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大綱新增
『壹』 行政訴訟法新修訂的內容主要有哪些
【修改】將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違法集資、攤派費用的,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等行政行為納入了受案范圍。
【修改2】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修改3】起訴應當向法院遞交起訴狀,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
【修改4】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不能當場判定的,應接收起訴狀,出具書面憑證,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修改5】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修改6】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修改7】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修改8】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增加規定「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修改9】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修改10】修改後的法律在立法目的中增加「解決行政爭議」的表述。
『貳』 新行政訴訟法總共修訂增加和修訂了()條
修訂後的新行政訴訟法共計103條,其中未修改的條文為23條,修改或增加條文為80條。
『叄』 新行政訴訟法修改有那些新內容
如果是錯的話,理由只有一個,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原審判決遺漏行政賠償請求,第二審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依法應當予以賠償的,在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同時,可以就行政賠償問題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就行政賠償部分發回重審。當事人在第二審期間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第二審人民法院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告知當事人另行起訴。
『肆』 2010年司法考試變更的知識點有那些(要詳細的)
2010年司法考試大綱新增考點(48個)
2010年司法考試大綱新增考點共48個,新增考點主要集中在民法、刑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與仲裁製度等重點學科。
2010年司法考試大綱新增考點(48個)
學科
2010年司法考試大綱新增考點
法理學
法律規則與語言
法制史
故殺與謀殺
經濟法
城鄉規劃和規劃區 城鄉規劃的制定(體系規劃和總體規劃 控制性詳細規劃 修建性詳細規劃) 城鄉規劃的實施(基本要求 近期建設規劃 建設規劃許可 建設規劃變更 臨時建設規劃管理 核實與監督檢查) 城鄉規劃的修改 監督檢查和法律責任
刑法
刑罰權
破壞監管秩序罪
非法買賣制毒物品罪
行政法與
行政訴訟法
行政許可案件的受案范圍 被告 法院對行政許可案件的審理 判決 行政許可中的賠償和補償及訴訟問題
民法
物業服務合同
知識產權的保護 侵犯知識產權的民事責任 知識產權保護的訴訟時效 知識產權訴訟特殊程序 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基本原則
教唆侵權行為和幫助侵權行為 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行為與責任
侵權責任中連帶責任的承擔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制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與責任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與責任 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的提供勞務一方致人損害以及自己受到損害的侵權行為與責任 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與責任 承攬關系中的侵權行為與責任 見義勇為中侵權行為與責任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的構成要件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的承擔
醫療損害責任的構成要件 醫療損害責任的免責事由
高度危險責任的構成要件 高度危險責任的免責事由
民事訴訟法與仲裁製度
舉證期限的特別規定 實行獨任制 簡易程序的審理期限
上訴的審查
第二審的審判組織形式
宣告失蹤判決的撤銷
對原財產所有人權利的救濟
再審審理的管轄法院
對被執行人對第三人到期債權的執行
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程序 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法律後果 不予執行仲裁裁決和撤銷仲裁裁決的關系
『伍』 關於行政訴訟增加和變更訴訟請求的法律條款有哪些
原告行政訴訟中變更訴訟請求,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要求新增訴回訟請求的:
最高人民法答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法釋〔2018〕1號
第七十條 起訴狀副本送達被告後,原告提出新的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許,但有正當理由的除外。
2、在訴訟起訴時已明確的幾項訴訟請求中,進行撤回某項,保留某項的變更訴訟請求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十章 附 則
第一百零一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關於期間、送達、財產保全、開庭審理、調解、中止訴訟、終結訴訟、簡易程序、執行等,以及人民檢察院對行政案件受理、審理、裁判、執行的監督,本法沒有規定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
『陸』 行政訴訟法新修訂的內容主要有哪些
【修改1】將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違法集資、攤派費用的,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等行政行為納入了受案范圍。
【修改2】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修改3】起訴應當向法院遞交起訴狀,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
【修改4】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不能當場判定的,應接收起訴狀,出具書面憑證,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修改5】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修改6】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修改7】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修改8】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增加規定「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修改9】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修改10】修改後的法律在立法目的中增加「解決行政爭議」的表述。
『柒』 新行政訴訟法立案范圍增加了哪些內容
第10條增加了10種情況抄,分別是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三)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六)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九)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十)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捌』 新《行政訴訟法》對行政機關進行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工作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要求如下:
1、抽象行為納入司法審查范圍
第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五十三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行為所依據的國務院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對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時,可以一並請求對該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查。」第六十四條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經審查認為本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的規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為認定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並向制定機關提出處理建議。
2、行政機關首長出庭應訴制度
第三條第三款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本條規定主要注意對聘請律師數量的影響,因為本法第三十一條規定「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這意味著:負責人出庭的,可以委託最多兩名律師,不出庭的最多隻能是一名,因為必須要有一名工作人員出庭,不允許單位不派人,只找兩名律師。
3、行政處罰涉及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
第六十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但是,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調解應當遵循自願、合法原則,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第七十條規定:「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六)明顯不當的。」第七十七條:「行政處罰明顯不當,或者其他行政行為涉及對款額的確定、認定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變更。人民法院判決變更,不得加重原告的義務或者減損原告的權益。但利害關系人同為原告,且訴訟請求相反的除外。」
4、關於調查取證的要求
第三十三條規定:「證據包括:(一)書證;(二)物證;(三)視聽資料;(四)電子數據;(五)證人證言;(六)當事人的陳述;(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5、政機關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可能面臨追責
第五十九條規定:「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或者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十五日以下的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有義務協助調查、執行的人,對人民法院的協助調查決定、協助執行通知書,無故推拖、拒絕或者妨礙調查、執行的;(二)偽造、隱藏、毀滅證據或者提供虛假證明材料,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三)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或者威脅、阻止證人作證的;(四)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的;(五)以欺騙、脅迫等非法手段使原告撤訴的;(六)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人民法院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或者以哄鬧、沖擊法庭等方法擾亂人民法院工作秩序的;(七)對人民法院審判人員或者其他工作人員、訴訟參與人、協助調查和執行的人員恐嚇、侮辱、誹謗、誣陷、毆打、圍攻或者打擊報復的。人民法院對有前款規定的行為之一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規定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玖』 行政訴訟法2017修訂的內容有哪些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做了修改。
根據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具體修正內容如下:
第二十五條增加一款,作為第四款:「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應當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職責。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的,人民檢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拓展資料:
行政訴訟法是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並建立資產階級國家以後的產物。現代國家的行政法,同刑法、民法不同,大多數國家的許多行政法律文件中,都既規定了實體法規范,又同時規定了相應的程序法規范。而在刑法領域和民法領域中,實體法同程序法已基本分開,形成了刑法、刑事訴訟法和民法、民事訴訟法等相對獨立的法律部門。
中國行政訴訟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法典中比較集中地規定的一些行政訴訟法律規范,和分散規定在其他許多法律、法規中的行政訴訟法律規范的總稱。《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是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一部重要的基本法律。
參考資料:中國政府網《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拾』 新《行政訴訟法》有哪些看點
一、突出行政訴訟的解決糾紛功能更加強調行政監督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新《行政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分析:
《行政訴訟法》第一條開宗明義地指出了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據。
行政訴訟有3個功能: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和解決行政爭議,即監督、救濟、解紛。以往,我國比較注重行政訴訟的監督和救濟功能,忽視了它的解決糾紛功能。
新《行政訴訟法》第一條增加了「解決行政爭議」6個字,刪去了「維護」2個字。這一增一減,凸顯我國對加大行政爭議解決力度,加強對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的監督,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態度和決心。
二、受案范圍擴大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新《行政訴訟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二款規定:「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分析: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二條是關於訴權的規定,賦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受到行政侵權時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
從上述變化可以看出,此次修改擴大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1.可訴的行政行為類型增加
根據現行《行政訴訟法》,可以提起行政訴訟的只有具體行政行為,不包括抽象行政行為。也就是說,具體行政行為之外的行政行為一律不可訴。這大大限制了行政訴訟案件的受案范圍,導致一些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受到違法行政行為侵害卻無法得到法律救濟。
新《行政訴訟法》將相關條文中的「具體行政行為」一律修改為「行政行為」,為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去除了法律原則上的障礙。在此基礎上,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以列舉的形式增加了對行政機關作出關於自然資源所有權或使用權決定不服、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等多種新型案件。
2.行政侵權的主體范圍擴大
新《行政訴訟法》第二條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一款,明確了行政侵權主體的范圍。
近年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社會組織依法承擔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機會越來越多。在實踐中,這類組織實施的行為同樣會對行政相對人的權利義務造成實際影響,將這類社會組織納入可訴對象,有利於充分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三、明確規定行政首長應出庭應訴
新《行政訴訟法》增加一條,作為第三條。第三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第二款規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第三款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分析:
新增加的《行政訴訟法》第三條充分彰顯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保護。
在實踐中,相對於行政相對人而言,行政機關往往處於強勢地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與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產生糾紛後,行政機關不願當被告,法院也不受理。取證難、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不僅使行政訴訟制度的功能大打折扣,也導致許多應當通過訴訟解決的糾紛進入信訪渠道,在有些地方形成了「信訪不信法」的局面。
新《行政訴訟法》強調人民法院應當保障當事人的訴權、依法受理案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案件。這是一個宣示性條款,體現了在行政訴訟中對當事人訴權和法院獨立審判權的保障。行政首長出庭應訴,一方面可以緩解行政相對人與行政機關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推動案件的順利解決。
四、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等行政行為納入受案范圍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一款共列舉8類可訴具體行政行為:
(一)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
(三)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
(四)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
(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
新《行政訴訟法》將第十一條改為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