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期刊行政法學研究會

期刊行政法學研究會

發布時間: 2022-05-08 18:45:14

① 我想考河海大學邢鴻飛教授的研究生,怎麼聯系

可以聯系河海大學法學院,電話: 025-83787295 傳真:025-83787371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邢鴻飛,男,江蘇高淳人,1963年出生,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1984年畢業於上海華東政法學院。1984年至1997年,南京大學任教,曾任南京大學法學院法律系系主任。1997年迄今,河海大學任教。1999年晉升教授。歷任河海大學法律系系主任、法學院院長。兼任中國水利學會水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理事,江蘇省法學會第五屆學術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法學會理事,江蘇省行政法學研究會秘書長,江蘇省行政管理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南京市兩級人大常委會立法專家咨詢組成員,江蘇省中高級幹部學法講師團成員,南京市依法治市領導小組法學專家咨詢組成員,南京市政府法制法律咨詢委員會成員,南京市中級法院法學專家咨詢組成員等。

主要研究領域為行政法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現致力於公用事業法、國際河流法的研究。

出版《官僚與官僚制》、《行政法學》、《中國現行法制探析》、《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原理》、《行政訴訟的程序與方法》、《公用事業法原論》、《高校行政法治論》等學術著作。主編、參編《行政訴訟法學》、《新編行政法實務指南》、《行政管理學》、《法學教程》、《法學概論》等教材。在《中國法學》、《法學》、《江海學刊》等主流期刊(CSSCI期刊源)發表《政府特許經營協議的行政性》、《論政府特許經營協議的契約性》、《試論行政契約的分類及形式》、《論行政契約締結與履行的特殊規則》、《行政合同的制度分析》、《行政合同在BOT項目中的運用及其法律保障》、《論行政程序立法中的三組關系》、《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障礙及其對策研究》、《論行政相對人》、《論行政集團訴訟》等學術論文數十篇。

獨立承擔、主持「市場經濟中的行政合同研究」、「水權與水法修改專題研究」、「水行政執法與水法修改專題研究」、「中西官制與文化比較研究」、「城市垃圾處理BOT項目中的行政合同及特許經營權研究」、「城市拆遷法律問題研究」、「中國水權制度的法經濟學研究」、「突發公共事件行政應對措施法律問題研究」、「江蘇法律援助機制與工作研究」、「高校的行政主體地位及其教育管理中的公權與私權關系研究」、「南京市長江岸線開發利用管理條例立法研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節水條例立法研究」、「國際河流法律問題研究」等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

發表於《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的學術論文《水權及相關范疇研究》榮獲「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優秀論文獎」。2000年,榮獲江蘇省「優秀中青年法學家」稱號。

② 資深評論員 王錫鋅 是誰 是什麼東西

王錫鋅 王錫鋅 法學博士
教授
博士生導師
I.教育
2005年6月,耶魯大學「中國—耶魯高級領導能力項目」證書;
2001年9-12月,耶魯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
1999年7月,北京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
1999年2月-1999年4月,美國斯坦福大學法學院、UCLA法學院訪問研究;
1998年4月-1999年1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高級研究員;
1996年7月,北京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研究生;
1990年7月,中南政法學院法律系法學學士學位。
II.學術及工作經歷
2007年5月起,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5年5月起,北京市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2003年8月起,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中國法律中心客座研究員;
2001年9月起,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特約研究員;
2002年2月起,湖北省人大常委會立法顧問;
2001年8月起,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院長助理;
1999年7月起,北京大學法學院講師;北京大學美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1998年4月-1999年4月,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中國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999年7月起,全國人大法工委「中國行政立法研究組」和《行政程序法》(專家建議稿)起草小組成員;
1994-1998,中南政法學院法律系講師;
1991-1993,中南政法學院法律系助教;
1990-1991,湖北省武漢市人民政府法制辦。
研究領域
中國行政法、法律和行政過程分析、行政程序,比較行政法
著作:
1.《行政程序法理念與制度研究》,(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北京,2007年1月);
2.《公眾參與和行政過程:一個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中國民主與法制出版社:北京,2007年2月)
3.《行政程序法立法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與應松年教授等合著,國家九五重點課題;
4.《走向法治政府》,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課題參與人及撰稿人。
論文:
中文核心期刊論文
1.再論現代行政法的平衡精神,《法商研究》,1995年第2期;
2.行政程序立法思路探析,《行政法學研究》,1995年第2期;
3.行政程序法的價值定位,《政法論壇》,1995年第3期;
4.行政法性質的反思與概念的重構,《中外法學》1995年第3期(與陳端洪合作,第一作者);
5.市場經濟與行政程序法制度,《法商研究》,1995年第5期;
6.行政法理論基礎再探討,《中國法學》,1996年第4期(與沈巋合作,第一作者);
7.試析行政處罰法的立法精神,《法商研究》1996第6期;
8.傳統行政法控權理念及其現代意義,《中外法學》1999年第1期(與沈巋合作,第二作者);
9.論法律程序的內在價值,《政治與法律》,2000年第3期;
10.行政程序理性原則論要,《法商研究》,2000年第4期;
11.對正當法律程序需求、學說與革命的一種分析,《法商研究》,2001年第3期;
12.行政過程中相對人程序性權利研究,《中國法學》,2001年第4期;
13.行政事實行為再認識,《行政法學研究》,2001年第3卷;
14.行政行為無效理論與相對人抵抗權問題研究,《法學》,2001年第10期;
15.正當程序與「最低限度的公正」,《法學評論》,2002年第2期;
16.自由裁量與行政正義,《中外法學》2002年第1期;
17.WTO與中國行政法制度改革的幾個關鍵問題,《中國法學》,2002年第1期。
18.行政程序立法的中國語境,《法學》,2002年第9期;
19.大眾、專家與知識的運用——行政規章制定過程的一個分形框架,《中國社會科學》,(與章永樂合作,第一作者)2003年第3期;
20.規則、合意與治理,《法商研究》,2003年第5期;
21.波蘭的憲法法院與違憲審查制度,《行政法學研究》,2003年第3卷;
22.中國的行政程序立法:語境、問題與方案,《中國法學》2003年第6卷。
23.中國行政執法困境的個案解讀,《法學研究》,2005年第3期;
24.公共決策中的公眾、專家和政府,《中外法學》,2006年第4期;
25.公共決策中的專家、技術理性及其限度,《法商研究》,2007年第1期。
26.對政府績效評估模式的評估,《行政法學研究》,2007年第1期。
中文其它期刊論文
27.中國行政程序立法:主義和問題,《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28.行政程序法與現代法治國家,《行政法論叢》第3卷(與羅豪才教授合作),法律出版社;
29.程序正義之基本要求解釋,《行政法論叢》第3卷,法律出版社;

③ 哪裡有勞動報酬權的參考文獻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5年 加入收藏 獲取最新 深圳市勞動報酬爭議問題與政府對策研究黎泳宇 【摘要】:本論文研究了深圳市引發勞動爭議最多的勞動報酬爭議現狀,分別列舉了個人勞動報酬爭議和集體勞動報酬爭議案例,分析出存在的問題。並分析和研究了勞動爭議的理論和現狀及其成因,基於相關理論和數據,分析了目前全國及深圳市勞動爭議的狀況和特徵,並剖析了深圳市勞動爭議特徵形成的原因與對策。最後,論文對深圳市的勞動報酬爭議問題提出相應對策。 勞動報酬爭議主要涉及工資總額爭議、剋扣拖欠工資爭議、最低工資爭議、加班費爭議等。目前深圳市勞動報酬爭議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對侵犯勞動者勞動報酬權的行為立法不完善;勞動爭議處理制度不適應現實情況,審理周期過長、申訴時效60日很容易過期、收費不合理等;欠薪保障制度有待強化和完善;勞動監察執法針對性不強、效率不高等。 全國勞動爭議的特徵為:勞動爭議總量和涉及人數持續上升;集體勞動爭議數量增長迅速;勞動報酬、保險福利和解除勞動合同案件仍是勞動爭議案件的焦點;勞動者一方申訴比例大且勝訴率高;經濟發達地區勞動爭議多;國有企業勞動爭議和集體勞動爭議案件數仍居首位。 深圳市勞動爭議的特徵為:勞動爭議數量呈逐年增長趨勢;佔到全國勞動爭議受理案件總數的十分之一;呈現出各區勞動爭議立案數量差距很大的特徵;私營企業勞動爭議案件數居首位;民營企業佔到七成以上,大量涉及製造業、批發零售餐飲業;外來勞務工集體爭議數量大,占廣東省的三分之一以上;勞動爭議案件原因構成與全國勞動爭議案件原因構成基本類似,有一定差異;勞動者勝訴比例高;勞動爭議案件處理難度增加等。 深圳市勞動報酬爭議特徵集中體現在:是數量引發最多的勞動爭議原因;勞動報酬爭議案件具集中性,涉及民營企業、製造業、批發零售餐飲業、特區外外來勞務工上的勞動報酬爭議數量大,且多為剋扣拖欠工資爭議。論文進一步分析了勞動爭議原因多發在勞動報酬上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勞動關系雙方利益差異顯現化,勞動者的權利缺失;其主體原因是勞動關系當事人的法律意識、經營觀念和職業道德水平差;還有政府原因。論文從用人單位、企業經濟成分、行業劃分、行政區域劃分、勞動者等角度分析了深圳市勞動報酬爭議案件具集中性的成因。 針對深圳市的勞動報酬爭議問題,結合深圳市勞動報酬爭議特徵和成因以及深圳市實情,論文提出了相應對策:完善勞動法法規體系,加強對侵犯勞動權刑事責任的追究, 【關鍵詞】:勞權 勞動爭議 勞動報酬
【學位授予單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5
【分類號】:F244
【DOI】:CNKI:CDMD:2.2005.144198
【目錄】: 摘要7-9 ABSTRACT9-12 第一章 緒論12-17 §1.1 研究目的12 §1.2 本論文研究目標與意義12-13 §1.3 國內外研究現狀13-16 §1.4 本論文研究內容與組織結構16-17 第二章 勞動爭議理論研究17-31 §2.1 勞權和勞動關系18-23 2.1.1 勞權18 2.1.2 勞動關系18-21 2.1.3 政府在勞動關系中的角色與作用21-23 §2.2 勞動爭議及其處理機制23-31 2.2.1 勞動爭議23-25 2.2.2 勞動爭議處理機制25-31 第三章 深圳市勞動報酬爭議問題分析31-58 §3.1 勞動報酬爭議概述31-33 §3.2 深圳市勞動報酬爭議情況分析33-39 3.2.1 工資總額爭議35-36 3.2.2 剋扣拖欠工資爭議36-38 3.2.3 最低工資爭議38-39 3.2.4 加班費爭議39 3.2.5 其他勞動報酬爭議39 §3.3 深圳市勞動報酬爭議案例39-43 3.3.1 個人勞動報酬爭議案例39-42 3.3.2 集體勞動報酬爭議案例42-43 §3.4 深圳市勞動報酬爭議政策缺陷分析43-58 3.4.1 對侵犯勞動者勞動報酬權的行為立法不完善44-47 3.4.2 勞動爭議處理機制現行的先裁後審模式存在弊端47-54 3.4.3 仲裁申訴時效60日易過期54 3.4.4 收費不合理54-56 3.4.5 欠薪保障制度有待強化和完善56-57 3.4.6 勞動監察執法效率不高57-58 第四章 深圳市勞動爭議特徵及其成因分析58-77 §4.1 我國勞動爭議現狀及特徵分析58-61 4.1.1 勞動爭議總量和涉及人數持續上升58-59 4.1.2 集體勞動爭議數量增長迅速59 4.1.3 勞動報酬是勞動爭議案件的焦點59-60 4.1.4 勞動者一方申訴比例大且勝訴率高60-61 4.1.5 經濟發達地區勞動爭議多61 4.1.6 國有企業勞動爭議和集體勞動爭議案件數仍居首位61 §4.2 深圳市勞動爭議現狀及特徵分析61-67 4.2.1 勞動爭議數量佔到全國勞動爭議受理案件總數的十分之一61-62 4.2.2 呈現出各區勞動爭議立案數量差距很大的特徵62-63 4.2.3 私營企業勞動爭議案件數居首位63-65 4.2.4 集體爭議數量大65 4.2.5 勞動爭議案件原因構成與全國勞動爭議案件原因構成基本類似65-66 4.2.6 勞動者勝訴比例高66-67 4.2.7 勞動爭議案件處理難度增加67 §4.3 深圳市勞動報酬爭議特徵及其成因分析67-77 4.3.1 深圳市勞動報酬爭議特徵67-68 4.3.2 深圳市勞動報酬爭議特徵成因分析68-77 第五章 深圳市勞動報酬爭議問題對策研究77-86 §5.1 完善勞動法律法規體系77-78 §5.2 增加對侵犯勞動報酬權刑事責任的追究78-79 5.2.1 增加侵犯勞動報酬權的罪名78 5.2.2 增加用人單位與公共行政管理者為侵犯勞動報酬權的刑事責任主體78-79 §5.3 將現有的勞動仲裁院逐步改造為勞動法院79 §5.4 延長仲裁時效至兩年79-80 §5.5 降低收費標准80-81 §5.6 擴大欠薪保障條例規定的范圍81 §5.7 完善勞動監察制度81-82 §5.8 大力開展勞動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82-83 §5.9 建立企業內部勞動關系的協調機制83-84 §5.10 建立行政管理、勞資協調和權益保護協會三重網路84 §5.11 積極推動建立企業社會責任承諾制度84-86 結論86-88 致謝88-89 參考文獻表89-91

④ 薛剛凌的學術論文

在《中國法學》、《政法論壇》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共計70餘篇:
1. 《行政體制改革基本問題研究——兼論行政體制改革與行政法治的關系》,載《中國行政管理》2006年第11期;
2. 《社會自治規則探討》,載《行政法學研究》2006年第1期;
3. 《行政法的主體論》,載《憲政與行政法治發展報告》,2006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 《開創公法學科的奠基之作》,載《法制日報》2006年5月25日第11版;
5. 《行政法發展模式之檢討與重構》,載《公民與法》2006年第3期;
6. 《將公共財政納入法治軌道》,載《中國審計》2006年第2期;
7. 《論府際關系的法律調整》,載《中國法學》2005年第5期;
8. 《土地徵收補償制度研究》,載《政法論壇》,2005年第2期;
9. 《價格聽證制度研究》,載《憲法與行政法治評論》2005年第2卷;
10. 《論行政程序制度的理性價值》,載《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11. 《BOT項目中特許經營人的風險防範及利益保護研究》,載《浙江學刊》2005年第5期;
12. 《地方政府是否有權管轄中央企業資產》,載《法制日報》2005年10月13日;
13. 《立法機關和社會如何形成良性互動》,載《法制日報》2005年8月15日;
14. 《行政訴訟法修訂之結構模式研究》,載《訴訟法論文集》,2005年9月;
15. 《依法管理和監督各類社會組織》,載《人民日報》2005年12月6日;
16. 《依法行政與行政體制改革》,載《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17. 《行政合同訴訟研究》,載《訴訟法學研究》2004年第7卷;
18. 《國家治理的理性選擇》,載《紫光閣》2004年第8期;
19. 《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4年年會及第七屆海峽兩岸行政法研討會綜述》,載《中國法學》2004年第6期;
20. 《論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上)》,載《遼寧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4期;
21. 《論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下)》,載《遼寧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5期;
22. 《論公務員錄用平等之保護》,載《依法治國新視點》,2004年9月;
23. 《從認識到規范——悄悄走近的特許經營制度》,載《法制日報》2004年2月19日;
24. 《車牌拍賣是否違法》,載《法制日報》2004年5月19日;
25. 《誰應對三警員的損害負責》,載《人民公安》2004年第4期;
26. 《國家賠償為何如此艱難?》,載《法制日報》2004年8月10日;
27. 《公共服務中的特許經營》,載《公共服務創新》,2004年12月,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28. 《論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和完善》,載《政法論壇》2003年第1期;
29. 《公聽代表人制度研究》,載《法商研究》2003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2003年第3期全文轉載,並收入《中國行政法學精萃(2004年卷)》;
30. 《行政訴訟被告制度之檢討》,載《訴訟法的理論與實踐》2003年卷;
31. 《農村法治發展之思考》,載《湖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
32. 《「行政審判制度改革」調查報告》(上),載《訴訟法學研究》2003年第4卷;
33. 《「行政審判制度改革」調查報告》(下),載《訴訟法學研究》2003年第5卷;
34. 《法治的呼喚:對孫志剛案的行政法學思考》,載《中國訴訟法判解》2003年第1期;
35. 《美國行政裁決替代法》,譯文,載《公法研究》2003年第2輯;
36. 《美國規章協調制定法》,譯文,載《公法研究》2003年第2輯;
37. 《行政判決制度研究》,載《河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38. 《地方制度研究新思路:中央與地方應用法律相規范》,載《中國行政管理》2003年第2期;
39. 《第五屆東亞行政法學術研討會綜述》,載《行政法學研究》2003年第2期;
40. 《行業腐敗,是誰惹的禍?》,載《時代潮》2003年第1期;
41. 《民營化:公共行政改革的重要路徑》,載《法制日報》2003年2月13日;
42. 《居民身份證制度透析》,載《法制與新聞》2003年8月;
43. 《軍事法學是法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載《法制日報》2003年12月11日;
44. 《行政訴訟類型研究》,載《訴訟法學研究》2002年第1期;
45. 《WTO與行政組織法的改革》,載《政法論壇》2002年第1期;
46. 《行政法理論與實踐關系研究》,載《行政法學研究》2002年第1期;
47. 《中央行政組織法律問題之探討》,載《公法研究》2002年第1期;
48. 《地方行政組織法完善與構想》,載《東吳法學》2002年第1期;
49. 《WTO與中國行政法研討會綜述》,載《中國法學》2002年第3期
50. 《完善行政權力運行機制的思考》,載《中國行政管理》2002年第4期;
51. 《行政授權與行政委託之探討》,載《法學雜志》2002年第3期;
52. 《審視個人與國家的關系》,載《法制日報》2002年1月20日;
53. 《法官與法官文化》,載《法制日報》2002年4月21日;
54. 《重構行政判決制度》,載《法制日報》2002年3月3日;
55. 《程序與法治》,載《法制日報》2002年8月18日;
56. 《行政組織法基本原則之探討》,載《行政法學研究》2001年第2期;
57. 《中美行政執行制度比較》,載《行政法學研究》2001年第1期;
58. 《行政主體之再思考》,載《中國法學》2001年第2期;
59. 《機構改革也需要法律規制》,載《法制日報》2001年1月28日;
60. 《論行政權》,載《政法論壇》2001年第4期;
61. 《第四屆東亞與海峽兩岸行政法學研討會綜述》,載《行政法學研究》2001年第1期;
62. 《〈WTO與中國行政法的改革〉國際研討會綜述》,載《中國法學》2001年第5期;
63. 《第五屆海峽兩岸行政法學術研討會綜述》,載《行政法學研究》2001年第4期;
64. 《行政訴權的價值》,載《法制日報》2000年9月24日;
65. 《行政法基本原則研究》,載《行政法學研究》1999年第1期;
66. 《行政訴訟十年回顧》,載《行政法學研究》1999年第4期;
67. 《東亞行政法研究會第三屆年會暨行政程序法國際研討會綜述》,載《中國法學》1999年第1期;
68. 《行政訴訟受案標准研究》,載《法商研究》1998年第1期;
69. 《處理行政、民事爭議重合案件的程序探討》,載《法律科學》1998年第6期;
70. 《我國行政主體理論之檢討》,載《政法論壇》1998年第6期;
71. 《行政組織法與依法行政》,載《行政法學研究》1998年第1期;
72. 《市場經濟與行政法的發展思路》,1998年9月,載中國政法大學科研處編《優秀論文集》;
73. 《論行政法的目的、手段和體系》,載《政法論壇》1997年第3期;
74. 《對行政訴訟審查范圍的幾點思考》,載《行政法學研究》1997年第2期;
75. 《論行政組織法的幾個基本問題》,載《中國行政法學新理念》,1997年11月,中國方正出版社;
76. 《關於行政處罰主體制度的思考》,載《中國人民警官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
77. 《論行政行為與事實行為》,載《政法論壇》1993年第4期;
78. 《行政機關編製法論綱》,載《法學研究》1993年第3期;
79. 《論行政機關的不作為引起的訴訟》,載《法學雜志》1993年第1期。

⑤ 馬懷德的主要成就

馬懷德是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政法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監察學會副會長。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副會長,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詢員,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國家司法考試協調委員會委員,發改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民政部、衛生部、北京市、山東省、福建省、湖南省人民政府顧問或專家咨詢委員。
198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獲法學學士學位,1993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系中國首位行政訴訟法博士。曾赴美國耶魯大學、波士頓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墨爾本大學作訪問學者。
出版學術專著、合著二十餘部,專著有《行政法制度建構與判例研究》、《國家賠償法的理論與實務》、《行政許可》。在《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等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百餘篇。承擔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規劃項目、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司法部及北京市科研課題。
直接參與《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立法法》、《行政許可法》、《行政強製法》等多部法律的起草工作。曾於2005年12月為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體學習講授「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經濟法律制度」,多次為各部委和地方政府作依法行政講座。系人事部等七部委「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獲得第四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獎」,霍英東基金會優秀青年教師獎,首都勞動獎章,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人才,享受國務院批準的政府特殊津貼。

⑥ 孔繁華的介紹

孔繁華,女,吉林東遼人,碩士生導師,畢業於武漢大學,華南師范大學 法學院 教授 ,專業為憲法學與行政法學,研究領域是行政訴訟法、公益法、法律診所。廣東省社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行政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廣東省法學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孔繁華教授,著有《行政訴訟性質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一書,合著《社會救助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主編《法學教育的創新與實踐》(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和《勞動行政爭議的理論與實踐》(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等書。在《法學評論》、《環球法律評論》、《政治與法律》、《當代法學》、《行政法學研究》、《法學雜志》、《比較法在中國》、《學術研究》、《法治論壇》、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與司法制度》、《江蘇行政學院學報》、《華南師范大學學報》、《暨南學報》、《廣東行政學院學報》、《南京工業大學學報》、《宏觀質量研究》、《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等期刊中均有其發表的論文。

⑦ 程雁雷的十大女傑

一、個人基本情況
程雁雷,女,1963年出生,安徽省黃山市黟縣人。1981年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在安徽大學法律系學習,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畢業留校任教。1991-1992學年度在北京大學法律系進修碩士研究生學位課程,師從羅豪才教授和姜明安教授;1999-2000學年度在北京大學法學院作訪問學者,繼續師從羅豪才和姜明安教授。2004年度省委組織部和省委黨校「中青年黨員專家理論研討班」學習。
1995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2000年晉升為教授,時為改革開放以後安徽省第一位女性法學2008年被評為首屆「安徽省優秀中青年法學法律專家」。
曾先後擔任安大法學院憲法與行政法教研室主任、法律碩士教學中心主任、安徽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安徽大學人事處副處長,現任安徽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聘任安徽大學法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安徽金晟律師事務所兼職律師。
二、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
致力於法學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1985年以來一直從事行政法學與行政訴訟法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23年的教學生涯辛勤耕耘已是桃李滿天下。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獎掖後學,是中國「應松年行政法學獎學金基金」的捐贈者之一。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甘於奉獻。虛心向老教師學習,關心年輕教師成長。積極探索教育教學改革,完善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注重學生法律思維和法律素質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所教授的歷屆的畢業本科生已是桃李芬芳。1997年作為主要學術骨幹參與申報經濟法碩士學位點申報獲准。2003年作為第一學術帶頭人牽頭申報獲準的憲法與行政法學碩士點,成為安徽省第一個培養憲法與行政法高層次專門人才的基地。2005年作為第一學術帶頭人牽頭申報高等教育學碩士點獲准,為安徽大學的研究生教育增加了新的學科門類,並在國內率先招收高等教育法學專業方向的碩士研究生。自1998年開始擔任碩士生導師,已經指導碩士畢業研究生100多名。
三、科研創新與學術水平
熱愛法學教育事業,崇尚學術,有著濃厚的行政法學情結和較高的學術自覺。能刻苦鑽研,善於思考,勤勉治學,有組織協調能力和團隊精神。能把握學科動態,探索學術前沿,注意學術積累,依託科研項目開展學術研究,所研究的成果又為拓展新的研究領域提供支撐,有效地促進了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能創造性地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取得了較豐碩的研究成果,有著明確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術特色,有著較高的學術水平。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大方面:對行政法律制度的研究和對部門行政法特別是教育行政法的深入探討。
程雁雷從80年代中期開始就著手對行政法律制度的研究,特別是標志著我國民主與法制進程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幾部重大行政法律的立法研究。先後發表有:公證行政訴訟探析,地方規章的法律地位探析,現行行政罰款制度的缺陷及完善,論國家賠償法的實施保障,重構我國行政法的基本原則,行政訴訟法新司法解釋第53條質疑――兼論行政復議的性質,行政違法行為無效的處理方式,行政違法行為原因分析與防治對策,行政合同的博弈分析,對劃分正式聽證和非正式聽證標準的思考,行政規劃的幾個基本問題――兼析《行政程序法(專家建議稿)》,行政強制執行主體及其職責許可權等近20篇論文。這些論文集中反映了自己在不同時期對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行政強製法、行政程序法等立法前沿問題或者法律實施中的問題的關注和探討,並為2003年初憲法與行政法碩士學位的成功申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90年代中期開始,國內行政法學界開始強調部門行政法研究的重要性,程雁雷比較早地意識到教育領域特別是高等教育領域的法律問題是一塊尚待開墾的學術領域,認為現代行政法的諸多特徵在高等教育領域能得到典型的實證,並促使自己在教育行政法領域進行了具有開創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先後發表有:高校學生管理糾紛與司法介入之范圍,高校退學權若干問題的法理探討——對我國首例大學生因受學校退學處理導致文憑糾紛的法理評析,必須重視和加強高等教育立法,高等教育領域行政法問題研究之回顧與前瞻,論司法審查對大學自治的有限介入,行政法視域中的教育政策等十多篇專題學術論文引起了國內行政法學界的關注和肯定,研究成果具有領先水平。2005年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成立20周年博鰲論壇上本人被指定為大會發言,專門對高等教育領域行政法問題研究進行回顧和前瞻。教育部政法司和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對本人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也給予了肯定和鼓勵。2005年被聘為教育部《高等教育法》修改工作小組專家成員。2006年受教育辦法制辦委託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考試法(專家建議稿)》。
四、研究成果概況
(一)論著方面
公開發表學術成果共計100多萬字。先後在《法學研究》、《中外法學》、《政法論壇》、《法商研究》、《法學》、《行政法學研究》、《行政法論叢》、《高等教育研究》、《中國高等教育》、《中國教育法制評論》、《當代法學》、《江淮論壇》、《光明日報》、《法制日報》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0篇(其中全國核心期刊16篇,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類復印資料全文轉載5篇),主編教材1部。合著和參編教材8部。
(二)科研項目方面
共主持承擔科研項目14項,其中國家和省部級項目8項;另參與國家項目2項。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1.行政違法問題研究(原國家教委社科「九五」專項1996年);2.加入WTO與加強我省行政法制建設研究(省社科規劃項目2001年);3.高等教育管理行為的行政法學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2003年);4.中外考試法律制度比較研究(教育部立法課題委託項目2006年);5.我國高等教育法的修改和完善(全國教育規劃「十一五」規劃2006年)。6.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中重大法律問題研究(教育部「十一五」人文社科規劃2006年)。
(三)研究報告等方面
具有代表性的有:向有關部門提交有參考價值的研究報告三份,接受委託起草法律專家建議稿一部。分別為:1.《高等教育法》修改研究報告(8萬字,提交教育部,2005年,);2.加入WTO與我省行政法制建設研究報告(10萬字,提交省社科規劃辦等部門,2006年);3.中外考試法律制度比較研究報告(20萬字,提交教育部,2007年);4.《中華人民共和國考試法(專家建議稿)》(提交教育部,2007年)。
(四)論文獲獎情況
1.《高校學生管理糾紛與司法介入之范圍》,安徽省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社會科學類)獎(2003-2004)論文二等獎(省級政府獎)。2.《行政罰款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1998安徽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三等獎(省級政府獎)。3.《高校退學權若干問題的法理探討》,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2001)。4. 《行政違法行為原因分析與防治對策》獲安徽省公正執法研討會論文一等獎和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論文二等獎(1996)。
五、學術影響與社會服務
程雁雷在學術上所做的努力,在國內行政法學界產生了較大的學術影響。現擔任中國法學會行政法研究會常務理事;安徽省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總幹事兼秘書長,安徽省人事考試與人事測評學會副會長。被聘為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國家行政學院行政法研究中心兼職教授;蘇州大學法學院憲法與行政法學博士碩士點兼職教授;受聘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武漢大學、蘇州大學等高校憲法與行政法學博士學位論文評審專家等。程雁雷為籌備安徽省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推動安徽省行政法學研究所做的努力也受到了省法學會的肯定。此外,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開闊學術視野,擴大學術影響。
通過受聘安徽省人大法工委立法咨詢員;安徽省人民政府立法咨詢員;安徽省人大內務司法咨詢員;安徽省紀檢監察特約研究員;安徽省普法宣傳高級講師團成員;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專家陪審員,省司法廳涉法事務首席專家;合肥市人民檢察院人民監督員;合肥市人大法工委立法咨詢員;馬鞍山市人民政府法律顧問;銅陵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諮議;蚌埠市仲裁委仲裁員;亳州市人民政府法律顧問,黃山市黟縣人民政府法律顧問,安徽省律師協會行政法律專業委員會主任等,充分發揮專業所長,為地方法治建設實踐提供智力服務,為推進依法治省進程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程雁雷在法律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法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得到了政府的表彰和嘉獎,先後被列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安徽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獲准享受安徽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貼,入選首屆「安徽省優秀中青年法學法律專家」。

⑧ 河海大學邢鴻飛

性別


籍貫
江蘇高淳

出生年份
1963年

職稱
教授

學歷/學位
博士

導師類別
博士生導師

專業
法學

研究方向
1.行政法學

2.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3.公用事業法研究

4.國際河流法研究

學術兼職
中國水利學會水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理事

江蘇省法學會第五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江蘇省法學會理事

江蘇省行政法學研究會秘書長

江蘇省行政管理學會常務理事

社會兼職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立法專家咨詢組咨詢員

南京市人大常委會立法專家咨詢組咨詢員

江蘇省中高級幹部學法講師團成員

南京市依法治市領導小組法學專家咨詢組成員

南京市政府法製法律咨詢委員會成員

南京市中級法院法學專家咨詢組成員

學術經歷
1984年畢業於上海華東政法學院

1984年至1997年,南京大學任教,曾任南京大學法學院法律系系主任

1997年迄今,河海大學任教

1999年,晉升教授

歷任河海大學法律系系主任、法學院院長

現任河海大學法學院院長

榮譽稱號
發表於《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的學術論文《水權及相關范疇研究》榮獲「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優秀論文獎」

2000年,榮獲江蘇省「優秀中青年法學家」稱號

科研情況
出版《官僚與官僚制》、《行政法學》、《中國現行法制探析》、《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原理》、《行政訴訟的程序與方法》、《公用事業法原論》、《高校行政法治論》等學術著作。

主編、參編《行政訴訟法學》、《新編行政法實務指南》、《行政管理學》、《法學教程》、《法學概論》等教材。

在《中國法學》、《法學》、《江海學刊》等主流期刊(CSSCI期刊源)發表《政府特許經營協議的行政性》、《論政府特許經營協議的契約性》、《試論行政契約的分類及形式》、《論行政契約締結與履行的特殊規則》、《行政合同的制度分析》、《行政合同在BOT項目中的運用及其法律保障》、《論行政程序立法中的三組關系》、《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障礙及其對策研究》、《論行政相對人》、《論行政集團訴訟》等學術論文數十篇。

獨立承擔、主持「市場經濟中的行政合同研究」、「水權與水法修改專題研究」、「水行政執法與水法修改專題研究」、「中西官制與文化比較研究」、「城市垃圾處理BOT項目中的行政合同及特許經營權研究」、「城市拆遷法律問題研究」、「中國水權制度的法經濟學研究」、「突發公共事件行政應對措施法律問題研究」、「江蘇法律援助機制與工作研究」、「高校的行政主體地位及其教育管理中的公權與私權關系研究」、「南京市長江岸線開發利用管理條例立法研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節水條例立法研究」、「國際河流法律問題研究」等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

主講課程
碩士生課程:

1.行政法學

2.行政訴訟法學

指導研究生情況
已培養碩士 人,正在培養博士 人

聯系方式
電話:025-83787291,025-83787295

地址:南京市西康路1號 河海大學法學院

郵政編碼:210098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其它說明

⑨ 浙江大學法學院的教授委員會

為了促進浙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卓越發展,浙江大學決定將光華法學院作為浙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建設的「特區」。根據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規律與學院特點,在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推行特殊政策,進行改革試點,具體包括:在人事制度方面,光華法學院可以自主決定引進人才標准,提出引進人選,報請學校辦理相關聘任手續,學校按相關政策給予待遇保障;在評鑒機制方面,光華法學院參照國內外一流法學院的學術評鑒標准,自行制訂教師的職稱晉升與碩博士導師資格之評鑒標准及學術期刊標准,並按評鑒標准自主評審院內教師的職稱晉升與碩、博士生導師資格,報學校批准;在人才培養方面,光華法學院在符合國家法律、政策的前提下,可以參照學校的指導原則自行制訂和實施本科生課程方案,制訂研究生招生與培養制度方案。
(一) 教授委員會的成立
為了推進光華法學院的學科發展邁向國際一流水準,2007年4月,浙江大學決定在光華法學院成立教授委員會,聘請王澤鑒、安守廉、劉鐵錚、吳志攀、孫笑俠、陳長文、季衛東、張文顯、胡建淼、倪明江教授組成光華法學院教授委員會,陳長文教授擔任教授委員會主席。2010年1月,根據學校工作安排,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教授接替常務副校長倪明江教授任教授委員會委員。
(二)教授委員會的職權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委員會在學校領導下,根據國家法律與政策,決議學院之學術事務,包括專業與課程設置、教師之聘任與解聘、教師職稱之晉升等事項。
舉薦光華法學院院長和常務副院長,由浙江大學按學校規定程序任命;經院長提名副院長,教授委員會決議副院長人選,由浙江大學按學校規定程序任命。
(三)教授委員會的設置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委員會由十席委員組成,設置主席一名。
教授委員會委員必須具備人品雅正,在法律學術或實務上具有傑出貢獻,同時具備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資格(包括各類特聘和兼職教授等)等條件。
教授委員會每屆任期四年。第一屆教授委員會,由浙江大學校方依據前項之標准,聘任七名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組成之。所余名額,由教授委員會三名以上委員提名增補,經全體委員過半數同意出任之。第二屆教授委員會委員,由前一屆委員三人以上提名,全體委員過半數同意出任之。自第三屆起之教授委員會委員,由前一屆委員三人以上提名,其中新成員不少於二人,全體委員在法學院教授大會上過半數同意出任之。教授委員會主席由三名委員提名,經全體委員過半數同意出任之。主席及委員均可連選連任。
(四)首屆教授委員會委員簡介(以姓氏筆劃為序)
一、王澤鑒
王澤鑒先生1938年生,台灣人。
第一名考取台大法律系,於同校法律研究所期間,以第一名考取台灣教育部公費留學,赴德國海德堡大學深造,半年後轉學到慕尼黑大學,師從二十世紀大陸法系最偉大的民法學教授Karl Larenz先生研究民法及法學方法論,1968年獲得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先生任教於台灣大學法律系,曾擔任台大法律系系主任及法律研究所所長,創辦台大法學論叢,並出版台大法學叢書,前者已有三十餘卷,後者多達數百冊;開設民法總則、債編、物權、比較民法,民法與特別法等課程。
先生並曾擔任台灣地區「司法院」大法官,現為台灣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召集人,台灣大學卓越計劃委員、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兼職教授。
先生精通德、英、日等數國語言,曾先後在德(柏林自由大學)、英(劍橋大學)、加(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澳(墨爾本大學)等國從事教學及研究工作;出版民法學說及判例研究、民法總則、民法債編、民法物權等法學專著近二十冊,並是極少數曾在德國最高水平法學刊物發表過數篇論文的亞洲學者。依據南京大學資料庫統計,先生著作之轉引率高居華人法學界第一位。先生對我國法學研究水平之提升、研究方法之啟發,法學人才之培育與海峽兩岸之法學交流等,均可謂貢獻至偉,被兩岸法學界公推為當代華人法學界第一人。
二、安守廉(William P.Alford)
William P.Alford先生1954年出生,美國人。
先生1970年畢業於阿姆何斯特學院,1972年畢業於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1974年獲耶魯大學中國研究碩士學位,1975年獲耶魯大學中國歷史碩士學位,1977年獲哈佛大學法學院JD學位。 現任哈佛大學法學院副院長、Henry L. Stimson教授、東亞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兼職教授。
先生研究領域主要為:Chinese Law and Legal History 、Comparative Law 、Human Rights in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International Trade 。
先生是當代美國著名的中國法專家,並在國際經濟法領域有重要的影響。
三、劉鐵錚
劉鐵錚先生1938年生,河北省人。
政治大學學士、美國南美以美大學碩士、美國猶他大學博士。曾任政治大學法律系主任、法研所所長,兼任許多著名大學法學院客座教授。曾獲1981年度法科學術著作獎、1982年度傑出研究獎。曾經擔任台灣地區「司法院」大法官。現任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兼職教授。
先生著作等身,為國際私法領域著名學者之一。
四、吳志攀
吳志攀先生1956年生,天津人。
先生現任北京大學常務副書記,北京大學法律總顧問、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兼職教授;曾任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校長助理、副校長、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先生畢業於北京大學本科、碩士、博士;並為哈佛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與1997年美國艾森豪威爾威爾威爾威爾基金會學者。
先生的社會職務有:教育部法學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副會長…等。
先生為我國金融法專家,其研究於該領域居於領導地位。
五、孫笑俠
孫笑俠先生1963年生,浙江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博士,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哈佛大學高訪學者。自1992年起,歷任浙江大學(原杭州大學)法律系副主任、副書記、系主任、法學院副院長、常務副院長、光華法學院院長,現任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9),第三屆全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2002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5),國家「百千萬工程」入選人員(2007)
社會職務有: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法學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浙江省法學會副會長,浙江省法理學與法史學研究會會長…等。
先生為我國法理學、公法學專家,其研究於該領域居於領先地位。
六、陳長文
陳長文先生1944年生,福建人。
先生於1967年畢業於台灣大學法律系,1969年獲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法學碩士、1970年獲美國哈佛大學法學碩士、1972年獲美國哈佛大學法學博士(S.J.D)。現任浙江大學客座教授、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委員會主席、南京大學法學院客座教授、台灣政治大學法學院兼任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清華大學經管學院講座。
先生曾任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副董事長兼首任秘書長,多次代表海基會參與兩岸事務會談。
社會職務有:理律法律事務所執行長兼執行合夥人(注釋:理律法律事務所於1940年代原創辦於上海市,於1940年代末遷至台北,現為亞洲最具規模之一,並為華人世界中規模最大的法律事務所,該所擁有超過六百位以上的法律、金融及科技專業人士)、台灣紅十字會總會會長、台灣國際法學會理事長、財團法人台北歐洲學校董事長、財團法人理律文教基金會董事等。
先生於法律實務界之成就,著稱於華人世界,並專精於超國界法律及法律倫理之研究。著有《財經法律與企業經營-兼述兩岸相關財經法律問題》、《企業家跨國財經法》、《認識超國界法律》、《法律人,你為什麼不爭氣》等,並曾於國內外著名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七、季衛東
季衛東先生1957生,江西人。
先生198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學系,1993年獲得京都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日本神戶大學教授,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兼職教授。
先生曾經被遴選為社會學國際協會法社會學研究委員會(RCSL)指定理事;現任日本法社會學會(JASL)理事、亞洲太平洋論壇(淡路會議)研究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CIDEG委員、專業期刊《法社會學》(義大利)學術編委、綜合性思想期刊《二十一世紀》(香港)執行編委。自2006年起兼任國際高等研究所(IIAS)研究員。先生法學造詣精湛,被公認為改革開放後於日本取得最高成就的法學學者,深受日本法學界敬重。
先生為法社會學、比較法學專家,其研究於該領域居於領導地位。
八、張文顯
張文顯先生1951年生,河南人。
先生1982年獲吉林大學法學碩士學位,2000年獲吉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83年至85年於美國哥侖比亞大學法學院研修,1989年至1990年於美國華盛頓大學研修。現任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兼職教授。
先生1985年至1993先後任吉林大學法律系副主任、法學院副院長、院長。1994年1月起任吉林大學副校長、校黨委常委、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2002年任吉林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並擔任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社會職務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法學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及法學部主任,教育部學科發展與專業設置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等。
先生主要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是法理學、當代西方法哲學、法律社會學和法律政治學,尤其在法理學與當代西方法哲學領域居於領導地位。
九、胡建淼
胡建淼先生1957年生,浙江人。
先生1982年畢業於原杭州大學哲學系, 1989年獲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現為浙江工商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社會職務有:教育部法學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比較法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學會副會長、國際東亞行政法研究會理事、司法部(中國)法制日報社法學專家顧問、國家行政學院兼職教授。
先生於1995年被評為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首屆),1997年入選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人員、兼任浙江澤大律師事務所名譽主任和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
先生主要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是行政法學,在行政法學領域居領導地位。
十、羅衛東
羅衛東先生1963年8月生,浙江淳安人,民盟盟員。
先生1982年8月參加工作, 2004年4月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外國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研究生學歷,教授,現任浙江大學副校長。
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杭州大學經濟系本科學習,1982年7月至1993年12月杭州大學經濟系教師,期間1989年7月在職碩士研究生畢業。1994年1月至1997年1月任杭州大學科研二處副處長,期間1994年7月至1995年5月日本靜岡大學國際關系學部客座研究員,1997年1月任杭州大學社會科學研究處處長,1997年10月晉升教授,1998年12月任浙江大學人文社科處(部)處(部)長,2004年4月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外國哲學專業在職博士研究生畢業,2008年3月任浙江大學校長助理兼社會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2009年12月任浙江大學副校長。
浙江省政協委員
先生主要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是經濟學
(五)教授委員會秘書簡介
謝英士
謝英士先生1962年生,台灣人。東海大學法律學士、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北京大學法學博士。
曾任記者、公證人、開業律師、台灣理律法律事務所資深律師、高雄律師公會理事、高雄21世紀都市發展協會理事、台灣國際法學會理事、北京律盟知識產權公司副總經理、台灣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灣紅十字總會顧問。
趙 駿
趙駿,男,籍貫浙江杭州,1978年9月出生,200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獲國際經濟法學士學位,2003年獲美國哈佛大學法學碩士學位,2006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法律博士學位。
2003年9月至2004年5月在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東亞法律研究中心做訪問學者。2006年9月至2009年4月,分別在Mintz Levin Cohn Ferris Glovsky and Popeo P.C. (Mintz Levin 律師事務所)和Kirkland & Ellis International LLP (凱易國際律師事務所)做律師。2009年9月至今,在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任教,主要從事國際經濟法、國際商法、商法的研究與教學。

⑩ 李志平的主要論著

1、《我省城市建設中政府公共資金運作法治化研究》2007年8月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年會交流論文,第二作者,3·2萬余字,四川省社會科學項目(2005年11月8日批准,2007年7月5日結項)
2、《論檢察監督與審判獨立的法治化運作》,《公安法治研究(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6年5期,獨撰,1·2萬余字,全國優秀社科學報
3、《論我國刑事審判管轄的完善》,《江海學刊》核心刊物2005年第4期 第二作者1·0萬字,本文由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5年第10期全文轉載
4、《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談權威司法誤區與司法權威建樹》,2005年11月全國副省級城市法學會第十七次法學理論研討會交流論文,獨撰,0.9萬字,本文(李志平)被成都市法學會推薦在大會發言
5、《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研究》,《政治與法律》核心刊物,2003年2期 獨撰,⒈7萬余字,本文由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目錄索引
獲得四川教育學院科研一等獎
6、《攜帶凶器剪斷防護欄翻窗入室劫財案的定性問題研究》,《民主與法制建設》省級理論刊物2003年12期,獨撰,0.7萬字 ,
7、《我省地方性立法應關注的問題》,《民主與法制建設》省級理論刊物2003年3期,第二作者0.7萬字
8、《刑事審判獨立與公正的保障》,《福建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省級理論刊物2002年2期,第二作者,⒈1萬余字
9、《民事審判監督程序的改革和完善》,《公安法治研究(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省級理論刊物2002年4期,第二作者,0.8萬字,本文由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目錄索引
10、《在押被告人立即釋放問題研究》,《法學雜志》核心刊物2001年6期 第一作者,0.6萬字,本文由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目錄索引
11、《海峽兩岸國家賠償法之比較》,《海峽兩岸法律制度比較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二作者,0.8萬字,全國發行
12、《刑事檢察審判運作中若干妨礙司法公正問題及對策》,北京大學刑事法理論研究所《刑事法判解》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第二作者,⒈1萬余字,全國發行
13、、《刑事檢察審判運作問題探析》,福建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省級理論刊物2001年1期,第二作者,⒈0萬余字
14、、《刑事再審制度改進與完善探析》,《中國刑事法雜志》核心刊物2000年4期,第二作者,⒈7萬余字,本文由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0年9期全文轉載15、、《西部大開發與我省教育的發展改革》,2000年9月全國副省級城市法學會第十三次法學理論研討會交流論文 第一作者,0.7萬字,獲得全國副省級城市法學會第十三次法學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16、《我國法制建設的里程碑:從依法辦事到依法治國》,《四川法學研究》省級理論刊物1999年1期 第一作者,⒈1萬余字
17、、《從依法辦事到依法治國》,1999年4月全國副省級城市法學會第十二次法學理論研討會交流論文,第一作者,1萬字,本文(李志平)被成都市法學會推薦大會發言,並獲得全國副省級城市法學會第十二次法學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18、《抗訴運作完善機制之法律思考》,《中央檢察官管理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核心期刊1萬余字,獨撰,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1998年第5期全文轉載,末文獲四川教育學院科研成果二等獎。
19、《我國企業知識產權運用中的問題及對策》,《企事業法律顧問》1996年第1期,(省級理論刊物)4千餘字,獨撰。
20、《論法官自由裁量權》,《法學與實踐》1995年第1期(省級理論刊物)1萬2千餘字,獨撰。
21、《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權及其合理控制探析》,《中國法學》1994年第4期,(權威核心期刊),1萬余字,獨撰。
22、《論我國行政訴訟法對企業的法律保護》,《企事業法律顧問》(省級理論刊物)1993年第2期,1萬余字,獨撰。本文獲四川省企事業法律顧問研究會優秀論文獎。
23、《析刑事裁判文書存在的問題》,《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3年第3期,(核心期刊)1萬余字,獨撰。
24、《關於行政訴訟法學科地位的思考》,《浙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3年第1期(省級理論刊物)1萬余字,第二作者,本文獲四川省訴訟法學研究會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
25、《刑事裁判文書改進探析》,《法學雜志》1993年第3期(核心期刊)7千餘字,獨撰。
26、《論偵查的法定概念》、《公安大學學報》1987年增刊(核心期刊)1萬余字,第二作者。
27、《以案講法——一個專橫無恥的女支書》、《文明》1986年第4期(省級刊物)1萬余字,獨撰
28、《近年來反訴制度研究的主要問題與觀點》,《法學研究》(權威核心期刊)1986年第5期,1.5萬字,第一作者
29、《對盜竊罪「數額較大」問題的看法》《福建司法》1984年第2期,3千餘字,《省級理論刊物》,第一作者。
30、〈淺談我國刑罰的特點〉1983年11月7日《福建法制報》2千餘字,獨撰
專著:
1,《刑事檢察審判運作法治化問題研究》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版 獨撰,15萬字,全國發行
2,《刑事訴訟法新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版,合著,撰寫第30章,1·5萬余字,全國發行
著作:
3、《行政訴訟法實用指南》,1991年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撰寫2章,3萬余字,全省發行。
4、《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91年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撰寫「一國兩制」專題,6千餘字,全省發行。
5、《法學概論導讀》,1993年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編寫4萬余字。
6、《行政訴訟法學》,1994年7月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撰寫5、12、15章共7萬余字,全國發行。本書獲四川省法學會優秀學術著作三等獎。
7、《教育法規知識》,,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版,合著,撰寫第9章3·7萬余字全省發行
8、《行政訴訟法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版,合著,撰寫第6、7、8章,7·2萬余字,全國發行
9、《民事訴訟法學》,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4月版,合著,撰寫第9、10、15、16、21、22章,13·3萬字,全國發行
10、《刑事訴訟法學》,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版,合著,撰寫第12、14、16、22章,8·8萬余字,全國發行
11、《民事訴訟法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版,合著,撰寫第3、5、8、14章14·9萬余字,全國發行 。

熱點內容
公司聘用法律顧問一年多少錢 發布:2025-02-07 15:55:39 瀏覽:35
道德一般屬於 發布:2025-02-07 15:50:27 瀏覽:370
民法通則92條 發布:2025-02-07 15:01:48 瀏覽:583
律師擔任法律顧問如何考核 發布:2025-02-07 14:39:47 瀏覽:619
法官詢問證人 發布:2025-02-07 14:31:30 瀏覽:331
最後一次出走社會與法 發布:2025-02-07 14:27:26 瀏覽:224
法律服務所存在的問題 發布:2025-02-07 14:20:24 瀏覽:350
專利侵權管轄法院 發布:2025-02-07 14:15:12 瀏覽:453
良知下集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 發布:2025-02-07 14:14:00 瀏覽:969
婚姻法財產分割過錯方 發布:2025-02-07 14:05:55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