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的抗辯
① 訴訟時效抗辯被告需要舉證嗎
訴訟時效抗辯被告需要舉證。
訴訟時效抗辯是指當事人行使訴訟時效抗辯權的法律行為,按照舉證責任分配的一般理論,主張者應當對其主張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否認者對被否認的事實不承擔舉證責任,而抗辯者則須對抗辯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訴訟時效的使用一般主要用於債權請求權,特殊情況可適用於物權請求權。即對已進入訴訟階段,對對方當事人違反有關「訴訟時效」相關規定,當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訴訟時效抗辯」,請求駁回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且當事人在一審期間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在二審期間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於新的證據能夠證明對方當事人的請求權已過訴訟時效期間的情形除外。
下列請求權不適用於訴訟時效的規定:
1、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
2、不動產物權和登記的動產物權的權利人請求返還財產
3、請求支付撫養費,贍養費或者扶養費
4、其他依法不適用於訴訟時效的請求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一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一)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的;
(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
(三)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
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應當在三個月內進行審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當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第二百一十五條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零七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零七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
② 民事訴訟法訴訟時效抗辯是什麼
法律分析:訴訟時效抗辯是指當事人行使訴訟時效抗辯權的法律行為。即對已進入訴訟階段,對對方當事人違反有關訴訟時效相關規定,當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訴訟時效抗辯」,請求駁回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第一百八十九條 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自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
第一百九十二條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後,義務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抗辯;義務人已經自願履行的,不得請求返還。
第一百九十三條 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③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債權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這個怎麼理解。
存款本金、國債之類的債務不適用訴訟時效的法律規定。所以,就此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法律不予支持。即使債權人從未提出請求,也不屬於超過訴訟時效。這是法律的例外規定。
法律分析
有哪些債權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當事人可以對債權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但對下列債權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1、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請求權,存款請求權的實現關繫到民眾的生存利益,如果兌現存款本息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則將危及到民眾生存權,故該請求權不應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2、兌付國債、金融債券以及向不特定對象發行的企業債券本息請求權。3、基於投資關系產生的繳付出資請求權。如果規定出資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則有違公司資本充足原則,不利於公司的發展,也不利於對其他足額出資的股東及公司債權人的保護,故不適用訴訟時效規定。4、其他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規定的債權請求權。債權請求權與物權請求權的區別:1、物權請求權的實現或物權性民事責任的承擔,權利人無需證明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因為,權利人僅僅要求將受到妨害的物權恢復到其完滿狀態。而受害人慾請求行為人損害賠償者,則應證明其實施侵權行為時主觀有過錯。2、物權請求權的實現不以行為人的行為造成受害人財產損失或其他損失為前提。而行為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前提是加害人造成了受害人現有財產或非財產性損害。債權請求權是一種民事權利,請求權是債權最主要的內容,在許多其他領域也有請求權的體現,但是請求權並不是債權的全部權能。債權請求權是訴權的基礎,只有存在請求權才能有訴權,但是放棄訴權並不意味請求權消滅。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六十七條 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應當在五日內將上訴狀副本送達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副本送達上訴人。對方當事人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答辯狀,應當在五日內連同全部案卷和證據,報送第二審人民法院。
④ 什麼是民事訴訟法訴訟時效抗辯
法律分析:民事訴訟法訴訟時效抗辯是針對請求權是否過了訴訟時效而主張的。當事人之間不得約定延長或者縮短訴訟時效期間或預先放棄訴訟時效利益。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當事人自願履行的,不受訴訟時效限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第一百八十九條 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自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
第一百九十二條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後,義務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抗辯;義務人已經自願履行的,不得請求返還。
第一百九十三條 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⑤ 民事訴訟中,抗辯與反訴之間的區別
1、本質不同
訴訟中的抗辯是指民事訴訟中的被告為防止其受因原告的起訴而產生的對其不利裁判的危險,進行的抵銷、吞並或排斥本訴原告的訴訟請求的行為。
民事訴訟中的反訴是指民事訴訟中的被告針對本訴原告的訴訟請求,主張獨立於本訴請求的新的事實的行為。
2、目的不同
訴訟中的抗辯是當事人主張與相對方的主張事實不同的事實,用以排斥相對方主張的法律效果。
民事訴訟中的反訴的目的旨在抵消、吞並或排斥本訴原告的訴訟請求。
3、原告與被告形成的關系不同
民事訴訟中抗辯事由中的原、被告的民事行為包含在本訴原告的訴訟請求所賴依存在的民事法律關系中。他們之間不形成一種新的民事法律關系,從而使其作為一種獨立的訴訟請求存在。
反訴事由中的原、被告的民事行為形成的是一種獨立於本訴原告的訴訟請求所賴依存在的民事法律關系之外的一種民事法律關系,是一種新的獨立的訴訟請求。
(5)民事訴訟法的抗辯擴展閱讀:
反訴必須符合民訴起訴的條件: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其他條件:
(1)反訴只能是本訴被告向本訴原告提起,而不能對原告以外其他人。
(2)反訴只能向受理本訴的法院提起。
(3)反訴與本訴必須是適用同種訴訟程序。
(4)反訴不能是其他法院專屬管轄。
(5)反訴與本訴的訴訟請求必須在事實或法律上有牽連。
(6)提起的期限。《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三十二條:「在案件受理後,法庭辯論結束前,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的,人民法院應當合並審理。」
⑥ 發現虛假訴訟提起反訴,法院不同意,但是可以抗辯,抗辯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訴訟以及抗辯,一切以證據說話。
⑦ 訴訟時效抗辯需要什麼證據
法律分析:訴訟時效抗辯需要的證據主要有對方未在規定的訴訟時效內提出訴訟的證明材料,如超過了3年的訴訟時效就是無效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⑧ 合同糾紛訴訟如何抗辯
法律分析:在合同糾紛訴訟中,被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抗辯:第一,該合同糾紛的管轄法院是否存在異議;第二,原告是否為適格的訴訟主體;第三,原告起訴是否已經超過了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或者除斥期間;第四,訴訟請求問題;第五,事實與證據問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二十五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答辯狀應當記明被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⑨ 訴訟時效抗辯是什麼意思舉例說明
是針對請求權是否過了訴訟時效而主張的。
【法律分析】
當事人之間不得約定延長或者縮短訴訟時效期間或預先放棄訴訟時效利益。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當事人自願履行的,不受訴訟時效限制。提起訴訟時效抗辯,通俗地講,意思是原告訴訟超過了訴訟時效,法院應當以超過訴訟時效為由判決原告敗訴。訴訟時效,是法律保護的有效時段。在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內起訴,法院就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而在法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之後起訴的,法院就不再保護。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限制。新規定列舉了四種債權請求權,當事人對這四種債權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人民法院不予支持。1、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請求權;2、兌付國債、金融債券以及向不特定對象發行的企業債券本息請求權;3、基於投資關系產生的繳付出資請求權;4、其他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規定的債權請求權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二百一十九條 當事人超過訴訟時效期間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受理後對方當事人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抗辯事由成立的,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⑩ 原告證據不足被告如何抗辯
向法院提起訴訟。
民事訴訟中,法院是沒有義務給原告或被告調取證據的。原告不提供證據有可能承擔敗訴的風險。法院也有調取證據的時候,分為兩種情況:
(一)依職權調取證據,包括以下幾種情形:(1)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認定的;
(2)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迴避等程序性事項的。
(二)依申請調查取證的情況:(1)由國家有關部門保存而須由人民法院調取的證據材料;
(2)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證據材料;
(3)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證據材料。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證據是指依照訴訟規則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證據對於當事人進行訴訟活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對法院查明案件事實,依法正確裁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證據問題是訴訟的核心問題,在任何一起案件的審判過程中,都需要通過證據和證據形成的證據鏈再現還原事件的本來面目,依據充足的證據而作出的裁判才有可能是公正的裁判。對於證據的分類,我國的三部訴訟法依據不同情形,分別作出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規定:「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證據包括:
(一)物證;
(二)書證;
(三)證人證言;
(四)被害人陳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六)鑒定意見;
(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
(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規定:「證據包括:
(一)當事人的陳述;
(二)書證;
(三)物證;
(四)視聽資料;
(五)電子數據;
(六)證人證言;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