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勞動法公約的管轄
Ⅰ 15勞動保障知識競賽試題及參考答案
1. 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勞動法規是1802年( )議會頒布的《學徒健康與道德法
》。
a. 英國
b. 美國
c. 德國
d. 法國
2. 19世紀初期頒布的勞動法規是以( )的形式出現的。
a. 工會立法
b. 政府立法
c. 工廠立法
d. 議會立法
3. 國際勞動立法思想開始於( )。
a. 18世紀晚期
b. 19世紀初
c. 19世紀上半葉
d. 19世紀下半葉
4. 國際上通常將國際勞工組織通過的國際勞工公約和建議書合稱為( )。
a. 《國際勞工憲章》
b. 《國際勞工標准》
c. 《國際勞工條約》
d. 《國際勞工章程》
5. 下列表述中,不屬於勞動法中所指勞動的特徵的是( )。
a. 勞動法上的勞動,一般是人們在爭取與實現勞動全過程中的勞動
b. 勞動法上的勞動是有償性勞動
c. 勞動法上的勞動是勞雇關系的勞動
d. 勞動法上的勞動,是指人們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所有有意識、有目的的
活動
6. 從( )角度分類,可以將勞動關系分為利益沖突型勞動關系、利益一體型
勞動關系、利益協調型勞動關系。
a. 工人運動
b. 職業
c. 資本的組織形式
d. 集體談判
7. 下列主體中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適用范圍的是( )。
a. 在我國境內設立的外商獨資企業
b. 我國公民在境外設立的獨資企業
c. 我國境內設立企業派駐境外的勞動者
d. 我國境內的個體經濟組織
8. 勞動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是自19世紀初大工業生產後,由於國家對
僱傭關系的干預而從傳統( )中獨立出來的。
a. 民法
b. 經濟法
c. 行政法
d. 社會保障法
9. 與勞動法相鄰近的法律部門最密切的是( )。
a. 民法
b. 經濟法
c. 行政法
d. 社會保障法
10. ( )在各項勞動權力中居於首要地位,是勞動者賴以生存的權利。
a. 職業安全權
b. 休息權
c. 勞動就業權
d. 報酬權
(提問者:應屆畢業生網友,提問時間:2009年05月13日)
--------------------------------------------------------------------------------
答:
1. 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勞動法規是1802年(a. 英國 )議會頒布的《學徒健康與道德法 》。 2. 19世紀初期頒布的勞動法規是以(c. 工廠立法 )的形式出現的。 3. 國際勞動立法思想開始於( d. 19世紀下半葉 )。 4. 國際上通常將國際勞工組織通過的國際勞工公約和建議書合稱為(b. 《國際勞工標准》 )。 5. 下列表述中,不屬於勞動法中所指勞動的特徵的是( d. 勞動法上的勞動,是指人們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所有有意識、有目的的 )。 6. 從( a. 工人運動 )角度分類,可以將勞動關系分為利益沖突型勞動關系、利益一體型 勞動關系、利益協調型勞動關系。 7. 下列主體中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適用范圍的是(b. 我國公民在境外設立的獨資企業 )。 8. 勞動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是自19世紀初大工業生產後,由於國家對 僱傭關系的干預而從傳統( a. 民法 )中獨立出來的。 9. 與勞動法相鄰近的法律部門最密切的是(d. 社會保障法 )。 10. ( c. 勞動就業權)在各項勞動權力中居於首要地位,是勞動者賴以生存的權利。配第-克拉克定理表明:勞動力的轉移方向為( )
A、一產→二產→三產
B、二產→三產→一產
C、三產→一產→二產
D、三產→二產→一產
Ⅱ 關於在境外的中國企業上班的中國人的勞動爭議適用我國的法律嗎
1,如果工作企業屬於在中國境內注冊企業,我國法律有管轄權。
2,如果工作企業內屬於中國企業投資,但注冊在境容外的,由注冊地國法院管轄。
3,相關規定:
(1)《勞動合同法》規定: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2)《勞動法》規定: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Ⅲ 國際勞動公約的內容是什麼
又稱國際勞動標准,一般是指國際勞工大會通過的公約和建議書,以及其它達成國際協議的具有完備系統的關於處理勞動關系和與之相關的一些關系的原則、規則。這里的"勞工標准"是指有關勞工保護的基本法律規則,它包括了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勞動條件(工作時間,安全保護等)、勞動福利(休息,醫療保健,教育,生活待遇等)及其他公民權利(如結社,****,****,言論等自由)的相關規定與要求。
Ⅳ 國際勞動立法的主要內容
國際勞動立法的主要內容:
1、國際勞動立法:由若干國家或國際組織共同制定的,為各國勞動立法提供標準的規范的總和。
2、國際勞動立法的特點:
(1)國際勞工公約以保護雇員為主要目的,兼顧了國家和僱主的利益與可能,但其總的指導思想史保護各國勞動者;
(2)國際勞工公約內容非常廣泛,覆蓋勞動關系的各個方面;
(3)國際勞工公約既有原則的堅定性,又有措施的靈活性,便於各國根據國情參考實施;
(4)國際勞工公約對公約批准國發生效力,對會員國勞動立法有規范指導作用;
(5)某些國際勞工公約偏離了會員國的政治結構、政治體制的特點;
(6)國際勞工公約的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突出。
3、國際勞動立法的主要內容:基本人權、就業、社會政策、勞動行政、勞動關系、工作條件、社會保障、特殊群體就業以及各類勞動安全技術衛生標准等廣泛領域,形成了全面而系統的國際勞動法律體系。
4、國際勞工公約的分類:(1)基本人權;(2)就業與失業;(3)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4)工資;(5)勞動安全衛生標准;(6)女工保護;(7)童工和未成年工保護;(8)社會保障;(9)勞動關系;(10)勞動行政與檢查;(11)其他.
Ⅳ 其他國家有沒有勞動保障監察部門
當然有了,在發達國家,法制更健全,監察保障更到位。
勞動監察起源於19世紀初的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工業化大生產和工人運動要求政府為改善勞動者安全、健康和福利,對企業的用工行為進行干預。從那時起至現在,勞動監察已走過了一百多年的風雨歷程。
關注勞動法的貫徹實施是國際勞工組織工作的一個焦點。國際勞工組織在1919年通過的第5號建議書(關於健康服務的勞動監察)是第一個專門有關勞動監察的文件。之後,在1923年的第20號建議書——「勞動監察建議書」產生,為25年後的公約奠定了基礎。1947年,產生了第81號公約《勞動監察公約》,該公約是國際勞動標准中關於勞動監察問題的最基本的法律文件。補充該公約的還有兩個建議書,一是第81號建議書,是對81號公約的補充,對勞動監察的職責,對僱主與雇員在勞動衛生和安全上的合作,勞動爭議情況和勞動監察的年度報告等作出了建議性規定。二是第82號建議書,是關於礦業和運輸業的勞動監察問題。在1969年又通過了《(農業)勞動監察公約》和相應的建議書。這些公約和建議書對勞動監察的范圍,勞動監察的內容、勞動監察的職能,勞動監察員的條件、權利義務等方面作了詳細的規定。
世界各國也都在勞工部設立了專門的勞動監察機構,對勞動法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
日本政府為保障勞動法和有關勞動法律的執行設立了專門負責監督檢查的勞動行政機關。這些機關主要負責調整勞動關系和監督檢查勞動法的執行情況。日本設立了上下垂直領導的各級勞動監察機構,最高的勞動行政機關是勞動省,它負責審查由勞動標准法和其他勞動法律所規定的各項勞動條件標準的執行情況。勞動省內部設立5個比較大的局,主要有:勞動政策局、勞動標准局、婦女少年局、僱用保險局和職業訓練局。各都、道、府、縣等地區均設有勞動標准局。各都、道、府、縣轄區內都設立勞動標准監察署。主管勞動工作的大臣,如認為有必要時,還有權決定設立地方勞動局。由它管轄幾個都、道、府、縣的勞動標准局。各級勞動監察機關都受勞動大臣直接管轄,並設有勞動標准監察官和官員。各級勞動監察機關主要負責審查工作地點和設備的安全情況;檢查工作記錄和文件;向僱主和勞動者詢問和了解勞動法的執行情況;對違反勞動法的犯罪行為追究法律責任等。日本勞動監察機構的設立,是根據勞動立法的要求而設立的配套機關。如對勞動標准法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是由省勞動標准局、地方勞動標准局和勞動標准監察署負責的;對職業安定法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由省職業安定局和地方職業安定主務課及其所屬的公共職業安定所負責。
俄羅斯也專門設立有對勞動法和勞動保護規則進行監督檢查的機關,有專門授權的,其活動獨立於企業、機關團體行政管理部門及其上級機關的國家機關;有工會及根據有關條例在其內部設立的技術和勞動權益監督機關。地方議會、國家權力執行和管理機關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勞動法執行情況實施部門內監督。俄羅斯聯邦總檢察長及其下屬檢察官對俄羅斯境內統一、正確地執行勞動法的情況進行最高監察。俄羅斯聯邦國家工業礦山安全生產監督委員會及其地方機關(及工會的技術監察機關)負責對工業領域和某些工程項目中遵守安全生產和施工規則的情況實施國家監督。
新加坡根據工廠法的規定,勞工部長可任命一位主任檢查員和他認為需要的此類其他檢查員和官員。每個檢查員的任命通知應在政府公報上予以公布,並規定了專職檢查員的13項職權。而且每個檢查員應持有一份他的任命證書,在檢查工廠或者有關場所時,如果必要,應向該廠的佔有人、工頭或其他負責人員出示上述證書。新加坡又規定了現場檢查及檢查人員的許可權、文件檢查、安全檢查等檢查內容,相應規定了被檢查人員的義務。
1971年美國勞工部為了加強國家監察工作,成立了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局。它是貫徹實施安全衛生法,並進行監察工作的核心組織。該局的宗旨是:1、促使僱主和雇員減少工作場所的危害以及充實或改進現行的安全衛生計劃;2、為獲得更好的安全衛生效果,確立僱主和雇員之間的既獨立又相關的義務和權利;3、為了對工傷和職業病進行監督,建立了工傷事故和職業病的報告及檔案制度;制定了強制性安全衛生標准,並有效地予以執行;督促各州努力建立並執行其各自製定的職業安全衛生計劃。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局的一項經常性工作是審查及重新制定標准和實施方案。在其工作的各個階段,從標準的制定一直到標準的實施,保證僱主和雇員充分享受其權利。
現代世界各國在勞動立法中非常重視勞動監督監察,不僅有專門的規定,而且也擴大了監督的范圍,從早期的工作時間、勞動安全衛生、童工和女工勞動保護等方面的監督,逐步擴大到勞動合同、工資、休息休假等方方面面,加強了勞動監察的力度,趨向加強對勞動者的保護。
Ⅵ 國際勞動公約的內容是什麼
國際勞動公約
建築業安全衛生公約
勞動行政管理公約
准予就業最低年齡公約
就業政策公約
作業場所安全使用化學品公約
(殘疾人)職業康復和就業公約
三方協商促進履行國際勞工標准公約
對男女工人同等價值的工作付予同等報酬公約
第80號公約
確定準許使用兒童於工業工作的最低年齡公約
各種礦場井下勞動使用婦女公約
船舶裝卸工人傷害防護公約
航運的重大包裹標明重量公約
制訂最低工資確定辦法公約
海員遣返公約
海員協議條款公約
本國工人與外國工人關於事故賠償的同等待遇公約
在海上工作的兒童及未成年人的強制體格檢查公約
確定準許使用末成年人為扒炭工或司爐工的最低年齡公約
工業企業中實行每周休息公約
農業工人的集會結社權公約
確定準許兒童在海上工作的最低年齡公約
Ⅶ 國際勞動立法范圍(形式)
廣義:
⑴ 國際勞工組織的章程、公約和建議書
⑵版 聯合國和區域性的公約或權者協定
⑶ 國與國之間的雙邊協定。
狹義:一般指國際勞工組織章程、國際勞工公約、國際勞工建議書。國際勞工公約、國際勞工建議書也合稱國際勞工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