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行為分為兩種
⑴ 屬於行政法律行為的有哪些
法律分析:行政法律行為包括抽象行政行為、具體行政行為。行政法律行為就是政府依法行政行為,也就是國家行政主體依法實施行政管理,直接或間接地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三條 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適用本法。
第四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規、規章規定,並由行政機關依照本法規定的程序實施。
⑵ 行政行為的分類有哪些
您好
分類的標准不同,行政行為的種類不同:
1.行政行為以其對象是否特定為標准,分為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抽象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針對不特定行政管理對象實施的行政行為,如行政規范性文件包括行政立法,決定,命令等;具體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針對特定行政管理對象實施的行為.如具體行政處罰決定,行政強制執行等.
2.行政行為以受法律規范拘束的程度為標准,分為羈束行政行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為.羈束行政行為是指法律規范對其范圍,條件,標准,形式,程序等做了詳細,具體,明確的行政行為.自由裁量行政行為是指法律規范僅對行為目的,行為范圍等做一些原則性規定,而具體的條件,標准,幅度,方式等留給行政機關自行選擇,決定的行政行為.
3.行政行為已有無法定形式要求為標准,分為要式行政行為與非要式行政行為.要式行政行為指法律規定必須以某種方式或形式進行的行政行為.非要式行政行為是指法律未規定一定具體方式,而允許行政機關自行選擇的行政行為.
4.行政行為以其啟動是否需要行政相對人先行申請為標准,分為依職權行政行為與應請求行政行為.
5.行政行為以有無限制條件為標准,分為附款行政行為與無附款行政行為.
6.行政行為以其對行政相對人利益的不同影響為標准,分為授益行政行為與不利行政行為.
7. 行政行為以是否改變現有法律狀態為標准,分為作為行政行為和不作為行政行為.
8.行政行為以是否需要其他行為作為補充為標准,分為獨立行政行為和需補充行政行為.
9.行政行為以其相對人的身份為標准,分為內部行政行為和外部行政行為.
⑶ 行政法律行為包括哪三種
摘要 具體行政行為包括:行政命令、行政徵收、行政許可、行政確認、行政監督檢查、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給付、行政獎勵、行政裁決、行政合同、行政賠償等。 具體行政行為是由行政機關或其中授權的工作人員依法對行政相對人作出的,這與抽象行政行為是不同的,一般具體行政行為針對到的是具體某個行政相對人。 具體行政行為是指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對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作出的有關其權利義務的單方行為。 具體行政行為,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或者個人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行使行政職權,針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特定的具體事項,作出的有關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的單方行為。
⑷ 行政行為種類
行政行為種類
行政行為,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或者個人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行使行政職權,針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特定的具體事項,作出的有關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的單方行為。簡而言之,即指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對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作出的有關其權利義務的單方行為。
下面是具體的分類:
1.按行為性質劃分,可分為:
(1)設定權利或者義務的行為。包括賦予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行為,如頒發營業執照可以使一個新的民事主體誕生;設定某一權利或義務的行為,如對甲公民發放房屋產權證書。
(2)剝奪、限制權利或撤銷義務的行為,對公民、組織已有的能力或權利,行政機關可以剝奪,如吊銷某企業的營業執照;也可以限制,如海關扣留某走私嫌疑人是限制其人身權利,扣留他的進出境物品,是限制其行使財產權利;衛生局責令某企業停產整頓,是限制其經營權利。對公民、組織應承擔的義務,行政機關可以撤銷,如稅務機關因某國有企業確有困難,根據其申請決定免除其應繳納的所得稅。
(3)變更權利或義務的行為。對公民、組織已有的權利或已經承擔的義務,行政機關可以變更,如在發放了土地所有權證後,考慮到有不合理因素,又決定將其中一部分土地劃給鄰村所有,再如,稅務機關根據某企業的申請減少了其應繳納的稅款。
(4)不行為,或稱不作為。行政機關對於自己應當履行的職權不履行,稱不行為或不作為。不作為不是否定行為,否定行為是已經作為了,比如公民甲申請營業執照,某工商局決定駁回,不予批准,這是否定行為。如果該工商局不予答復,不作決定,這是不作為。行政機關不行為也是一種具體行政行為。
2.按行政機關是否以當事人的申請作為開始具體行政行為的條件劃分:
(1)依職權的行政行為,行政機關可以主動實施,無需向對方請求,如行政處罰(主動的行政行為)。
(2)應申請的行政行為,行政機關必需以相對人的申請為前提,如工商機關頒發營業執照(被動的行政行為)。
3.按具體行政行為受法律拘束的程度劃分:
(1)羈束的具體行政行為,受法律、法規嚴格的約束,只能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毫無裁量的餘地(如稅務機關征稅,不能自由創設稅種)。
(2)裁量的具體行政行為,法律法規規定一個幅度,行政機關在此幅度內斟酌,其意志參予其間(如,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罰款20-200元)。
4.按具體行政行為與當事人之間的權益關系,可分為授益的和負擔的具體行政行為。
5.按具體行政行為是否需要具備法定的形式,分為要式的與不要式的具體行政行為。
6.按行政行為是否要具有法定的形式和程序要式行政行為和非要式行政行為。我國的具體行政行為原則上都是要式,不符合法定程序和形式的,是違法行為,要撤銷。例外情況下是不要式的,如情況簡單,無需煩瑣的程序,如行政處罰法規定,對於違法行為輕,情節不嚴重的,可以當場口頭處罰;再者,情況緊急,來不急經過必要的程序,如消防隊為救火拆掉一個障礙房子。
⑸ 行政行為以受法律規范拘束的程度為標准.可以分為兩類.即( )
羈束行政行為與自由裁量行政行為。
1、羈束行政行為是指法律明確專規定了行政行為的范圍、條件、屬程度、方法等,行政機關沒有自由選擇的餘地,只能嚴格依照法律作出的行政行為。
2、自由裁量行政行為,羈束行政行為的對稱。指法律規范僅對行為目的、行為范圍等作一原則性規定,而將行為的具體內容、條件、標准、幅度、方式等留給行政機關自行選擇、決定而實施的行政行為。
(5)行政法律行為分為兩種擴展閱讀
羈束行政行為的作出是以羈束裁量權為前提。羈束裁量權的行使,其許可權范圍、幅度行為方式、數量界限等都由法律、法規明確規定,行政機關只能嚴格依法裁量、判斷。
行政行為中羈束性行為和裁量性行為的劃分也不是絕對的。任何法律都不能將行政機關的每一個行政行為的每一個細節都規定地很詳細。
因此,羈束性行政行為通常也存在一定的自由裁量成分,給行政機關留有一定的自由裁量的空間。裁量性行政行為也存在一定的羈束因素,行政機關不能無限制地自由裁量,否則,就會造成權力的濫用,嚴重損壞行政主體的形象以及行政相對人的利益。
⑹ 行政行為有哪些種類
具體行政行為的種類:
一、行政徵收:行政徵收是指行政機關根據法律的規定,無償和強制地取得相對人財物的具體行政行為。
二、行政徵用:是指行政主體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強制徵用相對人財產或者勞務,並給予相對人適當補償的具體行政行為。
三、行政給付:也稱行政物質幫助,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對特定的相對人提供物質利益或與物質利益有關的權益的具體行政行為,比如依法發放撫恤金、社會保險金、最低生活保障費。
四、行政獎勵:行政主體依照法定條件和程序,對為國家和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給予物質或者精神鼓勵的具體行政行為,比如國家科學技術獎勵。
(6)行政法律行為分為兩種擴展閱讀:
行政行為的特徵
1.行政行為是執行法律的行為,任何行政行為均須有法律根據,具有從屬法律性,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或授權,行政主體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為。
2.行政行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這是由立法技術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管理的廣泛性、變動性、應變性所決定的。
3.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具有單方意志性,不必與行政相對方協商或徵得其同意,即可依法自主作出。即使是在行政合同行為中,在行政合同的締結、變更、解除與履行等諸方面,行政主體均具有與民事合同不同的單方意志性。
4.行政行為是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帶有強制性,行政相對方必須服從並配合行政行為。否則,行政主體將予以制裁或強制執行。這種強制性與單方意志性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沒有行政行為的強制性,就無法實現行政行為的單方意志性。
5.行政行為以無償為原則,以有償為例外。行政主體所追求的是國際和社會公共利益,其對公共利益的集合、維護和分配,應當是無償的。當特定行政相對人承擔了特別公共負擔,或者分享了特殊公共利益時,則應該有償的,這就是公平負擔和利益負擔的問題。
內涵
行政行為包含了下列幾層含義:
1.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所作出的行為。這是行政行為的主體要素。
2.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履行行政職責的行為。這是行政行為的職權、職責要素。
3.行政行為是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這是行政行為作為法律概念的法律要素。[2]
責任概念
「行政責任」,是行政法律責任的簡稱,指有違反有關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規的規定,但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所依法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分為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
「行政處分」是對國家工作人員及由國家機關委派到企業事業單位任職的人員的行政違法行為,給予的一種制裁性處理。行政處分的種類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6種。
「行政處罰」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及其他依法可以實施行政處罰權的組織,對違反行政法律、法規、規章,尚不構成犯罪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實施的一種制裁行為。
⑺ 行政行為以行為的對象不同為標准可以劃分為
行政行為以行為的對象不同為標准可以劃分為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
抽象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針對不特定行政管理對象實施的行政行為,如行政規范性文件包括行政立法,決定,命令等;具體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針對特定行政管理對象實施的行為,如具體行政處罰決定,行政強制執行等。
行政行為所針對的事件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行政行為主體針對不特定的事件作出的行政行為是抽象行政行為,對特定的事件作出的行政行為是具體行政行為。
行為內容是否有重復適用性,抽象行政行為是制定行政法規規章和其他有普遍約束力的行政、措施決定和命令,具體行政行為通常表現為直接賦予、剝奪、設定、免除特定相對人行政法上的權利和義務。
行政行為以受法律規范拘束的程度為標准,分為羈束行政行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為。羈束行政行為是指法律規范對其范圍、條件、標准、形式、程序等做了詳細、具體、明確的行政行為。自由裁量行政行為是指法律規范僅對行為目的、行為范圍等做一些原則性規定,而具體的條件、標准、幅度、方式等留給行政機關自行選擇、決定的行政行為。
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作出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行政行為的概念包括以下幾層含義:
1、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所為的行為;
2、行政行為是行使行政職權,進行行政管理的行為;
3、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實施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⑻ 行政法律行為包括哪三種
法律分析:
行政法律行為簡稱行政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相對稱。是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權力,產生法律效果以實現國家行政管理目的的行為。根據行政行為的性質及所形成的法律關系,可分為行政立法行為、行政執法行為、行政司法行為。
(8)行政法律行為分為兩種擴展閱讀:
行政立法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政規范性文的行為。它是國家行政機關最主要的抽象行政行為,相對於國家權力機關的立法活動,故稱為行政立法。
它具有以下特徵:
1.從屬性
行政立法從屬於權力機關的立法。在法律體系中,行政立法制定的行政法規、規章從屬於憲法、法律,不得與它們相抵觸。
2.立法性
行政立法是國家行政機關基於憲法、法律的規定或有權機關的授權,以國家名義制定具有普遍性、強制性的行為規則的活動。因此屬於立法活動。
3.行政性
行政立法的立法機關是國家行政機關。從本質看行政立法是行政機關通過制定法律規范來調整行政管理事務,實現行政管理職能。因此屬於行政活動。
(二)行政立法體制
行政立法體制是指國家行政立法機關的體系及其立法許可權的劃分。我國行政立法體制與權力機關立法體制一樣,分為中央和地方兩級,每一級又包括若干個不同的立法層次。
1.中央行政立法。
指國務院及其所屬部門制定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
(1) 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
(2) 國務院所屬各部門制定的行政規章。
2.地方行政立法。
指省、自治區、宣轄市人民政府,省級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准較大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制定發布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的活動。省級人民政府、省會市和較大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稱為地方行政規章或政府規章。
地方行政立法是我國立法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政府規章不得與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其效力適用於本行政區域網。
三、行政執法
行政執法是行政主體依照法定程序,將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適用於特定的對象和事務,影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執法是行政機關的主要行政行為,具有以下特徵:
1.主體和對象的特定性
行政執法主體是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機關或授權的組織,行使著行政權力。執法對象也是特定的、具體的相對人或事務,具有特定性,不可替換也不可選擇。
2.內容的法律性
行政執法的內容是直接對特定的相對人作出的具有法律性的處置。這種處置表現為對相對人或設定權利,或規定義務;或取消權利,免除義務。相對人無權自行抵制或抗拒。同時行政執法無論採取何種形式、都必須具有法律、法規的依據。
3.形式的多樣性
行政執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種類繁多。行政機關有較大的選擇餘地,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採取適當的手段和措施。
下面介紹幾種重要的執法形式:
(一)行政許可
行政許可是指行政機關根據相對人申請,依法賦予相對人從事某種法律禁止事項的權利和資格的行為。
1.行政許可與行政確認
行政許可與行政確認都是行政機關對社會和經濟活動進行管理的重要制度。兩者又存在著明顯的區別:行政許可是行政機關解除相對人法律禁止的行為,同時賦予相對人具有從事該項一般禁止活動的權利和資格。使之能夠進行某項活動。行政確認是行政機關對特定的法律事實或法律關系存在與否進行認定。它既不解除法律的禁止,也不賦予作為的權利,所以行政確認不屬於設權行為。特定的法律關系一經行政確認,即具有法律上的效力。除有權機關外,任何人不能否定、推翻。
2.行政許可的種類
行政許可制度是世界各國普遍採取的一種法律制度,適用於中分廣泛的領域。根據不同標准,行政許可可做多種分類。
(1)以許可的范圍為標准,分為一般許可與特別許可。
(2)以許可是否加義務為標准,分為權利性許可和義務的許可。
(3)以許可的享有程度為標准,分為獨占許可和共同許可。
3.行政許可的效力
行政許可的效力一般體現在許可證或執照的效力上,主要表現為:
(1)證明力。許可證或執照的持有人憑證照就可以證明自己的權利是依法取得的,所從事的活動是有關機關依法允許的。
(2)確定力。許可證和執照所確定的內容、范圍,行政機關或證照持有人均不得隨意變更,任何變更事項都必須經過法定程序。
(3)拘束力。許可證或執照對證照持有人和行政機關都有法律約束力。證照持有人負有在證、照規定范圍內從事活動的義務。超出證照范圍的活動,不受法律保護。行政機關負有保護證照持有人在證照范圍內行使權利的職責。
⑼ 行政行為的分類
【行政行為的不同分類】是指依照不同的標准和目的對行政行為進行的劃分。如依照行政行為的方式,可將行政行為分為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依照實施行政行為時所形成的法律關系的不同,可將行政行為分為行政立法、行政執法和行政司法行為;依照行政行為的性質的不同,可將行政行為分為實體行政行為和程序行政行為;依照行政行為的權力來源,可將行政行為分為職權行政行為、授權行政行為、委託行政行為;依照決定行政行為時參加意思表示的當事人的數目,可將行政行為分為單方行政行為和雙方或多方行政行為等。
【抽象行政行為】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制定和發布普遍性行為規則的行為。抽象行政行為大致分為行政立法、行政解釋和制定其他規范性文件三種。
【具體行政行為】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組織在行使行政職權過程中,針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以及外國人或外國組織作出的,或就特定的具體事項作出的,能夠影響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以及外國人或外國組織權利、義務的行為。
【行政立法行為】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制定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一是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或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製定行政法規;二是國務院組成部門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在本部門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三是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較大的市(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地方政府規章。
【行政執法行為】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執行法律、法規或規章,使其在現實生活中得以實現的行為。如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強制、行政確認、行政獎勵、行政徵收等。
【行政司法行為】是指行政機關作為第三方,對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以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的行政爭議或民事糾紛加以裁決的行為,如行政復議、行政裁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