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工資勞動法的規定
Ⅰ 績效獎金不發違反勞動法嗎
法律分析:無故不發績效工資違法。績效工資是以實際的、最終的勞動成果確定員工薪酬的工資制度,法律對績效工資的發放沒有強制性規定,具體需根據簽訂的勞動合同來判斷,如合同中有規定但公司沒有發放屬於違約,可以要求公司發放績效工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四十六條 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工資水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國家對工資總量實行宏觀調控。
第四十七條 用人單位根據本單位的生產經營特點和經濟效益,依法自主確定本單位的工資分配方式和工資水平。
第五十條 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Ⅱ 績效扣款新勞動法規定
法律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三十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月工資構成中包含有績效工資,在扣減績效工資時,用人單位應就績效工資的考核、發放等承擔舉證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六條 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與爭議事項有關的證據屬於用人單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單位應當提供;用人單位不提供的,應當承擔不利後果。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三條 因用人單位作出的開除、除名、辭退、解除勞動合同、減少勞動報酬、計算勞動者工作年限等決定而發生的勞動爭議,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Ⅲ 績效是不是工資
法律分析:績效工資屬於勞動法中規定的工資。績效工資又稱績效加薪、獎勵工資或與評估掛鉤的工資,是以職工被聘上崗的工作崗位為主,根據崗位技術含量、責任大小、勞動強度和環境優劣確定崗級,以企業經濟效益和勞動力價位確定工資總量,以職工的勞動成果為依據支付勞動報酬。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 第六十二條 用工單位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執行國家勞動標准,提供相應的勞動條件和勞動保護;
(二)告知被派遣勞動者的工作要求和勞動報酬;
(三)支付加班費、績效獎金,提供與工作崗位相關的福利待遇;
(四)對在崗被派遣勞動者進行工作崗位所必需的培訓;
(五)連續用工的,實行正常的工資調整機制。
用工單位不得將被派遣勞動者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單位。
Ⅳ 績效工資是否屬於工資
法律分析:績效工資算工資,績效工資屬於勞動法規定的工資。績效工資由基本工資、年齡工資、崗位工資和獎勵工資四部分組成,是根據職工的勞動成果支付勞動報酬。工資制度與工資制度緊密結合。工資的總額是指用人單位在一定期限內支付給職工的勞動報酬總數額。因此,績效工資屬於薪酬范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第四條 工資總額由下列六個部分組成:
1、計時工資;
2、計件工資;
3、獎金;
4、津貼和補貼;
5、加班加點工資;
6、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
Ⅳ 績效工資最多能扣多少
扣款不能超過職工工資總額的20%,同時餘下的工資不能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具體績效能扣多少,看單位的規定。績效工資屬於獎金的一種,用人單位需要根據合法制定的考核制度對勞動法發放績效工資。如果沒有考核制度,用人單位不得隨意剋扣勞動者的績效工資。否則屬於用人單位剋扣工資。
法律依據:《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爭議,適用本法:
(一)因確認勞動關系發生的爭議;
(二)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
(三)因除名、辭退和辭職、離職發生的爭議;
(四)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
(五)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五十條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Ⅵ 績效工資佔比勞動法規定
法律分析:新勞動法中對於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的比例沒有進行規定。事實上勞動法連企業採取哪種工資結構、是否必須設置績效工資都沒有規定,完全由企業依據管理的需要而設定。工資的構成,屬於用人單位薪酬制度的一部分,可以由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協商確定,法律不幹涉。用人單位每月支付給正常出勤的勞動者的工資不能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四十八條 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最低工資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報國務院備案。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Ⅶ 新勞動法中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的比例
新勞動法中對於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的比例沒有進行規定。
工資的專構成,屬於用人單位屬薪酬制度的一部分,可以由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協商確定,法律不幹涉。
用人單位每月支付給正常出勤的勞動者的工資不能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Ⅷ 工資績效扣款勞動法規定
法律分析:績效工資一般是按照工作的要求和制定的標准進行相應的扣除,公司有權扣除但是不能隨意扣除。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用人單位不得非法對勞動者進行罰款,用人單位非法剋扣勞動者的工資屬於違法行為,企業以罰款條數來扣績效工資是不合法的。
法律依據:《工資支付暫行條例》第十五條 用人單位不得剋扣勞動者工資。有下列情況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代扣勞動者工資:(一)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二)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的應由勞動者個人負擔的各項社會保險費用;(三)法院判決、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撫養費、贍養費;(四)法律、法規規定可以從勞動者工資中扣除的其他費用。
Ⅸ 扣績效工資違反勞動法嗎
違反。績效工資分為廣義績效工資和狹義績效工資,廣義績效工資又稱績效加薪、獎勵工資或與評估掛鉤的工資。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後,用人單位不得非法或變相對勞動者進行罰款,用人單位非法剋扣勞動者的工資屬於違法行為,企業以罰款條數來扣績效工資是不合法的。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第十五條 用人單位不得剋扣勞動者工資。有下列情況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代扣勞動者工資:
(一)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
(二)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的應由勞動者個人負擔的各項社會保險費用;
(三)法院判決、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撫養費、贍養費;
(四)法律、法規規定可以從勞動者工資中扣除的其他費用。
Ⅹ 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怎麼算
法律分析: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演算法是:績效工資=基礎績效+獎勵績效。基礎績效占績效工資的70%,獎勵績效佔30%。職工個人基礎績效月標准額是根據標准來的,管理崗、技術職稱崗位、工勤技能崗位,不同級別有各自的標准。單位每年在財政局核定的績效工資總量=全體職工全年的基礎績效和獎勵績效=(全體職工基礎績效標准數額之和+全體職工獎勵績效標准數額之和)x12個月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四十六條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工資水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國家對工資總量實行宏觀調控。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四十七條用人單位根據本單位的生產經營特點和經濟效益,依法自主確定本單位的工資分配方式和工資水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四十八條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最低工資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報國務院備案。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