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未滿試用期員工離職規定
A. 勞動法試用期規定辭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規定試用期離職一般沒有違約金。
試用期是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共同約定的,試用工作的期限。在試用期內,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是不需要附加任何條件的。用人單位也不能以勞動合同的約定為理由,要求勞動者支付試用期的離職違約金。勞動者在試用期離職,提前三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即可。
勞動合同期限在三個月以上的,可以約定試用期。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有且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
勞動者在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於本單位同崗位最低檔工資或者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百分之八十,並重申試用期工資不得低於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二十一條 勞動合同可以約定試用期。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第二十五條 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者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對用人單位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第三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隨時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內的;
(二)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
(三)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的。
B. 勞動法關於試用期員工辭職的規定是怎麼說的
勞動者提前3天通知單位,不需要單位批准,3天後就可以離職。
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七條
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C. 試用期不滿一個月就自動離職的員工,按照勞動法規定,結算工資時是否有如何扣款處罰的條例
罰款肯定是不合法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
D. 勞動法關於實習期員工辭職條款
E. 中國勞動法沒滿試用期幾天可以離職
在試用期內,員工提前3天書面形式提出離職就可以,若過了試用期,員工應提前30天以書面形式就行了。
員工可以要求公司在三個工作日內結清你的全部工資,提前離職或自動離職,公司也無權扣錢。
若因員工的提前離職給公司造成損失,應賠償公司損失,但這種情況主要是針對高級管理人員或技術人員,且公司要舉證證明員工的提前離職給公司造成了損失,這一點從現實來講,是很難的。
F. 試用期 期間可以隨時離職嗎
1.需要提前三天遞交辭職報告,做好交接手續。
2.勞動法規定,試用期內需要提前三天辭職,超過試用期的提前三十天遞交書面辭職信。職工如果不提前遞交辭職信就離職,企業可以認定其是擅自離職,只能按曠工處理,扣除曠工工資。但是勞動者不需支付賠償金。
「第二十二條到第二十五條 培訓服務期約定中可以約定違約金;規定在競業限制約定中可以約定違約金;除以上兩種情形外,用人單位不得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金。
(6)勞動法未滿試用期員工離職規定擴展閱讀:
離職,是指職工離開原職務和原工作單位的勞動法律制度。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離職休養,離職入校學習進修,停薪留職,這種離職不終止勞動法律關系;
另一種是職工本人要求辭職被單位批准離職,被單位辭退離職、自動離職等,這種離職終止勞動法律關系。離職職工根據不同情況享受不同的待遇。
基本分類
員工離職分為兩種:
1)員工主動離職,即員工單方面向企業提出離職申請;
2)企業因為員工不勝任崗位、試用不合格或嚴重違反公司規章制度,由企業方提出終止雙方勞動關系。
系統認識
離職內容理論
離職內容理論探討影響離職的因素。迄今為止,人們對離職影響因素的概括沒有公認結論。其中Muchinsky 和 Morrow( 1980) 的概括更容易被接受。他們將離職影響因素劃分成三個維度:
1.工作關系因素(work - related factors):工作關系因素反映了組織對離職的影響;
2.經濟機會因素( economic opportunity factors):經濟機會因素反映了勞動力市場規律對離職的影響;
3.個人因素(indivial factors) :個人因素反映了個人背景差異對離職的影響。
離職理論所指的個人因素是個體差異。 包括:一是個性特徵,如個性、控制力、 自信力;二是職業特徵,如職務、技術水平、 專業化、年齡;三是生活特徵, 如婚姻、家庭、生活條件。
工作關系因素應包括三個方面 :組織因素; 組織因素導致的個人態度;態度導致的行為。
如前所述,工作滿意度與離職率相關度並不高。
離職影響因素的層次性
離職影響因素具有層次。經濟因素、組織因素和個人因素反映了宏觀到微觀的層次,每一層次又都具有環境、心理反應和行為反應三個層次。
勞動力市場與離職
盡管離職問題研究已經上升到了組織水平,但還要看到組織間的相互作用- - 勞動力市場( 即經濟因素) , 「 離職」畢竟是跨組織行為。作者認為:
1、經濟因素不僅通過失業率影響尋職,還通過勞動力價格影響個體的期望與價值。後者至今仍被學者們忽視。
2、經濟因素和離職交互作用。隨著經濟、技術和人口環境的變化,勞動力價格不斷變化,由此導致個體的期望價值不斷變化。
另一方面,離職本身是勞動力市場的一個最活躍因素,,離職的原因成為勞動力市場完善的方向。其結果導致待遇從量上不斷提高,從形式上不斷翻新。
3、二者的交互作用形成廠商不斷推出新型激勵因素,勞動力市場不斷將其轉化成保健因素。激勵與保健因素不再截然分開。
4、離職引入了勞動力競爭機制,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同樣缺乏避免離職的能力。
組織因素與離職
離職理論中組織因素與雇員的交互作用有待探討。作者提出如下假設:
1、組織因素使個體出現兩種態度。 積極的態度提高績效,消極的態度誘發離職意願。 態度的兩種水平不同,結果變數不同- - 不僅大小不同。
2、離職是消極態度不斷惡性循環的產物,這種累積效應與生態效應不可忽視。
3、組織的能動作用不僅表現在可以調節組織因素,還表現在影響個人因素。
4、組織的綜合實力是影響離職的最關鍵因素。組織能否保證待遇( 含間接與內在報酬) 不低於市場價,能否保證雇員的可持續性發展。
個人因素與離職
個人因素通過「 期望與價值」影響離職。
2. 期望與價值存在需求的方向和大小兩個維度,可接受與不可接受兩種水平, 當前與長遠兩種形式。
3. 離職發生在不可接受范圍中。 離職過程極有可能發生在兩種水平的界面上。
4.兩種水平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 所以離職決策是動態與非確定性決策。
5.兩種水平的動態變化不僅來自個人因素,還來自個人對市場的知覺變化。 知覺變化受可及信息影響,其中包括尋職行為信息。 尋職難易影響對勞力市場的知覺,進而影響期望與價值。
G. 新勞動法對於員工在合同期未滿時辭職有什麼規定嗎
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七條 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