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我國現存的第一部行政法大全

我國現存的第一部行政法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5-05 19:12:15

『壹』 中國最早的行政法典是什麼

《唐六典》全稱《大唐六典》,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質的法典。是我國現內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容。 唐玄宗時官修,舊題唐玄宗撰、李林甫等注,實為張說、張九齡等人編纂,成書於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會典,所載官制源流自唐初至開元止。六典之名出自周禮,原指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後世設六部即本於此。

『貳』 我國最早的行政法典是什麼

中國古代最早一部完整的行政法典
唐六典

『叄』 中國歷年來最早的一部法律是什麼

《周禮》是我國保存最早的系統完整的行政法法典,也是周朝統治者在總結夏商周歷朝統治經驗基礎上的具有集權制傾向的行政法典。影響了我國兩千多年的集權制社會的行政體制、原則、規范和基本制度,對世界行政制度的建立完善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其所確立的六官制度到後世逐漸衍化為六部制。是我國最早的憲法性文件的核心組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於1949年9月29日頒布,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隨後起草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歷經四部,均以相應的年號作為區別。一般默認的憲法為最新版本,即八二憲法的2004年修正版。
共同綱領
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且通過了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年頒布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憲法,卻為憲法的訂立奠定了基礎。

五四憲法
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於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共4章106條。被稱為五四憲法。五四憲法是一部較為完善的憲法。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是在對建國前夕由全國政協制定的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進行修改的基礎上制定的。

七五憲法
是一部有嚴重缺點、錯誤的憲法(可參閱文化大革命)。第二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於1975年1月17日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共30條,被稱為七五憲法。當時仍處於文化大革命時期,所以帶有比較濃重的文革色彩。

七八憲法
第三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於1978年3月5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共4章60條。被稱為七八憲法。

八二憲法
我國當前現行憲法。1982年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部憲法在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正式通過並頒布。並根據1988年4月12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進行了修正。

『肆』 中國古代的法律類典籍有

有《唐律疏議箋解》《唐六典》《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通制條格校注》《大清律例》《歷代刑法考》等,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有「刑起於兵,法源於禮」之說。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點鮮明的法律體系

1.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隸製法律,其特點是禮刑並用,《禮記·曲禮》有載:「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2.秦律是中國秦代法律的總稱。公元前359年,商鞅以《法經》為藍本,改法為律,制定《秦律》6篇。
3.曹魏制定《魏律》18篇,並改漢具律為刑名,冠於全律之首;規定五刑,使刑名進一步規范化;保護貴族、官僚、地主等8種權貴人物在審判上享有特權的「八議」也正式上升為法律制度,充分體現了「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
4.隋朝制定的《開皇律》。唐太宗時,制定《唐律》12篇;高宗永徽年間,編定《唐律疏議》30卷。唐律把「十惡」特標篇首,律文全面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等級劃分,明確規定了社會各等級的不同身份、地位、權利和義務,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唐律》和《唐律疏議》是中國歷史上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其中《唐律》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成熟、最完備的封建法典。《唐六典》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質的法典,是我國現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會典。
5.宋代《宋刑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刊印頒行的法典。元代英宗時制定了《大元通制》
6.明、清法規以律為主,律外有誥、例、令、條例、則例、會典等。制定了《大明律》《明大誥》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清代制定的《大清律例》,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部封建法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伍』 我國現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是:

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比較完整的行政法典是:《唐六典》 麻,煩設;置,下最-佳.

『陸』 中國法制史,一般要考些什麼啊,完全不會復習

中國法制史
一、夏商法
(一)夏
1、夏代法律內容:統稱為禹刑,泛指夏代所有的法律。
2、奴隸制五刑制度:是通行於中國古代奴隸社會的一種刑罰體系,即墨、劓、刖、宮、大辟五種。其中,前四種為肉刑,即身體刑,大辟為死刑,即生命刑。這種刑罰體系野蠻而又殘酷,一直到南北朝時方為封建制五刑所取代。
3、司法制度:
(1)夏代中央最高司法官稱為「大理」,地方法官稱「士」,基層則稱「蒙士」。他們分掌夏代中央、地方乃至基層的司法審判工作。
(2)夏代監獄稱之為「圜土」,中央監獄稱為「夏台」。
4、夏代的法律規范:昏、墨、賊、殺。(也許有案例)
(二)商
1、「商有亂政,而作湯刑」:《湯刑》是商代奴隸製法的泛稱。《湯刑》是商代的立法思想。
2、商代婚姻繼承製度:
(1)明確確定一夫一妻制;
(2)繼承製度:商時為「兄終弟及,父死子繼」的繼承製度,且「弟及為主,子繼為輔」,亦即兄殛弟繼,無弟子繼,弟死兄子繼。直至商王武丁時始立太子制,即商代末年確立嫡長子繼承製。
3、司法機構:
(1)商代中央最高審判機關為「司寇」,位列六卿;下設正、史等審判官,地方與基層司法審判官則稱「士」與「蒙士」。
(2)商代監獄承夏制仍稱為「圜土」,另設有專門關押要犯之獄,稱為「囹圄」。
二、西周法制
1、法律思想:承夏商「天討」、「天罰」神權法思想,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政治法律主張。在法律形式上主張「禮」、「刑」並用,在這里,德等同於禮。並同時體現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的思想,這是「民本」思想的雛形。其禮的核心是尊尊、親親。
2、宗法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中存在的一種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庭組織與國家制度相結合,以保證血緣貴族世襲統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是西周時期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形式:
(1)周公制禮——尊尊、親親。西周時期的「禮」是法律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國家強制性。
(2)「呂刑」、「九刑」
4、刑罰:仍以墨、劓、刖、宮、大辟五刑為主,並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罰,以及贖刑、流刑等制,作為五刑的補充,這是封建制刑罰的萌芽。
5、刑法原則
(1)三赦之法:老幼犯罪減免刑罰;
(2)三宥之法:區分故意與過失、慣犯與偶犯;
6、刑事正策——「刑罰世輕世重」
《尚書•呂刑》:「輕重諸罰有權。刑罰世輕世重」。「權」是權衡、度量。主張「刑罰世輕世重」就是說要根據時勢的變化,根據國家的具體政治情況、社會環境等因素來決定用刑的寬與嚴、輕與重。其標準是: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典是指刑法、刑罰。
7、債與契約
(1)質劑:使用於買賣關系中的契約;
(2)傅別:使用於借貸關系中的契約形式。
8、婚姻制度:
(1)婚姻原則:
A、一夫一妻多妾制;B、同姓不婚;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此三者為西周時期婚姻成立的三項實質要件。
(2)形式要件:
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前四項為訂婚禮後兩項為成婚禮
(3)解除婚姻——片面離婚權,維護父權、夫權。
七出: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有惡疾、多言、盜竊。
三不去:有所娶而無所歸;與更三年喪;前貧賤後富貴。
9、繼承製度:宗祧繼承,亦即身份地位的繼承,財產繼承是附屬於宗祧繼承的。此時,嫡長子繼承製正式確立,即「立嫡以長不以賢」。嫡長子繼承製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一個重要支柱。
10、司法制度:
(1)司法官員:中央稱大司寇,下設小司寇、士師等司法屬吏;
(2)訴訟制度:民事為訟,刑事為訴。
(3)審理方式——五聽:審判案件時判斷當事人陳述真偽的五種觀察方式。包括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
(4)讀鞫、乞鞫制度:西周審理刑事、民事案件時,將判決內容作成判決書,由審判官當眾宣讀,稱為「讀鞫」;宣讀後,若當事人認為判決不對或有冤情,可要求重審,稱為「乞鞫」。
(5)司法官的法律責任——「五過」制度
《尚書•呂刑》中記載了關於司法官法律責任的「五過」制度:「五罰不服,止於五過,五過之疵,惟官,惟反,惟內,惟貨、惟來。」
惟官指秉承上司旨意,官官相護;惟反指利用職權私報仇嫌;惟內指內親用事,為親徇私;惟貨指貪贓受財,敲詐勒索;惟來指接受請托,枉法徇私。凡司法官員有五過之一,即要受法律懲處,懲罰原則是「其罰惟均」,即以所涉之案應處的刑罰罰之——反坐之法。
(6)西周監獄稱為「圜土」,又稱「囹圄」。
三、春秋戰國法制
1、鄭國子產「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的成文法;鄧析作「竹刑」為私人著作,後為國家認可,成為正式的法律。開始由奴隸制時的秘密法向封建製成文法轉變。
2、立法:
魏文侯時,李悝制定《法經》六篇。《法經》是我國封建社會最早的一部粗具體系的法典,是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成文法典。分為《盜》《賊》《網》《捕》《雜律》《具律》(總則性篇章)。
3、秦國法制——商鞅沿用《法經》並改法為律。第一次出現「律」
四、秦代法制
(一)法律形式
1、律:朝廷就某一專門事類正式頒布的法律。自商鞅改法為律後,律便成了秦代的主要法律形式。
2、法律答問:朝廷和地方主管法律的官員對律令所做的權威性解釋,與法律條文一樣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其採用的格式是問答形式。
3、廷行事:即判案成例。(秦代的判例法)
(二)刑罰
秦時分為八大類:笞刑、徒刑、流放刑、肉刑、死刑、羞辱刑、經濟刑、株連刑。前五類相當於現代的主刑,後三類相當於現代的附加刑。
1、城旦舂——徒刑。
2、具五刑:即「當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趾,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於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這是磔刑的發展,後世凌遲刑的萌芽。至宋神宗時為法定死刑。
3、羞辱刑:髡、耐、完作為徒刑的附加刑。髡指剃光犯人的頭發、胡須。耐/完一刑二稱,僅剔胡須和鬢毛。
4、經濟刑——秦代的經濟處罰刑主要是「貲」
貲:秦代用經濟制裁懲治官吏的一般失職和民人的一般違法行為的獨立刑種。包括三種:A
貲甲、貲盾:純罰金性質。B貲戍:發邊地為戍卒。C貲徭:罰服勞役。
5、定罪量刑原則:
(1)規定刑事責任年齡。秦時以身高為標准;
(2)確認主觀意識狀態,區分故意與過失;
(3)自首減免刑罰,消除犯罪後果減免刑罰;自首又叫自出
(4)誣告反坐。
6、機構設置
(1)官職:中央——三公九卿。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為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廷尉(掌司法)中央最高司法機構。
地方——郡縣制。
(2)司法機關:中央——丞相、御史大夫、廷尉。地方——郡縣兩級。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合二為一,行政機構兼有司法職能。
7、訴訟制度
(1)自訴案件:公室告——刑事;非公室告——民事。凡屬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
(2)審訊記錄:秦代司法機構的審訊記錄和在此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案情報告。在《封診式》中稱為「爰書」。爰書——秦代司法記錄
五、漢代法制
上古三代——神權法思想;春秋戰國、秦——法家思想;漢——儒家思想。
(一)法制指導思想:漢初奉行道家的「無為而治」,漢武帝後以儒家思想為主,並輔之以法家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輔」。
(二)漢代立法——漢律六十章(名詞解釋)
1、《九章律》:是秦《法經》六篇的基礎上增加了《戶律》《興律》《廄律》三章,合為九章。+《傍章》18+《越宮律》27+《朝律》6=漢律六十篇。漢律六十篇漢代法律的核心
2、法律形式:律、令、科、比
決事比:可以用來比照斷案的典刑判例。漢代廣泛採用判例斷案。屬於判例法
(三)刑法原則
1、刑事責任年齡
2、親親得相首匿:指在直系三代血親之間和夫妻之間,除謀反、大逆外,均可相互隱匿犯罪行為,而且減免刑罰。是一種容隱制度,適用於以卑匿尊,體現倫理性。體現儒家法家思想,具有法律與倫理相合的特點(可能有案例)
3、先自告除其罪——自首免罪。
4、貴族官員有罪先請——貴族官僚特權。
(四)刑罰制度/民事法制
1、文景時期刑罰制度改革
五刑中肉刑的四種僅余宮刑和斬右趾,其他則更為笞刑。
2、買賣契約——漢時稱買賣契約為「券書」
其格式:買賣日期、標的物、價錢、雙方姓名、見證人
3、繼承法
(1)身份繼承:兩漢王位繼承仍為嫡長繼承製,而且強調父死子繼。「父子相傳,漢之約也」。
(2)財產繼承——諸子均分。
(3)漢代已有遺囑繼承。書面遺囑稱為「遺令」或「先令書」。漢平帝元始五年《先令券書》是一份完整的漢代遺囑實物資料。漢代也出現了收養制度。
(五)司法機關、訴訟審判制度
1、中央:廷尉——最高司法機關。
2、漢代對死刑的執行,實行「秋冬行刑」制度,可溯源於東漢章帝。除謀反大逆等「決不待時」者外,一般死刑犯須在秋天霜降以後、冬至以前執行。
3、春秋決獄:指在審判案件時,如法律無明文規定,則以儒家經義作為定罪量刑的依據。首倡者為董仲舒,《春秋繁露•精華》。要旨:須據案情事實,追究行為人的動機——論心定罪。這是漢代一項司法審判原則,是當時司法原則發展和審判上的一種積極補充。考察人的主觀動機,有利於強調主客觀結合。
4.審理和判決:讀鞫和乞鞫。復審後便進行判決,然後向被告人宣讀判詞(判決書)叫「讀鞫」;假如被告人稱冤,允許本人或其親屬請求復審,即所謂「乞鞫」。
六、三國兩晉法制
(一)三國時曹魏《新律》/《魏律》
1、體例——對漢舊律進行改革
(1)增加篇目,共十八篇;
(2)體例調整。《新律》將原漢《九章律》第六篇《具律》類近於現代刑法總則),改名為《刑名》,列於律首,突出其總則作用。
2、內容:確立維護貴族官員的特權制度「八議」;魏《新律》還規定了官當制度,還實行了九品中正制與任官考績制度,這是後來實行「九品中正制」的萌芽。
八議,是官僚貴族特權法,中國古代貴族官僚的司法特權,最早見於《新律》。
八議:指對八種權貴人物,在他們犯罪後在審判上給予特殊照顧。「大者必議,小者必赦」,官府不得專斷。有親、故、賢、能、功、貴、勤、賓。
(二)西晉《晉律》/《泰始律》/張杜律(張斐、杜預)
1、體例。由張斐、杜預作注成律疏並行,具有法律效力
(1)嚴格區別律令界限;
(2)體例合理。分魏律《刑名》為《刑名》和《法例》兩篇,又增設幾篇,共二十篇。
2、內容——服制定罪
依服制定罪是《晉律》首創,亦稱五服制罪或准五服以治罪。是指親屬間的犯罪,依據五等喪服所規定的親等來定罪量刑。包括親屬相犯,親屬相盜,親屬相奸。屬於倫理法范疇。
(三)《北齊律》——水平最高
1、體例。進一步改革體例,省並篇目,定為十二篇,將《刑名》《法例》合二為一,稱《名例》,冠於律首,增強法典結構上的科學性。
2、內容:重罪十條。為加強鎮壓危害封建統治和違反倫理綱常的行為,將「重罪十條」正式入律,始於北齊。實即後世法典中之「十惡」,即將直接危害國家根本利益的最嚴重的十種犯罪置於律首,反逆、大逆、叛、降、惡逆、不道、不敬、不孝、不義、內亂,犯此十條,不在八議論贖之限。《北齊律》所定「重罪十條」,是南北朝時立法程度最高的法典,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予以概括,包括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各個方面。
(四)法律解釋
秦《法律答問》——漢《漢律章句》——晉《泰始律》——《唐律疏議》
(五)訴訟制度
1、直訴:即不依訴訟等級,直接訴於皇帝或欽差大臣,是訴訟中的特別上訴程序。其作為制度形成於西晉。
2、死刑復核制度形成於北魏,即將死刑決定權收歸中央。一方面是慎刑,一方面也是控制。
七、隋唐法制
(一)隋朝《開皇律》
1、體例:採用北齊十二篇結構,定名例律第一,其下為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各篇。與北齊不同的是,改北齊《禁衛律》為《衛禁》;《戶》改為《戶婚》;《捕斷》分為《捕亡》和《斷獄》把北齊《斗律》、〈〈毀損律〉〉的篇名刪除,內容為它律所吸收。自戰國、秦漢,經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修《開皇律》,封建刑律的十二篇體制最終確定。
2、刑罰。(內容特點)
(1)正式確定以笞、杖、徒、流代替以往野蠻的肉刑制度,成為封建制五刑。隋代五刑的出現標志封建刑罰制度趨於成熟。
(2)正式以法律形式確定「十惡」之罪。
(3)形成「議、請、減、贖、當」的法律特權。
3、意義:《開》是隋初統治集團總結以往立法經驗而制定的一部具的代表性的封建成文法典,承襲北齊律「法令明審,科條簡要「的傳統,並加以調整、修定。在中國封建法律史上起到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律法逐步法典化。
(二)唐代法制
Ⅰ《唐律疏議》共四次修定。從律文上奠定唐律基礎的是《貞觀律》。
1、《貞觀律》的重大變革。共十二篇,五百條。
(1)創設加役流刑,作為減死之罰;
(2)改革「兄弟分居,連坐俱死」之法;
(3)以大法形式明確了比附類推所應遵循的法律原則。
2、《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議》,是我國歷史上迄今保存下來的最完整、最具有社會影響的封建法典。
3、《開元律》
4、《唐六典》(玄宗時修訂)
(1)共三十卷按照封建行政官僚體制編排,定以「周禮六官」為編修體例,規定了行政立法「以官統典」的指導原則。
(2)實現了刑律與禮制的分離,使封建行政法最終成為獨立的法律部門。
(3)其是我國現存的一部最古老、也是第一部系統的行政法典,傳至後世稱為《大唐六典》。自此產生了封建刑律與行政法典既相互分立又相互為用的兩大法典體系。
Ⅱ法律形式
1、唐之刑書有四,曰:律、令、格、式
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設范立制,格以禁違止邪,式以軌物程式。唐代式稱為「永式」,是帶有行政法規性質的經常適用的法律規范。
唐後期:典、敕、例。
2、唐宣宗時編《大中刑律統類》,以律為統,同類法條附於其後。
Ⅲ行政機構
三省六部制——尚書省——吏、戶、禮、兵、刑、工
—中書省
—門下省
御史台——監察機構
Ⅳ體例。
《唐律疏議》共十二篇,將《名例》置於律文之首,起到總則性作用,包括刑罰制度與刑罰方式等內容。
1、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
笞——輕微犯罪懲戒;杖——身體刑;徒——自由刑與奴役刑結合;流——減死之罰;死——絞、斬。
2、十惡
Ⅴ內容
1、 十惡
唐律「十惡」是危及封建皇權和封建國家的十種重罪的總稱,即自漢制《九章律》便有了某些罪名;北齊、北周則匯總為「重罪十條」;隋制《開皇律》時,完備了「十惡」之目,從而奠定了唐律「十惡」的基礎,並沿用至清末。其內容為: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其中把降合並於叛;增加了不睦;在反、大逆叛增加了謀。具體內容大體可分為三類:
A、 威脅損害皇權、危及封建國家的政治性犯罪:謀反、謀大逆、謀叛、大不敬等;
B、 威脅封建秩序:不道;
C、 破壞封建倫常關系:惡逆、不孝、不睦、不義、內亂等。
2、 特權法
(1)八議:唐代承襲曹魏以來的「八議」之制,對八類特權人物犯罪作了減免處罰的規定。議親,皇帝親戚;議故,皇帝故舊;賢,品行達到封建道德最高水準的人;能,有大才乾的人;功,功勛卓著者;貴,封建大貴族大官僚;勤,勤於封建國家服務的人;賓,前朝皇室後代被尊為國賓者。按照唐律規定,上述八類人犯罪,如是死罪,官吏必先奏明皇帝,並「議其所犯」,交皇帝裁處,按照通例,一般死罪可以降為流罪,流罪以下自然減刑一等,但犯有「十惡」罪的,不包括在此范圍。
(2)請,減,贖,官當,免官。
Ⅵ刑法適用原則
1、 累犯加重原則;
2、 老、少、廢、疾犯罪減免處罰原則;(注意案例分析)
3、 自首原則。唐律完善了自首的規定。首先,嚴格區分自新的界限。唐代以犯罪未被舉發而能到官府交待罪行的,叫做自首。其次,唐律規定不是所有犯罪都可以享受自首的待遇。第三,唐律規定自首者雖然可發免罪,但「正贓猶征如法」,即贓物必須按法律規定如數償還,以防止自首者非法獲財。第四,對自首不徹底行為作了嚴格規定。
區分自首與自新。
自首:犯罪未被舉發而至官府交待罪行者,原其罪,即免於追究刑事責任。
自新:犯罪被揭發,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後,再投案者,減輕刑事處罰。
4、 數罪並罰原則——吸收原則。
5、 類推原則: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則舉重以明輕;其應入罪者,則舉輕以明重。
6、 化外人犯罪原則:將屬人主義與屬地主義相結合。(贖人原則)
Ⅶ唐代離婚制 唐離婚形式(制度):義絕、和離
義絕:指夫或妻殺傷對方直系尊親或旁系尊親的行為。在法律上強制離婚。
和離:夫妻實無感情,在法律上強制離婚。
Ⅷ司法制度
1、唐代中央司法機構:三法司: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三司推事制/三司使鞫審:唐代中央或地方如發生特別重大的案件,則由大理寺卿、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在京組成臨時最高法庭加以審理。至後世,此制逐漸變為「三法司」聯合審判制。明清時稱為「三司會審」。
2、唐代嚴格規定了法官責任。
(1)出、入人罪。凡故意出入人罪的,「全出全入」,「以全罪論」;故意從輕入重的,或從重入輕的,以所增減的刑罰論罪;因過失而出入人罪的,「失於入者,各減三等,失於出者,各減五等。
(2)換鞫。《大唐六典》第一次以法典典形式肯定了法官的迴避制度。
3、死刑復核程序。改在京死刑三復奏為五復奏。
八、宋代法制
《宋刑統》是綜合性法典,第一部刻板發行的法典。是宋代系統制訂的基本的刑事法典。
九、明代法制
(一)體例
1、《大明律》
(1)篇目條文,共七篇。《名例律》作為統帥以下六律的總綱,吏、戶、禮、兵、刑、工。洪武三十年律的刊布,標志明代基本法典的最後定型。《大明律》的產生,不僅標志明代立法成就,而且影響了清代立法的格局。
(2)《明大誥》是朱元璋親自編纂的一部特別刑法(刑事特別法),重典治吏,具有殘酷性。
十、清代法制——清末、半殖半封
(一)預備立憲的主要活動:
1、《欽定憲法大綱》(仿日本的實君制君主立憲制)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頒布《欽》,成為中國法制史上首部具有近代憲法意義的法律文件。是中國首部憲法性文件,用資級憲法形式為君主專制制度披上合法外衣,使清末立憲成為中華法系解體的開端。君權憲法化。採用實君共和的君主立憲制。
2、《十九信條》1911年
(1)虛君共和的責任內閣制;
(2)形式上限制皇權,擴大國會權力;
(3)屬臨時憲法,具有憲法性質。
3、設立「諮議局」和「資政院」
(二)行律的修訂:
1、《大清現行刑律》
(1)性質:過渡性法典。
(2)體例內容:
①改律名為《刑律》;
②改原體例,更為自名例至河防三十門,新舊體例折衷所致;
③改革刑罰,廢酷刑,以罰金、徒、流、遣、死五刑取代封建制五刑;
④廢除過時法條,增加新罪名。
2、《大清新刑律》由沈家本、岡田朝太郎編,但未能施行。
(1)結構:
①仿資產階級刑法體例;
A將非科刑定罪內容刪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近代化的專門刑法典;
B確定新的刑法體系,定近代刑法總則與分則體例;
②採取資產階級國家刑罰體系,近代五刑。主刑為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罰金;將身體刑排除在刑罰體系之外。
(2)內容
①吸收資產階級刑法制度——罪刑法定;
②對封建刑法制度大量刪削,等級特權法等,確定了平等地位;
③這是中國歷史上首部仿效資產階級刑法原則、體例制定的法典,影響著我國半殖半封的刑事立法。
(三)名詞解釋:禮法之爭:在清末變法修律過程中,以張之洞、勞乃宣為代表的「禮教派」與修定法律大臣沈家本為代表的修定而產生的理論爭執。
(四)民律草案的修訂:
《大清民律草案》沈家本、松岡義正
(1)民法前三編以「模範列強」為主,由修定法律館主持,聘外國人修定,汲取西方近代民法內容;
(2)後兩編以「固守國粹」為宗,由清廷禮學館主持起草,注重吸收中國傳統社會歷代相沿的禮教民俗,有濃厚的封建色彩。
《大清民律草案》不是成熟的法律草案,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是北京政府民法草案第二次修訂時的基礎。
(五)司法制度
1、領事裁判權:凡在中國享有領事裁判權的國家,其在中國僑民不受中國法律管轄,不論發生任何違背中國法律的違法犯罪行為,或成為民訴/刑訴當事人時,中國司法機關無權裁判,只能由該國領事等人員或設於中國的司法機構據本國法律裁判。
2、會審制度:1864年,清與英、美、法三國駐上海領事協議在租界內設立會審公廨。
3、司法機構改革 開始追求司法獨立
中央
(1)刑部改為法部專任司法行政。
(2)大理事改大理院,作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正式廢除三法司制,確立近代中央司法機關制度。
(3)設總檢察廳,將總檢察廳改設於大理院。作為最高檢察機關,獨立行使檢察權。審檢合署——地方檢察機構位於同級地方審判機構之內。
地方
(1)省設高等審判廳;府設地方審判廳;州、縣設初級審判廳。四級三審制推向全國。
(2)地方各級審判廳內設檢察廳。
《大理院審判編製法》引入資產階級「司法獨立」原則,確立四級三審制,審檢合署、審判合議制度,是模仿資產階級國家制定的我國第一個單行法院組織法規。
4、訴訟制度改革
(1)確定司法獨立原則;
(2)區別刑事、民事訴訟;
(3)審判權、檢察權分立;
(4)承認辯護制度。此後,中國始有律師制度。
十一、民國法制
(一)五權憲法。1906年,孫中山首次提出「五權分立」的共和制度: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外,還有考選權、糾察權的五權分立的共和政治。
(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內容:
(1)確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內容和性質;
(2)確定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多民族國家;
(3)確定民國國家機構採取「三權分立」原則;
(4)確定人民民主權利和義務;
(5)確認保護私有財產的原則;
(6)確定《臨時約法》的最高效率和修改程序。

題例:
1.刑罰衍變(P49)
主刑:奴隸制五刑——墨、劓、刖、宮、大辟;
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
清末《現刑律》——罰金、徒、流、遣、死;
《新刑律》——罰金、拘役、有期、無期、死。
附加刑:周——圜土之制、嘉石之制、贖刑、流刑;
秦——笞、徒、流放、肉、死、羞辱、經濟、株連;
漢——廢肉刑代以笞刑;斬右趾刑改為棄市,以輕改重;後肉刑四種又改為宮刑和斬右趾刑兩種。
明——五刑、充軍刑、枷號刑、廷杖制度。
2.貴族官僚特權法——同罪異罰
(1)周:刑不上大夫。貴族官僚觸犯普通罪名時,是否予以處罰,給予何種處罰,非嚴格依法,而是由上層貴族或周王據不同情況作出判斷。
(2)漢:貴族官員有罪先請。西漢時,公侯及其嗣子和官吏三百石以上者,在法律上享受有罪先請特權,凡經上請,一般可減刑或免刑。
(3)曹魏《新律》首次提出「八議」制度。八議入律。
(4)《陳律》正式使用「官當」一詞,以官抵罪。
(5)唐:八議、請、減、贖、官當、免官。以此將貴族官員的特權法律化,用以維護封建官僚體制,鞏固專制統治的基礎,並沿用至清末。
(6)清末《大清新刑律》刪除等級特權法,確定法律上平等地位。
3.篇章體例的衍變
(1)戰國《法經》六篇,設《具律》為總則性篇章;
(2)秦改法為律,作六法;
(3)漢律六十章。《九章律》在秦《法經》六篇的基礎上增加《戶》、《興》、《廄》合為九章。
(4)三國兩晉
魏《新律》增至十八篇,改《具律》為《刑名》,列於律首,突出其總則作用。
《晉律》增至二十篇。分《刑名》為《刑名》和《法例》兩篇。
《北齊律》省並為十二篇。將《刑名》和《法例》兩篇合為《名例》,冠於律首,增強法典結構上的科學性。
(5)隋《開皇律》十二篇結構。改《禁衛》為《衛禁》;《戶律》為《戶婚》;《捕斷》改為《捕亡》和《斷獄》。封建刑律十二篇體例最終確立,沿用至明朝。
(6)明《大明律》共七篇。《名例》作為統帥以下六律的總綱,吏、戶、禮、兵、刑、工。標志明代基本法典最後定型,影響清代立法格局。
(7)清
《大清現行刑律》改律名為《刑律》,自名例分為30門(過渡性法典);
《大清新刑律》
4、法律儒家化。
(1)夏——有不孝罪;
(2)周——禮—尊尊親親;老幼減免刑罰;
罪名:不孝不友,犯王命,放弒其君,殺越人於貸。
(3)漢——以儒家思想為主,並輔以法家思想。中心為德主刑輔。
罪名:親親得相首匿——具有倫理性。
(4)南北朝——重罪十條,始於北齊,為後世所承襲。
罪名:服制定罪《晉律》首創;留養制度。中國古代法律家族化、制度化的具體體現。
(5)隋——「十惡罪」
(6)唐——十惡重懲。老少廢疾犯罪減免刑罰;
(7)清末刪除以家天下和宗法制為據的十惡、存留養親等封建法律內容。

『柒』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包括哪幾種法

主要分兩種:一般行政法和特別行政法。

一般行政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監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等;

特別行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海關法》、《教育法》等。

1.《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規范和保障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職責,制定本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教育法》的頒布是關系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件大事,對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制度,維護教育關系主體的合法權益,加速教育法制建設,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

3.《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為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利益,加強海關監督管理,促進對外經濟貿易和科技文化交往,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制定的法律。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是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而制定的法律。

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為了規范公務員的管理,保障公務員的合法權益,加強對公務員的監督,建設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促進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制定本法。

『捌』 我國行政法統一的法典是什麼

沒有!全世界都還沒有一部完整的行政法法典,只有《行政程序法典》,最早是1889年的西班牙《行政程序法》,中國目前只有《湖南省行政程序規定》。

『玖』 中國古代最早的1部比較完整的行政法典是什麼拜託了各位 謝謝

《永徽律疏》又稱《唐律疏議》,是唐朝立法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國封建製法律的典型代表。唐高宗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已發展到鼎盛階段。永徽二年,唐高宗命長孫無忌等人以《貞觀律》為藍本,稍加修改,制定出了《永徽律》12篇,500條。同時,鑒於當時中央和地方的審判中對法律條文理解不一,每年科舉考試時也缺乏統一標準的情況,高宗又下令對《永徽律》逐條逐句的進行統一而詳細的解釋,闡明《永徽律》的精神實質,重要原則制度的源流演變和立法意圖,並設問答,解決法律適用中的疑難問題。這些內容稱為「律疏」,附於律文之下,經皇帝批准,於永徽四年頒行天下,律文與律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這部法典當時稱為《永徽律疏》,元代以後稱之為《唐律疏議》。 《永徽律疏》是我國迄今為止完整保存下來的一部最早、最完備、影響最大的封建成文法典。它總結了中國歷代統治者立法和注律的經驗,繼承了漢代以來德主刑輔的思想和禮律結合的傳統,使中國封建法律至此發展到最成熟、最完備的階段,標志著中國封建立法技術達到最高水平。《永徽律疏》以其豐富的內容、高超的技術和鮮明的特色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並對當時周圍其他亞洲國家和後世各王朝的封建立法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永徽律疏》在整個中國法律制度發展史上佔有最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法制史上獨樹一幟。

『拾』 我國現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是什麼

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比較完整的行政法典是:《唐六典》
麻,煩設;置,下最-佳.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關於賠償物質損失的條款 發布:2025-02-08 04:01:54 瀏覽:958
促進法治化營商環境 發布:2025-02-08 04:01:16 瀏覽:610
專職安全生產管理員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8 03:48:50 瀏覽:471
我國現行婚姻法第32條規定 發布:2025-02-08 03:35:52 瀏覽:190
法律知識古樹保護 發布:2025-02-08 02:59:19 瀏覽:984
經濟法稅收試題答案 發布:2025-02-08 02:26:36 瀏覽:237
民法典的法治 發布:2025-02-08 02:17:37 瀏覽:688
廣東省生育保險條例2016 發布:2025-02-08 02:13:09 瀏覽:848
2016婚姻法第三者怎麼處理 發布:2025-02-08 02:05:07 瀏覽:524
江蘇省法律援助基金會 發布:2025-02-08 01:50:53 瀏覽: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