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間接證據證據鏈
A. 講述什麼叫做刑事案件的證據鏈
刑事案中的證據鏈是一個法律術語,指一系列客觀事實與物件所形成的證明鏈條。公安刑偵人員在破案過程中需要廣泛收集證據,當所收集的證人證言和痕跡物證有秩序的銜接組合出犯罪嫌疑人作案的主要環節,能夠完整地證明其犯罪過程,方可判定其有作案嫌疑並對其採取必要的刑事偵查措施。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
規定: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證據包括:(一)物證;(二)書證;(三)證人證言;(四)被害人陳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六)鑒定意見;(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B. 證據鏈構成的三個要素
法律分析:一是有適格的證據;二是證據能夠證明案件的證明對象;三是證據之間能夠相互印證,對案件事實排除了合理懷疑。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五十條 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證據包括:(一)物證;(二)書證;(三)證人證言;(四)被害人陳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六)鑒定意見;(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C. 刑事案件只有間接證據,如何定案
間接證據不能直接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必須與其他證據相結合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且運用間接證據定案的過程比較復雜,因此必須遵循《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沒有被告人供述只要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的原則。
運用間接證據定案具體有以下幾點原則:
(一)間接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根據《刑事訴訟法》第43條規定,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各種證據。自偵案件的所有間接證據亦不例外,也必須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方法收集,達到本身確實的程度。如果採取刑訊逼供、威脅、利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導致間接證據本身不確實,據此得出的關於案件事實的結論就不可能符合案件的客觀真實。因此,對每一個自偵案件所涉及的諸如證人證言、物證書證、鑒定結論和現場勘查筆錄等間接證據,都應該查證屬實,並分清真偽。
(二)間接證據必須與案件事實存在客觀聯系。間接證據與案件事實之間的聯系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些間接證據的事實反映了案件主要事實發生的原因或者是它的結果,有些間接證據的事實則是案件事實的條件;其他如證明某個證據的真偽或者排除其他可能性的證據等,也都與案件事實存在客觀聯系。究竟哪些事實與案件事實存在聯系,偵查人員應根據每個案件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加以確定。由於單個間接證據往往不能清晰地表明它與案件事實有無聯系,必須將它與其他間接證據相結合才能判斷出這種聯系。
(三)間接證據必須形成一個完整的證明體系,構成鎖鏈。客觀地說,一個間接證據只能證明案件事實的某個片段,只有將所有能夠證明每個片段的間接證據收集起來,從中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形成一個完整的證明體系,構成一條鎖鏈,使每個間接證據都成為其中的一個環節,環環相扣,使每個環節都不脫落,才能據以查明全部案件事實。如果間接證據只是一堆相互不能結合的事實,或者只是與案件事實有聯系但不能證明案件的每個環節,即使間接證據再多仍然不能定案。
(四)間接證據之間以及它們與案件事實之間必須協調一致,沒有矛盾。在辦案過程中,偵查人員必須做到間接證據相互之間沒有矛盾,間接證據與案件事實之間也沒有矛盾。如果發現矛盾,必須繼續收集證據,深入調查研究,合理排除矛盾。否則,就不能勉強定案。
(五)間接證據所形成的證明體系足以排除其他可能性,得出的結論必須是唯一的。間接證據的證明體系不僅要表明這一結論是有根據的,而且要表明其他任何結論都是不可能的。只有這樣,它才能具有不可動搖的證明力,從而雄辯地證明案件事實。
D. 刑事訴訟法證據的四種分類劃分標准分別是什麼
根據證據的來源出處不同,可以分為原始證據和傳來證據;
根據證據的證明作用版不同,可以分為有罪證據與權無罪證據;
根據證據事實形成的方法、表現形式、存在狀況、提供方式等,可以分為言詞證據與實物證據;
根據證據與案件的主要事實的關系,可以分為直接證據與間接證據。
E. 證據鏈構成的三個要素是什麼
證據鏈的構成至少包括以下三個要素:一是有適格的證據;二是證據能夠證明案件的證明對象;三是證據之間能夠相互印證,對案件事實排除了合理懷疑。我國刑事訴訟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證據裁判原則,但是第53條規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體現了證據裁判原則的要求。,《刑事訴訟法》第53條規定:證據確實、充分證明標准以外,同時明確了證據確實、充分的三項條件,其中第三項條件是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這也就意味著全案證據之間必須形成一個不相矛盾、能夠相互印證且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鏈。
F. 律師:刑事案件的證據鏈指的是什麼
我國刑事訴訟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證據裁判原則,但是第53條規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體現了證據裁判原則的要求。刑事訴訟法第53條除了規定「證據確實、充分」證明標准以外,同時明確了證據確實、充分的三項條件,其中第三項條件是「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這也就意味著全案證據之間必須形成一個不相矛盾、能夠相互印證且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鏈。因此,證據鏈的構成至少包括以下三個要求:一是有適格的證據;二是證據能夠證明案件的證明對象;三是證據之間能夠相互印證,對案件事實排除了合理懷疑。
G. 哪些證據屬於間接證據
《刑事訴訟法》第四十二條規定:「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都是證據。」一起案件中的證據有很多,依據一個證據與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明關系來劃分,可分為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凡是能單獨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據,就是直接證據。凡是不能單獨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現時必須和其他證據聯系在一起才能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據,就是間接證據。所謂案件主要事實,就是犯罪行為是否發生以及是誰實施了犯罪的事實。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對自己犯罪事實的供認或否認,以及對同案其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事實的供認;證人與被害人對親眼目睹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犯罪的過程所作的陳述,都是直接證據,一經查證屬實,即對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實施了犯罪有著重要的證明作用。物證、書證以及僅反映犯罪時間、地點的證人證言等,都是間接證據。間接證據與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明,必須與其他證據結合起來,以推論的方式即間接證明的方式起證明作用。單獨一個間接證據不能直接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它只能證明案件的一個情節片段,同其他證據結合起來才能查明主要事實。
H. 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的規定都有哪些
在刑事訴訟中,認定被告人有罪的證據有八種:物證、書證、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被告人供述和辯解、鑒定意見、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1、【物證】指以外部特徵,物質屬性、所處位置以及狀態證明案件情況的食物或痕跡。如作案工具、現場遺留物、贓物、血跡、精斑、腳印等。
2、【書證】即以文字、符號、圖案等所記載的內容表達的與案件事實有關的人的思維或者行為的書面材料。如行政機關的文件、文書、函件、處理決定等。作為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的規范性文件,是行政機關在訴訟中必須提交的書證。
3、【證人證言】即直接或者間接了解案件情況的證人向人民法院所作的用以證明案件事實的陳述。一般情況下,證人應當出庭陳述證言,但如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精神病人、未成年人作證應與其心理健康程度、心智成熟程度相適應。
4、【被害人陳述】即本案當事人在訴訟中就案件事實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陳述和承認。
5、【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6、【鑒定意見、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鑒定結論,即具有專業技術特長的鑒定人利用專門的儀器、設備,就與案件有關的專門問題所作的技術性結論。根據鑒定對象的不同,可分為醫學鑒定、文書鑒定、技術鑒定、會計鑒定、化學鑒定、物理鑒定等。
勘驗筆錄是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或者人民法院審判人員對與行政案件有關的現場或者物品進行勘察、檢驗、測量、繪圖、拍照等所作的記錄。現場筆錄是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行政管理過程中對與行政案件有關的現場情況及其處理所做的書面記錄。
7、【視聽資料】即以錄音、錄像、掃描等技術手段,將聲音、圖像及數據等轉化為各種記錄載體上的物理信號,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如音像磁帶、計算機數據信息等。
8、【電子數據】,是指基於計算機應用、通信和現代管理技術等電子化技術手段形成包括文字、圖形符號、數字、字母等的客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