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規在全國具有約束力
1. 緊急!各部門行政法規利益沖突的產生和解決辦法
這位朋友提到的行政法規是行政法律規范內容之一,可以參考下文然後進一步整理即可產生自己的答案。
行政法律規范沖突及其解決
一、行政法律規范的含義及其表現形式
在國家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中,可以分為規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規范性法律文件是指有權制定法律規范的國家機關,法律職權和程序針對一般情況、一般的人所發布的能夠反復適用的法律文件,屬於法的范圍。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是指有關國家機關針對特定情況、特定人發布的一次性適用的法律文件,它只是法的適用的結果,沒有普遍的約束力,所以不屬於廣義的法的范圍。行政法律規范作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主要是在前一種觀點上來說的,即行政法律規范作為具有規范性的法律文件,包括了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法律解釋、國際條約與協定等。下面對這些行政法律規范作一詳細的闡述。
(一)憲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也是各項立法的依據。憲法對行政法規范的確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一方面是對行政活動所進行的規定,直接成為行政主體進行行政活動的具體依據;另一方面是對有關行政活動進行一般原則性的規定,成為其他所有具體的行政法律規范的依據和根源。
(二)法律。法律是由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黨委會制定的。在全國范圍內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其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為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為一般法律。我國自1978年以來制定的法律有400餘件。其中絕大多數涉及行政權的設定及行政組織、行政權的運作以及對行政的監督和救濟,涉及公民的行政權益。這些都是行政法律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里要指出的是,法律作為行政法律規范的表現形式,是指法律文件中有關行政活動的法律規范,而並不是說所有的法律文件都屬於行政法。所以,這就會出現,可能某一項法律文件中的規范內容既包含有行政規范,還包含有其它部門法的規范,如《婚姻法》。
(三)行政法規。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根據憲法、法律和國家權力機關的特別授權,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發布的規范性文件。行政法規的名稱主要包括條例、規定和辦法三種。行政法規必須按照法定程序制定,並在《國務院公報》上刊載。從法律地位、規范的具體內容和數量上看,行政法規在行政法表現形式中佔有重要地位。當然,每項行政法文件的規范和內容並不一定全是行政規范,還可能包含其他法律規范,但主要是行政法規范。
(四)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所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總稱。地方性法規要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及國務院備案。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 [①]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法定許可權並結合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所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要報上一級常委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及單行條例中的多數法律規范都屬於行政法律規范。
(五)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部門規章是指國務院各部門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按照規定程序所制定的規定、辦法、實施細則、規則等規范性文件的總稱。按照憲法和組織法的規定,只有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才有權制定規章。但由於現實的需要,國務院的直屬機構以及其他工作部門也在發布規范性文件。這些行政機關在法律授權或國務院授權後享有規章制定權。地方政府規章是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按照規定程序所制定的適用於本地區行政管理工作的規定、辦法、實施細則、規則等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總稱。和法律、法規相比,規章的數量龐大,制定主體眾多,因而規章作為行政法的表現形式,必須首先強調其自身的合法性,違法的規章一律無效。
(六)法律解釋。法律解釋是指在法律適用過程中,有權機關對法律的有關概念、界限以及如何運用所作的解釋。按照1981年6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的《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的規定。法律解釋包括立法解釋、司法解釋、行政解釋和地方解釋。凡是對行政法規的法律解釋都屬於行政法的組成部分。
(七)國際條約與協定。國際條約與協定是指我國所簽訂、加入或承認的國際條約或雙邊性、多邊性協定,除聲明保留的條款外,也在我國境內具有法律效力。
二、行政法律規范在適用上的沖突
通過對行政法律規范的含義及其表現形式的闡述,可以看出由於這些法律形式分別是由不同性質和地位的機關依據不同的職權范圍而制定的,因此,也就決定了這些法律規范在具體的適用當中必須會存在沖突。這里所說的法律適用沖突是指行政訴訟中法律適用的沖突。
(一)法律適用沖突的概念及其特點。
1、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沖突,是指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的過程中,發現對同一法律事實或關系,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法律文件做出了不同的規定,法院適用不同的法律規定就會產生不同的裁判結果。這種法律適用的沖突,是由於立法本身的原因,或者由於某些客觀因素而導致的。但是,歸根結底,「不論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的關系應當如何,也不論司法機關是否應當尊重立法機關,事實上,『恰是司法機關所表達的才是何為法律的最後語言』」。當然,法律規范沖突和法律規范選擇使用是一個普遍的法律現象,不僅存在於國際法領域,也存在於國內法領域,只是情況有所不同。誠然,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是由各法律部門組成的有機聯系的整體,其法律規范之間應該具有統一性、相互聯系性和協調性,但法律規范之間的沖突以及法院審理案件時對法律規范的選擇使用仍是難以避免的。因此,有的西方人提醒人們注意:即使在法治十分發達的國家,法律也會存在內在矛盾,在那裡仍然有許多事情可做。否則,法律只是籠罩著「公平面紗」的不公平。這也就給行政訴訟適用行政法律規范帶來了特殊性、復雜性和艱巨性。
2、行政訴訟法律適用沖突的特點表現在:首先,它是發生在我國領土范圍內的法律適用上的沖突。任何一個國家的行政管理權只能在其本國領土范圍內行使。依據我國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其法律效力只能及於我國領土范圍之內,而不及於我國領土范圍之外。 我國《行政訴訟法》第70條規定:「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行政訴訟,適用本法。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其次,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沖突。在行政法律規范的適用中,行政機關做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規定又不盡相同,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也存在著法律適用上的沖突,在這種法律沖突中,發現和適用法律沖突問題的主體是行政機關,而行政訴訟法律適用沖突,則是人民法院在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過程中發現的法律沖突,由於人民法院的判決具有最終的法律效力,解決法律適用的要求較之行政程序階段中就更加嚴格和迫切。再次,法律適用沖突發生的前提是各種法律文件,包括不同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授權立法文件等,對相同的事項有著不相一致的矛盾、抵觸的規定。正是由於這些規定,才給人民法院適用法律帶來了的沖突的可能。最後,適用沖突具有復雜性。這主要是對法律適用沖突的表現來說的,從理論上說,法律適用沖突是不允許存在的,但是實際上,由於各種因素的作用,沖突又是不可避免的。
(二)法律適用沖突的類型
由於法律適用沖突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既有應該存在的,也有不應該存在的。下面對這些法律適用的沖突的類型作逐一的說明。
1、特別沖突。即指我國行政法規范體系中的特別法律規定與普通法律規定、單行法與法典之間的沖突。如:港、澳、台同胞的出入境管理,法律作了特別的規定,它不同於中國內地公民的出入境管理的普通法規定,如果法院審理港、澳、台同胞的出入境管理案件,就應在相沖突的法律規定間作出選擇。
2、層級沖突。合法有效的低層次法律規范應具備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它所設立的內容不得與高層次的規范相沖突;二是它與高層次規范的目的相一致。對於行政法體系來說,較低規范所設定的行政機關職權范圍不得大於更高層次所確定的內容,較低規范所設定的行政相對方權利義務的范圍與更高層次所確定的范圍應當一致。如果不同等級規范所確定的職權或義務在范圍或性質上不相吻合,就會產生較低層次規范與較高層次相抵觸的情況。目前這種抵觸可以表現為行政法規同法律相抵觸,地方性法規同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部委規章同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地方政府規章同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以及地方政府規章同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等情況。
3、平級沖突。即指同一等級行政法律規范之間發生的法律適用上的沖突。如不同法律文件規定的主管部門職權可能形成不同部門按不同法律、法規或規章對同一事實進行多頭處理。再比如由於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職能管理部門不明確,造成不同部門執行同一法律、法規、規章對同一事實進行重復處理等,所以法院在行政案件法律審查時必須進行法律規范的選擇適用。
4、新舊法沖突。根據一般規則,調整同一領域問題的新法頒布以後,舊法就自然失去效力。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往往發生新舊法律規范之間的不銜接和矛盾,例如有些領域的行政管理法規在新法頒布後舊法實際上並沒有廢止,由此造成各地方執法部門在選擇舊法規還是新法規時存在混亂。這其實也就涉及到法律的時間效力。同時,也要求法院在進行法律審查時必須選擇和准確適用有關法律、法規,通過行政審判權來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法制的統一。
5、人際沖突。即由於公民的民族種族或身份的不同,法律對其也設定了不同的權利、義務而產生的法律適用沖突。例如,某民族自治地方的計劃生育管理條例規定該自治地方的漢族和少數民族家庭控制可生育的子女數量不同;台灣同胞在大陸投資不同於外國人、港澳同胞和國人投資的規定。
三、行政法律規范適用沖突的解決
既然行政法律規范在適用中會發生這么多的沖突,那麼,應該怎樣解決這些沖突呢?這就是本部分將要討論的問題。
行政法律規范適應沖突的解決,首先應該遵循一定的規則,即選擇適用規則,這也是指導法院在針對同一法律事項的相互沖突的規范之間選擇應當適用法律規范的具體原則,以便法院確立應當適用的法律規范,以此來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選擇適用規則是程序性規則,通過適用這些程序性規則,在沖突的實體規范中找出相應案件應予適用的法律規范,再由法院在行政審判中適用該法律規范。
那麼,法院在具體行政審判中面對行政法律沖突應該適用什麼樣的規則去解決這些沖突呢?下面具體闡述。
(一)特別沖突適用規則。確立法律規范沖突適用規則的理論依據,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則。這個基本原則的內涵是:法律優先、依據法律。法律優先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法律在效力上高於任何其他法規。具體來說就是,法律已有規定的,任何其他法律規范都不得與之相抵觸,凡有抵觸皆以法律為准,但其他規范性文件可以使之具體化;法律尚無規定而其他法律規定了的,一旦法律對此做出規定,其他法律規范須服從法律。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憲法和法律在規定法律與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之間的關系時,採用了不同的標准:對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採用的是「不抵觸」的原則,即地方性法規的規定不得與對此已有規定的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如果法律、行政法規對此沒有規定,地方性法規可以根據地方特點做出規定。同時,對行政機關制定法律規范採用的是「根據」原則,即行政機關制定的規范不得不能與對此已有規定的法律(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相抵觸,而且只有在法律已有規定或者在法律明確授權的情況下,才能據此做出具體性的規定。這兩個原則的內容顯然不同,但所體現的法律的優先地位及法律優先原則卻是相同的。依據法律,則是指行政機關的行為必須有法律依據,這是依法行政的主要內容。
在法律規范適用中會遇到普通法與特別法之間的矛盾,當普通法與特別法規定不一致時,適用普通法還是特別法的規則?一般認為當普通法與特別法相沖突時優先適用特別法。「特別法優於普通法」是解決特別法與普通法相突時適用的原則,這一原則對於調整同一行政區域不同行政法律規范間的沖突也具有指導作用。但是,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法院不應承認與較高層次法律規范相沖突的較低層次的法律文件為特別法,因為這屬於沒有法律效力越權規范。
(二)層級沖突適用規則。這是指因各種不同效力等級的行政法律規范相沖突而規定適用何種效力層次法律規范的沖突適用規則。不同效力等級的行政法律規范民生沖突實際上是一種違法性沖突,當然應該選擇適用效力等級高的行政法律規范。根據憲法和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各種行政法律規范的效力、高低依次是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作為層級運用規則,應體現這一原則精神,並將之具體化。在不同級別和層次的法律規范之間,如果較低層次的法律規范同較高層次的法律規范相抵觸,應該堅決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最高權威,優先適用較高層次的規范。部門法與基本法沖突的,應適用基本法;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與法律不一致的,應適用法律;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與相應的行政法規相沖突的,應適用行政法規;地方性政府規章與相應的地方性法規不一致的,應適用地方性法規。凡是違背憲法和法律原則精神的規范,都不能予以適用;凡是較低層次的法律規范與較高層次的法律規范相抵觸,較低層次的法律規范就沒有法律效力,也不能作為法院審判行政案件的依據或參照。
(三)同等級沖突適用原則。這是指解決制定機關不同但效力層級相同的行政法律規范相沖突的規則。目前,我國尚未制定此類沖突的規范,在一定程度上使行政審判無所適從。平級沖突的適用規則一般是:調整特定地區、部門事項的法律規范優於調整一般地區、部門的法律規范。我國《行政訴訟法》第53條第2款規定:「人民法院認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發布的規章與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不一致的,以及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之間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做出解釋或裁決」。這種解決辦法適用於平級規章之間的沖突。
(四)新舊法沖突相適用規則。一般來說,新法生效以後,相應的舊法即失去效力。這就是法的溯及力問題。因為行政法律法規一般沒有溯及力,即除了法律、法規本身明確規定了對尚未處理和該法實施以前的行為可以依據該法規定處理外,就該當認為沒有溯及力。行政訴訟法的溯及力一般涉及訴訟程序問題,但在法律審查中也可能涉及。
(五)人際沖突適用規則。這是指調整因不同民族、種族或人的特殊身份的法律適用沖突的規則。人際沖突適用規則一般明確規定,不同民族、種族或特殊身份的人,適用該民族、種族或特殊身份的人做出特別規定的法律文件或規范。這里不在贅述。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行政法律規范及其表現形式的闡述,揭示了由於這些法律形式分別是由不同性質和地位的機關依據不同的職權范圍而制定的。因此,也就決定了這些法律在具體的適用當中必然會發生沖突。最後,說明了在遇到這種法律適用上的沖突時應該採取的解決辦法。同時,我們也相信,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不斷加強和完善,各種法律規范一定會更加趨於規范化和系統化,從而徹底消滅法律適用的沖突。
參考文獻:
1、《法理學》,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行政法律規范的存在形式即行政法的淵源。參見台灣翁岳生編:《行政法》,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
3、方世榮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4、參見方世榮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5、參見王周戶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西安出版社2003年版。
6、參見劉星著:《法律是什麼》,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7、參見劉星著:《西窗法雨》,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參見舒國瀅主編:《法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9、 參見張文顯主編:《法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作者介紹:陝西省禮泉縣人民檢察院
2. 判斷分析 行政法規是國家行政機關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正確。
行政法規是國家行政機關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這句話是對的。
3.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行政法規、規章、制度的區別
1、范圍不同法律法規、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這三個的范圍不一樣,法律法規范圍最專大,包含了屬行政法規以及部門規章,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是單獨的。2、制定人不同法律法規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行政法規則是國務院制定,而部門規章是適用於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等這些部門自己發布的。3、適用對象不同法律法規適用於所有人,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民眾;行政法規是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制定的,不適用普通民眾;部門規章同樣不適用普通民眾,是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自己調整內部范圍內的行政管理關系的。
4. 行政法規和政府文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1、行政法規,屬於法律范疇,具有法律效應。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八十九條第一款明確規定: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可以「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
因此,制定行政法規是憲法賦予國務院的一項重要職權,也是國務院推進改革開放,組織經濟建設,實現國家管理職能的重要手段。行
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暫行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行政法規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2、政府文件屬於規范性文件,一般僅僅是行政文書,對一定范圍的人或事有約束力,而不像法律有普遍約束力。
「規范性文件」是法律中經常出現但又並不局限於法律領域的一個概念,它主要是指具有規范性(即規定權利和義務)的、適用於不特定對象的各種文件。在非法律領域,「規范性文件」主要被用來指對某一群體具有紀律約束力的文件。
例如,2013年頒布的《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備案規定》就將共產黨的某些紀律性文件稱為「規范性文件」。正因為「規范性文件」也用於法律之外的領域,因此有的國家機關或者學者有時會使用「法律規范性文件」或者「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概念來特指那些法律上的規范性文件。
但一般的政府文件會做出相應的規定,但具體到個案時還是會根據文件再套用相關的法律法規依據。則此時就具備了法律效力。
(4)行政法規在全國具有約束力擴展閱讀:
政府文件(各級司法機關的「規范性文件」)合法性:
「規范性文件」是在法律體系中數量可觀、對公民權利和義務具有重大影響但其性質和地位卻又不甚明確的一類法律文件。
在法律缺乏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對於這類法律文件的界定和對效力等級的確定都只能在堅持法律體系統一性的前提下依據現有的法律規定予以推論。
正是基於這個指導原則,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部門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與規范性文件不加區分的做法是錯誤的,目前法理學教科書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規范性文件的效力等級等同於法律、將國務院規范性文件的效力等級等同於行政法規的觀點也是不能成立的。
而要解決司法機關規范性文件的亂象,最可行的方法莫過於從憲法解釋入手,將這些文件直接納入現有法律體系的范疇。
當然,要將上述推論和方案真正付諸法律實踐還有待於法律予以明確規定。
5. 中國的行政法規和中央軍事委員會指定的軍事法規哪個法律效力高
行政法規是由國務院制定的,通過後由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這些法規也具有全國通用性,是對法律的補充,在成熟的情況下會被補充進法律,其地位僅次於法律。適用於所有人!
而中央軍事委員會制定的軍事法規,只是針對現役軍人而制定的,只對現役軍人起作用!
所以,行政法規法律效力高於中央軍事委員會制定的軍事法規!
6. 行政立法具有普遍約束力,因此全國適用。對嗎
單從這句話來講不嚴密,是不對的。
首先,行政立法分很多級,從中央國務院到地方省市人大都有行政立法權,國務院制定的稱為行政法規,可以通行全國,地方行政機關訂立的是行政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他們的適用范圍與制定機關的行政區劃相同
其次,行政立法具有普遍約束力是指主體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與其適用的區域范圍沒有邏輯上的因果關系
7. 什麼是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以國務院名義發布的法規是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委發布的法規是規章,省及政府發布的法規是規章,行政部門發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不管是對所有人有約束力的,還是只針對部分人有效力的為決定、命令。
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
一、國務院部門規章
國務院部門規章的制定機關是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這類制定機關可以分為國務院組成部門和直屬機構兩大類。
制定部門規章的主體,還因為單行法律的授權規定而出現。國務院的直屬事業單位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可以行使部門規章制定權。
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部門規章是執行性或者補充性的行政規范,而不是自主性的行政規范。
超越一個國務院部門規章制定許可權的,可以提請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或者由國務院有關部門聯合制定規章。部門規章應當由部門的部務會議或者委員會會議決定。本部門首長簽署命令予以公布。及時在國務院公報或者部門公報和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登。在部門公報或者國務院公報上刊登的規章文本為標准文本。原則上,規章應當在公布之日起30日後施行,部門規章應當在公布後30日內報國務院備案。規章解釋權屬於規章制定機關。
地方政府規章應當同時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應當同時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人民政府備案。
國務院有權改變或者撤銷不適當的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本級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適當的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有權改變或者撤銷下一級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適當的規章。
二、地方政府規章
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主體分為兩類。第一是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第二是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是指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的市,以及經過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地方政府規章制定許可權:(1)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2)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地方政府規章應當經過政府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決定。首長簽署命令予以公布。本級人民政府公布和本行政區域范圍內發行的報紙應當及時刊登,在地方人民政府公報上刊登的規章文本為標准文本。
三、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沒有名稱,通常稱為「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所謂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是指行政機關針對不特定對象發布的能反復適用的行政規范性文件。
制定發布行政決定、命令的機構,可以是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各級人民政府有權以發布決定、命令的形式行使其各種職權。國務院除了制定行政法規以外,還發布一些規范性文件。國務院各部委和地方一定級別的政府在制定規章以外,還可以制定規章以外的規范性文件。規章制定主體以下的行政機關,也可以制定規范性文件。以上三種文件,統稱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各工作部門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下級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命令。
8. 哪個國家機關出台的規定具有法律約束力
在我國,國家行政機關制定和頒布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叫法規或規章。國務院有權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委(比如說發改委、教育部、工商總局等)有權制定規章,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有權制定地方性規章;在地方,只有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當然這些機關所制定的法規規章必須不與上位法沖突,不能違反法律法規的內容,否則無效。
9. 什麼叫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 是國家有關行政管理活動的各種法規的總
稱。有廣狹兩義:①廣義的行政法規內容包括調整國
家行政機關活動的一切方面,它既包括國家權力機關根
據憲法制定的關於國家行政管理的各種法律、法令,也包
括國家行政機關根據憲法、法律、法令,在其職權范圍內
制定的關於國家行政管理的各種法規。②狹義的行政法
規指國家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活動過程中,在自己的職
權范圍內,按照法定程序發布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我國
1982年憲法將行政法規的含義限於國務院制定發布的具
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因此,在我國法制中,行政法
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而制定的法
規的總稱。其內容相當廣泛,涉及國務院領導和管理的經
濟工作和城鄉建設、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計劃生
育、民政、公安、司法行政、監察、對外事務、國防建設、民
族事務、華僑事務、行政區劃、勞動人事以及各級行政機
關內部管理等各個方面的行政工作。行政法規的名稱有
條例、規定、辦法等。行政法規的制定和發布,有國務院制
定並發布和國務院批准、由國務院主管部門發布兩種方
式。行政法規是我國社會主義法的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是根據憲法、法律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
會的有關授權決定製定的,又是制定國家行政機關規章
的依據。其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高於地方性法規和規
章。它是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具體化、條文化,體現了人
民的意志和利益,是我國各項行政工作的准則和規范。
行政法規具有以下特徵:(一)所規范的內容是國家
單方面意志的表示,而不以相對一方是否同意為先決條
件。(二)具有強制性。在全國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全國一
切地區和一切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都應當執行,全
國所有公民都應當遵守;由國家行政強制力保證其實施,
違反了它,就要受到行政處分或處罰;司法機關審理案
件,也要以行政法規為重要依據。(三)種類繁多,內容復
雜,數量大,范圍廣,並且不斷變化。但其內容必須是針對
某一類抽象的事件,而不是某個具體的事件和具體問題;
在形式上必須有比較正規的法規條文形式和結構;在時
效上有相對的穩定性;制定必須經過法定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