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保護勤工儉學嗎
❶ 暑假工不受法律保護嗎
法律分析:不受。暑假工受法律的保護,但不受勞動法的保護,因為按照勞動法的規定,學生的勤工儉學不屬於勞動法的規定范圍。勞動法禁止用人單位使用童工,但並沒有限制使用暑假工。所以,在已滿16周歲後,暑假是可以被單位招用的。暑期工的定義是年滿16周歲的學生在暑假的時間去參加一些有償工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❷ 勤工儉學屬不屬於童工
勤工儉學屬不屬於童工要根據勞動者年齡來看,十六周歲以下的為童工。法律規定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
《中華人共和國勞動法》第十五條
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文藝、體育和特種工藝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必須遵守國家有關規定,並保障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❸ 實習生受勞動法保護嗎
實習生與用人單位不構成勞動關系,一般不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調整,但是如果發生傷害事故,則受我國相關法律的保護。
我國法律並沒有明文規定實習生工作的性質,只能進行法理推定,勞動關系的產生主體前提,即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都具備法定資質。一般認為實習是學習的一種方式,而不是用以謀生的手段;實習生分為兩種,即:
1、培訓型,學校教學計劃一部分,是積累經驗知識的過程,以學習為目的;
2、勤工儉學型,目的是獲取生活費或學習費,不視為就業,與用人單位不成就勞動關系;實習生可以和實習單位簽訂實習協議,其中可以約定保護實習生權益的條款,實習協議對雙方均具有法律約束力。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四條 【規章制度】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
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
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第十條 【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❹ 大學生打工是否受勞動法保護
大學生勤工來儉學不屬於勞動法調自整的對象.不構成勞動關系,而屬僱傭關系,實用合同法.
勞動部於1995年頒布的《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勞部發〔1995〕309號)第12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儉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
勤工儉學要注意量力而行.
❺ 勤工儉學是否適用勞動法
個人認為是不適用的.勤工儉學雙方不構成勞動關系,應該只能算勞務關系,應該適用<<民法通則>>或<<合同法>>
❻ 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兼職的行為是否受勞動法保護
面對高校越來越高的消費,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做兼職已成風氣。這既是自我獨立的探索 也是減輕家裡負擔的做法。這種現象是得到社會大多數人的認可的。但是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受教育消費者 , 在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儉學一旦與用人單位發生權利義務的爭議,學生就會處於不利地位,而且用人單位也會利用這種方式欺騙學生的勞動力。這樣的案例在身邊可以隨手拈來。例如前不久的 「洋快餐涉嫌違法用工」話題。身邊同學也常出現做家教拿不到錢,做兼職被莫名扣工資等等。那大學生勤工儉學是否受法律保護呢?
根據勞動法中 勞動法的適用主體:勞動法的適用主體是部分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根據本條規定,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才是本法的適用主體。而做兼職的大學生顯然不在其中,這樣一來我們就相當吃虧了。 首先,學生社會經歷不足,沒有勞動合同約束用人單位就不能有效的保障搞活自己的權利,其次,單位與學生不簽定合同,單位就可以找許多的理由辭出學生的工作,這樣學生就免費為單位服了務 , 如果學生要主張自己的權利 , 那麼根據民事訴訟一般舉證原則即誰主張誰舉證 , 這對學生來說就非常困難 , 況且學生也沒有那麼多的精力。 兼職打工已經成為不少學生補充個人收入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對於一些貧困地區的學生,假期打工掙的錢可以負擔一部分的學習生活費用。這樣的情況給相當多的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現在我們看下專家方面的說法: 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不簽訂勞動合同」,這個規定是勞動部在 1995 年 309 號文件提出來的,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還沒有像今天這樣大量大學生到麥當勞或者肯德基打工的情況,而現在大學生主要是通過打工增加自己的收入,所以勤工儉學和今天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大學生打工已經不是完全一個領域的事了。
正是因為這樣,前勞動部 2003 年又頒發了《關於非全日制用工若干問題的意見》 , 這個文件明確提出:「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時計酬、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平均每日工作不超過 5 小時、累計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 30 小時的用工形式。」在該規定中,它只是提「勞動者」並沒有提出這個勞動者是學生打工,還是指在職人員兼職,還是指下崗工人,它並沒有進行區分,就是說凡是在這個單位平均每日工作不超過 5 小時、累計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 30 小時的,這都算做《非全日制用工若干問題》的適用范圍。 2003 年我們可以看到勞動部在這個問題上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不斷變化,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不能只看一個法規,要把他們聯系起來去理解。
然對 《非全日制用工若干問題》作出的分析中,學生勤工儉學是納入勞動發保護的范圍,但是就勞動法及相關法律法規中,並沒有明確的規定,這一旦出現糾紛對我們大學生就相當不利。所以我同意部分人提議的,把保護學生勤工儉學納入勞動法律保護。
根據釋 (1)>>( 法釋 [2001]30 號第 19 條:婚姻法第二十一條規的 " 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是指賞在接受高中及以教育 , 或者喪失或未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等非因主觀原因而無法維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 . 也就是說上大學的費用不再是父母的法定義務 , 是否支付取決於父母的意願 . 因為在學大學生絕大多數已滿十八周歲 , 已成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 無能從生理還是心理角度講 , 已基本具備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和條件 , 一般情況下應以自己勞動收入了維持生活 , 當父母不為子女提供生活來源時 , 那麼大學生的費用就只能靠所謂的勤工儉學來維持 , 如果這時學生的權利還得不到保障還行嗎 ? 因此 , 出於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的考慮 , 國家應加大對公辦高校的財政投入和民辦高校的宏觀調控 , 盡量降低高校收費標准 , 以保障大部份成年學生通過勤工儉學 , 助學金等來完成高等教育 . 這也是把勤工儉學納入勞動法律保護的又一個有力依據 .
把大學生勤工儉學納入勞動法律保護范圍的積極作用不言而喻,第一 , 舉證責任倒置 , 根據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 法釋 [2001]33 號 ) 第六條 : 在勞動爭議糾紛中 , 用人單位作為開除 , 除名 , 解除勞動合同 , 減少勞動報酬 , 計算勞動這工作年限等而發生勞動爭議的 , 有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 這樣就減輕了學生的負擔 . 第二 , 勞動法規比一般的合同法保護的內容規范更具體更廣泛更有利於勞動這的權利 . 比如 ,<< 違反 < 勞動法 > 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勞部發[1995]223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1]14號)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這樣就有效的保護了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同時也適應了社會的需要,有利於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的進步和社會主義法制的建全 , 所以把在校大學生勤工儉學納入勞動法律保護的范圍是非常必要的。
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尤其是高校收費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正在逐步走向市場化,逐步提高學費在培養成本中的比例。面對越來越高的高校消費,勤工儉學已成為大學生維持學業的一個普遍途徑,國家應該對這一部分學生的勞動給予法律保護,把大在校大學生勤工儉學納入勞動法律保護范圍,讓更多的學生更好地完成他們的學業。
❼ 暑假工受勞動法所保護嗎
暑假工其實是受法律保護的,但是暑假工並不受勞動法的保護,暑假工的定義是年滿16周歲的學生,在暑假的空餘時間去參加一些有償的工作。而且在不少的文件中我們都能夠發現,他們明確指出擁有學籍的全日制學生,如果利用業余的時間進行勤工儉學,那麼他們的行為不視為就業,也就是說他們與用人單位並沒有建立真正的勞動關系。所以總的來說,暑假工雖然不受勞動法所保護,但是暑假工還是受法律保護的,勞動法雖然保護不了暑期兼職的這種行為,但是你在事前和老闆簽訂一份相關的民事合同,這份合同還是有一定的法律效應的。所以如果後期產生糾紛的話,你有之前簽訂的民事合同你也有話語權,不然的話只能任老闆擺布了。所以說在打暑假工的時候,盡量去正規單位找人陪同你一起去,不要被一些看似很高的金額給蒙蔽,暑假工的工資一般都不會太高的,不要想的太天真。
❽ 大學生勤工儉學是否屬於勞動法意義上的非全日工
不是
大學生勤工助學不屬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范疇,一般不簽訂勞動合同,但根據有關規定,為了維護勤工助學者的合法權益,大學生打工可主動要求與用人單位簽訂書面臨時用工協議,有效地保護大學生打工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對於擇業的畢業生而言,更應該提高警惕,防範求職陷阱。
《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下文簡稱《意見》 )第十二條的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儉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這一規定導致了勤工儉學現象雖然隨處可見,但其法律性質處於一種不明確的狀態。
(8)勞動法保護勤工儉學嗎擴展閱讀
大學生勤工儉學相關的立法建議
在相關的司法實踐中,由於關於大學生是否具有勞動者主體資格的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導致法院往往對類似問題作出相互矛盾的判決,這不僅影響到了司法的公信力,導致實踐中此類問題處理上的混亂局面,也不利於保障在校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容易導致社會惡性事件。
因此,建議有關立法機關修改相關的勞動法律法規,明確大學生的勞動者主體資格,並且明確在校生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具體判斷標准,並明確用人單位的勞動安全保障義務,為相關的司法裁判提供一個統一的判斷標准,防止判決相互矛盾的情況的出現。
其次,行政法領域要明確教育部門的責任,將教育部門確定為解決相關糾紛的責任主體,以改變受害大學生投訴無門的現狀。再次,在民法領域,應當明確用人單位的侵權責任確定標准,明確用人單位的安全保障義務的具體標准,以方便受害大學生主張民事權益。
面對實踐中侵害大學生權益的事件多發頻發的現狀,如何保障勤工儉學大學生的合法權益,鼓勵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增長知識和才幹,成為於國家於人民有益的棟梁之才,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命題,為此,僅僅靠筆者的淺薄思考遠不能夠,還需要更多的有識之士和法學大家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