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屈打成招
1. 律師在刑事案件中起什麼作用
一、在偵查階段
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詢,了解案件的實情,申請取保侯審,代內為申訴控告。
二、在審查起訴容階段
律師主要是審查各種法律手續是否合法。更重要的是律師在這個階段能接觸到起訴意見書和鑒定材料,能清晰了解到犯罪的涉案金額、傷情等級等重要案件情況。律師根據所掌握的案件情況及時向檢查機關提出建議,如偵查機關上報的涉案罪名是否正確,偵查機關在審訊犯罪嫌疑人的過程中有無違法取證的行為,偵查機關並未注意到或者忽視的有利於犯罪嫌疑人的重大情節及證據等等。
三、在審判階段
律師將根據此前他所掌握的一切有利於被告人的證據、情節依據嫻熟的法律知識全面地對抗公訴機關,與公訴機關開展全面的唇槍舌戰,真正的一場法庭戮戰將全面展開。律師將根據事實、證據法律提出被告人無罪、罪輕,並請求法院充分考慮自己的意見。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十六條
辯護律師在偵查期間可以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幫助;代理申訴、控告;申請變更強制措施;向偵查機關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關情況,提出意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
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應當聽取辯護人的意見。
2. 公安人員對嫌疑犯屈打成招怎麼辦
可以向檢察院投訴、要求調查。《憲法》、《刑事訴訟法》規定檢察院具有監督權。也可以向公安機關的督察投訴。
《憲法》規定:
第一百二十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
《刑事訴訟法》規定:
第八條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
第六條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依法接受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
第八條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應當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
3. 非警察的普通社會群眾協助警察辦案時受指使對罪犯和嫌疑人刑訊逼供屈打成招會構成刑訊逼供罪么
警察刑訊逼供屈打成詔,可以翻供。也可以向檢察院投訴。
《刑事訴訟法》第八條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六條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依法接受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
第八條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應當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嚴禁刑 訊逼 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
4. 現在警察沒證據會屈打成招嗎
法律分析:現在的警察沒有證據不會屈打成招的,現在的法律法規比較健全不是以前的年代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八十條 公安機關對於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一)正在預備犯罪、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
(二)被害人或者在場親眼看見的人指認他犯罪的;
(三)在身邊或者住處發現有犯罪證據的;
(四)犯罪後企圖自殺、逃跑或者在逃的;
(五)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可能的;
(六)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七)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第八十三條 公安機關拘留人的時候,必須出示拘留證。
拘留後,應當立即將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羈押,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除無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通知可能有礙偵查的情形以外,應當在拘留後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有礙偵查的情形消失以後,應當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
第八十五條 公安機關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寫出提請批准逮捕書,連同案卷材料、證據,一並移送同級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必要的時候,人民檢察院可以派人參加公安機關對於重大案件的討論。
第八十六條 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可以訊問犯罪嫌疑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訊問犯罪嫌疑人:
(一)對是否符合逮捕條件有疑問的;
(二)犯罪嫌疑人要求向檢察人員當面陳述的;
(三)偵查活動可能有重大違法行為的。
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可以詢問證人等訴訟參與人,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辯護律師提出要求的,應當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
5. 論如何遏制刑訊逼供
8、相關配套制度的缺失。刑訊逼供盛行的另外的原因是相關配套制度的缺失。我國的刑事訴訟法中關於遏制刑訊逼供的制度顯得非常弱小,力量微薄,關鍵的相關配套制度跟不上。象沒有偵押分離制度,沒有錄像制度,沒有訊問犯罪嫌疑人律師在場制度等!這些相關配套制度的缺失也是刑訊逼供盛行的原因。 三、刑訊逼供的性質 刑訊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員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變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為。我們認為,刑訊逼供不是一般的工作錯誤,而是違法犯罪行為。我國刑法第247條規定:「司法工作人員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行刑訊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證人證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本法第234條(故意傷害罪)、第232條(故意殺人罪)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將修改後的刑法的這一規定,與修改前刑法第136條關於刑訊逼供的規定相比較,修改後的刑法對刑訊逼供致人 死亡的行為按殺人罪定罪從重處罰作出了明確的規定,這為從嚴懲治刑訊逼供者提供了法律依據,加大了打擊的力度。另外,修改前、後的刑法對刑訊逼供均沒有用「情節嚴重」之類的限制性詞語加以限制,只要實施了刑訊逼供的行為即構成犯罪。只不過造成傷殘、死亡後果的,修改後的刑法更明確地要求按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從重處罰而已。所以,我們決不能把刑訊逼供看成是一般性的工作錯誤,而應當作為犯罪行為同它進行斗爭。 四、刑訊逼供的危害 (1)侵犯人權。刑訊逼供的最直接的危害是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任何公民的權利都受憲法和法律保護,非經法定程序不得限制或剝奪。刑事訴訟法明確禁止刑訊逼供,刑法將刑訊逼供規定為犯罪。所以,刑訊逼供是對人權的嚴重踐踏。 (2)損害司法機關的執法形象。文明執法,文明辦案,是公安司法人員的起碼職業道德。刑訊逼供的行為,不僅違反了職業道德,觸犯了國家的法律,而且損害了司法機關的執法形象,破壞了黨和國家的威信,易導致被訊問者及其親友與政府產生對立情緒,形成不安定因素,破壞了國家的法治形象。 (3)容易釀成錯案。刑訊逼供,屈打成招,是導致錯案、冤案的主要原因。實踐中,有的嫌疑人因刑訊不堪忍受,被迫承認了自己沒犯的罪行,結果造成錯案、冤案。這方面的教訓是非常深刻的。 (4)容易造成積案、疑案。司法工作人員辦案時,往往把精力用於對付犯罪嫌疑人,圍繞口供花費過多的時間,這往往耽誤了收集其他證據的有利時機,使有些證據因為時過境遷而滅失,難以收集到確實、充分的證據。即使勉強取得一些口供,也會因案中證據不足,犯罪嫌疑人時供時翻,先供後翻而使案件撲朔迷離,造成長期破不了的積案,或者難以認定和處理的疑案。 五、遏制刑訊逼供的對策 1、領導重視是解決刑訊逼供屢禁不止問題的關鍵 公安機關的各級領導在本單位、本部門各項工作中起著主導、決策的作用,具有組織指揮、管理、監督的權利,也有制定本單位、本部門規章制度發布指示,執行各項規定的權利,同時有對本單位、本部門不合理、不合法的事件進行制止、糾正的權利。所以,他們在解決本單位、本部門出現的刑訊逼供問題上,起著關鍵作用。好的領導,在刑偵工作中,以身作則,用自己的智慧、經驗、技能來突破刑事案件,用藝術化的訊問技巧來訊問嫌疑人;素質較差的領導會以打罵、體罰(即使有時只是含有體罰的趨勢)來訊問嫌疑人員。在本單位,領導幹部的行為規范成了民警同志日常工作中借鑒的樣本。禁止刑訊逼供,首先要讓領導同志從內心深入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1)、刑訊逼供是與我國目前進行的民主與法制建設背道而馳的,它是民主與法制建設倒退的表現。(2)、刑訊逼供極易造成冤案假錯案,影響大,後果嚴重,使好人得不到保護,案犯得不到打擊,同時也使案偵工作走向誤區。(3)、刑訊逼供會影響到社會的平安,影響到黨和政府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割裂人民群眾與黨和政府的血肉關系。其次,公安機關各級領導對刑訊逼供問題要常抓不懈,對自己、對民警要加強時事政治、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的學習,樹立全局觀念,增加民警同志的政治敏銳力,自覺克服刑訊逼供的陋習,把搞刑訊逼供的事件如數、徹底曝光,同時把這一問題上升到民警政治上是否合格,是否可靠的高度來認識。 2、提高警察隊伍素質,是解決刑訊逼供問題的有效途徑 (1)政治素質好,就會自覺地遵守國家的法律、法令、自覺地將自己的言行用國家 政策和法律加以約束,對工作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2)業務素質好,就能出戰鬥力,就能夠破大案、難案、復雜案件,隊伍中產生刑訊逼供的概率就低。就民警個人來說,有較高的業務素質,以熟練的業務知識和業務技能,與嫌疑人展開激烈的、機智的斗爭,他總會想辦法和有辦法對案件打開突破口。 (3)在案件處理過程中,民警心理素質的穩定與否直接影響到案件的處理。 要提高民警的綜合素質,首先要加強對民警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民警的政治敏銳力,思想教育是提高民警政治素質的必要手段。其次,開展各種形式的業務培訓,提高幹警的業務技能。各級公安機關可根據實際情況辦理各種業務培訓班次,有計劃地對民警進行全面的業務培訓;也可以有計劃地安排公安戰線的老同志介紹經驗,搞好傳幫帶;還可以通過典型案件、疑難案件,分析研究討論,提高民警的辦案能力。再次,要加強對幹警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調研。公安民警、特別是基層公安民警,每一天,每一刻都要面對各種社會矛盾、特別是有時遭到受蒙蔽群眾的誤解時,他們的心理素質極有可能發生傾斜。正因如此,必須加強對他們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調研,增強幹警穩重、沉著的心理素質,做到遇事不慌、處變不驚。 3、深化刑偵體制改革,提高刑偵科學技術向科技要警力是解決刑訊逼供屢禁不止問題的重要手段。科學技術在刑事偵查中起著非常巨大的作用。 科學技術的提高,將大大地緩減警力的嚴重不足,減少民警的壓力和急躁情緒,從而降低刑訊逼供的發生。科學的分析使我們能夠准確地找到案偵的突破口;科學的指揮能使我們少走彎路;科學的收集證據,能給我們提供有力的指控依據,徹底打跨嫌疑人的抵抗狡辯和僥幸心理;科學的鑒定識別及先進科技器材是我們公安民警的得力助手。提高刑偵科學技術,首先國家增大公安機關科技教育的投入,在刑事案件偵查中推廣和應用高新技術;提高公安機關的辦案素質和效率。二是要普及刑偵科學技術,要使每一個刑偵人員都能掌握盡可能多的專業技術。三是要加強科學技術硬體設施的建設。
6. 警察是否經常屈打成招
不是 ,我國是法治社會,審犯人有明確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八十條 公安機關對於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一)正在預備犯罪、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
(二)被害人或者在場親眼看見的人指認他犯罪的;
(三)在身邊或者住處發現有犯罪證據的;
(四)犯罪後企圖自殺、逃跑或者在逃的;
(五)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可能的;
(六)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七)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第八十三條 公安機關拘留人的時候,必須出示拘留證。
拘留後,應當立即將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羈押,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除無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通知可能有礙偵查的情形以外,應當在拘留後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有礙偵查的情形消失以後,應當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
第八十五條 公安機關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寫出提請批准逮捕書,連同案卷材料、證據,一並移送同級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必要的時候,人民檢察院可以派人參加公安機關對於重大案件的討論。
第八十六條 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可以訊問犯罪嫌疑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訊問犯罪嫌疑人:
(一)對是否符合逮捕條件有疑問的;
(二)犯罪嫌疑人要求向檢察人員當面陳述的;
(三)偵查活動可能有重大違法行為的。
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可以詢問證人等訴訟參與人,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辯護律師提出要求的,應當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
7. 黃金37天,偵查階段刑事律師在做哪些事
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刑事拘留的最長期限是37天,嫌疑人面臨逮捕的局面,在這黃金37天,偵查階段的刑事律師可以做些什麼 ?
一、偵查階段刑事律師介入案件
(一)律師介入時間
犯罪嫌疑人受到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被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有權委託辯護人;在偵查期間,只能委託律師作為辯護人。(《刑事訴訟法》第33條)。
(二)委託手續
1.被告人在押時手續
(1)向犯罪嫌疑人家屬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及其所知的情況(公安局向家屬發出的《拘留通知書》);
(2)律師事務所與委託人簽署《刑事委託合同》(附《簽署訴訟、仲裁委託合同告知書》一式三份,一份交委託人,一份由律師事務所存檔,一份由案件承辦律師存檔;
(3)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屬簽署《授權委託書》一式數份,復印證明親屬關系的證件;
(4)製作律師工作確認清單;
(5)置備案件袋(寫明案由:當事人姓名及涉嫌罪名,之後補充案號)。
2.被告人沒有被羈押時手續
基本同上,《刑事委託合同》《授權委託書》由犯罪嫌疑人簽署。
3.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時手續
《指定辯護函》。
二、偵查階段刑事律師的准備工作
(一)與辦案機關取得聯系
聯系辦理案件的公安預審部門或者檢察院偵查部門,向偵查機關辦案人員溝通的內容:
1.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關情況;
2.確定遞交手續及會見的時間;
(二)提前研究罪名和了解案情
1.學習研究罪名的犯罪構成及辯點;
2.知識型或技術型犯罪需了解專業知識、術語、行業背景;
3.向其家屬或其他知情人了解抓獲經過、案情;
4.根據媒體報道了解案情及背景。
三、刑事律師工作之會見
(一)會見前備忘
1.電話跟看守所預約會見的時間;
(註: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案件、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會見前應獲偵查機關批准,其他案件無需經過批准;大部分案件會在提出要求後48小時內安排會見,部分案件是5日內安排)
2.地圖查找看守所方位,制定出行計劃;
3.需提前准備好的資料;
(1)授權委託書;(2)律師會見在押犯罪嫌疑人介紹信(需寫明律師執業證號、聯系方式);(3)律師執業證、實習律師證(如實習律師一同會見)及其復印件(有些地方要求律師提交律師執業證復印件;有些地方實習律師會見是需要偵查機關或者看守所同意的);(4)身份證(差旅及其他需要);(5)筆、紙、印油等辦公用品若干;(6)交流提綱;(7)偵查機關出具的《批准會見在押犯罪嫌疑人決定書》《准予翻譯人員參與會見的同意函》(如有)。
(二)會見流程(以第一次會見為例)
1.會見手續(遞交介紹信、授權委託書、律師執業證復印件,出示律師執業證,登記在押犯罪嫌疑人及律師信息);
2.律師第一次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時,應向犯罪嫌疑人表明身份,出示委託書;告知犯罪嫌疑人受何親屬委託為其提供法律幫助;詢問其是否同意聘請本律師;若同意,應在委託書上簽名確認;表示不同意的,應要求其書面表明意見;
3.按照交流提綱向犯罪嫌疑人了解案情,製作律師會見筆錄;
4.完成會見筆錄後交犯罪嫌疑人閱讀或向其宣讀,問是否有補充或修改,確認無誤後由犯罪嫌疑人簽名、按捺指紋;
5.會見完畢與羈押場所辦理犯罪嫌疑人交接手續。
(三)會見交流提綱
1.律師自我介紹;
2.轉達親屬問候關心;
3.與家屬簽署《授權委託書》的說明,征詢犯罪嫌疑人對所聘請律師的意見;
4.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出生年月、職務身份、是否受過刑事處分、被刑事處分的罪名及刑期、懷孕與否、患病與否;
5.感知其精神狀況;
6.了解抓獲經過、到案經過;
7.聽取犯罪嫌疑人關於案件事實和情節的陳述,以及關於其無罪或罪輕的辯解(需對細節進行追問);
8.讓犯罪嫌疑人回憶偵查人員的每一個提問及其回答;
9.告知可能涉嫌的罪名以及可能承擔的刑事責任,解釋刑法的有關規定;
10.聽取犯罪嫌疑人關於案件事實和情節的陳述,以及關於其無罪或罪輕的辯解(需對細節進行追問);
11.了解犯罪嫌疑人自首、立功情況;
12.告知犯罪嫌疑人的權利義務、解釋說明刑事訴訟法律的有關規定(包括迴避、如實供述、變更強制措施、申訴、控告等);
13.了解被採取強制措施的法律手續,包括時間、種類、是否宣讀或送達相關法律文書;
14.了解犯罪嫌疑人被採取強制措施過程中其人身權利是否受到侵犯,偵查人員和監管人員是否存在逼供、誘供;
15.告知偵查、審查起訴、審判等流程和每階段預計的時間;
16.提醒核實訊問筆錄、鑒定意見等文書內容後方能簽名。
(四)會見目標
1.第一次會見的目標:建立信任、心理輔導、告知權利義務、了解供述情況、偵查和羈押的合規性;
2.之後會見的目標:了解案情;了解供述情況;判斷是否有追加、變更罪名的可能性;申請變更強制措施;申訴或控告;
(五)會見注意事項
1.面對監管人員或偵查人員無理阻撓,應運用法律法規維護自身權益,也可以隨身帶上法律法規,在必要時以法條進行辯論;
2.切忌在犯罪嫌疑人面前與辦案人員、監管人員發生爭執;
3.面對犯罪嫌疑人的謊言,不必指責,但應告知他其他證據證明的事實,以及告知他其供述將在庭上質證、核實;
4.對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屬的違規要求,應以法律法規說明後果以及對本案的影響;
5.遵守律師會見的法律法規;
6.會見時與當事人談話需根據其文化程度、閱歷等綜合因素,用最直白最清晰的語言交流。
四、刑事律師工作之請求撤銷案件
(一)適用情形
根據對案件的了解,刑事律師可從專業角度向立案的公安機關提交請求作出撤銷案件決定的法律意見書。
適用情形包括: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犯罪嫌疑人有不在場證明、並未參與本案;等等。
(二)法律意見書內容
1.犯罪嫌疑人涉嫌罪名、羈押情況;
2.委託情況;
3.案件基本事實;
4.法律分析;
5.請求公安機關作出撤銷案件的決定;
6.證明法律意見書相關內容的證據。
五、刑事律師工作之請求不予批捕
(一)適用情形
根據對案件的了解,在偵查機關提請逮捕後檢察院批捕前,刑事律師可從專業角度爭取在辦案人員形成意見之前,向檢察機關提交請求作出不批准逮捕決定的法律意見書,使檢察院了解案件可能存在的問題,審慎考慮,避免錯捕之後所可能承擔的國家賠償責任。
(二)法律意見書內容
1.犯罪嫌疑人涉嫌罪名、羈押情況;
2.委託情況;
3.案件基本事實;
4.法律分析;
5.請求公安機關作出不批准逮捕的決定;
6.證明法律意見書相關內容的證據。
六、刑事律師工作之變更強制措施
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了強制措施有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和逮捕五種,司法實踐中較為常用的是拘留、逮捕和取保候審,拘傳和監視居住較少採用。下文主要探討申請取保候審的工作流程。
(一)申請時間
自犯罪嫌疑人被拘留時起即可申請取保候審、監視居住。
(二)申請條件
1.取保候審:
(1)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3)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4)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採取取保候審的。
2.監視居住:
(1)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
(2)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
(3)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養人;
(4)因為案件的特殊情況或者辦理案件的需要,採取監視居住措施更為適宜的;
(5)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採取監視居住措施的。
註:對符合取保候審條件,但犯罪嫌疑人不能提出保證人,也不交納保證金的,可以監視居住。
(三)常見取保候審適用的情形
1.犯罪數額不大、已退贓的職務犯罪案件;
2.危害結果不大的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案件;
3.經濟賠償等達成諒解的交通肇事案件;
4.危害結果不大的未成年人案件;
5.經濟賠償等達成諒解的故意傷害(輕傷)案、故意毀壞財物案件;
(四)與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屬講解取保候審
講解內容:
1.取保候審的使用條件(《刑事訴訟法》第65條);
2.保證方式及條件、保證金退還(《刑事訴訟法》第66、67、71條);
3.保證人、被取保候審人的義務、法律責任(《刑事訴訟法》第68、69條);
4.申請取保候審在司法實踐中的難度;
5.不承諾結果。
(五)申請變更強制措施為取保候審
申請書基本內容:
1.申請人;
2.犯罪嫌疑人涉嫌罪名、羈押情況;
3.申請事項:請求變更強制措施為取保候審;
4.事實與理由;
5.證明申請書相關內容的證據;
6.保證方式。
(六)申請過程中的救濟
1.偵查機關駁回的情形
對於申請偵查機關需要在3日內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的答復。對於不同意適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律師有權要求其說明不同意的理由,並可以申請復議或向有關部門反映。
2.沒收保證金、保證人罰款的情形
保證人、被取保候審人在收到《對保證人罰款決定書》《沒收保證金決定書》後的5日以內,向執行機關的上一級主管機關申請復核一次。上一級主管機關收到復核申請之後,應該在7日內作出復核決定。
(七)申請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
1.期限屆滿。《刑事訴訟法》規定取保候審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2個月,監視居住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
2.發現犯罪嫌疑人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
七、刑事律師工作之代理申訴或控告
辯護律師在偵查期間可以為犯罪嫌疑人代理申訴、控告(《刑事訴訟法》第36條)
(一)代理申訴或控告的情形
1.侵犯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和人身自由。如刑訊逼供、監管人員不作為致使犯罪嫌疑人被關押人員毆打;採取強制措施法定期限屆滿,不予以釋放、解除或者變更的。
2.侵犯犯罪嫌疑人的財產權利。如應當退還取保候審保證金不退還的;對與案件無關的財物採取查封、扣押、凍結措施的;應當解除查封、扣押、凍結不解除的;貪污、挪用、私分、調換、違反規定使用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的。
3.侵犯犯罪嫌疑人的程序性權利。如辯護權;知情權(告知迴避權、聘請律師權利、鑒定意見、採取強制措施的理由、偵查終結的結果、補充偵查後的結果)。
(二)受理部門
向直接受理案件的公安機關、檢察院申訴或控告。對處理不服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檢察院申訴;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人民檢察院對申訴應當及時進行審查,情況屬實的,通知有關機關予以糾正。
(三)搜集侵犯犯罪嫌疑人權利的相關證據
通過會見搜集;注意及時性;告知犯罪嫌疑人保存證據的方法。
(四)申訴或控告書的內容
1.被代理的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況;
2.申訴或控告對象;
3.違法的事實,包括時間地點等;
4.初步的證據或者證據線索;
5.法律依據;
6.對處理的要求。
8. 請問如何避免被嚴刑逼供屈打成招如果已經發生了該怎麼處理
嚴刑逼供,是以精神上的折磨(如長時間的連續審訊)或以肉體上的痛苦(如限制飲食或不許睡覺)來制服犯人,以促其招供,指用酷刑或威脅等手段強迫招供。刑訊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員採用肉刑或變相肉刑折磨被訊問人的肉體或精神,以獲取其供述的一種極惡劣的審訊方法。中國刑事訴訟法第43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第61條、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140條等法律條文均有明確規定禁止刑訊逼供,但在司法實踐中,刑訊逼供仍普遍存在。這是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目標背道而馳的。
9. 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了哪些措施來防範刑訊逼供的發生言辭證據固定方法有哪些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50條也對刑訊逼供做了禁止,該條規定「審判人員、檢察專人員、偵查人員必屬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除特殊情況外,可以吸收他們協助調查。」刑訊逼供是一種原始和野蠻的取證方式,受害人在肉體摧殘和精神恐嚇的雙重摺磨下,極有可能屈打成招,背負上罪犯的惡名,失去自由等一系列基本而珍貴的東西,在監獄中漫長而煎熬的度日。
10. 什麼是杜培武冤案從中可以看出什麼問題
1998 年 4 月 20 日,昆明市公安局通信處民警王曉湘與昆明市路南縣原公安局副局長王俊波被槍殺死在一輛微型車上。為偵破此案,昆明市公安局決定成立「 4 �6�1 22 」專案組,由當時的昆明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政委秦伯聯、刑偵三大隊大隊長寧興華具體負責偵破工作。 被害人王曉湘的丈夫、昆明市公安局戒毒所民警杜培武被昆明市公安局直屬分局以涉嫌故意殺人刑事拘留。 在昆明市公安局刑偵三大隊辦公室,被告人秦伯聯、寧興華採用連續審訊 ( 不準睡覺 ) 、拳打腳踢、或指使、縱容辦案人員對杜培武拳打腳踢,並用手銬將杜吊掛在防盜門、窗上,然後反復抽墊凳子或拉拴在腳上的繩子,讓其雙腳懸空全身重量落在被銬的雙手上。 杜培武難以忍受、喊叫,又被用毛巾堵嘴,還被罰跪,「背銬」用電警棍電擊,直至杜培武「承認殺人犯罪事實」,「指認作案現場」。 同年 7 月 19 日被送往昆明市第一看守所關押。 1999 年 2 月 5 日,杜培武被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 杜培武不服,以「沒有殺人、公安機關刑訊逼供」為由提出上訴, 1999 年 10 月 20 日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後,以故意殺人罪改判死刑,緩期 2 年執行。1999 年 11 月 12 日杜培武被投入雲南省第一監獄服刑。隨著楊天勇等故意殺人搶劫案的偵破,確定殺害王俊波、王曉湘的兇手是楊天勇等人,杜培武故意殺人案是錯案。 2000 年 7 月 6 日,省高院宣判杜培武無罪,並釋放。
從這個案件中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尚無關於律師介入訊問過程的規定。在偵查階段,偵查機關往往以偵查不公開為由,排斥律師介入偵查過程,這對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保障構成了潛在的威脅。如果我們不能保障律師在訊問中的在場權,建構一個「看得見」的刑事訊問程序,讓陽光進入訊問程序。就不能保障人權,遏制刑訊逼供等非法獲取口供的行為,實現刑事程序的正當性和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