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九十三條

民事訴訟法九十三條

發布時間: 2022-05-09 02:38:18

㈠ 糾紛解決的方式有哪些

法律分析:1、協商解決。雙方當事人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通過友好協商、互諒互讓達成和解協議,進而解決糾紛。2、調解解決。在有關組織(如人民調解委員會)或中間人的主持下,在平等、自願、合法的基礎上分清是非、明確責任,並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促使雙方當事人自主達成協議,從而解決糾紛。3、仲裁解決。糾紛當事人根據糾紛前或者後達成的仲裁協議或合同中仲裁條款向仲裁機構提出申請,由仲裁機構依法審理,作出裁決,並通過當事人對裁決的自覺履行或由一方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而使糾紛得以解決。4、訴訟解決。通過打官司解決,它指糾紛當事人一方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由法院依法審理,作出判決或裁定,通過當事人對生效裁判的自覺履行或人民法院的強制執行而解決糾紛。上述四種解決糾紛的途徑中,仲裁和訴訟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執行力,協商、調解則不具有,因而當事人對協商和調解達成的協議可以反悔。當然,究意採用何種途徑去解決一個具體的民事糾紛完全取決於當事人的意願。

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

《民事訴訟法》第九十六條 調解達成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二)有明確的被告;(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三條 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仲裁機構裁決的,當事人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一方當事人不履行仲裁裁決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財產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㈡ 收到傳票後的最佳做法,是先調解還是直接開庭

收到傳票意味著案件已進入訴訟階段,這時先調解還是直接開庭是根據雙方的意願。收到傳票上會標明傳喚事由,如果傳喚事由是開庭審理,那麼被傳喚人應當按時到庭參加庭審,在開庭前法院的調解員會和你聯系關於調解事宜,稱為訴前調解,開庭時法官也會進行調解,稱為訴中調解,庭後根據雙方意願也可以進行調解,稱為庭後調解。因此,在整個訴訟階段是可以隨時調解的,調解和開庭不沖突。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四條: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主持,並盡可能就地進行。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用簡便方式通知當事人、證人到庭。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五條: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邀請有關單位和個人協助。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六條:調解達成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二條: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先行調解,但當事人拒絕調解的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六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在開庭三日前通知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公開審理的,應當公告當事人姓名、案由和開庭的時間、地點。

㈢ 開庭當事人必須到場嗎

法律分析:法院組織的調解,遵循自願的原則,同意調解就去;如果不同意調解,可以不去,也可以委託代理人去。但開庭時,當事人必須到庭,尤其是原告,如果不到庭,會被法院按自動撤訴處理的。不過,被告不是必須得到庭,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九十六條 調解達成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四十三條 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訴處理;被告反訴的,可以缺席判決。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四十四條 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㈣ 訴前調解有哪些規定

訴前調解包括兩種情形,一為不具有法院審理性質,即由在法院立案庭設立的人民調解工作室來調解;一為具有法院審理性質,即由法院立案庭的法官來調解或法官與人民陪審員、人民調解員共同來進行調解。
訴前調解原則是:
1、自願性;
2、開放性;
3、合法性;
4、保密性;
5、快捷;
6、節約。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調解的原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
《民事訴訟法》第九十四條,調解組織形式,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主持,並盡可能就地進行。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用簡便方式通知當事人、證人到庭。
《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五條,協助調解,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邀請有關單位和個人協助。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
《民事訴訟法》第九十六條,調解協議,調解達成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㈤ 法院讓我去調解,要不要調解費,調解費是誰付。

無論當事人是原告,還是被告,到調解都不需要再交調解費。這是處理糾紛的一種方式。調解在民事案件的審理過程中,是必做的一項工作。除非當事人有一方拒絕調解。
法律分析
1、醫療費:醫療費根據醫療機構出具的醫葯費、住院費等收款憑證,結合病歷和診斷證明等相關證據確定。2、誤工費:誤工費根據受害人的誤工時間和收入狀況確定。3、護理費:護理費根據護理人員的收入狀況和護理人數、護理期限確定。4、交通費:交通費根據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護人員因就醫或者轉院治療實際發生的費用計算。5、住院伙食補助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可以參照當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予以確定。6、營養費:營養費根據受害人傷殘情況參照醫療機構的意見確定。7、殘疾賠償金:殘疾賠償金根據受害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或者傷殘等級,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自定殘之日起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九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
第九十七條 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應當寫明訴訟請求、案件的事實和調解結果。調解書由審 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㈥ 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必須到場嗎,不到場會怎麼樣

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不是必須要到場的,要依據具體的情況而定。法院組織的調解工作,應當遵循自願的原則,同意調解就去;如果對方不同意調解的,可以選擇不去,也可以委託代理人去。但是如果開庭時,當事人是必須要到庭的,尤其是原告。如果原告選擇不到庭,會被法院按自動撤訴處理的。
【法律分析】
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不到場具體有兩種情況出現:(一)民事訴訟中原告或者被告選擇不到場。(二)民事訴訟庭前調解,雙方當事人是可以不到庭的。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當中規定的內容可知,如果是庭前進行調解的,當事人可以選擇不到場。但是一旦開庭,雙方就必須到場。如果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不必親自出庭。但是除離婚案件以外,除非當事人沒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或者的確是有特殊情況的,否則都必須親自出庭。根據法律規定可知,民事訴訟當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如果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請求法院保護其權益的,因此而使訴訟成立的人,稱為原告。與原告相對應的一方,被控侵犯原告權益的,需要追究其民事責任的,並且經過法院通知其應訴的人,稱其為被告。在通常情況下,民事案件中的當事人可以選擇委託律師和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代為自己出庭進行訴訟。但是,在有些民事案件中的當事人是必須要到庭的。經過人民法院對必須到庭的被告經過兩次合法傳喚,對方沒有正當理由拒絕到庭的,可以對其進行拘傳。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九十六條 調解達成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第九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
第一百四十三條 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訴處理;被告反訴的,可以缺席判決。
第一百四十四條 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㈦ 民訴前調是不是被起訴

不是起訴。1、一般民事糾紛,現在都進行調解。不僅起訴前調解,起訴後開庭前調解,開庭後還可以調解。即使到執行階段,也能進行執行和解。案件進入二審程序,進入再審程序,還可以調解。就是說,調解貫穿民事糾紛的始終。

2、調解是人民法院和當事人進行的訴訟行為,調解協議一旦雙方簽字,並經法院依法確認,即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3、調解是我國重要的訴訟制度,是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的重要方式。調解作為重要的訴訟機制,具有解決糾紛的獨特優勢,被國際司法界稱為「東方經驗」。《民事訴訟法》第八章就是」調解」,說明調解工作是非常重要的。2004年8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專門對調解工作進行規定。

4、當然,調解必須是當事人雙方自願的。《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

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

《民事訴訟法》第九十四條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主持,並盡可能就地進行。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用簡便方式通知當事人、證人到庭。

㈧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第一款的內容是什麼

第九十三來條 利害關系人因情況緊自急,不立即申請財產保全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財產保全措施。申請人應當提供擔保,不提供擔保的,駁回申請。

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後,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採取財產保全措施的,應當立即開始執行。

申請人在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後十五日內不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解除財產保全。

熱點內容
法官詢問證人 發布:2025-02-07 14:31:30 瀏覽:331
最後一次出走社會與法 發布:2025-02-07 14:27:26 瀏覽:224
法律服務所存在的問題 發布:2025-02-07 14:20:24 瀏覽:350
專利侵權管轄法院 發布:2025-02-07 14:15:12 瀏覽:453
良知下集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 發布:2025-02-07 14:14:00 瀏覽:969
婚姻法財產分割過錯方 發布:2025-02-07 14:05:55 瀏覽:134
合同到期終止合同是勞動法的第幾條 發布:2025-02-07 13:41:31 瀏覽:977
一村一居一法律顧問簡報 發布:2025-02-07 13:18:24 瀏覽:775
山西財經大學法律碩士的學費 發布:2025-02-07 13:12:45 瀏覽:303
勞動法是雙休 發布:2025-02-07 13:12:28 瀏覽: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