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馬工程

行政法馬工程

發布時間: 2022-05-11 12:14:07

⑴ 如何理解社會利益本位原則

社會本位原則又稱為社會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則。它是對經濟法干預經濟生活范圍的定位,或者說是對經濟法基本出發點的規定。每一個法律部門在確定自己調整范圍時,都以維護哪方面利益作為自己的基本出發點,也就是以什麼為本位。行政法強調國家本位,注重保護國家利益; 民法則強調個人本位,注重保護民事主體的利益。在市場經濟中,市場的缺陷已經表明個人利益只有與社會公共利益平衡發展才能得到實現。因此,經濟法以保護社會公共利益作為自己的基本出發點,即強調社會本位。它要求個人必須服從社會的需要,個人必須作出利益上的讓步,只要這種讓步合乎社會的正義。
所謂適度干預,就是要求國家授權政府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經濟進行干預,這種干預應當積極主動地進行,同時千預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國家干預經濟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在經濟處於緊縮狀況時,國家干預過多;在經濟處於寬松狀況時,國家干預過少。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體制轉軌時期,國家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對經濟運行進行直接和全面的干預,但是還沒有完全擺脫過多干預的狀況。值得注意的是,適度干預的要求、范圍和手段,來源於經濟法,而不是來源於政府的行政行為。因此,國家適度干預應當成為經濟法的綱領性原則。

⑵ 行政法的法律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受行政法律規范調控的因行政活動(權利活動和非權利活動)而形成或產生(引發)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指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
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指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這種關系既應包括在行政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也應包括因行政活動產生或引發的救濟或監督關系。

⑶ 行政規章和部門規章是一個概念嗎

行政規章和部門規章不是一個概念。
行政規章:指國務版院各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區權、直轄市的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設區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等制定和發布的規范性文件。國務院各部委制定的稱為部門行政規章,其餘的稱為地方行政規章。 《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第六條 規章的名稱一般稱「規定」、「辦法」,但不得稱「條例」。 行政法規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制定的有關國家行政管理方面的規范性文件,其地位和效力低於憲法和法律。
部門規章的解釋:國家最高行政機關所屬的各部門、委員會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發布的調整部門管理事項的規范性文件是部門規章。

⑷ 戚建剛的主要研究領域:

風險行政法、應急行政法、政府規製法、行政法基礎理論、外國行政法。
講授課程: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公務員法學、外國行政法與比較行政法(雙語)、當代中國公法專題研究(博士)、行政程序法與行政復議法(碩士研究生)、比較行政法(碩士研究生)
近年來已經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歐洲研究》、《中外法學》、《中國行政管理》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多篇。所發表文章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等多次轉載。出版獨著1部,合著2部。科研成果獲中國法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湖北省法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武漢市人民政府優秀獎和司法部優秀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一項,主持並完成博士後科學基金一項、北京市社科基金一項、湖北省社科基金一項;以子課題負責人身份,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一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攻關項目一項。主持並完成地方政府委託課題四項。1991年被評為「全國三好學生標兵」。2005年被評為北京大學研究生「學術十傑」。2007年被評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首屆「南湖傑出青年學者」。2008年獲中國法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2009年被評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首屆「十大科研」新星,獲武漢市人民政府第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優秀獎,所編著的《法治國家架構下的行政緊急權力》獲司法部第三屆全國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優秀獎。2010年被中國法學創新網入選「新秀100」。任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理事、湖北省行政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比較行政法研究所和中國政法大學應急法制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等。2011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資助計劃期限為2012—2014年,資助金20萬元。2011年入選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人才。2012年4月被聘為武漢市人大常委會九名立法顧問之一,將承擔四項職責:受特別委託、起草立法草案;就重大法案發表意見,對立法必要性、可行性進行評估;開展法制講座,提高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參政議政水平;受邀參加調研、座談。2012年被評為湖北省第三屆「十大優秀中青年法學家」。

⑸ 浙師大22考研思政出參考書了嗎

出了。
參考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編寫組:《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馬工程教材)社會政策概論(第三版),關信平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⑹ 2021年民法典包涵建築法嗎

2021年民復法典不包涵建築法。制
因為民法典是民法,而建築法更傾向於屬於行政法。
《民法典》第一條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⑺ 中國人民大學憲法及行政法

第一章 憲法總論
1.成文憲法:是指在一個國家中由一個或幾個憲法性文件構成的有統一法典形式的憲法。成文憲法是憲法規范賴以存在的主要形式,它的特點是憲法規范的特點明確、集中以及方便了解等。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憲法是成文憲法。同
2.不成文憲法:是指在一個國家中不具有統一的法典形式,而散見於多種法律文書、憲法判例和憲法習慣的憲法。英國是典型的不成文憲法國家。密雲路
3.剛性憲法:是指制定、修改、解釋的程序不同於一般的普通法律,具有特殊嚴格的要求,並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憲法。美國憲法屬於典型的剛性憲法。
4.柔性憲法:是指無論是制定、修改、解釋程序還是法律效力都與一般的普通法律一樣的憲法。英國憲法屬於典型的柔性憲法。
5.憲法修正案:是指在不觸動憲法原文的情況下,把依照特定程序通過的修正內容按前後順序分條附於憲法原文之後。
6.憲法解釋:是指憲法制定者或者是依照憲法的規定享有憲法解釋權的國家機關或其他特定的主體根據憲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則對已經存在並且正在生效的憲法規范的含義、界限及其相互關系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說明。憲法解釋既是使憲法規范適應社會實際的一種方法,也是保障憲法實施的手段和措施。
7.憲法習慣:是由依照憲法規定享有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職權的國家機關在實施憲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行為習慣,這些行為習慣與實施憲法的活動密切相關,經過長期的實踐成為實施憲法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8.憲法判例:是指憲法條文無明確規定,而由司法機關在審判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具有憲法效力的判例,憲法判例一般產生於實行不成文憲法的國家。
9.憲法結構:是指單一憲法文件的成文憲法在內容上的體系和安排,實際上是指憲法內容的相互關系及其外在表現形式。憲法結構有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之分。內部結構是構成憲法的若干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外部結構是指憲法與其他要素在組成更大社會系統中的相互關系。我國的憲法由序言、總綱、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國旗國徽國歌五個部分組成。
10.憲法修改:是憲法制定者或者依照憲法的規定享有憲法修改權的國家機關或其他特定的主體對憲法規范中不符合憲法制定者利益的內容加以變更的憲法創制活動。同
11.憲法監督:是憲法制定者通過一定的制度和程序對依據憲法規定有權解釋憲法、修改憲法和實施憲法的特定主體所進行的憲法解釋、憲法修改和憲法實施活動的過程和結果所進行的監督活動,其目的旨在使憲法的規定準確實施和完全實現,從而實現憲法制定者的立憲目的。包括人民監督、立法機關的憲法監督、國家元首的憲法監督、國家司法機關的憲法監督。
12.最高代表機關審查制:是指由作為民意代表的立法機關,抽象的審查憲法行為是否違反憲法的制度。歷史上最早由英國實行。
13.司法審查制:是指由普通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具體附帶地就適用於該案件的法律的合憲性進行審查的制度。司法審查制度由美國自1803年馬伯里訴麥迪遜案創立。同
14.憲法法院審查制:是指在國家機構中設立專門保障憲法秩序的憲法法院以抽象的原則審查為主,附帶的案件審查為輔的方式審查法律文件等是否符合憲法的制度,代表國為德國。
15.憲法關系:是指根據一定的憲法規范,在憲法主體之間產生的、以憲法中的權利和義務為基本內容的社會政治關系,是立憲社會最基本政治秩序在憲法上的表現。憲法關系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國家與公民之間的關系、國家與國內各民族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等組織之間的關系、國家與政黨之間的關系、國家機關之間的關系。
第二章 我國的國家制度
1.共和制:為較多的資產階級國家所採取的政體。是指國家最高權力實際上和形式上都不屬於一人所有,而由選舉產生、並有一定任期的國家機關掌握的政權組織形式。代表國為美國、法國、德國。
2.議會制:也稱為責任內閣制。是指作為最高立法機關和權力機關的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佔有主導地位;政府即內閣由議會選舉產生並對議會負責;總統由選舉產生,一般不掌握實權,只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的政權組織形式。代表國為德國。
3.總統制:是資產階級共和政體中以總統為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國家議會的權力很小,議會的議事程序要受政府控制和支配,議會的立法權和監督權都受到嚴格限制的政權組織形式。代表國為美國。
4.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組織形式。它是指我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在普選的基礎上選派代表,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組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並集中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其他國家機關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受它監督,對它負責;人大常委會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人民代表大會向人民負責,並最終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一項根本政治制度。
5.國家結構形式:是指特定國家統治階級根據一定原則,採取一定形式劃分國家內部的組成以及調整國家整體與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簡言之,就是指國家整體和部分之間,中央機關和地方之間的相互關系。
6.單一制:是以普通行政單位或自治單位的形式來劃分其國家內部組成的國家結構形式。它在形式上比較簡單,是一個統一完整的政治實體。代表國為英國、法國、日本。
7.聯邦制:也叫聯盟國家,它是以州、邦或成員國的形式來劃分其國家內部組成的,在形式上較單一制國家復雜的國家結構形式。代表國為美國、俄羅斯、巴西。密雲路
8.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統一的祖國大家庭內,在國家統一領導下,按照憲法規定,以少數民族聚居區為基礎,建立相應的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民族區域自治的民族實現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內部地方性事務的制度。
9.民族自治地方:是指我國境內少數民族實行區域自治的行政區域,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三級,民族鄉不是自治地方。
10.民族自治機關:是在民族自治地方設立的政權機關,依法行使自治權。民族自治機關具有兩重性質,既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又是國家的一級地方政權機關。民族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不是民族自治機關。
11.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的人員構成特點
(1)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中,除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區域內的民族也應當有適當名額的代表。
(2)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會中應當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3)自治區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
(4)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的其他組成人員和自治機關所屬工作部門中,要盡量配備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人員。
1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地方內部事務的權利。其特點是,自治權主體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即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不是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自治權具有法定性、原則性和靈活性。
13.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權的主要內容
(1)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2)對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的變通執行和停止執行。
(3)自主地管理地方財政。
(4)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經濟建設事業。
(5)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
(6)組織本地方的公安部隊。
(7)使用和發展當地通用的一種或幾種語言文字。
(8)培養幹部、專業人才和技術工人。
14.自治條例:是指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製定的關於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的組織、活動原則、自治機關的自治權以及自治地方經濟、文化重大事項的全面性規範文件。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15.單行條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制定的關於某一方面具體事項的規范性文件。自治區的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單行條例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16.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法定許可權內制定發布的適用於本地區的規范性文件。
17.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與地方性法規的區別
(1)制定的前提不同
自治條例、單行條例是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而制定的,而地方性法規是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制定的。
(2)著眼點不同
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著眼於民族特點,地方性法規著眼於地方特點。
(3)制定的主體不同
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制定的主體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地方性法規制定的主體是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
(4)報批程序不同
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實施,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
18.特別行政區(制度):是指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在我國版圖內,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設立)實行不同於一般行政區的政治、經濟和法律制度,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在中央政府管理之下,不擁有國家主權的行政區域(以管理特定區域的制度)。
19.中央與特別行政區的關系
(1)根據基本法的規定,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因此,中央與特別行政區的關系,是一個主權國家內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或者說是中央對特別行政區進行管理和特別行政區在中央的監督下實行高度自治而產生的相互關系。這種關系的核心在於中央與特別行政區權力的劃分和行使。
(2)中央對特別行政區享有的權力
①中央人民政府負責管理與特別行政區有關的外交事務。
②中央人民政府負責管理特別行政區的防務。
③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行政機關的主要官員。
④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決定特別行政區進入緊急狀態。
⑤全國人大常委會享有對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解釋權。
⑥全國人大對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享有修改權。
(3)特別行政區享有的高度自治權
①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
②實行獨立的稅收制度,保持自由港、獨立關稅地區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這主要指香港。
③可自行制定有關經濟、貿易、科學、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政策,自行發行貨幣。
④自行處理有關的對外事務,可以「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的名義單獨地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經濟、文化關系,還可以「中國香港」或「中國澳門」的名義參加不以國家為單位參加的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
⑤負責維持社會治安。
⑥特別行政區可享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權力。
20.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法律地位
(1)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基本法律。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通過和修改,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是國家的基本法律。憲法是制定基本法的法律依據,基本法與憲法是子法和母法的關系。
(2)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特別行政區區域內實施的最重要的法律,在特別行政區區域內具有憲法性法律的地位。它規定了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不同於祖國大陸的政治制度、社會經濟和文化制度,規定了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規定了特別行政區居民在特別行政區范圍內享有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從總體和全局上確定了特別行政區實行的基本制度和政策,從憲制結構和內容上規定了如何在特別行政區實行不同於祖國大陸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3)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在特別行政區內處於高居於其他任何法律之上的法律地位,在特別行政區實施的任何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均不得同此基本法相抵觸。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制定、修改、廢除任何法律,均必須符合基本法的規定。特別行政區的司法機關在適用、解釋法律時,均不得同基本法相沖突。
21.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解釋權
(1)基本法的解釋權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
(2)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特別行政區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對基本法關於特別行政區自治范圍內的條款自行解釋。
(3)特別行政區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對基本法的其他條款也可解釋。
(4)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對基本法進行解釋前應征詢其所屬的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的意見。
(5)如果需要對基本法中中央政府管理的事務或中央地方關系進行解釋,而該解釋又涉及到案件判決,在作出不可上訴的終審判決前,由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最終解釋。
22.民族自治地方與特別行政區的異同
(1)民族自治地方與特別行政區的相同點
①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是我國地方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
②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方行政區域,歸中央人民政府統一管轄。
③都選舉人民代表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④都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
(2)民族自治地方與特別行政區的不同點
①設立的出發點不同。
②設立的區域不同。
③地方政權體系不同。
④自治權的大小不同。
⑤中央對它們的干預程度不同。
⑥實施的法律不同。
23.行政區劃:即行政區域劃分,屬於國家結構的范圍,也是國家領土結構。國家按照經濟發展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把全國的領土劃分為大小不同、層級不同的部分,並設立相應的地方國家機關,以便進行管理。

⑻ 東北師范大學考研 政法學院 有經驗者請進!!!!

外國哲學 初試《新編現代西方哲學》劉放桐 人民出版社2001年
初試《西方哲學史》 張志偉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年
初試《西方哲學的現代轉向》韓秋紅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7年
初試《西方哲學簡史》 趙敦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年
復試《西方哲學經典著作導讀》趙敦華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年
邏輯學 初試《邏輯學基礎教程(第二版)》南開大學邏輯學教研室編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5年
初試《西方哲學史》 張志偉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年
初試《西方哲學簡史》 趙敦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年
初試《普通邏輯簡明教程》劉韻冀 經濟管理出版社 2008年
復試《中國邏輯思想史》溫公頤、崔清田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初試《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第三版)姜明安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
初試《憲法學》周葉中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初試《法理學》張文顯主編(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
復試《中國行政救濟理論與實務》林莉紅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3年
刑法學 初試《刑事訴訟法學》陳光中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初試《刑法學》高銘喧、馬克昌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高等教育 出版社 2007年
初試《憲法學》周葉中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初試《法理學》張文顯主編(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
復試《 當代刑法學》趙秉志主編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9年
復試《刑事訴訟法學》陳光中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商法學 初試《民法》魏振瀛主編(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
初試《憲法學》周葉中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初試《法理學》張文顯主編(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
初試《經濟法》楊紫烜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復試《商法》范鍵主編(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
復試中國物權法教程》王利明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7年
政治學
理論 初試《政治學概論》 姜安、趙連章等(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初試《中外政治制度比較》 徐育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年
復試《國際政治學概論》陳岳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年
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初試《政治學概論》(第二版)姜安、趙連章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初試《科學社會主義基本理論》王懷超、秦剛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3年
復試《國際政治學概論》陳岳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年
中共黨史 初試毛澤東思想概論》(第二版)田克勤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初試《政治學概論》(第二版)姜安、趙連章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初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田克勤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復試《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下}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2年
復試《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 胡繩中共黨史出版社 1991年
國際政治 初試《政治學概論》(第二版)姜安、趙連章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初試《國際關系史》(戰後卷)方連慶等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年
復試《國際政治學概論》陳岳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年
國際關系 初試《政治學概論》(第二版)姜安、趙連章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初試《國際關系史》(戰後卷)方連慶等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年
復試 《國際政治學概論》 陳岳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年
社會學 初試 《社會研究方法教程》袁方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年
初試 《社會學概論新修》 鄭杭生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年
初試 《社會學教程》 王思斌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年
初試 《外國社會學理論》 劉少傑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
初試 《外國社會學史》 賈春增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年
初試 《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楊善華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年
復試《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馬克斯.韋伯群言出版社 2007年
復試《社會學方法的准則》 迪爾凱姆 商務印書館 1995年
復試 《鄉土中國》 費孝通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年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初試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馬工程重點教材編寫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初試《毛澤東思想概論》(第二版)田克勤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初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田克勤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復試《 鄧小平選集》(1-3) 人民出版社 91-94
復試 《毛澤東選集》(1-4)人民出版社 1991年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初試《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馬工程重點教材編寫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初試 《毛澤東思想概論》 田克勤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初試《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田克勤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復試《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流派新編》(上、下) 俞吾金、陳學明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年
思想政治教育 初試《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馬工程重點教材編寫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初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邱偉光、張耀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復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田克勤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課程與教學論
復試《 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新論》(第二版)劉強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行政管理 初試 《行政管理學》 夏書章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初試 《現代管理學原理》 婁成武等 中國人大出版社 2004年
初試 《政治學新論》 邵德門等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
初試 《政治學概論》(第二版)姜安、趙連章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初試 《管理學》》(第二版)周多三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初試 《公共管理學》 陳振明 中國人大出版社 2005年
復試 《行政管理學》 張永桃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學科教學(思政)(教育碩士專業學位)
初試 《 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新論》(第二版) 劉強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復試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 邱偉光、張耀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錄取分數線2009年330分,2010年沒有。
導師是分數先來後自己聯系的,你要想跟博導就看看網站上誰是博導,然後分數一下來就開始聯系,要是他決定要你了,就行了。可以給老師打電話發郵件,實在不行就去學校直接找老師。

⑼ 法國行政法產生的歷史條件

對於法國行政法學的認識,首先必須提及其「行政法母國」的顯赫地位。作為一種客觀現象,行政法首現見於法國;而作為專門研究這一客觀現象的法學學科,行政法學也被公認為肇端於法國。因此,要了解現代行政法各項制度的生成和原則的發展,要理解現代行政法學的基本精神和原理,就必須對法國行政法特別是法國行政法學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及有基本的掌握。

一、法國行政法學的誕生與發展

法國行政法學的誕生,以現代行政法的出現為前提。現代行政法是相對於古代行政法而言的,它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法,只有在依法行政的法治國條件下才能產生。[1]「法治國」要求公民有權讓國家和政府遵守法律,而所遵守的法律又是由公民或者其代表制定。由此可知,現代行政法只能產生於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因為那時才有真正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博愛」等法治國觀念的存在。所以說,法國行政法學的誕生不會早於19世紀的中後期。

應注意的是,法國行政法學並非與法國行政法處於一一對應的關系,而是具有滯後性。行政法學作為一門系統的獨立學科,而不僅僅是行政法律和法規的分類、整理和解釋,在法國的發生是相當晚的。[2]與法國其他法學學科,諸如民法學、刑法學,訴訟法學等相比,行政法學算是「朝陽學科」。盡管法國最早的行政法學著作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然而法國行政法學的研究在19世紀的後期才開始展開。[3]關於法國行政法學誕生的時間與原因,我國著名行政法學家王名揚先生認為有如下幾點[4]:

一是行政法須誕生於法治國條件下才稱其為現代行政法,因而只有到了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才能產生行政法及行政法學,這一點與民法、刑法的產生時間和條件有大大的不同。[5]

二是法國行政法學的產生與法國的行政法院的建制密不可分,因而行政法院的建立與成熟也制約著法國行政法學的發展。法國最高行政法院自從1799年成立以來,逐步改進直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才完全定型,成為現代的行政法院,作出有影響的判決。法國早期的經典行政法學理論的提出都是與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最高行政法院的判例密不可分的。

法國行政法已有大約150年的歷史,但法國行政法學的飛躍發展則是近20內實現的。在此之前,法國行政法學則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期。[6]根據法國著名行政法學家莫里斯·奧利弗的研究,法國行政法學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潛在的創造期」(1800~1818)、「明顯的形成發展期」(1818~1860)、「組織化的時代」(1860~20世紀20年代)三個階段:[7]

(一)「潛在的創造期」(1800年~1818年)

該時期,法國行政法院的審判職能還不健全,處理行政案件的判例尚未公開,有關行政法研究的系統著作也沒有面世。隨著法國行政法院各種活動的展開,學者們已經注意到它在法國政治和法律生活的重要意義,從此就開始對未公開的判例進行闡釋。1814年出版的馬卡雷爾(Macarel)的《行政判例要論》(E『lemens de jurisprudence administrative)是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

(二)「明顯的形成發展期」 (1818年~1860年)

該時期在法國行政法學界出現了幾件較大的事件,這些事件有力的推動了法國行政法的發展,從而最終導致了法國行政法學的誕生。第一件大事是1818年至1860年法國行政法學界關於行政法院改革的論戰。由於自1799年法國行政法院建立以來,它的功能並不是十分完善。因而眾多學者都在討論行政法院的功能轉變問題,其中有「行政國家論」的觀點,也有「司法國家論」和「行政裁判國家論」的觀點。經過論戰,「行政裁判國家論」成為主流觀點。第二件大事是行政法講座在法國大學的開設。1819年3月24日根據國王的敕令,在巴黎大學法學院創設了「行政法講座」(une chaire de droit administratif),以此來適應有產階級與市民了解國家租稅、警察行政、土地徵用、公共工程建設事業等方面行政法知識的需要。自此至1837年12月12日,根據法王的敕令,法國全國各個大學的法學院中全部設立了「行政法講座」。第三件大事是「巴黎學派」和「普瓦捷學派」的形成和發展。這兩個學派分別依託於巴黎大學法學院和普瓦捷大學法學院,故而得名。「巴黎學派」和「普瓦捷學派」的形成及其活動,積極地推動了法國行政法學的發展。第四件大事是論述行政法各論的作品大量出現。1840年以後,法國出現了以行政法院成員為核心的構築行政法學總論體系的活動,行政法院副院長、建設部部長和國會議員維因(Vivien)在1845年出版的《行政研究》(Etudes Administratives)一書中,首次將行政法分為總論(總則)和各論(分則)兩大部分,從而在法國(不言而喻,也是在世界上)最早開始對行政法總論的研究。第五件大事是行政法各論的論述作

⑽ 什麼是行政

行政是指由國家行政機關對於不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以及立法中的其他法律的具體應用問題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規進行的解釋。狹義地講,指國家職能中,除了立法和司法以外的全部職能的總稱;廣義地講,指作為決策職能的政治之外的執行職能。

「行政」指的是一定的社會組織,在其活動過程中所進行的各種組織、控制、協調、監督等活動的總稱。

在行政法上,行政具有以下特徵:

(1)行政是指公共行政,而不包括企事業單位的行政,二者區別在於:

其一,性質不同。公共行政具有公共性質,一般行政具有個別或局部的非公共性質。

其二,目的不同。公共行政的目的在於謀求公共利益,維持公共秩序;一般行政的目的是為了個別或局部的利益。

其三,手段不同。公共行政具有許多特權,可以採取強制措施;一般行政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他人,只能採取合同的方式。因而它們分別適用不同的法律制度。

(2)行政是行政機關的活動。從形式上看,行政限定於行政機關的活動。法律對於國家的活動按其表現機關的不同,規定不同的法律制度。行政法上的行政只能是指行政機關的活動。

(3) 行政的實質在於組織管理國家事務,而非立法機關的制定法律,也非司法機關的裁決案件,這是從實質上對行政的界定。組織管理活動直接影響公民的權益,因而需要法律規范,並適用不同於其他活動的法律規則。

(10)行政法馬工程擴展閱讀:

思想原則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

在堅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基礎上,前瞻性、全局性地謀劃好未來全國人口和經濟的基本格局,引導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斷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二)主要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引導人口與經濟在國土空間合理、均衡分布,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和城鄉人民都享有均等化公共服務;

堅持集約開發,引導產業相對集聚發展,人口相對集中居住,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其他城鎮點狀分布的城鎮化格局,提高土地、水、氣候等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堅持尊重自然,開發必須以保護好自然生態為前提,發展必須以環境容量為基礎,確保生態安全,不斷改善環境質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堅持城鄉統籌,防止城鎮化地區對農村地區的過度侵蝕,同時,也為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提供必要的空間;堅持陸海統籌,強化海洋意識,充分考慮海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做到陸地開發與海洋開發相協調。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和原則,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要妥善處理好幾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處理好開發與發展的關系。發展是硬道理,發展必須建立在科學合理、有序適度開發的基礎上。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階段,編制實施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就是要在大規模開發過程中,既明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區域,又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劃定限制、禁止開發區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是政府對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設計和總體布局,體現了國家戰略意圖,政府應當根據主體功能區的定位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同時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完善法律法規和區域政策,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引導市場主體的行為符合主體功能區的定位。

三是處理好局部與全局的關系。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是從全局利益出發,謀求國家和人民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的最大化,要做到局部服從全局,全局兼顧局部。

四是處理好主體功能與其他功能的關系。主體功能區要突出主要功能和主導作用,同時不排斥其他輔助或附屬功能。

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的主體功能是集聚經濟和人口,但其中也要有生態區、農業區、旅遊休閑區等;限制開發區域的主體功能是保護生態環境,但在生態和資源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也可以發展特色產業,適度開發礦產資源。

五是處理好行政區與主體功能區的關系。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需要打破行政區界限,改變完全按行政區制定區域政策和績效評價的方法,同時,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實施,也需要依託一定層級的行政區。

六是處理好各類主體功能區之間的關系。各類主體功能區之間要分工協作,相互促進。優化開發區域要通過向重點開發區域轉移產業,減輕人口、資源大規模跨區域流動和生態環境的壓力;

重點開發區域要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增強承接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超載人口的能力;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區域要通過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提高生態環境承載能力,逐步成為全國或區域性的生態屏障和自然文化保護區域。

七是處理好保持穩定與動態調整的關系。主體功能區一經確定,不能隨意更改。禁止開發區域要嚴格依法保護;限制開發區域要堅持保護優先,逐步擴大范圍;重點開發區域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變化,適時調整為優化開發區域。

熱點內容
婚姻法解釋一不得已不知情 發布:2025-02-07 00:28:46 瀏覽:336
勞動合同法講座ppt 發布:2025-02-07 00:00:01 瀏覽:806
2017婚姻法婚前買房 發布:2025-02-06 23:41:18 瀏覽:868
怎麼樣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22:18:27 瀏覽:266
宋疃司法所 發布:2025-02-06 22:11:37 瀏覽:186
泰州市姜堰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6 21:11:45 瀏覽:162
民事訴訟法監督程序 發布:2025-02-06 20:10:29 瀏覽:603
章程適用合同法嗎 發布:2025-02-06 20:08:19 瀏覽:562
北京市法律援助的困難證明 發布:2025-02-06 19:31:09 瀏覽:839
上海對外經貿法學調劑 發布:2025-02-06 18:04:15 瀏覽: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