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義大利行政法院

義大利行政法院

發布時間: 2022-05-08 00:31:29

『壹』 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分別包括哪些主要國家

大陸法系主要適用於法、德兩國,還有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義大利、瑞士、西班牙、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以及亞、非、拉部分法語國家或地區。

英美法系產生於英國,後擴大到曾經是英國殖民地、附屬國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非洲的個別國家和地區。

英美法系亦稱「普通法系」、「英國法系」、「判例法系」。以英國普通法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指英國從11世紀起主要以源於日耳曼習慣法的普通法為基礎,逐漸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法律制度以及仿效英國的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法律制度。

是西方國家中與大陸法系並列的歷史悠久和影響較大的法系,注重法典的延續性,以傳統、判例和習慣為判案依據。

大陸法系是指歐洲大陸上源於羅馬法、以1804 年《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各國法律,所以大陸法系也稱羅馬法系或民法法系。1896 年,德國以《法國民法典》為藍本,制定了《德國民法典》,該法典以後為一些國家所仿效,故大陸法系又稱為羅馬一德意志法系。

(1)義大利行政法院擴展閱讀

大陸法系的特點:

1、全面繼承羅馬法:吸收了許多羅馬私法的原則、制度,如賦予某些人的集合體以特定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所有權的絕對性,取得財產的各種方法,某人享有他人所有物的某些權利;侵權行為與契約制度;遺囑繼承與法定繼承相結合制度等。

還接受了羅馬法學家的整套技術方法,如公法與私法的劃分,人法、物法、訴訟法的私法體系,物權與債權的分類,所有與佔有、使用收益權地役權以及思維、推理的方式。

2、實行法典化,法律規范的抽象化概括化。

3、明確立法司法的分工,強調制定法的權威,一般不承認法官的造法功能。

4、法學在推動法律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法學創立了法典編纂和立法的理論基礎,如自然法理論、分權學說、民族國家理論等,使法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任務由法學家來完成。

英美法系特點:

1、英美法系從一開始就十分重視令狀和訴訟的形式,這種訴訟形式的劃分本身就缺乏邏輯性和系統性,因此就阻礙了英國法學家對法律分類的科學研究。

2、英美法系重判例法,而反對法典編纂,判例法偏重實踐經驗,而忽視抽象的概括和理論探討。

3、英美法系在法院的設置上分為普通法院和衡平法院,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劃分從政治的角度看是國會和國王爭奪權利的表現,從法律技術的角度看是衡平法對普通法缺陷的修改和補充,衡平法是以普通法為基礎的。

他的說明價值在於指出了一般正義和個別正義的沖突和矛盾。而沒有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的區分。因此,對涉及政治權力的案件和普通私人案件在處理時沒有明顯的區分。這也阻礙了對法律的分類,尤其是難以形成公法和私法觀念。

4、在英美法系的發展過程中,起主要推動作用的是法官和律師。而且其教育方式也是以學徒制為主,這就決定了他們更加關系具體案件。而輕視抽象理論意義上的法律分類。

『貳』 義大利共和國司法體系的原則與構成

義大利是採用民主和多元的政治體制的單一制國家,採用議會制政府形式,但是,也賦予了地方以自治權和重要的立法、行政和組織的權力。這些權力,根據最近的2001年的第3號憲法性法律還有了增加。但是司法權則排他性地被授予了國家,關於司法事務的法律規定,被排他地保留在中央的立法許可權中。

因此,義大利的司法體制建立在司法權統一以及司法權由國家行使的原則上。

「司法職能由關於司法體制的法律規范所創設和規范的普通司法官行使」(義大利憲法第102條第1款)

普通司法機構負責處理普通司法事務,包括民事和刑事司法事務[3]。

司法權應該由法官行使的規則,根據憲法第103條,也存在一些例外的規定。

行政司法權,也就是處理與公共行政機構有關的爭議的權力被賦予了行政院以及地方行政法院(T.A.R.)

審計司法權由審計法院負責處理與公共帳簿有關的爭議。

軍事司法權由軍事法院以及軍事上訴法院行使,處理軍隊的人員犯下的軍事罪行。

義大利與別的國家不同,在普通的司法官中還包括了檢察官。他們的職能是用提起公訴的方法對犯罪進行制裁,並且實施保障措施。

『叄』 義大利行政法院為何突然叫停西西里關閉移民接收中心條例

對於“叫停西西里關閉移民接收中心條例”這一事件,義大利行政法院給出的理由是,移民事務直屬於義大利中央政府管轄,地方政府無權管轄。

而眾所周知,義大利的經濟狀況早在疫情之前就不大好了,現在疫情來了更是雪上加霜,如果再因為排斥外來移民,而導致外來投資驟減,那樣導致的後果恐怕是義大利當局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歸根結底,義大利行政法院強勢叫停西西里排斥移民的魯莽舉動,更多是顧及到本國的長遠利益。

『肆』 2003年意甲的「卡塔尼亞事件」是怎麼回事

西西里球迷騷亂叫停意甲

●事發卡塔尼亞與巴勒莫德比戰 ●收治71人,一警察遭炸彈襲擊殉職 ●周末其餘比賽取消

為制止球迷騷亂,警察使用了催淚瓦斯,煙霧波及到了球場。

本報訊昨天凌晨,意甲聯賽上演了西西里德比,坐鎮主場的卡塔尼亞1比2不敵巴勒莫。比賽中,兩隊球迷在賽場外發生騷亂,警察不得不動用催淚瓦斯才將局面穩定下來。一位防暴警察在騷亂中被球迷自製的炸彈擊中臉部,送進醫院後不治身亡。另外騷亂還造成71人受傷入院,大部分傷者將在醫院待上3-15天。義大利足協隨即宣布,周末的其他比賽(包括國際米蘭與羅馬的大戰)將全部取消。另外,義大利國家隊下周三對陣羅馬尼亞的比賽,以及義大利21歲以下國家隊對陣比利時的比賽也都將被取消。

義大利足協特別委員潘卡利沒有說明何時恢復聯賽,但球員工會主席坎帕納給出了提議。「足球比賽應該被終止一年,我們得好好反思。」義大利的西西里德比素來以火爆著稱,往年巴勒莫迎戰梅西納時,當地警察都如臨大敵,而今年又添了卡塔尼亞。比賽之所以提前到星期五進行,正是由於害怕周末比賽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安全隱患。

上半場,由於規定巴勒莫球迷不能進場,因此沖突並沒有那麼激烈。下半場,巴勒莫球迷陸續進場也成了導火索。

賽後,卡塔尼亞俱樂部主席安東尼奧·普爾維倫蒂認為,球迷騷亂事件的主要責任在巴勒莫球迷。他說:「很明顯,事故是由於巴勒莫球迷入場時挑釁造成的。在此之前,任何事都沒有發生,但在他們入場以後,就開始製造麻煩。」義大利總理普羅迪在得知這一消息後,發表聲明稱:「當我得知這一惡性事件後,我首先想到的是那些受到傷害的人們以及他們的家人。在體育競技的比賽中,發生這樣的事情是令人悲傷的,我認為我們有責任去嚴加管理並且杜絕這種惡性的事件。」獲勝的巴勒莫主帥圭多林賽後則說:「這個夜晚沒有勝利者。」

■騷亂現場

兩個爭議進球誘發暴力升級

本報訊現場看球的RAI體育台記者證實,在巴勒莫球迷下半場進場之後,卡塔尼亞球迷率先向巴勒莫球迷所在的看台投擲煙火,隨後巴勒莫球迷開始反擊,事態就此開始擴大。

由於上半場不允許巴勒莫球迷進進球場,因此爭執只在球員間發生。卡塔尼亞與巴勒莫的上半場將要結束時,雙方隊員在場上發生了口角並有了身體接觸。盡管在裁判的干預下風波暫時平息,但賽場內的火葯味很濃。

下半場,巴勒莫球迷被允許進入場內。開始僅5分鍾,巴勒莫的卡拉喬洛幫助球隊率先打破僵局。不過慢動作顯示,卡拉喬洛在進球時處在明顯的越位位置。

賽場外的卡塔尼亞球迷更加怒不可遏,而巴勒莫球迷則開始挑釁。兩隊球迷甚至開始在場邊大打出手,最終,防暴警察不得不向巴勒莫球迷看台區投擲了催淚瓦斯,比賽一度中斷。

經過一段時間後,比賽重新恢復。59分鍾,卡塔尼亞由卡塞爾塔將比分扳為1比1平。這一進球再度引爆了球迷間的情緒,雙方球迷不停地用罵聲攻擊著對方的球隊。

第83分鍾,巴勒莫憑借德·曼奇尼的進球2比1超出。不過他在進球前有一個明顯的手球動作,當值主裁漏過了這一關鍵判罰,使得場面再度失控:賽場外甚至出現了球迷互相追逐扭打的場面,警察不得不再次出動。

最終,警方成功驅散了人群,目前已逮捕了15名最為瘋狂的球迷。在這15人中,還有四名未成年人。

■警察之死

投彈人疑為有組織的職業襲擊者

遇害警察的妻子聞聽死訊後不住流淚。

在騷亂中,義大利防暴警察,38歲的菲利普·拉齊蒂不幸因公殉職。

當比賽結束後,大批不願離開的卡塔尼亞球迷圍繞在體育場外,再次與巴勒莫球迷發生沖突,而拉齊蒂正是在這次球迷沖突中被球迷自製炸彈擊中了面部———這是拉齊蒂的致命傷。

事發後,有關方面迅速將拉齊蒂送去當地一家名叫加里巴爾迪的醫院,在警方的敦促之下,這家醫院出動了最好的醫生對拉齊蒂進行了45分鍾的搶救。在用盡了各種維持生命的方法之後,拉齊蒂還是告別了人世。

據悉,卡塔尼亞俱樂部的律師已經以「謀殺罪」向投擲炸彈的人提出了訴訟。警察抓獲了15名嫌犯,但目前無法確認誰向拉齊蒂投擲了炸彈。

拉齊蒂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他與妻子感情和睦,他的兩個兒子也都聰明健康。在拉齊蒂不幸去世之後,警方已經對他的家屬進行了保護。

另一名24歲的警察雷恩達也在騷亂中受了重傷。

他說:「他們有埋伏。受到攻擊時,我們正護送巴勒莫球迷離開。這不僅僅是孤立的球迷騷亂。」雷恩達回憶道,「當時我和同事們正護送巴勒莫球迷,突然就遭到了來自卡塔尼亞球迷一方的襲擊。暴徒准備了自製的炸彈,顯然他們是有組織的職業襲擊者。我被炸得摔倒在地,失去了知覺。」談到犧牲的同伴,他說:「我和拉齊蒂很熟,他是一名受到大家尊敬的優秀警官。他的犧牲真讓人悲痛。」

■超重音

「這是謀殺」

孔蒂(足壇名宿):這就是謀殺,一個孩子在比賽中失去了生命。聯賽?

現在還談什麼聯賽?我們根本無法繼續。人們來到球場是為了欣賞比賽,不是看一場謀殺!在這一切都完全停止之前,足球根本不能繼續!

普羅迪(義大利總理):這是一個強烈的信號,該是我們採取行動的時候了!

潘卡利(義大利足協特別委員):我為所有比賽亮出了紅燈,義大利足球現在必須停下來了。這一切已經夠了,真的夠了……我簡直無法對發生的事情進行描述,一個38歲的生命就這樣離去了,實在難以置信。這根本不是體育。

貝蒂諾蒂(義大利議會主席):拉齊蒂的去世讓我們每個人的良心受到譴責,我們更要對現在體育界存在的暴力現象進行聲討。他們的暴行玷污了我們的空氣。

■俱樂部

在我過去的半生中,我非常熱愛足球。但是從此之後,我再也不會參與任何有關足球的事務了。得知這個消息後,我將離開足球。足球再也不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卡塔尼亞俱樂部總經理摩納哥

厭棄足球,卡塔尼亞經理辭職

騷亂現場火光沖天。

本報訊巴勒莫在獲得勝利後,在積分榜上以42分緊追排名第二的羅馬隊。不過賽後,他們的多名隊員都有可能因為在比賽中挑起事端而受到進一步調查;卡塔尼亞的主場也面臨著罰款乃至暫時關閉的懲罰。

巴勒莫主席贊帕里尼表示:「這不能說是我們俱樂部的責任,我們已經對球迷做了相當的約束,但這還不夠。這些人根本不是球迷,他們就是罪犯。我們現在的管理太寬鬆了,我們應該向英格蘭學習,他們會逮捕那些在球場中犯罪的人。如果不這樣嚴加管束,根本就無法杜絕類似事件的發生。」卡塔尼亞隊則關閉了官方網站,該網站過去所有的資料和新聞都被屏蔽,首頁用黑色的背景打出一排字:「我們很抱歉,但是現在再寫有關足球的消息實在是太荒謬了。我們所懷念的,只有在比賽中因維持秩序而犧牲的拉齊蒂和他的家人。」在醫院傳來拉齊蒂的死訊時,卡塔尼亞俱樂部總經理摩納哥就當場發表了辭職聲明:「在我過去的半生中,我非常熱愛足球。但是從此之後,我再也不會參與任何有關足球的事務了。得知這個消息後,我將離開足球。足球再也不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卡塔尼亞主席普爾維倫蒂也有可能走上辭職的道路。他傷心地說:「這一事件對我打擊很大,我計劃現在就辭職。

這不完全是管理層的責任,不過這已經不重要了。從今晚開始,足球已經不適合我……「接下來,普爾維倫蒂打算前往醫院,幫忙救助那些在沖突中受傷的球迷。

『伍』 義大利的政治體制

1948年 1月實施《義大利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總統為虛位元首,實行立法、行政和司法的三權分立制度。義大利屬於典型的議會共和制政體。

1、義大利議會。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眾議員和參議員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所有年滿18歲、享有政治權利的公民都有權參加眾議員的選舉,眾議員當選資格須年滿25歲。參加參議員選舉的選民必須年滿25歲,其中年滿40歲者方有當選資格。眾、參議員均任期5年。在正常情況下,每5年舉行一次大選。立法職能由兩院集體行使。兩院的職能主要有:審議批准法案、國家預算和決算,監督政府,選舉共和國總統,批准政治性國際條約,決定戰爭狀態、大赦和特赦等。議案必須在兩院分別通過。單獨一院通過的決議無效。必要時可舉行兩院聯席會議。對於重大問題,兩院均須獨立進行兩輪審議和獨自作出重復性決議。
2、義大利總統。總統是國家元首和國家統一的象徵。凡年滿50歲、享有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的公民,均有資格當選總統。總統由眾、參兩院聯席會議以秘密投票方式選舉產生,任期 7年,連選連任。主要職權有:向兩院提出咨文;宣布新議院的選舉;批准政府提交兩院的法律草案;頒布法律,發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依憲法規定宣布舉行公民投票;依法律規定任命國家官員;任命和接受外交代表,必要時經兩院事先授權,批准國際各約;統帥武裝部隊,擔任最高國防委員會主席,根據兩院決議宣布戰爭狀態;在聽取兩院議長的意見後,解散兩院或其中一院。總統擔任全國最高司法委員會主席。總統犯罪時,由眾、參兩院聯席會議提出控告,由憲法法院判決。

3、義大利政府。政府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其內閣是國家權力的核心。由內閣總理及各部部長組成,一般都由執政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議員擔任。新政府經總統批准成立後,應在10天內向議會報告施政綱領,取得議會信任。如果議會不予信任,須重新組閣。議會對政府可隨時提出不信任的動議,政府也可隨時要求議會進行信任投票。如果議會不予信任,政府必須辭職。總理是政府首腦,主持內閣會議,領導整個政務工作,對政府總政策負責。內閣會議由總理、副總理和各部部長組成,是政府的集體議事和決策機構。各部部長對內閣活動負集體責任,並對各主管部門的活動負個人責任。總理和部長在執行職責時犯罪,由眾、參兩院聯席會議決定起訴送交法院懲辦。
4、義大利司法。義大利法律屬大陸法系。法院組織系統設憲法法院、行政法院和普通法院。司法行政由最高司法委員會領導,並進行日常管理。憲法法院的職能包括:監督和裁決法律、法令和其他規定是否符合憲法;裁決國家各權力機關之間、國家和大區之間、大區和大區之間在許可權范圍方面的沖突;審理根據憲法規定對總統和部長提出的控告案。行政法院系統由國務委員會、審計院以及地區行政法院組成。國務委員會受理中央機關與地區當局、行政機關與公民個人之間的行政訴訟案件,也受理地區行政法院的上訴案件,並依憲法規定享有裁判權。審計院除行使財政監督職能外,還受理公民對政府機關、公務員有關財政方面的上訴案件。普通法院系統則由治安法官、地方法官、地區法院、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構成。治安法官僅享有一定的民事管轄權,其他各級法院分級受理案情輕重不同的民事、刑事案件。上一級法院是下級法院的上訴法院,最高法院擁有最終審判權。最高司法委員會由共和國總統任主席,並主持工作。最高法院的首席院長和總檢察官是當然成員,其餘成員2/3從普通法官中選出,1/3由議會從大學常任法學教授和有15年經驗的律師中選出。司法部長在遵從最高司法委員會的前提下,管轄某些司法行政事務。

『陸』 行政訴訟案件由哪一級人民法院管

縣級的法院管理

『柒』 行政訴訟制度的簡介

在中國,行政訴訟與刑事訴訟、民事訴訟並稱為三大訴訟,是國家訴訟制度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是行政法制監督的一種特殊形式。
行政訴訟作為一種獨立的訴訟是資產階級革命以後的產物,並隨著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建立而逐步發展。由於各國社會制度和法制傳統不同,世界各國對於行政訴訟機構的設置、職權范圍和程序制度等的規定不盡相同。 西方國家的行政訴訟制度有兩種模式:
一種是以法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國家,在普通法院以外單獨設立與之平行的專職受理行政訴訟的行政法院。法國行政法院屬行政系統。行政訴訟有:①越權訴訟。公民和社會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行為損害其權利和利益時,提起行政訴訟。行政法院有權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②損害賠償訴訟,又稱完全管轄范圍內訴訟。行政法院有權判決行政機關對受到損害的公民和社會組織給予賠償。法國的行政法院在判決時所依據的主要是判例。仿效法國行政訴訟模式的國家還有德國、義大利、奧地利、比利時、西班牙、土耳其、希臘、埃及等。
另一種是以英國為代表的普通法系國家,由普通法院根據受到行政機關不法行為侵害的利益關系人的申請,對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審查,稱為司法審查。審查的主要根據是越權無效原則。在英國,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一樣,都由普通法院管轄,沒有獨立的行政法院系統。一般訴訟原則和程序也適用於行政訴訟。司法審查通常依據普通法上的各種令狀:提審令、執行令、禁止令和人身保護狀。在同一個程序中,原告可以申請任何一個或幾個令狀。根據1947年的《王權訴訟法》,對行政機關違反契約行為和違法行為所造成的損失,按一般行政責任法的規則賠償。仿效英國採取普通法院制的國家有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阿根廷等。 中國行政訴訟制度可追溯到1914年3月31日 中華民國政府公布的《平政院編制令》和 5月18日公布的《行政訴訟錄例》。這些法令規定採取平行於普通法院的行政法院制。1932年11月17日公布的《行政訴訟法》與《行政法院組織法》沒有改變此體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廢除了上述法統。從1950年開始,有個別法律法規規定,發生行政爭議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但沒有形成制度。1982年10月1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第3條第2款規定: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審理的行政案件,適用本法規定。1987年1月1日起生效的《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定,治安行政案件可以向法院起訴。1989年4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並公布、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進一步使行政訴訟制度化。

『捌』 行政合理原則的發展歷程

行政法上合理性原則的確立,與政府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存在和發展,以及人們對行政自由裁量權認識的深化,特別是對其控制意識的加強有關。政府的行政行為在客觀上有羈束行為與自由裁量行為之分。在行政法治發展的初期,人們的目標只限於規范羈束行政行為,行政法的任務亦停留在以制定法去衡量羈束行為的合法性。此時的行政自由裁量權處於絕對的「自由」狀態。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府行政職能的強化,特別是19世紀以來,政府行政自由裁量權不斷擴張,人們日益感受到來自於它的威脅。人類逐漸認識到,行政法不僅應控制政府的羈束行為,同時更應控制政府的自由裁量行為。正如美國行政法學者B·施瓦茨所說:「自由裁量權是行政權的核心。行政法如果不是控制自由裁量權的法,那它是什麼呢?」英國行政法學專家H·韋德認為:「所有的自由裁量權都可能被濫用,這仍是個至理名言。」「在公法中沒有不受約束的自由裁量權。……絕對的和無約束的自由裁量權的觀點受到否定。為公共目的所授予的法定權力類似於信託,而不是無條件地授予。」因此,只以一個原則,即行政合法性原則,約束政府的行政行為是不夠的,行政合理性原則理應成為行政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列寧早在20年代就有這樣的思想:在國家管理中不僅有合法性問題,而且還有合理性問題;因為在管理方面,不僅有法律規范在起作用。而且還有技術的、經濟的、道德的和其它的規范在起作用,其中一些具有法律形式,另一些則不具有:在沒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遵循的就是合理性原則。世界各國行政法上的合理性原則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和理論基礎上成立的。 普通法上行政合理性原則的起源可追溯到16世紀末。當時英國一個著名的案例即魯克案件包含了一個1598年作出的著名判詞。該判詞在近400年一直未失去其准確性。英國下水道管理委員會的委員們為修正河岸徵收費用。但他們把所有所需費用都攤派給鄰近土地的所有人,而不是攤派給所有的受益者。法律賦予委員們有徵收費用的自由裁量權,沒有規定向誰徵收。科克在判詞中寫道:盡管委員會授權委員們自由裁量,但他們的活動應受限制並應遵守合理規則和法律規則。因為自由裁量權是一門識別真假、是非、虛實、公平與虛偽的科學,而不應按照他們自己的意願和私人感情行事。1609年的一個判例又重復了這一原則。現在,英國的合理性原則已成為審查行政行為效力的一個獨立並且是重要的理由。在美國確立行政合理性原則雖在時間上稍晚於英國,但合理性原則的精神是相同的。關於政府必須」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權的規定源於美國憲法第5條修正案,」非經正當的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的規定。許多授權行政官員或機關裁量的法律皆明文規定,裁量權的行使必須「合理」。其它的法律使用相似的字眼如:「適當的」、「必要的」、「可實行的」、「可行的」或「適合的」等等。當法律規定「公共利益」,使用「過渡」一詞時,意思都是使行政行為能有最起碼的推理及常識。
在大陸法系國家,行政合理性原則起源於德國。合理性原則(thePrincioleofVerhāItnismāβigkeit)在德國雖沒有普通法這樣的歷史,但其源頭亦可追溯到19世紀末期的一些司法宣告(theJudicialPronouncement)之中。在這些司法宣告中,普魯士最高行政法院()援引這些原則來審查在法律領域或有關程序事務方面警察機關自由裁量的權力()。象普魯士法院一樣,德國法
院沒有使法院制定的這種原則建立在禁止不合理地行使權力的儲蓄的立法禁止令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種更重要的、更科學的關於行使自由裁量權之目的、方法、理由及效力關系的基礎之上。從而形成了「適當性原則」(PrincipleofSuitability)、「必要性原則」(PrincipleofNecessity)和「比例原則」(PrincipleofProportionality)這三項中心內容。德國的這一合理性原則爾後還波及和影響了日本的行政法。義大利在1955年5月21日推出的《行政程序法(草案)》還要求政府行政行為不得違反行政上之妥當性或平衡性,並且規定不得以任何方式違背良好行政之法則,否則該行為視為具有欠缺正當之瑕疵。在中國,自建國以來大量的行政性法律、法規和規章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合理性精神。然在學術界公認行政合理性原則為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之一,那是80年代以後的事。中國行政法上合理性原則的確立,不僅是中國法學工作者長期研究的結果,是司法部門長期司法實踐的經驗總結,更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發展的必然。這一原則的確立,表明中國行政法對政府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政府的行政行為既符合合法性標准,又符合合理性標准。 在中國,以行政合理原則是否為立法確立,以及立法確立程度不同為標准對該原則在中國法制史上地位的變動劃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行政合理原則的時期
在這個階段中又可細化為兩個階段。建國前,行政合理原則未進入立法者考量的范圍,即使在立法背景、立法目的、具體規范中都找不到能夠體現行政合理原則的基本理念或具體要素。在專政的中國,行政權力之大可謂除皇權對其有約束力和威懾力外幾乎不受司法權的限制,在這樣的社會中,就行政合法原則都很難貫徹就更不用說行政合理原則了。建國初期後,行政合理原則雖然未明文規定在法律中,但是在構建民主社會的大背景下,大量的行政法規、法規中也體現了一定的合理性。「法律平等」、「為人民服務」的一般政治宗旨也當成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法律規定了行政原則
1982年《憲法》第89條13款:「國務院行使下列職權:……改變或撤銷各部、各委員會發布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規章(十四)改變或撤銷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憲法》第108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領導所屬各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工作,有權改變或撤銷所屬各工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4條第2款:「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4條:「行政復議機關履行行政復議職能應遵循合法、公正公開及時便民的原則,堅持有錯必糾,保障法律法規的正確實施」。可見將該原則已經作為行政立法監督、行政執法和行政執法監督的行為依據。但尚未成為行政訴訟領域的基本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5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玖』 威克摩爾劃分為哪十六個法系

法系的概念

法系是西方學者根據各國法的特點、歷史傳統及其源流關系對法所作的分類。凡是具有某些共同特點和歷史傳統的,有著同一源流關系的法,就屬於同一法系。

法系,既不同於法的體系,也不同於法的歷史類型。

法系主要是根據法的內容和形式上的某些特點、法的傳統和法的源流關系的差異,對法所作的分類。

法系這一概念所注重的是根據法的某些外部聯系對法所進行的劃分,這種劃分並不揭示法的本質。

關於法系的劃分,在西方學者的著作中歷來眾說紛紜。按照美國學者威格摩爾的觀點,世界上先後產生過16個法系。按照法國學者達維德的觀點,當代世界的法系可以分為四類:

(1)羅馬日耳曼法系,即民法法系或大陸法系;

(2)普通法法系,即英國法系或英美法系;

(3)社會主義法系;

(4)其他法系,包括伊斯蘭法、印度法、遠東法(中國法和日本法)、馬達加斯加和非洲各國法。

其中民法法系、英美法系和社會主義法系是最主要的法系。按照另外許多學者的觀點,整個世界的法系可以分為五個:

(1)中華法系;

(2)印度法系;

(3)伊斯蘭法系;

(4)民法法系;

(5)普通法法系。

其中中華法系、印度法系、伊斯蘭法系基本上是法制史上的概念,例如中華法系主要是指中國封建製法。而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則是至今仍然影響很大的兩大法系。

二、民法法系

(一)民法法系的含義、范圍和淵源

民法法系是以古代羅馬法,特別是以19世紀初《法國民法典》為傳統而發展起來的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法的總稱。由於民法法系是繼承羅馬法而來的,所以又稱羅馬法系;由於民法法系首先和主要是指歐洲大陸國家的法,所有又稱大陸法系;由於大陸各國主要是採取成文法典形式,所以又稱成文法系或法典法系;由於民法法系也受到中世紀日耳曼法的影響,所以又稱羅馬--日曼法系,或羅馬--德意志法系。

屬於民法法系范圍的法,主要有歐洲大陸各國的法,如法國、德國、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瑞士、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大陸國家(即日耳曼語系和拉丁語系國家)的法。此外還包括世界上其他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法,其中主要是曾經作為法國、西班牙、荷蘭、葡萄牙等國殖民地的國家和地區的法,也包括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泰國、土耳其、衣索比亞等國的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的幾十年的法,在很大程度是參照日本、德國等國的法制定的,因而也被認為屬於民法法系。

民法法系有三大淵源或支柱:

一是古羅馬法。這是民法法系的歷史淵源,民法法系主要是發源於古代羅馬法,受古羅馬法的影響;此外也受其他法的影響,因為中世紀羅馬法本身也受當時日耳曼法、地方習慣法、教會法、商法等的影響

二是《法國民法典》。

三是《德國民法典》。

(二)古羅馬法與民法法系

古羅馬法之所以對民法法系有重要影響,成為它的主要淵源,有著三個原因:

一個原因正如恩格斯所說,羅馬法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法律的最完備形式。」古羅馬是一個簡單商品生產十分發達的社會,羅馬法對這種商品生產的各種法律關系都作了極為詳盡的規定,因而它成為古代法中反映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最完備、最典型的法,也因此它能為後來大陸各國所繼承。

另一個原因在於古羅馬疆城非常遼闊,西歐、東歐和非洲的一些國家都在古羅馬的版圖之中,羅馬法是擁有世界霸權的法,是「商品生產者社會的第一個世界性法律」。因此羅馬法必然能對歐洲大陸各國的法產生重要影響。

第三個原因是羅馬法復興運動發端和發展於歐洲大陸國家。

(三)《法國民法典》與民法法系

民法法系的第二個也是最重要的淵源或支柱是《法國民法典》。從1803年3月15日到1804年3月30日,《法國民法典》陸續分編章以單行法的形式公布完畢,最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法典。法典共計2283條。拿破崙直接領導編纂工作,親自主持了討論法典草案的103次會議中的半數以上會議,直接影響和促進了很多條文的形成。1807年和1852年該法典曾先後兩次被命名為《拿破崙法典》,以紀念他的貢獻。《法國民法典》所以成為民法法系的支柱,主要原因在於:

第一,它是「典型的資產階級社會的法典」。羅馬法畢竟是古代的、以簡單商品生產為基礎的法典,而《法國民法典》則全面體現了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一系列基本原則,如民事權利平等原則、私有財產所有權無限制原則、契約自由原則等。

第二,法國革命對世界各國尤其是大陸各國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作為革命成果的《法國民法典》也相應地成為最有影響、備受效法的法典。

第三,同以往的法相比,《法國民法典》本身是一部立法技術高明的法典,它以簡明的、嚴謹的法的語言對資本主義民事法律關系作了全面規定,因而在長時期里最能反映資本主義社會的需要。

(四)《德國民法典》與民法法系

民法法系的第三個淵源或支柱是1896年制定、1900年生效的總共有2385條的《德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是《法國民法典》頒布後所出現的民法典中影響最大、最出名的法典。它雖然也是在《法國民法典》的強烈影響下制定的,但它同後者相隔差不多一個世紀,有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發展。它是在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以後產生的,適應了資本主義的新的社會需求。它在結構和風格上也與《法國民法典》顯著不同。因之,有些西方學者提出:在民法法系內部可以再分兩個支系:一個是以《法國民法典》為範本的法國法系,另一個是以《德國民法典》為範本的德國法系。可見《德國民法典》在大陸法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普通法法系

(一)普通法法系的含義、范圍和淵源

普通法法系是指以英國中世紀至資本主義時期的法為傳統而產生和發展的各國和地區的法的統稱。由於它主要是以英國中世紀開始出現的「普通法」(common law)為代表的,因而得名普通法法系,亦稱英國法系。美國法是普通法法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又稱英美法系。

普通法法系不象民法法系那樣固守羅馬法傳統和編纂法典,而是注重通過辦案遵循先例的形式,廣泛吸取日耳曼法和習慣法以及羅馬法和教會法的原則和思想,逐步形成起來的。

屬於普通法法系的,除英國法、美國法以外,主要是曾經屬於英國殖民地、附屬國的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法,如印度、巴基斯坦、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和亞洲一些採用英語的國家和地區的法。

英國法系的淵源有三個:普通法,衡平法,制定法。

(二)普通法與普通法法系

普通法是普通法法系的一個主要淵源。這里的普通法,不是在法的分類中同根本法相對應的普通法,而是從11世紀諾曼底人入侵英國後所逐步形成的普通法,即判例法。

判例法產生於法官的判決,是法官從判決中所揭示的原則,是法官創造的法。根據判例法,包含在某一判決書中的法的原則不僅適用於該案,而且往往作為一種先例,成為以後法院辦理同類案件必須遵循的准則,即「遵循先例」的原則。按照這一原則,上級法院尤其是最高法院的判決對下級法院具有拘束力。判例法歷史上最早是由威斯敏斯特法院的判決發展起來的。在11世紀以前,英國通行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日耳曼習慣法,教會法和羅馬法在當時也有一定影響。1066年諾曼底公爵入侵英國,王權得到加強。在王權加強的新情況下,英王派官員到各地巡迴審理案件,並逐漸建立了一批王室法院(後稱普通法法院)。這些官員和法院根據英王敕令、諾曼底人習慣,並參照當地習慣進行判決。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一套適用於英格蘭全境的判例法,通稱為普通法。(三)衡平法與普通法法系

衡平法是普通法法系又一個淵源。衡平法就是英國法律傳統中與「普通法」相對稱的一種法,意指是公平的法。

衡平法從15-16世紀開始出現並與普通法平行發展。當時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的萌生和發展,出現許多前所未有的案件,原先的判例法即普通法以及普通法法院的程式,已不能處理這些案件。在這種情況下,根據英國封建法律傳統,案件在沒有先例可以遵循、得不到普通法法院公平處理時最後可以向國王提出申訴,由王室顧問、大法官根據公平原則加以處理。這種由大法官判決的案件所形成的判例法,發展到15世紀前後,就逐漸形成了一種與普通法並行的衡平法,並產生了與普通法法院並行的衡平法院,亦稱大法官法院。(四)制定法與普通法法系

制定法也是普通法法系的一個淵源。19世紀以前,英國法主要是以英國的判例法即普通法和衡平法為代表的。但是自19世紀以來,在英國,制定法特別是國會立法大量增加。這種情況在整個普通法法系是一種普遍現象,不能籠統地認為普通法法系只有判例法而一概不重視、不存在制定法。

四、民法法系與普通法法系的比較

民法法系與普通法法系的本質、經濟基礎和基本原則是相同或相通的。但由於各自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傳統不同,因而兩者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特點:(一)立法權的歸屬和法的淵源的比較

民法法系奉行只有立法機關才能立法的原則,不承認法院有創製法的作用,判例一般不被認為是法的一種淵源,下級法院不受上級法院判決的約束,法官只能司法、不能立法,不能充當立法者。在普通法法系,立法權實際上由立法機關即議會和法官分掌。議會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有關法律並授予行政機關有制定行政法規的權力,法官也有權創制判例法。普通法法系的判例法與制定法都是法的淵源,而判例法在很多情況下更是基本的淵源。

(二)法的體系的比較

民法法系的法的體系一般由憲法、民法、商法、刑法、程序法等部門法構成,實體法與程序法界限清楚。而普通法法系的法的體系的構成則不同,尤為明顯的是沒有民法法系中的民法這一重要而獨立的部門法。在普通法法系,有憲法、刑法、訴訟法,還有類似民法法系民法的侵權行為法、契約法、財產法、買賣法等。普通法法系的實體法與程序法往往結合在一起,實體法一開始就注意程序,連證據的提供方式也有嚴格的要求。

(三)法的分類的比較

在法的分類方面,民法法系承襲羅馬法傳統,把法分為公法和私法,而不是分為普通法和衡平法。普通法法系對公法與私法的區分並不嚴格。在英國,王室法院受理的案件都被認為涉及英王的利益,適用的法都是公法。但也有學者把法分為公法與私法兩大類,把憲法、行政法和刑法歸於公法,而把侵權行為法、契約法、財產法、家庭法等歸於私法。但普通法法系有普通法與衡平法的區分。學界有「羅馬法為私法之模範,英國法為公法之典型」之說。

(四)司法組織的比較

在司法組織上,民法法系的司法體系比較清楚,一般都有司法部、法院系統、檢察院系統,它們各司其職、界限分明;普通法法系則不然,如英國不設司法部,美國雖設有司法部,但司法部長同時又兼任檢察長。在民法法系,法官與陪審員組成合議庭;在普通法法系,陪審員不是合議庭的組成人員,陪審團只認定事實部分,法律問題由法官決定。在民法法系,沒有陪審團參加民事訴訟;在普通法法系,民事訴訟有陪審團參加。

(五)訴訟活動的比較

1、制度

民法法系採用審問制或訊問制,即法官通過訊問當事人,根據所查明的事實作出判決。法官有責任也有權力了解他想知道的事實證據,法官依靠當事人查清事實,但不受當事人提供證據的限制。在開庭審理過程中,法官居於主要地位,訴訟雙方不居主要地位,發言需經法官許可,有關證據在當事人不在場的情況下可以提出。普通法法系則採用辨論制或對質制,即在民事訴訟中由雙方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由公訴人和被告律師擔當主要角色,法官不過是充當中立的裁定者。當事人負有舉證責任。證據必須在當事人在場的情況下提出,否則無效,當事人可以同對方證人在法庭中對質。在一般情況下,法官不能幹涉證據調查或擴大證據調查范圍,他受當事人提供的證據的限制,法官的作用是權衡擺在眼前的案件的證據。

2、方法

(1)民法法系開庭審判以案卷材料為主進行。而普通法法系開庭審判是以口頭訊問為主。一個是按計劃辦事,一個是摸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

(2)在適用法律時,民法法系的法官首先考慮成文法典如何規定。而普通法法系的法官首先要研究以前類似案件的判決,從中抽出適用於眼前案件的一般原則,然後對本案作出判決。

(3)民法法系的法院判決書一般比較簡明扼要,判決書的推理方式一般是大前提、小前提、結論,判決書最後署名是某某法院。

而普通法法系的判決書一般都很長,多的可達幾百頁;判決書的推理方式是從以往案例和有關制定法中歸納出一般原則,然後得出適用於本案的結論;判決書最後不是由法院署名,而是由法官個人署名;幾個法官共同審理一個案件發生意見分歧時,以多數人的意見作為判決的結果。

五、民法法系與普通法法系的融合

兩大法系雖然各有許多不同特點,但融合也在發生。

在立法權的實際歸屬和法的淵源方面,進入20世紀後,兩大法系的差別在逐漸縮小。民法法系雖然在理論上不承認法院有立法權,但實踐中法院在法的創制方面,亦即在解釋立法、填補立法空白、使立法具體化的過程中,也日益發揮重要作用。雖然一般不承認判例是法的一種淵源,但事實上由於存在上訴制度,下級法院進行判決時不能不考慮上級法院對類似案件的判決。近些年來有些民法法系國家的司法機關,如法國國家行政法院、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瑞士聯邦法院、西班牙最高法院等,在某些方面也採用判例法或承認判例的拘束力。另一方面,普通法法系的國家進入20世紀以來,制定法大量增加,不少人更多地強調制定法優於判例法,認為判例法不能違背制定法,制定法可以修改、廢止判例法。

二次大戰以後出現了象歐洲共同體法這種兼有國際法和國內法特點的跨國法,共同體法不僅適用於成員國,也適用於成員國公民。在共同體法與國內法發生沖突的情況下,共同體法優先於國內法。特別是在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之後,共同體法成為英國法的一部分,並享有優先權。這就標志著英國法開始在某些方面同大陸法匯合。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兩大法系出現了互相接近的趨勢。

當然,這些變化並不能說明兩大法系已趨於統一或必然統一,這些變化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還不可能從根本上消彌兩大法系的區別。由於歷史傳統和其他原因,兩大法系的某些重要差別還將在長時期內保存著,不會很快滅失。

『拾』 請介紹義大利現在的政治狀況大神們幫幫忙

義大利共和國是議會制共和國。議會實行兩院制,眾議院和參議院享有平等權力。總統是國家元首,內閣是國家權力的核心。 1861年義大利初步統一後,以原撒丁王國憲法為基礎制定了統一的憲法,確立了君主立憲體制。1922年,B.A.A.墨索里尼上台後,在君主立憲形式下實行法西斯專制。1946年6月2日經全國公民投票,決定廢除君主制,實行議會共和制。1948年 1月實施《義大利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總統為虛位元首,實行立法、行政和司法的三權分立制度。 議會 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自1963年 4月第四屆大選起,眾議院設630個議席,參議院設315個議席。眾議員和參議員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所有年滿18歲、享有政治權利的公民都有權參加眾議員的選舉,眾議員當選資格須年滿25歲。參加參議員選舉的選民必須年滿25歲,其中年滿40歲者方有當選資格。卸任的共和國總統是終身參議員。總統還有權任命 5名在社會、科學、文化、藝術方面有傑出成就的公民為終身參議員。眾、參議員均任期5年。在正常情況下,每5年舉行一次大選。戰後義大利政局多變,常常提前大選。立法職能由兩院集體行使。兩院的職能主要有:審議批准法案、國家預算和決算,監督政府,選舉共和國總統,批准政治性國際條約,決定戰爭狀態、大赦和特赦等。議案必須在兩院分別通過。單獨一院通過的決議無效。必要時可舉行兩院聯席會議。對於重大問題,兩院均須獨立進行兩輪審議和獨自作出重復性決議。兩輪審議的間隔和兩次決議的間隔不得少於 3個月。公民投票可以否決任何現行法規。進行公民投票至少要有50萬選民或 5個大區的議會提出要求。享有眾議員選舉權者均可參加公民投票。投票人須超過選民半數,表決結果方視為有效。 義大利政治制度 總統 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和國家統一的象徵。凡年滿50歲、享有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的公民,均有資格當選總統。總統由眾、參兩院聯席會議以秘密投票方式選舉產生,任期 7年,連選連任。主要職權有:向兩院提出咨文;宣布新議院的選舉;批准政府提交兩院的法律草案;頒布法律,發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依憲法規定宣布舉行公民投票;依法律規定任命國家官員;任命和接受外交代表,必要時經兩院事先授權,批准國際各約;統帥武裝部隊,擔任最高國防委員會主席,根據兩院決議宣布戰爭狀態;在聽取兩院議長的意見後,解散兩院或其中一院。總統擔任全國最高司法委員會主席。總統犯罪時,由眾、參兩院聯席會議提出控告,由憲法法院判決。 政府 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其內閣是國家權力的核心。由內閣總理及各部部長組成,一般都由執政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議員擔任。新政府經總統批准成立後,應在10天內向議會報告施政綱領,取得議會信任。如果議會不予信任,須重新組閣。議會對政府可隨時提出不信任的動議,政府也可隨時要求議會進行信任投票。如果議會不予信任,政府必須辭職。總理是政府首腦,主持內閣會議,領導整個政務工作,對政府總政策負責。內閣會議由總理、副總理和各部部長組成,是政府的集體議事和決策機構。各部部長對內閣活動負集體責任,並對各主管部門的活動負個人責任。總理和部長在執行職責時犯罪,由眾、參兩院聯席會議決定起訴送交法院懲辦。義大利政府沒有任期規定,但政府頻繁更迭構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政局的一個突出特點。 政府各部根據總理及其內閣的總政策執行管理職能。部的設置由總理組閣時確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每屆內閣大體保持在20個部左右。此外還有為管理或處理某些特殊事務而設置的不管部和協調部際關系的委員會。義大利政府設有 3個輔助機構:①國家經濟和勞動委員會,是政府和議會在經濟和勞工方面的咨詢機構,由經濟界、勞工界的代表和專家組成。其主席由總統直接任命,其餘79名成員由總理提名,總統任命。②國務委員會,是最大的法律 -行政咨詢機關和行政司法機關,它有權就各種問題向政府提出意見,但不享有法案創制權。國務委員會主席和28名小組委員會主席以及74名其他成員均由內閣會議提名,總統任命。③審計院,主要監督政府資金的管理使用,並享有財務方面的行政司法權。 司法組織 義大利法律屬大陸法系。法院組織系統設憲法法院、行政法院和普通法院。司法行政由最高司法委員會領導,並進行日常管理。 憲法法院於1955年12月15日成立。其職能包括:①監督和裁決法律、法令和其他規定是否符合憲法;②裁決國家各權力機關之間、國家和大區之間、大區和大區之間在許可權范圍方面的沖突;③審理根據憲法規定對總統和部長提出的控告案。憲法法院的組成人員共15人,其中3人由最高法院選舉產生,1人由國務委員會選舉產生,1人由審計院選舉產生,5人由眾、參兩院聯席會議選舉產生,5人由總統任命。任期9年,屆滿後不得立即連任。院長從15名成員中推選,任期3年,可以連任。 行政法院系統由國務委員會、審計院以及地區行政法院組成。國務委員會受理中央機關與地區當局、行政機關與公民個人之間的行政訴訟案件,也受理地區行政法院的上訴案件,並依憲法規定享有裁判權。審計院除行使財政監督職能外,還受理公民對政府機關、公務員有關財政方面的上訴案件。普通法院系統則由治安法官、地方法官、地區法院、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構成。治安法官僅享有一定的民事管轄權,其他各級法院分級受理案情輕重不同的民事、刑事案件。上一級法院是下級法院的上訴法院,最高法院擁有最終審判權。 最高司法委員會由共和國總統任主席,並主持工作。最高法院的首席院長和總檢察官是當然成員,其餘成員2/3從普通法官中選出,1/3由議會從大學常任法學教授和有15年經驗的律師中選出。司法部長在遵從最高司法委員會的前提下,管轄某些司法行政事務。 地方制度 義大利共和國憲法強調地方自治和地方分權。中央政府下設大區、省、市(鎮)三級地方政權機構。大區是具有自主權力和職能的自治單位,享有立法權、財政自治權等。全國共分為20個大區,其中 5個特別區享有的自治權更大。中央政府監督大區的立法和行政。省和市(鎮)也是自治單位和地方分權單位,但它們的自治權較小。 選舉制度 總統的選舉採用秘密投票方式進行,實行2/3絕對多數代表制。如連續3輪投票均未獲 2/3多數票,第 4輪投票獲簡單多數票即可當選。總統任期屆滿前30天必須選出新總統;如遇議會解散或議會任期屆滿前不足 3個月,選舉須在新議會開會後15天內進行。國會議員的選舉實行比例代表制,各政黨和政治組織按所獲選票的比例分配議席。為了防止權力過於分散,法律規定了獲得議席的最低選票限額。全國有32個眾議員選區,按多名選舉制選出 630名眾議員,即一個選區內可選舉 2名以上眾議員。參議院選舉以大區為單位,按單名選舉制產生 315名參議員,即按選區內應選參議員名額劃分選舉分區,每個分區只選1名參議員。 政黨制度 實行多黨制。大小政黨眾多,其中較為重要的有 7個。天主教民主黨是第一大黨,但在議會中從未獲得多數議席,只能與其他政黨聯合組成政府。義大利共產黨(1991年2月3日更名為左翼民主黨)是第二大黨,長期處於反對黨的地位。因沒有一個政黨獲得議會過半數席位而單獨組成政府,故義大利政府更迭頻繁

熱點內容
梧州十大傑出律師 發布:2025-02-07 20:19:36 瀏覽:680
所得稅立法 發布:2025-02-07 20:04:38 瀏覽:131
法社會中的戀愛與婚姻的論文 發布:2025-02-07 19:26:09 瀏覽:336
在職法律碩士聯考大綱 發布:2025-02-07 19:20:55 瀏覽:346
海事法院院長的級別 發布:2025-02-07 18:49:16 瀏覽:672
社會公民懂法識法的演講稿 發布:2025-02-07 18:39:32 瀏覽:792
秀峰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7 18:26:11 瀏覽:629
司法部門投票 發布:2025-02-07 17:32:33 瀏覽:298
環境衛生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2-07 17:26:05 瀏覽:626
大法官五行 發布:2025-02-07 17:13:28 瀏覽: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