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實習違反了哪條勞動法
Ⅰ 我在公司實習了近9個月,還沒轉正,公司是不是違反了勞動法
首先要理解試用期這一定義,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構成勞動關系後才存在試用期。根據法律規定勞動關系定義如下:
1、勞動關系是在現實勞動過程中所發生的關系,與勞動者有著直接的聯系。
2、勞動關系的雙方當事人,一方是勞動者,另一方是提供生產資料的勞動者所在單位。
3、勞動關系的一方勞動者,要成為另一方所在單位的成員,要遵守單位內部的勞動規則以及有關制度。
若勞動者未與用人單位構成勞動關系則不存在勞動法中試用期的問題。
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此情況公司已經違法勞動法,應給予賠償。以下根據《勞動合同法》詳細說明。
一、試用期時長
第十九條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試用期包含在勞動合同期限內。勞動合同僅約定試用期的,試用期不成立,該期限為勞動合同期限。
二、違反處理
第八十三條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與勞動者約定試用期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違法約定的試用期已經履行的,由用人單位以勞動者試用期滿月工資為標准,按已經履行的超過法定試用期的期間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三、賠償問題
第八十二條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Ⅱ 大學生畢業實習期間的工作是否受勞動法的保護
大學生畢業實習期間的工作不受勞動法管轄。但你可向12333勞動監察熱線舉報該公司的違法行為,阻止了公司的違法行為,也就是保護了自己。
Ⅲ 實習期間沒有工資違反新勞動法嗎
1·實習期間沒有工資不違反新勞動法。
2·學生實習期間不成立勞動關系,實習所在的單位對於實習學生,不承擔無過錯責任,不須執行最低工資標准。學生實習期間不受勞動法保護。 實習是一個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階梯,是將學校所學和社會實踐結合的跳板,只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的機會。學生實習活動主要體現的是學校與學生的共同目的,為了提高實習學生的自身素質。但實習期間發生的糾紛侵害法律卻不保護,這也是一個足以引起社會關注的問題。
Ⅳ 從《勞動法》角度看實習大學生(兼職、試用期畢業生)的法律保護
勞動法是保護大學生兼職,實習利益的,但勞動合同法沒有相關條款
首先,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是兩部不同的法律,勞動法具有一定得傾斜性,傾向於保護勞動者,而勞動合同法是保護雙方合法權益,沒有偏袒傾斜
其次,在勞動法里規定了勞動者在付出了勞動後,應當得到相應的報酬,這里包括了大學生兼職,實習等,但勞動合同法規定的所屬范圍必須是訂立勞動關系的雙方,而大學在校生並不屬於可以訂立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的主題,因而通過勞動合同法很難維權
1,如果是畢業生,則符合勞動合同法規定的可以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者一方的條件,已經畢業的大學生試用期內同樣受到勞動合同法保護
2,未畢業的大學生,即便是實習期,只要沒有畢業,都不屬於勞動合同法調整的對象,因而很難通過勞動合同法維權,但勞動法規定了勞動者付出勞動後,應當取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大學生也包含在內
Ⅳ 實習生(大學生)受不受勞動法的保護,實習生在實習期間有沒有工資
實習生不受勞動法保護,但實習期間是有工資的。
實習生和用人單位簽訂的是三方協議內或者是實容習協議,由於實習協議不屬於勞動合同,那麼自然不屬於《勞動法》管理范疇。實習協議是勞務合同,屬於《民法》管理范疇,如果實習期間與用人單位發生爭議,不能以勞動爭議處理而是以民事糾紛處理。需要注意的是,必須保存好爭議的證據,學校要給予實習生一定的幫助,維護好實習生權益。
實習期按照實習協議,用人單位必須付給實習生工資,且不應低於地區最低薪資標准。如果用人單位違反協議,給學校或學生造成損失,按規定應予以相應的賠償。
Ⅵ 我想知道,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進入用人單位實習這個階段,究竟受勞動法或民法的哪條哪款保護。
對於實習生這個特殊群體,法律上還沒有非常明確的規定。但是按照合同法,一旦你簽訂實習合同,就是有效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以建議你入司後簽訂實習期/試用期合同,按勞得酬。我們公司來的實習生,一般都跟他們簽訂合同的,這也是對實習生權益的保護。
Ⅶ 勞動合同法有關實習生的規定
目前出現此抄類糾紛或爭議時,襲你可以主動要求跟酒店簽訂勞動保障協議,如果酒店不簽訂你完全可以去法院起訴,要求酒店跟你簽訂勞動保障協議。
不過我感覺意義不是很大,個體在強大你也強大不過集體啊,好好考慮一下吧。現在這社會就是這樣。
下面這些是我在別的地方看到了你自己看一下吧。
肖律師指出,出台詳細、嚴格的法律或行政規章制度,這對在校學生、學校和實習單位都是一種保護。而目前的情況下,實習期間遭受權益侵犯的,一般只能通過協商解決。
在法律尚未完善的情況下,實習生自我保護最有效和可行的辦法,是與實習單位簽訂勞動保障協議。也就是說,實習生要到實習單位時,主動要求和實習單位簽訂勞動保障協議,約定有關在工作中受傷是否享受工傷待遇、如何賠償,以及勞動報酬等問題。雙方一旦就合同達成一致,就會發生法律效力。
推出社會實踐保險
廣東鑫一華律師事務所的唐紅炬律師則建議,應由保險公司推出一種「大學生社會實踐險」,然後由學校統一為外出實習的學生購買。這樣,一旦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發生人身意外傷害,就可以由保險公司保障學生的權益。
Ⅷ 我國勞動法對實習生的保護
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該法適用於建立勞動關系的主體雙方。實習生因是勞務關系而非勞動關系,所以不適用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二條的相關規定,該法適用於建立勞動關系的主體雙方。因此,要適用《勞動合同法》,該主體必須符合建立勞動關系的主體資格。而《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規定,在校生勤工助學的,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
根據國家及地方的有關規定,工傷針對的是建立勞動關系的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因此,對於不視為建立勞動關系的在校大學生實習,工作期間發生傷亡事故,不適用有關工傷的規定。這類人員適用的是最高人民法院於2003年公布的《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的相關規定。所以,這部分實習生在工作期間發生傷亡事故,無需進行工傷認定,貴公司也無需承擔工傷待遇的賠償責任。
有部分企業在與實習生的實習協議中約定:實習期間發生傷亡事故時,由實習生本人承擔責任,公司不承擔任何責任。這一約定屬於免責條款,與上述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相沖突,應屬無效條款。根據上述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可見,不管僱主是否存在過錯,不管雙方是否存在約定,最終作為僱主的用人單位都是要承擔賠償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