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中英對照word

民事訴訟法中英對照word

發布時間: 2022-05-13 16:14:24

㈠ 誰能找到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訴訟法 兩者合一的中英文對照。。萬分感謝

海商法有中英對照版的實體書,網上找估計很難,有版權問題。
海事訴訟法的話嘛……中國沒有海事訴訟法法典,海事訴訟相關規定散見於民訴法、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海商法及相關司法解釋。

㈡ 民事訴訟法著作推薦

1、《民事訴訟法(第二版)》

是年9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艷麗。本教材吸收和借鑒既有民事訴訟法教材編寫經驗,在內容上注重對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界前沿理念和問題的介紹,以及民事訴訟法法規及司法解釋的理解和適用。

該教材在全面系統的介紹我國民事訴訟法理基礎上,更為注重學生對民事訴訟程序規定的掌握和運用,為此在教材的體例設置上,每章分設六個部分。

2、《新民事訴訟法 》

本書由邱聯恭教授發起並組織的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參與編寫,本研究會為台灣首屈一指的民訴研究會,每年集合台灣地區此領域菁英,收錄一次性發表當年研討會的重要論文,於文後註明原刊載論文的期別及年月,命名為《民事訴訟法之研討》。

該內容常列為台灣地區學術與實務研究者的指標性學術研究成果。 本集集合台灣民訴界實務與學界菁英作者群。歷年來有許多台灣民事訴訟領域的專家學者相繼加入,對於推動台灣民事程序法研究之進展及革新,貢獻匪淺。

本書對大陸民事訴訟領域的學術發展亦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並對即將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的相關理論有一定的參考。

3、《萬國法源·國家司法考試萬國授課精華:民事訴訟法(2013)》

《萬國法源·國家司法考試萬國授課精華:民事訴訟法(2013)》作者郭翔,是最接近我講課時隨堂所發講義的一本書。

4、《民事訴訟法》

是是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也是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重點教材。《民事訴訟法》在修訂中吸收了民事訴訟法教學科研的最新成果,強調了程序法的理論,並更加突出了其教學適用性

5、《民事訴訟法》

張衛平著法律類圖書,以現行民事訴訟法和最高法院司法解釋為根據,系統地、全面地闡述了民事訴訟各種制度的基本結構和基本原理。

《民事訴訟法》概念清晰、准確、分析簡明、透徹,難點、重點明確,體系結構合理,充分吸收了法學界最新研究成果,關注了民事訴訟研究動態和發展趨勢,注意民事訴訟制度的實際運作。《民事訴訟法》有助於讀者正確理解、全面掌握民事訴訟理論和各種制度的動作機理。

㈢ 用英語談談國際私法

英語能力還有技術達不到啊啊啊啊

國際經濟法
是指調整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國際組織與私人之間以及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相互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隨著各國之間貿易和經濟往來日益增長以及國家對貿易和經濟活動的干預日益加強而形成和發展的。早在中世紀末期,歐洲主要商業城市就有一些關於國際商業交易的規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關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則和制度大量出現 ,並具有了國家之間條約的形式。作為一門學科,國際經濟法學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發展起來。
概念和范圍 關於國際經濟法的概念和范圍,國際上和國內都學說不一,總的來說,可歸納為廣泛和狹窄的兩種概念和范圍。
廣義國際經濟法 泛指調整國際經濟交往的法律。其范圍包括一切關於超越國界並涉及任何經濟利益的交易和交往的法律規則和制度,不論進行交往和交易的主體是國家、國際組織或機構、國營金融機構(如國家的中央銀行),還是個人、法人或跨國公司。它也不區分國際法和國內法、公法和私法。主張這種概念的法學家一般認為,國際經濟法是國際社會中經濟關系和經濟組織的國際法規范和國內法規范的總稱,他們打破了法律各部門之間的界限,強調法律各部門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滲透。這派國際經濟法學者特別著重從各種有關法規的綜合的角度,研究實際的法律問題,對實際法律工作者來說,較切合實用。
按照廣泛的概念,國際經濟法的內容甚廣,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關於外國人經濟地位的國內立法和國際法。②關於國際商業交易的私法方面,包括貨物買賣、運輸、契約的法律,保險法,公司法和海商法。③關於國際貿易的國內法規,如關稅法規、內地稅法規、進出口管製法規、外匯管製法規以及關於質量和包裝標准等方面的法規等。④關於外國人投資的國內立法和國際法,包括外國人投資的組織和清理、投資的待遇、保護和保證(見國際投資法),國有化和徵收,解決投資爭端的方法和適用的法律,等等。⑤關於國際貿易制度、國際貨幣和金融制度和國際機構投資制度的國際法和國際經濟機構法,如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區域性國際開發銀行(如亞洲開發銀行)的法律,國際商品協定等。這部分法律都是通過國際條約的形式制定的,構成國家之間的條約義務,屬國際公法的范圍,不直接涉及或約束個人。⑥關於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法律,如歐洲經濟共同體,經濟互助委員會,安第斯條約組織的法律。⑦國際稅法,包括課稅管轄權范圍,關於解決雙重課稅的法律(見國際稅法) 。
狹義國際經濟法 是國際公法的一個特殊部門。凡國際貿易、經濟交易中涉及的私法問題(如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等)和國內法問題(如關於進出口管理的國內立法等)都不屬於國際經濟法的范疇。這派學者比較注意國際經濟法的理論體系的研究。根據狹窄的概念,國際經濟法的范圍和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關於一國公民(自然人)和法人在其國境外經濟領域的法律地位。②關於私人國外投資的法律制度。③國際機構投資的法律制度,主要涉及世界銀行和各區域開發銀行的組織機構法和關於其資金來源和經營的法律。④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制度,其中主要包括國際貿易,金融和貨幣關系的國際法原則和規則。關於國際貨幣制度的法律涉及的問題包括: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條款》建立的關於國際貨幣體制的行為規則以及其實施和改革,區域性貨幣制度等。國際貿易法律制度包括《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體現的各項原則(如非歧視原則、多邊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普遍和逐步降低關稅、禁止數量定額制、關於防止出口貿易中限制競爭的原則、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制度涉及的原則,關於保障措施和免除執行某項原則的制度等),國際商品(初級產品)協定、生產國協會、綜合商品方案問題 、調整不同發展水平國家(即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貿易關系的非對等性質的優惠原則、關於禁止商業上限制競爭的做法的國際行為准則、消除或減少非關稅貿易障礙等。⑤國際經濟組織和機構法,包括組織結構、決策程序和職能范圍等方面的問題。⑥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的法律制度。⑦國際稅法,等等。
國際經濟法和國際經濟秩序 國際經濟法是與國際經濟秩序緊密相關的,實際上兩者難以分割,前者是為後者服務的。國際經濟秩序至少包含兩個意義,即①國際經濟關系領域中各國共同協議的價值觀念體系,也就是作為指導國際經濟關系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觀念體系。②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結構,又稱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秩序。從這個角度看,國際經濟法可以說是國際經濟秩序的法律方面,也就是作為指導國際經濟秩序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觀念在法律上的體現。
從整個世界范圍看,當今國際經濟關系中占支配地位的經濟秩序仍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建立起來的經濟秩序。其核心內容就是「布雷頓森林協定」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條款》(見國際貨幣法)、《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條款》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所建立的體制。這一國際經濟秩序以及為其服務的國際經濟法雖曾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經濟和國際貿易的增長起過作用,但它阻礙著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致使南、北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因此,發展中國家正為建立較公平合理的新國際經濟秩序而斗爭。新國際經濟秩序的基本觀點和內容體現於1974年第六屆特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宣言》和《行動綱領》以及同年第二十九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1975年第七屆特別聯大通過的關於《發展和國際經濟合作》的決議以及1980年聯大關於《聯合國第三個發展十年國際發展戰略》的決議,等等。
新國際經濟秩序的概念是指在當今的世界經濟環境中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社會進步(見國際發展法),對反映舊國際經濟秩序的現行國際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和改變。按照1976年科倫坡第五屆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的宣言,新國際經濟秩序的基本目標是在國際經濟關系中建立基於正義、合作和尊重人類尊嚴的平衡。新國際經濟秩序涉及的具體問題主要有:關於國際援助方面的問題,關於國際貿易方面的問題,關於國際貨幣金融方面的問題,關於工業、技術轉讓和商業做法方面的問題等。 (http://bk..com/view/42501.htm)

國際私法
國際私法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在世界各國民法和商法互相歧異的情況下,對含有涉外因素的民法和商法關系,解決應當適用哪國法律的法律。由於涉外因素又稱國際因素,民法和商法在西方傳統上稱為私法,國際私法因而得名。因為廣義的民法可以包括商法,各國民法和商法互相歧異的情況,法律術語稱為民法的抵觸或民法的沖突,或稱法律的抵觸或法律的沖突,因此長期以來這一部門法被稱為法律抵觸法或法律沖突法。1834年美國法學家J.斯托里首創國際私法一詞作為法律抵觸法的同義語。隨後,在德文、法文中創造了相應的詞彙,再後在義大利、西班牙文中也產生了相應的詞彙。在中國和日本則稱為國際私法。因為國際私法是關於各國民法的適用的法律,所以又稱為法律適用法。

歷史 1841年德國學者謝夫納在其著作《國際私法的發展》中首先使用這一概念。這一名稱在中國、德國、日本、俄國以及其他東歐國家得到普遍採用。

概念 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是國際民事關系,可以稱之為涉外民事法律關系。作為國際私法調整對象的涉外民事法律關系具有如下特點:具有涉外因素。具體體現在關系的主體、客體和內容具有涉外因素;是廣義的民商事關系;是會發生沖突的涉外民事關系。

產生的條件 主要有:
①各國人民往來頻繁,有些民事法律關系含有涉外因素,或者涉訟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外國人,或者涉訟財產在外國,或者涉訟行為或事實發生在國外。
②各國民法互相歧異,例如對合法婚姻年齡、繼承人的遺產分配份額、違約法律責任等規定有所不同。
③對含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關系,在一定范圍內有適用外國法的必要和可能。例如中國同不少外國以條約相互給與對方法人以注冊商標並予以保護的權利,在執行這種條約時,有時會發生一個法人是不是對方本國法人的問題,就是法人的國籍問題。關於這個問題,各國的法律是不一致的。歐洲大陸各國主要採取管理中心主義,以法人的社會住所即主事務所所在地國作為其本國。而按照英美法系的國家的法律,以法人設立地國作為其本國,換言之,法人按照哪一國家的法律設立,即具有該國國籍。中國受理商標注冊的機關,要決定一個外國法人是否具有該國國籍,只能適用該外國的法律。

國際私法主要是國內法 對於含有涉外因素的民法關系規定應當適用哪國法律的規則,即國際私法規則,稱為抵觸規則,因為這種法律規則的作用在於解決各國法律抵觸時的法律運用問題。上述例子的抵觸規則就是:法人的國籍適用該法人的本國法。一國的這些抵觸規則的總和就構成了該國的國際私法。所以,從法的淵源(見法)看,抵觸規則主要是國內立法和國內判例,只有很少數來自國際間締結的條約。
在西方國家,最早的國際私法立法是1756年《巴伐利亞民法典》。此後關於國際私法的立法逐漸增多,有些國家把它規定在民法典中,如1804年《法國民法典》第3條;有些國家把它規定在民法施行法中,如1896年德國《民法典施行法》;有些國家把它制定為單行法,如1975年原民主德國《關於國際民事、親屬和勞動法律關系以及國際經濟合同法律適用法》;有些國家把它分散規定在一些個別的單行法中,如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國際私法立法。國際私法立法有由簡到繁的趨勢。例如,1963年原捷克斯洛伐克《國際私法和國際民事訴訟法》包含68條,1987年公布的瑞士《聯邦國際私法》則含有200個條文。除立法外,英美法系國際私法判例與日俱增。即使在歐洲大陸法系,判例構成的習慣法也佔有重要地位。例如法國法院的判例,就建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國際私法體系。

有關國際私法的條約包括多邊條約和雙邊條約 多邊條約又稱公約,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至1988年第十六屆會議即已制訂公約32個。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於1928年在哈瓦那締結的《布斯塔曼特法典》,包含437個條文,是一部非常完備的國際私法法典。此外,拉丁美洲國家還在1940年締結了關於國際私法的蒙得維的亞公約。至於含有國際私法規定的雙邊條約為數更多。

由於國際私法尚在較低的發展階段,有些規則尚未定型,因此,有時有關國際私法的學說,在國際民事訴訟中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國際私法是適用法 國際私法是關於民法的法律適用法,而不是實體法。實體法指直接解決當事人權利義務的法律。國際私法只是指出應當適用哪一國的實體法來解決當事人的權利義務,而本身並不直接解決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在前述例子中,外國法人的本國法是實體法,「法人的國籍適用該法人的本國法 」 這一國際私法規則,是適用法而不是實體法。
根據抵觸規則所適用的有關國家的實體法,稱為准據法。法人國籍在上述案件中稱為連結對象,把該案確定為法人國籍問題稱為定性,法人的國籍是連結根據。國際私法的運用,就是在處理涉外民事案件中,首先通過定性,確定連結對象,然後按照抵觸規則,決定所應適用的准據法,作為判決的依據。由於有關國家國際私法規則所採用的連結根據不同,有時會發生反致和轉致。

中國的國際私法 自唐代因有大食人、波斯人等外國人來華貿易頻繁,651年(唐永徽二年)《永徽律》就規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依法律論」,法律即唐律、亦即法院地法。因唐律刑、民並無明確區分,這一規定既是國際刑法規定,也是國際私法規定。唐代以後歷代王朝主要採取閉關政策,國際私法未能發展,直到清末才稍有恢復。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的《法律適用條例》,規定關於人法、親屬法、繼承法採取當事人本國法原則,但因受制於帝國主義國家的領事裁判權,適用機會不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制定了一些有關國際私法的規章,締結了有關條約。如1951年內務部規定,外僑相互間及外僑同中國人間在中國結婚,適用中國法,即婚姻登記地法。1960年《中捷領事條約》規定領事可以根據派遣國的授權,辦理雙方都是派遣國公民的結婚登記,但不免除當事人或關系人遵守駐在國有關法令規定的義務。中國同各國締結的相互注冊和保護商標的協定都規定這種注冊和保護適用各自的內國法。近年來,中國與法國等不少國家締結了關於司法協助的雙邊協議。為了解決國際貿易和海事爭執,中國早已設立了仲裁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見民事訴訟法)設立專編,作出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特別規定。 (http://bk..com/view/10238.htm)
參考資料:http://bk..com/view/42501.htm http://bk..com/view/10238.htm

國際私法,是調整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西方一些國家對民法和商法,傳統上稱為私法。調整國際間民事法律關系的法律,便由此得名為國際私法。
性質 :
對於國際私法的性質,目前仍有爭議,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國際私法是國際法還是國內法
1.國際法說
國際法學派認為國際私法是國際法,這一學派也被稱為「世界主義學派」或「普遍主義學派」。
2.國內法說
認為國際私法是國內法,持此種觀點的有法國的巴丹(Bartin)、德國的沃爾夫(M.Wolff)、卡恩(F.Kahn)、英國的戴西(A.V.Dicey)、戚希爾(G.C.Cheshire)、諾思(P.M.North)、莫里斯(J.H.C.Morris)、美國的比爾(J.H.Beale)、庫克(W.W.Cook)、里斯(W.L.M.Reese)等。
3.二元論
二元論認為國際私法是兼有國際法和國內法性質而不屬於任何一個法律部門的獨立法律部門。持此種觀點的代表人物就是德國的齊特爾曼(Zitelmann)。
(二)國際私法是任意性法律規范還是強行性法律規范。
國際私法一般被理解為國際私法的國內立法史
通過國內立法來系統地制定成文的沖突法,在歐洲,曾受到18世紀荷蘭學派「國際禮讓說」的重大影響。
而最早在國內法中規定沖突規則的,在歐洲可數1756年的《巴伐利亞法典》和1794年的《普魯士法典》。
19世紀末,出現了以單行法規來專門規定沖突法的立法方式。具有代表性的有1896年的《德國民法施行法》和1898年的《日本法例》。

第二節 國際私法學說史
14世紀以來,國際私法的基本理論曾以「法則區別說」、「國際禮讓說」、「法律關系本座說」、「既得權說」、「本地法說」等多種學說形式出現。
一、 義大利的法則區別說 [識記]
義大利的法則區別說的代表人物是巴托魯斯。[識記]
二、 法國的法則區別說
法國的法則區別說的代表人物是杜摩蘭 以及 達讓特萊
[識記]
三、 荷蘭的國際禮讓說
荷蘭的法則區別說的代表人物是優利克·胡伯提出了他的著名三原則:[識記]
1、
任何主權者的法律必須在其境內行使,並且約束其臣民,但在境外則無效;
2、
凡居住在其境內的,包括常住的與臨時的人,都可視為該主權者的居民;
3、
每一國家的法律已在本國的領域內實施,根據禮讓,行使主權權力者也應讓它們在內國境內保持其效力,只有這樣做才不至損害後者及其臣民的權力或利益。
胡伯的第三原則,還強調了一個後來對英美學派發生重大影響的觀點,那就是既得權的觀點。

四、 薩維尼的法律關系本座說 [領會]
到19世紀,由於薩維尼的法律關系本座說的提出,終於把國際私法推進到一個新階段,從而使薩氏被喻為「近代國際私法之父」。

五、 英國的既得權說 [領會]
對英國國際私法做出最大貢獻,並且以自己的既得權說標志著國際私法新里程碑的是牛津大學的法學教授戴西。他在1896年出版了《法律沖突論》。

六、 庫克的「本地法說」 [識記]
該學說為美國法學教授庫克於1942年在一本題名為《沖突法的邏輯學與法律基礎》的書中提出。

中國國際私法學界提出的「平等互利說」以及21世紀國際私法應以構築國際民商新秩序為己任的理論觀點,已越來越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第三節 我國國際私法的歷史
北洋軍閥政府曾於1918年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際私法立法――《法律適用條例》

回答者:匿名 9-22 09:22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1 個人評價

100% (1) 不好
0% (0)

其他回答 共 2 條
區際法律沖突是指在一個多法域國家內各個法域的法律適用不明的情況。(就好比我國內地和香港特別行政區)
其次,一個多法域國家的各個法域只是法律不同,但是卻屬於同一個國家,因此國籍是相同的(比如內地和香港都是中國國籍)。所以當連結點指明要用某一國籍的法律時(比如中國國籍),可能會有好幾個法域包含於這個國籍所屬的國家(比如中國),這個時候就產生了區際法律沖突了。
最後,多重國籍的問題。一般來說,如果限定在一個多法域國家的區際法律沖突,那肯定不用考慮多重國籍的問題,跟本題無關!
另外,其它的連結點都不可能產生這種沖突。(比如物之所在地法肯定不會既在大陸又在香港境內,最密切聯系原則更不可能)
回答者:崔兔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0-3 21:32
單邊沖突規范雖然便於操作,但有明顯不合理之處。而雙邊沖突規范如何制訂,關鍵在於系屬公式。
所謂系屬公式,是國際私法領域一種固定的立法模式。常用的系屬公式有:
1、屬人法系屬公式
通常依據國籍,住所,慣常居所等連接點,解決人的身份、能力、繼承、婚姻等跟人有關的問題
2、物之所在地系屬公式
主要解決物權問題
3、行為地法系屬公式
以法律行為的發生地為連接點,解決侵權行為,締結婚姻行為,票據行為,行為有效性等問題
4、當事人合意系屬公式
主要應用在合同法領域
5、法院地系屬公式
傳統上一般用於解決程序問題,此外還適用於一些找不到合適准據法時的情況
6、最密切聯系原則
出現最晚,應用范圍最廣,但比較難以操作的一個系屬公式
7、旗國法系屬公式

通常用來解決與船舶飛機相關的問題強行性法律規范,是由法院強行適用的法律規范。

㈣ 最高院法官解讀新民訴解釋如何處理執行程序中的四大疑難問題

文/趙晉山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局綜合管理室主任

葛洪濤 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局綜合管理室副主任
來源/《法律適用》2015年第4期

一、關於執行依據的明確性問題

啟動執行程序,必須符合法定條件。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以下簡稱《執行規定》)第18條對執行案件的受理條件作了規定,其中第1款第4項對作為執行依據的生效法律文書提出了要求,該項規定:「申請執行的法律文書有給付內容,且執行標的和被執行人明確。」但是,司法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執行依據不夠明確的問題,其中既存在法律文書載明的權利義務主體不明確問題,也存在法律文書中的給付內容不明確的問題。

後一類問題更為突出,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由於法律文書的製作機關未嚴格依據有關法律規定寫明給付內容,導致法律文書主文存在瑕疵;二是由於有關實體法律規定不明確,導致據此作出的法律文書缺乏具體的給付內容。

第二種情形在實踐中更為常見,最為典型的就是合同繼續履行類法律文書。這類法律文書的主文一般都表述為「合同有效,繼續履行」。之所以如此,主要緣於合同法第107條的規定。依據該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這類法律文書雖然符合有關實體法的規定,但由於其給付內容不明確,能否作為執行依據申請執行存在較大爭議。比如實踐中常見的繼續履行合作開發合同的判決,如果判決主文僅籠統表述為「合同有效,繼續履行」,一旦進入執行程序,由於此類合同履行周期長,新生問題多,執行人員將不得不判斷當事人之間具體的義務與責任,補充合同條款,處理實體爭議,顯然不符合審執分離原則。如不允許對該類判決申請執行,又會造成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權利無法通過公權力實現的問題,合同法關於「合同繼續履行」這一違約責任制度也難以得到落實。

針對上述問題,《解釋》對執行依據的明確性問題進一步作出了規定。該規定明確了三個問題:一是作為執行依據的生效法律文書中應載明明確的權利義務主體;二是執行依據不僅要有給付內容,而且給付內容應當明確;三是針對實踐中的突出問題,特別強調了繼續履行類法律文書中應當明確繼續履行的內容。對於該條規定,有如下幾個問題值得討論。

第一,確認和形成類法律文書能否執行?

理論上一般認為,確認判決和形成判決沒有給付內容,不能作為執行依據。但在我國執行實踐中,一些法院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也允許對確認和形成類法律文書申請執行。比如,對於確認登記在被告名下的房產為原告所有的判決,根據執行法的一般理論,不具有執行力,不能申請執行,原告可直接持該判決申請變更登記。但由於我國登記制度及實際操作還不完善,一些房屋登記機構不受理當事人的變更申請,而是要求人民法院出具協助執行通知書。因此,在目前情況下,允許此類案件進入執行程序,讓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權利人通過執行程序完成權屬變更登記,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二,執行依據不符合明確性要求的如何處理?

依據《執行規定》第18條的規定,如果執行依據不符合明確性要求的,在立案審查階段即應裁定不予受理。但是對於已經進入執行程序的案件,如果發現執行依據內容不明確的如何處理,現行法律和司法解釋沒有明確規定。

從實踐看,一些法院在執行依據不明確的情況下,並不是簡單地駁回執行申請,而是先通過召集雙方當事人協商或者徵求執行依據作出機構的意見等方式確定執行內容,如果確實無法執行的,才裁定駁回執行申請或裁定終結執行程序。這種做法有利於減少當事人訟累,也有利於更為徹底地解決糾紛,值得參考借鑒。

第三,關於合同繼續履行類法律文書內容的明確性問題

本條對合同繼續履行類法律文書提出了「明確具體履行內容」的要求,據此,司法解釋施行之後,無論是人民法院作出此類判決、裁定、調解書,抑或仲裁機構作出此類仲裁裁決,不能再僅僅將主文表述為:「合同有效,繼續履行」,而是需要同時表明需要履行的具體內容。對此,有關法律文書的製作部門應引起足夠重視。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條起草過程中,曾經有觀點提出,對於合同繼續履行類法律文書,應區分法院判決和其他法律文書,對其是否可以作為執行依據作出不同規定。繼續履行合同是合同法規定的法定違約責任承擔方式,法律明確規定了不適宜判決繼續履行合同的情形,所以應理解為法院在作出此類判決之際,都對成本與收益進行了權衡,是法院認為其他違約責任不足於彌補當事人損害情況下的判斷,原則上應當具有執行力,這一點在具體案件中已經被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所確認。

但諸如調解書等其他法律文書的形成機制與判決顯然存在較大差別。調解書系對於雙方當事人達成的調解協議的確認,法院在審查中通常並不涉及對合同履行成本、其他違約責任是否足以彌補當事人損失等因素的權衡。違約責任的主要形式應為損害賠償,繼續履行作為一種國家以強制力保障的違約責任承擔方式,應該具有嚴格的標准與補充性。賦予確認合同繼續履行的調解書這種效力,並不符合立法目的。司法解釋最終雖然未採納該種意見,但其所提出的有關問題,值得進一步深入討論。

二、關於特定物的執行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PADDING-BOTTOM: 0px; FONT-STYLE: normal;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FONT-FAMILY: 宋體; MAX-WIDTH: 100%;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PADDING-TOP: 0px">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92意見」)第284條規定:「執行的標的物為特定物的,應執行原物。原物確已不存在的,可折價賠償。」《執行規定》第57條進一步明確規定:「生效法律文書確定被執行人交付特定標的物的,應當執行原物。原物被隱匿或非法轉移的,人民法院有權責令其交出。原物確已變質、損壞或滅失的,應當裁定折價賠償或按標的物的價值強制執行被執行人的其他財產。」

上述規定確立了執行程序中特定物執行不能時的折價賠償制度。該制度的優點是,在交付特定物執行出現客觀不能時,直接在執行程序中直接轉為賠償執行,有利於提高效率,盡快實現債權。

但這種做法也面臨諸多問題:折價賠償涉及實體法上的判斷,執行程序中直接認定,超出了執行機構應有的職權范圍,違反「審執分離」的原則。不僅如此,執行中直接確定賠償數額,當事人缺乏充分的程序保障,不符合正當程序原則,也容易引發新的糾紛。在交付特定物的執行中,將特定物毀損或滅失後的損害賠償導入到訴訟,既是審執分離的要求,也是審執銜接的體現。

基於上述考慮,《解釋》第494條將「92意見」第284條修改為:「執行標的物為特定物的,應當執行原物。原物確已毀損或者滅失的,經雙方當事人同意,可以折價賠償。雙方當事人對折價賠償不能協商一致的,人民法院應當終結執行程序。申請執行人可以另行起訴。」這一規定,既堅持了實體問題通過訴訟解決的基本思路,同時,也允許在當事人協商一致的情況下折價賠償,能夠較好地兼顧「審執分離」原則與快速處理糾紛原則的平衡,避免當事人訟累,節約司法資源。

三、關於對到期債權的執行問題

關於對到期債權的執行,「92意見」第300條規定:「被執行人不能清償債務,但對第三人享有到期債權的,人民法院可依申請執行人的申請,通知該第三人向申請執行人履行債務。該第三人對債務沒有異議但又在通知指定的期限內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執行。《執行規定》第61-69條對到期債權執行制度作了進一步細化。

到期債權執行制度的兩大突出問題

司法實踐中普遍反映,對到期債權執行制度存在兩個突出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第三人借異議權逃避債務。根據《執行規定》第63條的規定,第三人在履行通知指定的期間內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不得對第三人強制執行,對提出的異議不進行審查。第三人一經提出異議,履行到期債權通知保全債權的效力即告消滅。實踐中,經常有第三人藉此逃避執行。

第二個問題是第三人對已經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權仍然提出債權不存在的異議。第三人與被執行人之間的債權,如果已經過生效法律文書確認,被執行人顯然不應再對其予以否定。但是由於《執行規定》第63條規定了執行法院不審查第三人異議的原則,導致第三人異議給執行造成困難。

到期債權執行制度的存廢之爭

針對實踐中的問題,最初條文設計是在原條文基礎上增加兩項內容:一是增加對債權執行與債權人代為訴訟之間的銜接,規定「第三人對於其債務提出異議,申請執行人認為第三人異議不能成立的,可以在15日內依照《合同法》第73條的規定提起訴訟,逾期不提起訴訟的,凍結債權的裁定喪失效力。」二是增加規定「第三人所欠被執行人的債務已被生效法律文書所確定的,第三人不得提出債務不存在的異議。」

但是在司法解釋論證過程中,關於對到期債權執行制度的存廢出現了較大爭議。

一種意見認為,「92意見」關於第三人債權執行制度的規定存在法律上障礙,應予刪除。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合同具有相對性,突破合同的相對性要具有正當的理由;
第二,該條規定是在《合同法》生效之前規定的,1999年生效的《合同法》規定了代位權訴訟制度,用以解決債權人為保全自己的債權而對於次債務人的代位權利,合同代位權的行使,有明確的法定條件,只有符合條件時,才可以行使;
第三,債權人代位權的行使必須通過訴訟的方式進行,而不宜在執行中進行;
第四,在執行程序中直接對到期債權進行執行,無法保護次債務人的其他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第二種意見認為,對第三人債權執行制度應在保留的基礎上予以完善,具體應當完善與代位訴訟制度的銜接、禁止第三人否定生效法律文書確定債權的存在等內容。主要理由為:

第一,該制度以第三人不提出異議為前提,並未突破合同的相對性;
第二,該制度的確立與完善,恰恰是為了與合同法中代位權制度相配合,共同實現保全債權的目的;
第三,大陸法系國家與地區大都規定了此項制度。

在討論的過程中,上述兩種意見相互影響,最終形成的《解釋》第501條,實際上是兩種意見的折衷,即在第二種意見的基礎上,吸收了第一種意見關於保護利害關系人的內容。

相關權利人如何保護

關於如何保護相關權利人,也存在不同意見。一種觀點認為,應該賦予利害關系人與第三人同等的異議權,規定利害關系人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不得強制執行該債權。理由是如果通過代位權訴訟途徑實現對第三人的債權,則第三人的其他債權人也能夠通過加入訴訟的方式來維護自身權益。

另一種意見認為,相關權利人應通過案外人異議之訴的途徑進行權利救濟。理由是,第一,法律規定了相關權利人權益的救濟途徑。對第三人到期債權執行制度中,第三人的地位特殊,應予以特殊保護。但是該制度中其他相關權利人,與其他執行程序中的相關權利人並無不同,不能享受特殊保護,而應通過《民事訴訟法》第225條「執行異議」、第227條「案外人異議」、參與分配製度、破產制度等予以平等保護。第二,如果規定相關權利人與第三人相同的異議權,實質上就架空了該制度。《解釋》最終採納了第二種意見。

理解和適用《解釋》第501條規定,應當正確把握對債權執行的制度精神,既要促進申請執行人生效法律文書確定債權的實現,也要注意保護次債務人、相關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具體而言,應注意如下問題:

第一,可以作為執行標的的債權僅限於到期債權,這一點與一些國家和地區可以將未到期債權作為執行標的不同。

第二,凍結該債權需要作出裁定。原司法解釋中對於債權的執行使用履行到期債權通知書,本條明確規定凍結債權需要作出裁定,從而一方面與查封、扣押動產、不動產等的的法律文書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也使凍結債權的執行程序更為規范。

第三,人民法院可以通知第三人向被執行人履行,第三人對其與被執行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提出異議的,執行法院不得繼續執行該債權,可以由申請執行人通過代位訴訟尋求救濟。

第四,如果利害關系人對該到期債權有異議的,比如主張是該到期債權的真實權利人,可以按照《民事訴訟法》第227條的規定進行救濟。需要注意的是,本條的利害關系人就是《民事訴訟法》第227條所規定的案外人。

第五,對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到期債權,第三人不能予以否認。這里只是規定當事人不能否認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權,但是如果第三人在法律文書作出後已經履行了該債務的,則有權提出債務已履行的異議。

對於到期債權執行制度,由於執行標的是具有相對性的債權,涉及到次債務人的權利保護問題,理論構成與程序操作都非常復雜。德國、日本、韓國及我國台灣地區對此都用了大量條文予以規定。我國現行司法解釋對債權執行制度的規定還不夠完善,導致該制度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有必要進一步加強理論研究與實踐調研,爭取早日出台專門的司法解釋,對此項制度作出更加系統、詳細的規定。

四、關於執行程序與破產制度的銜接

執行程序與破產程序的定位差異及司法現狀

執行程序與破產程序均為強制實現債權人權利的程序,但二者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執行程序旨在對特定債權實現個別清償,是對債務人個別財產實施的個別執行;破產程序旨在對全部債權實現整體清償,是對債務人全部財產實施的概括執行。

在執行程序中,當債務人出現破產原因時,如果仍由在先申請的債權人優先受償,將會導致在後申請的債權人得不到清償,從而有違公平原則以及債權的平等性。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合理的做法是將執行程序轉入破產程序,以確保債務人的財產在同一順位的債權人之間公平分配。

然而,從我國當前的司法實踐看,相當一批資不抵債的執行案件難以正常轉入破產程序,許多本應通過破產程序清理的債權債務遲遲停留在執行程序中,執行積案因此居高不下。《企業破產法》實施以來,全國法院受理破產案件數連年低迷,2013年全國法院受理破產案件數不足2000件,反映了破產法在現實中運行不暢、功能難以發揮的困境。

上述問題的產生有多方面原因,從法律制度上看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破產程序的啟動程序僅限於當事人申請,執行轉破產的途徑不暢;二是依據《執行規定》第96條的規定,參與分配製度在例外情形下可以適用於企業法人,加之該規定在實踐中經常被擴大適用,在後申請執行的債權人有機會在執行程序中按比例受償,並將未取得執行依據的普通債權人排除於執行程序之外,因而往往不願意啟動相對復雜的破產程序。

《解釋》關於執行轉破產制度和限制參與分配對企業法人適用制度

針對上述問題,司法解釋修改過程中,理論界和實務界普遍呼籲建立執行程序與破產程序有效銜接的制度。《解釋》充分吸收了這些意見和建議,用4個條文(第513-516條)對該問題作了規定。其中主要是包括執行轉破產制度和限制參與分配對企業法人適用制度。

執行轉破產制度

依據《解釋》第513條的規定,執行中作為被執行人的企業法人符合企業破產法第2條第1款規定情形的,執行法院經申請執行人之一或被執行人同意,應當裁定中止執行並將執行案件相關材料移送被執行入住所地法院。

該條規定的根本目的是在當事人申請之外,增加啟動破產程序的新途徑。司法解釋最初的設想是建立「強制移送破產」制度,規定執行法院對於符合破產條件的被執行人,可以直接移送破產管轄法院進入破產程序。但是由於破產法只規定了債權人申請與債務人申請兩種破產程序啟動方式,該方案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最終未被採納。

依據本條規定,在被執行人符合破產條件的情況下,執行法院如果要移送破產,必須徵得申請執行人之一或被執行人同意,當事人不同意的,執行法院不能徑行移送。此外,依據《解釋》第514條的規定,執行法院移送案件材料並不當然啟動破產程序,最終是否受理破產案件還要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法院審查決定。為防止審查受理程序過分遲延,《解釋》明確規定有關法院應在收到材料之日起30日作出是否受理破產案件的裁定,並通知執行法院。《解釋》第515條則區分不同情形規定了破產案件受理與否及宣告破產對執行程序的影響: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破產、裁定宣告破產的,執行法院應當分別解除保全措施、終結執行;不受理破產案件的,執行法院應當恢復執行。

參與分配對於企業法人的限制適用

如前所述,依據《執行規定》第96條的規定,「未經清理或清算而撤銷、注銷或歇業」的企業法人,可以成為參與分配製度的適用主體。從實踐看,本條規定的適用范圍相當廣泛,主要原因是:第一,本條中的「歇業」並非規范的法律概念,對於資不抵債的企業法人來說容易適用;第二,當事人申請破產動力不足,當地政府基於各種現實考慮也不願讓企業破產,破產程序啟動存在現實困難;第三,執行法院從公平保護債權人角度考慮,同時為了減少申訴上訪壓力,往往難以堅持按照採取執行措施的順序實現債權。參與分配製度對企業法人的例外適用及實踐中的擴大化,無疑是導致破產程序無法充分發揮作用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解決這一問題,《解釋》第516條規定,當事人不同意移送破產或者被執行人住所地人民法院不受理破產案件的,執行法院就執行變價所得財產,在扣除執行費用及清償優先受償的債權後,對於普通債權,按照財產保全和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先後順序清償。

據此,對於不能進入破產程序的企業法人,執行中要貫徹「優先原則」,按照採取執行措施的先後順序實現債權。這一規定可以「倒逼」申請採取執行措施在後的債權人申請啟動破產程序,有效解決破產程序啟動難的問題。

執行程序與破產程序銜接制度是《解釋》中新增加的一項重要制度,旨在緩解執行積案與破產法運行不暢兩個實踐中的問題。但是破產程序運行不暢的原因紛繁復雜,增設該項新制度雖然會解決一定問題,但也絕非靈丹妙葯,而且該項制度本身在實際操作中也可能會面臨諸多困難,尤其是當案件難以進入破產程序,執行法院必須適用第516條對普通債權適用優先原則時,會面臨非常大的壓力。

對此,要加強執行法院與破產法院的銜接配合,一方面,執行法院應當充分認識到破產程序的功能,引導當事人同意後移送破產,對於不能進入破產程序的案件,依法適用《解釋》第516條規定執行,以實現制度的倒逼功能。另一方面,破產法院對於執行法院移送的案件,經審查符合破產條件的,也要排除來自各方的影響,依法受理。對於有關部門基於社會穩定等原因干預破產的案件,要積極進行溝通協調,充分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配合。今後則有必要進一步細化和完善執行和破產法律制度,進一步理順執行程序與破產程序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執行程序和破產程序能夠更好的各司其職,各盡其用,不僅使債權得到實現,而且使債權公平、高效的得到實現。

㈤ 求2015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全文word或pdf版本

您好。附件有最新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全文word版。可下載查看。

㈥ 調查取證的調查取證 英文對照

1、 若調查取證作為一個動賓片語那翻譯過來就是:obtain evidence through investigation,通常我們所說的為了某個case進行調查取證就可以這樣翻譯。
2、還有一個名詞片語,比如,調查取證制度,翻譯過來就是:
the susytem of investigation and evidence collection。
希望能幫助到你,也希望你能採納~

㈦ 民事訴訟法中的各種時效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回的訴訟時效期間答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第一百八十九條規定,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自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二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第一百九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㈧ 跪求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法歷年真題和考研資料!!!!!!!!!!!!

2014年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碩士研究生參考書目
2014年世界貿易組織法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參考書目

1、王傳麗主編:《國際經濟法》(第3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王利明主編:《民法》(第5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3、范健主編:《商法》(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4、邵沙平主編:《國際法》(第2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

5、曼昆著:《經濟學原理》,梁小民譯,機械工業出版社,原書第三版;

6、《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結果:法律文本》,(中英對照),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際經貿關系司譯,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7、張文顯主編:《法理學》(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

8、焦洪昌著:《憲法學》(第4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2014年國際法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參考書目

1、張文顯主編:《法理學》(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王傳麗主編:《國際經濟法》(第3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3、王利明主編:《民法》(第5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4、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第5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5、范健主編:《商法》(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6、姜明安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7、邵沙平主編:《國際法》(第2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8、趙相林主編:《國際私法》(第3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2014年民商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參考書目

1、張文顯主編:《法理學》(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王傳麗主編:《國際經濟法》(第3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3、王利明主編:《民法》(第5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4、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第5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5、范健主編:《商法》(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6、邵沙平主編:《國際法》(第2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7、趙相林主編:《國際私法》(第3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2014年經濟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參考書目

1、張文顯主編:《法理學》(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王傳麗主編:《國際經濟法》(第3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3、王利明主編:《民法》(第5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4、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第5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5、范健主編:《商法》(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6、楊紫烜:《經濟法》(第4版),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7、邵沙平主編:《國際法》(第2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8、趙相林主編:《國際私法》(第3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2014年知識產權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參考書目

1、張文顯主編:《法理學》(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王傳麗主編:《國際經濟法》(第3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3、王利明主編:《民法》(第5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4、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第5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5、吳漢東主編:《知識產權法學》(第5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6、邵沙平主編:《國際法》(第2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7、趙相林主編:《國際私法》(第3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8、范健主編:《商法》(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2014年英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

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參考書目

1、《高級英語》上下冊 張漢熙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5年

2、《新編英漢翻譯教程》 孫致禮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3年

3、《普通語言學》 胡壯麟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

4、《英國文學史》(1-4) 陳嘉 商務印書館 1981-1988年

5、《美國文學史》 童明 譯林出版社 2002年

6、《新公共法語》(1-3) 吳賢良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2年

7、《新編日語》(1-3) 陳小芬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9-2011年

8、《現代英語詞彙學》 陸國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8年

9、《新編英語國家概況》 王恩銘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8年

10、《當代實用英語精華》 羅國梁 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6年第3版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2014年日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參考書目

1、《日語綜合教程》五、六、七 陸靜華、陳小芬、季林根編著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6年第一版

2、《日語語法講座與測試》 徐曙主編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3、《新編日語語法教程》 皮細庚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1年8月

4、《日語慣用語諺語詳解》 王銳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1年3月

5、《日語概說》 皮細庚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7年

6、《商務日語大全》 周林娟 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 2001年7月

7、《日語精讀》第三、四冊徐久高、周異夫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7年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2014年法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參考書目

1、《法語課本》(五、六冊) 束景哲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2年重印版

2、《現代法語詞彙學》 曹德明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3、《法語文體學導論》 王文融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4、《全新法語語法》 Y·德拉圖爾等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9年版

5、《法國文學大手筆》 F·普洛坎、錢培鑫、陳偉 上海譯文出版社

6、《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指定教材(法語口譯,筆譯實務二、三級教材)》 曹德明總主編 外文出版社2005年版

7、《法國文化漸進(中級)》 曹德明主編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2年版

8、《法學文學史》 柳鳴九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版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2014年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

(包括區域經濟學、金融學、產業經濟學、國際貿易學、

數量經濟學和金融工程專業)

入學考試初試參考書目

1、《西方經濟學》 高鴻業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第五版

2、《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 范里安著 格致出版社 2011年

3、《宏觀經濟學:現代觀點》 巴羅著 格致出版社 2012年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2014年金融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復試參考書目

(以下提供的參考書目均用最新版本)

1、《貨幣銀行學》中文版 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投資學》中文版 滋維·博迪 機械工業出版社

3、《國際金融》 陳雨露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商業銀行管理學》 戴國強 高等教育出版社

5、《金融市場學》 張亦春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2014年金融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復試參考書目

1、《金融工程》(第三版) 鄭振龍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

2、《證券投資分析》(每年最新版) 證券從業資格考試教材

3、《證券市場基礎知識》(每年最新版) 證券從業資格考試教材

4、《財務管理學》 楊淑娥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9月

5、《金融學》(第三版) 黃達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3年1月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2014年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復試參考書目

(以下提供的參考書目均用最新版本)

2013注冊會計師考試教材(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會計、財務成本管理、審計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2014年管理學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初試參考書目

1、《管理學》 海因茨·韋里克 經濟科學出版社 第12版或第13版

2、《管理學——案例、題庫、課件(第二版)》

徐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2014年企業管理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復試參考書目

1、《管理學》 海因茨·韋里克 經濟科學出版社 第12版或第13版

2、《管理學——案例、題庫、課件(第二版)》

徐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

3、《國際企業管理》 王朝暉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8年版

4、《戰略管理》 弗雷德·R·戴維 經濟科學出版社 最新版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2014年市場營銷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復試參考書目

1、《市場營銷原理》 Philip Kotler著樓尊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第13版

2、《消費者行為學》(原書第11版) 德爾·霍金斯、戴維·馬瑟斯博著 符國群、吳振陽等譯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1年版

3、《市場調研精要》(第6版) 邁克·丹尼爾著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0年版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2014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

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參考書目

1、《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編寫組 2010年6月

2、《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社政司編 2010年6月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2014年經濟技術及管理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復試參考書目

1、《新編技術經濟學》 袁明鵬、胡艷、庄越編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7版

2、《資產評估》 全國注冊資產評估師考試教材編寫組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12版

3、《財務成本管理》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12版

4、《不動產評估》應尚軍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10版

5、《建築工程評估基礎》 全國注冊資產評估師考試輔導教材編寫組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12版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2014年旅遊管理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復試參考書目

1、《旅遊學概論》 李天元 南開大學出版社 第6版 書號:ISBN978-310-03293-8

2、《旅遊經濟學》 林南枝、陶漢軍 南開大學出版社 書號:ISBN978-7-310-03184-9

3、《會展導論》 張義 復旦大學出版社 書號:ISBN9787309-064933

同等學力加試參考書目:

1、《旅遊地理》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5年第1版書號:ISBN7-5623-2208-2

2、《旅遊英語》 旅遊教育出版社 2003.6 書號:ISBN7-5637-1104-X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2014年數量經濟學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復試參考書目

復試筆試參考書目:

1、《統計學》 賈俊平、何曉群、金勇進編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4版(2010.12)

復試口試參考書目:

1、《運籌學》趙可培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2

同等學力加試參考書目同上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2014年產業經濟學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復試參考書目

復試筆試參考書目:

1、《產業經濟學》 魏農建、谷永芬著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8年版

2、《產業經濟學》 蘇東水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最新版

3、《產業經濟學》 王俊豪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4、《產業經濟學與組織》 安德魯索著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9年版

5、《信息規則:網路經濟時代的策略指導》 夏皮羅·范里安著

中國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同等學力加試參考書目:

1、《區域經濟學》 孫海鳴、張學良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

2、《發展經濟學》 波金斯著黃衛平等譯上海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2013年區域經濟學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復試參考書目

復試筆試參考書目:

1、《區域經濟學》 孫海鳴、張學良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

2、《城市與區域經濟學》 麥凱恩著 格致出版社 2010年版

3、《區域經濟學與區域政策》 阿姆斯特朗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同等學力加試參考科目:

1、《發展經濟學》 波金斯著黃衛平等譯上海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城市經濟學》 奧沙利文著周京奎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年版

㈨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十一向

民事訴抄訟法第二百條規定襲如下,請自行對照:
第二百條 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七)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八)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九)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十)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十一)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十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十三)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㈩ 誰有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新舊對照表急用!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已於2014年12月回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答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同時最高人民法院於1992年7月14日發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同時廢止。現將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適用意見)新舊情況予以對比,以便學習使用。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第151條具體內容 發布:2025-02-06 15:09:35 瀏覽:271
法考界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教主 發布:2025-02-06 15:08:22 瀏覽:724
勞動法福建哺乳期 發布:2025-02-06 14:58:58 瀏覽:94
審議環保條例發言 發布:2025-02-06 14:57:38 瀏覽:757
信訪聽證會結論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14:35:04 瀏覽:602
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多久可以消除 發布:2025-02-06 14:32:33 瀏覽:576
去法院起訴去哪個法院 發布:2025-02-06 13:47:16 瀏覽:736
法考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發布:2025-02-06 13:46:41 瀏覽:24
銀川律師電話 發布:2025-02-06 11:55:40 瀏覽:972
安陽免費法律援助 發布:2025-02-06 11:31:06 瀏覽:583