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行政法相關的案件
Ⅰ 行政案件和治安案件的區別
1、案件違反法律種類不同:行政案件是違反行政法的案件,而治安案件是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案件。
2、案件處理的部門不同:行政案件由人民法院立案處理,治安案件由公安機關立案處理。
3、案件的定義不同:行政案件包含交通案件、消防案件、身份證案件、治安案件等。治安案件在行政案件所包括的范圍內。行政案件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國家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違法或不當,侵犯其合法權益時,依照《行政訴訟法》規定的程序提出起訴,由人民法院立案處理的行政爭議案件。
(1)與行政法相關的案件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勞動者對勞動行政部門作出的工傷認定結論不服的,應先向作出工傷認定結論的勞動行政部門的上級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起訴。
《工傷保險條例》第五十三條的規定: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該職工所在單位對工傷認定結論不服的,有關單位和個人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Ⅱ 行政法案例
不當之處:
1.違反了行政處罰需兩名以上執法人員進行的規定:本案只有乙個人作出;
2.違反了不得因當事人陳述、申辯而加重處罰的規定:本案乙因甲申辯而加處了100元罰款;
3.違反了行政處罰的罰繳分離原則:本案在不符合代收代繳的情況下,乙直接收了錢。
有關規定見《行政處罰法》。
Ⅲ 有行政法案例么
離 石 縣 人 民 法 院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五日
原告 任建國,男,29歲,山西省孝義市高陽煤礦司機。
被告 山西省呂梁行政公署勞動教養管理委員會。
法定代表人 花德榮,主任。
原告任建國不服山西省呂梁行政公署勞動教養管理委員會作出的對其維持勞動教養一年的復查決定,向山西省離石縣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原告任建國訴稱:原告與礦長張福保發生糾紛後,被告偏聽偏信,誇大事實,對原告作出勞動教養一年的決定。原告不屬於勞動教養的對象,被告的決定於法無依。為了給人以依法辦案的印象,被告在決定中只是稱「根據國務院勞動教養的有關規定」,沒有引用規定的具體條文。原告依法向被告申請復查後,被告無法正面回答原告提出的問題,僅以「原決定事實清楚,定性准確,處罰適當」的空話搪塞,又依職權作出維持原決定的復查決定。原告請求人民法院撤銷被告的這一具體行政行為。
被告呂梁行政公署勞動教養管理委員會辯稱:原告任建國實施暴力,阻礙礦長張福保執行職務的事實是清楚的,根據《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保護企業廠長、經理依法執行職務的規定》第八條第(二)項:「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廠長、經理依法執行職務,尚不夠刑事處罰的,可實行勞動教養。」被告決定對原告實行勞動教養,並依照國務院有關勞動教養的程序規定辦理了勞動教養手續。因此被告的具體行政行為適用法律正確,程序合法,應當維持。
離石縣人民法院經審理查明:1992年7月15日下午,原告任建國到高陽煤礦礦長張福保的辦公室,見張福保正與本礦一幹部談話。任建國讓該幹部先出去一下,他要與張福保談分房一事。張福保對任建國說:你先出去,我們正研究工作。任建國不出去,張福保便上前往外推任建國。這時任建國就拽住張福保的領口來回推拉,並抓其頭發。經他人勸阻,平息了事端。被告根據上述事實,以任建國不聽勸阻,實施暴力推拉礦長,阻礙礦長執行職務,影響了企業生產的正常進行為由,於1992年8月28日根據國務院勞動教養有關規定和《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保護企業廠長、經理依法執行職務的規定》第八條第(二)項決定對任建國勞動教養一年。任建國不服,依法於9月9日向被告申請復查。被告於9月28日以原決定事實清楚,定性准確,處罰適當為由,維持原勞動教養決定。任建國對復查決定仍不服,遂提起訴訟。
離石縣人民法院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二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能作為審理勞動教養行政案件依據的行政法規有:1957年8月3日國務院公布的《關於勞動教養問題的決定》,1979年11月29日國務院公布的《關於勞動教養的補充規定》,1982年1月21日經國務院轉發、公安部發布的《勞動教養試行辦法》。這三個法規對勞動教養的適用對象、審批和管理辦法都作了詳盡的規定,但都沒有授權地方人民政府另定執行措施的規定。這三個法規中規定的適用勞動教養的對象很明確,根本沒有《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保護企業廠長、經理依法執行職務的規定》第八條第(二)項「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廠長、經理依法執行職務,尚不夠刑事處罰的,可實行勞動教養」的規定。因此對山西省人民政府規章中的這一條只能做這樣的理解:只有法規規定的勞動教養對象兼有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廠長、經理依法執行職務的行為,尚不夠刑事處罰時,才可對其實行勞動教養。否則,不能單獨依規章對其實行勞動教養。
原告任建國不聽勸阻,並以推拉、抓頭發等手段對待張福保,是一種侵犯張福保人身權利的違法行為。但是這種違法行為不屬於我國勞動教養法規調整的對象,對其實行勞動教養不符合法規的規定。被告在決定對任建國勞動教養時,由於無法引用勞動教養法規適用對象的具體規定,因此,籠統地表述為依據國務院關於勞動教養的有關規定和《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保護企業廠長、經理依法執行職務的規定》第八條第(二)項,並在任建國提起申請復查時,不能有理有據地予以辯駁,即作出「事實清楚,定性准確、處罰適當,維持原決定」的復查決定,不僅適用法律不當,而且無視公民行使正當的申訴權利,是錯誤的。據此,離石縣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二)項的規定,於1992年12月5日判決:撤銷被告山西省呂梁行政公署勞動教養管理委員會作出的維持對原告任建國勞動教養一年的復查決定和原對任建國勞動教養一年的決定。訴訟費100元,由被告負擔。
山 西 省 呂 梁 地 區 中 級 人 民 法 院
一九九三年一月六日
第一審宣判後,被告山西省呂梁行署勞動教養管理委員會不服,以「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應當參照地方規章」為由,向山省呂梁地區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山西省呂梁地區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這里所指的可以參照的規章,是指那些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的規章。對於那些不是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制定的規章,或者其內容與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規章,則不在人民法院參照之列。國務院有關勞動教養的行政法規中,對勞動教養的適用對象已有明確的規定,《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保護企業廠長、經理依法執行職務的規定》第八條第(二)項,把勞動教養的適用范圍作了擴大的規定。對於這樣的規章,人民法院只在符合行政法規規定的范圍內參照適用,即行政法規規定的勞動教養適用對象有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廠長、經理依法執行職務的行為時,可對其實行勞動教養。如果不屬於勞動教養適用對象,則不能僅參照規章對其適用勞動教養。對於法律和行政法規中的實體與程序規定,都應當全面、准確無誤地適用,才是依法辦案。如果僅適用程序而不適用實體規定,或者僅適用實體而不適用程序規定,都不是依法辦案。原審以適用法律錯誤為由,判決撤銷上訴人山西省呂梁行署勞動教養管理委員會對被上訴人任建國作出的勞動教養一年的決定,是正確的。上訴人以「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應當參照地方規章」的上訴理由,不予採納。據此,山西省呂梁地區中級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一項的規定,於1993年1月6日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第二審訴訟費100元,由上訴人負擔。
Ⅳ 行政法案例分析
你好,海關對張某的處罰,是行政主體對行政相對人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版政行為,在行政訴訟法的可權訴范圍之內,行政訴訟案件的默認一審受理法院是基層人民法院,但也包含很多例外,例外之一就是被告是海關時,一審受理法院是中級人民法院,因此,中院受理張某對海關的訴訟請求是妥妥的沒問題。
林業局對張某的處理,雖然與海關對林業局的處理存在前後時間差,但兩者行為性質根本不同。海關的處罰行為是可訴行政行為,林業局對張某的處分是行政機關內部的人事獎懲任免行為,對這類行為,《行政訴訟法》12條明確將其排除在訴訟范圍之內,張某可以通過申訴等方式來維護自己做為公職人員的合法權利,但不可以就此提出行政訴訟。
希望以上回答能幫到你。
Ⅳ 行政法的事件`急~!!
2002年8月13日,某市星光大酒店接待了一批「特殊客人」。這些客人用他們自帶的秤稱了他們所點的海鮮後,亮出了工作證:市質量技術監督局,並指出,他們的海鮮缺斤少兩。檢查結束後,拿出一張臨時手寫的便條式的檢查證明要求店方簽字,店方覺得事態嚴重,沒有簽。店方解釋稱是廚師抓海鮮時將兩個包廂的海鮮搞混了,並讓廚師親自向檢查人員解釋。8月24日,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舉行了一個新聞發布會,指出經過明查暗訪,發現多家賓館、酒樓的海鮮缺斤少兩,並指出,按銷售單價計算,星光大酒店一次剋扣消費者金額最多。各大媒體對此紛紛作了報道。星光成了眾矢之的。9月15日,星光大酒店以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認定自己「故意缺斤少兩、剋扣消費者」的行為已構成行政侵權為由,要求法院判定其通報批評的行為違法,令其為星光恢復名譽、消除不良影響。
問:此案爭論的焦點是什麼?
若是作為被告應進行怎樣的辯論?
若是原告呢?他們會從哪些方面對被告的行為進行起訴呢?
答:因為該局並未對星光大酒店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所以焦點是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的行為是行政行為還是民事行為,其次才是合不合法。
作為被告在辯論中應列舉所有取得的證據,特別注意的是,應當舉證上述事件是酒店行為而非個人行為。
作為原告主要應從是廚師個人行為而非酒店行為方面進行答辯。酒店應當向人民法院起訴市質量技術監督局侵害其名譽權,請求被告為自己恢復名譽,公開道歉,並對由此給自己造成的經濟損失進行賠償。
Ⅵ 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 案例分析
回答:
(1)法院撤銷公安局做出的行政處罰的行為正確。因為在胡某與王某、徐某的打架斗毆事件中,是胡某首先用筆記本砸王某的,而且根據衛生院的診斷,胡某與王某都有多出軟組織損傷,但是公安局卻做出了僅處罰王某和徐某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處罰缺少必要證據,說明公安局沒有查清案件基本情況和沒有充分證據的情況下就做出了具體行政行為。法院可以依職權予以撤銷。
(2)根據《行政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具備以下條件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做出撤銷判決:
1、主要證據不足。
2、適用法律、法規錯誤。
3、違反法定程序
4、超越職權
5、濫用職權
(3)變更判決正確。因為事實情況中王某、徐某與地稅所工作人員胡某的爭執過程中造成了他人輕微傷,行政拘留7日的行政處罰過重,沒有體現行政行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法院經審理認定行政處罰行為顯失公平,可以運用國家審判權直接改變行政處罰行為。
(4)不可以直接追加對胡某的處罰。因為法院作為審判機關應該是被動的、中立的,不能超越職權而主動對沒有起訴的當事人作出處罰判決。
以上內容完全手寫,僅供參考。
Ⅶ 求一些行政法學方面的案例
我的行政法作業,剛剛做完的,呵呵
題目1:王某(高中學歷),通過假造大專文憑取得中山大學研究生入學考試資格,並通過考試。之後王某完成學業並已工作兩年。畢業9年後因人舉報其大專文憑為假冒,中山大學撤銷其碩士文憑。王某以中山大學為被告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問:1、分析中山大學撤銷其學位的行為的性質;2、你認為訴訟結果應該是什麼樣子?
答:
中山大學撤銷其學位的行為的性質分析:
首先,關於中山大學撤銷其學位這一行為的性質,我認為應該是行政行為。我國學界對於行政行為的定義有許多學說,其中的通說「公法行為說」這樣定義行政行為:「所謂行政行為是享有行政權能的組織運用行政權力針對相對人作出的,具有法律效果並且表示於外部的法律行為。」[①]中山大學是我國的公立學校,得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以下簡稱《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以下簡稱《高等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以下簡稱《學位條例》)的授權,取得行政主體資格;其次,中山大學做出的撤銷學位的行為,是經過行政法規授權的行政行為;再次,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一種行政法上的特別權力關系[②],中山大學與王某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特殊的行政法律關系;最後,中山大學所做這一行為起到了撤銷王某學歷的行政法上的效果。故而中山大學撤銷王某碩士學歷這一行為是行政行為。
其次,關於中山大學撤銷王某學位這一行為是屬何種行政行為,我認為是針對錯誤行政行為的一種補救性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通過行政權作用對行政違法所造成的後果予以彌補和恢復,目的是使被違法行為破壞的法律關系或行政秩序恢復到原有狀態。具體而言,是指行政主體恢復或責令相對人恢復被非法破壞的行政法律關系或行政狀態,如對已作出的行政行為進行撤銷或認定無效,以及責令當事人改正違法行為、賠償損失或返還財產等。所以,本案件中中山大學撤銷學位的行為就屬這一類。但中山大學的這一行為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行政懲罰行為,因為王某因這一行為得到了「懲罰」。然而我國《行政處罰法》規定,行政處罰包括(1)警告、(2)罰款、(3)沒收違法所得或非法財物、(4)責令停產停業、(5)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6)行政拘留、(7)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中山大學的行為不屬前六種行為,也不屬於第七種行為,因為我國法律法規沒有關於撤銷學位的行政懲罰方式。
綜上,中山大學撤銷王某碩士學位的這一行為的性質是針對錯誤行政行為的一種補救性行政行為。
我認為合理的訴訟結果:
我認為,法院應該判定王某勝訴,中山大學重新確認給王某頒發的碩士學位有效。
因為首先,中山大學不能對王某作出撤銷其學位證書的處理。《高等教育法》第19條第2款關於報考人資格,首先確立了一個基本標准--學歷標准,即只要是本科畢業生均可報考碩士研究生。這主要考慮到非本科畢業生一般不具備接受碩士研究生教育所必須的知識和能力,倘若允許其報考並接受研究生教育,會造成有限的高等教育資源的浪費。但是《高等教育法》又規定了只要達到與本科畢業生具有相同學問的人或者說與其有同等學力者,均可報考碩士研究生,不論其學歷如何。王某在研究生入學考試中順利通過並完成學業,足以證明其與本科畢業生有同等的學力。中山大學這一做法違反了《高等教育法》的立法意圖。並且,中山大學所作的這一行為是依據《學位條例》的規定,其法律效果作用於王某的受教育權。而公民的受教育權是憲法規定的一項基本權利,根據法律保留原則,對公民基本權利的處分必須由法律規定,而《學位條例》是行政法規。中山大學的這一行為有違法律保留原則。
其次,中山大學沒有必要對王某作出撤銷其學位證書的處理。因為即使認定中山大學錄取王某和王某獲得入學資格、學位證書的行為是錯誤的,但由於王某在報考研究生時的詐欺行為,致使中山大學對其作出了授益行政行為--錄取行為,使其獲得了入學資格並取得了學籍。如果說在錄取行為發生時,在王某剛入學或剛獲得學籍時,王某的學問沒有達到大專或與本科畢業生相同程度的話,那麼,當王某入學後經過研究生階段的努力學習,最終獲得研究生畢業證書之時,王某的學問已經超過大專、本科而達到碩士研究生教育所要求的學業標准。這時,其先前產生的錯誤已不存在。
所以,法院應判決中山大學撤銷王某學位的行為無效。
題目2:武漢足球隊「光谷建設」因故被中國足協開除,對此不服,將中國足協告上法庭,提起行政訴訟。問:行業協會(NGO)可不可以作為行政被告,應如何起訴?
答:
行業協會(NGO)可不可以作為行政被告?
在我國,行業協會是近些年來開始得到迅速發展的。在中世紀的歐洲,行會章程是作為極為重要的法律淵源得到適用的。關於行業協會是否可以作為行政被告,首先需要認定其是否有行政主體資格。我認為,中國足協具有行政主體資格,其得到了法律的授權,可以作為行政被告。我國《體育法》第31條第三款規定,全國單項體育競賽由該項運動的全國性協會負責管理。《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四款規定:「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並且,中國足協與武漢足球隊的關系是行政上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其對武漢足球隊做出的行為是屬行政處罰行為。而學理上對此有這樣認定:「由法律、行政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③] 綜上,此案件中,中國足協是可以作為行政被告的。
應如何起訴?
如上所述,中國足協可以作為行政被告,就應該對其提起行政訴訟。訴請法院判決中國足協撤銷其開除武漢足球隊的行政處罰。
註:有人認為,《中國足球協會章程》第56條規定,會員協會、注冊俱樂部及其成員,應保證不得將他們與本會、其他會員協會、會員俱樂部及其成員的爭議提交法院,而只能向本會的仲裁機構——訴訟委員會提出申訴;並且《中國足球協會超級聯賽委員會章程》第十八條規定,受到處分的會員可以並只能向中國足球協會訴訟委員會提出申訴,由中國足球協會訴訟委員會作出的裁決為最終裁決。所以武漢足球隊不能向法院提起。我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雖然武漢足球隊加入了中國足協,接受了《中國足球協會章程》和《中國足球協會超級聯賽委員會章程》,要受到其約束。但是此時武漢足球隊已經被開除,不再受這兩部章程的約束;而且這兩部章程中的上述規定違反了我國法律的規定,應當認定其沒有法律效力。所以依據兩部章程認為武漢足球隊不能對中國足協提起行政訴訟的說法是錯誤的。
Ⅷ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案例分析題:某市甲區冷飲廠,被該市衛生局(位於乙區)委託
Ⅸ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案例分析
我是學法律的,我來回答你。
1.行政復議中,被申請人為縣級以上政府部門(除國安機關以外)實行條塊管轄,復議機關為同級政府或上一級主管部門,此案中被申請人為某縣公安局,有管轄權的復議機關是縣級公安局的上級公安局或是縣政府,當事人可以選擇一個。
2.行政訴訟與行政復議,大部分案件屬於復議、訴訟自由選擇。除以下幾類:
復議前置不終局:①納稅爭議 ②侵犯已經取得的自然資源權利 ③限制經營者集中的行為
復議選擇但終局 :①出入境處罰 ②省部級單位對自身行為的復議決定
復議前置且終局 :省級政府在特定條件下做出的自然資源權屬復議決定
本案不屬於以上三種例外的范圍,則屬於復議、訴訟自由選擇的案件,李某是可以向法院直接提起行政訴訟的。
3.行政拘留是一種作為行為,訴作為的起訴時限計算可分三類:
全知道(既知道行為內容又知道訴權):從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做出之日起3月內,有例外則從例外;
知一半(只知道行為內容不知道訴權):從知道訴權或起訴期限之日起3月內,且在(應)知道行為內容2年內
全不知(既不知道行為內容又不知道訴權):從(應)知道行為內容之日起3月內,且在行為做出之日起5年內(不動產20年內)
本案中李某被行政拘留,應屬知道行為內容的范圍,如當時行政機關在處罰時告知李某有行使訴訟或復議的權利,則計算起訴時限應按從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做出之日起3月內起訴,如當時行政機關沒有告知訴權,則應在從知道訴權或起訴期限之日起3月內,且在(應)知道行為內容2年內提起訴訟。
解釋清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