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對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人事

對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人事

發布時間: 2022-04-30 19:05:23

⑴ 民事訴訟法可以參加訴訟的人員有哪些

法律分析:民事訴訟參加人是指除當事人以外的參與民事訴訟並在訴訟中享有一定訴訟權利、負擔一定訴訟義務的參與人,包括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辯護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四十八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作為民事訴訟的當事人。法人由其法定代表人進行訴訟。其他組織由其主要負責人進行訴訟。

⑵ 民事訴訟基本原則

民事訴訟基本原則包括如下:

1、當事人訴訟平等原則;

2、同等原則和對等原則;

3、法院調解自願和合法的原則;

4、辯論原則;

5、處分原則;

6、檢查監督原則;

7、支持起訴原則。

(2)對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人事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反應民事主體權益之爭,民事主體不論在實體上還是在程序上,都有依法處分其權利的自由。民事訴訟中的原告有權依法處分其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

被告也有權處分其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正因為如此,民事訴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機制,訴訟中的和解制度和調解制度,對當事人處分其權利具有獨特地意義和作用。

⑶ 民事訴訟參與人包括

民訴訴訟參與人包括:訴訟參加人,包括當事人(原告、被告、共同訴訟人、第三人)和訴訟代理人(法定代理人、委託代理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證人、鑒定人、勘驗人員和翻譯人員)。

訴訟參與人中的主要訴訟主體與非主要訴訟主體:

根據不同的訴訟參與人在訴訟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權利、義務和同案件事實有無利害關系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對訴訟參與人可以作進一步的劃分。當事人屬於主要訴訟主體,而證人、鑒定人等則屬於非主要訴訟主體。

訴訟參與人共有的訴訟權利和義務:

有權對偵查人員、檢察人員和審判人員侵犯公民合法的訴訟權利和有人身侮辱的行為提出控告;有權向司法工作人員了解同必須由自己承擔的訴訟義務有關的某些情況。

有權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翻譯人員除外);有義務遵守各項法律的規定,服從偵查人員、審判人員指揮等。

(3)對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人事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作為民事訴訟的當事人。

法人由其法定代表人進行訴訟。其他組織由其主要負責人進行訴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九條:

當事人有權委託代理人,提出迴避申請,收集、提供證據,進行辯論,請求調解,提起上訴,申請執行。

當事人可以查閱本案有關材料,並可以復制本案有關材料和法律文書。查閱、復制本案有關材料的范圍和辦法由最高人民法院規定。

當事人必須依法行使訴訟權利,遵守訴訟秩序,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和調解書。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

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行和解。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一條:

原告可以放棄或者變更訴訟請求。被告可以承認或者反駁訴訟請求,有權提起反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

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以上,其訴訟標的是共同的,或者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的,為共同訴訟。

共同訴訟的一方當事人對訴訟標的有共同權利義務的,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經其他共同訴訟人承認,對其他共同訴訟人發生效力;對訴訟標的沒有共同權利義務的,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對其他共同訴訟人不發生效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

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的共同訴訟,可以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

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在起訴時人數尚未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發出公告,說明案件情況和訴訟請求,通知權利人在一定期間向人民法院登記。

向人民法院登記的權利人可以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推選不出代表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與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商定代表人。

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

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裁定,對參加登記的全體權利人發生效力。未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在訴訟時效期間提起訴訟的,適用該判決、裁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

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破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

在沒有前款規定的機關和組織或者前款規定的機關和組織不提起訴訟的情況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前款規定的機關或者組織提起訴訟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支持起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

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

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

前兩款規定的第三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

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

⑷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哪些人有資格作為民事訴訟的當事人(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作為民事訴訟回的當事人。法人由其法定代答表人進行訴訟。其他組織由其主要負責人進行訴訟。
第四十九條當事人有權委託代理人,提出迴避申請,收集、提供證據,進行辯論,請求調解,提起上訴,申請執行。
當事人可以查閱本案有關材料,並可以復制本案有關材料和法律文書。查閱、復制本案有關材料的范圍和辦法由最高人民法院規定。
當事人必須依法行使訴訟權利,遵守訴訟秩序,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和調解書。

⑸ 急!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內容及其內容

《民事訴訟法》
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地進行。
第三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 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第四條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進行民事訴訟,必須遵守本法。
第五條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在人民法院起訴、應訴,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義務。外國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加以限制,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對該國公民、企業和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實行對等原則。
第六條民事案件的審判權由人民法院行使。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對民事案件獨立進行審判,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七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八條民事訴訟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九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第十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第十一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民事訴訟的權利。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時,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論。
第十三條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第十四條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第十五條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支持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十六條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憲法和本法的原則,結合當地民族的具體情況,可以制定變通或者補充的規定。自治區的規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自治州、自治縣的規定,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詳細內容可查看網路http://ke..com/link?url=_jWpBvo7-_K

⑹ 民事訴訟法規

第一編 總 則

第一章 任務、適用范圍和基本原則

第一條 立法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
第二條 立法目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第三條 適用范圍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第四條 空間效力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進行民事訴訟,必須遵守本法。
第五條 同等原則和對等原則
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在人民法院起訴、應訴,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義務。外國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對該國公民、企業和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實行對等原則。
第六條 法院獨立審判原則
民事案件的審判權由人民法院行使。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對民事案件獨立進行審判,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七條 法院審判原則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八條 當事人平等原則
民事訴訟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九條 法院調解原則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第十條 審判基本制度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第十一條 使用母語進行訴訟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民事訴訟的權利。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第十二條 辯論原則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時,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論。
第十三條 誠信原則和處分原則
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第十四條 檢察監督原則
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第十五條 支持起訴
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支持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十六條 變通規定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憲法和本法的原則,結合當地民族的具體情況,可以制定變通或者補充的規定。自治區的規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自治州、自治縣的規定,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第二章 管 轄

第十七條 基層法院管轄
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十八條 中級法院管轄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民事案件:
(一)重大涉外案件;
(二)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案件;
(三)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第十九條 高級法院管轄
高級人民法院管轄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第一審民事案件。
第二十條 最高法院管轄
最高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民事案件:
(一)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案件;
(二)認為應當由本院審理的案件。
第二十一條 一般地域管轄
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的,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第二十二條 特別規定
下列民事訴訟,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原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一)對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居住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二)對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蹤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三)對被採取強制性教育措施的人提起的訴訟;
(四)對被監禁的人提起的訴訟。
第二十三條 合同糾紛管轄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四條 保險合同糾紛管轄
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五條 票據糾紛管轄
因票據糾紛提起的訴訟,由票據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六條 公司糾紛管轄
因公司設立、確認股東資格、分配利潤、解散等糾紛提起的訴訟,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七條 運輸合同糾紛管轄
因鐵路、公路、水上、航空運輸和聯合運輸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運輸始發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八條 侵權訴訟管轄
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九條 交通事故管轄
因鐵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由事故發生地或者車輛、船舶最先到達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條 海損事故管轄
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事損害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由碰撞發生地、碰撞船舶最先到達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一條 海難救助管轄
因海難救助費用提起的訴訟,由救助地或者被救助船舶最先到達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二條 共同海損管轄
因共同海損提起的訴訟,由船舶最先到達地、共同海損理算地或者航程終止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三條 專屬管轄
下列案件,由本條規定的人民法院專屬管轄:
(一)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二)因港口作業中發生糾紛提起的訴訟,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三)因繼承遺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或者主要遺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四條 協議管轄
合同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書面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第三十五條 共同管轄
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訴訟,原告可以向其中一個人民法院起訴;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

⑺ 我國民事訴訟法有哪些基本原則

我國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有以下九點。

⑻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訴訟代理人資格的認定

法律分析:《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對訴訟代理人資格的規定如下: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以及其他依法不能作為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不得委託其作為訴訟代理人。

第八十五條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第二款第二項規定,與當事人有夫妻、直系血親、三代以內旁系血親、近姻親關系以及其他有撫養、贍養關系的親屬,可以當事人近親屬的名義作為訴訟代理人。

第八十六條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第二款第二項規定,與當事人有合法勞動人事關系的職工,可以當事人工作人員的名義作為訴訟代理人。

第八十七條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有關社會團體推薦公民擔任訴訟代理人的,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 社會團體屬於依法登記設立或者依法免予登記設立的非營利性法人組織;

(二) 被代理人屬於該社會團體的成員,或者當事人一方住所地位於該社會團體的活動地域;

(三) 代理事務屬於該社會團體章程載明的業務范圍;

(四) 被推薦的公民是該社會團體的負責人或者與該社會團體有合法勞動人事關系的工作人員。

專利代理人經中華全國專利代理人協會推薦,可以在專利糾紛案件中擔任訴訟代理人。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八十五條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第二款第二項規定,與當事人有夫妻、直系血親、三代以內旁系血親、近姻親關系以及其他有撫養、贍養關系的親屬,可以當事人近親屬的名義作為訴訟代理人。

第八十六條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第二款第二項規定,與當事人有合法勞動人事關系的職工,可以當事人工作人員的名義作為訴訟代理人。

第八十七條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有關社會團體推薦公民擔任訴訟代理人的,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 社會團體屬於依法登記設立或者依法免予登記設立的非營利性法人組織;

(二) 被代理人屬於該社會團體的成員,或者當事人一方住所地位於該社會團體的活動地域;

(三) 代理事務屬於該社會團體章程載明的業務范圍;

(四) 被推薦的公民是該社會團體的負責人或者與該社會團體有合法勞動人事關系的工作人員。

專利代理人經中華全國專利代理人協會推薦,可以在專利糾紛案件中擔任訴訟代理人。

⑼ 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

法律分析: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⑽ 什麼叫人事訴訟

人事訴訟程序概念解讀與基本原則的確立
來源:中牟縣人民法院 作者: 楊景慧 日期:09-11-06

在我們研究一個問題時,往往要從分析研究對象的概念作為起點。通過對概念的界定和分析,我們可以把握研究對象的本質、特性和規律。在一定的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對於概念的研究和對於問題本身的研究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在開始人事訴訟程序制度的研究之前,我們首先要回答「什麼是人事訴訟」的問題。鑒於目前我國關於此類訴訟案件在立法上沒有明確的規定,所以在理論上,學者對於這類糾紛的理解和界定各不相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身份關系訴訟」、「家事訴訟」、「家事審判制度」等。本部分將試圖對與人事訴訟相關的兩個概念——身份關系訴訟、家事訴訟,進行一定的界定和區分,力求對人事訴訟程序有一個正確、深入、理性的認識。

人事訴訟程序,是大陸法系國家學者或立法中,對於部分關於身份關系這一類訴訟程序的叫法。英美法系國家沒有這種稱謂,與之相對應的是「家事訴訟」。我國的現行立法中並沒有關於人事訴訟程序的規定,只是在理論上,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界定。從下面集中觀點中,我們可以窺之一斑:「人事訴訟,在理論上也有人稱其為身份關系訴訟。相應地把該種訴訟案件分別稱為人事訴訟案件和身份關系案件,把所適用的程序分別稱為人事訴訟程序和身份關系訴訟程序。」 「人事訴訟,又稱身份關系訴訟,是指不以財產關系為訴訟標的,關於人之身份關系的訴訟。人事訴訟包括婚姻事件、收養關系、親子關系等。」

「人事訴訟,是指關於人的身份權利義務關系的訴訟,其所適用的程序即為人事訴訟程序。」 「人事訴訟程序,又稱為家事訴訟程序,它是大陸法國家(包括我國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中確立的一種程序。」 等等。

通過上述定義的閱讀,我們會發現,關於人事訴訟的概念,我們理解起來是極為模糊和費力的。下面我們就對身份關系訴訟、家事訴訟與人事訴訟程序的概念作一定的界定和區分。

一、人事訴訟與身份關系訴訟。之所以出現人事訴訟和身份關系訴訟兩種不同的稱謂,是受不同國家的法律及法學理論影響的結果。身份關系訴訟的稱謂來源於前蘇聯的民訴理論。前蘇聯的《民事訴訟立法綱要》及《民事訴訟法典》中並沒有規定身份關系訴訟的特別程序。但是,由於其實體法的分立狀況,司法實踐中形成了一套特別規范,在理論上往往單辟題目探討這種訴訟程序。與前蘇聯相類似,按照我國民法學的理論,民事權利首先分為財產權和人身權,民事關系分為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民法通則》第2條)。我國《民法通則》雖然並未使用「身份權」字樣,但在理論上仍使用身份權稱謂,而且對身份權的理解並不一致。 而身份關系訴訟的稱謂應當與實體上對身份權稱謂的使用有關。

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人事」雖然是指與人的身份有關的事,但「人事」的范圍並不涉及身份關系的全部領域。身份關系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它與民法中的身份權密切相關。民法中的身份權一般包括親權、親屬權、榮譽權、知識產權等。但是人事訴訟程序所處理的身份關系糾紛中並非包含上述所有的權利,它主要涉及上述身份權中的親權和親屬權。它也並非包括親權和親屬權的全部內容,而是專指這一領域中有關的幾種法律關系,比如婚姻關系事件、親子關系事件、收養關系事件、撫養事件等。除此之外的身份關系訴訟案件,不適用人事訴訟程序法,而適用通常程序或其他程序。另外,我們要明確的一點是,雖然人事訴訟主要是解決與家庭婚姻有關的身份關系的制度化程序裝置,但是,也並非像有些學者所理解的那樣,人事訴訟程序只解決身份關系糾紛,與身份關系糾紛有關的財產糾紛則不予適用。筆者認為,這是一種望文生義的誤讀。如同我國的婚姻法一樣,它是一種身份法。但是它並非只調整身份關系,它還調整與身份關系相關的財產關系,這無論在我國的立法中還是學界可以說是一種共識。應當說這種看法是對於人事訴訟程序的一種過於狹隘的理解,也與國外的人事訴訟立法明顯不符。例如:在日本和台灣的人事訴訟程序中都規定,在婚姻撤銷之訴和離婚之訴中,對於子女監護人的指定、有關財產的分割、子女移交及金錢支付一並作出裁定。即使當事人在提起解除身份關系的時候並沒有分割財產的請求,法官基於全面解決糾紛的考慮,也會一並作出裁判。
二、人事訴訟與家事訴訟。家事訴訟,主要來自於英美法系國家有關「家」或「家庭」紛爭訴訟的稱謂。「家」是指共同維持家計的生活共同體, 家事事件或家庭糾紛既可能發生於夫妻之間,也可能發生於父母和子女之間。家事事件程序系家庭成員為預防家庭糾紛的發生或就現實上已經發生的糾紛,以司法程序予以解決,范圍較為廣泛。按事件訟爭性強弱及實定法規范的形態,大體上可將家事事件大致分為家事訴訟事件和家事非訟事件。但是,在「事實出發型」的英美法系國家,並沒有從理論上和立法上對訴訟事件和非訟事件進行區分,只要是婚姻家庭生活中發生的案件,包括離婚、親權、流產、人工授精、生育限制等,都可以被法院作為審理對象。而且還包括繼承、家庭暴力、青少年犯罪等案件。 因此,大陸法系國家所言的「人事事件」與英美法系國家所稱的「家事案件」或「家庭事件」在范圍上是不完全相同的。英美法系國家中通常所言的「家事訴訟」不但包括了訴訟案件,也包括了非訴案件,不但包括民事案件,還包括了部分刑事案件。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陸法系國家所言的人事訴訟的范圍要小於家事訴訟。在不完全精確的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美國等國家所稱的「家事案件」或「家庭事件」,包括了大陸法系國家民事訴訟法中所稱的人事訴訟事件,非訴訟事件中規定的有關監護、繼承、禁治產等的事件,以及其他因與婚姻、家庭有密切關聯而發生的簡單刑事事件所組成的一個群。

在此,我們可以對人事訴訟作出如下解讀。在民事訴訟法中,「人事」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他並非是我國《現代漢語詞典》中通常含義上的第一種意義,即「關於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調配、獎懲等工作」;而主要是在第二種意義上使用,即專指幾種與婚姻家庭中自然人相關的幾種身份關系,如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家長家屬關系和親屬關系等。 因此,它與我國《人事爭議處理暫行規定》所指的人事爭議,沒有任何關系。人事訴訟程序是民事訴訟程序的一個子程序,與行政事務和行政程序法有著質的區別。人事訴訟案件既不等同於家事案件也不等同於身份關系案件,它通常屬於身份關系案件和廣義的家事案件中的一部分。適用人事訴訟法的案件是人事爭訴案件,一般不包括人事非訴案件。一般是指因婚姻家庭關系糾紛而發生的民事訴訟案件,不包括因婚姻家庭關系而產生的刑事案件。從范圍上講,既包括婚姻關系案件,如離婚及離婚損害賠償案件、婚姻效力案件,也包括家庭關系案件,如贍養、扶養、撫育案件;從案件內容上講,既有人身關系案件,如確定父母子女權利義務的案件,也有財產關系案件,如離婚時分割夫妻財產的案件、關於繼承的案件等。

但是,在我們明確界定了該類訴訟程序內涵和外延的前提下,筆者並不排斥對於人事訴訟採用家事訴訟和身份關系訴訟的稱謂。筆者在這里選用人事訴訟程序作為討論對象的名稱,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選題之初在王強義先生所著的《民事訴訟特別程序研究》一書中,發現人事訴訟程序這一概念,基於對人事訴訟程序的新奇與試圖了解,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因素在裡面;第二,通過對人事訴訟程序及相關的家事訴訟程序、身份關系訴訟程序的考察,筆者發現,對於這一類程序規定的最為詳盡和最成體系的當屬日本,它不但有專門的《人事訴訟程序法》,而且還有單獨的《家事審判法》,作為《人事訴訟程序法》的細化和補充。基於學習先進與行文的便利,在此採用了人事訴訟程序這一稱謂;第三,人事訴訟程序的這一提法,讓人們普遍想到行政管理或行政法中的人事關系,對於人事訴訟程序乃民事訴訟程序的子程序的說法鮮為人知,此處使用是為了激起人們對新奇事物的關注和興趣,側重於強調人事訴訟程序的民事訴訟性。至於將來對於此類程序進行立法採用何種稱呼,大可不必為之過多爭論。

三、基本原則的確立

在我國,幾乎每一部法律都有體現其精神實質的基本原則,法律的基本原則是該部法律的具體原則和規則的來源和基礎。對於人事訴訟程序的基本原則的范圍的論述,目前主要有如下幾種觀點:一是「身份關系訴訟具有特殊的性質。因此,其基本原則亦與普通程序有所區別。根據其特點,應當確立下列幾項原則,即非公開審判原則;注重調解原則;直接、言詞原則;職權審理原則。」 二是「這些特別的原則主要有職權主義審理原則;不公開審理原則;擴大當事人訴訟行為能力原則;注重糾紛的徹底性解決原則。」 根據布萊克法律辭典對於法律基本原則的解釋,法律原則是法律的基礎性真理或原理,為其他規則提供基礎性或本源的綜合性規則或原理,是法律行為、法律程序、法律決定的決定性規則。 因此,在我們談設立人事訴訟程序的基本原則之前,我們首先要注意以下幾點:人事訴訟程序的基本原則應集中體現人事訴訟程序的性質和特點;人事訴訟程序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人事訴訟程序制度和規則產生的根據;人事訴訟程序的基本原則是法院和訴訟參與人進行人事訴訟活動的基本准則;人事訴訟程序的基本原則應當充分體現人事訴訟的本質屬性和體現人事訴訟的運行規律。所以對於上述所言的基本原則之中,筆者認為把「職權主義審理原則」、「非公開審理原則」作為人事訴訟程序的基本原則是合適的。至於「注重調解原則」只能作為具體制度,調解並不能反映人事訴訟的本質和特點,況且,部分人事訴訟案件並不允許當事人進行合解或法官進行調解,如婚姻無效之訴、婚姻撤銷之訴等。 「擴大當事人訴訟行為能力原則」、「注重糾紛的徹底性解決原則」更是不能算為原則,頂多算得上有別於普通程序的具體規定而已。至於「直接、言詞原則」鑒於民事訴訟法中本身已有相關規定,人事訴訟程序作為民事訴訟法的子程序當然應該適用,所以不應在人事訴訟程序中再進行規定,以避免立法的重復與不簡約化。因此,筆者在這里將主要對「職權主義原則」、「非公開審理原則」進行闡述。

(一)職權主義原則。「由於人事訴訟直接涉及到人的這種基本權利,決定了一個社會賴以維系的公序良俗,因此有必要啟動一種社會公共權益保障機制來加以維護,為此各國法院一般採用依職權調查主義」。 這項原則也稱國家干預原則。它是與普通程序適用的處分原則相對立的,是指法院在審理身份關系案件中,可以考慮當事人所未提出的事實,可以依職權主動地進行審查、取證等活動,而不受當事人處分權的制約。相反,對於請求的認諾、對於訴訟上的自認及不爭執的事實等,法院可以不作為裁判的依據。不受當事人請求范圍的限制,可以超出或變更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作出判決,比如原告請求與被告離婚,審理後法院發現原、被告婚姻關系是非法的,則不受原告離婚請求的制約,而判決原、被告婚姻關系無效。在上訴審中,上訴法院可以不受上訴范圍的限制。這是由人事糾紛多涉及家庭的和諧、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序良俗等公益的特點所決定的。(三)非公開審理原則。公開審理是我國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也是我國一項基本的審判制度,它對於法院依法行使審判權,保障法律的正確實施和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人事訴訟程序如果也遵循公開審理原則,則不能滿足人事訴訟案件在程序特殊性上要求的需要。因為人事案件多涉及當事人和家庭的生活隱私,涉及案件中未成年子女的切身利益,為了保護他們的隱私權、基本人格權和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長,不影響他們日後的生活,所以不宜公開審理。尤其是在我們這個素來有著「家醜不可外揚」文化傳統的國家,不公開審理顯得更為重要。但人事訴訟的不公開審理,並不意味著神秘審判,程序仍要對當事人公開,當事人的程序權應當給予充分的保障,只是不需要對社會公眾公開。如前所述,日本和德國的人事訴訟法都有類似的規定。當然,這一原則也不排除在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公開審判的例外。

熱點內容
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電話地址 發布:2025-02-08 23:51:49 瀏覽:696
網路安全立法過程 發布:2025-02-08 23:40:38 瀏覽:552
詐騙罪立法目的 發布:2025-02-08 23:39:25 瀏覽:820
司法三效果 發布:2025-02-08 23:33:26 瀏覽:534
刑事訴訟法的公民代理 發布:2025-02-08 23:28:23 瀏覽:731
與道德有關的詩 發布:2025-02-08 23:08:55 瀏覽:973
廣州天河法院招聘 發布:2025-02-08 23:03:48 瀏覽:675
東方市的律師 發布:2025-02-08 22:54:46 瀏覽:977
全國法律碩士報名人數 發布:2025-02-08 22:46:13 瀏覽:23
勞動法休息休假的案例 發布:2025-02-08 22:39:05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