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反教育行政法規的案例分析
A. 教育法學案例分析:學校出租場地 學生被車撞死案
本案涉及的法律關系主體有學校,客車司機,學生及其家長
根據《中小學校園環境管理暫行規定》、《義務教育法》第16條、《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6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7條的相關規定,本案小學將學校的一塊場地租給運輸公司屬於侵佔學校場地的行為,也是使學生的人身安全處於危險之中的行為。
學校的場地是學生進行游戲和體育活動的重要場所,學校必須保證這一場所的安全。校領導將學校的一塊場地出租用作停車場,違反了有關的法律、法規,是存在過錯的。《義務教育法》第16條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剋扣、挪用教育經費,不得擾亂教學秩序,不得侵佔、破壞學校的場地、房屋和設備。禁止侮辱、毆打教師,禁止體罰學生。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義務教育實施的活動。對違反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根據不同情況,分別給予行政處分、行政處罰;造成損失的,責令賠償損失;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在本案中,小學的校長擅自出租學校場地,妨礙了義務教育的實施,造成學生被汽車撞死的事故,校長應當負責任。該校長在主觀上雖然存在過失,但並不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這次事故的發生,對學校校長來說,完全是出乎意外的,校長應當承擔的是工作上有過錯的責任,應給予適當的行政處分。同時,學校要承擔對學生的賠償責任。
本案中的汽車司機及其單位與該小學簽訂合同時,特別註明了「要注意安全」的要求。根據我國的有關交通安全管理法規,汽車司機在校園倒車時,本應安排專人在車後引導,其本人也應該注意觀察,而司機輕信車後無人,出於疏忽,造成撞死學生王某的後果。司機對此應負全部責任。根據《刑法》、《民法通則》等有關規定,應由司法機關對司機立案追究其刑事責任,同時應由肇事者單位給予死者家屬一定的賠償。
由於學校與運輸公司對事故的發生均有過錯,應承擔共同侵權的賠償責任。根據《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第119條規定:「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撫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用。」因此,應判令學校與運輸公司共同賠償王某死亡的損失。
B. 教育法規的案例分析
1)有違法行為。
(2)違反了《義務教育法》第11條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第9條、第28條等規定。
(3)李某及個體戶。
C. 教育部曝光8起違反教師准則的案例,你如何評價這些老師的行為
近日,教育部曝光八起反教師准則的案例,其中這些案例中存在歧視學生、性騷擾女學生、教育方式不當、課外培訓補習,誘導學生有償參加補習、體罰學生等違反教師准則的行為。教師本是傳道授業解惑的神聖職業,但這些有悖師德的案件頻出,使得家長和社會對學生教育更加重視,對於這些老師的行為,個人評價如下:
一、是道德要求不夠作為教師,教書育人是第一天職,對待學生也應該公平公正,同時也應該尊重學生,選擇正確的方式教育學生,時刻注意自己為人師表的身份,要對自己有超常人的道德要求,這樣才能為學生樹立良好道德榜樣。
國家和社會越來越重視教師的待遇,給予教師工作更多的尊重與理解,但也應該嚴格把控職業教師的道德素質,學生有行為准則,那相對應老師也應該有其規范的行為准則,知道這樣才能夠放心的讓孩子在學校接受教育。
D. 教育法規案例分析
:在此案例中,陳老師面對課堂突發事件應冷靜處理,調查了解情況,以正面教育為主,講清道理,使學生知錯改錯,而不能憑一時沖動體罰學生。我國《
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二十一條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
人格尊嚴
,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陳老師打了何某兩個耳光致使其
左耳
失聰
的行為,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有關規定侵犯了學生的身體健康權,屬於體罰學生的行為。所以,陳老師的行為是一種違法行為,學校應承擔賠償責任。並可以對陳老師的過錯進行求償(或叫追償)。同時,陳老師的行為違反了《教師法》的相關規定,按照《教師法》第三十七條的規定,可以對陳老師作出行政處分,用以教育陳老師本人或全體教師。
呼籲全社會,特別教職員工應當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的尊重:(一)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的尊重。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全社會都負有尊重、不侵犯的義務。作為一種職業道德,教職員應當主動地保護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的尊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關心愛護、平等對待未成年學生;2.尊重未成年人學生的
名譽權
、
肖像權
、
榮譽權
等人格權利;3.尊重未成年學生的名譽權;4.尊重品行有缺陷的未成年學生的人格。(二)禁止體罰、變相體罰未成年人或者侮辱人格的行為。未成年人兒童、學生正處於
成長階段
,對他們應給予愛護,保證未成年學生健康成長。對未成年人進行體罰,會使他們的身心健康受到損害,有時甚至嚴重傷害。
第一,未成年人保護法是肯定違反的。
第二,
教育法
和教師法也是違反的。體罰學生吧。
第三,如果構成輕傷的話,違反刑法。不構成輕傷的話,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
責任的話,應該從三方面考慮。
1刑事責任。
2
行政責任
。行政處罰有警告,罰款,等。行政處分有降級,開除等。
3
民事責任
。
賠償損失
等。
E. 教育部公開8起違反教師行為准則案例,具體案例是什麼樣的
教育部公開了8起違反教師行為准則的典型案例,在微博上引起熱議,群眾拍手叫好,我們來看看這幾個案例:
第四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永寧中學教師吳某存在教學方式有問題,該教師在上網課時,要求學生用自己的名字登錄並要簽到,而一名學生的網民叫“肖戰糊了”,該教師進行了不當的批評教育方式,有失身份,造成不良影響。
第五個:黃山市歙縣的聰明屋少兒服務中心教師潘某,在調節班級氣氛時,將正在追逐的幼兒直接拎起來又落下去,導致幼兒左右大拇指受到挫傷。
第六個:南京郵電大學的教師張某讓學生去做學生該做的科研教學以外的事情,以畢業來威脅。
第七個:河南大學文學院的教師侯某對女學生進行性騷擾,約學生到辦公室說的是討論問題,實則實施性騷擾行為。
第八:太原師范學院教育學院的教師王某、武某,長期存在不正當關系,違反了倫理道德,有失師德。
F. 違反義務教育法,婚姻法的案例與分析各一個謝謝啦!
違反義務教育法,婚姻法的案例與分析:
一、原本在吉林一所鄉鎮中學讀初一的小弘,剛剛13歲就不得不結束了自己的學生生涯。2003年10月的一天,小弘的母親被學校領導叫去,說是小弘太淘氣,剛上學一個月就在學校打了兩次架。「校長說孩子影響了學校的秩序,不能再留在學校。我哭著求校領導,可最後學校還是沒留他。」
分析
關於吉林某鄉鎮中學小弘的案例,學校一方面沒有依法保護小弘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同時還違反了《義務教育法》第二十七條關於「對違反學校管理制度的學生,學校應當予以批評教育,不得開除」的規定。小弘「太淘氣」、「在學校打了兩次架」,依據法律的規定,學校首先應當批評教育,對學生負有教育的義務,不能簡單地將學生推出校門,更不能隨意開除學生。如果學生屢教不改,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秩序,可按照有關法律規定的程序,將具有《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的嚴重不良行為的適齡少年轉送入專門的學校,繼續接受義務教育,並接受對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
婚姻法案例!因脅迫結婚的,婚姻關系有效嗎???
吳某是獨生子女。吳某的父母一心想等女兒成年後,「招郎上門」,既可以解決吳家缺乏勞動力的困難,又可以「宗祀不絕」。2000年6月,女兒已22歲,雖經人介紹了幾個對象,均因不願到吳家當上門女婿而未成。吳某的父母商量,准備將吳某許配給現年27歲的本村青年孫某,但吳某堅決不同意這門親事。2000年10月,吳某的父母背著女兒,通過託人情和吃喝等手段,打通了婚姻登記機關工作人員朱某的關系,在男女雙方均未到場的情況下,由朱某給辦了結婚登記,發給了結婚證書。接著,吳氏夫婦又暗中積極為女兒購置衣物用品,修繕房屋,准備舉行婚禮。吳某知道緣由,便在家大哭大鬧。她宣稱:「誰去辦的結婚證,誰就和他結婚。」又遭到父母的打罵。她跑到婚姻登記機關向朱某要求收回結婚證,朱某怕問題暴露受到追查,極力給吳某施加壓力,說:「你和孫某已經領了結婚證,就是夫妻了。不管誰來辦理的結婚證都有法律效力。」朱某堅持不能收回結婚證書,並告訴她:「今後關系不好,還可以找我辦離婚嘛。」吳某認為自己爭取婚姻自由的路已經到了盡頭,因此,只有以死來控訴這害人的包辦婚姻。她兩次投河,均被人搭救。
在父母、親友的反復「勸導」下,同年12月,吳某與孫某的婚禮如期舉行。盡管是吳氏夫婦強迫他們倆同住一室,但吳某每晚都是和衣而眠,不讓孫某挨身,孫某為人老實,與吳某同床各枕,也從不與吳某接觸。因而雖已結婚,但從未過失妻生活。孫某想,自己是上門女婿,這寄人籬下的生活既沒有意思,也耽誤了吳某的青春,便於2001年4月主動與吳某商量,背著吳氏夫婦,到婚姻登記機關登記離婚。但在辦理離婚登記時,朱某堅持有村裡開的離婚證明,才能辦理。於是二人又轉向村委會要證明,被村委會主任王某嚴加訓斥:「你們結婚快半年了,不吵不鬧,親親熱熱,還要求離婚,毫無道理。」因而拒絕開離婚證明。吳某與孫某要求離婚之事,被吳氏夫婦發覺。吳氏夫婦除對雙方嚴加指責外,又對孫某以家產相誘惑,要孫某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同意與吳某離婚。吳某見協議離婚無望,便翻山越嶺,跑到縣人民法院起訴,堅決要求解除她與孫某的包辦婚姻。法院受理後,經調查上述情況屬實。經縣法院建議,婚姻登記機關工作人員朱某受到了有關部門的批評和處理。本案經審判委員會討論後,宣告吳某和孫某的婚姻關系無效。
[問題]
(1)法院對本案的處理是否正確?如正確請說明理由。
(2)如不正確,請說明為什麼?
分析
對於本案,吳某與孫某本無結婚合意,兩人結婚純系父母脅迫所致,法院宣告吳某、孫某的婚姻關系無效是正確的。另外,本案在結婚的程序方面也存在明顯的問題,吳氏夫婦在男女雙方均未到場的情況下,買通朱某給辦了結婚登記,發給結婚證書,這顯然是嚴重違反婚姻法的行為。
G. 急!教育法規與政策案例分析(文章)有追加
我國已開始邁向法治的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建立在以德治國和以法治國的雙重基礎之上,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向前推進的過程中,教育事業已被視為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柱。「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也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為了切實保障教育事業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為了確保教育對我國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依法辦教,依法保教,依法治教已成為當前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大特徵。
一、視頻中,小麗的事件反影了學校、教師和家長的什麼責任?
答:在小麗的案例中,我認為家長、老師和學校沒有履行監護職責,需要依法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總則規定: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應當教育和幫助未成年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小麗尚是未成年人,學校應該提供安全的學習環境,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更應該盡到責任。學校,教師和家長要多溝通,不應該相互之間推諉責任,以至於出現學生兩天不到校才發現問題。
(1)學校的責任:學校是實施教育的專門場所,是未成年人作為受教育者參與活動,接受、享用教育的地方,是受教育權實現的重要保障。學校應當關心、愛護學生,對品行有缺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教育、幫助,不得歧視。學校可以對學生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制止有害於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
(2)教師的責任:教師可以對學生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關心、愛護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學校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主要是制止在學校工作和與教育教學工作相關的活動中,對侵犯其所負責教育管理的學生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批評和抵制社會上出現的有害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不良現象。
(3)家長的責任:家長及其他監護人對家庭中的未成年人有監護和教育的義務。教育法第四十九條規定: 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監護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條件。
二、視頻中,童娟的行為觸犯了什麼教育法律問題?
答:《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和學校應當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為:
(一)曠課、夜不歸宿;
(二)攜帶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毆、辱罵他人;
(四)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
(五)偷竊、故意毀壞財物;
(六)參與賭博或者變相賭博;
(七)觀看、收聽色情、淫穢的音像製品、讀物等;
(八)進入法律、法規規定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營業性歌舞廳等場所;
(九)其他嚴重違背社會公德的不良行為。
童娟的行為已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4條第3章是明顯的校園暴力行為。
打架斗毆是指兩人以上互相以傷害對方為目的而實施的暴力行為。
辱罵他人是指以謾罵的方式羞辱對方的行為。
結伙斗毆,尋釁滋事則是更大范圍的故意破壞公共秩序、擾亂社會治安的行為。
上述行為或侵害他人的人身權利,給他人造成身體或心理上傷害,或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給社會管理造成混亂。對有上述行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學校都有責任進行管教,或送工讀學校矯治和接受教育。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治安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第十四條規定年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因不滿十六歲不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尋釁滋事罪和聚眾斗歐罪。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規定:聚眾斗歐的,對首要分子和其它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拘役或管制。對多次聚眾斗歐,聚眾斗歐人數多,規模大,社會影響惡劣的,在公共場所或交通要道聚眾斗歐,造成社會嚴重混亂的,持械聚眾斗歐的,對首要分子和其它積極參加者,以聚眾斗歐罪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學生不良行為,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已有界定,對其深入研究的解決現實問題,任重道遠。但只要中學生認真學法、守法,正確劃分不良行為與違法犯罪的界限,認真學習,就會成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近幾年來,暴力事件在校園里時常發生,不管是小學還是高中、大學,校園暴力事件是越來越嚴重。像童娟那樣,因為缺乏家庭關愛而實施暴力行為的現象也越來越多。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章司法保護第五十四條規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應當依法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第五十五條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案件,應當照顧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並根據需要設立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專人辦理。
H. 曝光8起違反教師職業行為十項准則典型案例,教師們是否該引以為戒
教師是一項清貧但神聖的職業,如果你想陞官發財請另走他路,不要玷污了這個職業的聖潔。最近教育部根據規范教師行為的10項法則,嚴肅查處了8件影響力頗大的教師違規事件,也給全國教育工作者敲響了警鍾。教育部一再發文強調在編在崗教師不能在校外開設輔導機構或到校外輔導機構進行有償培訓,但仍有很多人在以身試法。河北石家莊第十二中學的教師劉某顯然違反了這條規定,他居然在校外辦起了輔導班,被查處後,他被處於扣除一年的績效獎金,取消兩年的評優資格,給予行政警告,並在全校大會上作出檢討。劉某可以說是唯利是圖之輩,在課外教學自然分散在校內的工作經歷,自然影響課堂上的教學效果,他沒有為自己的行為丟掉了工作應該感到慶幸。
最卑鄙下流的是河南大學文學院的一位教師,居然把女學生叫到辦公室進行性騷擾,其行為極其惡劣,嚴重敗壞教師的名譽名聲,該校只是撤銷了其教師資格,並沒有將其開除,我認為對他的處罰還是比較輕的,這種人必須清除出教師隊伍。這名教師很可能已經觸犯了刑法,處理他的應該是公安機關!身為教師必須為人師表,最起碼道德上要沒有污點!太原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的兩名教師,一個是單身女青年,一個是已有家室的男教師,二人居然光明正大的成雙入對,鬧得滿城風雨,嚴重敗壞了該校的教育教學風氣,目前此二人已經被該校停止了教學崗位工作。
I. 教育部公開8起教師違規典型案例,分別有哪些類型的事件
7月27日,教育部公開曝光了8起違反教師職業行為十項准則最典型的問題,其相關問題包括體罰學生、虐待學生、猥褻學生、性侵學生、受賄、學術不端、體罰幼兒等其他問題。對於這些違規行為的教師,教育部的有關負責人表示,將依據相關的法律進行依法撤銷或吊銷教師資格等其他的一些處罰。
J. 教育政策與法規案例分析
1.不合法,侵犯了學生的隱私權。
2.
1、學校執行教育方針。鄧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學校該如何落實三個「面向」的教育方針?這就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即通過科學的教育方法,充分發掘受教育者的天賦條件,提高受教育者的各種素質水平,從而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協調的發展。一般認為,素質教育中的素質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科學文化素質,專業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五個方面。然而,目前,許多學校說一套,做一套,並未真正領會和全面貫徹這一教育方針,其教育往往只注重智育即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教育,而忽視其他素質的培養,特別是偏廢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課的基礎教育。雖然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又增加了介紹憲法,刑法,民法等法律常識的課程,但在具體的執行中,許多學校卻不以為然,還是將其視為「副課」,不但沒有專門的授課教師,而且其佔有的課時還往往被挪作它用,成為語文,數學,外語等主課爭相擠占的時間。這樣的結果導致一些青少年對法律,道德這些行為規范缺乏正確的理解和認識,未能樹立起正確的全面的法律觀和道德觀。可見,青少年對法律認知的混沌狀態和思想品德的懵懂,幼稚狀態,使得對他們加強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顯得相當迫切,這要求有關學校必須全面,認真落實三個「面向」的教育方針,努力推行素質教育,重視法制課和思想品德課的教育。
2、教師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學校老師一般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但確有一些老師欠缺較好的法律意識,他們在教育,管理學生時,只顧一味嚴厲,而不顧及學生感受,方法簡單,行為粗暴,嚴重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可否認,我們絕大部分老師已盡到了關心愛護,教育學生的職責,但也不能忽視,仍有少數老師固守古代那種家長式的野蠻教育方式,他們以成績論英雄,歧視「差等生」,「劣等生」,教師的這種行為導致的後果是相當嚴重的。一方面,它使後進生感受不到做人的尊嚴,體會不到集體的溫暖,從而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最終滑入犯罪。 隨著人類物質文明程度的日益發達,人們相互間交往的手段和傳媒也愈加現代化,世界經濟全球化「地球村」拉近了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距離,但人們不能比以往更加珍惜和保留只屬於自己內心世界安寧和相對隔離紛繁世界的寧靜居所環境。世界各國對隱私權的保護越來越重視,各國法律保護隱私權的規定也朝統一化方向發展。我國隱私權法律保護問題日趨凸現,在民法領域里構建隱私權保護制度具有十分必要的現實性和迫切性。
總之,學生的學業成績屬於個人隱私,應當受到尊重和保護,由於學生的學業成績是家長和教師知情的一種特殊的個人隱私,且學生的法律意識淡薄,自我保護能力差,同時在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法律關系中,學生處於弱者地位,學生學業成績的隱私權很容易被侵犯,如果教師採取張榜排隊等方式侵犯學生的學業成績隱私權,不僅傷害了學生自尊心和人格尊嚴,而且對被害者心靈的傷害會影響一生,為此,一方面,教師要增強守法意識,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避免侵犯學生學業成績隱私權的違法行為發生,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學生也要知法懂法,增強維權意識,學會運用申訴等法律救濟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以敦促學校教師充分認識和尊重學生學業成績的隱私權,自覺履行其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