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1982年民事訴訟法

1982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時間: 2022-05-03 04:09:58

⑴ 按當年民訴法是

1982年3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下稱「試行法」)由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並於當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部先於民法制定和頒行的重要程序法,不但及時為我國的民事審判實踐提供了法律依據,也使得程序法的獨立價值得以充分彰顯。是什麼因素、是哪些人促成了這一重要的立法進程?本報記者采訪了當年的民事訴訟法起草小組成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江偉教授。 工作在「立法的春天」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那以後的一段時期,真可以說是我國『立法的春天』!」江偉教授深情地回憶道。 「1979年,刑法、刑事訴訟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等7部重要法律就得到了通過和實施。不久,民法和民事訴訟法的立法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 1979年9月,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成立了兩個法律起草小組:民法起草小組和民事訴訟法起草小組。與刑法等法律不同,民事訴訟法的起草工作此前根本沒有啟動過,當時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只能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審判民事案件程序制度的若干規定》這樣一個工作性文件,由此可見起草工作的難度,但起草小組的成員們並沒有在困難面前退卻。 這是一支精乾和團結的隊伍,起草工作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主持,小組採取「三結合」的方式組成:一是高克林(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甘重斗、李博人、徐平4名小組領導成員;二是來自北京、天津、遼寧、上海等地的司法實務部門的5名成員;三是來自各個高校的5位學者,他們是:中央政法幹部學校的柴發邦、中國政法大學的楊榮新、北京大學的劉家興、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程延齡,以及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江偉。從1979年9月小組成立一直到1982年3月「試行法」通過,小組成員們在一起工作了兩年多的時間。 談到「試行法」的起草過程,江偉一再提起起草小組內部良好的氛圍和合作關系:小組成員們的直抒見解和真誠討論、小組領導對大家的信任和大力支持———這正是起草工作能走過大量的分歧和爭論,最終「功德圓滿」的重要原因。 就是在這種良好的工作氛圍內,起草小組的成員們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精雕細琢地研究著「試行法」的每個條文,甚至文字表述方面也精益求精,終於拿出了一個相對成熟的民訴法草案。 采訪中,江偉教授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已經微微泛黃的「試行法」第四稿文本給記者看。「僅僅針對這個第四稿的修改意見,我們當時就整理出了幾大本來。」 程序法可以先行頒布嗎 民訴法的起草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幾乎使起草小組終止了工作———由於立法條件尚不成熟等原因,一同成立的民法起草小組於1980年被撤銷了。 民法的制訂工作被暫時擱置起來,民訴法的起草工作還能繼續進行嗎?在實體法尚未制訂和頒行的情況下,可以先行制訂和頒行民訴法嗎?這個問題頓時在起草小組內外引起了討論。 當時,在我國的法學界和司法實務界,普遍存在著一種濃厚的「兩輕兩重」的思想傾向:一個是「重刑輕民」的傾向,一個是「重實體輕程序」的傾向。從一定意義上說,在刑事立法迅速制定和頒布後,民事立法的工作才啟動,以及在民法起草工作暫停後要不要繼續起草民事訴訟法的疑問,也是受到了「兩輕兩重」意識的影響。因此,民事立法要不要迅速跟上,民事訴訟法的起草工作能不能繼續進行下去,這也關繫到「兩輕兩重」的思想傾向能否得到有效糾正的問題。 關鍵時刻,「學者成員」們站了出來,為民訴法起草工作的繼續進行提出了堅實的理論根據,他們認為: 第一,民訴法與民法的確非常密切,不可分離,但兩者並不能等同,民訴法有其自身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第二,當時雖然沒有一部統一的民法典,但實體法意義上的民事法規還是大量存在的,人民法院適用這些實體法規,就必須按照程序法的規定進行; 第三,從國際立法經驗來看,民法和民訴法的頒布順序並沒有一定之規,兩法有同時公布的,有先頒布民法後頒布民訴法的,也有先頒布民訴法而後頒布民法的(如匈牙利)。可見,民法和民訴法頒布的先後順序如何,應取決於本國的具體國情。 為了充分論證民訴法先於民法頒布的合理性與可行性,江偉、劉家興還合寫並發表了《論民事訴訟法先於民法頒行》一文。最終,學者們的意見得到了小組領導的採納,民訴法的起草工作也得以繼續和順利完成。 正是由於起草小組當年的「堅持」,有效保障和促進了民訴法的立法進程,此後,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立法和修訂工作一直較為順利: 1982年3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由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自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1991年4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下稱「正式法」)由七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通過並於當日正式施行。 2007年10月28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由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有了我們這些『堅持』的人,民訴法的起草工作得以繼續和順利完成,同時,在那時『重實體輕程序』的氛圍中,民事訴訟法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也慢慢在法學領域立住了足。」江偉不無感慨地說。 「16字方針」以法律語言寫入民訴法 「總的來說,『試行法』起草和通過的過程還是順利的,但在一些問題上還是出現了激烈的爭論。」談到當時爭論的焦點問題,江偉首先回想起的是「16字方針」問題。 「16字方針」,即「依靠群眾,調查研究,就地解決,調解為主」,它是中國以往民事審判工作的指導方針,也是馬錫五審判方式的核心。

⑵ 民事訴訟法 全文下載

民事訴訟法歷史修改版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12年8月31日修正版)
中華人內民共和國民事訴容訟法(2007年10月28日修正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於1991年4月9日生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於1982年10月1日生效)
http://www.lawxp.com/statute/s1692514.html

⑶ 1982年前有訴訟法嗎

我國第一部刑事訴訟法是1979年制定的,第一部民事訴訟法是1982年制定的,第一部行政訴訟法是1989年制定的。因此,1982年已經有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

⑷ 建國以來第一部民事訴訟法似是什麼時候

我國民事訴訟法主要適用於民事訴訟,是為了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正確適用法律,及回時審理民事案件,確答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國家、集體和個人的權益,同時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的一項法律法規。1982年3月8日,第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決定自1982年10月1日試行。這是新中國的第一部民事訴訟法。

⑸ 民事訴訟被告主體可否申請變更

在民事審判的實踐中,經常發生原告起訴的被告不是對訴訟請求承擔責任的人,而被告要求法院變更、追加當事人的問題(比如說民工追討工資案件,原告應起訴公司,卻錯將工頭作為被告,被告答辯要求法院追加公司或變更公司為被告)。對此問題實踐中有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是不同意被告變更、追加當事人,以當事人不適格,簡單的以裁定駁回或判決駁回結案,讓原告另行起訴;第二種意見是同意被告變更、追加當事人,便利當事人訴訟;第三種意見是通過審判人員行使釋明權,讓原告同意變更、追加被告,繼續訴訟。 第一種意見認為:1982年《民事訴訟法(試行)》第九十條的規定:「起訴或者應訴的人不符合當事人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符合條件的當事人參加訴訟,更換不符合條件的當事人。」已經廢除,不能適用。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沒有規定更換當事人,所以不能同意被告變更、追加當事人。其具體理由是:一、當事人的更換有悖於「無訴即無審判」的訴訟原理。二、同意更換當事人是對原告的偏袒,容易造成原告的濫訴。三、更換當事人不利法院公正審判。同意被告變更、追加當事人,違背民事訴訟法「無訴即無審判」的訴訟原理,有違法官居中裁判的司法理念,職權主義色彩太濃,。 第二種意見認為:法院應該同意更換當事人,其理由是在民事訴訟中,法院並不是完全不作任何調查,只管坐堂問案的「中立者」。在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下,法官對當事人是否適格,在對方當事人提出抗辯時,法官有權變更當事人。法律上的依據有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7條規定「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規定,通知其參加;當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追加。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申請,應當進行審查,申請無理的,裁定駁回;申請有理的,書面通知被追加的當事人參加訴訟。」 第三種意見認為:第一種意見不同意被告在答辯中申請更換當事人,僅以當事人不適格為由,裁定駁回或判決駁回,不符合民事訴訟法的「兩便原則」,不利於民事訴訟制度作用的發揮,增加了當事人的訴訟成本,給當事人訴訟帶來不便,與司法為民的方針背道而馳。第二種意見雖有合理之處,但是在司法實踐中遇到難題,筆者在辦理一起雇員損害賠償糾紛再審案時,原審原告以法院追加被告未經其同意為由提起再審,原審依據被告某單位的申請追加實際車主為被告,實體處理沒有問題,可實際車主沒有履行能力,原審原告堅持要求再審改判,法院再審改判:駁回其訴訟請求,原審原告還沒有意見,原來原審原告准備以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起訴另一方的車主。法院依職權變更當事人本身也於法無據,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沒有處理好當事人意志的關系,強調法院審查,忽視原告的意志,造成實踐的尷尬。探尋刪除《民事訴訟法(試行)》第九十條的理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培訓班編寫的《民事訴訟法講座》,當時最高法院的民一庭庭長唐得華解釋是「因為實踐證明,更換當事人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更換與否,應由當事人自己決定,不應由法院依職權更換,這才符合民事訴訟的基本特徵。」所以贊成或反對變更當事人都不正確,應當在當事人提出變更或追加申請後,由審判人員向原告行使釋明權,徵求原告是否同意變更、追加被告,原告同意的,變更、追加被告後,繼續訴訟。原告不同意的,則裁定駁回起訴。充分尊重當事人的處分權。法律上的依據是《法官行為規范》第四十六條(三)項規定:「追加、變更當事人的,寫明追加、變更當事人的時間、理由等情況。」筆者同意第三種意見。 結論:民事訴訟的被告可以申請變更、追加當事人,但是應徵求原告的意見,原告同意的,變更、追加被告後,繼續訴訟;原告不同意的,則裁定駁回起訴。

⑹ 新民事訴訟法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歷史版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12年8月31日修正版版)
中華權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07年10月28日修正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於1991年4月9日生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於1982年10月1日生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12年8月31日修正版)為最新版本,於2012年08月31日發布,2013年01月01日生效;

全部版本內容:http://www.lawxp.com/statute/s1692514.html

⑺ 民訴法都在哪年做過修改

1982年,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版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權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作出《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2012年8月,民訴法第二次修改的草案通過全國人大三審,民訴法再次修改。

⑻ 1982頒布法律有哪些

國家法律法規:
1. 勞動人事部、中華全國總工會關於印發哈爾濱市《認真做好退休退職職工管理服務工作,充分發揮他們在四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的通知【1982-12-30】

2.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若干規定的決議【1982-12-10】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1982-12-10】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修正本)【1982-12-10】

5.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的若干規定的決議【1982-12-10】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1982-12-10】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1982-12-04】

8.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議【1982-12-04】

9.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試行)【1982-11-19】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1982-11-19】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收費辦法【1982-09-15】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1982-08-23】

13.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為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做好准備工作的通知[失效]【1982-03-16】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失效]【1982-03-08】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企業所得稅法施行細則[失效]【1982-02-21】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口岸衛生監督辦法【1982-02-04】

⑼ 民事訴訟法歷史修改記錄 從82年立法開始都修改過幾次,分別都修改過什麼內容

民事訴訟法變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失效][19820308]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19910409]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2007)[20071028]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07修正)[20071028]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已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正案決定,此決定將於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9)1982年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強制執行的新規定和不足,供大家探討。

1.申請執行管轄法院的增加

第二百零七條改為第二百零一條,第一款修改為:「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或者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根據上述新規定,當事人可根據被執行人的財產情況或其他有利於申請執行的情況,有選擇的向某管轄法院申請執行,這既避免了法院之間委託執行的時間和財力的浪費,又有利與申請人根據其或被申請人不同的實際情況而向不同的法院申請執行。

2.向上級人民法院申請上移執行

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零三條:「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請執行書之日起超過六個月未執行的,申請執行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可以責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內執行,也可以決定由本院執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執行。

根據原相關規定,法院承辦執行案件的時間為6個月,滿6個月後,未執行的法院一般會以被申請人無財產可供執行為由裁定終止執行,這嚴重影響了申請人的權利。新規定的出台使得申請人如認為承辦法院超過6個月還是未執行的,可直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避免了承辦法院的地方保護主義或不盡職的執行行為。

3.申請執行期間的延長

第二百一十九條改為第二百一十五條,修改為:「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二年。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

「前款規定的期間,從法律文書規定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規定分期履行的,從規定的每次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未規定履行期間的,從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計算。」

原規定申請執行的期間根據雙方主體是否為個人而分別規定為12個月和6個月。這樣的區別對待也是無實際根據的。筆者曾代理過一些申請執行或恢復執行案件,好多案件因原規

五一長假除了旅遊 還能做什麼? 輔導補習 美容養顏 家庭家務 加班須知

定的申請執行的期間過短而超過期限,使得原訴訟變得不僅毫無用處而且失去進一步訴訟的可能性。

新規定將申請執行的期間加長為二年,使得判決後,申請人和被申請人有充足的時間協商處理如何履行判決問題,不必因擔心超過申請執行期間而患得患失,這一方面大大減輕了申請人的壓力和限制,同時使得一部分案件可通過雙方協商而解決,可大大減輕法院執行工作量。

4.當被執行不能履行判決的法定義務時的法定舉證責任

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一十七條:「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應當報告當前以及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財產情況。被執行人拒絕報告或者虛假報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對被執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關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

此增加的新規定加重了被申請人「無償還能力」的「舉證責任」,使得對一些被申請人企圖以「要錢沒有,要明一條」的無賴作風逃避強制執行失去了市場。

5.被執行人不履行判決的限制辦法

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三十一條:「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對其採取或者通知有關單位協助採取限制出境,在徵信系統記錄、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信息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措施。」

此新規定將原先一些法院定期在報紙上公告一些拒不履行判決的單位和個人的做法予以了法律化,特別是對其採取或者通知有關單位協助採取限制出境的辦法使得一些企圖卷寬款外逃的被執行人只能「望洋興嘆」,徵信系統記錄也給企圖逃避執行的人很大的警示!

(1)法院受理後6個月不採取執行措施的,你可以向上一級法院申請提級執行。 依據是:《民事訴訟法》第203條:「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請執行書之日起超過六個月未執行的,申請執行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可以責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內執行,也可以決定由本院執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執行。」 (2)在沒有到6個月之前:只能是多催問一下法官,也可以找法院院長反映。

2、關於逾期不執行的利息:應是從判決確定的履行期限屆滿之日(如果判決中沒有確定履行期限,應是從判決生效之日),向你支付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2倍稍息。

依據是:《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九條:「 被執行人未按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的,應當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被執行人未按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支付遲延履行金」。

3、關於雙倍罰息:如果你的執行申請中沒有寫上,應當向執行法官申請增加請求。

熱點內容
中國行政與刑事法治世紀展望 發布:2025-02-08 13:44:26 瀏覽:549
駕培機構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8 13:32:17 瀏覽:918
姓名變更條例 發布:2025-02-08 13:31:26 瀏覽:809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法規則 發布:2025-02-08 13:11:43 瀏覽:662
法院解查封 發布:2025-02-08 12:54:48 瀏覽:848
初級經濟法法律關系要素舉例 發布:2025-02-08 12:27:34 瀏覽:618
經濟補償金新勞動法 發布:2025-02-08 12:01:47 瀏覽:184
上海徐匯法院地址 發布:2025-02-08 11:59:39 瀏覽:296
2017勞動法辭職違約金 發布:2025-02-08 11:42:14 瀏覽:347
重慶電動車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08 11:25:45 瀏覽: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