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招待所勞動法法律法規

招待所勞動法法律法規

發布時間: 2022-05-06 19:56:56

① 國慶七天單位招待所加班違法嗎

國慶加班只要支付3倍加班費就不違法,否則違法。我國勞動法第四十四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下列標准。法定節假日加班工資:按不低於員工本人按上一個月的平均日工資或小時工資的300%另行支付加班工,節假日加班工資=加班工資的計算基數/21.75×300%,加班費為計算基數/21.75/8小時×3倍*加班小時數。算正常工資,

② 《勞動法》是怎麼規定的有哪些內容

引言: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勞動者的權益,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規,集中勞動法,對於勞動者的權益有了很全面的規定,很多勞動者如果權力受到侵害,都可以從勞動法中來維護自己的權利。關於勞動法的規定,其中內容十分廣泛,這里先列舉幾個比較常見的勞動爭議問題。

三、勞動法保證勞工的相關利益。

無論是休息休假還是產假,旅遊,保險,勞動法都有相關的規定,甚至說工傷這類非常常見的情況,勞動法還有相應的賠償條款,非常細致又縝密的法律,給勞動者維權提供了鋒利的武器,讓很多無良僱主沒有辦法逃避自己的責任。

③ 勞動法對出差費的規定

勞動法沒有對出差費作出規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差旅費支付辦法由當地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屬會同財政局制定。企業單位差旅費標准,由企業單位自定,屬於用人單位自主權。短期出差通常參照當地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差旅費標准,結合本單位經濟狀況制定;派駐外地人員補助標准通常參照派駐地物價水平並結合工作性質決定。

④ 求有關《勞動法》的法律條款,越多越好,急,謝謝!

1、 2005年2月的《關於外國使領館僱用中國公民有關問題的復函》中明確規定:「外國駐華外交代表機構不能直接與中國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合同。」「外國駐華外交代表機構聘用中國雇員,應按照現行法律規定,由外交人員服務機構派遣雇員,代理社會保險事務。」
2、 目前正在討論的《勞動合同法》草案已經對勞動派遣問題有了更利於勞動者的規定,要求勞動派遣公司注冊資金由現在的最低10萬元上升到50萬元,每派出一名勞動者勞動派遣公司向銀行存入5萬元,以備以後萬一出現問題時使用。「勞動者被派遣到接受單位工作滿1年,接受單位繼續使用該勞動者的,勞動者派遣單位與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終止,由接受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合同;接受單位不再使用該勞動者的,該勞動者所在崗位不得以勞動力派遣方式使用其他勞動者。」
3、 《勞動法》第3條規定,勞動者享有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
4、 《勞動法》第54條規定,用人單位必須為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規定的勞動安全衛生條件和必要的勞動保護用品。
5、 《勞動法》第17條規定,勞動合同依法訂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必須履行勞動合同規定的義務。勞動合同中規定有試用期內容是法律給予勞動關系雙方有條件解除勞動合同的一種條件。
6、 《勞動法》第82條規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當事人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60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
7、 《民法通則》第136條規定:「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1年。」第137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
8、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規定,我國訴訟時效一般期限為2年,適用於普遍的民事權利被侵害的情況。特殊訴訟時效期限,《民法通則》第136條規定為1年。對於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寄存財物被丟失或損毀的訴訟時效為1年。
9、 《勞動法》第99條「用人單位招用尚未解除勞動合同的勞動者,對原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該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第6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其連帶賠償的的份額應不低於對原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總額的70%」。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納個人所得稅:
一、 工資、薪金所得;
二、 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
三、 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
四、 勞務報酬所得;
五、 稿酬所得;
六、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七、 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八、 財產租賃所得;
九、 財產轉讓所得;
十、 偶然所得;
十一、經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征稅的其他所得。
11、 第三條 個人所得稅的稅率:
一、 工資、薪金所得,適用超額累進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四十五。
二、 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適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
三、 稿酬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並按應納稅額減征百分之三十。
四、 勞務報酬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對勞務報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實行加成徵收,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五、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12、 第四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免納個人所得稅:
一、 省級人民政府、國務院部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以上單位。以及外國組織、國際組織頒發的科學、教育、技術、文化、衛生、體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獎金;
二、 國債和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利息;
三、 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發給的補貼、津貼;
四、 福利費、撫恤金、救濟金;
五、 保險賠款;
六、 軍人的專業費、復員費;
七、 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發給幹部、職工的安家費、退職費、退休工資、離休工資、離休生活補助費;
八、 依照我國有關法律規定應予免稅的各國駐華使館、領事館的外交代表、領事官員和其他人員的所得;
九、 中國政府參加的國際公約、簽訂的協議中規定免稅的所得;
十、 經國務院財政部門批准免稅的所得。
13、 第五條 有下列情況之一的,經批准可以減征個人所得稅:
一、 殘疾、孤老人員和烈屬的所得;
二、 因嚴重自然災害造成重大損失的;
三、 其他經國務院財政部門批准減稅的。
14、 第六條 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一、 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1600元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二、 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三、 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必要費用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四、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減除費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減除20%的費用,其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五、 財產轉讓所得,以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六、 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個人將其所得對教育事業和其他公益事業捐贈的部分,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從應納稅所得中扣除。
對在中國境內無住所而在中國境內取得工資、薪金所得的納稅義務人和在中國境內有住所而在中國境外取得工資、薪金所得的納稅義務人,可以根據其平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匯率變化情況確定附加減除費用,附加減除費用適用的范圍和標准由國務院規定。
15、 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一(工資、薪金所得適用)

級數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 稅率(%)
1 不超過500元的 5
2 超過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10
3 超過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15
4 超過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 20
5 超過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 25
6 超過4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 30
7 超過60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35
8 超過8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 40
9 超過100000元的部分 45

16、 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二(個體工商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適用)
級數 全年應交所得稅額 稅率(%)
1 不超過5000的 5
2 超過5000至10000的部分 10
3 超過10000至30000的部分 20
4 超過30000至50000的部分 30
5 超過50000的部分 35

17、《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二十三條 設立有限責任公司,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 股東符合法定人數;
(二) 股東出資達到法定資本最低限額;
(三) 股東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四) 有公司名稱,建立符合有限責任公司要求的組織機構;
(五) 有公司住所。
18、第二十四條 有限責任公司由五十個以下股東出資設立。
19、第二十五條 有限責任公司章程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 公司名稱和住所;
(二) 公司經營范圍;
(三) 公司注冊資本;
(四) 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
(五) 股東的出資方式、出資額和出資時間;
(六) 公司的機構及其產生辦法、職權、議事規則;
(七) 公司法定代表人;
(八) 股東會會議認為需要規定的其他事項。
股東應當在公司章程上簽名、蓋章。
20、第二十六條 有限責任公司的注冊資本為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全體股東認繳的出資額。公司全體股東的首次出資額不得低於出資資本的20%,也不得低於法定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其餘部分由股東自公司成立之日起兩年內繳足;其中,投資公司可以在五年內繳足。
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為人民幣三萬元。法律、行政法規對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有較高規定的,從其規定。
21、第二十七條 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並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作為出資的財產除外。
對作為出資的非貨幣財產應當評估作價,核實財產,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價。法律、行政法規對評估作價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全體股東的貨幣出資金額不得低於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30%。
22、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
為規范用人單位用工行為,保護勞動者合法利益,促進社會穩定,現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確立勞動關系的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 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同時具備下列情形的,勞動關系成立。
(一) 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
(二) 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章制度適用於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
(三) 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
二、 用人單位未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認定雙方存在勞動關系時可參照下列憑證:
(一) 工資支付憑證或記錄(職工工資發放花名冊)、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的記錄;
(二) 用人單位向勞動者發放的「工作證」、「服務證」等能夠證明身份的證件;
(三) 勞動者填寫的用人單位招工招聘「登記表」、「報名表」等招用記錄;
(四) 考勤記錄;
(五) 其他勞動者的證言等。
23、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關於開展區域性行業集體協商工作的意見
一、 區域性行業集體協商的范圍
區域性行業集體協商是指區域內的工會組織或行業工會組織與企業代表或企業代表組織,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開展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合同的行為。
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協商一般在小型企業或同行業企業比較集中的鄉鎮、街道、社區和工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薪技術產業園區)開展。在行業特點明顯的區域要重點推行行業性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工作,具備條件的地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縣(區)一級開展行業性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合同。
二、 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協商代表的產生方式
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協商代表應按照規范程序產生。職工一方的協商代表由區域內的工會組織或行業工會組織選派,首席代表由工會主席擔任。企業一方的協商代表由區域內的企業聯合會/企業家協會或其他企業組織、行業協會選派,也可以由上級企業聯合會/企業家協會組織區域內的企業主經民主推選或授權委託等方式產生,首席代表由企業方代表民主推選產生。
集體協商雙方的代表人數應當對等,一般每方3~10人。雙方首席代表可以書面委託專家、學者、律師等專業人員作為本方的協商代表,但委託人數不得超過本方代表的1/3。
三、 開展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協商的內容
開展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協商工作,要從本區域、本行業勞動關系的特點和企業實際出發,緊緊圍繞勞動報酬、勞動定額、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勞動保護等問題進行。通過協商簽訂的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合同可以是綜合性的,也可以是專項的。在協商過程中要力求重點突出,議題集中,措施可行。簽訂集體合同的條款要具體,標准要量化,切實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當前,要將職工工資水平、工作時間以及與此直接相關的勞動定額、計件單價等勞動標准作為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協商的重點,通過集體協商妥善處理各方的利益分配關系,推動企業建立正常的工資決定機制。

⑤ 勞動法的相關法律規定是怎樣的

法律分析:勞動法的相關法律規定主要如下: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⑥ 勞動法有那些條例

勞動合同會涉及到哪些法律法規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年6月2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2008年9月1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1994年7月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2007年12月29日)
國務院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1995年3月25日)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2004年11月1日)
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2007年12月14日)
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2007年12月14日)
企業經濟性裁減人員規定(1994年11月14日)
企業職工患病或非因工負傷醫療期規定(1994年12月1日)
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1994年12月3日)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1994年12月6日)
勞動部關於企業實行不定時工作制和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的審批辦法(1994年12月14日)
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1995年5月10日)
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節選)(1995年8月4日)
最低工資規定(2004年1月20日)
集體合同規定(2004年1月20日)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非全日制用工若干問題的意見(2003年5月30日)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流安置富餘人員的勞動關系處理辦法(2003年7月31日)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2005年5月25日)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關於開展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協商工作的意見(2006年8月17日)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建立勞動用工備案制度的通知(2006年12月22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1年4月16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2006年8月14日)
企業職工帶薪年休假實施辦法(2008年9月18日)

⑦ 勞動人事法律法規大全

《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就業專促進法》、《社會保險法屬》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四》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等等。

⑧ 勞動法律法規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版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權積金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傷保險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工生育保險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
女職工特殊勞動保護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培訓管理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資支付條例
養老保險轉移接續管理辦法

熱點內容
法律援助向哪裡申請 發布:2025-02-07 23:53:51 瀏覽:236
行政法學綜述 發布:2025-02-07 23:31:58 瀏覽:38
食品安全法中的社會共治 發布:2025-02-07 23:25:06 瀏覽:441
思想道德文獻 發布:2025-02-07 23:19:44 瀏覽:87
法律的效力大於行政法規 發布:2025-02-07 23:07:21 瀏覽:394
法學考研英語要求 發布:2025-02-07 22:53:53 瀏覽:308
山東司法廳長原廳長簡歷 發布:2025-02-07 22:48:32 瀏覽:643
婚姻法自然血親的父母子女關系解除 發布:2025-02-07 22:20:18 瀏覽:903
新婚姻法2020第三者財產 發布:2025-02-07 22:12:58 瀏覽:268
深圳消防法律援助熱線 發布:2025-02-07 21:57:19 瀏覽: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