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行政法的效力
你好,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部門規章;
地方性法規與國務院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
『貳』 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的效力
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的效力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優先適用行政法規的規定地方性法規不得與行政法規相抵觸,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
具體如下:
1、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由大會主席團或者常務委員會用公告公布施行的文件;
2、 行政法規一般以條例辦法實施細則規定等形式組成,發布行政法規需要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行政法規的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高於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
第七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頒布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並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第四十三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頒布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並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叄』 如何判定行政法規的效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政法學研究從無到有,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可觀的成績,行政法律越來越健全。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對行政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行政法制的健全與否直接關系著這一要求。我門不僅要健全行政法律,還要健全各種法規、規章,從而建立一個層次分明、效力清晰的行政法律制度。
一、行政法規與行政法律體系
如何看待其他法治發達國家的行政規范體系,能否以中國式的層級化的思維去分析國外的行政規范體系呢?作者首先對國外的行政規范體系作了簡明精當的梳理和評述。其中對美國行政規范體系的把握,尤為客觀准確。在美國行政法規可以分為實體性法規、解釋性法規和程序性法規。「實體性法規」又稱「立法性法規」,是指行政機關根據法律授權,調整私人權利義務的規則,具有法律的效力和效果;「解釋性法規」是澄清或者說明現有法律或實體性規則的規則,不能為人們設定新的權利和義務;「程序性規則」則是行政機關頒布的規定機關履行其職責的內部程序規則和具體操作的實踐准則。制定程序性法規是行政機構的「固有權力」,不需法律的授權。應該看到,中國行政法學所討論的「法規」,與美國法中的「實體性法規」更為接近。
我國2000年頒布的《立法法》中,規定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規章。但現實行政法規卻呈現了多種面相。而我國目前對行政法規、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的區分,背後則是由相應行政職權的等級高低所決定的。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行政等級國家,我國之所以將行政法規與行政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隔離開來,也正是這種權力文化傳統的作用。歐美國家的行政法治要求法規必須秉承授權立法的要求,而我國的行政規范體系更多是行政主導的產物,雖然有「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也難免受行政機關自身規則和原則的約束。
二、行政法規的法理學依據與適用
(一)行政規則的外部化
在現代行政國家下,「行政規則的外部化現象」日益受到關注。發布行政規則的依據是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指揮監督權。在日本,行政規則被分為組織規則、解釋基準、裁量基準、給付規則、指導綱要等類型。行政規則被認為沒有規范上的約束力,但在實務中具有事實上的約束力。而美國學者也指出,盡管解釋性規則、政策說明等都不具有法律拘束效果,但當機關將其作為確立影響私人權利義務的標准時,它們就有了實踐上的拘束力。
『肆』 行政法規的等級和效力與一般法律
法律分析:行政法規是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定的,法律是全國人大定的,我國全國人大是最高權利機關,所以法律大於行政法規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八十八條 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伍』 行政法的立法效力是什麼有案例給我理解下么
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級是指行政法規與行政規章在國家法律規范體系中的地位。憲法回具有最高法律答效力,法律、法規、規章不能同憲法相抵觸;法律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地方性法規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規章;省級人民政府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較大市的人民政府的規章。
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
『陸』 行政法的效力
法律效力問題是部門法的基本問題,它是指「法的生效范圍,即法律規范對什麼人,內在什麼地方和什麼容時間發生效力」。這種規制力常常被表述為確定性、拘束性、執行性、強制性等。所謂確定性是指通過一定的法律規范可以把某種存在權益爭議的事項予以澄清,並使各主體能夠明確在某種權益關系面前自己所處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拘束性是指一個法律規范一旦予以公布,它就能夠約束參與到該規范中的相關主體,使這些主體只能根據該規范的內容選擇權利和履行義務,而不能作出否定這一規范的選擇。執行性是指法律規范所確定的狀態除了對於直接的權利和義務人有約束性以外,它還對相關的法律實施主體和其他局外人產生相應的約束作用。執行性雖然比較抽象,但它反映了一個單一法律規范與整個法律體系之間的關系,正是這些單一的法律規范被執行而最終使法律體系得以實現。強制性是對否定某一法律規范行為的再否定,即某一法律規范頒行以後,無論是直接的當事人還是間接的參與人都必須依該規范所設定的權利義務而為之,若某一主體敢於對該規范設定的權利說「不」,那麼它將會帶來法律上的麻煩,這個麻煩或者是人身方面的、或者是財產方面的、或者是資格方面的等等。
『柒』 行政法規的法律效力
看管理辦法是哪個層級部門制定的,按說應該是屬於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其效內力明顯是低於憲法和法律的容,但是高於其他部門制定的地方性或者部門性的法規,行政法規可以設置除了人身自由意外的其他的行政處罰或者是處分,所以你按照你所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來解決對方的 質詢時可以的。
『捌』 什麼是行政法規的效力,如何判定
法律分析:所謂的行政法規就是都我們國家法律的具體化的一種主要形式,《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定,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規章。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行政等級國家,我國之所以將行政法規與行政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隔離開來,也正是這種權力文化傳統的作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六十五條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玖』 行政法規 效力 高於 地方性法規
法律的效力高來於行政法規、地自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根據《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第八十八條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第八十九條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9)論行政法的效力擴展閱讀: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第九十五條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
(一)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二)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三)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
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