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4
Ⅰ 行政訴訟法第25條厲害關系人怎麼理解
首先,根據抄《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規定,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
其次,這里提到的利害關系人,一般認為是權益受到行政行為侵害的直接當事人。"法律上利害關系"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與行政行為之間存在的一種因果關系。
Ⅱ 如果兩個以上行政機關共同作出一具體行政行為,當事人對該具體行政行為如何提起行政訴訟
C.必須以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為共同被告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由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Ⅲ 在行政訴訟中,兩個以上行政機關共同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當事人對該具體行政行為如何提起行政訴訟
可以提起共同被告。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共同被告是兩個以上被告在同一個案件中的合並,屬於訴訟主體的合並,在行政訴訟中作為共同被告的主體必須是兩個以上的行政機關。
法律分析
行政復議案件被告的確認,若復議機關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以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為被告;復議機關改變了原具體行政行為,復議機關就是被告。這里所說的改變,包括法律依據、事實根據和處理決定方面的任何實質性變更;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間內不作復議決定,當事人對原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為被告;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間內不作復議決定,當事人對復議機關不作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復議機關為被告。兩個以上行政機關共同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這些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行政訴訟俗稱為民告官,行政訴訟法的原告與其他訴訟並無太大的區別,不同在於,行政訴訟的原告是民,而被告卻是官。但相同的是,只有在認定主體資格後,訴訟才能繼續下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二十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行政機關被撤銷或者職權變更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Ⅳ 什麼情況下不是行政相對人也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行政訴訟法》第25 條規定,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
Ⅳ 行政訴訟中,關於共同被告的問題。
行政訴訟中,共同被告必須是兩個以上的行政機關;
行政訴訟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
共同被告是兩個以上被告在同一個案件中的合並,屬於訴訟主體的合並,在行政訴訟中作為共同被告的主體必須是兩個以上的行政機關。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第四款規定:「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條第三款規定:「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授權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內設機構、派出所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超出法定授權范圍實施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實施該行為的機構或者組織為被告。
Ⅵ 行政訴訟的原告資格有哪些條件如何認定
1、原告資格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規定,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
2、認定條件
(1)主體條件,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2)可訴的具體行政行為;
(3)主張的權益是合法權益;
(4)主張的權益受到損害;
(5)主張的權益受到損害和行政行為有因果關系。
(6)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4擴展閱讀
符合法律規定條件的其他非法人組織,可以作原告。其主要包括:
1、個體工商戶(包括起字型大小和未起字型大小的兩種)。
個體工商戶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依法經核准登記,從事工商業經營的自然人。個體工商戶的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開始於營業執照的取得,終止於營業執照的繳銷或吊銷。
2、農村承包經營戶。
農村承包經營戶是指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承包合同的規定從事商品生產經營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農村承包經營戶享有對外訂立合同的權利,自由處分其投入承包經營的自有資產和合法收益。
3、合夥組織(包括起字型大小和未起字型大小的兩種)。
合夥組織,指是兩人以上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共擔風險的共同體。合夥人對合夥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4、法人分支機構。包括:
①法人依法設立並領取營業執照的分支機構;
②法人非依法設立的分機構,或者雖依法設立但沒有領取營業執照的分支機構;
③中國人民銀行、各專業銀行設在各地的分支機構;
④保險公司設在各地的分支機構。
5、其他。包括:
①依法領取營業執照的私營獨資企業;
②依法領取營業執照的合夥型聯營企業;
③依法領取營業執照的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
④經民政部門核准登記的社會團體或者其他行政管理機關核准登記的社會團體;
⑤依法領取營業執照的鄉鎮、街道、村辦企業;
⑥法律法規特殊規定的未領取營業執照的協作型聯營體、破產清算組、業主委員會等。
Ⅶ 行政訴訟被告主體如何確定
被告主體的確認
1、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作被告。
2、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作被告。
3、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為,該組織是被告。
4、委託某一組織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5、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派出機構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該行政機關是被告
6、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7)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4擴展閱讀:
被告:defendant
刑事被告人享有辯護、最後陳述、拒絕回答與本案無關問題的權利,申請通知新證人到庭、調取新物證、重新鑒定或勘驗的權利,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申請迴避、提起上訴、要求再審的權利,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侵犯其訴訟權利和侮辱其人身的行為提出控告的權利等。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充分保障被告人行使其法定訴訟權利,同時有權依法對被告人採取強制措施和搜查、扣押等。
在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的過程中,可更換不符合當事人條件的被告,即通知符合條件的被告參加訴訟。如果被告不符合當事人條件,而原告又不同意更換,人民法院應該裁定駁回起訴。被告可以承認或者反駁訴訟請求,有權提起反訴。此時被告即成為反訴的原告,本訴的原告即成為反訴的被告。
在行政訴訟中,被告與原告法律地位平等。
是指被訴稱侵犯了原告的民事權益,或者與原告發生了民事權益爭執,而依法被人民法院傳喚應訴的人。
Ⅷ 行政訴訟中以復議機關為被告的情形主要包括哪些
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
法條鏈接:〈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2、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3、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4、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5、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6、行政機關被撤銷或者職權變更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Ⅸ 派出所可以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嗎
派出所有授權即可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有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派出所具有被告資格,否則一律視為委託,不具備被告資格。如果法律、法規、規章對派出所有一定的授權,則派出所就取得了訴訟主體的地位,無論作出的行政行為是否超越了授權范圍,派出所仍然是該行政行為的法律上的主體和法律後果的承擔者。
法律分析
行政訴訟主要是為了規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夠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行政訴訟法是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訴訟參加人進行訴訟活動必須遵守的准則。派出所在行政訴訟中能否成為被告,也是以是否有法律、法規、規章授權作為區分標準的。如果法律、法規、規章對派出所有一定的授權,則派出所就取得了訴訟主體的地位,無論派出所作出的行政行為是否超越了授權范圍,仍然是該行政行為的法律上的主體和法律後果的承擔者。但是,如果法律、法規、規章沒有給派出所授權,無論該派出所事實上是否以自己名義作出行政行為,派出所在法律上仍然不是該行政行為的主體和責任人,即不能以該派出所為被告,而應以派出所所屬行政機關即公安機關為被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第二十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行政機關被撤銷或者職權變更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Ⅹ 誰有權提起行政訴訟
根據我抄國《行政訴訟法》第襲25條的規定,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的,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的,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