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是實體法
❶ 民事訴訟法屬於什麼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是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版經驗和實際情權況制定。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已於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民事訴訟法的性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確定:
第一,從其在法律體系地位來看,其地位僅次於憲法,與民法、刑法、刑事訴訟法等法律一樣,居於基本法的地位。
第二,從其調整的社會關系來看,它調整民事訴訟法律關系,是其他法律部門不可取代的,也決定了民事訴訟法屬於獨立的部門法。
第三,從民事訴訟法所確定的內容來看,它主要規定的是民事訴訟活動過程中訴訟主體的權利和義務,以及用來保證這些權利的行使、義務的履行的訴訟制度和程序,這表明民事訴訟法屬於程序法。
❷ 我國的實體法具體包括哪些法
實體法是指規定具體權利義務內容或者法律保護的具體情況的法律,如民法、合同法、婚姻法、公司法等等。與實體法相對的是程序法,就是規定行使具體實體法所要遵循的程序,如民事訴訟法、仲裁法等等。
❸ 民法和民事訴訟法的區別。。
民法是實體法,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這是二者最主要的區別。
1、概念上的區別。
民法通則是我國對民事活動(即指公民或者法人為了一定的目的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行為)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民事訴訟法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關於調整民事訴訟活動,確定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
2、保障權利方面。
民法通則保障民事權利;民事訴訟法則是從訴訟程序上保障公民通過司法獲得救濟的權利。
3、所屬的法律分類不同。
民法通則屬於實體法,民事訴訟法則屬於程序法。二者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
4、規定的義務和全力不同。
民法是規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有那些義務和權利,而民事訴訟法則是規定公民通過怎樣的手段、方法、程序去保障權利的實現、義務的履行。
比如關於合同的問題,《民法》規定什麼樣的合同是有效的,而《民事訴訟法》就是根據民法的相關規定通過法庭審理等手段,以判決等形式明確某一具體合同是否合法。
5、解決的問題不同。
民事訴訟法解決的是程序方面的問題,而實體法解決的是現實的生活中遇到問題我們怎麼去解決。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民事訴訟法發是調整訴訟活動的。
(3)民事訴訟法是實體法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與民法是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它們以體現民眾的基本意志為立足點,以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共同目標,以民事訴訟為集中表現方式,互相銜接、互相影響、互相作用。
法的分類,就是以一定的標准將法與法之間的界限廓清,法的分類問題解訣的就是法與法之間的一種界限和邏輯結構的問題,是法理的一個基本內容。目前我國學界上法的分類范圍從形式或技術上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法的一般分類;二是法的特殊分類。
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分類就是一種法的一般分類方法,是以法所規定的內容不同為標准進行的分類。
所謂的實體法就是一般規定主體的權利、義務或職權、職責關系為主要內容的法,如民法、刑法、行政法。
而所謂的程序法就是通常以保證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得以實現或保證主體的職權和指責的履行所需的程序或手續為主要內容的法,如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
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分類是基於他們的主要內容而成立的,這種分類並不是絕對的,一-方就不會設計另一方的內容,而是相對的。
同樣的道理,關於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之間也存在類似的關聯,民法和民事訴訟法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溝壑,二者之間有著不可割開的內部聯系。因此,正確把握二者這層關系對於正確認定他們的關系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❹ 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的區別
1、二者規定內容之別
從規定內容上分析,民事訴訟法為程序法,是有關法院司法程序的法律;民商法是實體法,是規定和確認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主要內容的法律。
二者表現為手段與目的的關系,即民事訴訟法要以民事實體法為依託,民事實體法又需要民事訴訟法來保障。
2、二者規定內容有實體與程序之別
(1)民事實體法無需所謂辯論原則、監督檢查這類偏於程序意義上的原則;
(2)民事訴訟法由於其程序法的剛性也不適於適用公序良俗原則;
(3)誠實信用原則在二者中的適用存在差異,民事實體法中,其重在補充法律漏洞,彌補成文法的不足,而民事訴訟法中民事訴訟的嚴格性決定了誠信原則應該改力求具體化。
3、二者基本原則之別
民事訴訟法可調解民事糾紛、糾正相悖於民事實體法精神、目的的個案,可視作民事實體法的延伸:民事實體法律崇尚平等、誠信、意思自治,民事訴訟法中也分別有訴訟地位平等、誠實信用、處分原則與其相對應。
(4)民事訴訟法是實體法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的關系:
從功能實現角度探究,二者能相互促進,共同實現對公民民事權益保護、維護社會秩序的終極目標。
一方面,民事訴訟法是民事實體法內在生命力的表現,訴訟制度是解決民事糾紛最終、最有效、最權威的方式,當民事實體法規定的內容沒有得到實施,民事訴訟法對其進行個案糾正以保證民事實體法規定的有效落實。
另一方面,民事訴訟法的適用以民事實體法規定為基礎,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民事實體法的一些規定也有助於民事訴訟的進行。
❺ 為什麼民法是實體法,而非程序法
實體法(Substantive Law) 是指規定具體權利義務內容或者法律保護的具體情況的法律
民法規定的是具體的權利義務內容,而民事訴訟法才是程序法。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❻ 民事訴訟法是實體法還是程序法
我國目前的基本法體系主要呈現為三大范圍,即民法、刑法、行政法三大實體法和與之相適應的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三大程序法。這些實體法和程序法中又延伸出許多部門法,各個部門法之間都有程度不同的聯系。聯系較多、關系較密切的法律部門,稱為相鄰的法律部門。
民事程序法與民事實體法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
1.從實質意義上說,程序法與實體法是密不可分的,兩者必須同時存在,互為依存,表現為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在社會生活中,規定法律關系主體之間權利義務實體的實體法,總是和保證其實施的程序法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從形式意義上說,程序法與實體法又是可以相互脫離的,只有民法典,而無民事訴訟法典,或者只有民事訴訟法典,而無民法典的情況,在世界各國的立法實踐中屢見不鮮。比如法國,民法典於1804年頒布,而民事訴訟法典則於1806年頒布,民法典先於民事訴訟法典兩年公布。又如日本,1891年公布民事訴訟法典,1896年至1899年公布民法典,民事訴訟法典先於民法典公布約五年至七年。但是,即使沒有形式意義上的民事訴訟法典,實質意義上的民事訴訟法總是存在的,雖然沒有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典,卻有實質意義上的民法。我國1982年3月8日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沒有同時頒布民法,直到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才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在民法通則公布之前,我國各級人民法院按照試行民事訴訟法審理了大量民事案件,這表明雖然沒有公布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典,但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民事糾紛,並有很多民事方面的法規可用來調整糾紛當事人之問發生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也就是說實質意義上的民法是存在的,試行民事訴訟法就是解決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實質意義的民事糾紛的程序法。所以,從根本上說,程序法和實體法仍然同時存在,密不可分。
2.程序法是法律的形式和內在生命的表現。對此可作如下理解:實體法規范只有通過審判程序,它的內部生命才能得以實現。這是由法律具有強制性的特點所決定的。
基於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婚姻法、繼承法、知識產權法、經濟法、勞動法是程序法與實體法的關系。實體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它規定了實體權利義務關系,由這些權利義務關系而產生的糾紛,就要通過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訴訟程序來解決,確定他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並保證其實現,從而起到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作用。可見,程序法與實體法在具有共同的價值目標的同時,又具有各自的獨立價值,兩者處於平等地位,不存在誰從屬誰的問題。
❼ 論述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
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關系:
1、民法、婚姻法、繼承法、經濟法、勞動法是實體法,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民事訴訟法與上述民事實體法的關系,是形式與內容、手段與目的的關系,二者密不可分,必須同時存在。
2、人民法院組織法主要規定人民法院的組織原則和活動原則,民事訴訟法主要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遵守的原則、制度和程序,二者調整的對象不同,屬於不同的部門法。
3、但人民法院組織法與民事訴訟法又都共同服務於民事案件的審判,被稱為審判法或司法法,因此,二者在某些原則和制度的規定上又是相通的或者是一致的。
❽ 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的關系是
民事訴訟法與相鄰實體法的關系如何?答:(要點)民事訴訟法與相鄰實體法是形式回和內容的關答系。形式離不開內容,內容要用一定的形式來表現。民事實體法和民事訴訟法是相互獨立、相互配套的法律,實體法是規范民事行為,調整一定社會關系的有效武器,而民事訴訟法則是表現實體法行使力的法律形式,二者相互依存。
❾ 民法屬於什麼法 A、實體法 B程序法 c、根本法 d普通法
實體法、普通法
普通法是根本法之外的其他法律。普通法不得和根本法相抵觸。有多種含義:在中國,通常指次於憲法(根本法)的一般法律;或者指對全國一致適用的法律,如民法、刑法等,是與特別法(即僅對特定身份的人、特定事項、特定時間或特定地區適用的法律)相對稱。在西方國家的法學中,普通法是指最早在英國12世紀左右開始形成的一種以判例形式出現的適用於全國的法律。
(9)民事訴訟法是實體法擴展閱讀:
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晨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