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受傷怎麼定級
Ⅰ 新勞動法 工傷認定
1、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的規定,工傷主要有以下類型:
1.1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這里,要理解和把握「事故」的本質是「意外的損失或災禍」,有漸進性(比如慢性中毒、血吸蟲感染等)和突發性(比如工架垮塌、高空墜物傷及等)兩種,不可拘泥於突發性一種情況。
1.2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1.3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1.4患職業病的;
1.5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1.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
1.7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二)工傷認定管轄:
1.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具體的說,應當向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2.依規定應向省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根據屬地原則應向用人單位所在地設區的市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
(三)工傷認定申請時限
1.用人單位申請工傷認定時限:30日,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算。遇有特殊情況,經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至於何為「特殊情況」及何為「適當延長」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酌情認定、決斷。上述期間內,用人單位未申請工傷認定的,受傷害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申請工傷認定始得直接申請工傷認定。
2.受傷害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申請工傷認定時限:1年,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算。該期間為除斥期間。
五、具體工傷賠償事項:
醫療費
1、職工治療工傷應當在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就醫,情況緊急時可以先到就近的醫療機構急救。
2、治療工傷所需費用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葯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3、工傷職工治療非工傷引發的疾病,不享受工傷醫療待遇,按照基本醫療保險辦法處理。
住院伙食補助費
1、由所在單位按照本單位因公出差伙食補助標準的70%發給住院伙食補助費。
2、經醫療機構出具證明,報經辦機構同意,工傷職工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的,所需交通、食宿費用由所在單位按照本單位職工因公出差標准報銷。
誤工費(停工留薪期待遇)
1、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需要暫停工作接受工傷醫療的,停工留薪期內,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由原單位按月支付。
2、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過12個月。傷情嚴重或者特殊,經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不得超過12個月。
3、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後仍需治療的,繼續享受工傷醫療待遇。
護理費
1、生活不能自理的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護理的,由所在單位負責。
2、工傷職工已經評定傷殘等級並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需要生活護理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按月支付生活護理費。
生活護理費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個不同等級支付,其標准分別為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50%、40%或者30%。
職工因工緻殘享受的待遇
第一情況職工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保留勞動關系,退出工作崗位,享受以下待遇:
1、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准為:一級傷殘為24個月的本人工資,二級傷殘為22個月的本人工資,三級傷殘為20個月的本人工資,四級傷殘為18個月的本人工資;
2、從工傷保險基金按月支付傷殘津貼,標准為:一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90%,二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85%,三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80%,四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75%。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3、工傷職工達到退休年齡並辦理退休手續後,停發傷殘津貼,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低於傷殘津貼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職工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以傷殘津貼為基數,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
第二種情況職工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五級、六級傷殘的,享受以下待遇:
1、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准為:五級傷殘為16個月的本人工資,六級傷殘為14個月的本人工資;
2、保留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由用人單位安排適當工作。難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單位按月發給傷殘津貼,標准為:五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70%,六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60%,並由用人單位按照規定為其繳納應繳納的各項社會保險費。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用人單位補足差額。
經職工本人提出,可以與用人單位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由用人單位分別以其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時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數,支付本人20個月、18個月的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35個月、30個月的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
第三種情況職工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七級至十級傷殘的,享受以下待遇:
1、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准為:七級傷殘為12個月的本人工資,八級傷殘為10個月的本人工資,九級傷殘為8個月的本人工資,十級傷殘為6個月的本人工資;
2、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由用人單位分別按其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數,支付本人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的具體標准為:7級16個月,8級14個月,9級12個月,10級10個月;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具體標准為:7級25個月,8級20個月,9級15個月,10級10個月。
職工被確診為職業病的,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在上述標准基礎上加發50%。
工傷職工距法定退休年齡5年以上的,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全額支付;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每減少1年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遞減20%。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1年的按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全額的10%支付;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不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
因工死亡賠償
職工因工死亡,其直系親屬按照下列規定從工傷保險基金領取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
1、喪葬補助金為6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
2、供養親屬撫恤金按照職工本人工資的一定比例發給由因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親屬。標准為: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兒每人每月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養親屬的撫恤金之和不應高於因工死亡職工生前的工資。供養親屬的具體范圍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規定;
3、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准為48個月至60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具體標准由統籌地區的人民政府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規定,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備案。
4、傷殘職工在停工留薪期內因工傷導致死亡的,其直系親屬享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待遇。
5、一級至四級傷殘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後死亡的,其直系親屬可以享受本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待遇。
非法用工傷亡賠償
1、一次性賠償包括受到事故傷害或患職業病的職工或童工在治療期間的費用和一次性賠償金,一次性賠償金數額應當在受到事故傷害或患職業病的職工或童工死亡或者經勞動能力鑒定後確定。
2、勞動能力鑒定按屬地原則由單位所在地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辦理。勞動能力鑒定費用由傷亡職工或者童工所在單位支付。
3、職工或童工受到事故傷害或患職業病,在勞動能力鑒定之前進行治療期間的生活費、醫療費、護理費、住院期間的伙食補助費及所需的交通費等費用,按照《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標准和范圍,全部由傷殘職工或童工所在單位支付。
4、傷殘的一次性賠償金按以下標准支付:一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16倍,二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14倍,三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12倍,四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10倍,五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8倍,六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6倍,七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4倍,八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3倍,九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2倍,十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1倍。
5、死亡受到事故傷害或患職業病造成死亡的,按賠償基數的10倍支付一次性賠償金。
6、賠償基數,是指單位所在地工傷保險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
其他情形
1、傷殘津貼、供養親屬撫恤金、生活護理費由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根據職工平均工資和生活費用變化等情況適時調整。調整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2、職工因工外出期間發生事故或者在搶險救災中下落不明的,從事故發生當月起3個月內照發工資,從第4個月起停發工資,由工傷保險基金向其供養親屬按月支付供養親屬撫恤金。生活有困難的,可以預支一次性工亡補助金的50%。職工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七條職工因工死亡的規定處理。
3、工傷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一)喪失享受待遇條件的;
(二)拒不接受勞動能力鑒定的;
(三)拒絕治療的;
(四)被判刑正在收監執行的。
4、用人單位分立、合並、轉讓的,承繼單位應當承擔原用人單位的工傷保險責任;原用人單位已經參加工傷保險的,承繼單位應當到當地經辦機構辦理工傷保險變更登記。
5、用人單位實行承包經營的,工傷保險責任由職工勞動關系所在單位承擔。
6、職工被借調期間受到工傷事故傷害的,由原用人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但原用人單位與借調單位可以約定補償辦法。
7、企業破產的,在破產清算時優先撥付依法應由單位支付的工傷保險待遇費用。
8、職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據前往國家或者地區的法律應當參加當地工傷保險的,參加當地工傷保險,其國內工傷保險關系中止;不能參加當地工傷保險的,其國內工傷保險關系不中止。
9、職工再次發生工傷,根據規定應當享受傷殘津貼的,按照新認定的傷殘等級享受傷殘津貼待遇。
10、本人工資是指工傷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前12個月平均月繳費工資。本人工資高於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30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300%計算;本人工資低於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6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60%計算。
六、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相關的法律規定:
1、工傷保險條例。
2、工傷認定辦法。
3、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范圍規定。
4、非法用工傷亡人員一次性賠償辦法。
5、各省、直轄市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的授權制定的實施辦法。
Ⅱ 勞動法對工傷怎樣界定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條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
(2)勞動法受傷怎麼定級擴展閱讀:
案例:上下班途中順道辦事發生意外屬工傷
何培祥是原北溝鎮石澗小學教師,2006年12月22日上午,學校安排何培祥到新沂城西小學聽課。當天下午回學校時,何培祥騎摩托車摔倒在距離石澗小學約二三百米的水泥路旁。
江蘇省新沂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認定:何培祥所受機動車事故傷害雖發生在上下班的合理路線上,但不是在上下班的合理時間內,不屬於上下班途中,不認定為工傷。
法院審理認為:上下班途中的「合理時間」與「合理路線」,是兩種相互聯系的認定,屬於上下班途中受機動車事故傷害情形的必不可少的時空概念,不應割裂開來。何培祥在上午聽課及中午就餐結束後返校的途中騎摩托車摔傷,其返校上班目的明確,應認定為合理時間。
Ⅲ 施工工地中工人由於個人原因摔傷在勞動法中怎麼鑒定
不是什麼事情都由《勞動法》界定的,因此,施工工地中工人摔傷的性質應具體區分如下:
1、形成勞動關系時,屬於工傷,可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第二十一條的規定,申請工傷認定及勞動能力鑒定,最終根據認定和鑒定結果享受相應的工傷待遇。
2、屬於僱傭關系時,則受傷只能被認定為人身損害,可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規定,主張第十七條規定的「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
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後續治療費,賠償義務人也應當予以賠償」的待遇。
Ⅳ 勞動法在工作中受傷
因為企業給你交了五險,所以說你的工資由保險公司支付,所有的醫療費用也同時報銷
Ⅳ 勞動法工傷認定
一、申請勞動部門認定工傷。
二、申請勞動部門做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專鑒定。
三、屬依據GB/T 16180-2006《勞動能力鑒定—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分級》j)十級14)身體各部位骨折癒合後無功能障礙;可定十級傷殘。
四、要求賠償:
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五條 職工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七級至十級傷殘的,享受以下待遇:(一)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准為:七級傷殘為12個月的本人工資,八級傷殘為10個月的本人工資,九級傷殘為8個月的本人工資,十級傷殘為6個月的本人工資;
Ⅵ 勞動法工傷規定細則
法律分析:勞動法對工傷規定的細則主要見於《工傷保險條例》。具體而言,《工傷保險條例》 規定了七種工傷認定的情形,以及三種視同工傷的情形。其中包括因為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從事與工作有關的任務受到傷害等情形。一般來說是在工作場所且在工作時間內從事與工作相關的事務而導致的人身傷害,但如浙江省等地方規章還規定了上下班途中受傷也可能被認定為工傷的情形。
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
第十四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四)患職業病的;(五)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職工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職工有前款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第二十二條 勞動能力鑒定是指勞動功能障礙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礙程度的等級鑒定。
Ⅶ 勞動法,勞動工作期間受傷責任
只要是工傷,所有責任都是由單位承擔,勞動者不承擔任何責任。
工傷保險條例
關於工傷分類的相關規定
第十四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
職工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職工有前款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第十六條職工符合本條例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的規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
(一)故意犯罪的;
(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三)自殘或者自殺的。
Ⅷ 中國勞動法對工傷怎麼規定
工傷是指勞動者在從事職業活動或者與職業活動有關的活動時所遭受的不良因素的傷害和職業病傷害。又稱為產業傷害、職業傷害、工業傷害、工作傷害。
工傷賠償標准,又稱工傷保險待遇標准。是指工傷職工、工亡職工親屬依法應當享受的賠償項目和標准。未參加工傷保險期間用人單位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按照《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准支付費用。
那麼,勞動法規定的工傷認定標准有哪些呢?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這里的「工作時間」是指法律規定的或者單位要求職工工作的時間,如果單位在合法的前提下對其職工的工作時間有特殊要求,單位確定的時間就是工作時間,在這個時間段內因工作受傷可認定為工傷,及「工傷」是由於工作直接或間接引起的傷害。
(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即遭受事故傷害時,只要認定與工作有關聯性即應認定是工傷;比如地震、廠區失火、車間房屋倒塌以及單位其他設施不安全導致的傷害。
(四)患職業病的。
職業病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一般包括職業中毒、塵肺、物理因素職業病、職業性傳染病、職業性皮膚病、職業性眼病、職業性耳鼻喉疾病、職業性腫瘤及其他職業病。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這里的"因工外出",是指職工不在本單位的工作范圍內,由於工作需要被領導指派到本單位以外的工作.這里的"外出"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到本單位以外,但是還在本地范圍內;二是指不僅離開了本單位,並且到外地去了."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是指由於工作原因直接或間接造成的傷害,包括事故傷害、暴力傷害和其他形式的傷害。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需要注意的是,職工雖不在本崗位勞動,但由於單位的設施和設備不完善、勞動條件或勞動環境不良、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職工傷害的,也應當認定為工傷。例如,由於單位鍋爐房的開水管安裝不牢固,導致職工在打開水的過程中被開水燙傷,職工的這種傷害應認定為工傷。
Ⅸ 最新勞動法是不是只要發生過骨折都能鑒定工傷十級.
你所說的應該是《勞動能力鑒定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
5.10十級
12)身體各部位骨折癒合後無功能障礙或輕度功能障礙者;
按這條規定來理解,應該是只要工傷發生過骨折,最少能鑒定工傷十級。
Ⅹ 工傷(骨折)後的醫療終結期與傷殘鑒定時間怎麼算
能算...
勞動鑒定和工傷評殘是工傷保險制度的技術基礎。本講圍繞《試行辦法》第三章「勞動鑒定和工傷評殘」的內容。講述工傷評殘標準的制定、內容和實施,並涉及勞動鑒定的沿革。
(1)勞動鑒定的作用和政策依據
勞動鑒定就是對傷病殘職工的勞動能力鑒定,評定勞動能力是否喪失和失能程度。當勞動者發生工傷、患職業病和因病或非因工負傷時,首先需要治療和休息,處於暫時喪失勞動能力狀態;經過治療後,一種情況是痊癒恢復勞動能力,另一種情況是造成殘疾,不同程度地喪失勞動能力。在這些情況下,如何按照《勞動法》的規定,保障職工的勞動權利和享受社會保險權利?簡單來說,就要制定評殘標准,進行勞動鑒定,實施相應的勞動就業政策和社會保障政策。勞動鑒定為正確審批職工因工、因病或非因工負傷完全喪失勞動能力退休退職,合理確定因工緻殘待遇,正確批准職工病傷休假和復工提供了客觀依據。
建國以來,國家的相關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對勞動鑒定製度都做出過規定,這是勞動鑒定的政策依據。例如:
1)1953年的《勞動保險條例》及其《實施細則》,規定職工因工負傷致殘和因病或非因工負傷致殘的,「其殘廢狀況的確定與變更,由殘廢審查委員會審定」,並規定該機構的組成。
2)1957年由衛生部和全國總工會發文,將「殘廢審查委員會」改稱「醫務勞動鑒定委員會」,並制定工作通則。1958年和1978年,國務院兩次制定的職工退休退職辦法,都規定因工、因病致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退休退職,要「由醫院證明,並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從此,鑒定機構稱為「勞動鑒定委員會」。
3)1989年勞動部發出《關於健全勞動鑒定委員會和工作制度的通知》(勞險字[1989]23號),對加強勞動鑒定工作提出原則要求,以適應深化勞動制度和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的需要。
4)1994年《勞動法》頒布後,勞動部發出相關文件都重申:因工負傷喪失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因病在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由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以便確定是否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5)1996年勞動部266號文件規定:各級勞動鑒定委員會執行工傷評殘國家標准,「傷殘待遇的確定和工傷職工的安置以評定的傷殘等級為主要依據」(見14條)。勞動鑒定和工傷評殘是工傷保險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2)工傷評殘標準的制定
1)改革前的評殘標准。工傷保險改革前,企業沒有統一的評殘標准,由各省市參照革命軍人評殘條件執行,傷殘軍人評殘條件定為四等六級:特等、一等、二等甲級、二等乙級、三等甲級、三等乙級。從特等到二等甲級屬於完全和大部分喪失勞動能力范圍。軍人傷殘多為肢體殘疾,而職工的工傷與職業病殘情更復雜多樣,參照軍人評殘條件難以解決職工的問題。到1978年貫徹退休退職暫行辦法時,由原國家勞動總局和衛生部指導制定《黑龍江省職工因工因病喪失勞動能力鑒定標准(草案)》,即28條鑒定標准,並向各省市推薦使用,授權各省市結合本地情況制定地方性標准。此後10年間,這些地方性鑒定標准基本可以滿足審批完全喪失勞動能力退休退職需要,但不能滿足工傷保險制度對完全、大部分和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不同傷殘程度實行補償和安置的需要。到80年代末,工傷保險改革被提上日程,黑龍江、吉林、大連和廣東等地區,又根據改革試點的需要,制定工傷評殘劃分10個等級的地方性試行標准,為後來制定國家標准打下了基礎。
2)國家標準的研製。現行工傷評殘國家標准《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GB/T16180?1996),是從1989年10月開始研究制定的。當時作為國家科委重點課題立項,由原勞動部和衛生部共同委託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勞動衛生與職業病研究所牽頭組成課題組。課題組匯集了十餘個臨床學科的數十位著名專家教授和勞動鑒定專家,廣泛研究總結國內外傷殘鑒定經驗,進行多學科聯合攻關研究。1992年3月形成試行標准,1995年總結了3年來全國試行經驗,形成國家標准報批稿,於當年11月4日通過專家評審。1996年3月14日,國家技術監督局批准作為國家標准頒布,於同年10月1月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工傷和職業病評殘國家標准,填補了過去的空白,使勞動鑒定和工傷評殘走上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
(3)評殘標難簡介
該標准根據器官損傷、功能障礙、醫療依賴和護理依賴等方面將工傷或職業病致殘喪失勞動能力的程度劃分為10個等級,有470條殘情。最嚴重者為1級,10級為最輕,按序排列。標准內容主要由總則、分級原則、分級判定基準和3個附錄等4部分組成,共約9萬字。簡單來說,標准由原則和結論與技術指標解釋兩大部分組成。要全面理解掌握這部標准,必須具有廣泛的醫學專業基礎和豐富的鑒定實踐經驗。對於非勞動鑒定幹部和職工來說,只要了解內容概要就可以了,閱讀「前言」、「總則」、「分級原則」和附錄B(其中,附錄B1為分級系列表,附錄B2~B5表為5個臨床科門的器官損傷殘情分級),就能了解原則性規定並能對照殘情看出相應級別。
1)10級分3類傷殘程度。第14條規定:「符合評殘標准1~4級為全部喪失勞動能力;5~6級為大部分喪失勞動能力;7~10級為部分喪失勞動能力。」這是按照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來分類的。這種政策性的劃分未寫入評殘標准,主要是由於技術標准難以確切表述。
2)5項護理條件和3個護理等級。標准總則確定生活自理范圍有5項:A.進食;B.翻身;C.大、小便;D.穿衣、洗漱;E.自我移動。據此,護理定為3級:1級是完全護理依賴,5項均不能自理者;2級是大部分護理依賴,其中3項不能自理者;3級是部分護理依賴,其中1項不能自理者。劃分護理等級既是提供護理費的依據,也是評殘分級的重要依據之一。
3)分級原則和分級系列的有關問題。閱讀總則中的「分級原則」和附錄B所示分級系列表,就可以了解各級分級原則和具體殘情,從而基本能做到「對號入座」。例如:你想了解1級是如何定的,首先在「分級原則」中看如何表述,其次在附錄B1「分級系列」看到具體殘情有12條,只要符合一種殘情就可定為1級。如果從具體殘情去「對號入座」,首先在附錄B2~B5表中找某科門某器官的定級,然後再回頭看「分級原則」,了解為什麼這樣定。具體內容不再贅述。
這里要說明幾個界限,這也是經常容易混淆的問題。一是1~4級均為全部喪失勞動能力,而3級與4級的區別在於是否要護理;1~3級有傷殘程度的區別,主要是護理等級的不同。二是傷殘等級不能代替護理等級,即不能用分級原則確定具體個人可否享受護理費。例如:塵肺Ⅲ期評為3級,但不是所有Ⅲ期塵肺病人任何時候都要護理。某人是否要護理和在什麼情況下要護理,應根據實際情況和護理條件進行鑒定。三是4級與5級之間,在生活能自理方面無區別,主要是勞動能力全部喪失和大部分喪失的區別;6級與7級之間,是勞動能力大部喪失和部分喪失的區別。四是因工緻殘引起的社會心理因素的嚴重影響,有幾種情形在評殘時予以特殊考慮。例如毀容和不育等,因為這些心理上生理上的傷害影響個人就業,需要適當體現補償。
(4)工傷評殘的操作
1)鑒定機構。省、地(市)、縣(市)三級勞動鑒定委員會按照評殘標准鑒定傷殘等級和護理等級。勞動鑒定委員會受當地政府委託,由勞動、衛生、工會等部門的有關主管領導組成,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可以委託有資格的醫院,也可以聘請有關專家組成專家組或者設立勞動鑒定中心,開展勞動鑒定工作,但應當客觀公正地作出鑒定結論(見第14~16條)。
2)醫療期滿必須鑒定。第13條規定:「職工在工傷醫療期內治癒,或者傷情處於相對穩定狀態,或者醫療期滿仍不能工作的,應當進行勞動鑒定。」在這3種情況下進行鑒定,最重要的是執行醫療期。工傷醫療期是政策上規定治療、停工休息並發給工傷津貼的期限。這並非需要治療而終止醫療,超過醫療期仍需治療時還是要報銷醫療費的。目前規定工傷醫療期為1個月至24個月,最長為36個月(見18條),較外國一般規定6個月至12個月時間長得多。醫療期滿評殘是為了轉發傷殘待遇,停發較高的工傷津貼,有利於保障職工和企業雙方利益,避免「小傷大養」造成的浪費和損失。許多人問:為什麼不規定「醫療終結」時間呢?我們請專家研究過這個問題,多數專家認為:對於不同的傷病情,不同的人體素質和醫院的不同醫療水平,並考慮到醫學的發展,從醫療技術角度規定「醫療終結標准」是很困難的。這樣,我們就借鑒國際作法從政策上規定醫療期。當然,許多省市已規定和執行「醫療終結」期限,仍可以作為地方性補充標准執行。
3)鑒定的申報。目前勞動鑒定程序由各省市規定,全國尚未統一。根據地方的做法,當工傷醫療期滿時,由職工所在單位申報鑒定,向當地勞動鑒定委員會辦公室報送工傷或職業病認定資料,工傷或職業病治療診斷書和有關病歷,醫療期滿時治療結論及有關檢查化驗資料等。規定由單位申報,個人可以提請單位申報,但不以個人為主申報,這是由於醫療期由單位執行,工傷津貼由單位支付。如果允許職工自願鑒定,醫療期的規定就難以執行。
4)鑒定方法。勞鑒辦公室收到單位申報鑒定的資料後,首先要進行初審,看有關資料是否齊備,根據工傷保險政策和評殘標准,審核有關證據和資料的有效性;其次是約請和安排專家鑒定的時間、地點,並通知工傷職工屆時親自前來接受鑒定;最後,由專家以集體意見形成鑒定結論,通過勞鑒辦公室正式通知單位和職工。
5)重新鑒定。重新鑒定包括定期復查鑒定和處理爭議的復查鑒定。一是,第13條有「定期復查傷殘狀況」的規定,主要是鑒定結論以醫療期滿本次致殘結局為依據,某些殘情有合並症的還要進一步治療,有一些殘情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加重,因此,進行定期復查並做出等級變更結論是必要的,這是利於職工和企業。目前定期復查的期限暫由各地規定。二是職工對本次鑒定結論不服的問題,按照第57條規定,職工可以申請復查,復查鑒定後還有疑義的,可以申請上一級勞鑒會重新鑒定,省級鑒定結論為最終結論。當然不意味著省級結論永久不變,到定期復查時仍可根據實際情況加以變更。
(5)其他問題
1)評殘標准與事故統計的「輕傷重傷標准」有何區別?
這是企業安技幹部提出的問題。學習研究工傷保險和評殘標准後,可以看出兩者至少在用途、時間和結果方面是不同或者有差別的。評殘等級為工傷賠償服務,表示致殘後喪失勞動能力程度,而輕重傷標準是為安全管理服務,反映事故程度和頻率;評殘等級只反映永久失能程度,不反映醫療期內暫時失能程度,而傷亡統計則包括前後兩段損失工作日情況;由於反映不同時間和狀態的情況,結果上會有較大差別。例如,傷亡統計規定:尺、橈骨骨折換算損失工作日90個,應按重傷統計上報。而在工傷保險上,這位職工的醫療期至少在100天以上,骨折癒合後可以不留殘疾,可能會定為最輕的第10級,給予一次性傷殘補助費,不享受長期待遇。
2)為什麼因工緻殘和因病致殘不搞成一個評殘標准?
這是社會保險幹部經常提出的問題。我們研製評殘標准時已請專家討論過,多數同志認為,雖然兩者在殘情結局上相同,如斷指斷臂結果一樣,但是,兩者在待遇制度、殘情范圍和定級方法等方面存在較大差別,兩者混合一起,制定標准時和評殘時工作難度很大,並容易引起職工誤會,發生攀比待遇的不良現象。目前尚未統一制定因病評殘標准,可允許因病評殘參照工傷評殘的1~4級標准,這是暫時的,各地仍可執行原有行之有效的地方標准。現在正在研究制定統一的因病或非因工緻殘程度鑒定標准。
3)持有傷殘軍人、殘疾人的評殘證件是否可以視同工傷評殘相應等級享受工傷待遇?
首先說殘疾人,國家規定殘疾人保障辦法和工傷保險辦法從范圍、條件到待遇項目和標准都不同,因此不能持殘疾人證件享受工傷待遇。如果屬於工傷致殘,應當進行工傷評殘。其次說傷殘軍人,如果革命軍人因戰因公致殘,在復員轉業時會按照有關評殘條件評傷殘等級,並享受軍人撫恤待遇;如果安置到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他們應領的傷殘待遇不會被取消;當舊傷復發時,單位按工傷保險政策執行,治療後殘情加重的,進行工傷評殘重新定級,並享受相應待遇;享受工傷退休待遇也應按照工傷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評殘標准和待遇標准執行。總而言之,他們享受工傷待遇要經過工傷評殘。職工中的傷殘軍人可以查閱民政部、人事部、原勞動部發出的民優發[1991]7號文件,即《關於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的因戰因公傷殘軍人享受所在單位因公(工)傷殘人員保險福利待遇的通知》,找到有關政策依據。
-----摘自《工傷保險政策知識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