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東亞行政法學會

東亞行政法學會

發布時間: 2022-05-09 15:25:41

『壹』 華中師范大學與廣東商學院的法學歡迎哪個更好

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政治系,她於1949年12月5日成立,1994年更名為法商學院,1997年元月定名為政法學院。現已由當初的單一政治教育專業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法學、哲學與國際政治四個本科專業,辦學層次也由過去單一招收本科生向招收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層次發展。現可招收思想政治教育、法學、哲學、國際政治四個專業本科生。同時招收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科技哲學、倫理學、中共黨史、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政治、經濟法、民商法、憲法與行政法學等專業碩士研究生和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中共黨史、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為省級重點學科。全院現有教職工75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0人,碩士生導師38人、博士生導師5人。
97年以來,我院教師共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37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11個;出版書籍112部,其中專著38部,主編教材49部;公開發表論文504篇,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25篇;獲得科研經費307.70萬元。

廣東商學院,法學院
師資隊伍:法學院擁有一支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和學緣結構合理、經驗豐富、素質高的師資隊伍,是全省普通高校師資規模最大的法學院,也是高級職稱人數最多的法學院,為廣商法學教育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法學院現有教職員工95人,專職教師80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31人,具博士學位和在讀博士教師43人,42%的專職教師擁有博士學位,90%以上教師具有碩士學位。入選省「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教師15人,其中省級培養對象3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廣東省高校教學名師1人。
專業建設:法學院有法學、治安學兩個本科專業。1999年按教育部要求,把法學、經濟法學和國際經濟法學三個專業合並成法學一個專業招生。2001年增設治安學專業。2002年經過教育部評估,法學專業獲得招收法學第二學位授予權。法學院在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實驗教學、教學條件建設和教學改革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2002年法學專業被遴選為廣東省高校首個法學名牌專業,2007年《憲法學》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2008年法學專業被國家財政部、教育部批准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010年法學實驗教學中心被批准為廣東省法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科研建設:廣商法學教師科研能力強,近五年來,先後承擔70項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承攬政府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委託重大項目15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近千篇,出版學術專著26部,榮獲各級各類科研獎勵23項,其中省部級科研獎勵8項。

學科建設:法學院高度重視學科建設,牢牢把握學科建設的龍頭地位,組織教師積極申報、承攬重大科研成果,廣泛開展學術交流、營造濃厚學術氛圍,產出標志性科研成果,推動學科建設發展。近五年先後組織「東亞民事訴訟法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第一、第二屆「公共財政與憲政建設學術研討會」、「特別行政區制度創新的理論與實踐」等14次國際、全國性學術會議。2003年憲法學與行政法學被遴選為省級重點學科, 2003年取得廣東省高校第一個法科類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法治與經濟發展研究所。2007年省級重點學科評估中,憲法學與行政法學、訴訟法學兩個學科被遴選為省級重點學科。

學位點建設:法學院擁有憲法學與行政法學、訴訟法學、法學理論、民商法學四個法學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點和一個專業碩士學位即法律碩士(J.M)授權點,法律碩士招收在職班、非法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報考的全日製法律碩士班和法律碩士(法學)班三種類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點和在校碩士研究生規模位於全省八個擁有法學碩士學位授權點高校的前列。2010年法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通過評審。

人才培養:法學院已開展法學本科、法學雙學位、法學碩士、法律碩士教育,目前在校本科生2053人,研究生335人,是全省在校生規模最大法學院。已有4722本科畢業生、238名碩士研究生走向了社會。畢業生考取公務員比例高,司法考試通過率高,2010年通過國家司法考試的在校學生265人。畢業生中考入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在內的公、檢、法、司等機關的約占畢業生總數的30%,考入其他政府部門約占總數的24%,攻讀碩士研究生進一步深造有20%,其餘的進入了大型企業和事業單位,部分從事專職律師工作。廣商法學院的畢業生以其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和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受到社會各界好評。

自2004 年開始招收法學碩士研究生以來,研究生教育迅速發展,目前在校碩士研究生 293 人,處在全省高校法學研究生規模前列。自 2007 年以來,已有兩屆碩士畢業生 91 ,他們被選入最高人民法院、省檢察院等國家機關、高校和大型企事業單位,部分畢業生考入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名校博士繼續深造,展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社會服務: 法學院教師在完成本職教學、研究工作同時,積極投身社會實踐,通過承攬項目、擔任政府機關顧問等形式,服務國家法治建設,為廣東省民主法治建設決策提供專家咨詢。目前法學院教師有42人次擔任省、市、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政府參事、立法顧問、咨詢專家等社會兼職。先後承攬《廣東省食品安全條例》、《廣東省學生實習條例》等法規的起草工作。

發展前景: 經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廣東商學院法學院已經發展成為廣東法學教育重鎮之一,在全國法學教育中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我們的建設目標是通過苦練內功、加強外聯,以改辦大學為契機,凝聚力量,把法學院建成在廣東省和全國同類院校處於領先地位的、在全國高等學校有廣泛知名度的法學院。

總的來說當然華中師范大學比廣東商學院好,廣東商學院在廣東還是不錯的法學專業!!!

『貳』 薛剛凌的學術論文

在《中國法學》、《政法論壇》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共計70餘篇:
1. 《行政體制改革基本問題研究——兼論行政體制改革與行政法治的關系》,載《中國行政管理》2006年第11期;
2. 《社會自治規則探討》,載《行政法學研究》2006年第1期;
3. 《行政法的主體論》,載《憲政與行政法治發展報告》,2006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 《開創公法學科的奠基之作》,載《法制日報》2006年5月25日第11版;
5. 《行政法發展模式之檢討與重構》,載《公民與法》2006年第3期;
6. 《將公共財政納入法治軌道》,載《中國審計》2006年第2期;
7. 《論府際關系的法律調整》,載《中國法學》2005年第5期;
8. 《土地徵收補償制度研究》,載《政法論壇》,2005年第2期;
9. 《價格聽證制度研究》,載《憲法與行政法治評論》2005年第2卷;
10. 《論行政程序制度的理性價值》,載《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11. 《BOT項目中特許經營人的風險防範及利益保護研究》,載《浙江學刊》2005年第5期;
12. 《地方政府是否有權管轄中央企業資產》,載《法制日報》2005年10月13日;
13. 《立法機關和社會如何形成良性互動》,載《法制日報》2005年8月15日;
14. 《行政訴訟法修訂之結構模式研究》,載《訴訟法論文集》,2005年9月;
15. 《依法管理和監督各類社會組織》,載《人民日報》2005年12月6日;
16. 《依法行政與行政體制改革》,載《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17. 《行政合同訴訟研究》,載《訴訟法學研究》2004年第7卷;
18. 《國家治理的理性選擇》,載《紫光閣》2004年第8期;
19. 《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4年年會及第七屆海峽兩岸行政法研討會綜述》,載《中國法學》2004年第6期;
20. 《論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上)》,載《遼寧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4期;
21. 《論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下)》,載《遼寧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5期;
22. 《論公務員錄用平等之保護》,載《依法治國新視點》,2004年9月;
23. 《從認識到規范——悄悄走近的特許經營制度》,載《法制日報》2004年2月19日;
24. 《車牌拍賣是否違法》,載《法制日報》2004年5月19日;
25. 《誰應對三警員的損害負責》,載《人民公安》2004年第4期;
26. 《國家賠償為何如此艱難?》,載《法制日報》2004年8月10日;
27. 《公共服務中的特許經營》,載《公共服務創新》,2004年12月,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28. 《論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和完善》,載《政法論壇》2003年第1期;
29. 《公聽代表人制度研究》,載《法商研究》2003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2003年第3期全文轉載,並收入《中國行政法學精萃(2004年卷)》;
30. 《行政訴訟被告制度之檢討》,載《訴訟法的理論與實踐》2003年卷;
31. 《農村法治發展之思考》,載《湖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
32. 《「行政審判制度改革」調查報告》(上),載《訴訟法學研究》2003年第4卷;
33. 《「行政審判制度改革」調查報告》(下),載《訴訟法學研究》2003年第5卷;
34. 《法治的呼喚:對孫志剛案的行政法學思考》,載《中國訴訟法判解》2003年第1期;
35. 《美國行政裁決替代法》,譯文,載《公法研究》2003年第2輯;
36. 《美國規章協調制定法》,譯文,載《公法研究》2003年第2輯;
37. 《行政判決制度研究》,載《河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38. 《地方制度研究新思路:中央與地方應用法律相規范》,載《中國行政管理》2003年第2期;
39. 《第五屆東亞行政法學術研討會綜述》,載《行政法學研究》2003年第2期;
40. 《行業腐敗,是誰惹的禍?》,載《時代潮》2003年第1期;
41. 《民營化:公共行政改革的重要路徑》,載《法制日報》2003年2月13日;
42. 《居民身份證制度透析》,載《法制與新聞》2003年8月;
43. 《軍事法學是法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載《法制日報》2003年12月11日;
44. 《行政訴訟類型研究》,載《訴訟法學研究》2002年第1期;
45. 《WTO與行政組織法的改革》,載《政法論壇》2002年第1期;
46. 《行政法理論與實踐關系研究》,載《行政法學研究》2002年第1期;
47. 《中央行政組織法律問題之探討》,載《公法研究》2002年第1期;
48. 《地方行政組織法完善與構想》,載《東吳法學》2002年第1期;
49. 《WTO與中國行政法研討會綜述》,載《中國法學》2002年第3期
50. 《完善行政權力運行機制的思考》,載《中國行政管理》2002年第4期;
51. 《行政授權與行政委託之探討》,載《法學雜志》2002年第3期;
52. 《審視個人與國家的關系》,載《法制日報》2002年1月20日;
53. 《法官與法官文化》,載《法制日報》2002年4月21日;
54. 《重構行政判決制度》,載《法制日報》2002年3月3日;
55. 《程序與法治》,載《法制日報》2002年8月18日;
56. 《行政組織法基本原則之探討》,載《行政法學研究》2001年第2期;
57. 《中美行政執行制度比較》,載《行政法學研究》2001年第1期;
58. 《行政主體之再思考》,載《中國法學》2001年第2期;
59. 《機構改革也需要法律規制》,載《法制日報》2001年1月28日;
60. 《論行政權》,載《政法論壇》2001年第4期;
61. 《第四屆東亞與海峽兩岸行政法學研討會綜述》,載《行政法學研究》2001年第1期;
62. 《〈WTO與中國行政法的改革〉國際研討會綜述》,載《中國法學》2001年第5期;
63. 《第五屆海峽兩岸行政法學術研討會綜述》,載《行政法學研究》2001年第4期;
64. 《行政訴權的價值》,載《法制日報》2000年9月24日;
65. 《行政法基本原則研究》,載《行政法學研究》1999年第1期;
66. 《行政訴訟十年回顧》,載《行政法學研究》1999年第4期;
67. 《東亞行政法研究會第三屆年會暨行政程序法國際研討會綜述》,載《中國法學》1999年第1期;
68. 《行政訴訟受案標准研究》,載《法商研究》1998年第1期;
69. 《處理行政、民事爭議重合案件的程序探討》,載《法律科學》1998年第6期;
70. 《我國行政主體理論之檢討》,載《政法論壇》1998年第6期;
71. 《行政組織法與依法行政》,載《行政法學研究》1998年第1期;
72. 《市場經濟與行政法的發展思路》,1998年9月,載中國政法大學科研處編《優秀論文集》;
73. 《論行政法的目的、手段和體系》,載《政法論壇》1997年第3期;
74. 《對行政訴訟審查范圍的幾點思考》,載《行政法學研究》1997年第2期;
75. 《論行政組織法的幾個基本問題》,載《中國行政法學新理念》,1997年11月,中國方正出版社;
76. 《關於行政處罰主體制度的思考》,載《中國人民警官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
77. 《論行政行為與事實行為》,載《政法論壇》1993年第4期;
78. 《行政機關編製法論綱》,載《法學研究》1993年第3期;
79. 《論行政機關的不作為引起的訴訟》,載《法學雜志》1993年第1期。

『叄』 湛中樂的工作經歷

1990年7月——1992年12月北京大學法律系任教;
1993年2月——1993年7月北京市昌平縣東小口鄉社教;
1993年9月——11月日本名古屋大學法學院進修訪問;
1994年5月——11月日本愛知大學法學院合作研究;
1996年3月——4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作為中國教育部系統首批「國際訪問者計劃」訪問學者訪美;
1998年出席台灣政治大學舉辦的海峽兩岸第二屆行政法學學術研討會,並作相關演講。
2000年9月——2001年9月美國「富布萊特」項目高級訪問學者訪美;
2002年9月21——27日作為中國代表團法律顧問出席聯合國開發署/人口基金執行局2002年第二次常會;
2002年12月應日本九州大學邀請,出席由日本文部省和日本學術振興會共同舉辦的「亞洲:開放社會與法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並作主題演講。
2004年出席韓國(漢城)召開的第六屆「東亞行政法學學術研討會」。
2006年5月出席台灣政治大學召開的「海峽兩岸人身權保護學術研討會」,並作主題演講。
2006年6月出席台灣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召開的「海峽兩岸四地法律制度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並作專門學術評論。

『肆』 浙江大學法學院的教授委員會

為了促進浙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卓越發展,浙江大學決定將光華法學院作為浙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建設的「特區」。根據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規律與學院特點,在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推行特殊政策,進行改革試點,具體包括:在人事制度方面,光華法學院可以自主決定引進人才標准,提出引進人選,報請學校辦理相關聘任手續,學校按相關政策給予待遇保障;在評鑒機制方面,光華法學院參照國內外一流法學院的學術評鑒標准,自行制訂教師的職稱晉升與碩博士導師資格之評鑒標准及學術期刊標准,並按評鑒標准自主評審院內教師的職稱晉升與碩、博士生導師資格,報學校批准;在人才培養方面,光華法學院在符合國家法律、政策的前提下,可以參照學校的指導原則自行制訂和實施本科生課程方案,制訂研究生招生與培養制度方案。
(一) 教授委員會的成立
為了推進光華法學院的學科發展邁向國際一流水準,2007年4月,浙江大學決定在光華法學院成立教授委員會,聘請王澤鑒、安守廉、劉鐵錚、吳志攀、孫笑俠、陳長文、季衛東、張文顯、胡建淼、倪明江教授組成光華法學院教授委員會,陳長文教授擔任教授委員會主席。2010年1月,根據學校工作安排,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教授接替常務副校長倪明江教授任教授委員會委員。
(二)教授委員會的職權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委員會在學校領導下,根據國家法律與政策,決議學院之學術事務,包括專業與課程設置、教師之聘任與解聘、教師職稱之晉升等事項。
舉薦光華法學院院長和常務副院長,由浙江大學按學校規定程序任命;經院長提名副院長,教授委員會決議副院長人選,由浙江大學按學校規定程序任命。
(三)教授委員會的設置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委員會由十席委員組成,設置主席一名。
教授委員會委員必須具備人品雅正,在法律學術或實務上具有傑出貢獻,同時具備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資格(包括各類特聘和兼職教授等)等條件。
教授委員會每屆任期四年。第一屆教授委員會,由浙江大學校方依據前項之標准,聘任七名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組成之。所余名額,由教授委員會三名以上委員提名增補,經全體委員過半數同意出任之。第二屆教授委員會委員,由前一屆委員三人以上提名,全體委員過半數同意出任之。自第三屆起之教授委員會委員,由前一屆委員三人以上提名,其中新成員不少於二人,全體委員在法學院教授大會上過半數同意出任之。教授委員會主席由三名委員提名,經全體委員過半數同意出任之。主席及委員均可連選連任。
(四)首屆教授委員會委員簡介(以姓氏筆劃為序)
一、王澤鑒
王澤鑒先生1938年生,台灣人。
第一名考取台大法律系,於同校法律研究所期間,以第一名考取台灣教育部公費留學,赴德國海德堡大學深造,半年後轉學到慕尼黑大學,師從二十世紀大陸法系最偉大的民法學教授Karl Larenz先生研究民法及法學方法論,1968年獲得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先生任教於台灣大學法律系,曾擔任台大法律系系主任及法律研究所所長,創辦台大法學論叢,並出版台大法學叢書,前者已有三十餘卷,後者多達數百冊;開設民法總則、債編、物權、比較民法,民法與特別法等課程。
先生並曾擔任台灣地區「司法院」大法官,現為台灣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召集人,台灣大學卓越計劃委員、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兼職教授。
先生精通德、英、日等數國語言,曾先後在德(柏林自由大學)、英(劍橋大學)、加(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澳(墨爾本大學)等國從事教學及研究工作;出版民法學說及判例研究、民法總則、民法債編、民法物權等法學專著近二十冊,並是極少數曾在德國最高水平法學刊物發表過數篇論文的亞洲學者。依據南京大學資料庫統計,先生著作之轉引率高居華人法學界第一位。先生對我國法學研究水平之提升、研究方法之啟發,法學人才之培育與海峽兩岸之法學交流等,均可謂貢獻至偉,被兩岸法學界公推為當代華人法學界第一人。
二、安守廉(William P.Alford)
William P.Alford先生1954年出生,美國人。
先生1970年畢業於阿姆何斯特學院,1972年畢業於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1974年獲耶魯大學中國研究碩士學位,1975年獲耶魯大學中國歷史碩士學位,1977年獲哈佛大學法學院JD學位。 現任哈佛大學法學院副院長、Henry L. Stimson教授、東亞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兼職教授。
先生研究領域主要為:Chinese Law and Legal History 、Comparative Law 、Human Rights in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International Trade 。
先生是當代美國著名的中國法專家,並在國際經濟法領域有重要的影響。
三、劉鐵錚
劉鐵錚先生1938年生,河北省人。
政治大學學士、美國南美以美大學碩士、美國猶他大學博士。曾任政治大學法律系主任、法研所所長,兼任許多著名大學法學院客座教授。曾獲1981年度法科學術著作獎、1982年度傑出研究獎。曾經擔任台灣地區「司法院」大法官。現任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兼職教授。
先生著作等身,為國際私法領域著名學者之一。
四、吳志攀
吳志攀先生1956年生,天津人。
先生現任北京大學常務副書記,北京大學法律總顧問、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兼職教授;曾任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校長助理、副校長、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先生畢業於北京大學本科、碩士、博士;並為哈佛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與1997年美國艾森豪威爾威爾威爾威爾基金會學者。
先生的社會職務有:教育部法學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副會長…等。
先生為我國金融法專家,其研究於該領域居於領導地位。
五、孫笑俠
孫笑俠先生1963年生,浙江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博士,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哈佛大學高訪學者。自1992年起,歷任浙江大學(原杭州大學)法律系副主任、副書記、系主任、法學院副院長、常務副院長、光華法學院院長,現任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9),第三屆全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2002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5),國家「百千萬工程」入選人員(2007)
社會職務有: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法學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浙江省法學會副會長,浙江省法理學與法史學研究會會長…等。
先生為我國法理學、公法學專家,其研究於該領域居於領先地位。
六、陳長文
陳長文先生1944年生,福建人。
先生於1967年畢業於台灣大學法律系,1969年獲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法學碩士、1970年獲美國哈佛大學法學碩士、1972年獲美國哈佛大學法學博士(S.J.D)。現任浙江大學客座教授、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委員會主席、南京大學法學院客座教授、台灣政治大學法學院兼任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清華大學經管學院講座。
先生曾任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副董事長兼首任秘書長,多次代表海基會參與兩岸事務會談。
社會職務有:理律法律事務所執行長兼執行合夥人(注釋:理律法律事務所於1940年代原創辦於上海市,於1940年代末遷至台北,現為亞洲最具規模之一,並為華人世界中規模最大的法律事務所,該所擁有超過六百位以上的法律、金融及科技專業人士)、台灣紅十字會總會會長、台灣國際法學會理事長、財團法人台北歐洲學校董事長、財團法人理律文教基金會董事等。
先生於法律實務界之成就,著稱於華人世界,並專精於超國界法律及法律倫理之研究。著有《財經法律與企業經營-兼述兩岸相關財經法律問題》、《企業家跨國財經法》、《認識超國界法律》、《法律人,你為什麼不爭氣》等,並曾於國內外著名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七、季衛東
季衛東先生1957生,江西人。
先生198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學系,1993年獲得京都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日本神戶大學教授,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兼職教授。
先生曾經被遴選為社會學國際協會法社會學研究委員會(RCSL)指定理事;現任日本法社會學會(JASL)理事、亞洲太平洋論壇(淡路會議)研究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CIDEG委員、專業期刊《法社會學》(義大利)學術編委、綜合性思想期刊《二十一世紀》(香港)執行編委。自2006年起兼任國際高等研究所(IIAS)研究員。先生法學造詣精湛,被公認為改革開放後於日本取得最高成就的法學學者,深受日本法學界敬重。
先生為法社會學、比較法學專家,其研究於該領域居於領導地位。
八、張文顯
張文顯先生1951年生,河南人。
先生1982年獲吉林大學法學碩士學位,2000年獲吉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83年至85年於美國哥侖比亞大學法學院研修,1989年至1990年於美國華盛頓大學研修。現任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兼職教授。
先生1985年至1993先後任吉林大學法律系副主任、法學院副院長、院長。1994年1月起任吉林大學副校長、校黨委常委、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2002年任吉林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並擔任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社會職務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法學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及法學部主任,教育部學科發展與專業設置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等。
先生主要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是法理學、當代西方法哲學、法律社會學和法律政治學,尤其在法理學與當代西方法哲學領域居於領導地位。
九、胡建淼
胡建淼先生1957年生,浙江人。
先生1982年畢業於原杭州大學哲學系, 1989年獲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現為浙江工商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社會職務有:教育部法學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比較法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學會副會長、國際東亞行政法研究會理事、司法部(中國)法制日報社法學專家顧問、國家行政學院兼職教授。
先生於1995年被評為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首屆),1997年入選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人員、兼任浙江澤大律師事務所名譽主任和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
先生主要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是行政法學,在行政法學領域居領導地位。
十、羅衛東
羅衛東先生1963年8月生,浙江淳安人,民盟盟員。
先生1982年8月參加工作, 2004年4月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外國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研究生學歷,教授,現任浙江大學副校長。
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杭州大學經濟系本科學習,1982年7月至1993年12月杭州大學經濟系教師,期間1989年7月在職碩士研究生畢業。1994年1月至1997年1月任杭州大學科研二處副處長,期間1994年7月至1995年5月日本靜岡大學國際關系學部客座研究員,1997年1月任杭州大學社會科學研究處處長,1997年10月晉升教授,1998年12月任浙江大學人文社科處(部)處(部)長,2004年4月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外國哲學專業在職博士研究生畢業,2008年3月任浙江大學校長助理兼社會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2009年12月任浙江大學副校長。
浙江省政協委員
先生主要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是經濟學
(五)教授委員會秘書簡介
謝英士
謝英士先生1962年生,台灣人。東海大學法律學士、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北京大學法學博士。
曾任記者、公證人、開業律師、台灣理律法律事務所資深律師、高雄律師公會理事、高雄21世紀都市發展協會理事、台灣國際法學會理事、北京律盟知識產權公司副總經理、台灣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灣紅十字總會顧問。
趙 駿
趙駿,男,籍貫浙江杭州,1978年9月出生,200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獲國際經濟法學士學位,2003年獲美國哈佛大學法學碩士學位,2006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法律博士學位。
2003年9月至2004年5月在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東亞法律研究中心做訪問學者。2006年9月至2009年4月,分別在Mintz Levin Cohn Ferris Glovsky and Popeo P.C. (Mintz Levin 律師事務所)和Kirkland & Ellis International LLP (凱易國際律師事務所)做律師。2009年9月至今,在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任教,主要從事國際經濟法、國際商法、商法的研究與教學。

『伍』 沈開舉的學術成就

1.《論信訪在行政訴訟中的地位》,獨撰,《法學雜志》1987年第四期;
2.《論行政法制監督與整頓機關幹部作風》,獨撰,《河南法學》1986年第四期;
3.《經濟法實際上是經濟行政法——兼論經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合著,《政法學報》1986年第一 期;
4.《論行政首長負責制》,獨撰,《領導科學》1987年第五期;
5.《論我國行政監察制度的歷史發展》,獨撰,《河南監察》1986年第二期;
6.《我國行政訴訟研究綜述》,獨撰,《河南法學》1987年第三期;
7.《論行政強制措施》,獨撰,《法學研究》1993年第二期;
8.《國家賠償法比較研究》,合著,《鄭州大學學報》1995年第四期;
9.《也談行政授權——兼論與行政委託的區別》,獨撰,《行政法學研究》1995年第三期;
10.《行政訴訟法與國家賠償法銜接問題初探》,獨撰,《行政法學研究》1995年第四期;
11.《論行政處罰法對我國行政民主的新發展》,獨撰,《行政法學研究》1997年第一期;
12.《處罰法定——行政處罰的基本原則》,獨撰,《法制日報》1995年10月12日第七版;
13.《中國行政訴訟的現狀與問題》,獨撰,《第二回東亞行政法年會文集》1998年漢城大學出版;
14.《行政強制措施與行政強制執行研究》,獨撰,《海峽兩岸行政法研討會綜述》1999年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出版;
15.《行政法部門劃分和行政法學體系分類研究》,獨撰,《鄭州大學學報》1999年第二期;
16.《WTO與中國行政法治》,合著,《人民日報》2002年4月13日第六版;
17.《WTO與我國行政裁決公正性研究》,獨撰,《中國法學》2002年第五期
18.《論行政實事行為》,合著,第一作者,《中國法學》2002年增刊;
19.《論行政復議立法中的若干技術問題》,獨撰,《憲政論叢》2002年第三期;
20.《行政程序立法中實體與程序關系探析》,獨撰,《憲政論叢》2002年第三期;
21.《行政機關解決民事糾紛研究》,合著,第一作者,《國務院法制辦2003年依法行政理論研討會文集》。
22.《行政上之損失補償范圍研究》,合著,第一作者,《憲政論叢》第4期;
23.《憲政視野下的城市房屋拆遷——一種立憲主義的視角》,合著,第一作者,《走向憲政》,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4、《論行政補償的標准》,《河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25、《中國大陸行政補償法治及理論研究之發展》,載《修憲之後的中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6、《中國行政補償體系之建構》,載《修憲之後的中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交通行政法》,主編,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審定的高等學校法學教材,中國人事出版社1996年版;
2.《行政徵收研究》,獨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國家賠償法通論》,主編,中原農民出版社1995年版;
4.《行政處罰法通論》,主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5.《中國行政訴訟法通論》,參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6.《中國行政法教程》,第一副主編,河南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7.《警察法學》,第一副主編,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8.《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概論》,參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行政法自學考試概論》,主編,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10.《行政訴訟法概論》,參編,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
11.《中外行政訴訟辭典》,參編,東方出版社1989年版;
12.《行政訴訟實用教程》,副主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13.《行政法知識手冊》,參編,勞動人事出版社1990年版;
14.《憲法學教程》,參編,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15.《中國行政法學的新理念》,參編,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16.《行政法學教程》,參編,復旦大學出版社;
17.《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參編,21世紀高等院校法學系列基礎教材.必修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18.《行政責任研究》,合著,鄭州大學出版社;
19.《中國行政許可法概論》,主編,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0.《行政實體法與行政程序法》(上下卷),主編,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1.《中國當代行政法》,參編,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22.《行政補償法研究》,主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陸』 胡建淼的獲得榮譽

1991年被授予「省新長征突擊手」稱號;
1995年被中國法學會授予首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稱號,同年,被國家教委、人事部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1997年被列入浙江省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和「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層人選;
2007年被評為浙江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2009年,當選第六屆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現兼任教育部法學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比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理事,東亞行政法研究會理事,「五五」普法國家中高級幹部學法講師團成員,中國法制日報社法學專家顧問,第五屆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浙江省法學會副會長,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澤大律師事務所名譽主任,浙江省人事仲裁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政協第八、九屆委員、社會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浙江省政府經濟建設咨詢委員會委員,浙江省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杭州市人大常委會立法咨詢委員會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柒』 行政法哪個大學好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捌』 行政法學界四大金剛有哪些

芮沐,中國法學「第一翁」

(1908年—)

我國經濟法學和國際經濟法學的創始人,以百歲高齡被尊為中國法學「第一翁」。1954年後到北京大學法律系工作,曾任北京大學經濟法國際經濟法研究所所長等職。他執教近70年,親自指導了12屆博士研究生,著有《民法法律行為理論之全部》等。

韓德培,中國環境法學的開拓者

(1911-2009年)

我國國際法學一代宗師,也是中國環境法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1979年開創建立了中國高校第一個國際法研究所;1981年推動組建了中國第一個、也是亞洲第一個環境法研究所。他著作等身,其中《國際私法》是我國高等院校第一部統編教材,《環境保護法教程》是我國第一本環境保護法的教材。

王鐵崖,中國國際法學界的一面旗幟

(1913-2003年)

北京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創始人,國際法研究院士,是中國國際法學界的一面旗幟。新中國成立初,參與了《共同綱領》的起草;1984年、1990年,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參與基本法起草。著有《戰爭與條約》、《中國舊約章匯編》等,譯作《奧本海國際法》。

王名揚,「行政法學界四大金剛」之首

(1916—2008年)

當代著名行政法學家。1946年考取最後一批國民黨政府的公派留學生,前往法國巴黎大學法學院攻讀博士,1958年學成回國。他參加了我國第一部行政法統編教材《行政法概要》的編寫工作。著有《英國行政法》、《美國行政法》等。福布斯網站將其列為「行政法學界四大金剛」之首。

『玖』 沈開舉的成就及榮譽

1984年以來,先後為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開設了法學基礎理論、憲法學、行政法學、行政訴訟法學、國家賠償法學、比較行政法學等多門法學課程。教學效果優良,先後獲得鄭州大學法學院中青年教師講課大賽一等獎、鄭州大學中青年教師講課大賽一等獎和鄭州大學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的稱號。
參與撰寫學術著作近20部,其中主編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審定的高等學校統編法學教材《交通行政法》一部,個人專著《行政徵收研究》一部,主編《國家賠償法通論》、《行政處罰法通論》等著作五部。在《中國法學》、《憲政論叢》、《行政法學研究》、《人民日報》、《法制日報》等十幾種核心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承擔多項國家和省市的科研項目,其中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行政補償研究》一項,參與中國法學會項目《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法律機制研究》一項。2002年參加由應松年教授主持的《國家賠償法》修改建議稿起草工作,擔任三個起草小組中河南組召集人。2003年參加國務院法制辦委託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承擔的《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方案》的起草工作,並擔任主要執筆人。承擔河南省社科基金項目3項,其中主持《河南省實施〈行政處罰法〉狀況及其對策研究》一項,參與2項。另外,還承擔《司法腐敗研究》、《行政責任研究》等鄭州市和鄭州大學項目各一項。
積極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1998年曾與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應松年會長、楊海坤教授組成中國行政法代表團赴韓國參加東亞行政法年會,並作了「中國行政訴訟現狀及其問題」的學術報告。1999年和2001年兩次參加大陸行政法代表團赴台灣進行學術交流,作了「行政強制執行與行政強制措施研究」等學術報告。近年來,多次應邀參加在北京、杭州、大連、海口等地舉行的中美、中英、中德行政法學術研討會。還多次應邀參加全國人大法工委舉辦的《行政許可法》、《行政強製法》和《行政程序法》起草工作研討會。

熱點內容
欠條的法律效力幾年 發布:2025-02-07 11:57:28 瀏覽:827
法學張曉晨 發布:2025-02-07 11:41:41 瀏覽:449
城區法院纏 發布:2025-02-07 11:29:53 瀏覽:621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1995 發布:2025-02-07 11:22:18 瀏覽:643
1953年新婚姻法的宣傳 發布:2025-02-07 11:06:53 瀏覽:119
2017婚姻法關於房產 發布:2025-02-07 11:06:10 瀏覽:562
民法典解讀講座 發布:2025-02-07 10:40:24 瀏覽:384
勞動法對工種的分類 發布:2025-02-07 10:31:10 瀏覽:262
吉林省司法改革 發布:2025-02-07 10:23:22 瀏覽:376
成都西同律師 發布:2025-02-07 10:21:42 瀏覽: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