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劉行之講行政法怎麼樣

劉行之講行政法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5-12 02:49:29

Ⅰ 明朝疆域大還是清

明朝前期疆域圖 明永樂時最大不包括附屬國就跟清差不多了 漢、唐、元三代的疆域比滿清大,已經有人論證過了。俺不多說,俺只來說一下明朝全盛時期的疆域,明朝永宣盛世時期的疆域,按史書的話叫做:「治隆唐宋,蓋兼漢、唐之盛而有之,百王所莫並也。」 要比較一個朝代的疆域大小,首先得確定比較的方法。當今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有一種厚顏無恥的說法,所謂:「滿清從明朝末年接收了中原地區35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自己從滿州帶來了24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入關後開拓出蒙古等地,於是全盛期總共面積達到1000餘萬平方公里,就算清朝割了很多,清廷移交給民國的還有很多土地」。所以滿清餘孽認為對於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不但無罪,反而是以恥為榮,這也是所謂的滿清疆域比明朝大的荒謬說法之來歷。 這種說法相當錯誤和無恥,等於是否定清以前的中華疆土不是中國的神聖領土。 首先,拿明朝末期的疆域來作為整個明朝近300年的疆域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一個朝代總有興衰成敗,興起的時候疆域就大,衰弱的時候就小,這是常理。就像我們說強漢盛唐,其實也有衰弱的時候。當一個朝代衰弱的時候,討論它的疆域如何廣大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因為它往往連首都都控制不了。清朝最後這幾十年,境內萬國殖民地林立,連北京都被列強駐了軍,皇帝寶座都被洋人佔了,還談什麼疆域? 其次,不承認東北是明朝疆域是自相矛盾。一方面,清粉宣揚「中華民族主義」的時候,認為滿漢之爭是中國內部矛盾。另一方面,到了爭疆域的時候,卻竭力否定東北曾是明朝領土的一部分,乃至於編造出滿清入關帶來248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天大謊言。 要比疆域就應該比最大的時期才公平。 明朝的疆域,最大的時候是永樂大帝時代。 我們從東北開始,明朝的疆域包括了外興安嶺和東西伯利亞的很廣大一片區域,北海(貝加爾湖——蘇武牧羊的地方)附近面積至少是100萬(隸屬於努爾干都司等管轄),而這片區域的很大一部分,在明末就已經被滿清出賣,成了俄羅斯的領土。不但如此,清初康熙還同沙俄簽訂割讓土地的《尼布楚條約》以及雍正《恰克圖條約》。將那些在明代曾經是明朝疆域的外興安嶺和西伯利亞土地一並正式割讓給了沙俄……永樂時代的囊哈爾衛所在地庫頁島,康熙同樣沒有有效管理,以至於後來很容易就被日本和俄國侵佔去。 下面說南方,永樂大帝重新征服了安南(今越南),使得交趾在明初和漢唐一樣同為中國領土,清朝卻沒有安南。大明的木邦宣慰司下轄33個大土司,統治著今天緬甸北部相當於大明朝一個行省的疆域,清朝有什麼?滿清時代的木邦,清廷已經沒有行政管轄權了。明朝的舊港宣慰司,在今天的印度尼西亞,為大明在南洋的最高行政機構,試問清政府在南洋的行政機構又在哪裡?滿喇加,是大明的殖民地{原來為暹羅控制,後為鄭和建立},試問清朝有什麼?錫蘭山,永樂皇帝更換國王的詔書可還在那裡擺著呢,實際上是內屬國。如果牽強一點的話,大明的疆域可是到了斯里蘭卡。 西藏地區,明清時代差不多。(其實明朝前期對於西藏的統治權比清代還要大,包括不丹,克什米爾等地區)參閱文獻《明朝對西藏的治理》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故元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降明,明太祖派人深入烏思藏地區招撫政教首領,1372年薩迦派的故元攝帝師喃加巴藏卜等歸降大明王朝,並帶領六十多人赴應天府朝見了明太祖。哺加巴藏卜被明太祖冊封為「熾盛佛寶國師」,他還先後兩次向大明王朝舉薦故元的藏族舊官一百多人,他們都受到明廷的封賞。 大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在西藏設置了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的管理機構。1374年7月,明朝設西安行都指揮使司於河州,升河州衛指揮使韋正為都指揮使,總轄河州、朵甘、烏思藏三衛。後來又升朵甘、烏思藏二衛為行都指揮使司。當年12月熾盛佛寶國師喃加巴藏卜及朵甘行都指揮同知鎖南兀即兒等遣使來朝,又奏舉土官賞竺監藏等五十六人。明太祖遂設朵甘宣慰司一、招討司六、萬戶府四、千戶所十七,以賞竺監藏等分別為指揮同知、宣慰司使、招討司官、萬戶、千戶等,並派員外郎許允德攜詔書及誥、印前往賜之。 明朝在確定藏族地區的都指揮使司、衛、所的行政體制後,陸續委任了不少藏族首領擔任都指揮使司和衛所的官職。明朝歷朝實錄和一些藏文史料中不乏這類關於藏族首領朝貢、受封賞的記載。由此我們可以說至少在明朝的前半期,明朝的都指揮使司、衛所的行政體制是在包括烏思藏在內的廣大藏族地區得到實行的。

大明王朝除在藏族地區設置衛所,委任藏族僧俗首領外,還利用藏傳佛教在藏族地區的深遠影響,大力封授各派宗教首領和人士,推行僧綱制度,通過宗教加強大明王朝對廣大藏區的影響。永樂皇帝在位時,大明王朝對西藏的掌管一方、具有一定實力的高僧的冊封也日益增多,其中地位最高、最為著名的有闡化王、護教王、贊善王、輔教王、闡教王等五個王。 蒙古地區,大明永樂八年,明成祖御駕親征在漠北大敗蒙古韃靼部,本雅失里在逃亡途中被宿敵蒙古瓦剌部殺死(此前,蒙古瓦剌部首腦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等人已經臣服明朝)。大明永樂九年,韃靼實權人物阿魯台遣使到明朝稱臣納貢,稱:「元室子孫已絕,欲率部屬來歸。」大明永樂十一年,明成祖冊封阿魯台為和寧王。阿魯台的歸附意味著明朝成了蒙古韃靼與瓦剌部兩大勢力的宗主國。參閱文獻《明朝曾經對蒙古擁有的主權》 明成祖首次御駕親征之後,蒙古草原的大、小封建主基本上都已經和明朝建立了隸屬關系,主要形式有分封和設衛。分封,是指明朝給歸附者冊封王爵及印信,同時將部民與牧地封授給歸附者;設衛,就是明朝給歸附者封官及頒發敕書印信,並在其游牧地設立羈縻衛所。

據不完全統計,在明代前期,蒙古大、小封建主接受明朝封王的有瓦剌部的順寧王、賢義王、安樂王、韃靼部的和寧王、忠勇王等;而著名的羈縻衛所則有全寧衛、朵顏衛、泰寧衛、福余衛(俗稱朵顏三衛或兀良哈三衛)、赤斤蒙古千戶所、海剌兒千戶所、監河衛、卜剌罕衛、只陳千戶所、竦和兒河千戶所、斡難河衛等。

新疆地區:分屬於烏斯藏都司、西番五王府駐地和新疆哈密衛等。大明永樂四年(1406年)設哈密衛,冊封哈密國王安克貼木爾為忠順王,並頒賜金印。設指揮部、千戶、百戶等官。維吾爾人馬哈麻火者(「火者」今譯為和加)為第一任行政指揮官,又派漢族官吏周安為忠順王長史、劉行善為紀善,共同輔政。從此,大明王朝與新疆的關系被完全確定下來。 明朝在中南半島的各宣慰司疆域面積至少是100萬。 明朝在南洋(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的宣慰司以及滿喇加等地,疆域面積是在100萬-150萬之間。 明朝在南方和東北地區比滿清要多出數百萬平方公里疆土,綜合一算比清朝要大不少。所以只有那些文盲才會說清朝疆域如何如何要比明朝大之類的。 這里再次說明一下,比較疆域應該有一個比較公平的標准,反對信口開河。唐也好、漢也好、元也好、明也好、清也好,他的疆域總不是固定的。如果拿一個時代的極盛期與另一個時代的衰落期比較那麼得出來的結果就非常的可笑和失實。比如滿清,康熙時代的疆域是不應該包括准格爾的(准格爾成為滿清疆域是在乾隆24年以後的事情,將50年後的東西提到前面……,也不應該包括西藏(西藏被滿清控制是在康熙59年派兵進入拉薩以後,而這之前,西藏前後分別被准格爾與和碩特蒙古控制,而康熙61年玄燁就死掉了,從拉薩到北京書信往來都要半年時間,試問康熙怎麼控制西藏!?) 喀爾喀蒙古,大致就是今天的外蒙古,在格爾丹東征以前,並沒有臣服於清朝。不過被葛爾丹逼迫投向了滿清而已,那個時候外蒙古實際上被葛爾丹佔領,滿清成功統治外蒙古是昭莫多戰役之後。葛爾丹死後的事情不能任意提前,滿清疆域達到最大是在進入中夏100多年以後乾隆年間的事情。

蒙古土爾扈特部拜見乾隆皇帝這件事情,在清朝被渲染得很了不起。但他們在拜見乾隆的時候,給乾隆送上的第一件禮物不是土特產,而是明朝永樂八年頒發的漢文印信。這件事說明在明朝的時候,他們已經接受了明朝的封號,他們之所以在明朝的時候不回歸,是因為明朝告訴他們你們就是中國人,明朝的勢力在整個蒙古地區是可以覆蓋的,沒有人可以欺壓他們,他們可以過上很好的生活。那麼到了清朝他們為什麼又回來了呢?因為清朝的勢力已經退縮了,無法保護他們了。

Ⅱ 我從來不抽煙,但是牙齒卻跟抽煙的人一樣黃,有什麼解決方法嗎

你的為什麼牙齒會變色?

一般牙齒變色的原因有三,外源性著色、內源性著色以及牙齒增齡性著色。

1. 外源性因素。

指外來色素沉積在牙齒表面或牙體組織的淺層。

我們每天的食物中包含大量的色素,很多人還有抽煙、喝濃茶、喝咖啡等習慣,這些色素如果未及時清理,跟口腔里的細菌混合,黏附在牙齒表面,就會導致牙齒顏色的改變。

這種著色是可以人為刷掉的牙漬,使用RO美白牙膏,早晚2次,利用Bass水平顫動刷牙法刷足3分鍾,7天就可以把頑固牙漬刷掉。

#RO牙膏##牙齒著色##牙齒發黃##RO美白牙膏##RO煙民牙膏#

Ⅲ 評價西遊記裡面的主人公孫悟空

取經路上,他是師傅的好幫手;「三打白骨精」,他窮追猛打,決不手軟;「三借芭蕉扇」,他有勇有謀,化險為夷……他愛憎分明,疾惡如仇,本領高強。他是藝高膽大的神仙傳奇,更是血肉豐滿的英雄好漢!

孫悟空:聰明,機智,嫉惡如仇,但無奈當時社會的現實. 忠心耿耿,一心一意保唐僧去西天取經。一路上降妖除怪,積德行善,為民除害。可總是被唐僧冤枉,可是每次冤枉之後,他不但不報復還主動認錯。孫悟空是一個盪魔除邪、匡危扶傾的英雄豪傑。他以叱吒風雲的戰斗姿態,救民於水火,除霸於當道,表現了極大的救世熱忱。套用神靈啟示烏雞國眾僧的話語,他「專秉忠良之心,與人間報不平之事,濟困扶危,恤孤念寡。」因此,孫悟空成為多災多難的民眾所企盼的真正救星。具有頑強執著、不屈不撓的英雄品質。在打白骨精、降平頂山和獅駝嶺妖魔、借芭蕉扇等過程中,他都經歷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戰斗。實際上,挫折、失敗對孫悟空是常有的事,多少次瀕臨絕境、孤立無援,甚至被妖魔繳去金箍棒,他都從不氣餒,往往吸取教訓,計上心來,重新抖擻精神,繼續作戰,終於絕處逢生,贏得勝利.

Ⅳ 「賠了夫人又折兵」出自哪兒講的是什麼

解釋賠:蝕本;折:虧損。比喻想佔便宜,反而受到雙重損失。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典故 東漢末年孫權想取回荊州,周瑜獻計「假招親扣人質」。諸葛亮識破,安排趙雲陪伴前往,先拜會周瑜的岳父喬玄,喬玄說動吳國太在甘露寺見面,吳國太真的將孫尚香嫁給劉備。孫權與周瑜被人嘲笑「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歷史故事 三國時,荊州地處西川與東吳之間,是重要的兵家必爭之地。當初,劉備窘迫時,向東吳「借」刑州以棲身,休養勢力。後稍有恢復,東吳便再三索要荊州,劉備當然不會把自己的惟一立足之地放棄掉,也便以各種理由再三推拖。東吳的大都督周瑜十分氣惱,便想用計取回荊州。 一天,聽得劉備夫人新喪,周瑜頓時心生一計,對東吳大將魯肅說:「我有計策了!必使劉備老老實實地把荊州交回來!」 魯肅問:「什麼計?」 「劉備喪妻,必將續娶。我知主公有一妹妹,剛武英豪。可假意以招婿為名,賺劉備來東吳成婚。一旦他來,則囚入牢室。再派人去討荊州以換劉備。他們必然交還荊州。之後,放與放、殺與不殺,不全憑我們隨便處置了嗎?!」 魯肅覺得這個計策甚好,表示贊同,便對東吳之主孫權說了此計,孫權也同意。於是派大臣呂范到荊州去做媒,說:「近日劉備夫人病逝。我有一妹,想招劉備為婿。永結姻緣,同心破曹,以扶漢室。這做媒的事,我看你去說最好。請你走一趟吧!」 呂范領命,以媒人身份來到荊州。 再說劉備,中年喪妻,他很煩惱悲哀。這天正和諸葛孔明閑談解悶,忽報東吳派呂范來了。孔明笑道:「一定是周瑜為要荊州,又有什麼計謀了。我在帳後躲起來,無論呂范說什麼,您都答應下來。然後我們再商量對策。」 劉備於是接見呂范。 呂范先對劉備表示慰問,然後就講清來意:「人若無妻,就像房屋沒了梁一樣。所以我不避嫌疑,特來做媒。」接著就把東吳要招劉備為婿的事及此事對劉、孫兩家政治軍事上的意義都認真誠摯地說出來。最後道:「因為吳太夫人特別疼愛這個最小的女兒,不願意遠嫁,所以請皇叔去東吳舉行婚禮。」 「這事,你們主公知道嗎?」劉備問。 呂范笑道:「這種事,不先徵得吳侯同意,怎敢隨便來說呢?」 劉備以年齡相差太大等理由婉拒。但呂范是個非常稱職又熱心撮合的媒人,一再勸說。最後劉備沒理由推辭了,就說:「請您先住下來,我明天告訴您最後的決定。」 到晚上,劉備與孔明細商此事。孔明十分高興,勸劉備答應這門親事,並馬上要派孫乾和呂范回見孫權,商定娶親事宜,擇日就婚東吳。 劉備絕非平庸之輩,因此,不解地望著孔明道:「這肯定是周瑜的計謀,我怎麼能草率地身入虎穴呢?!」 孔明笑道:「周瑜雖能用計,但怎能出乎我所料?!主公放心,我略施小計,保管使周瑜一籌莫展、孫權之妹成為主公之妻,而荊州又萬無一失!」 劉備雖相信孔明的神機妙算,但對隻身入虎穴的危險仍存疑俱,很是猶豫。孔明道:「我已定下三條妙計,再讓趙子龍保主公過江,絕不會有差錯的!」隨即把趙雲找來,安排了任務,又交給他三個錦囊:「你保主公入吳,可依次按這三個錦囊內之計行事。」 於是,在建安十四年冬十月(公元209年),劉備由趙雲、孫乾陪同,進入吳國境地。剛到吳境的第一個城市南徐,趙雲就按孔明吩咐打開了第一個錦囊。看罷,就命令隨行的五百名士兵,一個個披紅掛綠到市上購買各種婚禮所需要的物件,同時大肆宣揚劉皇叔要與孫公主即將成親的消息。東吳士官百姓聞聽,更代為傳播,立時,這喜慶消息就傳向吳國所屬各地。趙雲又代劉備准備了豐厚禮品,教劉備主動拜訪喬國老。 喬國老在吳國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兩個女兒,一個嫁給孫權的哥哥孫策,一個嫁給了周瑜;兩個女婿,一個是吳國開國之主,一個是正掌大權的都督,由此可知喬國老的「一斑」了! 劉備登門拜訪,使喬國老大為開心,卻又為如此大事自己這個「國老」卻沒有被告知而大為惱火。送走劉備後,便從南徐州趕到都城去見孫權的母親吳國太。一進門就氣哼哼地沖吳國太道喜。 國太一怔:「有什麼喜事呀?」 國老道:「國內都已傳遍,您的貴婿也到我門上來過了,為什麼還要瞞我?!」 國太大驚:「竟有此事?!」忙派人把孫權叫來質問,並派人到城中探聽。 派到城中探聽的人先回來了,報告:「確有此事。女婿已在驛館安歇,五百隨行軍士正在城中購買豬羊果品,准備成親。做媒的女家是呂范,男方是孫乾。」 國太一聽,頓足捶胸大哭。此時,孫權進見母親。國太怒氣沖沖責問:「你心裡還有我嗎?!女兒是我生我養,你招劉備為婿,這么大的事為什麼瞞著我?!」 孫權嚇了一跳,沒想到母親已知此事。不得已,才向國太說出真情:不過是條計策,只為了把劉備騙到東吳,好以此要挾、討還荊州。並不是真要把妹妹嫁給劉備。 國太一聽更火了,大罵周瑜道:「你這個堂堂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怎麼這樣沒出息?!沒本事取荊州,卻用我女兒為名,使美人計!殺了劉備,我女兒就是望門寡,以後還怎麼再嫁人?!」接著又怒斥孫權:「你們這幫沒本事的傢伙,做的好事!」 孫權平日孝敬母親,此刻只能默默無聲。 喬國老也不大平:「就算用這條計取了荊州,也會被天下人恥笑。這怎麼行?!」 孫權羞慚不已。 喬國老又說下去:「事已至此,也只能招劉備為婿了,免得出醜。」 孫權忙反對:「兩個年齡恐怕不相當吧!」 喬國老已對劉備有好感,就爭辯:「劉備是大漢皇叔,當今英雄,有何不可?」 國太道:「明天我先見見劉備。他若不中我意,此事聽你們去做。若中我的意,就把女兒真嫁給他!」 孫權無奈,只得答應。但預先在會見地點埋伏下刀斧手,一旦國太不滿意劉備,馬上拿下他。 不料,第二天在甘露寺,吳國太一見相貌堂堂、打扮齊整的劉備就喜歡得很,對喬國老贊嘆:「這真是配做我女婿的人!」 喬國老在其間更大贊劉備人品才能。於是國太一錘定音:擇日定親。 孫權悻悻地,只有聽任國太。 劉備回館驛後,孫乾又要他馬上再見喬國老:請求早日完婚——因為東吳多有欲害劉備的人。 喬國老又面陳國太,國太十分氣憤:「我的女婿,誰敢殺害?!」便命劉備搬入宮中,住在自己身邊,並同意趙雲所率五百士兵也陪住進來。 緊接著,國太就為劉備與自己的女兒舉行了盛大的婚禮。 周瑜聞聽此事,懊惱不已。他又心生一計,要孫權軟禁劉備於宮中,提供錦衣美食、音樂歌女,企圖軟化劉備志向,讓他貪戀享樂,不思回荊州。然後,再伺機挑撥他與關張二人的關系,疏遠他與諸葛亮的情感。最後,再用計奪回荊州。總之,絕不可讓劉備再跑回去! 於是孫權依計而行:修建豪華宮室與劉備夫婦居住;花木玩物,無所不盡其美艷珍奇;歌女樂師,昌均是色藝絕佳的人選;至於金玉錦綉、車馬服飾,更是應有盡有、極盡豐厚。 劉備於長年戰場奔勞間,猛入溫柔富貴之境,果然樂而忘返,沉迷酒色之中。 趙雲見狀,甚憂慮。按孔明所說,於年終又拆開第二個錦囊。他看過之後,急匆匆來到正聽看歌舞的劉行面前:「今早接孔明來報,曹操起精兵五十萬,殺奔荊州而來!軍情十分緊急,請主公馬上回荊州!」 劉備雖戀享樂,但還不沉迷。一聽荊州危險,也吃驚。但又捨不得離開孫夫人。 趙雲於是有意地幾次三番催促劉備。 劉備更加為難,常面容悲戚。 孫夫人已探知內情,便果斷地說:「大丈夫立世,不可只顧兒女私情,妾已是夫君的人,你無論到何處,我都跟你去!」 劉備很高興,夫妻二人於是商定:以到江邊祭祖為名,離開吳境,潛回荊州。 到了元旦,夫妻二人給國太拜年。之後,孫夫人代劉備說:「祖宗父母之墳在涿郡,想到江邊,望北遙祭,以表人子之情。」 「這是孝道。當然可以!」國太以愛戴的眼光望著劉備,立刻答應。 於是,當天下午,劉備、孫夫人及趙雲所帶五百士兵,瞞著孫權,悄悄向長江岸邊進發。 第二天,孫權得知劉備走脫,忙派將領率兵去追。周瑜惟恐劉備逃跑,也一直派兵在必經之路防守。結果,劉備前後受敵,被追兵團團圍住,情勢萬分危險。 趙雲忙按孔明所囑,「在危急時刻翻看第三個錦囊」。看過後,把孔明的計策告與劉備。劉備急忙趕到孫夫人車前,流淚道:「備有幾句心腹話,要告訴夫人。」接著,便把與孫夫人結婚的前後經歷及周瑜、孫權以她為釣餌要謀殺劉備的全部陰謀告訴了妻子。之後,又十分真誠地表現出對夫人的愛戀之情。最後表示:若夫人不能幫自己脫離危險,則寧願自殺在夫人面前。 孫夫人一聽事情全部經過,大怒。由於夫妻情感很深,當然不會讓劉備有絲毫危險,就把孫權、周瑜派來的人大罵一頓,連帶著也痛罵了自己的哥哥和「不可一世」的東吳大都督。然後她立目揚眉,喝令這些人讓路!否則殺無赦!! 這些人見公主發怒,哪敢下手?覺得人家畢竟是王族親貴,自己只是下人、走卒,何必摻入主子家事之間受窩囊氣?又見趙雲橫槍立馬,怒氣沖天地准備廝殺。自知費力不討好,甚至被趙雲殺傷丟命,最終還會讓主子譴責,就讓開一條路,放劉備走了。 劉備死中逃生,打馬趕路,來到長江邊上。後面追殺兵又起:吳軍將領新接孫權之令——寧可殺死親妹妹,也不可讓劉備逃走!正驚慌失措,江岸蘆葦叢中,搖出二十多隻船來。原來竟是諸葛亮專候在此,接劉備回荊州的! 劉備大喜,上船與孔明相慶。 這時,上游又鋪天蓋地地沖來無數戰船。中間帥字旗下,周瑜親統水軍截殺而來。 劉備在孔明指引下,棄船上岸,乘馬疾行。 周瑜只好也棄船上岸。但水軍少馬,只好帶少數兵力追殺劉備。不料,追至半途,一彪人馬橫向殺出,大將關羽,威風凜凜攔在面前。 周瑜膽戰心驚,慌忙敗退。吳兵死傷無數。 周瑜逃得性命,回到船上。還沒喘息平靜,就聽岸上劉備士兵大聲喊:「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這譏刺的叫喊刺耳地在周瑜周圍長久不停歇。 周瑜惱羞成怒,大叫一聲,一口鮮血噴了出來,立時昏倒在地。 於是,周瑜為劉備娶親,偷雞不成丟把米,就成了流傳至今的諷刺故事了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41757229

Ⅳ 你好,我在有錢花上帶了點錢這幾天有個人說是劉行法務不知道是真的不是,案件,移交訴訟科,是真的嗎

你辦的網貸
本身就是高利貸
逾期他們就是嚇唬你
因為都是冒充的,基本的屬於都是錯的,你看看民事訴訟法第125條看看就知道法律程序,是法院通知你,不是對方,只是嚇唬你而已。
借貸是民事行為,不是犯罪,沒有訴訟科這個機構

Ⅵ 劉行本進諫有特殊句式,詞類活用嗎

劉行本進諫 李生論善學者劉行本進諫隋主嘗怒①一郎②,於廷前笞之。諫議大夫劉行本進曰: 「此人素清,其過又小, 願少③寬之。 」帝不顧。行本於是正當帝前曰: 「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 下安得不聽?若非,當致之於理。豈得輕臣而不顧也?」因置笏④於地而退。帝斂容謝之, 遂原所笞者。 (選自《資治通鑒》 ) 【注釋】 ①怒:責備。 ②郎:官職。一郎:一位官員。 ③ 少:稍微。④笏:笏板,古代官員上朝時捧在面前,用於記錄向皇帝上奏的有關內容。 【文言 常識】 1、說「謝」 本文中「帝斂容謝之」句中的「謝」 ,在現代文中解釋為「感謝」 ,但在 文言文中一般作「道歉」解。 「帝斂容謝之」當翻譯為「皇帝收斂了怒容向他道歉」 。又如「秦 王色撓, 長跪而謝之曰」 ( 《唐雎不辱使命》 ) 、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 《廉頗藺相如列傳》 ) 。 2、話說「陛下」 「陛下」指皇帝,這是多數人了解的。那麼為什麼「陛下」可指代皇帝呢? 「陛」是宮殿中的台階, 「陛下」本指宮殿中台階下的侍從。在古代,臣下要進見皇帝,先得 通過「陛下」的侍從通報,久而久之,人們不敢直呼皇帝,而把「陛下」作為皇帝的代稱。 【譯文】隋朝皇帝曾經責備一個官員,在大殿之上鞭打他。諫議大夫劉行本上奏說: 「這個人 一向清廉,這次他的過錯又很小,希望您能稍微寬恕他。 」皇帝不理睬他。劉行本在這個時候 站在皇帝面前說: 「陛下您不因為我沒有才能,而把我放在在您的身邊,我說得如果對,陛下 你怎麼能不聽呢?我說得如果錯, 應該把我送到大理寺處置我。 怎麼能輕視我而不理睬我呢?」 於是把笏板扔在地上然後退下。皇帝收斂了容顏向他道歉,於是原諒了那個被鞭打的官員。 【閱讀訓練】 1、解釋:①笞 ②少 ③置 ④安得 2、翻譯:①此人素清,其過又小,願少寬 之。②若非,當致之於理。豈得輕臣而不顧也?3、 「此人素清」中的「素」與下列句中( ) 句的「素」相同 A、素蟫灰絲 B、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C、可以調素琴 D、素不相識【參考 答案】1、 (1)鞭打 (2)稍微 (3)放 (4)怎麼可能 3、D 李生論善學者【原文】王生好 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之曰: 「或謂君不善學,信乎?」王生不說,曰: 「凡師之所言,吾 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 「孔子雲『學而不思則罔』 ,蓋學貴善思,君但志 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以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不應而還①走。居五日,李生故 ②尋王生, 告之曰: 「夫善學者不恥下問, 擇善者從, 冀聞道也。 餘一言未盡, 而君變色以去, 幾欲拒人千里之外,豈善學者所應有邪?學者之大忌,莫逾自厭③,盍改之乎?不然,迨年 事蹉跎,雖欲改勵,恐不及矣! 」王生驚覺,謝曰: 「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坐 右,以昭炯戒。 」 【注釋】①還:同「旋」 ,掉轉身。②故:特意。③厭:滿足【譯文】王生愛 好學習而沒有掌握方法。他的朋友李生問他說: 「有人說你不善於學習,是真的嗎?」王生因 此而不高興,說: 「凡是老師所講的,我都能記住它,這不也是善於學習嗎?」李生勸他說: 「孔子說過『學習,但是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 ,學習貴在善於思考,你只是記住 老師講的知識,但不去思考,最終一定不會有什麼成就,憑什麼說你善於學習呢?」王生更 惱火,不對李生的話做任何應答,轉身就走了。過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訴他說: 「那些善於學習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選擇最好的人跟隨他學習,希 望聽到真理啊!我的話還沒說完,你就變了臉色離開,幾乎要拒絕人千里之外,難道是善於 學習的人所應該具有的(態度)嗎?學習的人最大的忌諱,就是沒有超過自己就滿足,你為 什麼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 等年紀大了, 虛度了歲月, 即使想改過自勉, 恐怕也來不及了! 」 王生聽完他的話,感到震驚, (醒悟過來, )道歉說: 「我真不聰明,現在才知道你說得對。請 允許我把你的話當作座右銘,用來展示明顯的警戒。 」 【閱讀訓練】 1、解釋: (1)志 (2)說 (3)逾 (4)盍 (5)迨 2、翻譯: (1)或謂君不善學,信乎?(2)夫善學者不恥下問, 擇善者從,冀聞道也。 3、上述選段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4、結合你的學習生活,談談應該 如何做一個善學者。 【參考答案】 1、 (1)同「識」 ,記 (2)勸說 (3)超過 (4)何不 (5) 等到 3、闡明勤學苦練出人才的道理,勉勵人們刻苦努力,提高道德修養。 4、要點提示:學 貴善思;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之。

Ⅶ 法考聽課有什麼竅門

一、聽視並用法

大多數學生聽課是一邊聽,一邊看。聽覺和視覺並用,比只聽不抬頭看的聽課效果要好。聽是接受聲音信息,看是接受圖象信息。
又聽又看,在通過聲音傳遞來記憶抽象的概念的同時,又可結合圖象直觀,來強化具體的知識印象。聽和看的內容應保持同一性,不能聽此視彼,分散聽課的注意力。

聽,一般指聽錄音、聽范讀、聽提問、聽講解;看,主要是指看板書、看掛圖、看熒屏或銀幕上的多媒體畫面,看教師的教態,如教師的舉手投足、神情姿態。因為教師要藉助這些板書、畫面、手勢,化抽象為具體、變繁復為簡明、變陌生為熟悉。這種方法,以聽為主,以看促聽,效果很好。

二、聽思並用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邊聽邊思考也是一種有效的聽課方法。聽一般是被動地吸收,思則是主動地思考。

邊聽邊思,可以在由被動轉化為主動的過程中,逐步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只聽不思考,錄音機式的聽課,囫圇吞棗,談不上真正掌握知識,更談不上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一般可從這些方面思考:教材的重、難點在什麼地方,老師為什麼這樣處理教材,老師講的自己是否真正懂了,老師講的與自己想的有什麼不同,這篇課文與其他課文有何異同?……
以思促聽,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Ⅷ 劉行駕校科目三安全員好么

看人。
安全員,是按照《國家安全生產法》在車站、車內、超市、醫院、學校、企業、會場,出入口或電梯口,為班組長和作業人員做好安全生產的日常看管、排查、點檢、培訓、整改、預防、除塵保潔、安檢、防火防盜防爆防中毒、設備維修保養管理、安全提示等工作,並持證上崗,做好定期與不定期的安全提示排查,控制安全和事故的發生。

Ⅸ 學習不好的女生可以當幼師嗎

學習成績只是衡量一個人的標准之一,不能當做唯一標准。
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名幼師,首先你要非常喜歡孩子,對孩子能有足夠的耐心、愛心、包容心、同理心,這樣才能夠讓你在面對這份工作的時候不至於非常受氣。
其次,針對幼師行業所需要的專業素養進行提升,在學習上我們可能某一方面不是特別的好,但專業的幼師會讓你學習到這方面專業的知識,例如,衛生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等文理性的東西。理論結合未來工作經驗,這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
還有就是技能方面,幼師不一定是專家,但一定要是雜家。唱歌跳舞,彈琴畫畫,你的技能越多,對於你成為一名幼兒教師更能凸顯其風格和特點哦。
但還有一些是和學習無關的,比如和家長的溝通,怎能面對不同類型的小朋友,和同事領導的交流等等,這些都需要你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
無論怎樣,這些都需要基於第一個基礎才可以,這樣能讓你在工作中更多的感受到幼師這份工作帶給你的快樂^ω^哦~加油(ง •̀_•́)ง~

Ⅹ 劉行本進諫翻譯

《隋書·劉行本傳》

劉行本,沛人也。父瑰,仕梁,歷職清顯。行本起家武陵國常侍。遇蕭修以梁州北附,遂與叔父璠同歸於周,寓居京兆之新豐。每以諷讀為事,精力忘疲,雖衣食乏絕,晏如也。

性剛烈,有不可奪之志。周大冢宰宇文護引為中外府記室。武帝親總萬機,轉御正中士,兼領起居注,累遷掌朝下大夫。周代故事,天子臨軒,掌朝典筆硯,持至御坐,則承御大夫取以進之。及行本為掌朝,將進筆於帝,承御復欲取之。行本抗聲謂承御曰:「筆不可得。」帝驚視問之,行本言於帝曰:「臣聞設官分試,各有司存。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得取臣筆?」帝曰:「然。」因令二司各行所職。

及宣帝嗣位,多失德,行本切諫忤旨,出為河內太守。及踐阼,征拜諫議大夫,檢校治書侍御史。未幾,遷黃門侍郎。上嘗怒一郎,於殿前笞之。行本進曰:「此人素清,其過又小,願陛下少寬假之。」上不顧。行本於是正當上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署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聽?臣言若非,當致之於理,以明國法,豈得輕臣而不顧也!臣所言非私。」因置笏於地而退,上斂容謝之,遂原所笞者。在雍州別駕元肇言於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饋錢三百文,依律合杖一百。然臣下車之始,與其為約。此吏故違,請加徒一年。」行本駁之曰:「律令之行,並發明詔,與民約束。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輕忽憲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虧法取威,非人臣之禮。」上嘉之,賜絹百匹。

在職數年,拜太子左庶子,領治書如故。皇太子虛襟敬憚。時唐令則亦為左庶子,太子昵狎之,每令以弦歌教內人。行本責之曰:「庶子當匡太子以正道,何有嬖昵房帷之間哉!」令則甚慚而不能改。時沛國劉臻、平原明克讓、魏郡陸爽並以文學為太子所親。行本怒其不能調護,每謂三人曰:「卿等正解讀書耳。」時左衛率長史夏侯福為太子所昵,嘗於閣內與太子戲。福大笑,聲聞於外。行本時在閣下聞之,待其出,行本數之曰:「展下寬容,賜汝顏色。汝何物小人,敢為褻慢!」因付執法者治之。數日,太子為福致請,乃釋之。太子嘗得良馬,令福乘而觀之。太子甚悅,因欲令行本復乘之。行本不從,正色而進曰:「至尊置臣於庶子之位者,欲令輔導殿下以正道,非為殿下作弄臣也。」太子慚而止。復以本官領大興令,權貴憚其方直,無敢至門者。由是請托路絕,法令清簡,吏民懷之。未幾,卒官,上甚傷惜之。

(選自《隋書》卷六二,有刪節)

附《劉行本傳》參考譯文:

劉行本,沛縣人。常以背誦讀書為事,聚精會神而忘記了疲勞,雖然穿衣吃飯都有缺乏的時候,但干擾不了他讀書,仍是一如既往。性情剛烈,有股不可改變的意志。周大冢宰宇文護推薦他任中外府記室。周武帝親理朝政後,劉行本轉為御正中士,兼領起居注,連續升遷為掌朝下大夫。周朝原來的典章規定,天子不坐正殿而到殿前時,掌朝大夫主管筆硯,拿到御坐前,則由承御大夫取過來送進去。到劉行本為掌朝,將要送筆給皇帝,承御又要取過去。行本大聲對承御說:「筆不能給你。」皇帝吃驚看著他而發問,行本回答皇上說:「臣聽說設立官位分明,職掌各有主管的事。臣既不能佩戴承御的刀,承御怎麼能拿臣的筆。」皇帝說:「對。」因此下令兩部門各執行其職責。不久,遷黃門侍郎。皇帝曾向一郎官發怒,在殿前笞打他。劉行本勸諫說:「這個人向來高潔,其過失又很小,望陛下稍加寬容他。」皇帝不理睬。於是行本就站到皇帝面前說:「陛下不認為臣不正派,安排臣在身邊。臣說的如果對,陛下怎能夠不聽?臣說的如果錯了,應當交給法官,以申明國法,豈能輕視臣而不理睬!臣所說的並非是私事。」於是把朝笏放在地上而退下去了,皇帝馬上鄭重其事地向他道歉,也原諒了所笞打的郎官。在職幾年後,拜太子左庶子。當時左衛率長史夏侯福被太子所昵愛,曾經在閣中和太子游戲打鬧,夏侯福大笑,笑聲在外邊都能聽到。劉行本當時正在閣下,聽到了夏侯福的笑聲,待夏侯福出來,劉行本責備他說:「殿下寬容,給你好臉色。你是什麼小人,竟敢如此輕慢!」因此交給執法的人處治。過了幾天,皇太子為夏侯福求情,才釋放出來。太子曾得到一匹好馬,讓夏侯福騎乘而觀看。太子十分高興,因此想讓劉行本再騎一次。劉行本不騎,嚴肅地勸諫說:「皇帝把臣放在庶子這個位子上,是要讓我用正道輔導殿下,並不是給殿下作親近狎玩的人。」皇太子聽了慚愧而止。後來又以本官兼任大興縣令,權貴懼怕劉行本的正直,沒有人敢到他的門上。因此請托辦事的路斷絕了,法令清簡,官吏百姓都懷念他。不久,死於官任上,皇帝十分悼念哀傷他。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監督程序 發布:2025-02-06 20:10:29 瀏覽:603
章程適用合同法嗎 發布:2025-02-06 20:08:19 瀏覽:562
北京市法律援助的困難證明 發布:2025-02-06 19:31:09 瀏覽:839
上海對外經貿法學調劑 發布:2025-02-06 18:04:15 瀏覽:464
公司會議紀要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17:55:50 瀏覽:966
法治限制黨 發布:2025-02-06 17:53:18 瀏覽:680
勞動法非定時工作制 發布:2025-02-06 17:25:21 瀏覽:638
民法自然年 發布:2025-02-06 16:22:48 瀏覽:542
遼陽司法所 發布:2025-02-06 15:42:18 瀏覽:62
僱傭律師 發布:2025-02-06 15:30:25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