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原告死亡
❶ 終止調查
法律分析:終止調查的法定條件根據在訴訟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訴訟:(一)原告死亡,須等待其近親屬表明是否參加訴訟的;(二)原告喪失訴訟行為能力,尚未確定法定代理人的;(三)作為一方當事人的行政機關、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
(四)一方當事人因不可抗力的事由不能參加訴訟的;(五)案件涉及法律適用問題,需要送請有權機關作出解釋或者確認的;(六)案件的審判須以相關民事、刑事或者其他行政案件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相關案件尚未審結的;(七)其他應當中止訴訟的情形。中止訴訟的原因消除,恢復訴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五十一條 在訴訟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訴訟:
(一)原告死亡,須等待其近親屬表明是否參加訴訟的;
(二)原告喪失訴訟行為能力,尚未確定法定代理人的;
(三)作為一方當事人的行政機關、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
(四)一方當事人因不可抗力的事由不能參加訴訟的;
(五)案件涉及法律適用問題,需要送請有權機關作出解釋或者確認的;
(六)案件的審判須以相關民事、刑事或者其他行政案件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相關案件尚未審結的;
(七)其他應當中止訴訟的情形。
中止訴訟的原因消除後,恢復訴訟
❷ 行政訴訟原告的主體有哪些
原告包括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組織。
1、公民。合法權益受到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具體行政行為侵犯的公民,有權依照行政訴訟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當然,這里所稱的公民是指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公民。
2、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
3、其他組織。例如以其家庭全部財產承擔民事責任的工商個體戶、農民承包經營戶、起字型大小的合夥組織,或者尚處於籌建階段的企業、單位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二十五條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
(2)行政訴訟法原告死亡擴展閱讀:
在特殊情況下,不是行政行為的相對方也具有原告的資格。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具有起訴資格的公民死亡;二是具有起訴資格的法人和組織終止,為新的法人和組織所代替。為了更好地保護上述兩類情況中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行政訴訟法》第24條第2、3款規定:「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根據最高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的規定。「近親屬」主要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和其他具有扶養、贍養關系的親屬。
❸ 行政訴訟中,出現哪些情況,人民法院應當裁定終結訴訟
2018年2月8日起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版法>的解釋權》,對於行政訴訟過程中可以裁定終結訴訟的情形在第八十八條和第一百二十一條中有明確具體的規定,具體如下:
第八十八條在訴訟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終結訴訟:
(一)原告死亡,沒有近親屬或者近親屬放棄訴訟權利的;
(二)作為原告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後,其權利義務的承受人放棄訴訟權利的。
因本解釋第八十七條第一款第一、二、三項原因中止訴訟滿九十日仍無人繼續訴訟的,裁定終結訴訟,但有特殊情況的除外。
第一百二十一條再審審理期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裁定終結再審程序:
(一)再審申請人在再審期間撤回再審請求,人民法院准許的;
(二)再審申請人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按撤回再審請求處理的;
(三)人民檢察院撤回抗訴的;
(四)其他應當終結再審程序的情形。
因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裁定再審的案件,申請抗訴的當事人有前款規定的情形,且不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裁定終結再審程序。
❹ 行政訴訟法(七)其他應當中止訴訟的情形具體指哪些
最來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源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五十一條 在訴訟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訴訟:
(一)原告死亡,須等待其近親屬表明是否參加訴訟的;
(二)原告喪失訴訟行為能力,尚未確定法定代理人的;
(三)作為一方當事人的行政機關、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
(四)一方當事人因不可抗力的事由不能參加訴訟的;
(五)案件涉及法律適用問題,需要送請有權機關作出解釋或者確認的;
(六)案件的審判須以相關民事、刑事或者其他行政案件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相關案件尚未審結的;
(七)其他應當中止訴訟的情形。
中止訴訟的原因消除後,恢復訴訟。
這其中「 (七)其他應當中止訴訟的情形。」是指上面六種情形之外的,其他與其相當的情形,避免了列舉的不全面,增加了靈活性,以適應立法時不能預見的情況。
❺ 如何完善行政訴訟法
第一,修正行政訴訟法之理念。行政訴訟法應充分體現人權保障理念,將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作為行政訴訟的主要目的更為適宜,以最低限度地保證行政訴訟定糾止紛作用的發揮。現行行政訴訟法在程序保障和操作上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一是對相對人合法權益的保護范圍過窄,僅限於人身權和財產權的保護。二是對原告資格規定過於嚴格,一般只限於具體行政行為直接指向的相對人,不包括與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人。三是對相對人的訴權保護不夠,存在一系列的限制條件。行政訴訟法的修改,應將公民一方擁有的訴權,特別是針對國家行政機關的訴權解釋為基本人權,把保護人權作為主要訴訟目的,從法治角度強調訴訟權是人權的有機組成部分,並從程序上為保護人權提供一切便利條件和制度保障,從而使行政訴訟真正成為保障人權和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屏障。
第二,拓寬對行政相對人的救濟渠道。一是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二是延長原告起訴期限。
第三,完善行政審判方式。一是引入調解機制。確立被訴行政行為「違法推定」原則,即起訴停止執行具體行政行為。
第四,全面確立司法最終救濟原則。
第五,建立公益訴訟等特別程序。
第六,改善行政審判環境。行政訴訟主體的特殊性決定了司法改革的突破口應該在行政訴訟制度領域,因為,行政訴訟制度,最急需獨立審判,同時也最容易形成獨立審判的格局。而且,我國憲法和組織法留了一個空白,就是法院可以設立特別法院,像軍事法院、海事法院、運輸法院等特別的法院系統。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國外的經驗可循,歐洲大陸許多國家都設有行政法院。當然,在目前情況下,如果設立獨立的行政法院有較大障礙的話,至少應該明確規定以一級政府為被告的行政案件都應當提級審判。
❻ 行政訴訟法案例
一、1.行政行為侵犯了張某的合法權益,所以他有權提起訴訟。
2.行政復議決定直接針對的雖然不是蔡某但是卻涉及到蔡某的利益,因而他也有權提起訴訟。行政訴訟法解釋第十三條。
3.當事人死亡的,法律規定有權提起訴訟的是其近親屬。行政訴訟法二十四條明確規定。
具體理由見行政訴訟法及其解釋。
二、1.被告是市公安局。因為在復議過程中市公安局改變了具體行政行為(證據的改變也是行政行為的改變的形式),解釋第七條,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
2.根據行訴法十八條的規定,本案既可以由原告所在地縣法院管轄,也可以由被告市公安局所在地基層法院管轄。
3.當事人提出管轄異議,應當在接到人民法院應訴通知之日起10日內以書面形式提出。對當事人提出的管轄異議,人民法院應當進行審查。異議成立的,裁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
❼ 原告死亡應如何處理
行政訴訟中原告死亡的處理一部分會參照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處理方式是: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如果原告死亡,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放棄訴訟權利的,裁定訴訟終結。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第二項
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終結訴訟:
(一)原告死亡,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放棄訴訟權利的;
(二)被告死亡,沒有遺產,也沒有應當承擔義務的人的;
(三)離婚案件一方當事人死亡的;
(四)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以及解除收養關系案件的一方當事人死亡的。
❽ 有權提起行政訴訟的公民死亡後誰有權提起訴訟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2,4條第2款規定:「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近親屬包括:父母、配偶、子女、同胞兄弟姐妹。
行政官司是否可以調解根據《行政訴訟法)第50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
在行政訴訟中,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是代表國家行使行政管理權的,其權力來自於法律、法規的規定或授權,行政機關只能依法行政,不能違法行政,更不能隨意放棄或轉讓國家賦予的行政權,這既是行政機關的權利,同時也是它的義務。正是由於行政機關無權處分實體權利,不具備調解的前提,所以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時不適用調解,不能要求行政機關在依法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基礎上作出讓步以求迅速結案。人民法院只能用判決的方式結案,對正確的決定判決變更。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67條第3款的規定。「賠償訴訟可以適用調解」。也就是說,如果被告的具體行政行為給原告造成損害,原告請求賠償的,人民法院可以在原、被告之間就賠償的數額進行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