)賠償程序不同。國家賠償的程序較民事賠償更為復雜,其區別在於:首先,在提起國家賠償訴訟之前,除在行政訴訟中一並提起賠償外,請求人應先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賠償請求,即實行賠償義務機關決定前置原則,不經該決定程序,法院不予受理,而在民事賠償程序中,受害人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賠償請求,無須經過前置程序。其次,證據規則不同。國家賠償一般實行「初步證明」規則,即賠償請求人首先要證明損害已經發生,並且該損害第由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所引起,繼而,證明責任轉移到被告,而在民事賠償訴訟程序中則實行「誰主張、誰舉證」的證據規則。
國家賠償與國家補償的區別
國家補償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過程中,因其合法行為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的損失,國家對其給予彌補的制度。國家補償責任在國家賠償責任之前就已經存在。其與國家賠償的區別為:
(1)兩者發生的基礎不同。國家賠償由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引起,以違法為前提;國家補償由國家的合法行為引起,不以違法為前提。
(2)兩者性質不同。國家補償的根本屬性在於國家對特定受害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損失的填補,旨在求得因公共利益而遭受特別損失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供補救,以體現其與普通公眾間的利益平衡,並不意味著任何對國家的非難。這可以說是兩者最主要的區別。
(3)時間要求不同。國家賠償責任的前提條件是損害的實際發生,即先有損害,後有賠償;而國家補償即可以在損害發生之前進行,也可以在損害發生之後進行。
(4)兩者承擔責任的方式不同。國家賠償責任以金錢賠償為原則,以恢復原狀,返還財產等方式為輔;國家補償責任多為支付一定數額的金錢。
(5)工作人員的責任不同。國家賠償制度中有追償制度。在國家賠償了受害人的損失以後要向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作出違法行為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追償,但是國家補償制度中沒有追償制度。 賠償的范圍過窄,賠償的標准過低
以陝西麻旦旦案為例:該案的基本情況是:2001年1月8日,陝西省涇陽公安局蔣路派出所幹警以涉嫌賣淫為由,將19歲的農家女麻旦旦傳喚至派出所,審訊23個小時後,又以「嫖娼」為由對其做出行政拘留15天的行政處罰裁決。麻旦旦不服,向咸陽市公安局申請行政復議,市公安局竟兩次要求其到醫院作處女膜檢查,但結果證明其仍為處女。後麻旦旦訴至法院要求國家賠償,經過了一審、二審,法院最終判賠74.66元,而對麻旦旦要求的500萬精神損害賠償予以駁回。一個少女被以「嫖娼」的荒唐理由無辜限制人身自由達2天之久,還被迫以處女膜檢查這一有損人格尊嚴的方式去證明自己的清白,到頭來卻只獲得了區區74.66元的賠償金!但是,法院這一判決卻是依法作出的。因為根據《國家賠償法》第26條的規定: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的賠償金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2000年我國職工每日平均工資為37.33元,麻旦旦被限制2天人身自由,所以只需賠償其74.66元。因此,麻旦旦悲劇的根源在於《國家賠償法》本身對精神損害賠償的拒絕。從麻旦旦案來說,無論從哪個角度講,70多元的賠償金都根本不可能撫慰受害人心靈和精神上的巨大創傷。該案也表明,我國採取的撫慰性賠償標准已不利於公民基本人權—人身權的有效保護。
另外,在我國公有公共設施致人損害賠償沒有納入國家賠償范圍,這不利於受害人受損利益的維護。
賠償程序設置不盡合理
我國的國家賠償採用的是違法歸責原則,這意味著國家是否承擔賠償責任是以侵權機關的行為是否違法為衡量標準的。這里包含著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由誰來確認侵權機關的行為是否「違法」,從程序正當的角度講,任何人都不能成為自己案件的法官。但是,根據我國國家賠償法的規定,「違法」是要由賠償義務機關來確認的。而實踐中,侵權機關一般即為賠償義務機關,自己確認自己的行為違法,這顯然違反了公正原則,是不利於受害人求償的。正如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馬懷德教授所說,將司法機關對自身違法行為的確認,作為申請國家賠償的前置程序,這「無異於與虎謀皮」。這也是國家賠償實現難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雖然,國家賠償法為受害人實現行政賠償提供了兩條途徑,即受害人要求賠償應當先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也可以在申請行政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時一並提出。也就是說,受害人可以在提起行政訴訟的同時一並要求賠償,但由於我國目前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過於狹窄,使得一些行政賠償案件不能直接通過訴訟的方式解決,受害人仍需先向侵權機關要求賠償。
為了解決國家賠償法所存在的不足,充分保障人權,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已著手對《國家賠償法》進行修改,擴大賠償范圍、提高賠償標准、完善賠償程序是其修改的主要內容。目前,專家修改建議稿和法院方面的修改建議討論稿都已提出。
「一個公民受到國家機關違法行為的侵害,本身就是對社會正義和公平的侵害。對蒙受或者受到損害的人依法給予賠償,不僅是對公民個人權利的恢復,更是對社會公平和正義的匡復。」國家賠償制度的有無和國家賠償標準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文明發展程度的標志。雖然現在世界各國國家賠償制度的賠償范圍與賠償標准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發展趨勢,即國家賠償的范圍越來越廣,國家賠償的標准越來越高。我們期盼著,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國家賠償法》將越來越完善,真正實現對公民權利的完全救濟。
Ⅲ 行政法案例分析,懂的進來!!!
(1)市政府的通告屬於具體行政行為。本案中市政府發布的通告,明確確定只給甲發放定專點標志牌,而該市原僅屬有甲、乙、丙、丁四家定點屠宰場,這就意味著剝奪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場的屠宰資格。可見,該通告是針對定點屠宰這一特定的事和甲、乙、丙、丁這一特定的人作出的,侵害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場的公平競爭權,屬於典型的具體行政行為。(2)頒發定點屠宰標志牌是行政許可行為,具體而言是屬於資格許可行為,即賦予行政相對人從事某種活動的資格的許可。既然頒發定點屠宰標志牌的行為是資格許可行為,未獲得該牌的企業就不得從事生豬屠宰的經營活動,市工商局、市衛生局就有權據此吊銷其執照與許可證。但本案中,由於市政府的行為違法,所以,工商局、衛生局就不得據此吊銷乙、丙、丁的執照與許可證。
Ⅳ 法學畢業論文
拜託作為一個法學專業學生,一個畢業論文都要上網要別人寫,別說你懸賞100分,就是專你懸賞1000分也不會幫你寫,你屬這是明顯的抄襲行為,別說拿去參考,別人這樣寫好的文章只會左右你的思想。你說需要什麼資料別人幫你找找可以,你說什麼不懂別人幫你解答也沒問題。可是你一上手就要別人幫你寫畢業論文,鄙視,完全的鄙視。我就想看看誰會去回答你的問題,收起你惡心的懸賞分好好去反思吧。MD,大學真是白讀了。
Ⅳ 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案例分析
【參考答案】
答: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不合法且不合理。理由如下:
一、從合法性看,該市的新舉措不合法 ,違反了依法行政原則。
依法行政原則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法律優越,即禁止行政機關違反現行有效的法律;二是法律保留,即行政機關活動應當有明確的法律規定為前提和基礎。
(1)從法律優越角度看,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導致了多處公民的私權利遭到侵犯,比如隱私權、名譽權、榮譽權等,也就是說,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違反了現行民事法律。法典是保障人民權利的聖經,正是由於該市沒有嚴格依法行政,才導致了公民權利遭到了侵犯。
(2)從法律保留角度看,交通管理部門行政職權必須有法律的依據,不能採取法律沒有規定的手段。根據我國現行法,交通管理部門應當並且只能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和國務院制定的有關交通管理條例進行交通管理,而不能另闢蹊徑。沒有法律依據的所謂新舉錯,是違背依法行政原則的。
二、從合理性看,該市的新舉措不合理,違背了行政合理原則
(1)行政合理原則要求行政決定應當具有一個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合理和適當,並且能夠符合科學公理和社會公德。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造成了社會各方面的矛盾,談不上科學合理,且這項舉錯導致了部分公民社會公德的淪喪!
(2)行政合理原則要求行政裁量決定符合並體現法律對裁量許可權的授權目的,不得以形式合法背離立法的實質要求。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似乎實現了管好交通的目的,但實際上違背了法律對於管好交通的最終目的——保持正常的社會秩序,維持社會穩定。
(3)行政合理原則要求行政裁量決定建立於對相關因素的正當考慮之上,不得考慮不相關的因素。行政行為作出時涉及到多種因素,行政機關作出行政決定時,應當全面考慮行為所涉及到或者影響到的因素。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很明顯沒有考慮到這一措施可能帶來社會副面影響。
(4)行政合理原則要求行政裁量決定應當符合行政法的正當程序和最一般法律正義要求。機動車輛違章行駛、停放的證據材料應當由交通管理部門根據法律、法規規定程序收集,並使用;制止違反交通管理的行為而採取的措施必須與其違法行為相關,而不能影響到與該違法行為無直接關聯的名譽權(因為違章照片、錄像資料在當地電視台播出)。
三、沒有依法行政,就沒有依法治國。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行政機關都要把依法行政作為實現依法治國方略基本途徑。只有把依法行政納入到日常具體工作中去,才能真正實現依法治國的目標。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不是一個原則性的口號,不能僅僅停留在憲法中,必須落實具體到依法行政實踐當中去。只有如此,才能實現依法治國方略的宏偉目標。(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Ⅵ 與行政管理有關的案例
大部制改革、省管縣改革(現在熱點)、創新社會管理等方面,你網路一下可以有很多哦~
Ⅶ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案例的圖書目錄:
案例1 王麗英不服信豐縣公安局消防科行政處罰決定案
案例2 溫某訴武漢市規劃土地管理局洪山分局強行拆除案
案例3 廣州市海龍王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訴廣州市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行政處理決定糾紛案
案例4 路世偉不服靖遠縣人民政府行政決定案
案例5 建陽市第二建築公司訴建陽市第二輕工業局處罰決定案
案例6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規劃局與黑龍江匯豐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行政處罰糾紛上訴案
案例7 樊興華訴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拒絕授予學士學位資格案
案例8 漵浦縣中醫院訴漵浦縣郵電局不履行法定職責案
案例9 長沙市郵政局訴婁底市婁星區交通運輸管理所道路運輸行政處罰案
案例10 賴恆安與重慶市人民政府不予復議行政糾紛上訴案
案例11 劉兵訴天津輕工業學院開除學籍處分案
案例12 穆棱風筒廠不服穆棱煤礦保衛科查封財產請求行政賠償案
案例13 福建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不服省地礦廳行政處罰案
案例14 福建省地方電力福州經營部訴該省廣播電視廳等行政處罰案
案例15 李發森訴互助土族自治縣工商局行政處罰案
案例16 點頭隆勝石材廠不服福鼎市人民政府行政扶優扶強措施案
案例17 陳代榮不服懷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心市場管理處收取管理費案
案例18 寧德市五洲廣告公司不服寧德市城建監察大隊徵收商業廣告佔用費案
案例19 何承旭等23戶集資建房戶訴江華建委拒絕頒發許可證案
案例20 張家偉等不服昆明市民政局頒發收養證案
案例21 山西省經貿委、大同市新榮區人民政府與大同市北方礦業公司吊銷許可證糾紛上訴案
案例22 平山縣勞動就業管理局不服稅務行政處理決定案
案例23 劉明忠等不服梨樹縣公安局治安處罰決定案
案例24 吳勇訴重慶市公安局九龍坡分局扣押財產案
案例25 曙光廠訴南區人民政府強制拆除案
案例26 重慶瑞月廣告設計製作有限公司訴某區市政管理局強制拆除廣告燈箱案
案例27 徐振華不服九江市潯陽區民政局、九江縣民政局發放喪葬費、撫恤金案
案例28 張恆壽訴渾源縣國稅局、大同市國稅局不履行兌現舉報獎金法定職責案
案例29 原告23戶村民不服新羅區人民政府確定山林權屬決定行政附帶民事訴訟案
案例30 葛銳訴質監局要求撤銷「購物放心商場」榮譽稱號案
案例31 徐娜訴沙坪壩區公安分局非法限制人身自由案
案例32 喬占祥狀告鐵道部鐵路票價上浮違反決策程序案
案例33 劉志宣等不服沅江市公安局治安處罰行政抗訴案
案例34 田志生不服琿春市公安局控告申訴答復意見書案
案例35 古田縣大橋錦輝膠粘劑廠訴該縣工商局違法採取行政強制措施賠償案
案例36 邵秀蘭訴焦作市解放區建設委員會行政侵權賠償案
案例37 梁寶富不服治安行政處罰復議決定案
案例38 廣州市新光酒家不服廣州市人民政府行政復議決定案
案例39 趙明不服寶應縣司法局公證復議決定案
案例40 容發停車場等不服廣州市公安交警支隊禁行決定案
案例41 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拒絕頒發畢業證、學位證行政訴訟案
案例42 喬占祥訴鐵道部2001年春運票價上浮案
案例43 張少紀不服南陽市水利局水行政處罰案
案例44 亞太公司不服寶雞市工商局行政處罰決定案
案例45 原告吉德仁等不服鹽城市人民政府行政決定案
案例46 任建國不服勞動教養決定案
案例47 麻旦旦訴咸陽市公安局、涇陽縣公安局行政違法侵權案
案例48 曾建清訴晉江市人民政府頒發土地使用證行政侵權案
案例49 達西不服長沙市公安局行政處理決定案
後記
Ⅷ 行政法案例分析
問題1:一般程序(數額大)問題2:1,一般程序,是兩人執法,處罰決定書,還有筆錄等用來證明事實。行政訴訟是舉證責任倒置,由被告行政機關證明自己行政行為的合法性。2單就本案來看,適用簡易程序是錯誤的,無法反駁。3,3000元不能當場收繳這是違法的,也不能反駁。王某承認賭博的詢問筆錄如果系合法取得應選,這可以證明被告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問題3你拒絕說明身份和住所而收繳罰款這不會導致收繳罰款。罰款是對你聚眾賭博這個行為做出的行政處罰,且3000元依據治安處罰法是不能被當場收繳的。
Ⅸ 行政法案例及案例分析 1500字
訴訟時效中斷的認定——山東日照中院判決韓幫峰與聖公公司借款合同糾紛案 發布時間:2009-09-25 08:30:48裁判要旨 債權人在訴訟時效期間內向債務人住所地送達債權催收通知,債務人處無人簽收能否引起訴訟時效的中斷,應當從訴訟時效的立法目的來理解。 ■案情 山東省日照市聖公實業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聖公公司」)分4次向農行日照市東港區支行借款50萬元,第一筆20萬元期限自1997年1月8日至同年12月8日,第二筆10萬元自1997年2月27至同年12月27日,第三筆10萬元自1997年5月30日至1998年11月30日,第四筆10萬元自1997年9月28日至1999年3月28日。 第一、第二筆借款到期後,雙方協商展期至1998年11月8日。東港支行於1998年12月10日對上述兩筆借款進行了催收;1998年11月30日,對第三筆借款進行了催收;1999年11月20日,對第四筆借款進行了催收。2001年4月21日、2003年4月15日、2004年4月28日,東港支行三次向聖公公司送達了公證借款催收通知書。2002年12月,聖公公司被吊銷營業執照。2005年12月,農行嵐山支行(由東港支行嵐山辦事處變更)與第三人韓幫峰簽訂債權轉讓協議,將50萬元債權轉讓給韓幫峰。2006年2月,嵐山支行向聖公公司送達了債權轉讓通知。 因聖公公司未還款,債權人韓幫峰起訴至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人民法院,要求聖公公司償還借款50萬元。聖公公司辯稱,被訴主體已不存在,且原告的請求已超過訴訟時效,應駁回訴訟請求。 ■裁判 日照市嵐山區人民法院一審認為,東港支行與聖公公司簽訂的四份借款合同均合法有效,聖公公司應按借款合同約定履行還款義務。嵐山支行將債權轉讓給韓幫峰並履行了通知義務,該轉讓行為有效。在債權轉讓前,原債權人均在兩年內進行了催收,未超過訴訟時效。聖公公司系被吊銷營業執照,仍具備法人資格,應承擔民事責任。遂判決:聖公公司償還韓幫峰借款50萬元。 聖公公司不服,提出上訴,請求駁回韓幫峰的訴訟請求。 日照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認為,前三筆借款到期後,債權人的催收行為均已超過兩年訴訟時效。第四筆借款於1999年3月28日到期,債權人於1999年11月20日、2001年4月21日進行了催收,引起訴訟時效中斷。聖公公司被吊銷營業執照後,未辦理注銷工商登記手續,此後該公司的經營處於非正常狀態,債權人於2003年4月15日、2004年4月28日向聖公公司送達催收通知書,說明其有主張權利的意思表示,因該公司無人簽收致使意思表示未到達聖公公司的責任不應由債權人承擔,應當認定債權人該兩次催收行為能夠引起訴訟時效的中斷。2006年2月,嵐山支行及韓幫峰將債權轉讓通知送至聖公公司法定代表人,引起訴訟時效中斷,自此時至韓幫峰起訴,該筆債權未超過訴訟時效。遂判決:撤銷(2007)嵐民二初字第306號民事判決;聖公公司償還韓幫峰第四筆借款10萬元;駁回韓幫峰其他訴訟請求。 ■評析 債權人在訴訟時效期間內向債務人住所地送達債權催收通知,債務人處無人簽收能否引起訴訟時效的中斷,應當從訴訟時效的立法目的來理解。訴訟時效制度設計的首要目的是為了督促權利人積極行使自己的權利,進而加速社會經濟流轉,促進經濟社會生活的便捷、高效;另一目的是保護義務人,考慮歷時很長的請求權所產生的舉證困難的問題,因此賦予義務人以時效抗辯,允許其在法定期間之後可以拒絕履行。 應當看到,後一立法目的的實現是建立在權利人怠於行使自己權利的基礎上,從而以時效制度來促進權利義務關系的穩定。本案中,韓幫峰在訴訟時效期間內到聖公公司住所地進行債權催收,足以表明其並未怠於行使自己的權利。聖公公司被吊銷營業執照後,經營處於非正常狀態,對債權人2003年4月15日和2004年4月28日送達的催收通知書,因無人簽收該致使意思表示未到達該公司這一事實,韓幫峰既無過失,也非故意,其主張權利的意思表示未到達聖公公司的責任不應由債權人承擔。故二審法院認定,債權人該兩次催收行為能夠引起訴訟時效的中斷,第四筆借款應予償還。 本案案號為:(2007)嵐民二初字第306號;(2008)日商終字第77號 案例編寫人:山東省日照市中級人民法院 張寶華 李 紅
Ⅹ 可否幫我解答一下 :談談你對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賠償的認識 謝謝!!!
行政賠償的作用
國際文化教育學院 法學2班
於思睿 20087227
提要:國家賠償法是一部十分重要的法律,其立法目的不僅保護被侵權人依法獲得國家賠償的權利,而且促進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行使職權。對於國家賠償法條文規定,以及在社會中的實施效果。下文對國家賠償法的具體內容作了如下闡述。
關鍵詞:公民權利 和諧社會 改革與不足
前言:國家賠償法規定違法致相對人損害的國家機關必須承擔賠償責任,從而可以遏制國家機關違法失職行為的發生,達到監督和控制權力的目的;國家賠償法又規定國家在賠償相對人損失後,可以向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公務人員行使追償權,這將進一步防止公務人員濫用國家權力,促使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行使職權。這不論是對國家公務人員還是社會百姓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下面對它的作用進行一個簡單的論述。
一.依法行使職權得到全面落實
國家賠償法實施十餘年來,發揮其促進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作用,執法水平大大提高,取得了實效 。
(一)促進了法律法規清理。國家賠償制度的確立,對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制定相關法規、規章和司法解釋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求更加嚴格地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制定規范性文件,並對違反法律、法規的文件及時進行修改和廢止
;
(二)促進了執法行為規范。
國家賠償法實施後,濫用職權亂執法、消極怠慢不執法等嚴重影響法律權威和國家形象的問題,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決。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已深入人心,成為了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和開展工作的指導思想,把執法活動進一步納入了制度化和法制化軌道,切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和違法必究。
(三)促進了法制工作加強。國家賠償法的實施大大推進了法制建設工作,各國家機關把法制工作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了進一步做好政府法制工作,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加強政府法制工作決定》,各級政府和政府各部門按照要求加強了政府法制工作機構建設,選拔、關心、培養專門從事政府法制工作的專業人才,充分發揮政府法制工作在各級政府中的積極作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和司法行政、監獄管理機關,也建立起了相應的法制工作部門,專門負責部門重要的法律事務,推進了執法規范化建設,加強了內部管理。人民法院本來就是審判機關,主司國家的審判權,一直高度重視自身法制建設。在國家賠償法的推動下,人民法院更加重視自身的公正司法和司法水平,不斷加強審判業務管理,提高案件質效,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穩步推進審判事業健康發展。
二.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一)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國家賠償法實施前,國務院辦公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及公安部、國務院法制局和財政部等國家機關和部門,都下發了貫徹執行國家賠償法的通知,要求積極組織學習、進行宣傳、培訓幹部和提高認識,對實施國家賠償法作出了具體部署。如國務院辦公廳就下發了《關於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的通知》,要求各地方、各部門都要向人民群眾廣泛深入地宣傳國家賠償法,使它成為人民群眾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執法違法行為作斗爭的有力法律武器。主動將行政機關直接置於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國家賠償法實施後也從沒有停止法制宣傳和普法工作。後來出現的佘祥林等國家賠償案,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了人民群眾和輿論媒體關注的焦點
(二)宣傳了國家賠償法。國家機關、新聞媒體以及社會各界,都積極參與到宣傳和關注國家賠償法和國家賠償工作中來,形成了強大的輿論態勢,為國家賠償法的實施和國家賠償工作推順利進奠定了堅實的社會輿論基礎。
三.個案糾錯發揮基礎作用
司法是社會公平正義事業的最後一道防線,而國家賠償是其最後一條戰壕。這充分說明了,國家賠償審判工作在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國家賠償工作對具體的職權行為進行全面審查,對個案的差錯和違法行為進行糾正。在國家賠償確認和國家賠償案件辦理過程中,一旦發現原職權行為有錯或違法,就要本著有錯必糾的原則,堅決給予糾正,並依法決定賠償 。正是通過國家賠償確認和國家賠償的個案辦理,以實現對職權行為作出違法與否的評價和糾錯,對國家機關原職權行為帶來損害的救濟和賠償。這是國家賠償工作促進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最直接和具體的體現。各賠償義務機關和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在辦理國家賠償確認案件和國家賠償案件中,要全面審查原職權行為作出所依據的證據、事實和法律規定,對原職權行為錯誤、違法的原因進行分析,並作糾正,還要做好與原行使職權的機關和工作人員的情況、意見交換,以國家賠償案件的辦理工作促進原辦案單位和辦案人員從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提高案件辦理質量,促進司法和執法水平提高。個案糾錯是國家賠償的基礎性工作,國家賠償法的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個案糾錯來實現,並以此為出發點,推動以各種方式和措施促進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
四.國家賠償中的不足與提高空間
我國的國家賠償中還有很多的不足,以陝西麻旦旦案為例,公安機關將麻旦旦傳喚至派出所,審訊23個小時後,又以「嫖娼」為由對其做出行政拘留15天的行政處罰裁決。麻旦旦不服,向咸陽市公安局申請行政復議,後麻旦旦訴至法院要求國家賠償,經過了一審、二審,法院最終判賠74.66元,而對麻旦旦要求的500萬精神損害賠償予以駁回。一個少女被以「嫖娼」的荒唐理由無辜限制人身自由達2天之久,還被迫以處女膜檢查這一有損人格尊嚴的方式去證明自己的清白,到頭來卻只獲得了區區74.66元的賠償金!但是,法院這一判決卻是依法作出的。因為根據《國家賠償法》第26條的規定: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的賠償金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2000年我國職工每日平均工資為37.33元,麻旦旦被限制2天人身自由,所以只需賠償其74.66元。因此,麻旦旦悲劇的根源在於《國家賠償法》本身對精神損害賠償的拒絕。從麻旦旦案來說,無論從哪個角度講,70多元的賠償金都根本不可能撫慰受害人心靈和精神上的巨大創傷。該案也表明,我國採取的撫慰性賠償標准已不利於公民基本人權—人身權的有效保護。
我國的國家賠償採用的是違法歸責原則,這意味著國家是否承擔賠償責任是以侵權機關的行為是否違法為衡量標準的。這里包含著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由誰來確認侵權機關的行為是否「違法」,從程序正當的角度講,任何人都不能成為自己案件的法官。但是,根據我國國家賠償法的規定,「違法」是要由賠償義務機關來確認的。而實踐中,侵權機關一般即為賠償義務機關,自己確認自己的行為違法,這顯然違反了公正原則,是不利於受害人求償的。作為申請國家賠償的前置程序,這「無異於與虎謀皮」。這也是國家賠償實現難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結論:一個公民受到國家機關違法行為的侵害,本身就是對社會正義和公平的侵害。對蒙受或者受到損害的人依法給予賠償,不僅是對公民個人權利的恢復,更是對社會公平和正義的匡復。」國家賠償制度的有無和國家賠償標準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文明發展程度的標志。雖然現在世界各國國家賠償制度的賠償范圍與賠償標准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發展趨勢,即國家賠償的范圍越來越廣,國家賠償的標准越來越高。我們期盼著,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國家賠償法》將越來越完善,真正實現對公民權利的完全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