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淺論行政訴訟法為什麼存在

淺論行政訴訟法為什麼存在

發布時間: 2022-05-03 21:12:27

㈠ 行政訴訟法案中為什麼會存在處分原則但是為什麼又會規定原告撤訴需要經法院裁定

  1. 處分原則來,是意源思自治原則的體現,指對當事人所擁有的程序或實體權力,可以依法處分!

  2. 前面說到,處分原則也是有前提的,一方面其必須是合法,不能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是為了防止當事人亂訴,浪費司法資源!

  3. 我國不是堅持自由心證主義,這個方面法律界存在一些爭議!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之間的關系

行政法是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訴訟法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行政訴訟法是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訴訟參加人(原告、被告、代理人等)進行訴訟活動必須遵守的准則。

行政訴訟法與行政實體法行政訴訟法是規范行政訴訟行為,調整行政訴訟關系的程序法,它規定法院、訴訟當事及其他參與人在訴訟活動中的程序性權利和義務,因此,是有關程序規范的總和。而行政實體法是規定行政機關及相對一方實體權利義務的法律規范。

所以,二才規定的內容及范圍是不同的。但是,行政訴訟法與行政實體法也有一定的聯系。行政訴訟法是保證實體法得到正確實施的重要手段。

(2)淺論行政訴訟法為什麼存在擴展閱讀:

行政法與刑法民法一樣,是現代法律體系中的三大基本法律部門之一,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行政法的作用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維護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要求行政機關履行發展經濟、穩定社會、保護環境、控制人口、加強治安等各項職責。

2、監督

由於行政權力客觀上存在易腐性、擴張性以及與個人權利的不對等性,因而必須對其加以監督和制約。在各類監督方式中,最有效、最直接的監督就是行政法監督。

3、保護

行政法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通過賦予行政機關合法許可權並監督其行使,來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各項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的實現。

二是通過賦予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為的監督權(如檢舉權、控告權),行政權行使過程中的參與權(如知情權、要求聽證權),特別是對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提起復議權、訴訟權和要求賠償權,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㈢ 行政訴訟法 作用

1、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

2、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3、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是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而制定的法律。

(3)淺論行政訴訟法為什麼存在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是一種最公正、最有效的監督行政方式

在我國國家機關體系中,行政機關是國家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它依據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體現廣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法律而管理國家和社會,行政職權不同於一般的權力,它具有強制性和優先性。

所謂強制性是指行政權力以國家強制力為保障,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增進社會福利,保障公民生命、財產和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同時,行政權力具有優先權,是指行政權力與其他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的權利在同一領域或同一范圍內相遇時,行政權具有優先行使和實現的效力。

又由於行政權力事關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又具有自我擴張性,造成該權力極易濫用,導致腐敗。為了防止行政權力的濫用,促進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照法律正確行使其職權,就有必要對之進行監督,以保證廣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能夠得到正確的反映和真正的實現。

在我國,監督行政的主體比較廣泛,包括政黨、權力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以及社會組織和人民群眾等。它們都對行政機關工作目標的實現起到了監督保證作用,其中作為審判機關的人民法院以其解決行政爭議的行政訴訟方式對行政的監督最為公正、有效。

防止權力濫用和防止腐敗的最好辦法是以權力制約權力,這已成為一條公理。行政訴訟正是人民法院運用國家審判權來監督行政權的行使的。

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認為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自己的合法權益時,依法向人民法院請求司法保護,並由人民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和裁判的一種訴訟活動。

我國《行政訴訟法》第三條規定:「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國家和人民把審判權賦予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可以保證法律得到統一和正確的實施。

正是由於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地運用司法審查權對行政權的行使進行的監督決定了行政訴訟是最公正、最有效的監督行政方式。

㈣ 《行政訴訟法》歷史意義

1988年3月,一位勇敢的浙江農民包鄭照因不服蒼南縣政府強行拆除其樓房的處罰決定,成了共和國歷史上第一個將縣政府推上被告席的農民。無數新聞傳媒為之沸騰了,無數中國人為之深深震驚了,富於歷史巧合的是,就在農民包鄭照作出這一頗具悲壯色彩的人生抗爭後不久,在共和國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行政訴訟法》,在1989年4月4日召開的七屆全國人大第2次會議上破土而出。在中國歷史上,《行政訴訟法》破天荒地全面確立了「民告官」制度,這對數千年來信奉「民不可以告官」的中國人所帶來的心理沖擊和思想震動,用石破天驚來形容亦不為過,隨之,無數遭受行政權不法侵害的中國普通百姓,紛紛將行政機關告上了法庭。據統計:《行政訴訟法》出台前的1983年至1989年3月,全國各級法院受理的行政訴訟案僅為18萬多件,而從1989年4月《行政訴訟法》頒布後至1990年10月,僅僅一年半時間,全國各級法院受理的一審行政訴訟案就已達到17萬多件。1998年與1989年相比,受理的行政訴訟案更是猛增了10倍!《行政訴訟法》的出台,也從根本上改造了行政機關的思維定勢,一向說一不二的行政機關開始意識到:普通百姓不再是可以隨意捏來捏去的橡皮泥。從此以後,諸多的行政機關開始小心翼翼地在法制的軌道上執法,以避免被推上法庭的危險。也正是從《行政訴訟法》開始,監督權力、保護人權的現代民主法治思想成了行政立法的重要准則,此後,《行政訴訟法》、《行政監察法》、《行政復議法》等重要法律紛紛問世,這些「控權」行政法,不僅是現代法制的經典標志,也閃爍著共和國民主法治建設最為耀眼的星光。
行政訴訟既是民主政治的產物,也是民主政治的內容。首先,民主意味著政府由人民代表機關產生,服從人民代表機關制定的法律,政府行為如違反法律的規定,必須受到追究。追究的主體除了人民代表機關外,還必須有專門的常設的機關,這主要就是法院(行政法院或普通法院)。其次,民主意味著政府權力接受監督和制約,沒有監督和制約的權力必然變成專制的權力。而民主監督、制約機制的基礎環節是人民,但人民必須通過享有國家權力的專門機關並遵循適當的法律程序實現監督和制約(權力必須以權力制約,監督必須有序和規范地進行、否則,人民的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等都不能發揮實際的制約、監督效用)。此外,民主,特別是現代民主,還意味著保護少數,意味著對受到政府違法行為侵犯的相對人的制度化救濟。民主的重要形式雖然是少數服從多數,但並不等於多數專制,多數壓制少數。少數人的利益必須通過適當的法律途徑予以保護,特別是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政府違法行為侵犯後,法律必須為之提供相應的救濟途徑。因為政府侵犯相對人的權益並不會使它失去大多數人對它的信任,導致代表機關的罷免等政治程序。為了保護政府行為侵犯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通過法律設置制度化的救濟機制顯然是必要的。沒有這種救濟機制的民主是不完善的民主,是不能完全真正反映全體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民主。

㈤ 如何完善行政訴訟法

第一,修正行政訴訟法之理念。行政訴訟法應充分體現人權保障理念,將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作為行政訴訟的主要目的更為適宜,以最低限度地保證行政訴訟定糾止紛作用的發揮。現行行政訴訟法在程序保障和操作上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一是對相對人合法權益的保護范圍過窄,僅限於人身權和財產權的保護。二是對原告資格規定過於嚴格,一般只限於具體行政行為直接指向的相對人,不包括與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人。三是對相對人的訴權保護不夠,存在一系列的限制條件。行政訴訟法的修改,應將公民一方擁有的訴權,特別是針對國家行政機關的訴權解釋為基本人權,把保護人權作為主要訴訟目的,從法治角度強調訴訟權是人權的有機組成部分,並從程序上為保護人權提供一切便利條件和制度保障,從而使行政訴訟真正成為保障人權和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屏障。

第二,拓寬對行政相對人的救濟渠道。一是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二是延長原告起訴期限。

第三,完善行政審判方式。一是引入調解機制。確立被訴行政行為「違法推定」原則,即起訴停止執行具體行政行為。

第四,全面確立司法最終救濟原則。

第五,建立公益訴訟等特別程序。

第六,改善行政審判環境。行政訴訟主體的特殊性決定了司法改革的突破口應該在行政訴訟制度領域,因為,行政訴訟制度,最急需獨立審判,同時也最容易形成獨立審判的格局。而且,我國憲法和組織法留了一個空白,就是法院可以設立特別法院,像軍事法院、海事法院、運輸法院等特別的法院系統。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國外的經驗可循,歐洲大陸許多國家都設有行政法院。當然,在目前情況下,如果設立獨立的行政法院有較大障礙的話,至少應該明確規定以一級政府為被告的行政案件都應當提級審判。

㈥ 行政訴訟法的目的

對於行政訴訟法的目的,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內爭議,容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另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一條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㈦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關系

1、定義不同

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訴訟法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

2、用途不同

行政法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某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行政訴訟法規定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規范和行政訴訟參加人行使權利、承擔義務的各種法律規范,是現代國家據以建立行政訴訟制度的法律依據。

3、性質不同

行政訴訟法是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訴訟參加人(原告、被告、代理人等)進行訴訟活動必須遵守的准則。

行政法是規定國家行政主體的組織、職權、行使職權的方式、程序以及對行使行政職權的法制監督,調整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系統。

(7)淺論行政訴訟法為什麼存在擴展閱讀:

行政法的特徵:

1、行政法尚沒有統一完整的實體行政法典,這是因為行政法涉及的社會領域十分廣泛,內容紛繁豐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難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統一法典。

2、行政法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內容十分豐富:由於現代行政權力的急劇膨脹,其活動領域已不限於外交如國防、治安、稅收等領域,而是擴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3、行政法具有很強的變動性。與其他部門法由於社會生活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作為行政關系調節器的行政法律規范也具有較強的變動性,需要經常進行廢、改、立。

行政訴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

行政訴訟法與行政實體法行政訴訟法是規范行政訴訟行為,調整行政訴訟關系的程序法,它規定法院、訴訟當事及其他參與人在訴訟活動中的程序性權利和義務。

因此,是有關程序規范的總和。而行政實體法是規定行政機關及相對一方實體權利義務的法律規范。所以,才規定的內容及范圍是不同的。但是,行政訴訟法與行政實體法也有一定的聯系。行政訴訟法是保證實體法得到正確實施的重要手段。

㈧ 行政訴訟法的最主要目的是

中國制定行政訴訟法法典的目的明確、具體地規定在第一條中,即: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1. 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

    行政訴訟法頒布之前,我國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主要適用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由於行政案件不同於民事案件,行政案件是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之間的爭議,而民事案件是公民、法人之間的爭議,兩類爭議的性質有很大差別,完全用解決民事爭議的程序規則去解決行政爭議,必然會影響案件的審理效果,也容易忽視行政訴訟的特點,達不到解決行政爭議的目的。鑒於民事訴訟法有諸多方面不適於解決行政爭議,而行政訴訟本身具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這就要求在民事訴訟法之外設計一套適合於處理行政爭議的訴訟制度。行政訴訟法的制定實施為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地審理行政案件提供了依據。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基本原則和制度,如法院的受案范圍、管轄、證據制度、審理程序、審理方式和期限以及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進行法律監督等內容,對於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發揮了重要作用。

  2. 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行政訴訟法的最主要目的是為遭受行政機關侵害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供救濟途徑,通過訴訟方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隨著現代行政管理活動日趨廣泛和復雜,行政侵權現象時有發生,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害。如何為受害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救濟,是現代法治國家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在眾多的救濟途徑中,行政訴訟可謂最有效的途徑之一。行政訴訟法的許多規定,如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和制度、受案范圍、案件管轄、起訴和受理、賠償訴訟、判決等內容,均充分體現了行政訴訟法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立法宗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行政訴訟法是一部人權保障法,它不僅為公民人身權、財產權遭受損害提供救濟,而且在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對於公民勞動權、受教育權、政治權利和自由也提供了有效的保護和救濟。法院通過撤銷違法具體行政行為、改變顯失公正行政處罰行為、判令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或承擔賠償責任等多種方式為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提供了充分有效的救濟。

  3. 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

    行政訴訟法是司法機關對行放機關實施監督的法。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法院通過審理行政案件,有權撤銷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有權維持合法的具體行政行為。撤銷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不僅意味著對行政行為的否定評價,而且也是防止行政機關再犯同樣錯誤的重要監督方式。維持合法的具體行政行為,其實質是通過司法裁判的形式肯定正確合法的行政行為,並使之具有最終的法律效力。就這一點而言,行政訴訟法對行政機關合法行使職權起到維護支持的作用。

參考資料:http://www.lawtime.cn/faguizt/131.html

㈨ 行政訴訟法有什麼歷史意義

行政訴訟既是民主政治的產物,也是民主政治的內容。首先,民主意味著政府由人民代表機關產生,服從人民代表機關制定的法律,政府行為如違反法律的規定,必須受到追究。追究的主體除了人民代表機關外,還必須有專門的常設的機關,這主要就是法院(行政法院或普通法院)。其次,民主意味著政府權力接受監督和制約,沒有監督和制約的權力必然變成專制的權力。而民主監督、制約機制的基礎環節是人民,但人民必須通過享有國家權力的專門機關並遵循適當的法律程序實現監督和制約(權力必須以權力制約,監督必須有序和規范地進行、否則,人民的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等都不能發揮實際的制約、監督效用)。此外,民主,特別是現代民主,還意味著保護少數,意味著對受到政府違法行為侵犯的相對人的制度化救濟。民主的重要形式雖然是少數服從多數,但並不等於多數專制,多數壓制少數。少數人的利益必須通過適當的法律途徑予以保護,特別是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政府違法行為侵犯後,法律必須為之提供相應的救濟途徑。因為政府侵犯相對人的權益並不會使它失去大多數人對它的信任,導致代表機關的罷免等政治程序。為了保護政府行為侵犯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通過法律設置制度化的救濟機制顯然是必要的。沒有這種救濟機制的民主是不完善的民主,是不能完全真正反映全體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民主。

熱點內容
行政法3大塊 發布:2025-02-08 10:09:47 瀏覽:333
遼寧大學法律碩士排名 發布:2025-02-08 09:38:54 瀏覽:8
應寶市法律援助志願者章程 發布:2025-02-08 09:30:28 瀏覽:259
法治是制度嗎 發布:2025-02-08 09:16:40 瀏覽:55
網約車中的行政法問題 發布:2025-02-08 08:26:50 瀏覽:263
貴州計生條例2017 發布:2025-02-08 08:06:35 瀏覽:8
公司大股東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8 08:02:52 瀏覽:202
遺囑律師咨詢電話 發布:2025-02-08 07:45:20 瀏覽:178
勞工道德風險評估表 發布:2025-02-08 07:38:32 瀏覽:821
人大最高立法權包括 發布:2025-02-08 07:25:34 瀏覽: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