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違反規章制度的要件
對勞動者違章行為是否達到嚴重程度的判斷不能單純依據用人單位在規章制度中規定的嚴重標准, 還 要考慮規章制度制定程序及其內容是否合法合理。這是因為,現實中,不少用人單位為加強對勞動者的勞 動用工管理,在規章制度有關處罰的部分中將勞動者勞動過程中的大量行為表現都列入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的范疇並規定一旦勞動者實施規章制度中列明的上述行為,可單方解除與勞動者的勞動合同.並不用支付 經濟補償金。對此,應一分為二看待。一方面,當勞動者行為嚴重破壞正常生產經營秩序時,用人單位基 於生產經營自主權,可以對勞動者作出解除勞動合同的處罰,這也為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所確認;另一 方面,究竟勞動者哪些行為對生產經營秩序會造成嚴重影響,不應由用人單位單方認定,以防止用人單位 借制定規章制度之機,惡意擴大單方解除合同的范圍,損害勞動者合法權益。雖然勞動合同法第四條規定 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 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 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但勞資談判地位實質不對 等的現實決定了部分對勞動者切身利益不利的規章條款可能成為漏網之魚,矇混過關。此時,如果機械地 以規章制度已通過平等協商確定為由,直接依據規章中認定嚴重違反規章制度行為的標准,一律解除勞動 者勞動合同未免失之草率,也不符合勞動法優先保護勞動者利益的理念。 用人單位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之規定, 以嚴重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為由解 除與勞動者的勞動合同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該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制定程序不違反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的規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勞 動爭議司法解釋(一)第十九條規定,用人單位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只要不違反國家法律、行 政法規及政策規定,並已向勞動者公示的,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依據。這說明用人單位
規章制度制定程序必須民主協商確定,還應向勞動者公示。如果未經公示一般不能作為用人單位解除勞動 者勞動合同的依據; 2、該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內容不礙違反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的規定。規章制度要對勞動者產生約束 力必須內容合法,違反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可能損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條款一律無效,即便勞動者行為違 反了這些條款,用人單位也不得依據這些無效條款解除與勞動者的勞動合同。例如,用人單位在其規章制 度中規定勞動者一旦結婚或生育即解除勞動合同的條款因違反了婚姻法的規定而無效,用人單位無權以勞 動者嚴重違反該條款為由解除其勞動合同; 3、 對勞動者行為的認定, 勞動合同約定達不到解除標准, 而用人單位規章制度規定達到解除條件時, 應以勞動合同約定作為判斷是否達成嚴重違反規章制度的標准。對此,勞動爭議司法解釋(二)第十六條 規定用人單位制定的內部規章制度與集體合同或者勞動合同約定的內容不一致,勞動者請求優先適用合同 約定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要注意的是,勞動者要主張優先適用合同約定,其勞動合同簽訂的時間應在 規章制度頒布後。這說明雙方已作了例外約定,以替代原有規章制度的規定。但如果勞動合同簽訂於規章 制度頒布之前時,就不能簡單適用勞動合同約定優先。因為用人單位後出台的規章制度從制定程序到規定 內容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司法解釋,一般就對已在職勞動者產生約束力。此時,如果蒡動者在勞動過程 中實施了某種違紀行為,在該行為是否構成嚴重違紀上,即便該規章制度的規定與勞動者之前簽訂勞動合 同所約定內容評判標准不一致,一般也不能僅以勞動合同優先為由,認為該行為不構成嚴重違反用人單位 規章制度。 除了規章制度本身合法性要求之外, 人民法院在具體審理相關勞動爭議案件時, 如果勞資雙方對違紀 行為是否達到嚴重程度產生分歧,還可在個案中綜合考慮下列因素: (1)勞動者實施違紀行為的主觀過錯程度; (2)勞動者實施違紀行為的重復頻率; (3)勞動者違紀行為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大小。
2. 對嚴重違反規章制度勞動法有何規定
勞動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合同。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二)款規定,勞動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合同。因此解除合同,無需支付經濟補償金。
適用這一項要符合以下三個條件:
一、規章制度的內容和訂立程序合法;
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內容必須是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訂立中經過全體職工或者職工代表大會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且經過公示。
二、達到嚴重程度
勞動者違反規章制度的行為客觀存在,並且是屬於「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何為「嚴重」,一般應根據勞動法規所規定的限度和用人單位內部的規章制度依此限度所規定的具體界限為准。
三、程序合法
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處理是按照本單位規章制度規定的程序辦理的,並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規定。
3. 勞動法,嚴重違反公司制度是什麼條件
公司的規章制度不能違反法律法規,包括勞動法,如果公司制度違法的可以舉報,比如違反勞動法,可以到當地勞動人社局舉報。
4. 勞動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如何來認定
勞動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包含以下含義:
第一,規章制度必須是用人單位根據勞動法律、法規制定有效的規章制度。規章的內容設定上應該包含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內容,不應違反勞動合同法和有關國家法律、法規、勞動政策,也不得設置免除企業責任、限制員工合法權利的條款,如規定員工不得結婚、不得生育、不享受工傷待遇、不享受加班工資等。規章的制定在程序上必須到位,對於重大事項,必須履行協商、公示、告知的義務,最好能形成書面文件。
第二,作為用人單位的職工,勞動者有義務遵守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
第三,勞動者沒有遵守本應該遵守的規章制度。
第四,勞動者違反規章制度,從程度和影響來判斷,屬於「嚴重違反」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違反規章制度,是否嚴重,應當由用人單位來判斷,但也應該符合本單位一般職工的判斷。當然如果因為解除勞動合同引發的勞動爭議
,還應該接受勞動仲裁機構的審查。
5. 違反勞動法
一、違反勞動法的法律責任,是指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國家機關、事業組織和社會團體等單位或職工因違反勞動法律法規,造成或可能造成一定損失,對此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根據《勞動法》的規定,違反勞動法的責任包括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3種:
(1)行政責任。是指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等單位的領導或職工違反勞動法、企業內部勞動規章而引起的在行政上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2)、民事責任。是指勞動關系當事人一方違反了勞動法的規定或雙方的約定,而導致其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根據《勞動法》第11條的規定,違反勞動法的民事責任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違反勞動合同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另一種是侵害勞動者或用人單位權利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如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要承擔賠償責任;勞動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事項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要承擔賠償責任等。
(3)刑事責任。是指行為違反了刑法規定,構成犯罪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對情節和後果嚴重,已構成犯罪的人員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凡是違反勞動法情節嚴重,觸犯刑律構成犯罪的行為,應當追究刑事責任。
二、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規定,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用人單位制定的勞動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規定,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的,由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並可以處以罰款。
3、有下列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報酬、經濟補償,並可以責令支付賠償金:
(1)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
(2)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的;
(3)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的;
(4)解除勞動合同後,未依照勞動法規定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的。
4、勞動安全設施和勞動衛生條件不符合國家規定或者未向勞動者提供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品和勞動保護設施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可以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提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決定責令停產整頓;對事故隱患不採取措施,致使發生重大事故,造成勞動者生命和財產損失的,對責任人員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5、強令勞動者違章冒險作業,發生重大傷亡事故,造成嚴重後果的,對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6、非法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
7、違反勞動法對女職工和未成年的保護規定,侵害其合法權益,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處以罰款;對女職工或者未成年工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8、用人單位由下列行為之一,由公安機關對責任人員處以十五日以下拘留、罰款或者警告;構成犯罪的,對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
(2)侮辱、體罰、毆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勞動者的。
9、由於用人單位的原因訂立的無效合同,對勞動者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10、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規定的條件解除勞動合同或者故意拖延不訂立勞動合同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11、招用尚未解除勞動合同的勞動者,對原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該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12、用人單位無故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其限期繳納;逾期不繳的,可以加收滯納金。
13、無理阻撓勞動行政部門、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行使監督檢查權,打擊報復舉報人員的,由勞動行政部門或者有關部門處以罰款;構成犯罪的,對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6. 《勞動合同法》三十九條 嚴重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怎麼界定
沒有專門針對此條的司法解釋,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1〕14號 )第十九條規定,用人單位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並已向勞動者公示的,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依據。
適用《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二)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解除合同,應當符合以下三個條件:
一、規章制度的內容和訂立程序合法;
規章制度的內容必須是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訂立中經過全體職工或者職工代表大會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且經過公示。
二、達到嚴重程度
勞動者違反規章制度的行為客觀存在,並且是屬於「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何為「嚴重」,一般應根據勞動法規所規定的限度和用人單位內部的規章制度依此限度所規定的具體界限為准。
三、程序合法
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處理是按照本單位規章制度規定的程序辦理的,並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法釋〔2001〕14號
第十九條用人單位根據《勞動法》第四條之規定,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並已向勞動者公示的,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依據。
7. 勞動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如何認定
用人單位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之規定,以嚴重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為由解除與勞動者的勞動合同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該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制定程序不違反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的規定。
(2)該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內容不礙違反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的規定。規章制度要對勞動者產生約束力必須內容合法,違反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可能損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條款一律無效,即便勞動者行為違反了這些條款,用人單位也不得依據這些無效條款解除與勞動者的勞動合同。
(3)對勞動者行為的認定,勞動合同約定達不到解除標准,而用人單位規章制度規定達到解除條件時,應以勞動合同約定作為判斷是否達成嚴重違反規章制度的標准。
拓展資料:
根據一事不再罰的基本原則,單位不應再次以該行為對員工進行處罰。
從該行為的第一次處罰方式來看,可以推斷出員工的過錯尚未達到嚴重違反規章制度以至於要解除勞動合同的程度,即通過處罰方式倒退違反規章行為的嚴重程度。
認定某種行為是否嚴重違反規章制度,還可以從單位的管理文化和單位性質進行判斷。
勞務派遣單位、用工單位違反本法有關勞務派遣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以每人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標准處以罰款,對勞務派遣單位,吊銷其勞務派遣業務經營許可證。用工單位給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8. 請問什麼情況才能叫員工嚴重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
一,《勞動法》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
1,這里規定的是;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
2,目的;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
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九條,用人單位根據《勞動法》第四條之規定,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並已向勞動者公示的,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依據。
1,這里規定的是;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民主程序」就是要聽從勞動者,工會等的意見,由用人單制定。
2,這種規章制度,要不能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
3,要向勞動者公示,包括發放規章制度或公示的。
4,一但發生糾紛時,可以這種規章制度做為依據。
三,關於具體的內容;
(一)違反勞動紀律,經常遲到、早退,曠工,消極怠工,沒有完成生產任務或者工作任務的;
(二)無正當理由不服從工作分配和調動、指揮,或者無理取鬧,聚眾鬧事,打架斗毆,影響生產秩序、工作秩序和社會秩序的;
(三)玩忽職守,違反技術操作規程和安全規程,或者違章指揮,造成事故,使人民生命、財產遭受損失的;
(四)工作不負責任,經常產生廢品,損壞設備工具,浪費原材料、能源,造成經濟損失的;
(五)濫用職權,違反政策法令,違反財經紀律,偷稅漏稅,截留上繳利潤,濫發獎金,揮霍浪費國家資財,損公肥私,使國家和企業在經濟上遭受損失的;
(六)有貪污盜竊、走私販私、行賄受賄、敲詐勒索以及其他違法亂紀行為的;
(七)犯有其他嚴重錯誤的。
綜上所述,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第一要經過「民主程序;第二要不能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第三要向勞動者公示。
(8)勞動法違反規章制度的要件擴展閱讀
勞動管理規章制度,是指由企業有權部門制定的,以書面形式表達的,並以一定方式公示的,關於企業內部勞動用工管理、明確企業和職工勞動權利和義務的規范總稱。
勞動管理規章制度(以下簡稱「規章制度」),是指由企業有權部門制定的,以書面形式表達的,並以一定方式公示的,關於企業內部勞動用工管理、明確企業和職工勞動權利和義務的規范總稱。
我國把規章制度上升到「准法律」的高度,要求勞動者必須嚴格遵守,《憲法》第五十三條將「遵守勞動紀律」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勞動法》第3條據此將「遵守勞動紀律」規定為勞動者的基本勞動義務,第二十五條第二項又規定,「勞動者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用人單位可以隨時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勞動法》第四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九條規定,用人單位根據《勞動法》第四條之規定,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並已向勞動者公示的,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依據。
這些規定把用人單位內部合法的規章制度的效力提高到與法律法規規章同等效力,成為用人單位開展內部勞動用工管理的依據,是用人單位執行內部管理的「法律」,企業依據內部合法的規章制度作出的決定,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鑒於用人單位內部規章制度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用人單位完全可以根據本單位內部實際情況,自主設計制定各種規定,用來支配、管理勞動者,約束、規范乃至強制勞動者進行生產勞動和各種活動。
合法有效的規章制度,對加強用人單位內部管理,特別是勞動用工管理,對用人單位預期目標的實現都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用人單位沒有合法的規章制度,勞動者的行為將不受用人單位管理的約束,而用人單位的一些內部管理行為都將失去法律上的依據。
由此可見,規章制度被賦予了法律的效力,用人單位制定內部規章制度相當於是一種授權的「立法」,無論勞動者對規章制度是否同意,都應無條件地「遵守」。所以講規章制度對用人單位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9. 如何確定「嚴重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
嚴重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
1、違反規章制度,是否嚴重,應當由用人單位來判斷,但也應該符合本單位一般職工的判斷。當然如果因為解除勞動合同引發的勞動爭議,還應該接受勞動仲裁機構的審查。
2、《勞動合同法》第39條第2項規定,勞動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重要前提是,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必須合法有效。表現在:
(1)規章制度的內容必須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
(2)規章制度必須通過民主程序制定,並且已經向勞動者公示。
只有符合這兩個條件,用人單位才可依據規章制度解除勞動合同。結合上述,用人單位應當根據勞動法律法規所規定的限度和本單位的客觀情況在規章制度中予以明確,並需要做到公平合理。
10. 如何界定《勞動法》規定的「嚴重違反勞動紀律」的具體行為
用人單位在以勞動者嚴重違反勞動紀律解除勞動合同時,無需考慮勞動紀律是否經過民主制訂程序,是否告知員工,只需要審查勞動者違反勞動紀律的行為是否達到嚴重程度並通知工會即可。而用人單位在以勞動者嚴重違反規章制度解除勞動合同時,則需要考慮勞動者的行為是否達到規章制度中解除勞動合同的條件,該規章制度是否經過民主程序制訂,是否已告知勞動者,是否通知工會等。
勞動紀律又稱職業紀律,是勞動者應遵守的最基本行為准則和規范,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所應遵守的勞動規則和勞動秩序——保證勞動合同得以履行,要求全體員工在集體勞動、工作、生活過程中,以及與勞動、工作緊密相關的其他過程中必須共同遵守的規則。
(10)勞動法違反規章制度的要件擴展閱讀
勞動紀律的目的是保證生產、工作的正常運行;勞動紀律的本質是全體員工共同遵守的規則;勞動紀律的作用是實施於集體生產、工作、生活的過程之中。
《勞動法》第三條規定,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第二十五條規定,勞動者有下列情形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參照原勞動部勞辦發【1994】289號《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規定,嚴重違反勞動紀律的行為,可以根據《企業獎懲條例》和《國營企業辭退違紀職工暫行規定》等有關規定認定。
上述有關規定雖已失效,但對上述規定進行總結可以看出,勞動紀律的內容大致分為如下兩種:一是生產過程方面的紀律,如生產操作規定、技術操作規程、安全生產規程等;二是日常行為方面的紀律,如日常考勤、工作態度、工作責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