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195條第三項
① 通過念斌案,看生命權與正義,明天就考試了,法理學的作業,拜託了各位!
以下就是我交給你的作業,當然有一小部份是來源於網上,但絕大多數都是我自己寫的,因為那個案子我也一直關注著,希望能幫到你。。。祝你一切順利,加油。。。
2014年8月22日,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改判上訴人念斌無罪,應當說念斌投毒案已經劃上句號。但提醒公眾的是:丁雲蝦一雙兒女死亡的案件不是結束,而是剛剛開始。一切順理成章,但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念斌案在學術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理越辯越明,這是再好也不過的事情了。
筆者曾經辦理了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趙金彪故意殺人一案。該案張家口市中級人民法院先後三次以故意殺人罪判處趙死刑緩期二年執行,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先後二次以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發回重審。2013年8月,最後一次(也就是第六次)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以(2013)冀刑三終字第16號《刑事附帶民事判決書》判處:趙金彪無罪。因此,筆者對此類案件有深刻的體會,並非常關注念斌案的爭論,草擬拙文,以饗讀者。
一、 念斌案為什麼會引起激烈爭論?
縱觀我國《刑事訴訟法》實施以來,死刑改判無罪的案件大多是兩類:一類為「真凶找到型」;另一類是「死人復活型」。
1、真凶找到型
案例之一:雲南杜培武案 1998年4月22日,昆明市公安局通訊處女警員王曉湘和該市路南縣公安局副局長王俊波雙雙被槍殺,慘死在一輛「昌河」微型車上。1998年7月2日,王曉湘的丈夫杜培武被警方以涉嫌故意殺人刑事拘留,隨後被逮捕。於1999年2月5日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對杜培武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力終身。杜不服提出上訴,1999年10月20日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以故意殺人罪終審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2000年6月,昆明警方破獲一起特大殺人盜車團伙。據主犯楊天勇供述,1998年的王曉湘、王俊波被害案是他們乾的。頓時證明杜培武顯屬無辜。2000年7月6日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再審改判杜培武無罪,當庭釋放。
案例之二:遼寧李化偉案 1986年10月29日下午,遼寧省營口縣(現大石橋市)水泥廠職工李化偉懷孕6個月的妻子邢偉被殺。1989年12月4日,營口市中級法院作出一審判決,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李化偉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李化偉隨即上訴。1990年1月12日,遼寧省高級法院下達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2000年7月,真正殺害李化偉妻子的兇手當時家住李化偉家斜對門的17歲江海,在另外一起案件中落網。自己交代了他才是當年殺害邢偉的真凶。2002年6月25日,李化偉入獄14年後被營口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判無罪。
案例之三:浙江叔侄張輝、張高平案 2003年5月19日上午10時許,有人發現在杭州市西湖區留下鎮留泗路東穆塢村路段水溝內發現一具女屍。經公安機關偵查,認定是安徽省歙縣張輝、張高平所為。2004年4月21日,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強奸罪分別判處張輝死刑、張高平無期徒刑。叔侄上訴後,2004年10月19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分別改判張輝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張高平有期徒刑十五年。2013年3月26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依法對這起案件公開宣判,認為有新的證據證明,本案不能排除系他人作案的可能,原一、二審判決據以認定案件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能作為定案依據。據此,撤銷原審判決,宣告張輝、張高平無罪。
2、死人復活型
案例之一:湖北佘祥林案 佘祥林原系京山縣公安局馬店派出所治安巡邏隊員,因涉嫌殺死妻子,於1994年和1995年兩次被宣判死刑,後因證據不足免予一死。1998年6月15日,因被指控犯故意殺人罪,被京山縣法院判處有期徒刑期十五年,剝奪政治權利五年。2005年3月28日,佘祥林的妻子「復活」從山東回鄉。2005年4月13日上午,湖北省京山縣人民法院當庭宣判佘祥林無罪,立即釋放。
案例之二:河南趙作海案 1998年2月15日,商丘市柘城縣老王集鄉趙樓村趙振晌的侄子趙作亮到公安機關報案,其叔父趙振晌於1997年10月30日離家後已失蹤4個多月,懷疑被同村的趙作海殺害。1999年5月8日,趙樓村在挖井時發現一具高度腐爛的無頭、膝關節以下缺失的無名屍體,公安機關遂把趙作海作為重大嫌疑人於5月9日刑拘。2002年12月5日商丘中院作出一審判決,以故意殺人罪判處被告人趙作海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2010年4月30日,趙振晌回到趙樓村。經調查,1997年10月30日夜,趙振晌攜自家菜刀在杜某某家中向趙作海頭上砍了一下,怕趙作海報復,也怕把趙作海砍死,就收拾東西於10月31日凌晨騎自行車,帶400元錢和被子、身份證等外出,以撿廢品為生。因2009年患偏癱無錢醫治,才回到村裡。後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啟動審判監督程序,宣告趙作海無罪。
「真凶找到型」和「死人復活型」因為是鐵證如山,絕對不是被告人所為,人們驚嘆的是冤案如此之冤,司法腐敗如此之腐敗,辦案人員如此草菅人命,大家是異口同聲。但念斌案卻非此兩類案件,到目前為止,即未找到真凶,也未死人復活,甚至一些人產生了司法機關是否放縱了犯罪的怪誕想法,這正是引起激烈爭議的緣由。
首先,念斌被宣判無罪後,新的問題是真凶到底是誰?念斌是不是真正的兇手?案件仍然撲朔迷離。這種不確定是痛苦的,除了被害人家屬外,就是大眾,這種「不確定」正是引起爭論的重要原因。
其次,我們不是一個完全的法治國家,公眾對法律的理解和了解是有限的,假如此類案件發生在美國,只是一個普通案件而已,不會有任何波瀾,法院判處無罪案件比比皆是,在中國無罪判決必定屈指可數。
再次,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我們一方面痛恨司法腐敗,但當我們完全依照文明的、先進的法律規定做出判決後,又說放縱了犯罪。老百姓這樣完全可以理解,就連律師也跟著瞎嚷嚷,真是不可理喻!在我看來,這只不是一個最普通依照法律規定做出的判決,僅此而已。
長期以來,我們認可了腐敗,卻陌生了司法文明;我們寧願腐敗後「真凶找到」、「死人復活」的確定,也不願意看到依法判決的不確定。所以,當出現一例不確定的依法判決時,我們別發生激烈的爭論。
二、 念斌案是否依照「疑罪從無」的原則,判決其無罪?
念斌是否是以「疑罪從無」的原則做出判決,也是爭論的焦點之一,也是一個重要問題。
1、何為「疑罪從無」原則?法律上沒有明確規定,學術界也沒有統一定義。
「疑罪」通常是指司法機關對被告人是否犯罪或罪行輕重難以確認的情況,即不能證明被告人有罪,也不能證明被告人無罪的兩難境地。
我國《刑事訴訟法》條195第(三)項規定,「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罪名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被認為是疑罪從無原則的典型概括。
2、念斌案是否是依照「疑罪從無」做出無罪判決的?
從辯方講。張燕生、斯偉江律師在辯護詞開宗明義地寫道「所謂『念斌投毒案』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假案!」,而且二位律師的辯護詞從頭到尾沒有出現過「疑罪從無」的字眼,也沒有要求法院以疑罪從無的方式判處被告人無罪,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個「假案」,而不是一個「疑案」。請注意,「疑罪」應當似有似無,而「假案」應當理解成被告人根本沒有犯罪,是人為製造的。假如你根本沒有殺人,被公訴機關指控你故意殺人,這不能叫做疑罪,而應當認定沒有犯罪。
在辯護人看來,念斌根本沒有犯罪,偵查機關製造了一個假案,所以不是「疑罪」,當然也談不上「疑罪從無」了。
從控方講。福州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員出庭意見仍然認為「一審定性准確,審判程序合法」,也不認為是「疑罪」;原告的代理人的意見是「請求維持原判,嚴懲念斌」,也不是「疑罪」。
從法院講。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判決認為:「二被害人系中毒死亡,但原判認定致死原因為氟乙酸鹽鼠葯中毒依據不足,認定的投毒方式依據不確實,毒物來源依據不充分,與上訴人的有罪供述不能相互印證,相關證據矛盾和疑點無法合理解釋、排除,全案證據達不到確實、充分的證明標准,不能得出繫上訴人念斌作案的唯一結論」;法律依據為:《刑事訴訟法》第53條、第195條第(三)項之規定。第53的內容為:重證據,輕口供;第195條第三款恰恰是「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罪名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但法條表述「證據不足」,不足到什麼程度,這是大家需要考慮的問題,是90%的證據都不能採信,還是只有10%的證據不能採信,當然我們的也無法用這樣的比例來劃定。
從判決書上來看,人民法院是依照「疑罪從無原則」判處念斌無罪的,但「疑罪從無原則」本身也是不確定的概念,不能執著。
三、 念斌案,法律的公平與正義是否實現?
念斌被宣判無罪後,學術界的爭論異常激烈。媒體發表了《念斌律師張燕生:正義也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接著出現了許向前律師的《念斌案:正義遠未實現》、易勝華律師《真凶逍遙法外,我們何以狂歡—念斌案的冷思考》同時引人關注的還有王志安先生的《關於念斌案的再解釋》、陳興良教授《司法的最高境界是無罪》,念斌案,是否已經體現了法律的公平正義?
1、何為法律的公平正義
正如陳興良教授所言:法律的公平正義最高境界是無冤,如何做到無冤,就是客觀事實和法律事實的完全重合。
假如一個人借給另一個人十萬元錢,沒有任何借條等依據,傻子才會到法院起訴呢;假如一個人給另一個人打了十萬元的欠條,實際上沒有給錢,傻子才不會到法院起訴呢。第一個人實際上給了錢卻沒法勝訴,後一個實際上沒給錢卻能夠勝訴,這就是客觀事實和法律事實的不統一,於是才產生了證據,產生了訴訟。給錢是一個客觀事實,而持有借條是一個法律事實,法律的公平與正義最高體現二者得到重合,但所有的人都知道,大多數案件客觀事實和法律事實可以無限接近,卻無法重合。
就拿非常准確的DNA檢測來說,准確率也只有99.999%,有0.001%誤差,對於0.001%人來說,等於100%的錯誤,鑒定結論也只是強調是「生物學上存在父子關系」,事實上也發生孩子確實有父子關系,但DNA檢測卻不存在父子關系的事情,但它保護了99.999%的人,冤枉了0.001%的人,這就是刑事訴訟的本質。
我們看被王志安先生引用的這條微博「念斌被判無罪,這個判決只表明,現有的證據不能證明殺人的是念斌。至於到底是不是他乾的,除了他自己,誰也不知道。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有媒體歡呼什麼『遲到的正義』雲雲,這是已經事先假定就不是念斌乾的。如果從這個意義上理解『疑罪從無』,那可太低級了。」
在我看來,發貼的人,看起來有理,但實際上從邏輯上和法律上顯得真的太低級了。首先,念斌案無罪是經過八年七次審判、一次復核的結果,人民法院已經以具有法律效力判決的形式宣判念斌無罪,怎麼是「先假定就不是念斌乾的」呢?難道人民法院判決書生效後,你的思想和靈魂中仍然假定念斌殺人犯嗎?早已陷入比有罪推定更可怕的思維;其次,在我看來,刑事訴訟只是程序法,遲到的正義也只是說前六次判決人民法院依照法律就應當判處念斌無罪,但目前卻經過八年七次審判,顯然是「遲到」了,但最後必定得到了糾正,也「正義」了,這樣理解遲到的正義並沒有錯。
2、正義是否已經實現
應當首先明確的是這里所說的正義是一個狹義的概念,專指「法律正義,如果把正義的概念無限擴大,那麼就無從談起。
首先,念斌案是經過嚴格的法律程序,控辯雙方激烈辯論,三級人民法院七次審理、一次復核作出的負責任的判決,體現的是程序上的公平正義,彰顯了法律對人權的保護,從這方面講,正義已經實現。
反過來講,判念斌無罪沒有體現正義,是否判處念斌死刑才體現正義呢?
其次,沒有抓到兇手正義就沒有實現嗎?
第一,我們看一下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判決書認定的被害人死亡的原因「二被害人系中毒死亡,但原判認定致死原因為氟乙酸鹽鼠葯中毒依據不足……」,這說明受害人死於中毒確定無疑,但死於「鼠葯中毒」依據不足,有多種可能,也可能是自己誤食,也有可能是有人投毒,所以,是否有真凶都是個問題,說沒有抓到兇手正義就沒有實現正義荒唐至極。
第二,以真凶是否抓到來評價正義是否實現是可笑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破案率能達到100%,也許真凶永遠無法抓到,那麼是否能說正義永遠也無法實現呢?
本案中,被害人家屬一直堅信本案確繫念斌所為,對於他們來說,念斌是否真正的兇手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有一個兇手並沒有兇手要好的多,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受害人家屬這種心情許多辯護律師都能體會到的。但法律工作者,相信的證據,崇尚的是法律,任何猜測和推斷無異於占卜封,十分危險,都會造成重大的冤案。
本案的另一個重大意義在於:既非「死人復活」,也非「真凶找到型」判無罪,而是依據證據不足判處上訴人無罪,是「疑罪從無」刑事訴訟原則的真正體現,是中國刑事審判的極大進步,看起來保護的是念斌,實際上保護的是我們每一個公民,給了全國法院一個極好的信號。所以,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② 刑法第195條是啥意思
刑訴法第195條:公訴人、辯護人應當向法庭出示物證,讓當事人辨認,對未到庭的證人的證言筆錄、鑒定人的鑒定意見、勘驗筆錄和其他作為證據的文書,應當當庭宣讀。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五條
公訴人、辯護人應當向法庭出示物證,讓當事人辨認,對未到庭的證人的證言筆錄、鑒定人的鑒定意見、勘驗筆錄和其他作為證據的文書,應當當庭宣讀。審判人員應當聽取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
③ 刑事訴訟法第195條的法律規定是什麼
辯護人提出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提出辯護意見:
一、證明犯罪構成的證據缺失
二、證明主要犯罪事實的直接證據未查證屬實,間接證據難以形成鎖鏈的,也屬於證明犯罪構成要件的證據不足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五條規定:在被告人最後陳述後,審判長宣布休庭,合議庭進行評議,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證據和有關的法律規定,分別作出以下判決:
(一)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有罪判決;
(二)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無罪的,應當作出無罪判決;
(三)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七條辯護律師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見和通信。其他辯護人經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許可,也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見和通信。
辯護律師持律師執業證書、律師事務所證明和委託書或者法律援助公函要求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應當及時安排會見,至遲不得超過四十八小時。
④ 刑訴法第195條法律解釋是什麼樣的
法律分析: 公訴人、辯護人應當向法庭出示物證,讓當事人辨認,對未到庭的證人的證言筆錄、鑒定人的鑒定意見、勘驗筆錄和其他作為證據的文書,應當當庭宣讀。審判人員應當聽取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五條 公訴人、辯護人應當向法庭出示物證,讓當事人辨認,對未到庭的證人的證言筆錄、鑒定人的鑒定意見、勘驗筆錄和其他作為證據的文書,應當當庭宣讀。審判人員應當聽取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
⑤ 刑事訴訟法訊問時間有哪些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
對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傳喚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縣內的指定地點或者到他的住處進行訊問,但是應當出示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的證明文件。對在現場發現的犯罪嫌疑人,經出示工作證件,可以口頭傳喚,但應當在訊問筆錄中註明。
傳喚、拘傳持續的時間不得超過十二小時;案情特別重大、復雜,需要採取拘留、逮捕措施的,傳喚、拘傳持續的時間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不得以連續傳喚、拘傳的形式變相拘禁犯罪嫌疑人。傳喚、拘傳犯罪嫌疑人,應當保證犯罪嫌疑人的飲食和必要的休息時間。
第一百三十三條
人民檢察院對直接受理的案件中被拘留的人,應當在拘留後的24小時以內進行訊問。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在當事人被執行逮捕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對於各自決定逮捕人,公安機關對於經人民檢察院批准逮捕的人,都必須在逮捕後的二十四小時以內進行訊問。在發現不應當逮捕的時候,必須立即釋放,發給釋放證明。
(5)刑事訴訟法195條第三項擴展閱讀
訊問犯罪嫌疑人的程序和方法
1、訊問的主體
訊問犯罪嫌疑人必須由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的偵查人員負責進行。為了提高訊問效率,保證訊問質量,防止違法亂紀,確保訊問安全,訊問的時候,偵查人員不少於2人。
2、訊問的地點
(1)犯罪嫌疑人被送交看守所羈押以後,偵查人員對其進行訊問,應當在看守所內進行。
(2)對於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傳喚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縣內的指定地點或者到他的住處進行訊問,但是應當出示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的證明文件。
3、訊問的時間
(1)傳喚、拘傳持續的時間最長不得超過12小時;案情重大、復雜,需要採取拘留、逮捕措施的,傳喚、拘傳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高檢規則》第195條規定,兩次傳喚間隔的時間一般不得少於12小時。
(2)不得以連繼傳喚、拘傳的形式變相拘禁犯罪嫌疑人。
(3)對於已經被拘留或者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應當在拘留或者逮捕後的24小時以內訊問,在發現不應當拘留或者逮捕的時候,必須立即釋放。
4、訊問的步驟和方法
(1)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首先訊問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為。
(2)如果犯罪嫌疑人承認有犯罪行為,即讓其陳述有罪的情節;如果犯罪嫌疑人否認有犯罪事實,則讓其陳述無罪的辯解,然後根據其陳述,向犯罪嫌疑人提出問題。
(3)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但是對與本案無關的問題,有權拒絕回答。
(4)訊問犯罪嫌疑人應當製作訊問筆錄。筆錄應當如實記載提問、回答和其他在場人的情況。
(5)訊問犯罪嫌疑人,嚴禁刑訊逼供,也不準誘供、騙供、指名問供。對於實行刑訊逼供的人,犯罪嫌疑人有權提出控告;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5、對特殊犯罪嫌疑人的訊問
訊問聾、啞的犯罪嫌疑人,應當有通曉聾、啞手勢的人參加,並且將這種情況記入筆錄。訊問未成年的犯罪嫌疑人,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場。如果犯罪嫌疑人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應當為其翻譯。
⑥ 不承認罪行會被判刑嗎
只要有充分證據可以證明犯罪事實,就可以被判刑。
【一】刑事訴訟法第53條第二款規定: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依據上述規定,在案件調查審理過程中,即使被告人沒有任何口供,從頭到尾都不承認犯罪行為,但如果其他證據確實充分的,仍然可以對其定罪量刑,即「 零口供 」定罪。
【二】證據確實充分的法定條件
(1) 【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是指作為認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犯何種罪,決定是否對其判處刑罰,判處何種刑罰的依據的事實,包括構成某種犯罪的各項要件和影響量刑的各種情節,都有辦案機關經法定程序收集的證據證明。這是認定「 證據確實、充分 」的基礎。
(2)【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是指經過偵查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包括關於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新增加的非法證據排除程序的查證,作為定案根據的證據被認定屬實。這一條件側重於認定證據「確實」的方面。
(3)【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是指辦案人員在每一證據均查證屬實的基礎上,經過對證據的綜合審查,運用法律知識和邏輯、經驗進行推理、判斷,對認定的案件事實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 排除合理懷疑 」是指對於認定的事實,已沒有符合常理的、有根據的懷疑,實際上達到確信的程度。只有對案件已經不存在合理的懷疑,形成內心確信,才能認定案件「 證據確實、充分 」。
⑦ 刑事訴訟法與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的異同
刑事訴訟法與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的異同:
1、民事訴訟證據與刑事訴訟證據在內涵上是有所不同的。民事訴訟證據是指能夠證明民事案件真實情況的客觀事實材料。而新刑訴法對刑事訴訟證據的概念進行了完善,將其概念修改為「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相比而言,民事訴訟證據較注重客觀真實,而刑事訴訟證據不僅注重客觀真實,更加註重法律真實,實現了證據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更具有科學性。從外延上看,根據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我國民事訴訟證據的表現形式可以分為:當事人陳述、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人證言、鑒定意見和勘驗筆錄。
2、民事訴訟證據與刑事訴訟證據證明力的不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73條規定了「高度蓋然性」證明標准,即「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事實舉出相反的證據,但都沒有足夠的依據否定對方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案件情況,判斷一方提供的證據的證明力是否明顯大於另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並對證明力較大的證據予以確認。因證據的證明力無法判斷導致爭議事實難以認定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據舉證責任分配的規則作出裁判」。根據該條規定,在民事訴訟中,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事實舉出相反證據且都無法否定對方證據情況下,一方當事人的證明力較大的證據支持的事實具有高度蓋然性,人民法院應當依據這一證據作出判決。相比較而言,刑事案件有著比民事案件更為嚴格的證據證明標准。
《刑事訴訟法》第195條規定「 在被告人最後陳述後,審判長宣布休庭,合議庭進行評議,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證據和有關的法律規定,分別作出以下判決:(一)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有罪判決;(二)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無罪的,應當作出無罪判決:(三)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第48條規定「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上述兩條規定,就是確定我國刑事訴訟證據證明標準的法律規定,其證明標準的實質內涵是「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確實」。
刑事案件中刑事訴訟證據須具有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明標准。這說明客觀真實性是刑事訴訟證據的本質屬性,是可予採信的重要標准。只有「查證屬實」的證據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在刑事訴訟中,無論是提供、收集、調取證據,還是審查證據,每個環節都應貫徹真實性的原則。真實性主要體現在證據的來源必須是客觀存在的,而不是主觀臆造出來的,證據的採信過程必須主觀服從客觀,防止主觀偏見,證據的審查過程必須經過復核及各單個證據之間能相互交叉印證等。與民事審判比較,在刑事審判中,尚未從立法上確立優勢證據規則。對於證據指向的待證事實,可能出現其它合理情況的證據,或者是可能產生其它合理的懷疑,該證據就不能作為刑事案件的定案依據。因此,在刑事案件的審理中,法官只能追求客觀真實,這也是「寧縱不枉、疑罪從低從無」刑事審判理念的必然要求。
⑧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五條第三項怎麼規定的
您好。是這樣規定的。第三項就是下面(三)後面的內容。
刑事訴訟專法
第一百九十五條屬 在被告人最後陳述後,審判長宣布休庭,合議庭進行評議,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證據和有關的法律規定,分別作出以下判決:
(一)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有罪判決;
(二)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無罪的,應當作出無罪判決;
(三)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